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50年代德国的经济复苏经济史

1950年代德国的经济复苏经济史

1950年代德国的经济复苏经济史
1950年代德国的经济复苏经济史

1950年代德国的经济复苏经济史

【汉斯 F. 森霍尔茨(1922-2007年)是米瑟斯在美国的第一个博士生。1956-1992年间,他曾在格罗夫市立学院(Grove City College)教授经济学,去的时候就被聘为系主任。退休以后,他成为经济学教育基金会主席(1992-1997年)。他是米瑟斯研究院特约学者,并于 2004年10月获得加里-斯克拉鲍姆(Gary G. Schlarbaum)捍卫自由终身成就奖。本文最初发表于1955年12月的《自由人》。】

德国大众汽车出现在美国高速公路上这件事,与其他事情一起,激发了自由企业支持者们的想象。这显然是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的又一个看得见的证明,是西德放弃经济统制的又一个体现,也是德国人接受自由市场哲学的又一个证据。

因此,得知德国复兴的奇迹并非自觉地拒绝社会主义的结果,而是政治和社会状况巧合的产物,自由主义者们会深感震惊。此外,也有证据表明,目前德国市场经济处于正被建造它的那些人们毁灭的危险状态下。

1947年,数百万德国人正在忍饥挨饿,生活在难以置信的贫困中,摩根索计划的威胁笼罩着德国(摩根索计划是战后美国财政部长提出的,旨在彻底毁灭德国的重工业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农业国--译者注),人们当然没有普遍要求实行自由市场。相反,绝大多数人都支持的是被其倡导者--自称阿伽尔兹博士(Dr. Agartz)的一个社会主义政党领袖倡导的被称为“新型社会主义”的东西。它要求工人在政府的监督下拥有和使用生产工具。这等同于政治统制下的生产者合作社。

但经济统制离不开政治统制,而且“新型社会主义”被迫延迟。在战

后,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抨击占领国统制之严厉。在美国的自由主义者看来,德国人对自由的要求听上去像是对自由市场的要求。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国人所说的自由,是指从外国占领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是指由他们自己实行统制的自由。

三个因素

那么,德国是怎么实行市场经济的?答案在于战后德国政治和经济形势之中。三个因素导致了某种市场体系的建立,其中没有一个是意识形态的。

第一个因素是德国已经走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尽头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什么可分配的,也没有什么可配给的。数十万官员执行成堆的经济法规--都是先前的德意志帝国颁布的,他们不知所措也无能为力。数以百万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是依靠“黑市”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社会主义必须退一步以增加生产;不得不暂时恢复追求利润和所有权的邪恶的资本主义。就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俄国大约七年的喘息时期一样,德国在她追求“更高社会秩序”的途中,也需要一个休息期。

导致市场经济出现的第二个因素是,几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创造了一个新的政党--基督教社会主义联盟。在康拉德-阿登纳教授(Dr. Konrad Adenauer)英明的领导下,他们创立了一种与社会主义抗衡的政治组织,公开倡导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得到了各级天主教会的大力支持,并把马克思式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们团结进一个新的组织。他们在每一个主要问题上巧妙地反对社会主义者。

例如,他们主张权力分散、采纳西方模式,最重要的是主张“社会市场经济”。这样的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有计划的反对使他们赢得了选票。当他们当权之后,出于外交方面的理由必须反对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于是他们只能部分地实现参加竞选时的承诺。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一个新政党的政治手段,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出现。

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却是另外一个。德国对自由的呼吁仅仅是为了针对占领国。德国人所说的自由是摆脱外国人。反对盟国占领政策、批评盟国的行动成为关乎民族自豪感的事。但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军政当局实际上执行的又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呢?

