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乡村旅游的兴起,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开发为旅游乡村。在这个潮流的带动下,乡村 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也有弊,优点在被无限放大之时,弊端比没有被 掩盖掉。若是这些弊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弊大于利。因此,了解这些问题, 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将是乡村旅游业开展之初首要做好的。 1.乡村旅游的起源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夏,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没有蓝天白云,没有清澈小溪,更没有鸟语花香。大城市就像一个大大的牢笼,每天有着规划好的行程,有着道德规范好的行为准则......城市里的人有着太多的不得已,有许多的压抑,许多的不自由,不快乐。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积蓄的情绪需要释放。因此,就有了许多想到大自然走走,感受感受,释放自己的人。然而,一些名山大川为世人所敬仰,很多时候都会有如潮的人流,并不是放松自己的好去处。这时,乡村的炊烟袅袅之景,乡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随心安逸生活景象,还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都使大城市里来的人感触颇深。还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以前,现在的故事。在乡村,没有拘束,没有压力,也没有喧闹,只有自然的宁静。而当到乡村散心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发现有利可图的商人,开始出资开发乡村旅游,就这样,乡村旅游开始商业化出现了。 2.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乡村旅游其实有许多的优点,让人们了解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欣赏乡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但是,现在,许多跟随乡村旅游潮流的商人开发的乡村旅游,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只是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忽视了乡民的利益与造成的问题后果。 3. 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做得好不仅能给游客带来快乐,也能发张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许多的开发商并不懂得真正的乡村旅游的真正概念。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纵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的开发原则的指导下,总结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7项专项乡村旅游开发措施,并提出4项具有时效性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原则;专项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1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1注重创新原则 从整个中国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产品开发却始终停留在浅层次,只有少数地区开发出了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北戴河附近的乡村乐园。这就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2精品工程原则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在粗糙、低层次阶段,无法激起更多游客的消费欲望,回头客少,这无法做到持续发展。应在保留原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乡村风情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高品位、精品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精心打造、包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精品项目。只有按照精品工程原则开发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留住游客。 1.3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离开了市场,旅游产品无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深入洞察游客需求,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必然会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1.4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以游客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关注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并非所有的乡村旅游产品都考虑到了游客的真正需求,这种简单的产品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开发出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使游客有好的体验,做到让游客满意。 1.5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和适度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业资源,如果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不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会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政府对各种所有制的经营实体要进行严格的规范,防止短视行为的出现。 2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2.1乡村观光之旅 我国有着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青山秀水、绿色田园是其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为乡村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众多的优美自然山水,使游客徜徉其间,能够感受到无比的惬意。我国中部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田园风光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众多的自然山村,能够给有人无限自然的美好享受。如此具有乡野情趣的景致,都可以使游客抛开都市的喧闹与压力,使身心得到彻底释放。 2.2会议度假之旅 该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我国的诸多度假村和度假山庄为依托来进行。这些度假村和山庄的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论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华西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华西村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华西村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农村资源众多,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应有尽有,风情各异。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富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河北的野三坡,江苏的华西村,杭州的龙井村、广东四会市的观光农业园等众多乡村旅游地的兴起与发展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与其它旅游类型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是乡村旅游地——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乡村旅游特点与农村发展的联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旅游集第一、第三产业于一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乡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事生产操作、农作物与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旅游者的活动融为一体,并向旅游者充分展示农业艺术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旅游的形式。做为一个乡村旅游地,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是第一产业的像征。同时,它又是一个集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属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既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又要体现和突出农业生产性的特点,它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从而达到农业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之目的。 (二)乡村旅游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 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大多只停留在静止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且重游率低,回头客少。乡村旅游却不然。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知识、生物知识、农作物知识、高新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亮丽多彩,田园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这一些都不断的刺激和吸引游客旧地重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观赏田园风光的千姿百态,参与不同的农事活动。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必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催化剂,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并成为农村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 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 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and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 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 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 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 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 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 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 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6300277.html, 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焦航 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07期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区为调查对象,发现在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旅游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110-01 19世纪的欧洲提出“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在我国兴起,直到90年代中 后期得以发展起来[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常 年奔走于城市的人们愈加渴望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到乡村去放下城市中的一切喧嚣和嘈杂,享受舒适的田园生活。与此同时,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将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2014年8月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等十二 部委联合发布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7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 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的通知》指出乡村旅游市场刚需较大、可以带动乡村村民致富、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新时代的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举措。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发现不足,提出如何更好地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1 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鄉村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围绕着乡村的文化和民俗,主要游客来自城市居民的旅游方式和经济开发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以乡村这一地域为活动空间,依托于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习惯等,为主要来自于城市游客提供观赏、体验、休闲、娱乐的健康、自然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游客的活动空间环境是在乡村地区,二是围绕着具有独特乡村性的产物进行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2 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点为对象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乡村旅游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安全管理意识较弱,景区内并未配备足够的安全设施以及专职安全员,安全管理有待提高;环境卫生状况不乐观,多数景区的水污染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一来餐饮业导致的废水排放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来存在于景点中的民宿造成的生活废

