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人口老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人口老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人口老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老有所养”是每个国民的基本权利,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随着城市化、现代人观念的改变、计划生育和社会发展等原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老养小”能够实现及其兑现。计划生育所产生的4-2-1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养老”却具有长期不确定性,老龄化的到来及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资金支持、政策规定等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其它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不尽完善,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因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进一步研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现实背景

(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定义的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为: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的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如何构建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空巢化”现象凸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地区之间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强,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性逐渐扩大,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迅猛增长。因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加之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老人“空巢化”问题日益复杂。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接近一半,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到38.3%,上升速度超过了城市[1]。老人空巢化规模的增大及增长速度的提升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迫切需求,因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

(3)传统“居家养模式”功能不断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老养小”能够实现及其兑现。然而,计划生育所产生的“4-2-1”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养老”却具有长期不确定性,人口结构的转变以及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不断弱化。这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1.2 政策背景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老有所养”,我国于2011年出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加强对老龄事业的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实现“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见政府已经意识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并进一步的努力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实现“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13年刚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对于老龄化调研结果的展示,提到很多城市老年人所住房屋质量较差,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要求,并称其为“问题城市”,可见

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现实且紧迫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老有所养”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因而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理清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可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特别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

1.2.2现实意义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因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这将有利于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弥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满足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完善养老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老年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本文通过理清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能搜集到的资源,收集大量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论文和相关定义,通过对其分类整理和归纳,对其相关实例,数据,文字资料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2.2比较分析法:

在收集归纳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情况,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实证经验,为最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详实论据。

2.3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使

其理论和系统化,为国内完整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最终建立总结先进经验。3.研究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3.1.文献综述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目前,学者从各个方面探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程娟[2]认为应该通过建立可靠地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事业、加大养老保障设施投入等方式来完善功能完备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张本波[3]提出应加大资金筹集、加强服务机构的开发与配置、加快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建立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体系。王碧红[4]以农村居家养老为切入点,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土地功能弱化等现象对农村养老的冲击,并针对性的阐释了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田中禾,马雪彬[5]以人口老龄化背景为基础,阐述了其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有企业负担、社会福利体系三方面的影响。李晓慧[6]以城市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深入的调研,从养老体制、养老政策、养老制度、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王美香[7]指出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以下问题:政府财力支持不足、事实上对民办机构的歧视、单位养老到社会养老转型缺乏过渡、社区养老能力不足、相关政策制约等。张晓霞[8]通过对江西省养老工作的分析,认为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保障能力不足、养老机构举办主体单一、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且价格高、社区居家养老起步晚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郭艾[9]认为政府在构建养老服务中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的职责,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统筹规划,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完善养老服务的构建。

虽然大量学者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做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第一,大量学者从城乡、性别等特殊群体出发,研究其养老服务需求,但较少从全局、战略层面进行研究;第二,学者们的研究基本着眼于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较为深入,但未与目前的产业发展相联系。因而本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总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弊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针对

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以及产业的良性发展。

3.2.概念界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龄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它包括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政府、社会提供的有关服务的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各种组成部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第一是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龄人;第二是有主导养老服务开展的政府及其相关制度、组织和人员等;三是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匪是提供专业养老服务设施。[10]

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4.1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至今仍然不尽完善,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但由于地区、人群以及制度间的差异以及坚持的“保基本”原则,导致目前我国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且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讲,在家庭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保障缺乏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而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及部分中部地区相比,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加之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此类地区老人“空巢化”现象盛行,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急需针对不同人群,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

4.2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4.2.1硬件设施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基本的形式,鉴于我国老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居家养老仍然为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但社区养老由于其“离家不离土”的优点,逐步的受到独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老年人的青睐,而机构养老的价格相对较高,且老年人一般需要面临离土的养老,因而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具体来讲,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家庭、社区、机构养老的环境仍有待提高,因而使老年人难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此外,机构养

老应该是未来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但目前其供给能力有限,依据国家统计局和老龄办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2011年末,全国有养老服务机构4.09万个,养老床位342.3万张,这距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排队”,已经成了老人面对养老机构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制约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

4.2.2软件设施

第一,我国目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缺乏专业的人才。由于养老服务涉及家庭照料、心理辅导、医疗看护等诸多服务,一般的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有效的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为之提供专业的服务,特别是一些失能、半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更需要专业的医疗照顾,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不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信息网络平台。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不尽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类模式之间发展不平衡,因而需要能够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而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模式之间的老年人需求差异明显,且保障水平不一,农村、西部地区等相对落后,但这些老年人的信息缺乏统一的记录,难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以便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以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发展。

