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分析的单元_特质_动机及其整合_杨子云

人格分析的单元_特质_动机及其整合_杨子云

人格分析的单元_特质_动机及其整合_杨子云
人格分析的单元_特质_动机及其整合_杨子云

收稿日期 2004208221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EBA 030411)

作者简介 杨子云(1980—),男,山东莱芜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郭永玉(1963—),男,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研究。

第43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11月

V o l .43 N o .6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v . 2004

人格分析的单元——特质、动机及其整合

杨子云,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理解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性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寻求恰当的分析单元是

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也构成了人格心理学发展史的主要线索。在这一历程中,特质取向与动机取向的探索分别回答了人格“所有”和“所为”两个方面的问题,成为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当代的研究者融入了新的元素,力图对人格研究的这两种取向加以整合,以形成全局性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个体差异;个体性;特质;动机;生活叙事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456(2004)0620131205

一、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现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

初期,是在西方个人主义哲学-政治环境下发展并最终成形。早在1800年前后,大量作家提到自己对自我的连续感和个体性的体验问题。在随后的年代里,西方人不断的就两个问题表示怀疑:(1)作为一个整合的、一致的、独特的人,我能与同一环境中其他的人相区分;(2)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时间下,我仍然是同一个人[1]。在此背景下,最初人格心理学家关注的就是以研究个体为中心的两项任务:(1)研究个体差异,寻找人是在哪些维度上不同;(2)研究个体,突出其整合性与连续性(M c A dam s ,

1997)[2](p3-39)

如何实现对个体差异与个体性的研究呢?人格心理学之父G .W .A llpo rt 认为,人的本质正如其他一切本质,是由相对稳定的结构构成。因此心理科学要取得成功,就要像其他科学一样,具有确立结构和元素的能力,比如物理学的量子、化学的元素、生物学的细胞。然而人格心理学却一直没有为自己找到公认的单元。因此,A llpo rt 发问: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单元?[3]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人格心理学家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纵观人格心理学的发展,Emm on s (1999)总结

道,人格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寻求恰当的分析单元来

研究人格的历程[4](p 15-18)

。许多研究者也对这一历程作了梳理。M c A dam s 指出,在走出了情境主义者的攻击所导致的低靡后,人格心理学研究逐渐复苏,并明显地体现在两个大的研究领域上[1]。第一,人格特质论的影响更加广泛。1980年代以后,在寻找一致的特质种类的过程中,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在“大五”上达成了一致。第二,关于人格的认知、情绪和社会取向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整合。动机分析取向所取得的研究突破,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Can to r (1990)追溯了人格心理学从诞生直到当代的演变进程,发现人格心理学在这一历程中存在两种主要取向,分别回答人格的“所有”(having )与“所为”(do ing ),或者说人格“是”什么

和人格“做”什么。[5]而特质分析取向和动机分析取

向可以被认为是对这两种取向的概括。

二、人格的“所有”:特质分析取向

1.特质论的产生及基本假设

A llpo rt 与O dbert (1936)从英文字典中找出

了大约18000条与人格相关的词语,并尝试对这些词语分类,试图找出描述人格的单元[6](

p 102-138)

。随

后众多的研究者以此为资料或者沿袭A llpo rt 的思路,就基本特质的数量、本质、组织方式展开探

1

31

索。最终研究者们发现,有五个独立的因素反复出现在不同的研究中。于是特质的支持者宣布:“一个高度稳定的人格结构得以确立了”[7]。人格心理学家们在五因素人格模型上达成了一致。它为描述人格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参考框架,并很快被人格心理学领域内外所接受。对于大部分人格心理学家而言,特质就是人格的主要元素,甚至是唯一的元素[8]。

作为理解人格的结构单元,特质论认为,人格是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的个体内部心理组织[9]。首先,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个体以此来组织自身,并适应周围的世界。这一系统是个人内部的,而不是环境塑造或者强加的。其次,人格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可能有很多“改变”。但是有些发展的线索似乎是始终保持稳定的,比如,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年似乎是相连贯的。第三,个体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尽管具体的行为可能会因不同的情境而发生改变,然而“我是谁”以及“我知觉这个世界的方式”则是保持一致的。

可见作为描述人格基本结构的单元,特质所标识的是那些一致的、相互关联的行为模式和可辨别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如果行为是由这些稳定的而且或多或少独立于它们的刺激情境的普遍倾向所决定,不言而喻,人格评鉴只需要寻找这些倾向,而无须关注其他变量。从这种观点出发,人格心理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标准化情境中,通过比较受测者和其他人的得分,来确定这个人在一个或者多个维度(焦虑、内外倾向)上的位置。这正是传统特质理论所关注的,也是人格测评成为可能的依据。

特质研究者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而是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尤其是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点的人一般会表现出什么行为。因此它主要回答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即人格的“所有”面。这是分类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我们可以在一些稳定和重要的维度上说人是不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特质心理学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优势取向。

2.特质单元的局限

人格特质论自诞生之初就一直受到挑战。人格测试之所以有用,在于它预测行为的能力。如果你知道了某人在某种特质上的水平和分数,你就可以预测这个人在将来会做什么。情境主义者认为这种预测能力是严重受限的。没有可以精确预测行为的特质。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不稳定的。一个人可能跟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害羞,而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是活泼的、开朗的;在工作的时候非常认真负责,在家里却邋遢无序。在许多情境或者测试中,个体行为也常会被环境因素所操纵或者改变。一些情境可能会让人更害羞、更小心、更友好、或者更具支配性,这是因为情境中人出现的方式以及情境潜在的规则是各不相同的[10]。这样,人格理论必须承认人的行为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很大差异。许多心理学家意识到了情境重要性,但是探讨得并不充分。

