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摄像课件整理

摄影摄像课件整理

摄影摄像课件整理
摄影摄像课件整理

9绪论电视画面概述

电视画面:是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播放的内容。

一、画面与镜头

目前,在我国的影视界电视画面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的书上说:“从摄像角度来讲,画面是指从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所摄录的一段形象素材。”

“电视画面是指由摄像机拍摄下来并经过编辑系统制作后,最后由电视屏幕呈现的音视频信号。”

“电视画面是利用电视设备的扫描成像电路产生的电视图象。”

“电视画面是视觉形象和声音的复合体。”

“电视画面就是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画面,不包括声音。”

电影画面的定义是:“一段连续放映的影片中的形象,看来是由一台摄影机不间断的一次拍摄下来的,无论这段多么长都叫做一个镜头”。(即一个画面)——(斯坦利·梭罗门《电影观念》19页),这个定义也适用于电视画面。

镜头,是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从一次启动到关闭这段时间内所摄录的所有内容。镜头是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从编辑角度来讲,是指两个编辑点(出点和入点)之间的一段内容(形象素材)。很显然,镜头含盖的内容大于画面。它不仅包括摄录的可视形象,还包括录下的声音内容。

无论一个镜头有多少时间长度,饱含多少个镜头运动方式的变化,只要中间不间断,或不经外部“剪辑”,我们都称它为一个镜头。

从空间上分析,镜头代表了摄像机在空间中的位置、对空间的表达及对空间的再现,并表现出被摄主体在空间的位置及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空间的扩散性。

从时间上来说,镜头的物理特性形成的持续过程,又体现出它具有时间连续性的特点。

A、从造型角度上讲:

a、电视画面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包括光线、色彩和活动影像的可视复合体。是一个素材片段(又称一个镜头)。

b、电视画面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用固定的或运动的方式,用一台摄录机或其它手段不间断地摄录或制作出来的,在电视节目中起着一定作用,并具有承上启下关系的一个片段。

c、电视画面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的图像。即它既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又具有空间的扩散性。物理结构上它是平面的,视觉感知上它是立体的。

B、从创作角度上说:

a、电视画面是电视工作者认识生活、表现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天地。

b、电视画面是电视摄像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c、电视画面是电视工作者与电视观众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C、从编辑角度来讲

电视画面是指两个编辑点(出点和入点)之间的一段形象片段。其它手段指胶片、电脑等。

D、从观赏角度上讲:

a、电视画面是所拍电视形象附着的物质载体,作用于观众视觉感官,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舞台”。

b、电视画面是观众通过电视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窗口”。

总之,在不同的具体层面上“电视画面”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较窄的意义上,电视画面特指一“帧”电视画幅,或一个电视“镜头”;而广义上,它可能泛指电视传播学或电视文化研究意义上的电视“图象”。

实际上,不管从那个角度说,电视画面是在时间序列上展开的连续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的最基本单位。它即具有物质特性,又具有艺术特性。它传达了被摄对象的形态、色彩、影调、运动等多种构图要素。这些要素的组合与安排直接关系到观众的视觉接受,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成败。

一般来讲,电视剧大约由300-500个镜头画面组成,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但也有例外,如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由1500个镜头组成。国产影片《他在特区》只用了182个镜头。

我们再给电视画面下一个定义:电视画面是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图像(诸多可视性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集合)。

镜头则是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由启动到关闭这段时间内所摄录的所有内容。

二、电视画面与电影画面

电视与电影的主要区别是:记录和传播的物质载体不一样,电影的记录载体是胶片,而电视的记录载体是磁带和磁盘;电影是用机械手段来传播,电视则是用无线或有线的电波信号进行传播;人们看到的电影画面是反光体,电视画面则是发光体。

三、电视画面与摄影画面

电视画面与摄影、绘画意义上的画面有着本质的差异。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且还能直接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它不仅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绘画、摄影画面是现实生活典型瞬间的凝固,是个稳定的空间完形,其画面内涵是静止不变的。

电视画面,在构成电视节目时,则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电视画面与摄影画面、美术图片画幅比例也不一样,电视画面有固定的比例,而摄影画面、美术图片画幅比例则不固定。

四、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两种最主要通道是视觉和听觉。

著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类使用的传播符号可分为两类:一是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一是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符号。朗格这一认识已为语言学界、传播学界和美学界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

我们说,电视画面涵盖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形声符号集合和符号系统,它含括了书写符号(文字)和声音符号(语言)这两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看,语言符号是人际间进行传播、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借助语言符号表达思想、传达感情,共享各种信息。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征是:以时间顺序为思维脉络,形成一种推理模式的“陈述”,而且顺应人们的思想要求,可以产生一种陈述驳倒另一种陈述的效应。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于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具象符号,如颜色、人际间的距离、人的衣着、神态、表情、手势、体势、陈设、环境等。非语言符号的主要特征是:其意义即在符号自身,难以用语言复述。它的语言模糊但又具体。它所传递的信息许多是来自内心深处,难以抑制。

第一节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电视画面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形式,在电视片中具有以下地位和作用。

一、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任何一部电视片或电视节目不论其长短,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视画面组接在一起构成的。影视作品中,构成影视的原材料是画面,最基本的元素是镜头,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便形成了蒙太奇句子;而一系列蒙太奇句子按照内容的要求及导演的构思,又构成了表达影视情节的基本构成单元: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片子或电视节目。

我们说每个电视画面虽然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但任何一个单独的画面都不可能成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如果将一部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看作一个整体,画面则仅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或一分子。因此,电视画面要为影片和节目的整体结构服务,并受其制约。只有将画面、声音、文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时,电视画面才具有真正的全部的价值。

二、画面是电视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手段。

电视的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仅有画面,当然还包括声音(解说、音乐、音响等)和文字(标题、字幕等)。但是电视画面由于其在传播视觉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而成为电视中不可取代的传达信息的主要媒介。它能够在瞬间同时提供大量丰富细致的直观信息,使观众能够直接观察被传输的对象。

三、每个电视画面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构成其特定的画面语言。

创作者就是利用摄像机的运动、场面的选择、景别的变换、光影的处理等这一系列表现元素,来形成特定的画面语汇、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形象的。

1、电视画面的叙事和表情作用

2、审美作用

四、电视画面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电视画面与摄影图片和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而且还能直接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它不仅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离开了时间的连续性,离开了空间运动的特点,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电影电视构成的两个基本因素。影视艺术是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也就是说,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它是一个时间的流程。影视艺术时空由于更强调运动性而显得生动并富于变化,它可以真实、具体、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表现,在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同时,在具有纵深感、色彩、光影和声音的空间中展示连续的动作。所以,影视时空比以前所有的艺术在与现实的关系上更逼真、更生动。

第二节电视画面的时间形态

影视的时间和空间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电视画面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它还占有一定的时间,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形态。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存在本身得以展现的境域。时间就是反映事物和生命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科学和哲学范畴。

时间有三种特征:即相对性、确定性和倾向性。所谓相对性,时间是与物质运动相关的,它将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确定性:时间在定量上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时,它不同于其它物品,即不能代用,也不能借用,具有流逝性。所谓倾向性:指时间倾向未来,不停地向前流驶。

究竟什么是时间?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匈牙利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把电影的时间分为:“首先是放映时间(影片延续时间),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影片故事的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观众本能地产生的印象的延续时间)”。作为与电影相同的以蒙太奇手段为主要叙事观念的电视,因其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使得它在时间的特性上比起电影有更复杂的形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画面的时间由放映时间、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三种形式的相互关系的组合而构成。

1、影视时间是多义的,即使是同一个作品,由于坐标不同,时间的含义不尽相同。

2、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再现时间也可以创造时间。影视中的时间有着无限的自由度。

一、电视画面时间的含义

电视画面的时间有三层含义:

1、电视画面实际占有的时间(即电视节目或镜头段落实际占有的时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片长)。

2、画面所叙述表现的时间(这个节目或镜头段落所表现的事件发生的事实时间)。

3、观众在观看时主观心理感觉的时间。

时间知觉受下列三种条件的影响而发生错觉:①活动内容丰富,时间估计偏短;活动内容单调,时间估计偏长。②情绪体验愉快,时间估计偏短;情绪烦闷厌倦,时间估计偏长。③所期待的事件较紧要、较有趣,持欢迎态度,则时间估计偏长;否则就偏短。

二、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1、单向性:

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向度的,而时间表现只有一个向度。电视画面通过时间形成传递视觉信息只有一个方向,它只能在单方向上依靠连续不断的信息传递形成完整的造型。除逆向动作画面,传递方向全

部是向前的。

2、连续性:

电视画面播放是连续不断的,时间形态是单方向运动的。电视画面通过自身连续不断的运动,屏幕上呈现出被摄物体的连续动作和变化,表现出运动物体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在造型表现上具有了活的生命,成为更加逼近生活、逼迫真实、逼近事物本质的艺术形式。

3、顺序性:

单一画面在造型中是连续的、有序的、不间断的。画面时间的顺序性与现实时间的顺序性是对应的。这种顺序性符合人们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习惯。需要说明的是:电视画面的顺序性与电视节目、片断的顺序性是有区别的。

4、一次性

电视画面单方向连续不断地顺序展开的时间形态,决定了观众对其观看的一次过特性。屏幕形象一瞬即失。观众观看处在被动的位置。

电视时间的特性包括不稳定性、非连续的连续、同时性等三个方面。

电视时间具有的不稳定性、非连续的连续和同时性这三大特征,使得在现实中不可控制的永远流失的线形时间在电视叙事中呈现出多种复杂的形态。电视的叙事时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实时的时间形式、压缩的时间和延伸的时间。

四、电视画面构图的时间处理

影视艺术一般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作为影视艺术之一的电视艺术同样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时间,以适应其在叙事时的任何情势。导演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抒发一种感情、渲染一种情绪、烘托一种气氛、强调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必须对电视剧时间做出总体构思和设计,把电视画面时间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运用到创作中去。