4.3老年产业发展缓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老年产业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提供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等新型产业。虽然我国老年产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种产业形态相继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行业发展缺乏后劲。民间资本投入较少,另外,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其积极性不高;第二,行业发展规范度低。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不完善,包括养老服务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及养老服务的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4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险尚不完善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既包括农村家庭中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条件,也包括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有关服务的政策、机构、行驶和制度等条件。养老保障体系是以基本的养老保险为重点,以国家政策上统筹为辅,保障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准。前者侧重服务,后者侧重的则是保障,是从经济和物资上来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物资的来源。完善的养老保障有利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11]养老保险金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养老重要的经济支持,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山不完善,1992年改革之后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问题日益暴漏,养老保险金在城、乡不,职工、居民之间差别待遇,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日益加重出现的养老保险金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渐加大但是养老保险的深度不够,现在仍然是一种范围广低水平的状态;做好我国养老保险当前与未来统筹的平衡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12]

5.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5.1微观层面

5.1.1加强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处于建设初期,虽然《规划》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要加强资金支持,但事实上尚未形成对整个体系的总体规划性投入安排,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制约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因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地方财政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资金支持比例,真正为养老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老有所养”。

5.1.2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机构养老: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直接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而目前我国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工作者,因而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第一,鼓励高校增设老年学、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家给予适当的

补贴,使其直接用于日益扩大的老年服务业中;第二,在社区及其他养老机构内增设定期的培训课程,使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

5.1.3加强社区信息平台的建设

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老年群体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且老年人由于传统观念不愿远离家乡,因而社区在老年养老保障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建设社区信息平台,记录社区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子女情况、自身健康状况、养老模式选择意愿以及特殊的需求等等,以便全面真实的了解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类型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网,达到资源共享,及时供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经验、指导实践工作。此外,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供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信息、资料的查询,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充分发挥社区乃至社会的养老功能,并进一步可实现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监督(通过网上留言、评论、意见箱等手段),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实现“老有所养”。

5.1.4引导与规范老年产业发展

第一,积极促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模式。目前,公办的养老机构与社会养老机构之间在资金筹集、人才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公办机构效率低下,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无人问津”的现象,这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的后果,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公办的豪华养老机构,本应为高龄、困难老人提供,最终却变成了为年轻、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服务,浪费了资源,这一系列公办与民办的矛盾说明政府应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身只负责规划、监督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法规,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进入,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但由于养老服务产业属公益性服务行业,投资回报率不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保本或微利经营,因而相关部门要落实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减免税费、提供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第二,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目前相关部门针对养老机构的资金、场所、建筑规范、工作人员条件等方面做出

了一些规定,但是仍不够全面,且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在养老机构规范运作方面,应当依靠政府和行业协会双重力量推动,加强养老机构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护理员的资格、服务内容、老年住所的要求,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老年人用品的规格都应该给予清晰、详细的规定。此外,明确监督管理责任和方式,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进行硬性的监督,提高处罚力度,同时养老机构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也应当通过发挥协会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与监督,提升行业质量水平,在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灵活多样的服务优势。

5.2宏观层面

5.2.1政策法律

第一,明确老年人的养老权益。老年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养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但当前国家层面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较少,且至今没有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因而为了实现“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并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普法宣传与法制教育工作;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养老待遇水平,此外,完善并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等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来源,保证其基本的生活;第三,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医疗、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老有所医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养老与医疗之间的衔接问题,真正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看病”两大问题;第四,探索老年服务行业的法制规范建设,加大对涉老服务行业的监督和维权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老年行业的健康发展。

5.2.2经济发展

国家投资兴办公立的养老机构或其它养老服务设施,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其它补贴政策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按时足额向退休老人发放养老金,以及对困难全体进行相应的社会救济等都离不开坚实的财政基础;同时民间资本的陆续进入、子女物质供养老人水平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等也离不开资金基础,归根

结底要提高养老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保障养老权益需要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中青年的收入增加了,政府财政能力增强了,才能在实际上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5.2.3文化舆论

我国传统的孝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在今天物欲横流、经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流于形式,家庭赡养老人的观念日益弱化,因而需要重拾文化舆论的力量。通过相关性的政策、法律进行硬性约束,开展法制教育以及尊老爱老教育,弘扬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并有效的利用媒体(如报纸、影片、电视剧、新闻等)渠道形成社会舆论,引导公民尊老的价值观念,鼓舞全社会参与到养老服务的大环境中来,特别是挖掘社会志愿者进行各类公益性服务。此外,尽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并不代表家庭将责任完全推给社会,政府应通过各种文化舆论措施鼓励家庭仍然发挥赡养老人的作用,毕竟家庭养老是老人最能接受的方式,且需求能够清楚的被知晓,心理及精神也能得到慰藉。