1968年,W alter M ischel出版了《人格与评价》一书,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1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主要是在论证人格不存在。M ischel 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下,行为具有很强的不一致性,因此用普遍的人格特质来精确的描述个体间的差异是行不通的。情境论者的这一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对特质理论的前提内容提出了质疑。

人格特质论曾因此陷入困境。特质心理学家纷纷为自己辩护,来自三方面的证据引发了特质理论的复兴:特质遗传性、人格特质纵向研究的一致性、特质分数预测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时表现出的有效性[1]。但大部分研究者也都肯定了M ischel对特质论的批评所引发的思考。人格心理学成为一个更成熟、更加多样化的领域,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个人与各种各样的情境变量产生交互作用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存在个体差异,而仅凭特质,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

因此,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质心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它并没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Go ldberg(1993)认为,五因素模型并没有企图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12]。它关注的更多是个体差异而少有个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今天大部分特质理论家承认了情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特质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把情境因素纳入自己的研究过程中。

缺少了情境因素的特质评定,似乎更适合用来了解陌生人。如Go ldberg(1981)指出,通过提供这个人在一些线性维度上的相对位置,特质评定能够可信而有效地提供对人的第一解读[13](p141-146)。特质描述具有的两个重要优点:非情境性和可比较性,同样也是其局限性。因为当人们相互熟悉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寻找高度情境性的、非比较性的和背景性的信息。

由此可见,特质单元不足以解释全部的人格现

231

象,描述人格的另一取向——动机研究的力量日益彰显出来。

三、人格的“所为”:动机分析取向

1.动机心理学的复兴

特质理论的创始人G.W.A llpo rt同样关注动机的研究,他指出动机问题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对动机与动力学的关注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特征[14]。F.H.A llpo rt也指出,特质在描述个体人格时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建议根据一个人“尽力想做什么”,即个体努力想实现的一个或者一些目标来理解其人格。F.H.A llpo rt用“目的取向”来解释这些在他看来比特质更具动力性和区分度的行为倾向,认为目的趋向可以用来理解个体不一致的行为[15](p1-53)。例如,一个在课堂上不服管教、爱捣乱的孩子,在家里可能非常听话、有礼貌。如果我们推断这些孩子是想“努力获得成人的注意”,并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中实现这一目的的灵活策略,那么这些行为上存在的明显的不一致就具有了深层次的意义。然而,这一概念的影响并没有从F.H.A llpo rt最初的工作中扩展开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评价这一趋向的方法非常繁杂,需要收集大量不同情境下对被试的观察和评价,因此,这一概念被过早地抛弃了[4]。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人格心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指导行为、实现渴望目标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结构,动机再一次回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人格的目的研究取向包括几种各有侧重的分析单元,如当前关注(K linger,1975)、个人计划(L ittle,1983,1993)、生活任务(Can to r,1990)、个人奋斗(Emm on s,1986)等。L ittle将它们统称为个人行动建构单元,PA C s(personal acti on con structs un its),认为它们代表了动机研究的新取向[16](p501-524)。这一取向关注对个体而言具有独特意义的生活目标,通过评价个体目标的各项属性来理解个体人格、解释抽象特质向具体行为的过渡。L ittle按照“内在—外在”维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当前关注和个人奋斗主要是由人格内部力量所决定,生活任务可能主要是由社会情境等外部力量决定,而个人规划则处在中间位置[17]。

与传统的动机单元相比,新一代的动机单元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即个人关注和奋斗可以被实现也可以被放弃;规划和任务可能变得毫无意义,也可能成为整个生命过程的蓝图。一言以蔽之,这些单元使我们得以触及人生的“静止”与“流变”两个层面[15](p1-53)。更重要的是,PA C理论在测量程序以及方法上的假设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PA C研究的程序及假设

PA C研究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研究程序,但却有一个一般化的操作步骤[16]。以个人规划研究为例,首先研究者会让个体列出自己10至15项个人规划。然后根据一定的鉴定维度来评价自己所列出的每个项目,如规划的重要性、可控制性、实现的难度、成功可能性、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程度、自己投入精力的大小等等,具体的评鉴维度可以根据实际研究的目的设定。另外被试还要根据设计好的表格,对各种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加以评定,这样就可以得到个人规划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例如,如果其中一个规划影响到了其他的许多规划,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个体的核心规划,个人核心规划会影响到个体的总体意义感。

PA C作为评价单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L ittle称之为测量标准[16]:(1)建构单元的个人意义。如果我们想通过动机来预测人的行为,最基本的一点是我们应该给被试机会,让他们告诉我们哪些动机在他们看来最重要。一方面通过用个体化的语言列举一系列分析单元,维持资料对被试而言所具有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用便于用操作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同时为质化和量化研究提供分析单元。从这方面讲,PA C技术既是以人为中心,又是以变量为中心。(2)生态敏感性。个人行动评价可以提供重要的背景特征。只有在具体情境中,行为才能被很好的解释。(3)系统整合性。个人行动系统具有不同的抽象层级,如个体的行为是比较具体的,而个人的理想、抱负则是比较抽象的,PA C是处在中间水平的分析单元,因此可以对高级和低级的单元产生连接作用。另外个体所列举的任何一个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都可以被评估,因此我们可以系统地研究人格系统内部在何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或者是冲突的。

总之,在以上这些基本理念的规范下,已经出现了大量以PA C为分析单元的研究。Emm on s分析有关研究,发现大量研究工作是在确立目标分类模型,揭示个体在目标定向上的差异,探索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解释[4]。虽然研究目标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并且动机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行为提供了方向和连续性。一般说来,动机被认为是人格连续性的来源,是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力量。与特质取向相比,动机取向将人格“做”什么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它试图阐述人格的“所有”是凭借何种

