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固定答法总结

高考化学固定答法总结

高考化学固定答法总结
高考化学固定答法总结

高中化学固定答法汇总

(一):实验

一:物质检验

1.气体检验:

(1)用试纸检验气体:用玻璃棒粘湿润的xxx试纸,靠近xxx气体,试纸变xxx色,证明是xxx气体。如NH3(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白烟)、Cl2(淀粉碘化钾试纸变

蓝)

(2)H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尖嘴,打开弹簧夹,气体燃烧,有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是氢气。

(3)CO:气体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尖嘴,打开弹簧夹,气体燃烧,有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无水珠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

明是CO。

(4)SO2: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褪色,加热溶液后红色恢复,证明气体是SO2。

(5)乙烯:无色气体,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并生成黑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证明气体是乙烯。

2.气体验满:若检验现象在集气瓶口即可出现,则证明气体已收集满。

3.可燃性气体(如H2)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迅速移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

4:离子检验

(1)Fe3+:①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②加入KSCN溶液呈红色。

(2)Fe2+:①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②加入KSCN溶液无现象,滴加新制氯水或双氧水后溶液呈红色。

(3)Al3+:加入少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逐渐消失。(4)NH4+:与NaOH溶液供热,生成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CO32-: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SO42-:先加入过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7)SO32-: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

(8)HSO3-:先加BaCl2溶液,无现象,再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是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9)Cl-、Br-、I-: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分别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淡黄色、黄色沉淀。

5:其他物质检验:

(1)蛋白质:灼烧,若有烧焦的羽毛味则证明是蛋白质。

(2)苯酚: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则证明是苯酚。

(3)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证明是乙醛。

二:实验仪器、用具的操作方法和用途

1.容量瓶检漏操作:往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右手食指摁住瓶塞,左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子正立,放在桌子上取下瓶塞,旋转180度后塞紧,重复一次,观察容量瓶是否漏水。如果不漏水,则容量瓶可以使用。

2.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是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

3.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4.棉花的作用:

(1)收集氨气的集气瓶口的棉花:防止试管内的NH3与试管外地空气对流,提高收

集氨气的纯度。

(2)高锰酸钾制O2时试管口的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从而使收集

到的O2不纯(略显淡红色)。

5.温度计的位置:

(1)实验室制乙烯: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液面以下,不能接触烧杯内壁。

(2)石油分馏、蒸馏: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3)实验室制硝基苯: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水域中。

6.测定溶液pH的操作:将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7.某些条件下不能用普通天平称量气体质量的原因:该条件下气体的质量为xxg,小于普通天平的感量0.1g,因此无法用普通天平测量。

三:实验操作

1.装置气密性检查:

(1)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热试管(若较大型的装置如锥形瓶、xx烧瓶等则用酒精灯微热),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到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有分液漏斗的装置。用止水夹关闭烧瓶右侧的导气管,打开分液漏斗,往分液漏斗中加水,加一定水后,若漏斗中的水不会再滴下,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反应前将固体研细(捣碎成粉末)的作用:增大固体与xx液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3.喷泉实验(如NH3)的操作及原理: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圆底烧瓶。NH3极易溶于水,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极速减小,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中的溶液压入圆底烧瓶。

5. 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6.渗析操作:将胶体装到半透膜袋中,用线将半透膜扎好后系在玻璃棒上,浸在烧杯的蒸馏水中,并及时更换蒸馏水。

7. 萃取分液操作及萃取剂要求:

(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①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质中的溶解度②不与溶质反应③不与原溶剂互溶。

8. 酸碱中和滴定终点判断:如强酸滴定强碱,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最后一滴酸滴到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滴定终点。

9.浓H2SO4稀释操作:将浓H2SO4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迅速散失。

10.需在玻璃管内加热反应,先通气体后加热的原因:(1)防止爆炸(2)保证产物纯度。

11.得到能水解的盐酸盐硝酸盐晶体的操作: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12.除去能水解的盐酸盐硝酸盐晶体(如MgCl2.6H2O)的结晶水的操作及原因:

(1)在HCl气流中加热。

(2)①抑制水解②及时带走水蒸气。

13.电镀铜用铜作正极的原因:补充溶液中损失的Cu2+,保持溶液中铜Cu2+浓度不变。

14.粗铜电解得到精铜的原理:粗铜做阳极,少量活泼金属杂质放电后,铜放电,溶液中Cu2+在阴极得电子形成精铜。铜放电结束后,剩余杂质掉落形成阳极泥。

15.乙酸乙醇的酯化反应中:

(1)浓硫酸的作用:①吸水剂②催化剂。

(2)饱和Na2CO3的作用: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②吸收未反应完的乙酸乙醇。

(3)碎瓷片(或沸石)的作用:放爆沸。

16.证明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几滴洗涤液于试管中………

17.证明沉淀完全的方法:将浊液静置后,向上清液中继续滴加XXX溶液,没有沉淀生成,则证明沉淀完全。

(二)理论分析

{注:?为可逆符号}

1常温下用铁、铝罐储藏浓硫酸浓硝酸的原因:浓硫酸浓硝酸常温下使铁铝钝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物薄膜,组织内部金属继续与溶液反应。

2.明矾(同FeCl3)净水的原因:Al3+ +3H2O?Al(OH)3 +3H+,Al(OH)3 形成胶体,有吸附作用。(或直接答Al3+ +3H2O△Al(OH)3(胶体) +3H+)

3.有关平衡移动的问题:方程式+加入了某试剂(或某操作)改变了xx离子的浓度+促使平衡向xx方向移动+进而出现了某现象。实例:

(1)加入酸碱(如NaOH)抑制水电离的原因:H2O?OH-+H+,加入NaOH后,溶液中OH-的浓度增大,促使平衡向左移动,进而抑制水的电离。

(2)蒸发结晶能水解的盐酸盐硝酸盐(如AlCl3溶液)无法得到原溶质的原因:Al3++3H2O?Al(OH)3 +3H+ ,温度升高促进盐类水解且生成的HCl挥发H+浓度减小,使平衡向右移动,所以最终得到的是Al(OH)3,不是原溶质。

(3)“双水解”、氮肥与草木灰共用失效、泡沫灭火剂(Al3++3HCO3-=Al(OH)3↓+3CO2↑)

4.证明溶液(如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剂,变红。再加入CH3COONa固体,溶液颜色变浅,证明有电离平衡的存在。

5.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要归结到H+(OH-)浓度大于OH-(H+)浓度。

6.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时:归结到离子浓度的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