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内容提要;

1、介绍古筝的起源及流派。

2、分另U从古筝的音质、音色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了解筝乐艺术特性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筝流派艺术手法民族风格

参考书籍:《中国古筝教程》

《古筝艺术与名曲》

《中国古筝》

《中国筝曲》

《中国乐史略》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据说这件优雅的乐器竟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蒙恬发明的。但这一说未必可信,但筝出自秦国却是可信的。筝也叫秦筝,相传筝的前身是瑟,其变化都来自一个关于“筝”的故事。“秦人鼓瑟,兄弟二人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筝的起名,其声来自“争”字。此说给筝的发明披上了一些诗意的想象。关于筝的此身,除了“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之外,还有“京房造筝”、“后夔造筝”、“西方传筝”等数家说法。其中每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还有文献作证。我认为要想最终结合古筝的起源下一个科学的结论,还有得于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才能下最后的定论。

从大易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代,古筝已经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已开始传至高丽、日本等国。到了唐代,古筝艺术达至极盛。当时的文人墨客从听筝的演出而得灵感写下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十分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古筝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里不妨引用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作,值得玩味。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功。甲鸣银砾,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日,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情相似。胡琴调不同。慢弹迥断雁,急奏转飞篷。霜巩锵还委,冰泉烟复通。珠联千拍碎。倚丽精神定,矜能意太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从这道诗中,古筝乐曲的优美与古筝技艺的精妙与丰富似乎可见一斑。

谈到古筝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筝艺也越来越趋于完美和丰富。并且从宫廷进入民间,跟地方性的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其中南方的筝艺和北方的筝艺就是气质、精神和演技手法上迥然不同的两大派别。当然,就南北两大派别之中我们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区分。这是我将简法地描述一下在我国有影响的几大古筝流派。

山东筝又称“鲁筝”,传统的山东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主要由山琴工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演奏时又多用套曲联奏。风格刚柔并蓄,贯穿全曲。尤其是发展了双手弹筝技巧和多声部的音乐手法,丰富和提高了筝的表现力,山东筝以刚劲内在的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而盛名。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日》、《莺啭黄鹂》等。

河南筝主要流传在南阳,泌县及邓县,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传统。随着秦筝传入中原,筝渐用来演奏河南的民间音乐,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发展而来。他的风格特点,激昂高亢,粗犷奔放,曲式结构严谨,乐句整齐,多用对称手法,代表作品有《打雁》、《陈杏元和番》等。

潮州筝是广东音乐中非常著名的乐种,历史悠久,风格突出,潮州筝来自演奏手法自成一格,有别于其他乐器,潮州筝重在右手旋律清晰流畅,在手加花,利用按、滑、揉、颤等指法使之变化多端,细腻而委婉。他的代表作品有《寒雅戏水》、《昭君怒》等。

客家筝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一带,结合了粤地民间音乐,生产了客家音乐。客筝乐指法处理细腻,按滑音特别丰富而有韵味。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浙江筝是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这秀。多以合奏或伴奏式在民间丝竹乐中使用,主要以江南丝竹乐套曲、民间小调以及民歌为内容,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流派之多,使得筝乐艺术显示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同时也是筝乐艺术进步的表现。

其次我从要了解它的音质和音色。在我国民族乐器的拔弦乐器有多种如:琴、阮、三弦、琵琶等,与古筝相近的筑、琴等已经绝响,筝能延续几千年不被淘汰,与它的艺术特性是分不开的。

产生这样的艺术特性这与它的构造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粗浅的了解筝的构造,筝具有一个较大的共鸣箱,使其所发出来的音质响亮,其次是它的雁柱较高,使其音色明亮,且弦数量多,使得音域更为宽广,音乐更富于变化,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清脆。同时产生这样的音质和音色与它的许多特殊指及变化是分不开的。如:按、滑、揉、颤等技法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