331

机制转换为不同情境和时间下的具体行为,并用交互作用的观点来考虑人与情境的关系。

四、整合的研究

目的分析取向与特质分析取向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包容了人格研究中时间、地点、角色等情境因素。L ittle认为,PA C单元所描述的是人与情境的互动,它不仅仅是人格的单元,也不仅仅是情境的单元,而是用来研究“情境中的个人”的单元[18]。如果说特质对人格做出了宽泛的、可比较的和非情境的描述,那么目标分析取向通过包容情境性,从而将陌生人的心理学转变为有血有肉的心理学。两种研究取向的进展促进了整合性研究的发展。M c A dam s提出了一个理解人格的框架,认为综合来自三个不同水平的信息就可以实现对人格的较为完整的理解[1]。

M c A dam s认为,水平一由去情境化的和可比较的人格维度即特质组成,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行为模式中一般性的、可观察的部分。人格的这些基本成分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特点,M cC rae和Co sta 称之为“基本趋向”[19](p51-87)。如前所述,人格特质心理学以“大五”人格模型为最大的成就。

水平二是人格心理学中非常重要但却没有被标记出来的研究领域。这个水平主要用动机性的、发展性的、策略性的术语来表示,由能促使一个人去完成各种任务并实现个人的重要生活目标的策略、计划、以及关注点组成。所涉及的建构单元有成就动机(M cC lelland,1985)、价值(Rokeach, 1973)、防御机制(C ram er,1991)、应对风格(L azaru s,1991)、发展中的问题与关注(E rik son, 1963;H avighu rst,1972)、当前关注(K linger, 1975)、个人计划(L ittle,1983,1993)、生活任务(Can to r,1990)、个人奋斗(Emm on s,1986)、依恋模式(H azan&Shaver,1990)、条件模式(T ho rne, 1989)、核心冲突假设(L ubo rsky&C rits-Ch ristoph,1991)等等。它们既与行为有关[5],又对全面的描述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资料给出了人格的第二个水平,M c A dam s认为可以将这一水平命名为“个人关注”[1]。它们可以阐明人们在人生某一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行为领域想要做什么以及人们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策略,计划,防御等等)来得到他们想要的,回避他们不想要的。M c A dam s指出,这一水平的研究单元是散乱无序的,缺乏统一的测量或者操作的标准,但L ittle认为其中的个人行动单元——包括个人规划、生活任务、个人奋斗、当前关注等——应当与M c A dam s 所提到的其他单元区分开来,因为虽然个人行动单元理论没有像“大五”模型那样有严谨的测量规范,但是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测量模型[18]。

水平三是同一性或者生活叙事。同一性体现在人们为提供总体的意义感和生活目标而建构的人生故事里。人格的“所有”和“所做”两个方面分别被密封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里,而生活叙事为特质、目标和以及其他元素提供了一个序列,使之整合成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整体。

M c A dam s指出这三个水平在功能上基本是互不相关的,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意识。但Emm on s却认为M c A dam s所描述的三个水平并非绝对独立,在具体的生活中,不同的水平之间应该存在着相当大的交互作用[4]。例如,一个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神经质(水平一)特点选择一项工作作为他的个人目标(水平二),然后来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水平三)。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特质、个人关注点与生活叙事之间进行系统的研究。

五、小结

自从A llpo rt(1937)将人格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人的科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概念框架来整合关于个人的知识,并指导他们发现关于人的未知的知识。研究者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各执一词,不同的概念蕴涵着不同的哲学观点,因此对人格的理解始终是支离破碎的。要想获得可能的真实,就要克服许多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打破所珍视的传统假设。例如,如果将人格优先定义为研究人格“特质”的科学,这就使得特质成为人格研究的目的和解释基础,所理解到的人格现象必然是有限的。至少情境的重要作用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尽管人格有其进化起源、遗传基础和生理机制,但人格表达的水平与方式多受到社会情境多元维度的复杂影响,不仅仅是当下的情境,还包括年龄、家庭、教育、社会阶层、民族、文化、历史和性别等,情境因素在这种整合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理解个体性与个体差异依然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然而无论是影响人格的因素还是人格的内部因素,都是复杂多样的。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手理论的整合、以求形成对人格的全面理解时,哪些因素该被纳入到框架中呢?当代研究者如M c A dam s等人的三水平模型为我们提供的思路应该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431

参考文献

[1] M c A dam s,D.P.Personality,modernity,and the

sto ried self:A contempo rary fram ew o rk fo r

studying persons[J].P sy cholog ical inqu iry,1996,

(7).

[2] M c A dam s,D.P.A concep tual h isto ry of

personality p sycho logy[A].In R.Hogan,J.

Johnson&S.B riggs(Eds),H and book of

p ersonality p sy chology[C].San D iego:A cadem ic

P ress,1999.

[3] A llpo rt,G.W.W hat units shall w e emp loy?In G.

L indzey(Ed.).A ssess m ent of H um an M otives[C].

N ew Yo rk:Ho lt,R inehart&W inston,1958.

[4] Emmons,R.A.T he P sy chology of u lti m ate

concerns:m otivation and sp irituality in p ersonality

[M].N ew Yo rk:Guilfo rd p ress,1999.

[5] Canto r,N.F rom though t to behavi o r:"having"and

"do ing"in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 on

[J].A m erican p sy cholog ist,1990,(45).

[6] John,O.P.&Srivastava,S.T he big five T rait

T axonom y:H isto ry,M easurem ent and theo retical

perspectives[A].In L.A.Pervin&O liver P.John

(Eds.),H and book of p 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C].N ew Yo rk:Guilfo rd p ress,1990. [7] N o r m an,W.T.Tow ard an adequate taxonom 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 licated facto r structure in

peer nom inati on personality ratings[J].J ou rnal of

abnor m al and social p sy ch lology,1963,(66).