第一是可以准确地再现对象的运动时间。

第二是可以延伸叙事时间,一般来说,同一时空中同一个事件,多镜头分别描写可以延伸时间;抛开主体进行大量细节描绘会延长时间;对同一行动连续表现时间就短,分切开逐段表现时间就长;两个以上的行为动作在同一镜头画面中同时表现时间就短,局部、细节分别表现时间就长。

第三是压缩叙事时间。对相当慢的运动状态,用慢、逐格、延时等摄像技法拍下来,可把几天、几月的运动过程。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空间形态

空间的概念与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表现为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即物质的体积、形状、相对位置、排列顺序和运动规律。空间具有相对性、具体性等特性。任何空间都是具体物质对象的空间,是与具体物质对象的运动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体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任何空间都有具体的物质内容。

电视画面呈现在一个具有明显边缘的平面上,它显现的物质载体是电视机屏幕。电视机屏幕虽然是一个平面,但它却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平面构成、框架结构、运动性、屏幕显示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

一、平面构成

平面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三度空间的现实生活(立体形象)。电视画面与其它平面造型艺术一样,主要是通过可视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眼睛,完成视觉信息的传递,使人们得到一种印象、感受、刺激,以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联想,来再现生活、传递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首先,处理好被摄物体在画平面上的位置、大小,通过物体在画平面上所占比例的大小来表现纵向空间中物体的前后远近方位。

其次,处理好各种物体朝地平线中心点汇集的透视线条。线条引导观众视线向纵深方向流动。

再次,处理好景物的影调和色调层次,以及景物间的疏密程度,创造视幻觉空间。

2、利用画面中物体的运动表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表现运动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特性之一。任何运动物体在画平面上的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都会显现由于自身的运动所暗示出来的运动轨迹。当物体向画面纵深或由纵深向画框近端运动时,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清晰地显示出画平面长宽以外的第三度空间——纵深空间。

3、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打破画面的平面结构

电视画面可分为画内运动和画外运动,画内运动就是摄像机不动、物体运动;画外运动则是摄像机本身运动。如摄像机的推拉:推的过程中,远景物变大,近景物渐出画面;拉开的过程中,画内景物渐小,画外景物进入画面。

运动摄影不仅通过运动在画平面上直接表现了纵向空间,而且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景别和角度不断变化,使画面表现的背景空间不断变化,在一个镜头中出现对空间表现的多平面、多层次画面,由此打破了画面的单一平面结构,使电视画面在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多平面、多层次富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二、框架结构

电视屏幕是承载电视画面的物质载体。屏幕所呈现的画面是一个立式横向的框架结构的矩形。框架作为一种客观形式对电视画面起到了界定规范的作用,没有框架,电视画面也就没有了其表现的区域,没有了与其它事物界限上的区别。框架决定了电视画面的呈现方式,同时也决定了观众对电视画面的审美方式。

1、框架结构的作用:

框架对于电视画面来说,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还起着界定、平衡、间隔、创造比例等直接影响画面内容和观众心理的作用。

⑴通过框架对被摄景物作不同范围的截取,形成电视画面的不同景别。

⑵构成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

⑶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观众的视知觉活动是参照这一框架进行的。所谓画面内物体是否平衡都是在与框架的对比中形成的。

⑷框架作为一种间隔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围栏,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画内景物之间力的自由作用不受画外空间的干扰和影响。观众的视觉流主要集中在画面内。

⑸当对电视画面周围的四边抽象认识时,这四个边就成了四条直线,四个标杆。

2、框架结构的局限性和对局限性的突破。

电视画面的比例固定(4:3/1:1.33):它不能象画家哪样随意改变画幅边比来表现不同的景物,而只能通过主体在画内的位置和面积(比例)来完成各种景物的造型。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突破电视框架的限制:如通过遮幅(优缺点)、运动摄影、蒙太奇组接、开放式构图、画外音等。

三、运动性

与绘画和照片相比,电视屏幕空间的最大特点是运动性。电视空间获得了时间的流程,无论表现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事件,它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即以进行时态出现在观众眼前,因此电视空间是动态的。四、屏幕显示

平面造型艺术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人的眼睛形成视觉形象。平面造型艺术所依附的物质载体不同,其呈现出来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也不一样。

电视画面和电影画面两种画面所依附的载体不同,画面形成的过程不同,呈现方式也不一样,电影是反光体,电视则是发光体。

屏幕显示特性使电视画面具有四个特点:

1、电视画面色彩夸张

2、电视画面无纯黑部分

3、电视画面有强光漫射现象

4、电视信号与屏幕上光点亮度消失不同步

第四节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一、表现具象

电视画面是通过具体的、可视的、直观的形象来叙述情节、表达思想、阐述主题的,它不同于文学作品、音乐作品,需要人们的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

听语言描述:2.8秒

看文字描述:2.1秒

看线条图: 1.5秒

看黑白照片:1.2秒

看彩色照片:0.9秒

看活动画面:0.6秒

看实物:0.4秒

二、表现运动

记录运动、表现运动是电视的重要特性。电视画面造型艺术和绘画、雕塑和图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能直接表现运动物体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而且能够表现物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表现运动是电视造型的灵魂。

三、运动表现

电视画面不仅能够表现运动的物体,而且可以在运动中表现物体。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内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使运动的物体更富有动感。例:不动的房屋移动了(摇、移)。逐渐大的物体(推),渐小的物体(拉)。

四、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

电视画面造型是通过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和表现因素综合完成的。(绘画、雕塑、图片、音乐等。)是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表现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时空艺术)

五、造型元素的集中简单

在画面造型表现过程中,不宜在一个画幅上同时集纳过多的造型元素,形成画面上元素的堆积(屏小),造型元素的运用尽可能集中简单。“集中”,即在一个电视画面中集中运用一两种造型元素,充分发挥这一元素的最大效益。“简单”其实质是典型化。

强调画面中造型元素的集中、简单,并不意味着要求整个电视节目造型元素单一,没有变化。电视画面造型元素的多样性不是体现在具体的一个画面中,而是贯穿在整个电视节目之中。

第二章摄像机及其操作技术

第一节摄像机概述

一、摄像机的发展及其作用

1、摄像机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即1933年,第一支具有实用价值的全电子摄像管问世。完成了电子摄像技术由机械扫描到电子扫描的过渡。

1946年,三管式彩色摄像机研制成功。为彩色摄像技术揭开了新的一页。三管即红、绿、蓝三个管子,分别承担三种不同的颜色――三原色。

上世纪60年代,进入晶体管和超正析像管时期,氧化铅摄像管开始应用。这个时期的摄像机多为单管机,摄像机与录象机分离,拍摄时需另外再连接一部便携录象机,价格昂贵,分解力和色彩还原等各项技术指标不尽人意。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摄像管及元器件(电子管)被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所代替,摄像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寿命长、抗震抗冲击、抗电磁干扰、惰性小、不易受灼伤等特点。

近几十年摄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上世纪80年代和60年代相比,重量和耗电减少了100倍。60年代三支超正析像管达500公斤、耗电3KW,到了80年代M3P摄像机重量只有5.3公斤、耗电16W,最小的只有

0.78公斤、耗电7.8W。

那么,数字机与模拟机相比具有那些优点哪?一是高画质,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图像编辑;二是无损耗,信号在转换传输过程中无损耗;三是调整简单无损耗。

摄像机的发展,从电子元件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世纪60年代为电子管;60-80年代为晶体管与集成电路;80年代开始进入微电子时期;90年代后期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进入数字电子时期。

2、摄像机的作用

把被摄景物的光图象(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传输、记录和重新还原为图像。摄像机不仅决定着整个系统的信号传送方式,它的优劣也影响着终端所显示的图像质量。

二、摄像机的分类与特点

1、按质量档次分类

对摄像机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就是按质量档次。显然,为电视台专用的就是广播级别的,企业、事业和学校用的就是专业级别的,一般家庭使用的就是家用级别的。

(1) 广播级摄像机 (2) 专业级摄像机 (3) 家用级摄像机

2、按制作方式分类(使用环境)

⑴ESF用摄像机。ESP,亦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使用的摄像机。

⑵ENG用摄像机。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指的是便携式的摄像机。

⑶EFP用摄像机。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所使用的摄像机。

3、按使用方法分类

若按传统使用方法分类,摄像机有专用于演播室内的座机式和用于外景地拍摄的携带式两类。事实上,专业级以上的摄像机中,携带式的也适用在演播室内使用,只要配有摄像机与系统相连的控制单元(CCU)即可通用。

(1) 座式摄像机 (2) 携带型摄像机

4、按拍摄光谱分类

常见的摄像机是属于可见光谱类的摄像机,因为探矿、医疗等的需要,科学技术已经摄像机能够承担人眼无法涉及的领域,也就有了可以依光谱分类的摄像机。

(1) 黑白摄像机 (2) 彩色摄像机 (3) 红外线摄像机 (4) X光摄像机

5、按摄像器件分类

根据摄像机所用的光-电转换器件的不同,摄像机又大致可以分为摄像管摄像机和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

摄像管摄像机又可分为三管机(R、G、B)、两管机(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和单管机。

6、按信号处理方式分类

按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摄像机与数字摄像机

三、摄像机的基本结构

一般摄像机的结构系统包括光学镜头、光源调整、光电转换、信号调整、话筒、录像、机身上的其他转换、调整、选择按钮、电源、信号输出接口等。

四、摄像机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

构成摄像机的电子系统(信号接收和处理部分)、机械系统(录像机部分)、信号控制与变换系统是十分复杂的。这里仅介绍与摄像操作相关的构件及其基本原理,它们是摄像镜头系统及其功能原理、摄像机主体部分的主要构成与原理、寻像器、话筒、电源等。

1. 摄像镜头系统(Lens System)及其功能原理

依光学原理构成的摄像器件一般有光学镜头、滤色镜片和光的分色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从物理含