在风格上古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其它民族乐器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最能显示一种音乐的民族特性,莫过于它的调性调式。中国民族音乐多使用五声音价。古筝的定弦用五声音价,左手可以按出“4”、“7”半音,在这一音阶基础上演奏的各种曲调,自然富于民族特色,也可以说:“民族音乐的某些突出的特以,在古筝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技法如有一系列五弦上刮奏出来所形成的既优美又特殊的效果所引起的审美感觉,绝对是别的民族民器所难以达到的。”

最后是重旋律和重情韵两个方面,重在旋律这一点在筝乐的艺术特性上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可以看到,古筝虽然由左右手同时演奏,但主要是右手的旋律弹奏,左手的作用是给旋律加以润饰,使旋律更加富于变化和完美。重情韵,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西方音乐的不同。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无论是在绘画、书法和文学等方面都是如此。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宋表现内涵,在情感上丰富感人,韵味幽长。同时一些古筝家提出了左手的作用是“以韵补声”,即用颤、揉、滑、按等来表现旋律的韵味,也有论家认为左手创造出的韵味是古筝音乐的灵魂。

文章的最后,我想通过具体的一两首古筝乐曲,对古筝的演奏手法作一点讨论。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好的古筝乐曲,其演奏的手法是同乐曲本身的风格、气氛、乐段的表达等有着完美的统一。下面就试选用《渔舟唱晚》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如:《渔舟唱晚》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按等装饰手法,把筝的音质和音色部分表现出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湖滨晚景。我们可用几处典型句段加以说明。

如歌的慢板

第二部分则是从第一部分的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长音“4”使调式有所变化如:而第三部分则是一连串的模进音型,然后速度逐渐加快,用“双劈”及“花指”等指法贯穿全曲的高潮部分,如:

整首曲子不仅有演奏技巧上的变化,同时也把它本身的艺术特色充分的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了解筝乐的艺术特性是很重要的,不仅能帮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古筝,更能使古筝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力更加精湛、细腻和独特,使中华民族音乐认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要求。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大 众 文 艺大 22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 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 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 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 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海青>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 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 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 笔者从事古筝学习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兰庆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830000) 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⑶〔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 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 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 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 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 ⑽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 作者简介 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理论研究

2017302330056_李春凤_中国传统艺术鉴赏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代表性艺术有书法、音乐、绘画和戏曲等,而本文主要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进行鉴赏。 1、剪纸的介绍和起源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我们以前学的文言文《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这个花黄就是剪纸。但是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剪纸就已经比较精美了。 2、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最早发现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但考古实物表明早在纸出现以前,中国就产生了利用薄片材料刻制镂花的艺术,商代的金银薄片镂花即剪纸艺术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种剪纸形式,极具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教化性。 3、剪纸之美 我想大多数人最初了解以及接触剪纸,都可能是从“喜”这个字开始,将纸折叠在利用剪刀剪或者手撕,最后成为了一个喜字。虽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喜字但是其中却有镂空和勾连

等线条艺术,而且喜字还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美好的向往。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剪纸艺术包含着多方面的审美意蕴。 (1)广泛的主题内容之美 首先,剪纸艺术着力表现自然世界的生动多姿。剪纸在产生之初主要就是对这类自然景物的描摹,剪纸创作者在最初的学习时也是先从剪刻自然景物开始的。如牡丹、荷花 其次,传统剪纸作品对民间生产生活场景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节日庆典,甚至宗教祭祀等都是剪纸艺术的题材。 再次,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与文化发展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剪纸作品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如《八仙过海》。