首先,他们仍继续执行德国既有的立法和经济统治。在其中,他们加入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补充条款和对原有条款的社会主义解释。因此,对于一个德国政治家来说,反对美国政府就意味着反对在德国实行美国的公平交易管制。反对英国政策意味着反对英国社会主义。德国为了反对盟国,只得反对社会主义和公平交易。因此他们争吵不休,盟国是为了继续(在德国的)经济统治,德国是为了废除盟国的经济统治。

在列举德国市场经济存在的各个原因时,我们应当向一小群为个人自由和自由企业鼓与呼的人致敬。弗莱堡的欧肯教授(Walter Eucken)与日内瓦、美因兹和科隆的三位学者鼓吹、倡导个人自由和资本主义。但是,他们的声音几乎完全被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口号淹没。

只有当市场经济由于上述原因被建立起来以后,而且当经济自由的好处恩泽到每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才得到社会的承认。日内瓦的罗普克教授(Wilhelm R?pke)成为新时期的思想代言人。主要是通过他,公众才明白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他把经济复苏看做是资本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的这个

解释,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现在存在一个主张个人自由和自由企业的经济和政治思想的德国学派,其根源就在罗普克教授和欧肯教授等人的著述里。

并非出于计划的结果

当德国市场经济出现最初的奇迹效应时,没有人比德国人自己更感到惊讶。不久以前,还不过是遥远未来的一个梦想,或者是一个经过五年或十年计划才能艰难地实现的目标,一夜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政府计划的情况下实现了。当然,社会主义政治家立即开始重新解释经济事实。他们声称复苏的真正原因是没收每个公民95%的现金持有和银行存款的货币改革制度,或者是德国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或者许多其它不相关的因素。但他们从不将它归于资本主义。

德国的资本主义缺乏意识形态基础这个事实能够清除地从经济最终摆脱社会主义束缚解放出来的步骤中看出来。如果一个自由主义者面临同样的情况,他将会首先将生产和基本必需品的生产和分配从统制中解放出来。

然而在德国,经济解放是倒着进行的。不重要的商品和服务最先被解放,比如绘画、邮票收藏和烟灰缸。然后解放的是已经从市场中消失的那些非必需品。这一顺序的后果就是,非必需品立即重现,而必需品仍然十分匮乏。

悖论

在经济去管制时期,越来越多的物品按照其重要性由低到高的顺序解放出来。但这个过程还没有到达最必需的物品就停了下来。现在,德国政府仍然管制房租、基本原料、外汇分配及许多农业产品。不必说,仍被政府统制的产品继续稀缺。

例如,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德国政府仍然统制房租和住房分配,然而它却不管商店和其它工商业用房,理由是工商业人士不需要保护。自由主义者能轻易地猜到其后果:商店迅速建起,住房仍是瓦砾。由于政府意图“保护”工人免于剥削,因此,仍有许多人住在地下室。这是政府福利悖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不想贬低德国市场经济的经济成就。不论他们是怎样偶然实行资本主义的,其成果是真实的。但仍受到部分束缚的德国的经济复苏,让我们不禁猜测,要是政策一直是自由主义的,那么德国的经济复苏会好成什么样呢?我相信一个自由主义的德国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即便是与美国相比,一个自由主义的德国,从长远看来,也将把实行公平交易管制的美国甩在后面。

人们习惯将德国繁荣的经济与她的欧洲领国对比。我们对比的标尺是战后英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法国目前的经济体系--40%的生产资料完全归国有,另外30%通过大银行的国有化间接实现国有,这些大银行是法国工业的大股东。当然,德国市场经济尽管仍然受到束缚,已经超过了其社会主义邻国,要是它完全自由了会怎样呢?

每七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受雇于政府或其众多的代理机构和附属机构。这就是说,每七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的经济利益依赖于高税收和政府权力范围的扩张。近几周,公务员联合会要求在过去几年几次上调的基础上加薪20%。纳税人新增成本将共计高达数十亿马克。超过30%的个人消费是以税收和费用等形式由国库支付的。

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是闻名世界的“艾哈德教授社会市场经济”的创始人,他正在提出一项经济法案,这项法案将赋

予他管制他认为“不合理”的价格。他的这项法案取代了德国警察法案中的一项类似条款,西德联邦议院不顾艾哈德教授的强烈反对近期撤销了该法案。这位睿智的政治家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倡导者,他顽固地坚持外汇管制这项最难以克服的政府对经济的统制。

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大部分原材料是进口的,每一项这样的进口和必需的外汇仍必须由政府审批。而且西德刑法典中仍包含有对未经授权的贸易和外汇交易的严厉惩罚。