义上看,光学镜头是指安装在摄像机上的、由许多光学玻璃镜片及镜筒等部分组合而成的光学装置。光学镜头是摄像机拾取图像的第一和最重要的器件;滤色片则对所拾得的光像作颜色的预矫正处理;而分色系统则是将进入镜头的外来光分解为RGB 三个基色光像。

(1)镜头的光学特性

为了达到一定的放大倍数并减少像差的影响,摄像机使用的镜头不是单片透镜,而是用几个由若干个镜片组组合而成的透镜组,并且具备镜头的一般光学特性:

①焦距(Focal Length)②视场角(Angular Field of View )③变焦距镜头( Zoom Lens ) ⑤可变光阑(Iris, Aperture, Diaphragm)可变光阑又称光圈。⑥景深(Depth of Field)

(2)变焦距镜头调整原理

现在的摄像机都采用变焦距镜头,镜头的焦距可连续地随简单操作而变化。从最长焦距到最短焦距,可以开始于任何焦距长度,然后推入(焦距变长)、拉出(焦距变短),改变成像的大小和视场,使景物在视觉空间里移近或移远,而不需改变实际物距。

(3)滤色部分----内部光学系统一

所谓滤色就是对由镜头所拾得的光学图像进行颜色的预矫正处理。

(4)光的三基色分色系统----内部光学系统二

为了使摄像机能对外来光进行方便而有效的电子化处理,必须将外来的白光进行分色,分解为红、绿、蓝三个基色光。这个过程由光学分光系统完成。常见的分光系统有两种:平面镜分光系统和棱镜分光系统。

2、摄像机主体部分的主要构成与原理

摄像机的主体----机身部分主要包括:内部光学系统、摄像器件、预放电路、信号处理、电子快门、信号编码、信号记录、视频返送、信号输出处理等多个部分。

(1)摄像器件(2)预放电路(Preamplifier)(3)电子快门(Shutter)(4)视频信号处理单元(5)同步信号发生器 ( Sync Generator )(6)编码器 ( Encoder )

与操作调整相关的视频信号处理单元有:

①白色平衡(White Balance,简称WB)②黑色平衡 ( Black balance )③增益 ( Gain )④重合( Registration ) ⑤电缆补偿 ( Cable Copensation )

3、寻像器(VF:Viewfinder )

寻像器是用来监视摄像机所摄图像的微型黑白监视器(也有彩色的寻像器)。

4、电源

摄像机中的电源除了给主机供电之外,还要给寻像器、自动光圈、电动变焦等机构供电,摄像机中的供电系统 ( Power Supply )负责将12伏直流电压转换成其它各种不同的电压,来满足不同部件的需求。摄像机所需的电源可以从摄像机的控制单元通过电缆获得;也可以利用交流电源附加器通过摄像机电源部分获得;在室外拍摄时还可经由电缆提供电源,或直接用自身所配置的蓄电池。

5、传声器(话筒)(MIC)

装置在摄像机上的话筒主要是用来拾取声音的,并且能将该声音与画面保持同步。话筒可以是预先按置在摄像机上的,也可以通过外接话筒的缆线与摄像机相连接。

6、通讯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

在摄像过程中,摄像人员需要与导演及其他摄制人员相互联系,同时也需要知道所拍画面是否合乎需要,这些都离不开摄像机通讯系统的支持。

(1)内部通话系统 ( Headphone IntercomSystem)

(2)演播指示系统(Tally)

(3)视频返送系统 ( Video Return )

(4)录像启/停系统 ( VTR Start / Stop)

7、摄像机电缆(Camera Cable)

摄像机与后级设备(如摄像机控制单元CCU、特技发生器等)的连接大多使用多芯电缆;规格: 2米

-100米之间不等。通过电缆可传输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以及摄像机遥控录像机启/停信号、返送视频信号、告警信号、内部对讲的通话信号、CCU遥控摄像机的控制信号等等。

8、摄像机支撑系统(Camera Support System)

无论是手持或肩扛式摄像机,在拍摄时会由于人本身的呼吸、心跳等因素,使所拍摄的镜头不稳定,尤其是用长焦距镜头取景时,景物放得很大,人的微小晃抖都会使画面图像产生较大的晃动和抖动。为了画面质量,给摄像机一个支撑系统是必要的。

(1)支撑系统:三脚架、移动车、基座、升降车等。(2)摇摄云台:(3)摄像机托板:

五、摄像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信噪比(S/N)

2、工作亮度

3、对比度范围—反差比(Contrast Range)

4、分解力(resolution)

5、几何失真(Geometric Distortion)

6、重合误差(Registration

第二节摄像机的操作使用与维护

一、摄像机的操作与调整

1、摄前准备

(1)电源和磁带(2)话筒(3)摄像机电缆(4)三脚架(5)彩色监视器

(6)照明设备

2、摄像调整(1)拍摄准备(2)选择滤色镜(档)(3)调整光圈----正确曝光(4)电子调节(5)高亮背景调节(6)调整黑白平衡(7)聚焦调整(8)总黑台阶电平(Master Pedestal)调整(9)高亮背景调节(10)同步锁相调整(H,V,fs) (11)其他调整

二、摄像机操作要领

1、基本要求

为了利用摄像机拍出更好的画面,摄像人员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操作要领,有如下几条:(1)稳(2)清(3)准(4)平(5)匀

2、执机方式

执机方式就是怎样支撑摄像机进行拍摄,主要方式有三种。

⑴固定执机方式⑵肩扛执机方式⑶徒手执机方式

三、摄像机使用保管事项

1、镜头不要对着强光拍摄,防止摄像管局部烧伤;

2、用毕后取出磁带,切断电源,关上镜头盖,取出电池块(准备充电),关滤光镜;

3、摄像机水平放置,装箱,避免摄像管中的尘埃落在靶面上,而产生黑色斑点;

4、天气条件比较差的时候不能使用摄像机;

5、避开强磁场;

6、应将摄像机存放在常温干燥处,定期通电;

7、一旦摄像机发生故障,需找专人维修,不要自己乱拆乱卸乱调。

第三章视觉元素—景别

第一节景别概述

一、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摄像机从各个不同距离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从而得到的各种远近大小不同的屏幕画面形象。简而言之,就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电视摄像中,影响景别变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取决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近距离拍摄——画面的空间环境小——被拍摄的主体影像大——景别小;远距离拍摄——画面的空间环境大——被拍摄的主体影像小——景别大。

二是摄像机镜头焦距的变化。短焦距拍摄——视场角大——画面的空间范围大——景别就大;长焦距拍摄——视场角小——画面的空间范围小——景别就小。

三是被摄主体在画面内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当被摄主体在摄像机镜头轴线的纵方向运动时,它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及呈现的范围就会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将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也有划分为十种的,即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二、景别的划分标准

景别的划分通常以画框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的多少为标准。

1、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电视画面。它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

在远景中,环境是远景中主要的表现内容,通常用来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交代环境特点等,由于人物形象处于次要地位,故在渲染环境气氛的同时,可使观众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特点,以及所展示的空间背景和环境气氛与人物活动乃至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远景一般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以表现环境目标、环境气势、线条特征为主。

2、全景: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景物全貌的电视画面。

主要展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全景能展示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周围环境所包含的视野范围。在全景中,人物是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或结构中心的主体,并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全景也包含对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使观众全面认识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被摄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

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视画面。

主要用于叙述展示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中景镜头对环境的交代降到了次要的地位,中景可以很好地交代人物情感与动作相关的内容。中景常以动作、情节取胜,适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人与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物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中景也叫正常镜头,这是人们平时观看周围环境所包含的视野范围,可以表现出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的局部。

4、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视画面。

主要展示人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在近景镜头里几乎已经没有环境内容,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质感,使观众仿佛置于事件之中,观察更为细致、清晰。

5、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摄物体细部的电视画面。

特写是获得影视艺术的强有力的再现手段,它不仅可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或突出物体的局部或事物的细节等,而且是影视情节的重点。特写也常常是陈述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主要手段。

通常情况下,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大小为标准进行划分,凡表现主体全貌的画面为全景画面;有的以不同景别所具有的结构方式为标准,凡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或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事物整体画面为全景画面。但在没有人物的情况下,如果表现的主体相对较大或较小,如轮船和手表,则仍以成年人与被摄景物的大小比例作为划分景别的依据。

三、景别的作用

总的来说,景别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作用,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二是创造各种心理效果的作用,主要运用远景和特写创造某种意境,使观众产生某种心理效果。

1、景别能满足观众从不同距离、不同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

画面景别的变化,实质上是观众与观看景物之间距离的变化以及观众观看景物时视觉的变化。画面景别的变化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上时而呈现全貌;时而呈现局部;时而居远渺小如点;时而临近充满屏幕。它从视觉感知上使观众或者远离、或者逼迫被摄主体,它使观众通过电视画面从不同视距或视点上观看一个物体成为可能。通过不同景别的变化则带来了视点的变化,从而来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要求。

2、景别使画面在再现或表现被摄对象时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实质上,对画面景别的调度是对画面表现空间的调度,它是根据节目和影片的不同表现要求,在画面中仅呈现物体富有意义的部分,将多余的形象排除在画外,使有限的屏幕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并根据观众对被摄对象不同的审美心理要求,不断变化视点和视角。

3、景别的变化是形成影片节奏的变化因素之一。

景别的变化,使观众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感到一种视觉上节奏的变化。

远景——特写,景别跳度大,视点跳度大,影片叙述的跳度也大,使观众感到节奏快。

远景——大全——全,景别跳度小,视点跳度小,影片叙述的跳度也小,出现缓慢变化的节奏

4、两极景别对被摄景物和物体超距离、超比例的表现具有某种移情作用。

大远景场面——一个将广阔的景物呈现给观众,调动观众欲看清认准被摄主体的心理,产生触生情的多向联想,使画面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大特写场面——一个是将局部放大展示给观众近距离表现被摄物体,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憾。使观众产生触目惊心的心理活动,使画面具有某种画外之意。