[8] Buss,A.H.Personality as traits[J].A m erican

P sy cholog ist,1989,(44).

[9] P iedmont,R.L.R evised N EO personality invento ry:

C linical and research app licati ons[M].

P lenum p ress:N e w Y ork and L ond on,1998.

[10] P rice,R.H.,&Bouffard,D.L.Behavi o ral

app rop riateness and situati onal constraint as

di m ensi ons of social behavi o r[J].J ou rnal of

P ersonality and S ocial P sy chology,1974,(30).[11] M ischel,W.P ersonality and assess m ent[M].N ew

Yo rk:W iley,1968.

[12] Go ldberg,L.R.T he structure of pheno typ ic

personality traits[J].A m erican P sy cholog ist,

1993,(48).

[13] Go ldberg,L.R.L 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T he search fo 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A].In L.W heeler(Ed.).

R ev ie w of p ersonality and social p sy chology[C].

Beverly H ills,CA:Sage,1981.

[14] A llpo rt,G.W.P ersonality:A p sy cholog ical

interp retation[M].N ew Yo rk:Ho lt,R inehart&

W inston,1937.

[15] Pervin,L.A.T he stasis and flow of behavi o r:

Tow ard a theo ry of goals[A].In M.M.Page.

(Ed).N ebraska S ym p osium on M otivation[C].

L inco ln:U niversity of N ebraska P ress,1983. [16] L ittle,B.R.Personality and M o tivati on:personal

acti on and the conative evo luti on[A].In L.A.

Pervin&O liver P.John(Eds.).H and book of

p 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C].N ew Yo rk:

Guilfo rd p ress,1999.

[17] L ittle,B.R.F ree traits,personal p ro jects and idi o2

tapes:T h ree tiers fo r personality research[J].

P sy cholog ical Inqu iry,1996,(8).

[18] L ittle,B.R.Persons,contexts,and personal

p ro jects:A ssump tive them es of a m ethodo logical

transacti onalis m[A].In W apner et.al(Eds.).

T heoretical P ersp ectives in E nv ironm ent2B ehav ior

R esearch[C].N ew Yo rk:K luw er A cadem ic

P lenum Publishers,2000.

[19] M cC rae,R.R.,&Co sta,P.T.,J r.Tow ard a

new generati on of personality theo ries:

T heo retical contexts fo r the five2facto r model

[A].In J.S.W iggins(Ed.).T he f ive2f actor

m od el of p ersonality:T heoretical p ersp ectives

[C].N ew Yo rk:Guilfo rd P ress,1996.

The Un its of Persona l ity Ana lysis

——Tra its,M otives and The ir I n tegra tion

YAN G Zi2yun,GUO Yong2yu

(D epartm ent of P sycho logy,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W uhan430079,Ch ina)

Abstract It is an i m po rtan t task fo r p ersonality p sycho logy to find p roper con structs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T he trait app roach and m o tivati on app roach of personality research are though t as the tw o m ajo r aspects of personality,w h ich are called"having”and"do ing". N ew elem en ts are ab so rbed in con tem po ry attem p t to in tegrate the above app roaches.A n in tegrative fram ew o rk is expected.

Key words individu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trait;m o tive;life narrative责任编辑 曾新

531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 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 一、“好一朵蔷薇花”案。1987 入选理由:最早发生的媒体诽谤名誉权的案件 「案情」1985年1月18日,某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蔷薇怨》,《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对某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某某与单位领导的不正之风斗争的事迹作了报道。嗣后,女作家刘某到该县体验生活,根据一些人的反映,认为《蔷薇怨》的内容失实,以“为正视听,换回《蔷薇怨》给某县带来的严重困难”为写作目的,撰写了“纪实小说”《特号产品王某某》。文章使用真实姓名,声称“要展览一下王某某”,在文章的人物对话中,使用“小妖精”、“大妖怪”、“流氓”、“疯狗”、“政治骗子”、“扒手”、“造反派”、“江西出产的特号产品”、“一贯的恶霸”、“小辣椒”、“专门的营私者”、“南方怪味鸡”和“打斗演员”等语言,侮辱王某某人格。该文在《女子文学》、《法制文学选刊》、《江河文学》和《文汇月刊》4个刊物发表,发行64。9万册。王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和发表这篇作品的刊物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这个案件是《民法通则》实施后最早发生的一件极有影响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案件的典型性在于:第一,它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侵权问题,写作小说会不会侵害人格权。案例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任何文字作品,只要是用来侮辱诽谤他人的,都能构成侵权的行为方式。第二,在事实基本真实的作品中,只有侮辱的语言,是不是构成侵权责任。案例的回答是,无论是纪实性的文章还是评论的文章,事实不真实,当然构成侵权;事实真实但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也构成侵权。第三,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究竟应当怎样认定。法律并不要求受害人一定要造成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后果才是精神损害事实,才能够构成侵权责任的损害事实要件,而是侮辱、诽谤的言辞已经被第三人知道,即“公布”,即为造成了侵权的损害事实。因此,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在人格权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女经理隐私被宣扬并加以批判”案。1987 入选理由:最早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 「案情」1987年,被告曲某担任某供销公司的副经理,原告洪某系该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二人在工作中配合不够默契,曲某对洪某有成见。一次洪某外出,忘记将办公桌的抽屉锁好,曲某趁机翻看,见有洪某的一本日记,便擅自翻阅,发现洪某在日记中记载她对初恋男友的倾心、怀念、思恋的感情,自我倾诉对该男友的相思之苦,把自己比作安娜,把该男友比作渥伦斯基,把自己的丈夫比作卡列宁,感到自己陷入苦闷而无力解脱。曲某见此如获至宝,将相关的内容摘记下来,组织成了证明洪某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端正的材料,复印数份,寄送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又召开公司职工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洪某日记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夸张、歪曲的解释。洪某回到单位后,职工对其疏远躲避,有关领导又找其谈话,洪某方知内情。她为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院认为曲某的行为构成侵权,支持了原告的诉讼主张。 「点评」《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因此隐私权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格权,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在实践中,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需要对受害人予以法律保护。最高司法机关在司法解释中确定,对隐私权采取间接保护方式进行保护,即侵害隐私权使受害人的名誉受到侵害的,按照名誉权的法律规定处理。本案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事实证明,对于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确立对隐私权直接保护的制度,就无法全面、完善地保护隐私权。尽管最高法院在2001年做出了对隐私利益采取直接保护方式的司法解释,但是,仅仅承认隐私权是一个人格利益而不是权利,显然是不对的。可

