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化验方法、仪器、试剂、人员素质等分析因素影响外,还受分析前的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直接与患者自身有关,有的因素对化验结果影响特别大,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因此化验前应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分析前影响化验结果准确性的诸多因素在这里加以介绍。

1.状态:一般需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因运动能影响许多项目的测定结果。

活动的影响可分暂时和持续性两类。暂时性影响:如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减少,丙氨酸、乳酸含量增高。持续性影响:如激烈运动后,使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糖等的测定值升高。有些指标恢复较慢,如谷丙转氨酶在停止运动1小时后测定,其值仍可偏高30%~50%。还有近期体重的增减、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均可影响血脂水平。

2.饮食: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12小时,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1)用餐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血糖、尿素氮、钠等均可升高,但空腹达24小时以上,则可出现低血糖,血中甘油三脂、游离甘油及脂肪酸可增高。

(2)化验血脂、尿酸时应有1周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不可过量摄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等)以及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汁、虾、贝壳等)。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

(3)进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

(4)食用高比例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

(5)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

(6)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化学法检测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

(7)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乙醛、乙酸等增加,影响甘油三脂水平,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血

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亦较不饮酒的病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三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3.吸烟:瘾大者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高,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吸烟组血浆硫氰酸盐浓度明显高于非吸烟组。

4.药物: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在采样检查之前,以暂停各种药物为宜,如某种药物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如降脂药、避孕药、某些降压药、降糖药,均可影响血脂水平。

5.体位: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白蛋白、总蛋白、酶、钙、胆红素、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等浓度增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等亦可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在确立参考值时,应考虑门诊和住院病人可能存在的结果差异,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6.时间:某些化验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特别是激素水平分析,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胆固醇则在经前期最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生长激素于入睡后会出现短时高峰。胆红素、血清铁以清晨最高;血浆蛋白在夜间降低;血钙往往在中午出现最低值。故采血时间应在相同时间进行。

血脂水平一般在夏天较低,寒冷季节(尤其在春节后)较高,为了前后比较应在每年同一季节化验。

对于影响化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各家医院的化验室都会采取措施控制;分析前因素只有得到患者的配合才能消除。只要医患双方互相配合,化验结果就会越准确,越能反映患者体内的真实水平。

医务室

2005、7、15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handong Institute o f Bus i ness and T echno l og y A ug .2010V o.l 24 N o .4 社会保障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6 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 K086) [作者简介]何建宁,1971年生,女,天津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电子信箱)jiashu w ei 168@https://www.doczj.com/doc/ad8290485.html, 。 何建宁 (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通过筛选和分析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大,现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死亡率;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0)04009305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1]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2] ,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 决定因素[3] 。对于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原因,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率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 oteste i n )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伊斯特林(R.A.E asterli n )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 ,1985)是影响 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他们的理论无疑是人口学研究的一大进步,但却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 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就建立了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但只是通过单项指标(老年人口比例)或综合指标(老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老少比与人口年龄中位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或综合判断人口老龄化程度 [4] ,而未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 素做更进一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入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但多是对某一特殊地区、群体或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不够系统 全面。本文在借鉴文献[5-7] 的基础上,筛选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 93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而且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也不清楚。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如肝肾;有的病人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现加速或迟滞;其他如结合部位的竞争,降解酶的激发或抑制等。由于药物成分复杂,此资料仅供参考。 一、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致贫血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6)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8)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6)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 (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3) 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安定)、地高辛等。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6)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 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 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种

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包括(1)动机。动机与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动机导致行为。消费者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消费者动机可分为两部分: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2)感受。感受指消费者在其了解答范围内通过其眼、耳、鼻、舍、身接受外界色、形、味等刺激或坏境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反应,是个体对于社会和物质坏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3)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事物所特有的一种协调的、有组织的、习惯性的内在心理反应。(4)学习。学习即指“在相似的情况下,由过去的行为所引发的行为改变”。换言之,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1)相关群体相关群体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团体。相关群体可分为参与群体与非参与非所属群体。(2)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指一个社会按照其社会准则将其成员分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同层次。(3)家庭状况家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4)文化状况文化是社会精神的结晶,它使人们建立起一种是非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者行为。文化状况有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勒啤酒的市场细分策略中国的吸烟消费者大多知道"万宝路"香烟,,但很少知道生产,经营万宝路香烟的公司叫菲力普摩里斯公司,这就是这家公司在1970年买下了位于密尔瓦基的美勒啤酒公司,并运用市场营销的技巧,使美勒公司在五年后上升为啤酒行为市场占有率的