两极景别使观众产生丰富、细腻的联想,使画面最终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内所呈现的景物或物体,而且包孕着观众内心世界中与画面形象相联系的所有的认识和情感。

第二节单一景别的运用技巧

景别的选择与运用是根据电视节目表现内容的需要人的视觉习惯、创作者的完整构思等原则来确定的。

一、远景画面的运用

1、远景的语言意义

远景镜头,顾名思义,表现悠远的景物,是一种宏观性的镜头,是视距最远的景别。

远景可分为两种:一是景色远景,以表现自然景观为主,如山川、河流等;二是场面远景,以表现人群集合为主,如阅兵、战争、集会等。

远景可容纳较大范围的景物,主要表现气势、气氛表现环境全貌,表现场面规模、范围及主要运动对象的动势。因此,无论是景色远景,还是场面远景,在画面造型上都起着一种“造势”的功能,即“远观其势”的作用。

在远景画面中,空间环境塑造是其主要任务,画面内的空白、空间、自然景观占优势,它往往用来渲染某种气势、气氛等心理情绪。

2、远景的使用

⑴交待各物体间的位置。

远景画面视野开阔,包容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容量大,可以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交待画面中各景物的位置关系、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的主要任务。

⑵运用远景创造某种意境

远景画面通过表现自然能够表现某种情绪,触及观众的心灵,激发其联想,将其引入一种完美的意境之中,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同编导的意境构思产生共鸣,获得“象外之旨”。当把人物置于巨大的自然背景之中,可以提供渺小、孤立、绝望等感受。编导抒情,观众体味,情景交融。

⑶展示场面、环境的气势

远景通过画面所呈现的壮观的场面和极开阔的空间,将观众的视点拉向远处,从一定距离上对事件的整体及所处的环境加以观照。并通过对事件和景物一定量的表现,形成一种磅礴之势,给观众的情绪以冲击和震撼。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突出景观中“势”的造型表现力,是运用景物远景的主要目的。

⑷远景不仅是写景的景别,而且也是写人的景别。

尽管在远景画面中人的比例通常很小,不能构成鲜明的视觉形象,远不像近景、特写等景别对人的表现那样醒目清晰,但远景画面在电视节目中通过前面画面和情节的铺垫,在对人物的情绪表现和心理描述方面同样可以产生出激动人心的力量。

远景画面对人物具体形象表现的不清晰性和不明确性,可以使观众在视觉感知上产生一种模糊的体验,这种模糊“并非是指糊里糊涂,茫然无知或一团漆黑,而是在极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前的一种‘目不

暇接’的状态”。

⑸开篇和结尾

远景画面包容景物范围大,提供视觉信息多,在节目开篇的第一个镜头(第一幅画面)用远景介绍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由此展开叙述。远景可以使叙述一开始不在枝节问题上停留,而是在远景画面所表现的广阔背景上迅速展开,步入主题。

用远景结尾,画面从视觉效果上看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物远离,情节远离,加之远景画面镜头长,从影片节奏上和对事件的介绍上形成了一个阶段,观众从审美心境中容易产生退出感,影片此时结束,有收得住的感觉,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3、运用远景应注意的问题

⑴设计远景要考虑镜头的长度⑵目的性要强⑶注意地平线的处理⑷摄像机运动不宜太快。

二、全景画面的运用

1、全景的语言意义

全景——是表现成年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全景画面表现的是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是一个交待镜头。

基本语言意义是:展现主体的全貌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叙述人或物的整体特征和具体运动,交待主体活动的环境范围,显示主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表现主体的外部轮廓线条,形成主体外在的气势,渲染某种气氛。

全景具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画面内都有主体和背景这两个基本的结构元素,它注重某一具体对象在画面中视觉轮廓形状的完整性。

2、全景的运用

⑴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

全景画面将被摄主体场景的全貌收进画框,使该事物或场景在画面中呈现出完整形态,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一个完整的参照,留一个“完整的印象”。起到交代环境、确定场面的作用。

⑵通过对人物形体动作的完整表现,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⑶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文字作品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性格,音乐作品注重背景音乐与主题音乐的关系,电视节目也不例外,在表现人物的同时,注意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⑷在一组镜头中,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

定位即确定被摄人物或物体在实际空间中的位置、光线、效果等。在一个场景中,全景镜头是一个主要镜头,也是一个定位镜头。全景画面具有领衔的作用,对环境、背景和人物进行定向、定位的交代。

⑸全景画面可以形成舒缓的节奏。

由于全景画面景别较大,对观众眼睛的刺激不是太强,可以形成舒缓的节奏。让观众的眼睛可以作暂时的休息。

3、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⑴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表现人物的全景画面时人物周围留有适当的空间。

⑵确保主体形象明确突出。全景画面构图造型元素较多,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

⑶在一个场景中,应先拍全景画面,以确定该场景的拍摄总角度。

三、中景画面的运用

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中景镜头的特点:以人物为主,兼顾环境。中景是电视节目中起叙事或结构作用的主打景别。

1、语言意义:是交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和物体本身富有特征的局部。它具有写实性。

2、中景画面的功用

⑴表现人物上肢的活动范围。

手与手臂是人体感情交流、表达思想较为活跃和多变的一个部位,人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常以手势相助。中景画面在对人物的表现上,将手臂活动活动范围全部收进画面,对于人物手臂活动范围的表现,用全景则过大,用近景则过小而用中景则正好。

⑵表现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

中景画面使被摄物体外沿轮廓线局部出画,削弱了物体外沿轮廓线的表现因素,而物体内部的结构线条在画面上相对明朗清晰起来,它加强和突出了物体内部结构线的表现因素。

⑶常用来作叙事性的描写,是叙事镜头。

中景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情绪的交流,看清交流双方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来揭示人物的情绪、身份及动作的目的。

3、应注意的问题

⑴掌握好画面的大小分寸。中景画面的表现空间的范围小于全景、大于近景,杜绝“半吊子”景别。应力求将中景画面构图把握在增之一分过大,减少一分嫌小的最为恰当的范围上。

⑵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由于人物的运动,情节中心点不断变化,要求画面构图也要随之变化。始终处理好兴趣中心。

⑶拍摄物体时,要注意把握住该物体内部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用画面表现一个能反映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

四、近景画面的运用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1、近景的语言意义

近景是强调人物或被摄主体物的景别,环境和背景的作用已基本淡出,从而更加突出了被摄主体。近景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比例较大,是电视屏幕上常出现的景别。

2、近景的功用

⑴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画面将被摄人物的面部表现十分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神情在近景画面上都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

⑵近景画面容易产生交流感

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电视屏幕上近景画面表现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大小相近,此时电视屏幕上说话的人尤如正在和观众本人交谈一样,使观众产生了仿佛置身于这个交谈之中的感觉。

⑶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地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

一个物体其整体作为一个独立物存在具有它完整的意义和价值,但其内部结构和各个部分的意义并不是平衡的,近景画面只表现人物的某个富有意义的局部,使这个局部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相对较大,结果使观众在有限的画面空间看清了在大景别画面中看不清的局部动作和细节,从而得到视觉上的满足。

3、拍摄近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⑴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观、自然)。⑵背景人物应尽量简洁、色调统一、尤其要避开一些明亮的易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⑶近景画面的主体人物应明确鲜明,处在画面结构的主导位置。

五、特写画面的运用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特写将生活中事物的细小局部放大到充满整个屏幕,给观众以不寻常的视觉感受。通常情况下,由于特写强烈的冲击力量,其画面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物体形象的简单放大上,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通过强行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给予观众的震动和思考,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说,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1、特写的语言意义

特写是选择和放大。通过对事物细部的选择和放大,表现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展示人物的心理情感,并通过相似性或联想的作用切换镜头。特写的表现意义决定了它在电视节目中具有更大的活力和

多样化的语言意义,成为电视画面造型中的一个重要景别。

2、特写的功用

⑴排除多余形象,突现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

特写将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呈放大状,充满画面空间,突出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去掉不重要的部分,使画面内形象单一、鲜明,容易引起观众对画面形象的注意,具有强调作用。比如,一只紧握拳头的手充满电视画面。

⑵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细腻展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最丰富,最细腻,且最隐蔽。通过特写呈现出来的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物明确的思想活动和意念。人物面部每一处细微的变化都反映了人物特定的心理变化,具有许多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各种美妙的含义,特写把这些最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从而揭示出那些人的最隐秘、最短促的心灵表现。

⑶描写事物细节,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特写将画面伸向事物内部,注重从细微之处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及其本质内容。它把画面的空间全都留给了事物中最富有意义的细微部分,使这个细节能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细节虽然是一种表面现象的呈现。但通过这个富有价值的“表面”,我们可以透视到事物深层的本质。

⑷表现物体的质感

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物体质感作为表层现象与物体的本质性内容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都有其表层的质地,形成各自富有特点的质感。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可以调动观众的视觉经验,加强画面的表现力,使观众产生伸手可触的视觉冲击效果。如粗糙的、细嫩的、坚硬光滑的金属,晶莹透亮的玻璃等。都会给观众造成不一样的心理效果。

⑸创造悬念

特写画面表现的是物体的局部,不能反映该物体的全貌,它将近距离表现物体,所构成的整体特征不明确的画面呈给观众,引起观众兴趣,调动观众想象,使观众产生悬念。

⑹特写可使画内情绪向画外延伸

有些特写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形象的简单放大上,而是通过这种形象的放大造成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产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波动,引起观众的震惊,造成一种画内情绪向画外延伸。

⑺特写常被用来作转场镜头

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利用特写画面这种空间表现不确定和空间方位不明确的特点,对在电视节目或电视片的场景进行转换,不会造成观众视觉的不适。另外,把起幅的特写画面安排在新场景的趣味点或中心点上,或者寻求一个与上个画面相似的物体作起幅,场景的转换将更加自然流畅。