5.2.4观念进步

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较为强烈,这与目前子女较少、赡养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去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的,他们较多的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不利于养老功能由家庭向社会的转移,因而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鼓励子女尽赡养义务,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应不断的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养的观念,在家庭赡养出现困难时自主选择养老机构养老,这样也可较好的缓和代际矛盾,和谐家庭生活。

5.3进一步统筹、完善养老保险: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金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找到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根据不同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改革不公平的“双轨制”。改革初期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已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需要进行改革,实现城市、农村、居民、职工

养老保险的并轨统一。实现整个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第二,从短期来看,为了解决当前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来看,可以动用国有企业利润补充养老金账户的不足。也可考虑向美国学习,开征税率比较低的社会保险税。第三,从中长期来看,为了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基金制,同时避免个人账户空帐运行。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收现付制会导致当代人的负担沉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可以改变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制,所谓部分基金制就是个人养老金的一部分用作社会统筹,采用现收现付,另一部分留作备用,个人累积下来。第四,慎重对待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营运问题,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制度。最后,做好最低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强调公平,切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要把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作为考虑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发挥管理者的职能,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通过一定的投资办法使养老金增值,不断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而使每个农民都有可靠的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年老时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百度网页https://www.doczj.com/doc/a716731905.html,/120925/436,1594,13299812,00.shtml

[2] 程娟.我国养老保障方式选择与体系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2011,(6):104-106.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1.06.042.

[3] 张本波.中国多支柱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框架和思路[J].社会福利,2008,(11):37-39.DOI:10.3969/j.issn.2095-2414.2008.11.016.

[4] 王碧红.农村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体系建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 田中禾,马雪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西北人口,2002,(2):17-18,5.DOI:10.3969/j.issn.1007-0672.2002.02.006.

[6] 李晓慧.安徽省城市老年女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铜陵市的城市养老体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22):39-43.DOI:10.3969/j.issn.1007-7243.2011.22.012.

[7] 王美香.沈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

[8] 张晓霞.江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2):206-211.

[9] 郭艾.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思考[D].中央财经大学,2009.

[10]李慧《我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眼就——以长沙市为例》2013.5 硕士论文。

[11]刘亚男《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3.5

[12]阮丽娟《我国养老保险问题对策》2013.4期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际分析

摘要 人口老龄化目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保障一个国家稳健的“防火墙”,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意味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着良好的应对措施,同时更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是否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目前国际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国家肩负着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但收效甚微。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中外文献的回顾、梳理,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欲通过分析对人口统计学的理论,建立人口预测的模型, 对我国现阶段人口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额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我国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抚养比的角度分析,并由此分析社会养老保障金收支平衡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其次,从老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的影响做出计量模型,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最后, 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借鉴有着发达福利体系国家,如拉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为在目前我国面临的在人口老龄化急速到来的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出续发展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提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抚养比;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security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now a world probl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ountry. Whether the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 sign of whether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g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hether it can The arrival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a good response. A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the country has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exploring in all aspects, but with little succes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demography,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amoun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and the overlapping model,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r force population and the raising ratio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model of the future social pension fund balance and pension and the old-age security. Secondly,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n the nation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make a measurement model,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ocial welfare, social assistance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ffected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drawing on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developed welfare system countries, such as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population aging, Improv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如果我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将会达到高峰,其后将会转为负增长,但10亿以上规模的高峰平台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左右。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停止后,我国很快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数量短缺问题。 (二)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 的增加速度。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三)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流动人口的80%以上来自农村,80%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但这部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又来到了城镇,凸显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农村过快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建议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就业基地、人口红利最大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那场下岗的风潮,但其中的一些人可能仍旧处于失业之中,甚至还会有一些永久被劳动力市场所拒绝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或许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中的一小部分。因此,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给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已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即使是物质积累雄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使建立伊始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堪重负。以往我国的人口政策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然而,1998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其它国家更加巨大。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老龄化必将引起瞻养比升、负担率高。老龄化带来赡养比率将迅速提升,据了解,1987年赡养比为13.5%;2010年将达到18.08%;2030年为34.79%;2040年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离退休费逐步攀升:1978年总费用17.3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从而使在业人员的负担变得沉重起来,导致社会保险费居高不下。 (2)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养老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我国现在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制模式,中国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长较快,而且相对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这无疑将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管理学的角度,从管理行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企业;组织行为;组织文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按照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只要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算是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早在200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已达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因此可以说,中国已于8年前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的3。56%持续增长到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6。96%。截止2008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8。3%,老年人口达15989万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相关人士称,中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 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开始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始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含意》一书,主要研究了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的研究现在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国内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学者多倾向于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带来机遇,挑战大于机遇,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姜向群,2001)。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一些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快。 2)我国人口老龄化整体发展趋势呈现不平衡性,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3)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可谓“未富先老”。 4)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 5)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比较明显的累进性。 二、企业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就是利用正式群体中的组织结构与分工、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调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群体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王建新,1999)。组织行为的主体是组织与人,组织行为的核心应该是组织中人的行为。许多管理学著作把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而组织内在结构的实质也是一种“行为关系”(西蒙,1947)。组织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斯蒂芬·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认为: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729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DOC)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

