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的(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问题思考: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哪一位国王?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提示:汉谟拉比。他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渡: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4.材料展示:

材料一:法典条文刻在一个高达八英尺的石柱上……石柱上端,雕有两个像:一为太阳神的像,坐于右边;一为汉谟拉比的像,立于左边;这图案所表示的为汉谟拉比王接受太阳神的法典之意,也是神统治的一种表现。

——《世界通史》

材料二: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该法典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世界文明史》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汉谟拉比法典》”一目,并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

提示: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作了规定。总之,《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历史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问题思考:小品《打架》中国王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6.教师补充: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7.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课堂总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两河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

是恩赐。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课堂的引入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参与性不高,个别同学甚至流于形式,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以适当参与,进行指导。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

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2018秋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 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导学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 【学习目标】 1、知道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 最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2、了解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1、新航路开辟后来到印度的殖民者有、、、、 。 2英国侵略印度的过程: (1)17世纪初: (2)1757年: (3)19世纪中期: 3、17世纪开始殖民活动的英国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殖民侵略的公司是。 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当时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的殖民头子是。 知识点二: 5、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6、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反对的是国的殖民统治,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带者。其中成为印度人民歌颂的民族女英雄。 7、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意义: 。【合作探究】 1、试分析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2、17世纪80 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领先于欧州各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黑人作家压历克斯.哈利创作的长篇小说《根》,真实地再现了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略卖到美国的经历。 材料二:“﹍﹍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手纺车。”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就连英国驻印度的一个总督也不无伤感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实?试设计出体现这一活动的路线示意图。 (2)材料二中的悲惨境况师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境况开始于什么时间?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殖民者的活动对掠夺者、被掠夺者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面对材料中的行为,被掠夺者(殖民地人民)又是怎样对待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课堂小结】 我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不足:。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始于() A、14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成为起义领导者的是() A、农民 B、封建王公 C、资产阶级 D、印度皇帝 3.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杰出的女英雄是() A、章西女王 B、杜桑·卢维杜尔 C、伊达尔哥 D、印度皇帝 4、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对起义力量造成重大瓦解作用的是() A、土兵 B、章西女王 C、部分王公贵族 D、克莱武 5、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进一步摧毁了印度的() A、封建贵族势力 B、自然就经济 C、土兵势力 D、封建政治制度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是英国的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 请回答: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 革命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是什么?末代皇帝是谁?剪辫子的照片反映的情景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句话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孙中山获选临时大总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措施①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4.教师强调:南京临时政府中,除革命派外,还有立宪派、旧官僚,但政府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手中,它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无不带有革故鼎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5.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6.问题思考: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 7.教师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增睦谊”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走向共和》 3.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4.教师强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大致过程。 6.问题思考:从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和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两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帝国主义的支持干涉、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以及袁世凯耍弄政治权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三课题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测评“你能概括出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吗”,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题,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会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关于启蒙运动的图片,举办图片展,学会搜集历史图片并举办展览的方法,初步学会从 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几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以求更大发展。 重点启蒙运动 难点思想解放运动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键培养学生从一般现象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一、主动参与启发诱导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从整体感知启蒙思想的历史背景,增强感性认识。展示思想家的照 片 学生从插图中获得 历史信息4分钟 二、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一)冲出思想的牢笼 1、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2、思想解放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总 结归纳,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相关资 料,运用已知,调 动感官5钟 (二)理性的追求 1、介绍启蒙思想运动的背景。 2、什么是理性主义?如何区分理性主 义和感性主义?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思 想,如何进行评价? 4、思想启蒙运动对19世纪以后的亚 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补充相应的资料 着重讲清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 上感悟 学生看书回答三个 思想家的各自的思 想特点 补充资料 从现象看本质 对教材做进一步 的阐释。发展学生 的智力 引导学生对教材 材料题进行思考, 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思 想解放同社会进 步之间的关系 1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 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当今世界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希腊城邦”一目,并结合地图《古代希腊》,说说古希腊的位置和范围。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地理位置和范围:古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特点: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 影响: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教师提问: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包括哪些文明?其概况是怎样的? 提示: 3.材料展示: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这个文明兴盛于公元前1600—前1200年之间,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因传说中其最强盛的王国为阿加门侬的迈锡尼,学者们乃将其命名为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2世纪,就在特洛伊战争后不久,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王宫均被烧毁,希腊文明由此进入一个低潮时期。 …… 在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宫殿遗址上都发现了泥版文书,尤以迈锡尼文明的泥版文书为多。伊文斯将米诺斯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A,迈锡尼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阅读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关迈锡尼文明的信息?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姓名:赵晋单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份。 二、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等,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片段~阿拉伯青年阿拉丁带着美丽的公主乘魔毯遨游文明古国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屏幕显示: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 设计意图:是增强学生对文明古国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金字塔的国度” 教师:(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请同学们猜一猜建筑物是哪个国家的文明标志?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教师讲解 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教师: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古埃及人民的努力,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2.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 教师:这些小国与小国之间不停的争斗、兼并,逐渐在统一。何时统一的?首都设在哪里? 3.初步统一(公元前3000年孟斐斯) (屏幕显示:金字塔)这就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字塔,金字塔是做什么的?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金字塔。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介绍金字塔:高146.5米,塔基各边长230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尼罗河下游散布着八十多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与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一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10《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革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接下来在社会矛盾激化,内外矛盾加重的情况下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的发展态势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创建,上承辛亥革命,下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包括“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板块的内容。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人继续为反帝反封的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记住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标志、领导人、影响?