古筝音乐欣赏

古筝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炼、意境深邃的筝曲。题目取自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标题给人以意象之美,气质之美,情韵之美。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的衣服,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面。 结构之美。乐曲分三个部分,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意境之美。欣赏《渔舟唱晚》会令你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图多美啊!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湖岸的柳枝、花草……看!满载丰收渔迎着夕阳和晚霞缓缓而归。乐曲越来越欢快,仿佛归舟越来越近。渔民们归来了,多么欢乐啊!听!渔歌飞扬多么喜悦啊!乐曲的速度更快了,情绪更活泼了!渔舟近了,更近了。明月当空,辉洒湖面,此时,静静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 《云水禅心》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学校:河南工业大学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F1101 学号:201123910305 姓名:史永坤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或是因地制宜,直接利用自然景观,亦或是叠山造石,建亭修阁,创造了既适合居住,又不缺乏观赏性质的人间仙境。郁郁葱葱的树木及应时而易的花草点缀在房前屋后或石山、小径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流水潺潺,鸟语啾啾,别致的门和窗,独具韵味的诗词书画。这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中国园林的发展建筑类型艺术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价值 (一)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是初形成与“囿”,形成于商周时期,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的景色。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了大量建筑和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为兴盛。 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十分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的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由于历史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的自然式园林艺术颇

负盛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厅、堂、楼、阁、桥、亭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山为石。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设门。 堂:是居住建筑中队正房的称呼。一般为家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饰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楼:是两重以上的建筑,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桥就有特殊的情愫。“杨柳迎桥绿,玫瑰拂地红”桥的出现使得难倒之处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二僧“画禅” 公艺1101 李云方 0600110315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中国传统艺术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包括壁画、中国画、陶瓷、惠山泥人等中国传统艺术,虽然课时不长,但确实领略到了传统艺术独有的气质和感染力。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而我尤为钟情水墨画,钟情于它散发的气韵,细腻而或洒脱的笔触。在众多优秀的国画精品中,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最为敬仰,课上老师也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作了讲解,在此稚拙的粗谈“二僧”水墨。 石涛(朱若极)、八大山人(朱耷)都是明末遗民,后出家为僧,他们都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与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并称为清初四高僧。 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朱若极),又号苦瓜和尚,自幼出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作品受到禅学思想的影响。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超凡脱俗,不拘一格。他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第十四写到“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石涛说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他对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解。因为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文字很难表达出画中所含的禅的意境,而充满禅之意境的画,即是无字的诗。曾经在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禅说》看到过郑石岩教授为他题的序,其中就提到“禅不是知性化理论所能传递的,禅家常说“言语道断”意思是说光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行不通的”。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轴》,表现了秋日黄昏的山景。画笔方圆结合,行笔舒缓而自然,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恰恰饱含“不可说”的禅意。 《山水清音图》画面上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有人认为这幅画稍显避世之态,却又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台湾佛学大师,圣严法师在为蔡志忠的《禅说》题序中写到,“一个成功的禅者,只觉得永无止境的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积极的”。这张画既表达了石涛对闲静和自然的向往,但同时又流露出禅中所包含的积极。 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在石涛看来,“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禅入定,超凡脱俗。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民族乐器欣赏论文

2012-12-16 摘要: 经过上这门课程,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

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古筝的认识。 关键词:欣赏、筝、 一、筝的概述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古筝因其发音宏亮 ,音质纯净 ,音色丰富而优美 ,技艺性很强 ,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古筝图 二、筝的结构 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筝的弦也有很多种,最早以二十五弦为最多,唐宋时候又十三弦,后来又有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现在以二十一弦作为常用的规格。 三、筝的演奏形式 筝的演奏的形式有很多样,而且筝常用的演奏方式是独奏、重奏和乐器合奏。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独奏筝和乐器合奏。我最喜欢的古筝曲就是《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当然《渔舟唱晚》也是很好的,《渔舟唱晚》是古筝和高胡二重奏。 四、筝的流派 筝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古筝的流派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是六派流,有人说是八派流,还有人说是九派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五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浅谈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