第2名.原来的美勒公司是一个生产导向型企业,全美啤酒行业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为4%,业绩平平.到1983年,菲力普摩里斯经营下的美勒公司在全美啤酒市场的占有率已达21%,仅次于第一位的布什公司(市场占有率为34%),但已将第三,四位公司远远抛在后头,人们认为美勒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所以能创造奇迹,在于菲力普公司在美勒公司引入了该公司曾使万宝路香烟取得成功的营销技巧,那就是市场细分策略.它由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开始,将市场进行细分后,找到机会最好的细分市场,针对这一细分市场作大量广告进行促销.美勒公司的实践,也使啤酒同行业者纠正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即过去一直认为啤酒市场是同质市场,只要推出一种产品及一种包装,消费者就得到了满足.美勒公司并入菲力普公司的第一步行动,是将原有的唯一产品"高生"牌重新定位,美其名为"啤酒中的香槟",吸引了许多不常饮用啤酒的妇女及高收入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占30%的狂饮者大约消耗啤酒销量的80%,于是,它在广告中展示了石油钻井成功后两个人狂饮的镜头,还有年轻人在沙滩上冲刺后开怀畅饮的镜头,塑造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广告中强调"有空就喝美勒",从而成功地占据了啤酒豪饮者的市场达10年之久. 寻找新的细分市场,怕身体发胖的妇女和年纪大的人觉得12盎斯罐装啤酒的份量太多,一次喝不完,从而公司开发了一种7盎斯的号称"小马力"的罐装啤酒,结果极为成功.1975年后,美勒公司又成功地推出一种名为"Line"的低热量啤酒.虽然1900年以来,不少厂商试图生产低热量啤酒,但他们把销售对象放在节食者的大多数人原本不喝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的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引言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谓最终消费者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家庭。所有这些最终消费者构成了消费者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受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的连续行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多种多样。这些因素有时独立地,有时又相互交织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由于消费者行为的对象是干变万化的人的行为,不可能有通用的最佳模式,那么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二.影响因素 市场营销刺激因素由四“P”组成: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其他刺激因素主要存在于购买环境之中,包括: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行为既受到个人需要、认知、学习、态度等心理因素和年龄、生活方式、自我形象、个性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和文化因素等影响。

(一)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美学、习俗、语言文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称。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现象的沉淀;同时,文化又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发生变化之中。包括: 1.文化 文化是引发人类愿望和行为的最根本原因。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购物行为明显存在差距,青少年一般购物在于求新求奇,但他们也会更多的参考一下价格,他们更多喜欢在专卖店够买衣物(价格不算贵但衣服比较时尚,展示个性),中年人一般在职场更多的会选择职业装,或比较显示地位的休闲装,老人更多的会比较想穿出"青春活力"会在挑选衣物时更细心,仔细. 2.亚文化

亚文化包括民族、宗教、种族和地域等。亚文化为其成员带来更明确的认同感和集体感。许多亚文化构成了重要的细分市场。 3.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稳定性的群体,他们按等级排列,每个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社会阶层不仅受收入影响,也受其他因素如职业、教育和财产等的影响。在一些社会系统中,各阶层具有特定的作用和特定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因素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样也受到诸如小群体、家庭以及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1.群体 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许多参考群体的影响。直接影响的群体称为会员群体,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等主要群体和宗教组织、专业组织和同业工会等次级群体。崇拜群体是另一种参考群体。