目次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3)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4) 2.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4) 2.2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5) 3.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及发展速度快 (5) 3.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6) 3.3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均 (6) 4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 4.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的影响 (7) 4.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 (7) 4.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8) 5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9) 5.1调整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采取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9) 5.2调整我国现行退休制度,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9) 5.3鼓励老年人参加劳动 (9) 5.4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研究的投入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它的特点,并且还阐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并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供给质量以及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提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对策 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应该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根据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由以上定义可知,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动。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以上,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一般将60岁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但是近几年,也开始逐渐将65岁作为界定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 通常来说,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程度指标:(l)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即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人口的年龄值。(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指60岁或者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中最两端的人口变动趋势。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指的是O-14岁少儿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用%表示。(2)老年人口抚养比: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以%表示。(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即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比值,以%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应该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是所需花费的年数。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结构会随着老年群体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由此将引发相关产业的需求,并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市场带来机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满足老龄人口需要,涵盖衣、食、住、行、医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养老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快速发展的产业。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迫切需要养老产业的相应发展,养老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使该产业的生存发展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体现在养老产业与政府政策的衔接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养老服务业包含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目前社会对养老产业认知不足,一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养老机构及服务一直都归民政部管辖,因此不少人把养老视为“养老事业”,偏福利性,甚至有人认为养老是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传统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家庭。上述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且结构复杂,养老产业发展较早的高福利国家的经验证明,养老产业不能全靠社会福利解决,产业所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产业不能全部由市场进行调节。老龄化社会问题复杂,涉及面广,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龄问题解决的好坏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老龄群体中还存在保障程度的差异。因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政府出台特殊产业政策对养老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但在政府政策与养老产业的衔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 产业定位不准确 老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所有的老年人都要面对各种老年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对于养老产业的其他服务,最首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医疗问题和老年慢性病康复及身体衰老后行动不便所带来的看护问

人口老龄化对社保的影响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2011年12月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大军”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作出分析和探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 7%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7%称为成年型人口,4%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 1.3 亿,首次突破 10%,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具有许多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其特点表现为: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是很大,又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国老龄化技术也很大。2000 年末,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已达到 1.30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1.23%,有关预计到 2030 年时,老年人口达 3.4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5.39%,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将达到 4.18 亿。 2、老龄化速度快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从 7%上升到 14%所需要的时间是: 法国为 115年,瑞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两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少子老龄化、失衡老龄化,高龄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数量显著,并且伴随不同老年群体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候鸟老人等。基于此,本文指出老龄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发展的对策:生理物质需求——完善两个保障、创新养老服务;社交精神需求——激发组织活力,营造有利环境;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发展空间。最后,结合老龄事业的主体——引导兜底的政府、中坚力量的社会组织、专业力量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双重身份的老年人,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标签: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事业;老年人幸福感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个体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即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弱化或者个体与社会主导领域脱离。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现象,是指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挑战。欧洲发达国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冲击。其模式是有机老龄化,即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减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少儿越来越少的人口发展态势。这是自然的老龄化过程。我国则是机械老龄化,即在寿命快速延长的同时,迫于人口规模压力,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儿减少的人口发展态势,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提前到来。那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继进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超快发展阶段。从2035年到205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重度平台,之后一直到21世纪末,进入高位稳态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始终在30%以上。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两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是“边富边老”,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指在1999~20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社会发展。未富先老体现为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教育水平比较落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 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16731905.html,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何碧莹李萌萌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8期 [提要] 进入20世纪后期,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养老需求增多,同时加大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及产生的政府养老压力、家庭养老压力、社会养老压力等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压力;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3日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非常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还不足以快速地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这就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特别是独生子女感到巨大压力。在“421”结构的家庭模式中,对子女会有很高的经济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加重,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加快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现象,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程度过高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低出生率、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不完善都将成为阻碍养老事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1~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人口数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1960~1970年出生的人群进入中老年,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第三阶段,2051~2100年是稳定 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将稳定在31%左右。加速袭来的老龄化热浪,将加大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2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老年人口超速增长,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烈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费用也逐年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医疗保险中的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增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压力。在缴费比例不提高和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带来超支风险,从而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对措施 1、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社会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此经济论文由万方期刊网首发)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其家人在老人患病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在制度框架内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例如针对城镇低保老人的医疗救助,以及提高农村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在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付费方面法,不理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的竞争,鼓励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进一步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 3、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适当实施延长退休或弹性退休。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4、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促使家庭养老社会化。社区养老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