3、运用特写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⑴画面构图要饱满,真正剔除多余的形象。⑵严格控制光圈和曝光量。使物体质感真实色彩真实。⑶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三节景别的转换技巧

一、景别转换的意义

景别转换的实质:在于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描述一个事实的现状。

二、景别转换的方法

1、前进式:即由大景别到小景别的变化方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把注意力从环境(远景或全景)逐渐引向兴趣点(特写)。

2、后退式:即由小景别到大景别的变化方式,把事物中最富吸引力或最关键的部位首先突出出来,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然后利用人们的期待心理,将兴趣点的环境逐步展现出来,也就是由特写到全景或远景的变化过程。

3、循环式:

三、景别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前进式与后退式概念的理解:对于前进式景别转换和后退景别转换的理解,有两种绝然相反的说法。有人把前进式说成是由特写往远景的发展,后退式则是远景向特写的过度。实质上,景别由远到近,气氛由弱转强,更符合前进式的意思。而景别由近而远,称为后退式也更趋合理。因此,在本书中,我们采用了后面一种进行概念的区分。

2、景别转换的变化幅度,拍摄任何一个叙事场面,景别的变化都不易过分剧烈,也不能过于接近,保持一个相适宜的幅度是实现顺畅叙述的基本要求。景别的转换幅度太大,容易使观众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故事情节。常会观众感到迷惑不解。景别转换幅度过小,视距变化甚微,容易产生同机位景别的跳动,而画面意外抖动会使人感到视觉上的不舒服。

3、景别转换的内在依据:景别的转换,在实际运用上,不可以机械地恪守这些法则。景别的远近发展,要和画面的内在情结相适应,只要情绪是平缓变化的,就应使景别的变化循序流畅,而情绪本身是跳跃的,当然景别的变化也应跳跃发展。这如同在音乐中,级进式的旋律往往表现较平静的心情,而跃进式的旋律则适于表现激动的情绪。

4、景别转换中主体的连贯,运用不同景别叙述某一事件时,必须保持统一场次内画面主体的连贯统一。无论景别转换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都应该遵循这一个原则:要使近景别画面中的拍摄主体在相邻的较远景别画面中占据较突出的地位,否则景别转变了,表现的主体却时隐时现,会使观众难以形成相互联系的清晰映像,从而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

第四章视觉元素——拍摄角度在电视画面的创作过程中,拍摄角度的选择就是在拍摄现场确定拍摄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角度的不同,画面的造型效果也不一样。确定电视画面的拍摄角度是画面内容、各种构图因素综合物化的决定性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物质手段主要包括电视画面的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等三个内容。

第一节拍摄角度的概念

一、拍摄角度的定义

拍摄角度是指摄像机拍摄时的视点。视点,既是摄像机的拍摄位置、角度。也是观众被安排观看事物的位置,它决定着观众的眼睛朝哪里看以及看到什么。从本质上来说,摄像机的视点是摄像师拍摄意图的表现,也是摄像师对被摄物态度、看法的表现。是我们进行画面构图时,运用摄像机观察、选择而确定的画面拍摄位置。

拍摄角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电视画面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等多种视觉元素的变化。拍摄角度具有明显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削弱某个事物的表现。电视画面拍摄角度的选择不同于普通照片对拍摄角度的考虑。照片仅仅是在静态的、单幅的画面内对拍摄方向作出选择,而电视摄像的角度安排或变化则涉及多种因素,包含多种手段,其内涵意义比前者更丰富、更重要、更具表现性和戏剧性

首先,电视画面的角度要解决从哪个方向去拍摄的问题,也包括从什么人的特定视点来拍摄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拍摄,看到的被摄对象的形状会有很大改变,即使是同一被摄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画面也会展现不同的效果。其次要解决从什么高度去拍摄的问题,从不同的高度看,所表现出的被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也不同。第三,角度的安排既可以在单个镜头内进行,也可能在一组镜头之间进行,它涉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角度转换。第四,角度的安排既有固定镜头,也有在运动镜头中连续动态实现的角度变化。

二、拍摄角度的分类

1、按拍摄方向分(水平方向方位角的变化)

在水平方向上,根据摄像机和拍摄对象之间形成的拍摄方向的变化,我们把拍摄角度分为:正面角度、

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和反拍角度等几种基本角度。

2、按拍摄高度分(垂直角度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日常视觉活动是在身高平面上进行的。在垂直方向上,根据拍摄高度的变化,电视画面的拍摄角度可分为水平角度、俯视角度、仰视角度、顶角度等。

第二节拍摄角度的运用技巧

一、拍摄角度的语言意义

拍摄角度的语言意义主要是指:明确被摄体的空间位置,(如用不同的角度拍摄被摄主体,可以)显示被摄体的方向、高度和距离,表现主体的多方面特征。

二、拍摄角度的运用技巧

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拍摄角度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每个拍摄角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具有一定目的,通常带有某种技巧因素。可以说,电视摄像艺术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一系列恰如其分的拍摄角度,电视时空结构也是依靠拍摄角度的连续变换来展现的。因此,掌握拍摄角度的运用技巧十分重要。(一)、电视画面的拍摄方向(方位角的变化)

拍摄方向是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是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是指以被拍摄体为中心,水平围绕拍摄对象四周选择拍摄点。拍摄方向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电视画面中的形象特征和意境等内容的相应改变。水平方向上,我们把拍摄角度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和反拍角度等几种基本角度。

1、正面角度

⑴定义:正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上的角度。正面角度最能体现被摄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把被摄对象正面的全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生活中,如果清楚观察一个物体,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正面角度可以起到一览无余的画面效果。

⑵运用特点

a、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可以充分展示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产生对称、均衡、平稳、庄重的效果。

b、正面角度拍摄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有利于展示人物身体正面的动作和体态。利用正面角度拍摄物体时,如拍摄建筑物,可以产生平静和谐的视觉效果,可突出建筑物的宏伟气势。如拍摄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皆可采取正面角度进行拍摄。

c、正面角度可以展现一些有一定联系或差别的并列形象,形成对比和联想,从而表达画面以外的引伸义,丰富画面的内涵。

d、缺点:不利于展现立体空间。正面角度由于画面内横向线条突出且与画幅边缘平行,使得画面缺少纵向的透变化,呈现不出更多的空间和体积,显得呆板。由于透视感比较差,立体效果不明显,容易主次不分、平淡无生气。

2、侧面角度

⑴定义:侧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的正侧方向,与被摄体正面成90度角的拍摄角度。侧面角度主要用来表现主体的侧面特征,勾画被摄主体的侧面轮廓形状。侧面角度表现力较强,如我国民间的皮影戏艺术造型,就是主要通过侧面角度的造型来表现丰富的戏剧情节的。

⑵运用特点

a、较清楚地交待被摄对象的方向、方位。由于被摄主体的视线方向位于画面的一侧或在画面以外,从而使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拍摄的画面易于交待双方的位置关系。

b、侧面角度可以用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动势。对于运动着的拍摄对象,侧面角度不仅可以表现其富有特征的侧面线条,而且可以表现其运动的美感和气势。如拍摄呼啸而过的火车、汽车等,利用侧面角度可以造成强烈的震撼力。

c、侧面角度可以用来表现被摄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交待清楚相互交流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与嘉宾,除了用正面角度表现访谈人物外,也经常用侧面角度来表现,以形成一种交

流的气氛,增强节目的交互性。

d、缺点:和正面角度一样,不利于展现立体空间。

3、背面角度

⑴定义:背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背面方向的角度。背面角度的电视画面所表现的画面内主体的视向与观众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由于背面角度重在表现人物的背影,因而能诱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又由于背影能够微妙含蓄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还可展示其性格特征。它是一种较少用的角度。

⑵运用特点

a、背面角度能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参与感。由于被摄对象和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在同一画面上表现,被摄对象面对什么,观众也同样面对什么,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心里认同感,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纪实性电视节目通常采用这个角度进行跟踪式采访,即跟在主体后拍摄。

b、背面角度具有一定的悬念。由于观众看不到画面中被摄对象的面部表情,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此时观众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电视画面创作者常利用观众的不确定性和期盼的心理来设计矛盾冲突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c、背面角度画面表现力差。观众看到的仅是被摄对象的姿态和动作。所以拍摄背景时,应注意刻画人物的动作、轮廓、提炼出具有表现力的线条。

d、背面角度是人物活动“转场”的重要手法。上一镜头背面角度的人物向画内走进去,下一镜头正面角度的人物则由画内走出来。

4、斜侧角度

⑴定义: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除正面、正侧面、背面以外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

斜侧角度主要是指介于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它兼有这两种角度之长,所以斜侧角度所表现的物体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变化。

⑵运用特点:

a、斜侧角度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它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线,在画面上表现为与画面边框相交的斜线,形成物体形象的近大远小和线条汇聚等效果。

b、斜侧角度易分清画面中人物的主次关系,用以突出需要着重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电视新闻节目中,前景作为采访者、被采访者位于中景稍后,把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吸引到新闻人物的身上。并排而坐的人物,采用斜侧角度拍摄,运用前后景深虚实的变化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人物主体。

c、斜侧角度可以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并且具有变化。拍摄人物时,斜侧角度是一种经常用且有很好表现力的角度,它可以调整人物脸部的轮廓形象,避免正面拍摄时的缺陷,表现面部表情的起伏,达到美化的目的。

d、斜侧角度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动感。

运用斜侧角度拍摄,被摄对象总是处于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之间的一种变化状态,此角度可形成一种向正面和侧面这两个方向运动的内在张力,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

5、反拍角度

⑴定义:是指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拍摄的角度,也称“反打”。以拍摄人物为例:前一镜头从正面拍摄,后一镜头从反面或反侧面拍摄。如图:反拍角度示例。侧反拍射人物,几乎是背影,面部看见的较少,这个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正如一个人坐在窗口背向着观众,似在沉思,若回头,则造成新颖动人的神态。