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引言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已成为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和行为,以其自身的特点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许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许昌市及其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比较,总结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特色,找出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有助于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使许昌乡村旅游往更完善、更高层次发展。许昌依赖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既充分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合理的调整了许昌整体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为许昌经济的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2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现在发展已基本成熟,并且占所有旅游活动的 10%-25%。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名称可以互相替代,即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地区将旅游称为观光,因此他们将乡村旅游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它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3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等,尽管内容上可能会有些细微差别,但总的内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二、许昌乡村旅游现状 (一)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总体呈不断发展上升趋势 许昌乡村旅游起步晚,目前正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虽然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整体呈发展上升趋势。许昌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加之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三国文化为依托,以农业资源、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许昌快速兴起。许昌这些年来,一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把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打造成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曹魏文化为主题,以四季花卉为景观,以休闲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开放型旅游区,使之成为中原最大的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根据《许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对许昌旅游坚持“城在村中,村在城中”、“乡村旅游,景观带动”、农家乐乡村旅游与精品景点相互补充为原则,形成三带、三区、六园、五村的“3 3 6 5”网状布局。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 ? ?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 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 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 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 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 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赤峰市为例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赤峰市为例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趋向于寻求一种途径来放松自己,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以体验、求知、休闲、观光、康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乡村旅游开发也继农业产业化之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一般理论着手,具体分析了赤峰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一、赤峰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新时尚,仅2001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数达8.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2%。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有“中国北方文化之源”的赞誉。不仅具有良好的城市旅游项目和产品,而且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和乡村文化等各方面,种类齐全,类型多样。从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看,具备一定接待条件,能接待游客的乡村旅游景点多处,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但缺乏相关的旅游接待设施的乡村景点也不少。 根据乡村旅游分类理论,大致可以把赤峰市乡村旅游资源或景点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森林旅游型,森林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吸引城市的居民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可以开展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活动。赤峰现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公园主要有赤峰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赤峰红山森林公园。 (二)、农园观光、采摘、体验型,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果园、蔬菜园和花卉基地,供游人赏花观景、采摘瓜果蔬菜,自摘、自取、自食农产品,体验农家乐趣。如牧歌草原生态农庄和杨家营采摘园。 (三)、渔业生态养殖和垂钓型,利用水库、鱼池、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开展渔业养殖、垂钓、划船、餐饮和水上娱乐项目。如达里湖和被誉为“契丹?辽文化母亲河”之一的老哈河中游的红山水库。 (四)、畜牧观光型,引导游人参观养殖场、跑马场、牧场,景点具有供观光、娱乐、和参与的功能。代表景点有贡格尔草原和达拉哈草原。 (五)、高科技农业园型,高科技农业园作为一种旅游农业模式,是人工建造起来的,以展现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为主要特征的园区。代表景点:和润农业园区。 (六)、农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具有

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乡村旅游市场亟须规范 在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时尚的今天,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旅游品质和加强政府引导,使乡村旅游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规范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青海省旅游局等部门于2007年4月发布了地方标准《乡村旅游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这一标准规定了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张福华介绍说,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有吃、有玩、有乐、有知,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应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农业、文化、工商、科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模、档次、品位上下工夫,拓展和深化观光体验型、民族文化型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要大力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旅游部门应积极帮助协调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他说,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不足问题。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相当一部分是生态环境好和文化特色明显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发展乡村旅游更需要资金投入。要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旅游经营户。 农民尤其是欠发展地区的农民,从事乡村旅游,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级政府还要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邵琪伟说,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在各类培训中,要扶持一批重点农户和乡镇基层领导为主的带头人。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对策展望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

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浙江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22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性建设危害大,浙西南山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浙江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浙江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农业的发展,可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而农村的进步势必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是一种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是国内的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 关于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 1.1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乡村旅游起步相对比较晚,因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具体案例分析法和理论研究两大类,研究分别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研究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通常是采用实地走访或是分析比较普遍典型的例子的方式。如张雯,张广胜采用实地调研法,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某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旅游地数量、建设区域、投资规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几块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现村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出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显示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成都市的某个农村,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陈景同样选用了案例分析法,他以浙江省金华市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在开发模式、管理方法、产品结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通过走访的方式搜集相关一手材料,通过选取该地区典型的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金华的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分类和分析,得出该地区发展的特色。通过分析影响金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当地特征,最后提出恰当可行的建议,为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研究正文

摘要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中的“无烟工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低碳产业,发展持续升温。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本文在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发展现状,包括发展历程、特点、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利用SWOT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其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从而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指导与具体的对策建议。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为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乡村旅游己有的成功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规律、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第四章为乡村旅游发展的S WOT分析,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存在的机遇与威胁,找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促进因素即SWOT分析中的优势与机遇,制约因素即SWOT分析中的劣势与威胁。第五章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指导与对策建议,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战略指导,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后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做出结论的总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Abstract In the low-carbo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rural tourism is in the rural economy of" smokeless industry", is the rural economy of the low carb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tinued warming. Rural tourism to flourish at the same time,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Based on

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 题目:《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摘要 伴随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形式不断开拓创新,乡村旅游成为现代人出行的主要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既要保护农村现有资源、文化特色,又要用科学、动态的眼光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创新。因此本文主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城镇化背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城镇化

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是即兴而起,而是具有深刻的政策、现实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四化同步、文化传承的特色化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是最近几年正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约20000万人次发展到2014年的74916万人次,从我国城乡结构看,城镇的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了1805万人,乡村的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了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4.77%。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遍及农村,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乡村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基于新型城镇化怎样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章进行搜集、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探讨和整理。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期刊论文下载与网络资料收集等方法获得文献。 2.2 技术路线图 下图1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