光伏组件光衰减现象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光伏组件光衰减现象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1.0绪论 太阳能组件制作完成之后,进行功率测试时,组件功率正常,但是客户接收到组件,安装并运营时发现功率衰减较大。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电池片的光致衰减引起的。本文将系统、简要的阐述光致衰减现象。 2.0光致衰减 光伏组件光致衰减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光致衰减和老化衰减。 1.初始光致衰减 初始的光致衰减,即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在刚开始使用的最初几天内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随后趋于稳定。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P型(掺硼)晶体硅片中的硼氧复合体降低了少子寿命。通过改变P型掺杂剂,用稼代替硼能有效的减小光致衰减;或者对电池片进行预光照处理,是电池的初始光致衰减发生在组件制造之前,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就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提高组件的输出稳定性。 光致衰减更多的与电池片厂家有关,对于组件厂商的意义在于选择高质量的电池片来降低光致衰减带来的影响。 2.老化衰减 老化衰减是指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极缓慢的功率下降,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电池缓慢衰减有关,也与封装材料的性能退化有关。其中紫外光的照射时导致组件主材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使得EV A及背板(TPE结构)发生老化黄变现象,导致组件透光率下降,进而引起功率下降。 这就要求组件厂商在选择EV A及背板时,必须严格把关,所选材料在耐老化性能方面必须非常优秀,以减小因辅材老化而引起组件功率衰减。 3.0光致衰减机理 P型(掺硼)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早期光致衰减现象是在30多年前观察到的,随后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科学研究发现它与硅片中的硼氧浓度有关,大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光照或电流注人导致硅片中的硼和氧形成硼氧复合体,从而使少子寿命降低,但经过退火处理,少子寿命又可被恢复,其可能的反应为: 据文献报道,含有硼和氧的硅片经过光照后其少子寿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硅片中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摘要:目的:文章就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述,探讨相关对策,分析实际方案应用价值。方法:现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4名临床生化检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比所有患者的检验结果,探讨对其检验结果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其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全部64例患者,检验结果中影响因素影响占比为检验仪器设备28.12%、标本保存送检过程意外情况35.93%、、溶血因素17.18%、及患者个体因素18.75%,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结论: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检验仪器设备、标本保存送检过程意外情况、溶血因素、及患者个体因素。如果在整体生化检验过程中对于种种影响因素进行强制性干预和相关预防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有助于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建议在检验方案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深化检验;影响因素;对策探讨 目前,生化检验作为多种疾病诊断、医师判断病情转归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领域对临床生化检验的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长久以来一直是检验工作追求的核心目标。为了减少采血过程和实验室操作期间外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提高质控效果,本文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探讨,现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4名临床生化检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64名患者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平均年龄38.6±10.8岁,所有患者均采取真空采集方法抽取肘部静脉血5ml,进行样本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深入研究。(注:所有患者抽血前均遵循相关要求,空腹、保证睡眠、精神状态良好,所有患者无相关血液系统和传染性疾病,并在本身或家属知情的情况下同意相关研究,本次试验符合医院伦理审核标准。)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致要求,进行常规禁食8h,在抽血前确保空腹状态,对肘部静脉部位进行消毒处理,抽取静脉血5ml,将其分为两等分,采集样本。放置在室温状态下不同时间(0h、24h),进行4000r/min的离心处理,在30min后取血清进行生化指标的检验。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以及相关配套的试剂进行血液标本的检查,所有的操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相关使用标准来进行。采血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避免反复穿刺伤害到受检人员的血管,避免混合组织液,此外采血人员在进行抽血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抽血速度,避免抽离期间出现气泡,当血液样本采集结束之后,需要马上摘下针头,放置到容器中,在此过程中,注射器保证紧紧贴附于试管壁,颠倒血液,混合血液与抗凝剂;一般情况下,血液离开人体之后会产生明显变化,所以采集完成之后需要马上送检,保证血液标本送检途中的温度,针对纤溶指标检测,血液样本需要在碎冰中进行保存与运送,血液标本送检之后马上分离血浆,大部分指标检测结果会遭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包含放置时间与温度,

药物对检验结果地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可能使粪便变色的药物 1.使粪便变白色的药物:抗酸剂(氢氧化铝等)。 2.使粪便变黄色或绿色的药物:蒽醌类(大黄等)、吲哚美辛(消炎痛)。 3.使粪便变粉红至红色或黑色(可能有肠出血)的药物:抗凝剂(华法林等)、保泰松类、水酸类。 4.使粪便变黑色的药物:铋制剂,如活性炭、亚铁盐、铁盐。 5.使粪便变红色的药物:利福平、恩波维胺(扑蛲灵)。 6.使粪便变泥土状、灰色的药物:钡剂。 (二) 能使尿液改变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三) 能使尿比重增加的药物 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 二、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一) 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

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碱、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等。 (2) 有丝***抑制剂:碱、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摘要:是什么出卖了我们的性格?是什么暴露了我们的隐私?我们的行为被什么东西左右着?被什么东西决定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外在看来是指独特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内在看来是独特而稳定态度,思想,认知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留心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身体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身体的反应往往出卖了我们的个性。同理,我们对一个人个性的了解,不仅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遇见其未来的行为。 关键词:行为、影响、心理、修养 行为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并直接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行为对人的一生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心态,情商,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我们的人际交往,职场晋升,社会荣誉,做事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行为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对影响行为因素的探索有很大的意义。 什么是行为?行为在心理学界的解释是: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就行为目标和动机的关系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按照个人行为动机与整体长远目标是否统一,又可分为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和无积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我们有时可能会将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质的情绪认识等心理活动,都归之为相应的这些人都具有消极被动的动机,有时有些外表现象的结果好象也确实表现出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动机的积极主动性或消极被动性,不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等是否能与群体的行动目标相符合。很多看起来消极被动性的心理活动,只要与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往往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性质。 二: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具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的行为,即人们老想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行为。潜意识是指人们平常被压抑的,或者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不被人们的道德价值意识和理智种各样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象梦境就是个人在清醒时不能由意识表达的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但作梦不是行为,只是大脑这个身体机体的动作。潜意识行为在行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流露与不经心的笔误等行动;二是神经性症状,即过分强烈的潜意识形成的变异行为,它包括压抑,反应形式,投射,文饰作用,升华等等。 三:娱乐消遣行为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