⑵运用特点

a、反拍角度可以使观众看到环境的完整性,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情景。由于反拍镜头可以拍摄对象的另一面,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心态。在一组镜头中还可以起到对比、暗示、强调和渲染的作用。

b、反拍角度由于超过了主要人物活动的中心和“轴线”进行拍摄,所以拍摄时要注意轴线问题,防

止人物关系错乱和方向不清。

(二)、电视画面的拍摄高度

电视画面的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拍摄高度的选择在电视画面的创作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影响到画面中的地平线的高低,景物的展示程度、远近观感等因素。各种不同的拍摄高度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感情色彩。

1、平角度

⑴定义:是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角度。

平角度拍摄的视角效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情况很相似,合乎人们平常观察的视点和视觉习惯。除了超短焦或超长焦镜头外,它所拍摄的画面与人眼观察的景况大致相同,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给人以亲切感,可以用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内心活动。它是电视画面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拍摄高度

⑵运用特点

平角度拍摄时,易造成画面构图呆板、单调、四平八稳等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地平线的处理,避免地平线在画面中平均分割电视画面。我们可利用前景,增强画面的透视感,也可利用山恋、树木、弯曲的小道等高低不平的构图分散观众注意力,从而避免地平线分割画面。但是,如果拍摄倒影则可收到画面上下对称的视角效果。

2、俯角度

⑴定义:俯角度指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对象水平线的角度。俯角度特点是画内地平线明显升高,甚至落在幅外。

俯摄时,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景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摄,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体现环境宽广、规模宏大的场面,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具有戏剧化。

⑵运用特点:

a、有利于交代画内景物的层次,数量及分布情况,可以展现出完整的画面布局,显得宽广,气势宏伟。

b、画面中竖向线条有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用广角镜头拍高大建筑物时,建筑物顶部与地面景色能构成远近景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景缩小”的效果。用稍俯的角度拍摄人物时,可以使之略显清秀。

c、拍摄环境与人的关系时,可以造成孤单、渺小、茫然、压抑的心理效应。

存在问题:从高角度俯拍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影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3、仰角度

⑴定义:仰角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水平线的拍摄角度。画面内地平线明显下降,甚至落在画幅之外。仰角镜头能突出前景。仰角抒情性强,宜于写意。仰摄不仅使处于前景位置的主体鲜明突出、富有表现力,而且可以突出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用仰角度拍摄的电视画面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和景仰的感觉。仰摄镜头不适宜近距离拍摄使用,因为将会使画面中的人物有变形夸张以及建筑物有向后倾倒的感觉。

⑵运用特点:

a、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仰拍角度容易产生从下往上、从低到高的视觉效果。仰拍可将次要的物体、背景降于画面的下部,使画面显得洁净,富于写情意味。拍摄人物时,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产生崇高伟岸之感,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

b、拍摄跳跃、腾空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比我们一般的感觉要更具夸张效果。如体育节目中仰拍撑杆跳,运动员一跃而起的动作给观众的视觉感受要比实际观察的感受强烈的多。

c、仰角度拍摄,画面中竖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易产生上升感觉。但要注意,中景、近景拍摄如角度过仰,被摄主体易产生变形。拍摄时应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掌握好分寸,不要一味追求赞颂、敬仰、伟大的感情色彩,无节制的滥用,以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d、仰角度拍摄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对比、联系、可以深化主题,丰富画面内涵。

存在问题: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有时候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我们就是需要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

4、顶角度

⑴定义:顶角度是指摄像机镜头近似于与地面垂直,从被摄体上方自上而下进行拍摄的角度。

这种角度由于改变了我们正常观察事物时的视角,画面各部分的构图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电视画面的创作中运用较少。

⑵运用特点:

a、运用顶角度进行拍摄,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被摄对象在大小、高低、上下等方面的对比,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优越感。这种被摄对象的大小对比,还可以造成物体影像的夸张和变形,获得某种奇特的影像,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思想和理念。

b、可以表现和突出地面图案的造型美。如果我们所表现的被摄对象本身具有某种优美的图案和造型,这时顶角度的拍摄则可以起到表现和强调这种美感,强调被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视点的转换

除方位角的变化之外,电视摄像的角度安排还引入了人的视点问题。不同的视点镜头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这主要表现为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的区别。

客观镜头是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叙事镜头。这类镜头拍摄的画面,大都是代表观众的眼睛,指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情景和事物。客观镜头在电视叙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且在数量上是绝对的多数。客观镜头一般应力求平静而无主观痕迹的表现,防止怪诞的摄像角度。

主观镜头是代表特殊视点的镜头。这是一种用摄像机直接代表剧中人物的视点拍摄下来的镜头。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活生生的其他人、事、物的情景,这时它表现的是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所处的高度去拍摄。如:拍摄一个老师跟一个小学生的对话。因为这些镜头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四、拍摄的总角度

电视画面和照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电视画面是连续的、活动的,它是靠不断地变化拍摄角度以及场面调度,最后经过编导人员的各种组合处理来实现的。编导人员如何在复杂的拍摄角度变化组合中保持画面主体空间关系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总角度的定义

总角度即总的拍摄角度,也叫总方向或主要角度。它是为了保证在一个具体的场面内或一件事情中,景物空间关系的统一和正确表达场面调度所确定的全景拍摄角度。

2、总角度的作用

当拍摄一个场景或表现一件事情时,总角度一旦确定,那么无论景别、位置、拍摄角度如何频繁变化,观众都不会感到空间变化突然。电视画面在交待事情的过程和交代环境的特点时,总角度能使观众对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和方向清楚明确。

3、总角度的确定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要确定拍摄的总角度,就要根据表现的内容和拍摄现场的立体空间情况,找出最

能反映被摄体的表现面,在这个表现面的范围内,确定总角度。这个角度也可称为交待环境的角度,它主要是把表现面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位置交待清楚,使观众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印象。

这个总角度也叫定位镜头,一旦确定,该场景中其它镜头的拍摄也要以这个镜头为基础进行选择。光源的位置、光线的方向、画面的明暗、色调的选取、位置的关系等方面都要以定位镜头为基础,相互统一,不能“穿帮”。

第五章机位和轴线

第一节匹配的原则

对于拍摄位置的选择,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镜头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出发,在能清晰、完整、全面地表现场景和人物的位置架设机器;

二是从艺术和审美目的出发,那里好看,那里画面美就在那里架机。

机位的架设必须遵守电视编辑“语言”约定俗成的“语法”要求。也就是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

一、匹配原则的定义

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称之为匹配的原则。

从广义上讲,匹配原则是指一组镜头之间甚至整部电视片的所有镜头之间,在拍摄色调、照明、表演、场景和镜头安排等各个方面,应保持从总体到细节的一致性。画面的不衔接、不一致将会削弱电视节目的现实可信度和艺术水准,因而应尽量避免。

狭义上讲,匹配主要是指屏幕假定空间的一致性。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的匹配,它包括位置的匹配、运动的匹配以及视线的匹配。

1、位置的匹配是指屏幕上的人物在上下镜头切换时,其所处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应发生变化。

2、运动匹配是指人物或其他运动物体的连贯活动被分镜头记录下来时,其动作的方向性在上下镜头之间应该保持不变。

3、视线匹配是指人物的视线方向必须在前后镜头之间保持一致。

二、匹配原则的作用

屏幕空间的匹配强调了视觉的连贯性,适合日常观看的习惯,也涉及电视画面的逻辑性问题。如果违犯匹配原则,将会形成视觉上的跳动,导致逻辑的混乱,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或者使观众对方向和位置产生困惑和怀疑。

这里所说的匹配,是对同一场景中一组连续镜头之间的一致性要求。当镜头切换时,如果上下镜头之间的场景、时间已经转换,则不存在位置、方向或视线的匹配限定。

画面的匹配有助于了解剧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导演对观众的理解和电影的“平民”意识。

第二节大三角机位

一、“两人谈话”场景

“两人谈话”的场景是电影和电视的最典型、最常见场景之一。处理好两人谈话场景镜头是摄像机机位安排的基础。有人把中外所有电影(电视剧)故事片的情节归纳为两类:一是两人谈话,二是两人追逐。对于两人以上或群体的拍摄对象都可以简化等效为“两人谈话”的场景来处理。在一个多人参加的对话场景中,往往会有两个主要演员或其他类型的出镜人物处在对话的中心位置上。而追逐也不必是两个人的追逐,亦可以是两台汽车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来来往往。简言之,我们可以把谈话和追逐的镜头统统看做是表现两个对象之间关系的镜头。

二、人物的身体位置

《摄影和摄像基础》试卷 答案

2016—2017学年《摄影和摄像基础》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25分) (单选题10分) 1、__A__是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 A全景 B中景 C远景 D近景 2、画面构图中最主要的__D__。 A抓特征 B力求简洁 C有色调对比 D以上都对 3、__C__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互相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位置关系。 A立体感 B景别 C透视 D视觉中心 4、同场景中要想主体比例大要用__D__。 A 标准 B 中焦 C 超广角 D中长焦 5、根据镜头视角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A__。 A广角、标准、望远 B望远、广角、标准 C广角、标准、变焦 D以上都不对 6、动态构图的拍摄手法包括__B__。 A固定法和追随法 B扫描法和变焦法 C固定法和移动法 D以上都有 7、表现物体轮廓或者拍摄透明、半透明物体时最好用__D__光。 A自然光 B人造光 C侧光 D逆光 8、高调是指大面积的浅色调与小面积的深色调对比形成画面的基调,高调作品明朗、 轻快,给人优美、纯洁、轻柔之感,适合拍女性和儿童。拍摄高调作品一般采用以下方法__D__。 A采用前侧光和直射光照明,曝光减一档左右 B采用前侧光和直射光照明,曝光增一档左右 C采用顺光和柔和的散射光照明,曝光减一档左右 D采用顺光和柔和的散射光照明,曝光增一档左右 9、135相机的焦距是500MM的镜头是__D__镜头。 A 广角 B 标准 C 中长焦 D 长焦 10、主体离画面的地平线越高,拍摄角度越__A__。 A 低 B 高 C 不变 D 平行 (多选题10分):错选、少选不得分 11、关于主动式对焦和被动式对焦的优缺点,叙述错误的是__AB____。 A 主动式对焦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