人格案例分析

人格案例分析之一 背景: 来访者是位21岁,女生,本科在读。 父母在自己小学的时候就因感情原因离异,后跟母亲生活,从小就担起家庭的责任,因此性格独立,若看到富家子弟生活不能自律,铺张浪费感到气愤。 来访者自述对同学友善,热情,乐于跟朋友交往。然而性格的一些方面让她苦恼不已:喜欢张扬,个性很强,不接受朋友的建议,对觉得正确的问题会争执不休。不能接受男友独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遇到一些事情很容易焦虑,如看到有人掉了东西,马上检查自己的钱包有无在。有时喜欢弄一些恶作剧,自己乐在其中,而周围人却苦恼不已,自己也意识自己的不对,就是无法克服。 诊断辅助: 通过与来访者的了解,我们知道来访者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容易焦虑,过于固执,神经太于过敏,也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其成因与家庭环境有关。因此采用艾森克成年人格问卷对来访者进行测验。以了解来访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量表简介】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爱森克教授编制的, 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成年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该问卷有利测验出受测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内外向性(E)、神经质(N)和精神质(P),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结果报告: 艾森克人格问卷因子分数表 ━━━━━━━━━━━━━━━━━━━━━━━━━━━━━━━━━━━━━━━━━━━━━━分数表: --------------------------------------------------- 英文简称因子名称因子得分标准分分数等级 --------------------------------------------------- E内外向 11 0.48 2 N神经质 16 1.08 2 P精神质 3 -0.78 2 L社会掩饰性 11 -0.27 2 --------------------------------------------------- ━━━━━━━━━━━━━━━━━━━━━━━━━━━━━━━━━━━━━━━━━━━━━━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精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美国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手册(DSM—IV)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界定为一种起自15 岁以前的忽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行 为模式,包括“说谎、偷窃、斗殴、逃学、反抗权威”和“不寻常的过早或攻击性性行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个案: 余某,18岁,2010年10月偷拿大伯家的一些碟片被发现,大伯要求其归还。余某便把一部分碟片扔进了大伯门口的水塘中,大伯责骂并殴打了余某,余某不时还嘴。半小时后,余某路过大伯门口,余怒未消的大伯再次拿起木条打在余某小腿上。“你打了我五下,等下我要对你不客气的, 你给我记住。”余某恼羞成怒,回家拿了把尖刀,返身回到大伯家。身在自家阳台二楼的大伯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可惜为时已晚,怒气冲冲的余某冲上二楼,朝大伯左胸猛刺了一刀,之后逃离现场。随后大伯被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庭审时席上余某和被害人家属的啜泣声不断,但余某的表现相当平静。面对法官的提问,余某的话极少,说的最多的是“没有”和“不知道”,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也没有为自己辩护,在最后陈述中只说了一句话:“请法官对我从轻处罚。” 余某在法庭上的回答也经常辞不达意、前后矛盾,而对于杀害大伯之事也没有表示忏悔或内疚。当法官问他“为什么要拿刀捅大伯”时,余某的回答道:“当时心里很气愤,只是想把他搞住院而已”。同时余某又表示,大伯平时对他还不错,大伯打他也是对的。当法官又问有没有觉得自己与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余某回答“有”,但又说不上哪不一样。余某还在法庭上表示,自己与村民关系很不好,“他们经常骂我。” 据了解,余某生活在浙江省开化县一个乡村里,无家族病史,小学毕业即辍学,一直在家游手好闲,由父母养着,村民称他为“懒汉”,他经常殴打他人直到对方求饶为止;若打不过则找其家里的老人小孩报复;报复不成就找机会把那家的庄稼等全部踩毁;也时常干小偷小摸之事,村里没人喜欢他。余某家属称余某小时候曾患病,加上父母对其十分溺爱,又在外打工疏于管教,所以从小脾气暴戾。 个案分析 3.1 临床表现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已经符合下列 6 项: 1)冷漠无情:余某面对他人的哭泣面色平静。 2)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义务等,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如偷盗、打架、报复、破坏等习以为常,且不以为意。 3)缺乏负罪感:余某偷盗光碟被责骂时毫无歉意且杀人后没有哭泣后悔等 4)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村民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与村民交往。 5)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打架到对方认输为止;对伯父的指责愤怒不堪等。 6)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如余某对各种偷盗破坏行为无内疚感。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未符合以下 6 项: 1)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案例中余某对法官提问回答很少且 供认不讳。 2)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 自知力" ,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余某有察觉自己不 正常,证明有自知力。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以下特征不明:1)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 2)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3)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 动因。 4)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偏执型人格障碍 来访者基本情况:来访者为某师范院校外语系三年级学生。因与同寝室五名同学关系紧张,要求休学,家长和老师都不同意,致使近两个月以来,夜不能寐、经常失眠、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认为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作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好。 来访者生活背景分析:来访者因自己身材矮小,相貌平常,内心具有自卑感,希望自己成为英俊的大个子。但他不允许他人因身材看不起自己,要为矮个子正名。因此,他收集过世界上矮小身材的伟人事迹,说明矮子聪明。例如,拿破仑身高只有168cm,鲁迅只有158cm,并声称大个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自恃聪明,固执已见,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原来很崇拜父亲,热爱母亲,相信母亲。一次老师来家访,反映他在学校打坏玻璃,要求赔偿之事,其母将此事告诉其父,他为此受到父亲惩罚。于是对母亲产生报复心理。一次他告诉父亲,自己亲眼看见母亲与一位乡政府干部的不轨行为,由此导致父母离婚,家庭父母离婚给家庭带来悲哀,他由不信任母亲、父亲,到不信任老师和同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只能相信自己。例如,他悔恨自己听了老师的话,入了师范院校而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他嫉妒同寝室其他五人经常在一起说笑及相互帮助,又怀疑他们专门孤立自己。一天,天气很冷,他回寝室吃药、喝水。药已入口,却发现自己暖壶中没有水,一看其他五个壶,都装着满满的开水。他认为他们组成了小集团,为了报复他们,他将五个暖壶的斑疙瘩都打掉了。对于写了求爱信后被拒,他扬言长得漂亮的人是绣花枕头,外表好看,内是草包,犹如说大个子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样。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根据上述案例及其背景分析,可以判断该求助者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治疗手段:认识领悟法;行为训练法。 (一)认知领悟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应该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与舍友的关系,回想自己对待舍友及其他同学的态度。认识到交往和友谊是双向的。要想得到同学的关怀和帮助,自己也必须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来询者想休学是由于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而想逃避现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

