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襄樊学院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地理科学特色专业”

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地理科学2009年9月第四批获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省级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立足鄂北、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定位与发展目标

1、建设定位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地方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从根本上提高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把地理科学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

2、发展目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训练于一体的具有师范特色、地方特点的课程体系。

(3)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具有较强的师范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能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和地方土地、环保、规划、水利、旅游等部门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4)以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水平提高提供支撑。

(5)加强课程建设,实施“二三三”工程(两个省级精品课程、三个校级精

品课程、三个校级优质课程)。建设一批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校级精品课程

为支撑、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

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6)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编写2-3部具有显著地方特色

的教材。

(7)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在稳定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

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经过四年建设,硕士率达到100%,博士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达到50%以上,形成以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教

学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支撑的科研团队。

(8)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构

建以过程管理为主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二)建设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第一,年龄结构: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应

引进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中老年教师应在学历和职称上严格要求)专业教师老中青结构比大致为1:5:4。在2009—2014年期间,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到2013年,50岁及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70%以上,35岁及以下

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

第二,职称结构: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合理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使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有明显改善,到2013年,高、中、初级教师的数量比达到4:4:2,并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教授在高职称教师中的比例,使教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5%。

第三,学历学位结构:要加大教师学历(学位)教育和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力度,使教师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有显著提高。到2013年,要使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者占80%的比例。

第四,学科专业结构:保证基础专业学科教学力量,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努

力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第五,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坚持教师来源“多元化”,多渠道、广泛引进人才,使学缘结构更为合理。

第六、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2013年,要培养校级学术骨干5名,校级学科带头人3名。

第七、素质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重点强调青年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以及外语教学能力的运用。要求所有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要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群体性教学活动(如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安排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2)稳定现有师资,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的稳定是其发展的前提。在未来的几年中,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坚持实施“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以机制留人”的措施,使现有的教师队伍保持稳定。

第一,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今后几年,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学历(学位)进修为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或学位班的形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鼓励教师

通过外校培训、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学术访问等形式进行再教育,提高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第二,在教师进修安排上,原则上40岁以下的教师以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进修为主;40岁以上的教师以知识更新型的单科进修、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和访问学者为主。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教学之中。培养胜任“双语”教学教师。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定向,有针对性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指导教师,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第三,教师培训坚持计划性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和突出重点原则。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对重点建设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办学科和薄弱学科实行扶持政策。

(3)利用学校特殊政策,加大引进力度,实现师资结构优化

第一,在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上,加大教师学历(学位)进修力度的基础上,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

第二,在教师的职称结构上,要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坚持政策标准的基础上,对优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优秀教师、博士研究生教师要大胆破格晋升高一级职务。

第三,在教师的类别结构上,要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控制固定教师的比例,逐步扩大流动教师的比例,建立外聘、返聘教师信息库,通过外聘、返聘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四,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做我系兼职教授、隆中学者或者楚天学者,争取他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与地方建设发展的互动,开展与地方的科研、课题合作,加强人才资源的合作与共享,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4)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我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师使用、选拔、培养、

晋升、奖励制度,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2、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地方性、多科性高校的特点,着眼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办好地理科学专业,2011年申办新专业。

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着力寻找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开创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新局面,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造性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⑴构建一个宽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平台。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同时学好包括英语、计算机、高数、制图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请教、多实践。使其有较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⑵建立一种实用有效的学科主干课程体系。学科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一个内容精当、实用有效的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结构的建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品格的陶冶。

⑶创建一套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课程体系。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理论课程设置,构建融“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为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该理论体系充分突出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厚基础、

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课程,构建融“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施措施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目的。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群体性教学活动(如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安排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组建以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以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与华中师范大学、襄樊市重点高中联合开展“地方院校地理科学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研究”;通过增加教授、博士津贴,科研奖励、廉价租房、项目资金配套等政策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等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