摄影与摄像试卷A

试卷代号:6334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摄影与摄像》试题A 卷 2011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对古代岩崖石刻及各种造像的研究,证明了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众传播之一。 2.镜头成像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的原理。 3.按快门构造和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将相机快门划为_________、电子式和程序式三种。 4.数码相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发明了新的记录景物影像的材料--_________。 5.传统摄影感光材料主要有感光片和_________两种。 6.从感色性能上分,黑白感光片有色盲片、分色片和_________。 7.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都有_________和灯光型之分,以适应不同光源下的拍摄需要。 8.正确曝光的方法就是根据景物的亮度来_________。 9.从光源的种类来看,总体上可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然光和_________。 10.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度、明度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摄影术的人。 A.布列松 B.伊期曼·柯达 C.达盖尔 D.普利策 2.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人是( )。 A.罗杰·芬顿 B.路易·达盖尔 C.尼埃普斯 D.塔尔博特 3.通常把照相机摄影物镜简称为镜头,它主要由( )和部分机械装置构成。 A.透镜组 B.光圈 C.凸透镜 D.凹透镜 4.摄影最基本的器材是( )。 A.黑白和彩色相纸 B.照相机和感光材料 C.放大机和彩扩设备 D.各种滤光镜 5.在照相机上,用来观看景物,确定拍摄范围的是( )。 A.焦平面 B.光圈 C.取景器 D.寻像器 6.感光片的宽容度是指( )。 A.可以允许使用各种类型的相机进行拍摄 B.能正确记录景物明暗反差的能力 C.能适应各种冲洗条件 D.感光片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途 7.从色温的角度看,灯光型彩色片适于在( )的色温条件下拍摄。 A.5000K B.3200K C.5400K D.2800K 8.下面关于"闪光连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闪光灯从理论上讲能和任何一级快门达到有效配合 B.镜间快门的相机其任何一级速度都能和闪光连动 C.焦平面快门的相机很难实行闪光连动 D.在照相机的速度盘上,闪光同步快门都用特殊颜色或记号标示出来 9.黑白显影中常用的抑制剂是( )。 A.菲尼酮 B.溴化钾 C.醋酸 D.硼砂 10.新闻摄影抓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他被称为"堪的派"的"真正完成者"。 A.布列松 B.陈复礼 C.萨乐蒙 D.达盖尔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摄影摄像基础知识

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曝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 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

摄影摄像基础练习答案

摄影摄像基础练习答案 1.2 例题解答 【例1.1】(单选题)照片可以保存____拍摄的影像。 ①传统摄影②数码摄影③只能是前者④前2项均可 解答:不管是传统摄影拍摄的底片,还是数码摄影拍摄的图像文件,都可以冲洗成照片进行保存。所以,①和②是正确的,③是错误的。但④叙述的更全面。故选择④。 答案:④ 【例1.2】(单选题)关于照相机拍摄的影像,正确的叙述是____。 ①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在液晶显示器上就可以显示拍照的图像 ②传统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即可在胶卷上看到拍照的图像 ③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在电子取景器上就可以显示拍照的图像 ④以上都对 解答: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只能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拍照的图像,①是对的。传统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即可在胶卷上产生潜影,看不到,也不允许看,因为一看就会使整个胶卷曝光作废,②是错误的。在电子取景器上只能进行取景,不能显示拍照的图像,③是错误的。④的叙述错误。故选择① 答案:① (填空题)在DV带数码摄像机中,DV带存储的是______信号,它需要通过______【例1.3】 卡进行转换,将视频信息输入。 解答:传统摄像机和数码摄像机都使用磁带。但传统摄像机使用的磁带存储的是模拟信号,它只能用带AV输入端子的电视卡或者电视盒将摄像传输到计算机中。而数码摄像机使用的磁带存储的是数字信号,不是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IEEE 1394卡传输到计算机中。故第1空填:数字,第2空填:1394。 数字信号的特点 【例 1.4】(填空题)不需要进行后期视频采集所使用的存储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使用DV带拍摄的影片需要用“会声会影”软件的影像捕获功能,将视频信息进行捕获,进而存储为视频文件。而DVD光盘、闪存卡和微型硬盘存储的视频信息是以文件形式存放的,也就是直接存储为视频文件。它像计算机中的各种视频文件一样直接进行各种操作。故3个空分别填写为:DVD光盘、闪存卡、微型硬盘。 答案:DVD光盘、闪存卡、微型硬盘 【例2.1】(单选题)DC、DV的白平衡功能是____。 ①为适应光源色温的变化②为了准确曝光 ③为了DC、DV对焦清晰④为了色彩艳丽 解答:白平衡功能是所有DC、DV一个必备的技术功能。该功能是景物色彩得到还原的技术保证。大千世界的色温差异非常复杂,早晚、室内外各不相同。传统照相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是通过镜头前面加上色温镜进行补偿,DC、DV则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目的就是为适应光源色温的变化。故选择①。 答案:① 【例2.2】(单选题)____对景深没有影响。 ①光圈②焦距③物距④快门 解答:光圈、焦距和物距是直接影响景深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快门只影响感光的快慢,对成像没有任何影响。故选择④。 答案:④ 【例 2.3】(填空题)光圈与景深的关系是:光圈越大,景深越______,光圈越小,景深越______。 解答:对于允许的模糊圈,光圈越小,它离焦平面越远,焦深越大,反之越小。根据焦

摄影摄像基础教案

摄影摄像基础教案

第一章节、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光和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三原色原理 教学难点:相加混色法 一. 彩色光的三要素 任何一种彩色光对人眼引起的视觉都可以用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及亮度(Brighness)三个参量来表示,这三个参量称为彩色光的三要素。色调表示颜色的种类。它由作用到人眼的彩色光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例如红、绿、蓝等都是表示色调。 2-1 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饱和度表示颜色的深浅程度。即颜色的浓淡或鲜艳程度。高饱和度的彩色光可因掺入白光被冲淡,变成低饱和度的彩色光,颜色变浅。色调和饱和度又总称为色度,它即说明颜色的类别-色调,又说明颜色的浓淡-饱和度。亮度是指彩色光的明亮程度。即对人眼引起亮暗感觉的程度。它与光照强度及物体的反射率有关。亮度反映了光对人眼的刺激程度。 二. 三基色原理 1.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色。 2.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种基色合成。 3. 合成彩色的亮度由三个基色的亮度之和决定; 色度由三个基色分量的比例决定。 4. 三种基色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三基 色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基色混合产生。 2-1 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三. 相加混色法 彩色电视采用的,将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相 加而获得不同彩色光的方法,称为相加混色法。 在彩色电视技术中,采用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红光+绿光=黄光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蓝光=青光绿光+紫光=白光 蓝光+红光=紫光蓝光+黄光=白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补色:与基色相加为白色的彩色,称为其基色的补色。红、绿、蓝的补色为青、品(紫)、黄。 三基色原理为彩色电视奠定了基础,极大地简化了彩色图像的传输问题。根据三基色原理,先把被拍摄景物的彩色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光,再变换成三个基色电压予以传送。在接收端,用三个基色电压分别控制彩色显像管中红、绿、蓝三种荧光粉的发光量,便可显示出所拍摄景物的彩色。 2-1 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四. 相减混色法 在彩色印刷、彩色影片和彩色绘画中采用相减混色法。相减混色法是利用颜料、染料的

摄影摄像基础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摄影摄像基础 一、选择: 1、成像原理两者区别:其一,针孔成像是从物体的每一点发出的光束,直穿针孔落在光屏上,形成无数光斑相叠合而成,所以影响比较模糊;而透镜却把物体的每一点发出的光束又会聚成无数的光点,在光屏上集结成像,所以比较清晰。其二,针孔必须相当小才能成像,所以像的亮度很暗;而透镜的孔径比针孔大得多,所以形成的影响较亮。其三,针孔成像时,物、像与针孔的距离没有严格的要求;而透镜成像时,就必须调整物、像与透镜的距离,才能成像清晰。 2、下面关于摄像的叙述,正确的是:(1)传统摄影是一个光化学过程,影像存储在胶片 上;(2)数码摄影是一个光电子过程,影响存储在电子芯片上(3)在传统摄影和数码摄 影中,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后都成像在感光片上 3、到达CCD 或胶片的光量与取景系统、控制系统、成像系统有关。 4、1024*1024 分辨率的像素是130 万,可在更高分辨率显示器上满屏显示。 5、感光度是指CCD 芯片对光照反应的灵敏度,是电路对数据处理能力和影像再现能力的综合性能指标。 6、从物点到最近清晰点的深度叫前景深,从物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后景深,景深就是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 7、快门对景深没影响。 8、标准镜头的视角在50 度左右,焦距与感光片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 9、关于磁带的叙述,正确的是:胶带是感光胶片的一种,胶卷是传统照相机影像感光成像的介质,胶卷是影像的存储介质。 10、(填空)左边的感光度为右边相邻的感光度的1/2。感光度越高,即感光速度越快,需 要的曝光量就越少,反之。因此,每增加(或减少)若干挡感光度。曝光量就要相应地减少(或增加)若干挡。(p57) 11、(填空)色温指色光的温度,或色光的成分,或色光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色光。影响色温的因素:大自然天体运动规律、大自然的天气变化、电压的变化、加彩色纸的变化。 12、(填空)摄像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保持单一主体的活力、保持多个主体的联系、画面要流畅。 二、填空: 1、UV 滤光镜也称紫外线滤光镜。外观似玻璃,物色透明。 作用:(1)吸收或减弱光源中的紫外线,提高景物成像的清晰度,并改善色彩还原。 (2)保护镜头。 2、闪光灯的作用:改变色温;补光;添加眼神光;凝固瞬间画面。 3、在表4-1 中,左边的光圈大小是右边相邻光圈的1/2,左边的快门速度是右边相邻快门 速度的2倍,即慢1倍。(p56) 4、景物的曝光补偿主要发生于三种情况:(1)逆光拍摄的曝光补偿(2)明亮物体的曝光 补偿(3)暗物体的曝光补偿 5、如果拍摄景深大的景物,全景曝光模式的最佳的选择。 6、光源种类: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红外线光、 7、顺光的作用:减少立体的层次,能不加修饰的表现被摄物的本来面貌,色彩补实,能人物起美化作用。 8、测光的作用:景物的明暗亮度对比明显,能很好的表现被摄物体的形状,立体感、质感不夸张,能构成视觉元素。 9、光比:光比一般指摄影中,被摄场景的暗部和亮部的受光比例。光比大,反差就大,表现出刚强;光比小,反差小,表现出柔和。 10、仰摄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 1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成像大,色调深,大多处于画面边缘。作