(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清帝退位的时间、结果;观看视频及结合教材,列举出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并分析出袁世凯能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果实的原因。(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了解,理解其颁布的性质、意义。学习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大总统誓词图片。 右图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了亲自撰写的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时遵之┅┅谨以此誓于国民。” 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精神?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三个子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教案

第22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以及这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等归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揭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一战”的根源,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形成崇尚科学、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分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表现,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源力。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学难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世界殖民体系的概况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由于各国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实力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形成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新课导学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经济发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知识点分析 新人教版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能力提升 知识讲解1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对神学的冲击,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缘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严重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例1.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向了一条创新之路,并最终提出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根本性变革。他就是() A.达尔文 B.贝多芬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阅读分析题干,找到有效信息“物理学的相对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答案:C 知识讲解2 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根本的原因。 二是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三是科学家的个人因素,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科技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 例2.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比较普遍地接受的思想观念是( A ) 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平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进行了宣传。但这一时期没有涉及到“平均”的主张。 答案:B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教案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 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 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 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强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掌握渡江战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方法目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通过影片、老照片等史料多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3、情感目标:通过对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了解,通过对开国大典的了解,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基本信息 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简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举行时间:1949年3月5日至13日 举行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与会人员: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主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 (2)会议简介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

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并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3)会议内容 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天津方式”,即用战斗去消灭敌军的方式;“北平方式”,即和平改编国民党军队的方式;“绥远方式”,即暂时维持原状,以后再改编敌军的方式。当前首先必须采取的还是“天津方式”,但后两种方式也不能忽视,必须认真学会和平斗争的方式。会议认为,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政治斗争,无论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都应把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革命干部,要把人民解放军看成培养干部的学校,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 (4)历史意义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2、渡江战役 (1)基本信息 名渡江战役称:渡江战役 地点:长江中下游 时间: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参战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 结果:解放江南大部分地区,占领南京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100万人国民党军70万人 伤亡情况: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国民党军伤亡及投降共4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粟裕、刘伯承;汤恩伯、白崇禧 (2)战争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2.7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农民阶级的利益D.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①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②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④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5.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6.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对上图(9 世纪日本人的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受到日本人的喜B.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C.中日文化交流较为密切D.作者可能是谴唐使 ( )7.对西欧城市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罗马灭亡后,西欧城市衰亡了 B.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形成了 D.西欧城市多为政治中心,规模很大 ()8.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近1000年B.西欧封建主重视教育、文化发达 C.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D.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高于一切()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廷帝国②14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兴起③西罗马帝国灭亡 之后500年,东罗马帝国灭亡④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A.500多年B.800多年C.1000多年D.1200多年 ()1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13..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古代哪些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意思就是他们是龙是天的儿子,上天派下来做皇帝的。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所到之处都会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就称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有金龙卧在他家的屋顶。在鸿门宴里范增劝项羽杀刘邦就是因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不是刘邦,而是袁世凯。话说袁世凯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叫婢女进来伺候更衣洗脸,可是那个婢女一进房间门口就就被眼前看到的情景吓到了,手里端着的脸盆也掉地上砰地一声响。婢女做错了事,肯定是受罚甚至挨打的。可是能在袁世凯身边做贴身婢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这个婢女就说她刚刚看看一条金龙躺在床上,她是被金龙的威严吓到,才弄洒了脸盆。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婢女没有受罚还得到很大一笔奖赏。可是你们猜那个婢女到底是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个大蛤蟆躺在床上。从此以后袁世凯就一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金龙转生,是真龙天子,所以想尽办法要登上帝位。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袁世凯怎么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2.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3.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教师展示史料: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对于马克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有统治地位 B.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占有,在精神上不占有统治地位 C.统治阶级在物质上不占有,在精神上占有统治地位

D.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占有统治地位 2.吴丽同学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一本图书(下图)。在该书的目录中她不可能看到的条目是() A.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但丁 B.戏剧莎士比亚 C.多才多艺的巨匠达•芬奇 D.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 3.某校在“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中,准备了以下素材。其中不符合主题的是() 4.马小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将卡片补充完整,应选择() 姓名:_____________

简介: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主张: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②社会契约论 作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深刻影响 A.但丁B.卢梭C.孔德D.洛克 5.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下列观点符合他思想的是() A.生物进化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D.君主专制 6.下面关于启蒙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 B.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C.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启蒙运动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7.李华同学在复习课上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这个主题的名称应该定为()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民族统一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8.19世纪的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最重要的追求。下列属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伏尔泰和卢梭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彼特拉克和薄伽丘D.孔德和边沁 9.将下列各题中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自我预习提纲

部编版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自我预习提纲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和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和性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子目关系】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是这场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课文导读提纲】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的胜利 2、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纪年方法: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4、举措: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5、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2)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经过: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3)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3、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北洋军阀,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所以,这个封建军阀集团就称为“北洋军阀”。 4、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的举措: (1)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遵从)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机构:参议院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