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确保素质拓展课程开设,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加强反映地方特色方面的教材编写;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鼓励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 通过筛选和招标立项等方式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3门校级精品课程(GIS、中国旅游地理、地球概论),3门校级优质课程(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其他主干课程陆续建设成重点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群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投入资金鼓励大学生申报科研项目,获奖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要求45﹪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三是与相关企业、中学、管理部门联合指导(设计)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实践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抓好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学年论文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主干课程首席教师责任制,负责相关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教学评价,形成以精品课程为龙头的优质课程群,建立起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4、学科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地理科学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先导,实现专业建设水平总体提升,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和课程定位,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突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

与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同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积极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开放式高素质师资队伍,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力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1)凝炼研究方向

地理科学作为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要以校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为龙头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力争把该学科建成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要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水平提高提供支撑。人文地理科学现在已经形成南水北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3S 技术与区域发展四个具有襄樊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南水北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加强资源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时空规律和国家重大实际问题研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旨在解决社会建设中的基础理论与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主要加强对鄂北、南襄盆地、秦巴走廊的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的实证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城镇建设等等;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主要加强对鄂北、汉江中游、丹江口库区等特定区域的各种资源问题的研究,强化国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领域,为鄂北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3S技术与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区域资源等方面的空间分析,为资源配置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方案,同时努力培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人才。

(2)组建学术梯队

以地理科学获批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聘请“楚天学者”、“隆中学者”1-2人、兼职教授2-3人,引进国内外人文地理学青年教授与博士2-3人,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力度。在进修安排、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向重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倾斜。大力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专

业队伍,力求产生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的决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科学研究群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科研素质较高,实力较强的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院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1名。努力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的比例。

(3)争取研究项目

强化项目意识,鼓励、支持和引导科学研究联合攻关,力求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出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大、湖北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进行合作。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为科研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必须有研究项目。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申报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创新基金、国家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争取更多更大的横向项目,使科技经费和科技成果有较大幅度增长。

(4)加强实验室建设

本学科现有地质标本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水文和地貌实验室等实验室,目前正在重点筹建3S实验室,同时进一步规范建设气象站、地质标本室、水文与地貌等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扩大实验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队伍,通过在岗培训和外出进修等手段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力求使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条件有较大改善。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室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交流会,主要探讨最近科学研究方面的新发现,新思想,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进修的教师返校后必须作一次学术报告;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每年请3-6名国内外同行专家来校讲学或作专题研究报告,邀请国外学者来访问3-6次,国外访问2-5人次。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争取平均每年承办1-3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努力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和提高学术地位。

(6)注重师资培训

根据创建品牌专业对教师的要求,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今后几年,教师培训的重点以学历(学位)进修为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与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或学位班的形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鼓励教师通过外校培训、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学术访问等形式进行再教育,提高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力争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5、实验室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于地理科学的师范类本科教学和基本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建成适应地理科学本科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地理学专业实验室。

对现有的5个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完善,新增地理教具制作实验室、地表过程实验室、3S综合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

6、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能力,除学校建有40个固定的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5—30%以上,改建和扩建包括GIS实验室、气象观测站、地质标本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所有实践课程开出率达100%;在原有襄樊市气象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处、登封世界地质公园、洛阳龙门石窟等八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7—8个实习基地。

7、质量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与指导工作,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专业管理机构,设立了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建设在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

挥其指导职能,规划、指导专业建设,检查落实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学院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襄樊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制度保障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面向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

学校加强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及实施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面向市场,高速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基本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将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与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更高更新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工作规范和教学检查制度,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有序,并建立灵活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同时建设有效的教学监控体系,对全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检查督促,每个环节均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操作、监控程序与措施,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规范优化了学分制管理模式,完善了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学校建立、健全了专业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完善了重点专业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

(3)科研与教学建设保障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为科研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动员、组织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且通过给予配套奖励等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教育质量管理方面:明确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教学的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规范化建设、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等教学文件,实行主干课程首席教师负责制,坚持实行三期(期

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建立起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在科研管理运行过程中,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制定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强化精品意识,重奖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和获奖成果,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考核,奖惩分明。

(4)经费保障

学校将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逐年加大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等方面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

三、成效与基本经验

1、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地方经济服务

地理科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如人文地理学教学以文化生态学与人文景观分布规律与演化特征,分析襄樊地区民居变化特征、襄樊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演替规律;生物与土壤地理学实践课程教学,通过分析气候、土壤条件,为老河口雪花梨种植、管理提供服务。