反社会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王某、男,19岁,汉族,初中文化,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有兄长四人,家庭成员均无精神要史。王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育。家庭经济状况优越,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掏出来露在外面。以后成绩逐年下降。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三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勒令退学。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致与父母对打。l981年l4岁时在某儿童医院拟诊为儿童多动症,用镇静剂无效。服用利他灵稍好转。1981年1月被送去工读学校就读。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同年l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赔、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致使张多处软组织挫伤。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二十多天。十月二十四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王不问缘由便对张谩骂、毒打。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相关知识: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1 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⑴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⑵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⑶习惯吸烟,喝酒; ⑷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⑸反复偷窃; ⑹经常逃学; ⑺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⑻过早发生性活动; ⑼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⑽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⑾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至少停学一次; ⑿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2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违规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案例解析9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 一号的性格特质(完美型/完美主义者):有原则,追求完美,爱批判,只有“对”和“错” 一号的客观描述: 原则、伦理、理想主义、做有成功的事,可靠、公平、公正、诚实、直接、自我训练、是非分明、注意细节与效率、勤奋、聪敏、有良心、有节制、追求最佳表现、完美主义、乐于助人、客观。批判、顽固、喜欢控制、担忧、挑剔、道德感特别强、好争论、吹毛求疵、不妥协、倔强、过度严肃、自己的是非标准太多,外表过于严肃、不易让人接近、不相信他人。 健康状况下的一号: 拥有强烈的个人信念:他们对对错、个人信仰和道德价值有着非常强的感觉。希望成为理性、合理、自制、成熟温柔的人。一号原则性极强,时常都想表现出公平、客观和有道德;真理和公平是他们的基本原则。责任感强、正直和有远大理想的特质,使改进型成为老师和好的证人。最佳表现:有不平凡的智能和洞察力,接纳现实之后,改革者能超越现实,在每一个时刻都有最佳的行动,充满人情味、启发力和满怀希望:真理已距离不远。 一般状况下的一号: 对现实不满的时候,他们会变成好的理想主义者,感觉任何事都要由他来改善,流于斗争、鼓吹、批评,不停地讲述并向他人解释应该怎样。因为害怕犯错,所以事情都要符合他们的理想。一号有条理和组织力,但会变得不近人情,拘禁并压抑情感,将感觉和冲动绝对地收藏在心里。他们通常是工作狂,具强迫性、准时、爱买弄学问、吹毛求疵。一号对自己和别人都非常的严格:挑剔、爱判断和追求绝对完美。对任何事都爱发表意见:爱纠正别人,絮絮不休地要求别人做他们眼中正确的事情。缺乏耐性,除非按照他们的意愿,否则对所有事都不满意,讲道德,爱指责,粗暴和充满怒火。

过分武断,自以为是,容忍度低并缺乏弹性,开始讲求绝对:只有他们才是对的,但对自己的行为却理论多多。沈迷于指责他人的不完美和错误。虽然自己也可能会伪善地作出和平时教训别人相反的行为。残忍地指责别人,极力想摆脱错误。严重者会极度情绪低落,精神崩溃甚至自杀。 一号的基本恐惧:被责备。 一号的基本欲望:做对事情。 一号的性格缺陷:自以为是的愤怒。一号的愤怒一方面是针对自己,另一方面针对别人的没有做对事情或没有达成目标。当一号去到不健康状态时,他们将愤怒完全指向别人,他们把自己当成唯一的法官,可以判定谁是谁非。 二号的性格特质(助人型/利他主义者):有爱心, 关怀, 感情丰富, 占有, 主动, 体贴,了解别人处境,感同身受 二号的客观描述: 钟情、热情、关怀他人、友善、热心、慷慨大度、体贴、适应性强、有欣赏能力、富于表达情感、有占有欲、喜好操纵掌握情境、不直接、非常没有主见、不诚实、善于巧妙处理、喜迫害、过度坦率、歇斯底里、谄媚、嫉妒。 健康状况下的二号: 为人公平、有强烈的利他、利人主义观念,给他人以无条件的爱和付出。极富同情心,体恤别人,常常照顾、关怀别人,使人感到温暖。对他人和善,很会鼓励人。 一般情况下的二号: 情绪化、感情外露,过分热心及友善,粉饰太平,占有欲较强,对别人永远都觉得做得不够,具有自我牺牲及母爱性格。对别人的行为有太多干涉,因而气势凌人,神气十足。