在艾哈德教授看来,用严厉惩罚来禁止工商业人士“不正当的”价格上涨、同时用政府限制进口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做法,是符合逻辑的。他与强大的农业游说集团合作,把黄油的价格提高了7%到10%,牛奶的价格提高了10%到20%。食糖的价格,迄今为止已经被提高到超过世界市场价格的40%的地步。尽管目前有380000吨剩余食糖的库存,但根据国际食糖协议,联邦政府仍必须从古巴进口140000吨、从波兰进口60000吨。德国的鸡蛋价格要高于邻国价格的20%到25%。黑麦和黑面包的价格,仅比邻国高了区区80%。为了提高牲畜饲料的价格维护谷农利益,饲料进口被大幅削减。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德国老百姓”的利益,在1930年代导致希特勒上台的那些经济错误被重犯了。意味深长的是,这种政策受到由美国资金重建的柏林大学工商业周期研究所的大力辩护。按照这个研究员所的说法:“更多的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增加,而进口则阻碍和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被经验证明了的。”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思维混乱做出的任何批评,都被贴上“极端自由主义”的标签,置之不理。

工会的力量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我们必须提到作为社会主义强大特遣队的广泛的劳动者联盟。在总数约为180万的工人和雇员中,超过120万人加入了工会联盟,该联盟在劳动力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在所有政治问题上该联盟都与社会主义政党密切合作。

当政府上调了房租上限后,工会组织了几十次工人罢工、上百次集会和抗议示威。许多德国工厂在今年夏天被闲置。现在,工会要求普遍上调工资12% 及其它一些利益。此外,他们还大声疾呼扩大“共同决策”制度。在西德,工会代表们当董事,并参加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权,而是因为不久前颁布的“进步的”法规。

人们会允许部分自由的德国市场经济扩张吗?为数不多的自由主义学者和作家能够为个人自由和自由经济建立一个更加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吗?自由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的斗争仍在继续。目前,自由主义的力量似乎在全面退却,西德正走向人们熟知的境地--社会主义。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综合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居高不下。本文将分别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叙述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特点、经济干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 “二战”后,世界整体上得到了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美国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一)、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减轻了危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

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期,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与影响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与影响 肖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课程前言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是美国及国际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而且引起了人们长期的关注和思考,曾经飞速发展的美国经济究竟经历了哪些历程,是什么使美国成为了超级大国,这一场金融危机又改变了什么,美国的经济理念和政策对全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还将继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有关这些问题,我们的主题就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与影响”,首先介绍一下今天主讲嘉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肖炼研究员欢迎您,参加今天这期节目录制还有两位特邀嘉宾,一位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邸晓燕女士,欢迎您。邸晓燕: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来自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中心的陆超先生,欢迎您。 陆超: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邸晓燕女士在她翻译的一本著作叫《美国经济史》一书的书评中间她写过这样一句话,可以说产权保障、法制、企业家与创新、必要的社会责任便是美国经济史展现给我们的最主要的临床经验,它们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这是您写的,是吧?你在这里面特别提到的五条。 邸晓燕:对,是这样,这本书是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乔纳森?休斯和路易斯?凯恩所写的一本在美国是经济学课程的一个教材,是今年1月份出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所提到的这几条是在书中展现的比较多的,是美国人自己总结出来的,就是这个美国历史留给现在的一个财产。 主持人:陆超先生,您主要的研究重点是在美国的资本市场,您觉得美国的资本市场和美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陆超:美国的经济增长可能的动力,最主要的动力,除了刚才邸女士说这个一些观点以外,我觉得还有一条,就是资本市场的力量。资本市场的力量给予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双向的,它一方面给予了整个美国经济强大的金融资本,提供了源源不断地资金,而美国的不断地创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册知识结构梳理