2、课题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地理科学教师近几年研究完成了“南水北调对襄樊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研究、汉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鄂西北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开发中湖北机遇与挑战研究、鄂北岗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鄂北岗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南漳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中线调水后襄樊水资源短缺与对策研究、襄樊市与武汉城市圈对接路径及措施研究、鄂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襄樊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研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鄂北特色经济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分析和障碍研究、襄樊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制模式研究等20 多项研究项目。

3、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1)地理科学部分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樊城区牛首镇、太平镇20个村实地调查、测量、分析,为樊城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服务。

(2)到宜城孔湾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调研,为孔湾政府提出了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宜城孔湾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参与襄樊市旅游局《襄樊市汉江流域2003-2022》20年旅游规划、襄樊

市导游大赛、强化培训学生导游56人,以解襄樊市“黄金周”燃眉之急。

(4)参加襄城区如何科学发展研讨会,提出了利用襄樊“南城北市”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和汉水南水北调后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建议来“实现襄城区科学发展”建议得到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从中受益

近几年来,学校投入经费鼓励大学生科研。地理科学2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每年有10﹪的学生在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获得立项;立项大都以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主,如“襄樊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十堰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对襄樊经济影响和与对策、南水北调对襄樊经济影响与对策分析、鄂北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襄樊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等”。2004年以来有20多人分别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学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今年地理科学考研录取率达26﹪。连续6年就业率达100﹪。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师资队伍职称偏低

地理科学专业共有教师14人,学历结构高(博士或在读博士10人,硕士4人),但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偏低(2名教授、2名副教授、讲师9人)。

建议:

(1)引进人才应以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授为主;

(2)聘请隆中学者1名、聘请兼职教授2名;

(3)聘请相关部门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实验设备缺口较大

(1)新增地理教具实验室和3S综合实验室;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学地理教育,该实验室可用于培养学生自制地理(教具)模型,以解中学教学之需的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地理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2)配齐实验设备确保证教学实验需要。实验室力求有效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的要求,将连续流动分析仪、

粒度分布测定仪、总有机碳测定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系统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和实践课时,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2020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

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张店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活动 工作总结 一年来,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在县教育局和中心校的指导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凸显,校园文化清新高雅,书香气息溢满校园,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克服了很多困难,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备感创建的艰辛。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市、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文件精神,提高对开展大课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开展此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切实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为确保大课间活动扎实开展,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德育处张洪建主任亲

自抓,形成了学校行政、各班班主任、跟班教师、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职责:校长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体育老师职责:(1)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2)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3)负责技术指导。班主任职责:组织本班学生按时、按要求参加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指导学生活动。跟班教师职责:按照学校的规定,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按时认真参加大课间活动。 三、群策群力扎实推进 集思广益定项目。学校为了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间活动,根据我校师生的优势,召集了全体教师会,让老师们说说自己小时侯的游戏项目,谈谈自己对大课间活动的看法。采访学生,让他们畅谈喜欢玩的游戏项目和对大课间活动的想法。然后根据学校情况,在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上力争做到科学性、创造性、特色性,设立了全校统一性项目和班级特色性项目等两大块内容。全校性的内容主要有韵律操、跳绳、踢毽子等项,在简单易行的跳绳、踢毽子的项目中,全校学生每人自备一根短绳、一个毽子,课间可随时进行锻炼。较好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班级特色性项目中,我们安排了传统体育游戏、竞技体育游戏及师生自创游戏等内容,项目新颖多样,力求体现参与面广、趣味性浓、活动量适度、安全性强。我们选用了踢毽子、跳长绳、短绳、跳橡皮筋(单人、双人、小组、花样等)、掷布沙包、摇呼啦圈(呼啦圈设障碍)、软式排球、穿梭接力(小组对抗赛)、组合器械、跳宫格(个人、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刘涛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培训总结 机械电子工程系刘涛 一、培训班情况简介 主办: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联盟、北京校企联合管理咨询中心; 地点:上海; 形式: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形式。 二、培训日程安排 三、培训主要内容 1. 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及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与新要求