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及如何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和原因分析及如何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一、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因素表现形式: 1、重复劳动、重复工作; 2、推诿扯皮; 3、以制度为挡箭牌,以开会、没时间等为理由; 4、工作计划不分主次,抓不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事事倍功半; 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6、不会沟通,不会交流; 7、牢骚、抱怨、怪话、散布负能量的话; 8、看待问题简单化,只注重眼前,不能长远的看问题; 9、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熟练,做事找不到方向,老虎啃天,无从下口,个人执行能力差; 10、工作氛围差,积极向上的正气少,歪风邪气占了上风,唯利是图多,追求少; 11、工作方法、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团队没有向心力、凝聚力,领导缺乏号召力; 12、没有责任感,缺乏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的激情,消极、悲观情绪有时主导自己; 13、工作中不能尊重别人,并抱怨别人不能尊重自己; 14、个人的素质、素养尚需提高,做人做事要求别人高,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正如老辈讲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5、职能服务不足,企业宣传不够; 16、生活和工作不能有效的分开,而是相互的影响,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17、客观方面的影响:电脑配置低,缺少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的培训;

A.微信群 B.手机提醒功能 C.即时贴 D.例行工作的时时提醒 E.电脑知识的匮乏,不懂信息万事难 F.工作职责,业务管理的不清 18、领导不能以身作则,起不到榜样的引导作用; 二、如何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1、对照以上18条现象,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改进,拿出整改计划; 2、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人力资源部在本月拿出2016年考核激励政策初步政策导向方案,最大化激发各级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3、进一步推动集团行政职能部门服务提升工作,变现在各部门提意见和建议为人力、财务、后勤、房地产公司、家纺管理事业部,自己制定2016年职能服务项目及提高计划和激励政策的报告,在本月完成报慈总和周助理。 4、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可将工作中最细节的职责不清晰的方面发给人力李部长,由人力资源部进行明确职责; 5、各级领导特别是各子公司、事业部的最高领导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员工树立好的榜样作用,提升自己的沟通艺术,避免管理的简单粗暴,营造良好的部门工作氛围,建立正能量的积极情绪,人力下周对各子公司、事业部负责人要进行民主测评。 6、推行提高工作效率活动。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及尿中儿茶酚胺。测血中儿茶酚胺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

(推荐)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 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985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 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30T17:10:04.60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婷婷于秀梅王娜娜[导读] 各科室如有PT、APTT增高现象,检验科应立即与临床取得联系, 问清病史和药物史。 王婷婷于秀梅王娜娜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医院检验科山东烟台264006)【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选取4447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检验其相关指标。结果: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疾病、药物及样本3个方面。结论:分析血凝检验结果要结合患者病情等因素考虑。 【关键词】血凝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疾病; 药物; 样本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08-0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作为反映机体凝血机制的筛选试验,也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抗凝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2010年7月23日至2011年7月22日在本院就诊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1.2仪器与试剂:Compact X 德国BE自动血凝分析仪,塞力斯试剂,ISI:1.04。每日做样本前先做质控,不失控再做样本。对每份PT↑(正常参考范围11~14 s,↑表示增高)、APTT↑(正常参考范围23~43 s)的标本已复查,已排除仪器、试剂和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1.3样本采集与检测:使用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即0.2 mL抗凝剂加1.8 mL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立即上机测试。 2 结果 2.1 本院各科血凝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除体检中心外,其余各科室都有PT、APTT增高现象,以ICU、儿科、肿瘤血液内科、急诊科最为明显。 2.2 很多疾病的因素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特别是肝实质受损,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FIB)受阻,则FIB减少,同时维生素K严重缺乏或合成不足影响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使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表现为患者的PT、APTT不同程度延长,FIB不同程度降低,与健康人结果比较有一定差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以ICU外科患者为主。表1各科室血凝检测结果统计[n(%)] 2.3 影响检验结果偏高的因素:(1)标本采集量(0.2 mL抗凝剂加1.8mL血,总量为2.0 mL)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见表2,血量少,抗凝剂相对多,会造成测定结果时间延长;反之血量多,相对抗凝剂少,测定结果时间缩短。(2)输液时血液被稀释导致血凝结果延长,输液时采血样本重送前后凝血检测结果对照见表3。(3)标本放置的空间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PT在4℃可稳定24 h,20℃小于6 h,30℃小于4 h;APTT在4℃小于6 h,20℃小于4 h,30℃小于2 h[2]。标本在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凝结果影响见表4。 2.4 标本出现无论大小的凝块均会影响试验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在3h内测定结果与标本离体30 min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标本放置时间超过4 h,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标本抽取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放置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 表2标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n=30) 注:与半小时检测结果比较,*P<0.05。INR表示国际正常化比值。 3讨论 3.1各科室如有PT、APTT增高现象,检验科应立即与临床取得联系, 问清病史和药物史。 3.2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是有协同抗凝作用,如水合氯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贝丁酯、吲哚美辛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明显增高。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FIB变为纤维蛋白,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使血浆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多,影响凝血试验,使凝固时间延长。 3.3在排除相关疾病和药物对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后,要排除样本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采血者应注意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要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使试验结果偏低。压脉带不应扎得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Ⅲ变性。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应按9∶1比例混合。应尽量在患者输液前抽取标本,避免样本稀释对结果造成影响。参考文献 [1]池志芳.凝血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61-1862. [2]彭黎明,王兰兰.检验医学自动化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310. [3]门剑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凝血抗凝等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50. [4]门剑龙.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症患者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状态改变的观察[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6):372. [5]常剑峰.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凝血试验的干扰[M].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11.