摄影摄像基础练习标准答案

摄影摄像基础练习答案

————————————————————————————————作者:————————————————————————————————日期: 2

摄影摄像基础练习答案 1.2 例题解答 【例1.1】(单选题)照片可以保存____拍摄的影像。 ①传统摄影②数码摄影③只能是前者④前2项均可 解答:不管是传统摄影拍摄的底片,还是数码摄影拍摄的图像文件,都可以冲洗成照片进行保存。所以,①和②是正确的,③是错误的。但④叙述的更全面。故选择④。 答案:④ 【例1.2】(单选题)关于照相机拍摄的影像,正确的叙述是____。 ①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在液晶显示器上就可以显示拍照的图像 ②传统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即可在胶卷上看到拍照的图像 ③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在电子取景器上就可以显示拍照的图像 ④以上都对 解答:数码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只能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拍照的图像,①是对的。传统照相机拍摄动作结束,即可在胶卷上产生潜影,看不到,也不允许看,因为一看就会使整个胶卷曝光作废,②是错误的。在电子取景器上只能进行取景,不能显示拍照的图像,③是错误的。④的叙述错误。故选择① 答案:① (填空题)在DV带数码摄像机中,DV带存储的是______信号,它需要通过______【例1.3】 卡进行转换,将视频信息输入。 解答:传统摄像机和数码摄像机都使用磁带。但传统摄像机使用的磁带存储的是模拟信号,它只能用带AV输入端子的电视卡或者电视盒将摄像传输到计算机中。而数码摄像机使用的磁带存储的是数字信号,不是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IEEE 1394卡传输到计算机中。故第1空填:数字,第2空填:1394。 数字信号的特点 【例 1.4】(填空题)不需要进行后期视频采集所使用的存储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使用DV带拍摄的影片需要用“会声会影”软件的影像捕获功能,将视频信息进行捕获,进而存储为视频文件。而DVD光盘、闪存卡和微型硬盘存储的视频信息是以文件形式存放的,也就是直接存储为视频文件。它像计算机中的各种视频文件一样直接进行各种操作。故3个空分别填写为:DVD光盘、闪存卡、微型硬盘。 答案:DVD光盘、闪存卡、微型硬盘 【例2.1】(单选题)DC、DV的白平衡功能是____。 ①为适应光源色温的变化②为了准确曝光 ③为了DC、DV对焦清晰④为了色彩艳丽 解答:白平衡功能是所有DC、DV一个必备的技术功能。该功能是景物色彩得到还原的技术保证。大千世界的色温差异非常复杂,早晚、室内外各不相同。传统照相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是通过镜头前面加上色温镜进行补偿,DC、DV则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目的就是为适应光源色温的变化。故选择①。 答案:① 【例2.2】(单选题)____对景深没有影响。 ①光圈②焦距③物距④快门 解答:光圈、焦距和物距是直接影响景深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快门只影响感光的快慢,对成像没有任何影响。故选择④。 答案:④ 【例 2.3】(填空题)光圈与景深的关系是:光圈越大,景深越______,光圈越小,景深越______。 解答:对于允许的模糊圈,光圈越小,它离焦平面越远,焦深越大,反之越小。根据焦

摄影摄像基础教案

摄影摄像基础教案第一章节、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光和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三原色原理 教学难点:相加混色法 一.彩色光的三要素 任何一种彩色光对人眼引起的视觉都可以用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 )、及 亮度(Brighness )三个参量来表示,这三个参量称为彩色光的三要素。色调表示颜色的种类。它由作用到人眼的彩色光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例如红、绿、蓝等都是表示色调。 2-1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饱和度表示颜色的深浅程度。即颜色的浓淡或鲜艳程度。高饱和度的彩色光可因掺入白光被冲淡,变成低饱和度的彩色光,颜色变浅。色调和饱和度又总称为色度,它即说明颜色 的类别-色调,又说明颜色的浓淡-饱和度。亮度是指彩色光的明亮程度。即对人眼引起亮暗 感觉的程度。它与光照强度及物体的反射率有关。亮度反映了光对人眼的刺激程度。 二.三基色原理 1.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色。 2.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种基色合成。 3. 合成彩色的亮度由三个基色的亮度之和决定; 色度由三个基色分量的比例决定。 4. 三种基色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三基 色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基色混合产生。 2-1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三.相加混色法 彩色电视采用的,将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获得不同彩色光 的方法,称为相加混色法。在彩色电视技术中,采用的三基色为:红、 绿、蓝。红光+绿光=黄光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蓝光=青光绿光+紫光=白光 蓝光+红光=紫光蓝光+黄光=白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补色:与基色相加为白色的彩色,称为其基色的补色。红、绿、蓝的补色为青、品(紫)、黄。 三基色原理为彩色电视奠定了基础,极大地简化了彩色图像的传输问题。根据三基色原理,先把被拍摄景物的彩色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光,再变换成三个基色电压予以传 送。在接收端,用三个基色电压分别控制彩色显像管中红、绿、蓝三种荧光粉的发光量,便可显示出所拍摄景物的彩色。 2-1光和彩色的基本知识 四.相减混色法 在彩色印刷、彩色影片和彩色绘画中采用相减混色法。相减混色法是利用颜料、染料的 吸色性质来实现的。在相减混色法中通常选用: 青(C)、品(M)黄(Y为其三基色,实际运用中还加上黑色(K),称为CMY濒色 模式。青、品、黄等比例混合为黑色。

摄影摄像教学大纲

《摄影摄像》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摄影摄像 【开课时间】第2学期 【学时】48课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主持与播音专业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摄影摄像》是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技术专业课。《摄影摄像》课程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摄影摄像的器材和配件、拍摄曝光、拍摄用光、拍摄构图、拍摄专题实践、计算机图片加工技术和电影视频处理技术。它是拍摄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实践操作技能。 该课程无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如下: 备注:实际课程开设时,可根据具体学时分配和学生的相应需要,进行相应内容的推行和实践。 1.2课程基本理念 在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摄影摄像与应用技术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各类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基本特性,掌握图像软件在各类图片处理的上的运用,控制图片的影调与色调,并能对图片进行艺术再创造,掌握各类数码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拍摄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影视摄像员、电视摄像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必须的技能课程。 1.3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职业目标与要求为依据将课程教学单元组合,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

一致性,形成围绕职业工作需要的核心教程,突出了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考核,突出实践教学分量与比重,使课程结构更具有职业针对性。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摄像机及其附属设备、具有较强的构图能力、电视画面意识、正确把握光线的运用、根据不同类型视频进行技术参数的调整、镜头素材拍摄能力,具备从事影视摄像的基本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 由于广告业、新闻传媒、影楼、动漫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影视摄像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劳动过程,以熟练操作摄像机为前提,在具备视听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构图、电视用光、基础拍摄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不同节目的拍摄工作。 《摄影摄像》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摄影摄像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上加强锻炼,提高学生的摄影摄像技术能力及思考创作能力,让学生理解真正的摄影摄像,提高审美,开拓了视野。 知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与摄像的基本操作知识 ◆熟练掌握专业照相机的摄影技巧,专业摄像机的拍摄技巧,摄影的用光。 ◆掌握利用计算机对照片进行加工、对视频进行编辑的基本方法。 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的摄影与摄像创作能力,磨练摄影的基本功底,培养学生在艺 术创作中的镜头感、能在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拍摄中灵活运用镜 头语言。 ◆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 己的观点评论中外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能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 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素质要求 ◆通过练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摄影及摄像风格。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好摄影摄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理解评价的内容,掌握评价的方法。 2.2职业能力要求 电视摄像工作及广告摄影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劳动过程,以熟练操作照相机、摄像机为前提,在具备视听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构图、视频用光、基础拍摄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不同节目不同任务的拍摄工作。摄像及摄影岗位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应学会照相机、摄像机及附属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掌握拍照基本的技术及影视画面基本的拍摄

《摄影摄像》课程规范标准

《数字摄影》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数字摄影》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用摄影机、摄像机,实现拍摄照片、影片,毕业后可从事摄影摄像制作、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摄影摄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兼顾技术与艺术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影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掌握摄影摄像这一重要环节中的取景、透视、色彩、灯光运用方式的技术原理、艺术原则及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技巧,并能够利用摄影摄像拍摄各种人物照片、场景、视频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影视拍摄、照片拍摄、场景灯光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影视后期后期制作人才市场需;二是为“影视特效制作”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基础;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将课程划分为六个学习情境。把影视后期中精彩的场景、广告公司的视频广告作为课堂教学项目引入课程,加强岗位综合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操作熟练、举一反三。 1.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与现实密切相关 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学习型的知识点,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学习任务在包含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难度层层推进,有序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课程结构是静态的,教学载体是动态的、开放的 、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各个载体包含的知识点是静态的,老师或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载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