(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 (3)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4)如何有效快速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5)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策略 2.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如何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升级版专业 (2)明确专业定位,整体规划专业群建设 (3)专业建设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卓越氛围的建立 (4)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5)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设计方案 (6)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调研内容与调查方法 (7)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撰写 3.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3)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专业课程开发 (4)如何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步骤及案例分享 (6)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工作任务 (7)专业群建设运行的三大支撑保障系统 (8)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后期建设成效评价 三、培训收获与体会 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充实,紧凑,收益斐然。专家教授们敏锐的思想,结合当面职业教育发展和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畅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的独特见解,并给予精辟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巨大地震撼。通过与参会老师的交流,使我启发很大。 首先是刘显泽教授从什么是专业群、如何构建专业群以及如何建设专业群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马树超教授,给我们讲授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马教授分别从高职教育质量观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高职院校评估框架设计背景与内涵要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于2010年确定为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主题的院级特色专业。一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获得一致好评;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经管系获得“学院优秀基层党支部”、“学院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等二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 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专业建设实施情况良好 (一)专业设置经充分调研论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我们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在专业设置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市场设置专业,专业办学方向明确 (1)行业社会背景分析 专业设置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江西地区经济的腾飞,给本专业的就业带来极大的机遇。从南昌市及抚州市人才市场的招聘岗位来看,客户服务、市场推

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们在教育局和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一、以校为本特色定向1、深入分析校史校情和平镇中心小学建于1958年,是一年农村小学学区包括解放村、和平粮库、和安村及北平村的一部分,2006年晋升为黑河市一类校、2008年晋升省一类校,我们把学校的特色建设定位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学校的基础上,重点在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了尝试,一是读书活动,二是校本教材,三是阳光体育大课间、四是英语学科互动教学,五是主题读书活动,六是校园文化建设。2、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领导资源。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多次向领导请教论证,寻求创建工作策略。让我们认识到了特色学校的本质是学校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的个性化。它凝聚了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味和人才培养等特色。另一方面广泛发动教师参与。我们向全体教师、校友、家长、社会各界广泛征求特色学校创建的意见和建议。我校少先队于2001年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如马寅初小分队等活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德育教育领域全方位开展体验教育的实验研究,形成少先队体验教育特色活动系列,然后再在课外活动领域全面进行体验学习的探究;在学科教学方面,我校在英语学科中于率先进行了互动式学习研究,学生学得很投入。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体验的环节。建立起一种更理想的全面互动关系,教师、教材与学习者动态互补。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我们的特色目标定位在体验学习上。3、多方寻求理论支撑。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理论资料:从广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但是,体验更强调通过具体的做来达到个体行为改变的目的,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当时的美国教育也正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出现了反传统教育的热潮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的教育方式。据我们所知,目前很少有人从较深的层次上对体验学习加以分析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加以研究的更少。我们提出体验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是想在心理学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少先队工作中进一步尝试探索,使我们的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克服当前学习的弊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4、建章立制,保障有力教育局正式发文后,我们的方向更明了,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新时期学校要长足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于是,成立了特色创建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文件,在教育局、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对特色学校创建规划,经过反复的修改,认识到特色学校的创建要实现学校教育价值的提升,培养目标的重建,也意识到了如何来进行环境的重建,制度的创新,越修改认识越深刻,越修改方法、策略也越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向教育局申报。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二、以科研为抓手,凸显特色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以科研为抓手,承担了《乡镇学校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课题的实施对象为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精神的培养和积极学习情感的获得,以开放、体验、创造、发展为主线,构建了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践意义,为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范例。该课题研究将课堂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激活主体的生活感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问题探究意识,实现教学过程与目标的多元整合,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努力《乡镇学校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工作于2010年五月份正式结束各项研究工作,并于六月份上报黑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2010年九月份正式结题验收通过,先后有四人次被评为黑河市教育科研骨干,十余篇论文获奖。创建工作得了显著的成效,既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同时,用体验的方式在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又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值。三、各项特色活动有声有色1、扎实开展读书活动,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在读书活动中把读诗词、诵诗词、

