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小高考哲学生活考点整理

2015小高考哲学生活考点整理

2015小高考哲学生活考点整理
2015小高考哲学生活考点整理

哲学第一单元复习

一、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一、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一、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一、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

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

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

A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①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②世界观不一定正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不是人人都有,因为世界观不等于哲学。②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就是把哲学简单化,要反对。③把哲学当作哲学家的事情,这是把哲学神秘化,要反对。④哲学不一定正确。

A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③两者相互依赖。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注意】哲学的含义可以做如下表述,三者任选其一: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即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升华)。

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①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的内涵不同。

★(2)两者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③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A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主宰。(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的“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惠能的“心动说”、陆九渊的“心学”等观点)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朱熹的“理生万物”、宗教的“上帝”“鬼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子的“道”等观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一、考点过关。

A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注意】(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所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或“普遍性”、“一般”和“抽象”),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个性”(或“特殊性”、“个别”、“具体”),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暂时的、有生有灭的。

A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也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产物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1)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2)慧能说“仁者心动”、比尔生说“万物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柏格森说“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以上观点都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刻舟求剑是讽刺离开远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静止观。

A (四)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俩方面:一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物质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质变;二是说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或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两者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注意】(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说明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欧布里德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克

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夸大了运动,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芝诺说“飞矢不动”、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夸大了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B (五)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B (六)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

★2.规律是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但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法论)。

【理解】①第一点侧重强调客观规律,第二点侧重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④人们利用规律有许多表现,如人工增雨、嫦娥飞天、蛟龙入海等。⑤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自身也会变化。

B (七)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内涵: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理解】①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③意识是劳动、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人脑≠ 大脑。

(3)从意识的内容(本质)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理解】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即“主观映象”);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③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从意识的内涵中可以推导得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理解】①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②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③上述意识的特点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⑤就个体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而言,认识发展是无限的。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就是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理解】①动物有刺激感应、有感觉、有心理,但没有自觉的意识,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C (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对应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怎样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二)

一、考点过关。

A (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理解】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理解】客观物质性的表现:①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

【理解】能动性的表现: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来没有的东西。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理解】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水平不一样。

B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理解】获得认识有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理解】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新的需要促进了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解】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就是实践。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解】①詹姆士说“有用即真理”,否认了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因而是错误的。②“真理是有用的”是对的。

◎2.真理的客观性。

【理解】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只能有一个。③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④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理解】①比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在平面上是真理,在凹面和凸面上就是谬误。说明真理一旦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②比如“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领域是真理,但运用到社会其他领域就是谬误”。③这是从空间上来说的。

◎4.真理都是具体的。

【理解】①比如“在改革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所以在分配领域我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现在,随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我党提

出…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这就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照搬过去或超越历史都是不对的。②这是从时间上来说的。

★5.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告诉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B ★(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理解】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认识总会有对有错有反复。②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理解】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理解】①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②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③真理的发展并不是被推翻,而是不断去超越自身。

C ★(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第三单元复习(一)

一、考点过关。

A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A ★(二)联系的含义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 (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即“方法论”)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或“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①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先于人类出现,所以是客观的。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也是客观的。

★(2)原理与方法论

①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①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直接与间接、外部与内部、表面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眼前与长远、有利与不利等等。

★(2)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整体从数量上看是一;部分是多。

③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2. 原理与方法论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B (五)发展的实质

★1.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①运动、变化≠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③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

◎2.发展普遍性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原理与方法论

发展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A (六)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所以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会走向灭亡。

④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有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强大,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一个过程。

★3. 原理与方法论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C (七)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原理与方法论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A ★(八)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 (九)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属性

(1)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

【注意】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注意】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注意】比如“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矛盾最多的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 (十)矛盾的普遍性

◎1.含义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注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原理与方法论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全面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 (十一)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注意】这些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原因。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注意】这些不同的矛盾把事物的不同阶段区分出来了。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这种特殊性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3.原理与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十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1分钟)

(1)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现实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向结合的哲学基础。

【注意】①这个不是方法论指导意义,是现实指导意义。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③碰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等都应该运用这个哲理。

B (十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原理与方法论

(1)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

【注意】①这个哲理一般运用在改造世界方面。②涉及如“关键”、“重点”、“中心”、“重心”,“突破口”、“突出问题”、“根本”、“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首要地位”、“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一般都要联想到这个观点。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或“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注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等俗语就是强调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B (十四)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

(1)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原理与方法论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