● ● ● 有利条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不利条件:赋役沉重;土地集中;水旱灾害;政局动荡;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2.农业动力的变革: 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牛耕的推广:西汉中期 4.耕作工具的发展: 耧车(西汉赵过) 3.播种工具的出现: 唐:曲辕犁的发明作用: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耕作技术的改进 1.农业材质的变革: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汉:犁壁的发明;耦犁,一牛挽犁 5.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三国马钧) 筒车(水力冲击) 一.农业的发展(要素)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郑国渠(郑国)——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利专家:大禹;秦国:李冰父子;郑国;汉代:王景 地方特色工程:坎儿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劳动力;生产工具(铁器)生产技术(耕作);水利工程——生产力 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 政治: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安定;统治者是否重视(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的进步 【思考:秦国具备统一中国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以牛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 第二节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商汉唐; 棉织业:宋明 二.冶金业 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起源(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3)秦朝:青铜防锈 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①块炼铁(锻铁)生铁(铸铁) ②炼钢、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官营: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皮囊鼓风) (马排鼓风) (水排) (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炭 三.陶瓷业 1)制陶业产生: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成就:兵马俑、秦砖汉瓦、(独特技术)唐三彩 2)制瓷业(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景德镇和四川大邑,釉下彩绘(长沙)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 唐宋名窑: 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清代:粉彩瓷器: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登峰造极。(发明珐琅彩) 第三节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商人;商品(农、手工产品等);交换场所(国内外市场);货币;交通状况;国家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周:初步发展。周:骨贝、铜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良好条件—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 繁辅助性经营场所 宋元:海外商运发 展迅速 明清:形成商帮, 出现会馆 二、“市”的发展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 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 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清代:苏州“十万烟火” .四大名镇:吴江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不断发展,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结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阶段:阶段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美国历史上的投资与基本建设

美国历史上的投资与基本建设 发布日期:2010/5/31 11:35:11 来源:[CCER] 作者:[张帆] 浏览:[ 1027] 评论: [ 0]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回顾一下美国历史上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不免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美国19世纪最后30年人均GDP的年增长接近4%,其总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接近30%。在一国的高速起飞阶段,投资的适度规模,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中很多资料来自恩格尔曼等的“剑桥美国经济史”。 1774年美国独立前夕,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相对经济规模并不算小。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英国(不包括爱尔兰)的1/3强,比西班牙、法国、中国和印度都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总产值大于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总合。 表1 美国的GDP和人均GDP, 19世纪 资料来源:Madison, Angus, the World Economy, p462, 465.

美国19世纪的经济增长基于以下原因:(1)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化起步。(2)制造业内部向重工业转变,人均固定资本从1849年的50.6美元提高到1859年的69.6美元 (Harris 38)。(3)贷款更加便宜和有效。贷款对象从商业中心(费城)转向制造业中心(纽约和波士顿)。(4)联邦政府增加对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和运河)的投资。杰克逊政府对公共工程投资2500万美元,是此前历届政府投资总和的两倍多。这一时期联邦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高关税。州政府发债对道路建设给予了更大的支持。(Harris40)(5)以英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对美国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英国资本在这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增长伴随着政府赤字或资本净流入。 总而言之,19世纪,美国的产出增长主要是由于要素投入的增长。20世纪,产出的增长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在19世纪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839到1848年的10年中,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美国的储蓄/投资约占GNP的14%,此后不断上升,在1869年达到24%,1889/1898年达到29%。实际上,储蓄率的增长在19世纪初就已开始,早于表2中所列的1834/1843年。南北战争前缓慢上升,战后上升的速度加快。 表2 美国总投资占GNP的比重,%

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 2.通货紧缩 3.欧洲联盟 4.布雷顿森林体系 5.外贸依存度 6.圈地运动 7.OPEC 8.综合商社 9.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 二、简述下列各题(任选4题,每题15分,计60分) 1.世界经济中心的历史演变。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及其特征。 3.产业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意义。 5.当代世界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任选1题,每题20分,计20分) 1.评东亚模式。 2.论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2000年世界经济专业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滞”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胀”指通货膨胀严重。滞胀指的是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大修正。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面临着严峻挑战,打破了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地位,先后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劳工市场的结构特性来解释滞胀,并提出以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供给管理政策来对付滞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把滞胀归罪于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对国民经济的国家干预。他们认为是国家干预导致了虚假繁荣,是国家干预破坏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因此他们建议减少对经济的国家干预,主张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无管多少流派的经济学,还没有哪一派能深刻认识滞胀,也没有哪一种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通货紧缩: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达标试题(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