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在两年的建设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小组按照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复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严格履行承诺,按照项目工作进度计划稳步推进,踏踏实实推进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任务书》建设要求,项目预算投资230万元,完成验收要点160个。目前,已完成了预算资金投入100%,完成建设任务100%。 一是深入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探索实践了“工学结合、渐进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深入推进了办学模式改革,形成了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 三是深入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探索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运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四是深入推进了评价模式改革,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知识和素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是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加强了教师培训力度,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六是切实深化了校企合作,建立了10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见

习、实习、就业拓宽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工学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校企共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七是构建了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带动引领了以旅游、烹饪、市场营销为辐射的专业群,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建设两年来,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在行业专家、酒店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制定了示范校工作计划,完善了相应工作制度,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建机制,保证了示范校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程序规范、科学高效。 1、建立了“主任抓项目、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为加强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专业组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专业组主任担任组长,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建设小组下设人才培养模式组、师资队伍建设组、校企合作组,专业组主任根据年度建设计划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分别与各小组长签订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2、形成了“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 学校牵头成立了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积极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学校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认真研讨岗位能力需求,完成了课程体系建设,分析了教师现状,共同制定了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共同完善了评价体系建设。 3、实施了“动态管理、步步推进”的工作机制

学校特色文化工作总结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特色文化工作总结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抓住特色求生存 突破瓶颈谋发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襄阳市***位于襄城区卧龙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一所普通中学,1985年改办职业教育,原名为“襄阳县高级职业中学”,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襄城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城区职业高级学”,成为该区仅有的一所融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全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基地。学校坚持“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以“一校多制,多元办学;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技训为主,全面发展”为办学定位,采用“就业安置,考学深造”的教育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路子。近五年来,学校“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已占到全校的35﹪以上,每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00人次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高职统考过线率达99﹪,升入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在社会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广泛赞誉,真正实现了就业升学双丰收。学校自开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合格中职毕业生15000多人,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湖

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基地”、“全省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德育工作机制、学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在特色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我校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面向市场,结合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实际,本着“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办学思路,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以‘工学交替’为载体,突出技能实训;以‘项目教学’为方法,突出技训实践;以‘三个转变’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以‘高考升学’为根基,创立学校品牌”的办学特色。以“三分教学”为基础,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在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灵活性、适用性特点的前提下,推行“分段、分层、分流”的教学模式,把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志趣和意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成才之路。“三分教学”就是把中职三年六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两次分流”,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及时调整,全面提高的目的。对立志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教学;对志愿就业的学生强化技能实训,培养其一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我系电子商务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教学,今年是第一届毕业生圆满结业,三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获得一致好评;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经管系获得“学院优秀基层党支部”、“学院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等二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专业建设实施情况良好 (一)当初专业设置经充分调研论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

应性。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我们将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在专业设置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市场设置专业,专业办学方向明确 2、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更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 (二)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1、深化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高职教育人才观 在学院与系部组织下,本专业经常开展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究,树立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把为地方和行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基本思路。 2、以需求为导向,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充分市场调研与专家认证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力求准确、具体,我们树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专业改革方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办学理念,确定了“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措施科学、操作性强,成效显著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对于专