【注意】①这个哲理一般运用在认识世界方面。②涉及如评价“人”、“事”、“形势”等,一般涉及评价对象的性质的界定,这时候就要运用这个哲理。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注意】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俗语就体现了这个哲理,当然这个俗语也体现了“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②如果材料体现这个哲理,也一定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

C (十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哲学原理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含义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3.辩证关系

(1)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2)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C (十六)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 地位

(1)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B (十七)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其实质

★1.含义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注意】借助外力实现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不是辩证否定,如“踩死虫子”。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注意】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注意】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新事物与旧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注意】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②“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以上观点都是形而上学否定观,是不对的。

★3.原理与方法论

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C ◎(十八)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表明辩证法具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

3.创新意识包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即“破旧”);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即“立新”)。

【注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九)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补充一个知识点,虽然不是考点,但经常要涉及这一知识)

★1.分歧

(1)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

(1)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第四单元复习

一、考点过关。

B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

哲学等。③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都在不用程度上带有阶级性。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注意】①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2)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根本目的:

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改革的意义: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注意】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原理与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1)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及地位:

①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意义(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B 5.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1)内涵: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评价: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注意】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B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含义:

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注意】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A 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要求(标准):

①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要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④要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注意】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以价值观也不同,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 8.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注意】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注意】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个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整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案

1.1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的朋友就是哲学;学好哲学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哲学并不神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哲学,并且由哲学指导。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哲学、期望和智慧做朋友。感悟人生的价值以及世界存在的意义。用智慧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爱,用爱去感悟人、社会、自然。散发自身的正能量,体会生活处处的美好 【教学重点】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为什么要热爱智慧?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一本新的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这个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听说过的,请大家说一下,在你的头脑中,你对哲学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生:答略 师:大家的回答真的是多种多样,但是在这些回答中,我大概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哲学神秘,哲学很空,哲学离我们很远。。。。。。 在没有学习哲学之前,大家对于哲学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都是正常的,要想真正的了解一门学科,要想对一门学科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评价,只有深入的去学习它。哲学是不是神秘,哲学究竟空不空,这些问题我们先不说,我们先看一下,哲学是不是离我们很远。 师:进入了高二,我们就面临着选科问题,同学们在选科的时候,都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答略 师:同学们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是都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里面其实就用到一个哲学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师:在我们确定了选科以后,我们就要努力的学习,争取获得优秀的成绩,那么,好的学习成绩取得需要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生:答略。 师:同学们说到了学校、老师、同学、班风,说到了个人的态度、方法、毅力,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个人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哲学道理:内外因。师:每次考试,都会有个成绩的排名,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排名的呢? 生:答略。 师:对于排名,有的同学说好,有的同学说不好,而且各有自己的理由,其实对于排名,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与不好,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要全面的分析。 师: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富有哲理的语言,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简单列举几个: 投影展示:

五年高考真题汇编盐类的水解详解

2009-2013年 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盐的水解 考点题组一:盐类水解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2013安徽理综,6分).已知N a H S O 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 S O 3- + H 2O H 2S O 3 + O H - ① H S O 3 H + + S O 32- ② 向0.1m o l ·L -1的N a H S O 3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少量金属N a ,平衡①左移,平衡②右移,溶液中c (H S O 3-)增大 B 加入少量N a 2S O 3固体,则c (H +) + c (N a +) = c (H S O 3-) + c (O H -) + 1 2c (S O 32-) C 加入少量N a O H 溶液,233(SO )(HSO )c c - -、(OH ) (H ) c c -+的值均增大 D 加入氨水至中性,则2c (N a +) = c (S O 32-)>c (H +) = c (O H -) 2、(2012天津理综,6分)下列电解质溶液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同浓度、同体积的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 H =7 B .在含有B a S O 4沉淀的溶液中加入N a 2S O 4固体,c (B a 2+)增大 C .含l m o l K O H 的溶液与l m o l C O 2完全反应后,溶液中c (K +)=c (H C O 3- ) D .在C H 3C O O N a 溶液中加入适量C H 3C O O H ,可使c (N a +)=c (C H 3C O O -) 3、(2012重庆理综,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中滴加氨水至中性,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铵 B.稀醋酸加水稀释,醋酸电力程度增大,溶液的p H 减小 C.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 a O ,恢复至室温后溶液的p H 值不变 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 e 3Cl 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4、(2011广东,4分)对于0.1m o l ?L -1 N a 2S O 3溶液,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溶液的p H 降低 B 、c (N a +)=2c (S O 32― )+ c (H S O 3― )+ c (H 2S O 3) C 、c (N a +)+c (H +)=2 c (S O 32―)+ 2c (H S O 3― )+ c (O H ―) D 、加入少量N a O H 固体,c (S O 32― )与c (N a +)均增大 5、(2011重庆理综,6分).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 A .明矾溶液加热 B . C H 3C O O N a 溶液加热 C .氨水中加入少量N H 4C l D .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 a C l 固体 6、 (2009福建理综,6分)在一定条件下,N a 2C O 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 CO 32- + H 2 O HCO 3- + 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 通入C O 2,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升高温度,323() () c HCO c CO - -减小 D. 加入N a O H 固体,溶液P H 减小 考点题组二: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的判断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单选题 1.“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这说明 A. 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B.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C.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 哲学是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的规律 2.“苦中作乐”是中国人的一种幸福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智慧,使中国人能够乐观地看待苦难,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灾难中前行这表明()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是哲学家 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4.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B. 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 C.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6.人们往往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这反映出()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后练习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脑中凭空产生的 D.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源于生活实践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螺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螺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D.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4.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有()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③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5.在普通人心目中,哲学是高高在上、十分抽象的学问。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却说,“哲学不但不在高处,而是在最低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哲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②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③哲学知识可以自发地形成,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④哲学是对各种生活知识的抽象总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国际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投资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渐树立起一些能经得住漫长岁月考验的哲学信念。”这说明() A.哲学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真正的哲学是万能的科学 D.学好哲学是人生的主要任务 7.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B.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D.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正确前行就需要一盏智慧的明灯 8.人们在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了() A.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主观认识 B.思维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没有哲学就没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高考专题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第25讲盐类的水解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应用。 2.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会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自主复习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1.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类的水解是盐跟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而建立起了新的平衡。 3.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盐类水解一般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书写水解方程式时,一般不用“↑”或“↓”。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除发生强烈双水解的盐外,一般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号,而写号。 4.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 ①NaCl②NH4Cl ③Na2CO3④CH3COONa ⑤AlCl3 五种溶液中呈酸性的有:②⑤。 呈碱性的有:③④。 呈中性的有:①。 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1)弱碱越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酸性越强。 (2)弱酸越弱,其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2.外因 (1)温度: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 ①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减小。 ②增大c(H+),促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抑制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增大c(OH-),促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抑制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盐类水解的应用(写离子方程式) (1)明矾净水:Al3++3H2O Al(OH)3+3H+。 (2)制备Fe(OH)3胶体:Fe3++3H2O错误!Fe(OH)3(胶体)+3H+。 (3)制泡沫灭火剂:Al3++3HCO错误!===Al(OH)3↓+3CO2↑。 (4)草木灰与铵态氮肥混施:NH错误!+CO错误!+H2O NH3·H2O+HCO - 。 3 网络构建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内容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都为本框学习准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浅显,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展示一些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等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的感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通过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四、教学重点 哲学的功能 五、教学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六、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情景导入法、讨论法、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启发式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导课: 师:同学们,假如说你拥有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并将退休,你会把如何安排这笔钱的用途呢? 生1:旅游,尽情享受生活。 生2:留给子女。 生3:捐给社会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再留给子女一部分。 …… 师:同学们敢于谈出自己的想法,都体现了消费的计划性,很好!确实,个人消费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消费观和财富观。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比尔?盖茨的选择:2008年6月27日,微软创办人盖茨退休,不再做微软执行主席,只出任非执行主席。在接受采访时盖茨表示,他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

盐类的水解高考题汇编

专题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高考题汇编 考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07广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考点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2007年高考理综重庆卷,电解质)用食用白醋(醋酸浓度约为1 mol/L)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是( ) (A)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B)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C)蛋壳浸泡在白醋中有气体放出(D)pH试纸显示醋酸的pH为2~3 3.(2007年高考上海化学卷,电离平衡)已知0.1 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要使溶液中c(H+)/c(CH3COOH)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少量烧碱溶液(B)升高温度(C)加少量冰醋酸(D)加水 4.(08天津卷)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 3COOH H++CH3CO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 B.0.10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C.CH3COOH溶液中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考点3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5.(2007年高考上海化学卷,电解质)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100 mL 0.1 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6.(08广东卷)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反应的终应。右图是KOH溶液分别滴定HCl溶 液和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示意图。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用NH3·H2O溶液滴定HCl和CH3COOH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线的是() A B C D 7.(08广东卷)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和OH-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 2 3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 C.10 mL0.10mol·L-1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最新2020高考文综考点归纳