人格心理学案例分析(张国荣)

张国荣案例分析 通过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张国荣家里的十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尾。父母长期在外打理生意。本来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导致父母对于张国荣的关注已经够少了,再加上父母工作忙,很少时间陪孩子以及父母不懂孩子对于关爱的心理渴求这两个因素势必导致张国荣在童年时期缺少爱和支持,形成无定向性的依恋类型。这个无定向型的依恋类型影响了张国荣的一生。 张国荣的成功 由于在童年时期在家人那里得不到关爱和支持。所以,张国荣渴望从其他方面活动别人的认可。所以他在唱歌、拍电影等方面总是尝试不同的角色,并且都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好。这种最求完美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由于童年时期缺少爱和支持,以至于张国荣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在唱歌和电影方面争取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他的这种源于童年时期的执着追求为他的成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张国荣的双性恋 很多人认为张国荣是同性恋,其实据张国荣本人以及他的过往经历来看,张国荣其实是双性恋。张国荣在出道早期曾交过几个女朋友。后面由于各种原因都一一分手。后面在一次演唱会上张国荣亲口承认了自己有喜欢的人(男性)。于是,张国荣的双性趋向才得以证实。其实,张国荣的双性趋向也与早期的经历有关的。在儿童的早期正好是建立起性别角色的关键期。正常男性儿童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出现一个恋母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就转向学习父亲的性别角色。但是,张国荣由于在童年时期既没有在母亲那边得到关怀,也没有在父亲那边得到关怀。这就导致了这一阶段角色学习的缺失。没有建立好一种固定角色的性别定位。于是,在成年后,出现了双性恋的性别取向。 张国荣的自杀 其实,关于张国荣的自杀原因有很多个版本。我认为,他的自杀与他的双性恋取向不无关系。距资料显示,在张国荣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张国荣与他的同性恋伴侣出现了感情纠纷。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整天吵架,似乎预示着这段17年之久的情感宣告破裂。这对于童年时期形成无定向型依恋类型的张国荣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小时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张国荣无法再忍受曾经和自己一起走过17个年头的人离开自己。于是选择 了自杀来结束这段情感。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解析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主人公:安嘉和(冯远征饰)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定义: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是一种具有病理性的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 诊断要点: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是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然而他却具有家庭暴力倾向。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由于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引起丈夫的疑心。家庭暴力的阴影开始在二人之间滋长。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故事中我们知道主人公是成年人,有较好的工作,在每次打妻子之后都能坦诚认错,有自知力,可以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部分情节分析及对应: 情节1、被绑架的妻子梅湘南被救出来后,安嘉和对妻子的匪徒独处的时间内做了什么深表怀疑,回到家后的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了妻子。 从中,我们可知主人公非常多疑、敏感,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因为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所以认为自己收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又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只能诉诸暴力。妻子的过去,使他一直无法忘怀和加以宽容,这次的事件激发了他的情绪,这种异于常人的情感流露让妻子无法忍受。 情节2、同事来看望安嘉和,但是他却对妻子和同事说话深表不满,认为他们既然不认识何以会说话,在他心目中,妻子不应该和不认识的异性讲话,她只能跟自己说。 从中,我们可知安嘉和只是把妻子视为他个人的物品,别人不许碰,过分强调对妻子的占有权,有病理性嫉妒和强烈的支配欲。妻子与同事说话的行为伤害了自己,他的比较浓重的外归因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强烈的自我中心情节使他从不反省自己。他很留意妻子会跟什么人联系,过分警惕妻子的行为,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表述他的症状了。

九型人格之一号完美型的案例分析

九型人格之一号完美型的案例分析 几年前我还在另一个行业做管理的时候,发现了一位店长,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机缘巧合,她到了我们公司,成为同事。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并不知道她的性格类型,也不知道她的能力到底如何。不过我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是所有销售人员当中业绩最好的,几乎占到销售额的一半,真是顶得上半边天。 刚进公司的时候,她总是嘴边挂着一句话:你们谁都不懂我。她讲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也不能判断她是什么性格类型,这对一位九型爱好者来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也是很没面子的事。她能与所有人打成一片,表现得特别活跃;又喜欢批评别人,制造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一丝不苟,做事非常细致认真,又时常丢三落四,就是个马大哈,很热情的帮助人;有时候特别忧郁,发呆,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懂我,我是最独特的;又听说以前不爱读书,爱打架,有很霸道的一面。给她做过一次九型测试,一看结果傻眼了,测试结果里得分最高的三项,非常明显不符合我对她的初步判断,是几乎可以直接排除的类型。可以说,这一个案例,是我分析的几百人中,最独特的一个案例。 经常长时间的观察,我还是抓住了一些细节,比如她吃饭的时候非常仔细,一点一滴的吃,每次都吃得很干净;比如她制造的那些紧张关系,爱批评;比如穿着比较简单,但是十分干净整洁;比如她非常关注过程和细节,等等,从这些方面,我初步判断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又用一号的一些理论去解释她的各种行为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所有看起来比较矛盾的行为,都可以解释得通了。比如她的特别活跃,这说明她有七号的优点,正是一号的正面表现,比如她说无人能懂,是她在承受压力时候的自我觉察,表现出了四号的负面特征。她的霸道,不过是内强中干,可能是因为她是老大,没有兄弟,是出于老大的责任而强装出来的保护者角色。后来的认识也证明了这一点,本质上她并非外表的强悍,而只是对自己强化责任感而已。一丝不苟是完美者的典型特征,而马大哈,不过是无关紧要的一些小事上图个傻乐而已,在重要的事情上从不马虎。 人性是复杂的,九型理论让我们认识人性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在识别性格类型的时候,仍然要非常注意从细节去理解,要从多个角度去判断,反复论证,才有可能判断准确。本文所列举的案例,其实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一号,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七号特征,她在学习九型人格以后,人际关系大有改进,在她的圈子中,成了领袖型的人物,据说粉丝无数。