2021年创建特色发展学校工作总结

----面对新形势争取新发展 XX年3月 26 日,xx街道办事处正式揭牌成立。新xx,新班子,树立的是新形象,带来的是新气象。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工作更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争取新发展,也是新xx教育继续前进的方向。 新起点,要有新定位 xx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现有小学6处,其中4处(xx、xx、xx、xx)在城区、2处(xx、xx)在城边沿。9处幼儿园,其中4处在城区,5处(xx、xx、xx、xx、xx)在农村,且规模较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按照薄弱学校抓建设配套,达标学校抓规范管理,规范学校抓内涵提升的工作思路,缩小了城区与农村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向教育的资源优化和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XX年通过了市教育示范乡镇复验。也使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4月份,《全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规划中提出了“全域平阴和城乡一体发展”的理念,对城区教育资源进行了新的规划,扩大教育资源,即筹建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和城西的园区小学,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园条件。 高度决定视野。我们不能输在起点。基于这些认识,我们xx教育新的定位便是坚持“服务县城、融于县城、城域一体发展”的原则,结合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做好学校和幼儿园的规划和新一轮的学校和幼儿园的建设。规划建设办事处的中心幼儿园和博士社区,xx社区、桥口社区的幼儿园。这也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站在优化教育资源、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时代高度做出的决定。 新机遇,要有新思路 自去年以来,全国、省、市、县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教育公平、优化资源、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等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舆论支持,优先发展成了社会对教育的共同声音。近年来,为提高办学条件,政府对教育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学校装备配套工程等支持政策。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等各项工作也为我们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支撑。 角度决定观念。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的机遇,我们要有新的思路。新xx将给平阴县城的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意义。教育也同样会为城市的社会功能显示其自身的作用。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要要坚持“整合优化城区学校(幼儿园),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幼儿园),逐步实现城域教育的一体化”。也就是说,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学校场地标准化、校舍标准化、教育教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于2006年确定为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主题的院级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7月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贸经系获得“苏州市优秀基层党支部”、“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青蓝文明岗”、“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市场营销策划”、“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和“网络营销实务”等5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由于重视教材建设,《经济学基础》、《流通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学概论》等被评为省部级精品教材;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 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可以写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都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________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韩城镇中的全体师生欢迎各位的光临指导。感谢局领导给了我们这次交流、展示、学习、提高的机会,诚恳的希望各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韩城镇中学是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学校,现有教师126人,学生1450人。 xx年,新镇中成立以来,我们就确定了德育为首,建特色学校;全面发展,育特长学生的工作思路。现在,我把我校建设德育管理特色学校的做法与体会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坚持习惯培养,做好常规德育1广泛征集,制定内容和方案首先,向全体教师、学生发放征集卡,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制定91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实施方案,并确定了我校研究的重点,即文明礼貌好习惯。 2将良好习惯培养与特色班创建有机结合。要求每个班级申报一项班级好习惯,作为本班的特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特色班建设活动包括申报、授牌、评估、监督四个阶段。学校召开授牌大会,公布各班申报项目以及承诺内容,并做成喷绘在教室外墙悬挂。学期末,成立评估小组,对活动展示情况予以赋分,并结合班级综合表现,评选特色班级创建先进集体。 3多项措施,强化习惯养成。为了将行为习惯培养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们举全校之力,从领导、到老师,到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形成合力。首先,从教师做起,言传身教。 其次,从小处抓起,注重强化训练。我们每周确定一个小训练项目,利用每周班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训练。 并且,我们在校园生活中随时捕捉学生的表现,并用录像机记录下来,进行专项训练的时候有针对性的播放,让学生从中受到触动。 二深化英雄团队,搭建特色平台我们充分挖掘英雄精神的现代价值,在同学中掀起学英雄事迹,创英雄业绩的高潮。 1创新德育作业本内容包括感悟英雄我的学英雄心得;标榜英雄我的人生设计卡;对照英雄我的每周反思卡;献礼英雄我的优点储蓄卡。通过这种形式,将学英雄的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通过实践活动深化此项。每年清明节和周世森烈士的祭日都举行献礼英雄,寄托哀思活动。在李运昌同志逝世的时候,举行了悼念一代将军,传承英雄精神活动。五四举行传五四薪火,做时代少年活动。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绿色建设施工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在节省建筑 施工成本,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下是为你介绍的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汇报,欢迎阅读以及浏览! 在20xx年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 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 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 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 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

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300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 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江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截至20xx年x月,汉 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2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3. 刚柔相济,依靠激励、感召、启发、示范、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础,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学分制,有 序推进学分制,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 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XX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XX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

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XX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XX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XX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总体指示精神引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土木工程学院按照申报书中的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对照相关验收标准,认真部署和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在学校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建设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将具体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建设方案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1)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已全面提升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008年已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使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2)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修订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作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自2006年起我们对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规范框架内,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修订并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08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训练,在知识体系方面,强调知识领域的系统性、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在实践体系方面,强调实践领域与知识领域的衔接和支撑、实践单元和环节与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对应。目前已在08级学生中付诸实施。 (3)师资队伍的建设 近三年通过加大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专业的教师队伍有了显著的加强,目前本专业教授有14人(原有9人),副教授有25人(原有1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7人(原有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2%(原有78%),获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