最新2020高考文综考点归纳 高考文综知识点:政治部分 一、有针对性地复习 一些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等重点、热点问题是"应知应会的",也是高考中必须反映的,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关注社会重、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抓好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在假期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建好知识框架。 在看课本时,既要"粗看"也要"细看"。"粗看"是把书本由"厚变北,整理出知识框架,用一定线索把各章节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细看"是把书本由"薄变厚",在前面宏观把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对这个框架进行丰富补充,把它充实起来。 大知识框架的建立,是为了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级处理,将每一级知识点放进一张知识网络中去,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框架。如何

对知识点进行分级处理呢?举个例子,我国国家对内职能四方面属于第一级知识点,那么经济职能中的四个目标、公共服务职能两方面为第二级知识点,公共服务职能中,创建良好社会环境中包括维护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内容可以视为第三级知识点。假如把政治学科所有知识点都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制作一份最完备层次最清楚的知识结构图,将五本书彻底读薄了,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在第二轮复习时就有了最有效的武器——知识框架。 第二个过程,就是把书读厚。对照自己的知识框架,再翻一遍书,看一看哪一个知识点遗漏了,哪一个知识点只注重了前两级知识点而忽视了第三级知识点,都要及时补充。读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找联系点,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可以以某种方式在单科内部其他章节或跨越三科找到相对应的联系点,如政治常识中的以人为本,在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等知识点中都能找到相关叙述。 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做一定练习题,这样可以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练习题不必多做,宜精做,首先把老师指定的单元练习类作业认真完成,重点在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然后按照章节顺序做一些专题高考题,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有利于培养严谨的学科解题能力。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二、【重点、难点】: 、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五、【课文导语】: 【教授新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问题;什么是哲学?你在身边那些事例中发现过哲学道理?

学生例举身边事例,畅谈所包含的哲理 形成初步概念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生活处处有哲学 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 总结 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高考专题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第 2 5 讲盐类的水解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应用。2.了解盐溶液的酸碱 性,会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自主复习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1.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类的水解是盐跟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而建立起了新的平衡。 3.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盐类水解一般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书写水解方程式时,一般不用“↑”或“↓” 。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除发生强烈双水解的盐外,一般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号,而写号。 4.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 ①NaCl ②NH4Cl ③Na2CO3 ④CH3COONa ⑤AlCl 3 五种溶液中呈酸性的有: ②⑤ 。 呈碱性的有:③④ 。 呈中性的有:①。 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1) 弱碱越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酸性越强。 (2) 弱酸越弱,其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2.外因 (1) 温度: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2) 浓度 ①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减小。 ②增大c(H+),促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抑制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增大 c(OH -),促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抑制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盐类水解的应用(写离子方程式)

高考考点细目表及试卷分析(2016年整理版)

近四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及四川卷与全国卷的差异 1.下面是近四年五套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在考纲中的分布比较表

2.近几年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从知识点考查对比看,四年的常考点主要侧重于对大气、水、地壳地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几年来,难度较小、易得分的知识点集中在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方面,难度很大的地球运动部分五套题中只出现两组选择题,值得注意。四年的考试对自然地理的大气、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占的分值很大,年年高考都有涉及,充分体现了重基础、重主干知识的考试要求。 试题的情境素材均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如2016年全国三卷考查上海市及周边的人口问题,给学生一种十分接近、现实的感觉。不仅为问题设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快递业也出现在高考试卷,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终身有益、终身有用。 试题命题素材科学严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凸显学科特色。如体现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2013年4-6题“地膜覆盖”材料;通过文字表述形式呈现,让考生极大丰富了想象,走出教材,增强了试卷的可读性、趣味性,充分、准确凸显了地理学科特色。 3.2015年四川卷地理和2016年全国卷地理的区别 试卷结构差异:2015年四川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选择题共12个,每个4分,总分达到48分。主观题2道,52分的分值。一个中