心理学案例分析

老师课件上的案例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时偏要说”。在孩子上初三时,发生过一件事:数学老师要她去老师家补课,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不错,而且住的又比较远,就没有去,可从这以后,老师总是挑她的毛病,于是她向妈妈述说,希望妈妈能找老师评理,可妈妈没有去,并告诉她:“你各方面努力做好,老师就不会再批评你了”。至此,女儿认为妈妈软弱,不关心她。结果,女儿数学成绩下降,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时,女儿得知同桌的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心里更是不平衡,回家后经常找碴和妈妈争吵。有时候她明明考了80分,却偏偏告诉妈妈自己不及格,并说”你不用把我想的太好,也不用把我想的太坏”。妈妈说“只要你生活没有遗憾,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女儿说:“遗憾早就有了,现在说什么还有什么用?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试请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帮助这位母亲? 原因: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建议:首先,妈妈要摆脱“无法沟通”的观念,要将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表达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舒缓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对女儿的关怀、理解以及对女儿所受的心疼表达出来,采用各种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 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5.有些有关狼孩或者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后,被狼或野猪等刁走,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比正常环境综长大的同龄孩子低得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商发展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丰富的舰艇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脑缺陷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又正常德遗传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失去了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实践环境影响,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6.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答题要点:(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情绪的左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烂、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德情绪体验尸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7.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当有一天老师因为它做事磨蹭而批评她后,小娟无

人格心理学简答论述及案例分析

1.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2.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 简述人格测验的方法。 4. 简述人格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答案 1.答:(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 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2.答: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3.答: (1) 自陈量式人格测验。 1 以经验建构的量表。 2 由因素分析构建的量表。 (2) 投射测验。 1 罗夏墨迹测验。 2 主观统测验。 (3) 情境测验 1 情景教育测验。 2 情境压力测验。 (4) 自我概念测验 1 形容词列表法。 2 Q分类法。 4.答:性格与能力 性格和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应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性格与气质 (1)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再后天的生活环境种形成的,而气质主要是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2)性格与气质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迅速。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种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类型相同的人当然容易形成相同性格的倾向,但也可以相成不同类型的性格。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容易形成不同的类型性格,但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倾向。

公司人格否认案例

【案情】 原告江苏宝丰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丰公司)。 被告内蒙古智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智信公司)。 被告乌海市玉祥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玉祥公司)。 被告徐彦,智信公司、玉祥公司执行董事。 原告宝丰公司诉称,2007年10月10日,原、被告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一份,合同对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了约定,原告预付货款265万元,被告至今未交付货物。而被告徐彦、张建宁在背后另注册玉祥公司,故意不履行合同。请求判令被告继续履行合同或返还预付款、赔偿市场差价损失、承担违约金和追款费用。被告智信公司、玉祥公司、徐彦承担连带责任。 被告智信公司辩称,收到原告预付货款未能供货属实。但具体数额需要对帐确认,我公司也在积极筹措资金准备返还,但违约金过高,赔偿市场差价损失无法承担。 被告玉祥公司书面答辩称,原告宝丰公司与被告智信公司签订买卖合同,该合同的当事人不是我公司,我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不能因为徐彦、张建宁是我公司股东之一,就要求我公司承担责任,请求驳回原告宝丰公司的无理诉求。 被告徐彦未作任何答辩。 江苏省大丰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查明:2007年10月10日,原、被告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一份,合同约定被告智信公司供给原告数量为500吨的高碳铬铁,价格以Cr含量50%为基准计价,8950元/吨。2007年10月底由供方厂内发出,9日内全部送到需方厂内;付款方式:60%承兑,40%现汇。签订合同后一个工作日内需方预付60%(268.5万元)的货款到供方指定帐户等等;违约责任:供方如不按合同规定的日期交付货物,每逾期一天按标的总额的0.1%计算罚金,需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日期付款, 每逾期一天按标的总额0.1%计算罚金;未尽事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需方所在地法院起诉。2007年10月15日,被告智信公司收到原告预付款263.084万元,一直未能供货,原告多次派人去被告所在地追要货物, 被告智信公司既不按约供应货物,又不退还货款,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原告无奈而诉至本院。另查明:被告智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注册资本58万元,股东为徐彦、徐伟世。2006年6月,又增加注册资本42万元,同时徐伟世将其15.3万转让给徐彦,徐彦所占出资比例95%,法定代表人徐彦。经营范围:销售:硅铁、硅锰、硅钙、硅钡、钼铁、金属硅、金属镁、硅粉、硅微粉、锰矿石、铬铁、五金、建材、电石、电气设备、冶金机械、上述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被告玉祥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注册资本532万元,股东为刘中祥、刘海燕,2003年9月,刘中祥、刘海燕的股份分别转让给董华、张建刚,2007年12月,董华、张建刚又分别将所持的62%和38%的股份转让给被告徐彦以及张建宁夫妇二人,被告徐彦为执行董事,张建宁为监事。经营范围,生产销售:铁合金、硅铁、炉料。被告玉祥公司在提出财产保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