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小学2017年秋学期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亭湖区红星小学 2017-12-15

红星小学2017年秋学期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扎扎实实开展特色建设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备感特色建设工作的艰辛。 我们深深体会到,特色工作建设,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现将大概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一、以校为本开展特色建设 我们给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在“校本”二字上,也就是在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学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深入挖掘校本潜力,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地把学校特长转化为特色。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好高骛远,坚持贴船下篙定方案,量体裁衣拿措施,体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以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好做易为的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实实在在地搞好特色创建工作。 我校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字特色建设不动摇,扎扎实实地开展写字特色建设,使写字教育教学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教育教学内涵,我校于2015年以来,又开始了以经典阅读为内容的特色建设工作。两年来,我校以经典阅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经典阅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逐渐形成了我校又一特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精心编辑校本课程,科学安排阅读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教导处负责编写校本课程《红星小学“经典伴我行”——古诗文诵读》读本作为诵读教材。本学期,我们根据区教研室推荐的阅读篇目指导学生有序进行阅读,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的评比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力构建书香校园。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规划项目情况总结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总体情况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自2011年6月始至2013年6月止。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下、重点进行了构建“333”专业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在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多媒体课件、畜禽标本与教学用具的开发;进行专业技能教室的创建;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推进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下,通过推进教师“五个一”责任计划,重点推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重点推进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特聘和引进兼职教师,重点推进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全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与紧密结合型企业的合作,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开设行业企业专家论坛等措施,推进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会议制度以及学生创业实践制度的建设。二年的建设周期,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2.专业发展变化 构建了“333”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服务了地方经济。其构建模式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肯定与认可,依据“333”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发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促进了专业教学层面的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建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增强了。为此,受省教育厅职社处的委派,动物工程系负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首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牵头开发。 开发了职业教育特色教材,教学内容对接了职业标准。建设期间,依据“33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特征的思想内涵,开发了8本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同类学校使用。其项目课程教材《饲料质量检验、配方设计与营销》2012年10月获教育部首批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称号。《项目课程开发与内容编排设计》课题201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第二届精品课题称号。《农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教材改革创新》项目2013年3月获教育厅省教学成果奖受理。 教材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本校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使用后,学生反映:“学习内容通俗易懂,知识点简明扼要,关键环节的图示直观明了,爱读!特别是技能的关键性提示很好,会做!学习后,我们知道学习内容与将来工作的联系了,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性更强了”。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项目课程教学班级。 教材的编写体例被高教出版社作为范例,用于其他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其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经验,在“高教社杯”全国说课比赛中作大会交流;在2011年黑龙江中职教学经验活动中作大会交流。 推行了“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学以致用提升了技能水平。即“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

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总结 中国的学校数以万计,但真正独具品牌特色者却凤毛鳞角,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欢迎阅读。 回顾20xx-20xx学年度,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扎扎实实开展特色创建工作,在具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不少,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备感创建的艰辛。 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现将大概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我们给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在“校本”二字上,也就是在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学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深入挖掘校本潜力,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地把学校特长转化为特色。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好高骛远,坚持贴船下篙定方案,量体裁衣拿措施,体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以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好做易为的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实实在在地搞好特色创建工作。 根据《齐河县教育局 ___齐河县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实施方案 ___》的精神,我校于20xx年3月,正式申请创建“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特色学校。两年来,我校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

极探索经典诵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精心校本课程,科学安排诵读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镇教研室王校长负责编写的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诗文选编》作为诵读教材。此书一册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古诗70首,第二部分千字文,第三部分幼学琼林,第四部分论语。每部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分原文和译文两部分,集诗词歌赋晨读对韵、中华成语千字文于一体,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少年”的评比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力构建书香校园。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为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20xx年10月,我校不惜重金投入创办了仁里集镇中心小学经典诵读文化墙,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读经诵典的活动中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此后,我校还举行了经典诵读比赛、展演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一次一次掀起了我校经典诵读的高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