国区域,一个世界区域。评分细则每点两分,学生可以看分答点,比较好把握。选修内容没有单独命题,融合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2016年全国卷,选择题11个,每个4分,总分是44分。主观题必做题2道,考查必修1、2、3的知识。选做题3选1,考查选修的知识,每题10分。评分细则中,每点分值不一样,1分2分3分不等,学生做题时比较难把握。 知识侧重点考查差异: 2016年地理高考选择题侧重考查人文地理知识考查,不居于教材,命题灵活,材料多来源于生活,试题难度较大。2015年四川卷考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但侧重于地理原理的考查,试题难度较小。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生活处处有哲学 作者:无棣一中王成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哲学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板书设计】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产生)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2)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先看一段视频,文弱书生用什么打败了武林高手?具体来说,是几个哲学问题使武林高手迷失了自己。同学们想不想这些问题的答案?(需求再强烈一些!)这些问题从何而来?他们的答案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开启哲学之旅,走进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是不是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遥不可及。 首先我做一个采访,文理分班时你为什么选择了文科? 同学们回答,教师说明体现的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老师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看到,你在文理分课时,不知不觉的就运用了哲学原理。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正确认识事物或者处理事情的例子。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这些同学们都是很有哲学思想的。当然,还有好多同学没有从生活中总结出自己的哲学智慧,没有关系,下面就结合我的一个经历,和同学一起去探讨如何获得哲学智慧。合作探究一:我的“挨撞”经历 时间:昨天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上课前几分钟 地点:三楼男生厕所门口 人物:我;无名男同学 经过:我去厕所,正要推厕所的推拉门,此时,正好一个男生要出来,他伸手矫

盐类的水解高考题

盐类的水解综合 1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c (CH 3COO ) tlV ,. B ?将CH 3COONa 溶液从20 C 升温至30 C,溶液中 〒增大 c (CH 3COOH ) ? (OH ) c (NH 4) C .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 ( -)>1 c (Cl ) 2、向1 L 含0.01 mol NaAIO 2和0.02 mol NaOH 的溶液中缓慢通入 CO 2, 随 n(CO 2)增大,先 后发生三个不同的反应,当 0.01 mol

4、25 C时,在10 mL浓度均为0.1 mol/L NaOH 和NH3 H2O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的 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未加盐酸时:c(OH「)> c(Na+)= c(NH3 H2O) B .加入10 mL 盐酸时:c(NH4)+ c(H +)= c(OH「)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 = 7时:c(C「)= c(Na +) D .加入20 mL 盐酸时:c(C「)= c(NH;)+ c(Na +) 5、常温下,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HCO3与NaCl溶液混合,析出部分NaHCO3 晶体,过滤,所得滤液pH<7。下列关于滤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K w -7 A. c(HT"0 X0 7 mol/L B. c(Na+) = c(HCO 3)+ c(CO「)+ c(H2CO3) C. c(H +) + c(NH ;) = c(OH「) + c(HCO3) + 2c(CO3「) 一 + — 2 一 D. c(Cl )>C(NH4)>C(HCO3)>C(CO3 ) 6、室温下,向下列溶液中通入相应的气体至溶液pH = 7(通入气体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可忽略), 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向0.10 mol L71 NH4HCO3溶液中通+ 一2— CO2:c(NH4) = c(HCO3)+ c(CO3 ) B .向0.10 mol L:1 NaHSO3溶液中通NH3:c(Na +)>c(NH+)>c(SO3一) C.向0.10 mol L:1 Na2SO3溶液中通SO2:c(N/)= 2[c(SO2 )+ c(HSO3)+ c(H2SO3)] D .向0.10 mol L:1 CH3COONa 溶液中通HCI : c(Na +)>c(CH3COOH) = c(CI一)

生活处处有哲学练习题(附答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练习题(附答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知识点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 C.哲学智慧是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产生的 D.哲学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2.“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的发展与大自然有关 B.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果 C.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3.哲学源于 A.对事物的惊讶和迷惑 B.人们的好奇心 C.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对生活的总结 4.(判断)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这总是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知识点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5.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意思是 A.只有现世才有智慧 B.人人都有智慧 C.哲学是哲学家所独创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6.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B.聪明的人 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7.哲学的任务是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让人人都成为哲学家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8.哲学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①哲学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③人人都懂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9.(判断)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10.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__________的变化与发展,用

英语高考考点归纳

词汇与语法部分 一、考点归纳 语法部分: 词汇部分:

二、试题透视 【试题汇总】 1.冠词 (02-21) One way to understand thousands of new words is to gain __________ good knowledge of basic word formation. 答案:C A. / B. the C. a D. one (03-25) I earn 10 dollars ____ hour as ____ supermarket cashier on Saturdays . 答案:C A.a …an B.the …a C.an …a D.an…the 2.介词或介词短语 (02-22) Luckily, the bullet narrowly missed the captain __________ an inch. 答案:A A. by B. at C. to D. from (03-26) The conference has been held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ourism ____ the wildlife in the area. 答案:B A.in B.on C.at D.with (03-34) We were in____ when we left that we forgot the airline tickets . 答案:D A.a rush so anxious B.a such anxious rush C.so an anxious rush D.such an anxious rush (04-25) The accident is reported to have occurred __________ the first Sunday in February. 答案:B A. at B. on C. in D. to (05-25) John became a football coach in Sealion Middle School _________ the beginning of March. 答案:D A. on B. for C. with D. at (06-25) —It’s a top secret. —Yes, I see. I will keep the secret _____ you and me. 答案:D A. with B. around C. among D. between (07-25) Leaves are found on all kinds of trees, but they differ greatly size and shape. 答案:D A. on B. from C. by D. in (08-25) The two sportsmen congratulated each other _____ winning the match by shaking hands. 答案:B A. with B. on C. in D. to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举例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教学重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课型】新授课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期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的,甚至是很深奥的。那究竟哲学是不是那么深奥、那么玄妙的呢?大家拿出课本来看看,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与哲学》,为什么要在哲学前面加上“生活”两个字呢?我们的生活和哲学究竟有没有关系? 【推进新课】 教师:哲学大家还没有学习,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学们清楚吗? 教师:翻开课本的“致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概念,原来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那我们现在坐在课室里学习算什么生活呢?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教师:我们班是文科班,下面我们请若干同学来谈谈,当时高一为什么会选择文科作为自己的专业科呢? (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另外,虽然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兴趣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不过,老师在高一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报政治(历史、地理……)的人多吗?学政治(历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吗?高考的时候有什么专业的报呢?等等,大家会发现,其实你选择政治(历史、地理……)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生活哲学 高一选科一切从实际出发

盐类的水解高考题(终审稿)

盐类的水解高考题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综合 1、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0.1 mol·L-1 CH 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 c(H+) c(CH 3 COOH) 减小 B.将CH 3COONa溶液从20 ℃升温至30 ℃,溶液中 c(CH 3 COO-) c(CH 3 COOH)·c(OH-) 增大 C.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c(NH+ 4 )c(Cl-) >1 D.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 3,溶液中 c(Cl-) c(Br-) 不变 2、向1 L含0.01 mol NaAlO 2和0.02 mol Na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O 2 ,随n(CO2)增大, 先后发生三个不同的反应,当0.01 mol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4、25 ℃时,在10 mL浓度均为0.1 mol/L NaOH和NH 3·H 2 O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 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未加盐酸时:c(OH-)>c(Na+)=c(NH3·H2O) B.加入10 mL盐酸时:c(NH+4) +c(H+)=c(OH-)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c(Cl-)=c(Na+) D.加入20 mL盐酸时:c(Cl-) =c(NH+4) +c(Na+) 5、常温下,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 4HCO 3 与NaCl溶液混合,析出部分NaHCO 3 晶 体,过滤,所得滤液pH<7。下列关于滤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K w c(H+) <1.0×10-7 mol/L B.c(Na+)=c(HCO-3)+c(CO2-3)+c(H2CO3) C.c(H+)+c(NH+4)=c(OH-)+c(HCO-3)+2c(CO2-3) D.c(Cl-)>c(NH+4)>c(HCO-3)>c(CO2-3) 6、室温下,向下列溶液中通入相应的气体至溶液pH=7(通入气体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可忽 略),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向0.10 mol·L-1 NH 4HCO 3 溶液中通CO 2 :c(NH+4)=c(HCO-3)+c(CO2-3) B.向0.10 mol·L-1 NaHSO 3溶液中通NH 3 :c(Na+)>c(NH+4)>c(SO2-3)

(完整版)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本框题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哲学》,本节课是本书的开头,引导学生对哲学产生兴趣和认识到学习哲学是有用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二要克服庸俗化的倾向。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把握住生活中的哲学之一主线,首先从比尔•盖茨的财富观入手,引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接着运用生活中的故事、典故、事例等,采用探究和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争鸣和探讨,既让学生明白了生活离不开哲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学生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较好实现了三维目标。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

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哦能够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师:同学们,假如说你拥有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并将退休,你会把如何安排这笔钱的用途呢? 生1:旅游,尽情享受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