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 张俊贵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下面仔细说说这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 1、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⑵年龄组成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野生种群中,性别比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4、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5、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的整合模型 点拨:

⑴种群的数量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初级种群参数,其中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和死亡使种群数量减少;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次级种群参数。 ⑵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大;相反,种群密度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6、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思路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⑴年龄组成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稳定;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⑵相同年龄组成情况看性别比例①♀﹥♂,种群密度增长快;②♀≈♂,种群密度增长相对稳定;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巩固练习: 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在高等动物的种群中,尤其是人的群体中,雌雄比例大体相当,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显然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目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则缓慢增长;德国属于衰退型,这种增长趋势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决定的。本题中人口动态预测的依据是年龄组成。 【参考答案】 B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范文本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坏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 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 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 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 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 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 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 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 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 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 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 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晌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 1 .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影响生育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生育相关因素分析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分析 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是影响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没有两性的结合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受孕和分娩,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而起作用。从生物的角度看,影响生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性交、怀孕与分娩;但这三方面的实现都要在生育制度下完成。 1956年,戴维斯和布莱克以《分析框架:社会结构与生育率》为题,分析了社会结构和影响生育率的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性交、怀孕与分娩这三个结构是直接决定生育率的生物因素,存在着11个影响性交、怀孕和分娩的社会性变量,可称为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影响性交的中间变量有6个,它们是进入性交的年龄、永久独身的比率、婚姻间隔、自愿节育、非自愿节育和性交频率;影响受孕的中间变量有3个,它们是非自愿原因导致的无生育能力(不孕症)、避孕和绝育;影响分娩的因素有2个,它们是非自愿原因造成的终止妊娠(自然流产)和自愿的终止妊娠。11个中间变量是影响生育增加或减少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变量起着不同的作用。 1978年,邦加兹提出了一种可模型化的生育率分析框架,被称为邦加兹模型。他认为上述11个变量中有4个中间变量是最有意义的,它们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每个变量的取值越高,生育率就越低;这些变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育力。 二、生育规范 生物因素经由制度因素而实现现实的生育率,在生育制度中,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合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规范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是不断变化的。最早的生育规范是有关生育行为的习俗和禁忌。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它属于风俗习惯一类低级的社会控制形式。在现代社会,生育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法律实现,《婚姻法》是普遍的社会法则。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 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现代社会,人类生育知识的增长和随着知识增长具有的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已可以有效地控制生育,避孕和人工流产成为当代生于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工流产的广泛合法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人工流产的广泛存在也意味着避孕技术需要改善。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冯·德·卡总结了人类在生育研究方面所取得各种进展,强调避孕工具的使用对生育率下降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1)即使在自然生育率的条件下,总和生育率也很难超过15.2,即使在自然生育率的条件下,生育率总是受到妇女在婚时间(两性结合的时间)和哺乳期不孕两个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可对总和生育率低于生育力水平有50%的解释力。(2)总和生育率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