浅谈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的表演一定要重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否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感人,以下是本人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的论文,欢迎阅读查看。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体系,分生、旦、净、丑等行当,且各行当有各自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演员须运用行当程式去塑造角色形象,而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塑造好角色,演员还须在理解人物、体现人物、挖掘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 作为一名旦角戏曲表演者,许久以来我都希望能从我塑造的舞台人物身上诠释出该人物身所蕴含的那种魅力,我对自己的希望是不仅要尽可能地将所饰角色准确地诠释完整,还要从舞台实践中不断去感知其人物性格,把握其真情实感。这些,是我觉得在创造角色时必须达到的几点要求。 在戏曲的唱、念、做、打等四功五法中,无论哪一种行当或表现形式都是由内向外通过表演来展现剧情、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按照角色情感所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手法去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求艺术形象达到完美。而就中国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而言,其均有自己相应的一套表演程式系统。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表演形式上看,它又是具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每一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 针对旦角表演艺术,本文试从旦角的表演技巧、动作、念白及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作以下简单论述。 一、台步 台步就是戏曲界常说的走身架,也就是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脚步行动艺术。每一个戏曲演员都需在这方面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它要求演员在舞台演出过程中,无论上身怎么表演,其脚步功夫总是根本。因为在演员上场时,观众首先看到的便是台步,因此台步是演员演绎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而脚下功夫对演员形体表演的影响也颇大,戏曲各个行当也因身段表演与技巧要求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台步表演规范和要求。 在戏曲表演体系里,各行当的台步差异比较大。如旦行中的老旦、青衣(正旦)、彩旦、闺阁旦(小旦)、花旦、武旦等就因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使台步也有所不同。 首先说青衣(正旦)。青衣多为中年女性,虽然也有表现显贵家庭或小康

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美术鉴赏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 (1个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 解。 教学重点: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重点介绍“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 史意义。 教学难点:玉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不易直接接触到,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的礼制作一些初步 的介绍,从而了解玉的特殊历史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黄牛课件新课标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课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 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的 历史、构造、流派、演奏技法等,了解我国丰富 多彩的民族乐器,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 的热爱。 2、能积极参与本课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索活动, 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学重点:1、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意境和 情感。 2、欣赏《彝族舞曲》,感受其艺术形象,对比哼唱两 段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而音乐的产生,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乐器,不用说全世界各民族,仅就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而言,就已经品种众多,可谓琳琅满目、灿若繁星,那么,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 (老师进行简单归类。看一段奥运会视频导入课题) 古筝是东方的钢琴!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古筝,近距离地欣赏它的魅力! 二、新课 (一)古筝介绍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白居易)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秦代就盛行于今陕西一带,所以又称秦筝。 1、古筝构造。(用实物讲解)面板、边板、底板、筝弦、琴

码等。 2、古筝流派。以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最为著名。 3、演奏技法。右手技法:托、抹、勾、打、刮奏、扫弦、摇指、琶音、泛音等;左手技法:颤音、滑音、按音、点弦等。 (教师边讲解边范奏,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演奏技法与听觉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欣赏乐曲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古筝乐曲欣赏 1、欣赏《渔舟唱晚》。请学生说说该乐曲可分为几段?乐曲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以便更好地从欣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2、欣赏《彝族舞曲》。①介绍乐曲。②教师范奏姑娘漫舞和阿哥欢舞音乐主题。③提问并思考:“两段音乐分别表现怎样的情绪和艺术形象?”。④学生对比哼唱两段音乐旋律。⑤完整欣赏全曲。 3、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①由阿宝歌曲导入。②教师范奏。 欣赏并思考:1、该曲的曲式结构?2、每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3、民歌与器乐曲的创作有何联系? (三)教学互动 《沧海一声笑》。根据班上情况请会弹古筝的学生范奏;全体学生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堂小结:古筝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只给大家打开了这个宝库的一个窗口。宝库的深层,还有待你们去探索、挖掘。希望你们能从这个宝库中得到知识和力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精美教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有继承 京剧趣谈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有发展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必胜信心独特 动作高妙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曲艺:定义特征种类价值

关于曲艺:定义-特征-种类-价值

————————————————————————————————作者:————————————————————————————————日期:

关于曲艺:定义特征种类价值 主讲:吴文科时间:2017.10.21上午地点:川师大影视与传媒学院第四教学楼 一、曲艺的概念与定义——曲艺是什么?什么是曲艺(内涵): (一)“曲艺”语义的历史演变 1.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编成的一部记述和阐释先秦礼制与礼仪的书籍《礼记》中的“文王世子”篇里。按照郑玄的注释,意思指的是“小技能” 2.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唐朝,并有了“功夫”和“竞技”的意思。 3.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指表演性的“技艺” 4.中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常被用来指曲艺、杂技两门艺术及部分武术和游戏等“杂耍”——所谓“说、唱、变、练” 5.1953年“中国曲艺研究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前身)成立之后,才正式成为指代“表演艺术门类”的概念,即“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的专用名词。 曲艺有孩子没名字,有儿子没裤子 (二)曲艺的几种常见定义及辨析 1.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 2.曲艺是说说唱唱讲故事的艺术: 3.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 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 二、曲艺的特质与中国曲艺——曲艺什么样?怎样才曲艺(外延): (一)曲艺特质 1.辨析 曲艺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 ⑴“本色身份”是艺术表演的演员姿态,与戏剧、影视剧的“角色化”表演不同。 ⑵“口头语言”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材质:口头性、民族性、地域性、方言 ⑶“说唱”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方式:讲说、演唱、连说带唱、似说似唱 ⑷“叙述”是艺术表现的根本方法:叙事、抒情、议论、说明、摹学 ⑸“表演”是其审美属性:“说唱”为主,间有“做学”,非“造型” ⑹“艺术”是其文化身份:虚构、创造、非实用,娱乐、审美、非功利

传统艺术欣赏..

传统艺术欣赏—书法欣赏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以及源于中华汉字书法派生的日本书道,等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书写艺术,以其独特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沿革流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最终,篆书(包含大篆、小篆)、隶书(包含古隶、今隶)、草书(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行书(包含行楷、行草)、楷书(包含魏碑、正楷)等五种主要书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这些书体作为书法时,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日常欣赏、练习或书写书法具有神奇的美育作用。在我国,以书法作为教育手段,由来已久。古代读书人必备的“六艺”中,“书”既指文字学也指书法。在唐代“楷书遒美”更是取仕的四大条件之一。 书法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点画到造型,从形式到内容,从笔法到墨法,从情感到神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窥见书法美的博大与精深。欣赏书法艺术之美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书法是赏、用结合的艺术。进行书法艺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人们亲自动手练习书法,使之勤于习字,刻苦钻研,养成一种潜心求进的精神。而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前人勤奋练书的动人故事。 二是培养审美想象能力。凡历史上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无不竭尽全力,观察体验。取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美的因素。融汇于书法之中,从而改造出活泼的点画和形体来。人们欣赏书法艺术,可以培养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从书法的笔画和结构中,发现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三是陶冶性情,促进审美情趣的高尚化。练字时,须得全身舒展,肌肉放松,呼吸均匀,心地宁静,静中求动,动静有节。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而且可以养性怡情,促进人的审美趣味的高尚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中国书法被誉为“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 四是有助于培养审美通感能力。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认为,出色的书法作品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真是气象万千,神奇动人。经常欣赏书法作品,人的艺术审美的通感能力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五是涵养人格美,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字如其人”。书法是创作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不但物化了客观事物的形象和美,而且物化了这种形象和美所唤起的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时,总是很自然地与书法家的人格道德联系起来。欣赏颜真卿书法,仿佛感受到了他忠正刚直的品行。同时,从一笔一画的训练中还可以培养一笔不苟和耐心稳妥的品质。从“少而精”“各个击破”的练字方法中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从笔画的形态与笔法中体味“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的为书做人之道。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现在仍有许多人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耕耘。虽然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并且主要为中国所有,但它已经走向世界,遍及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西方一些艺术家也对中国书法艺术十分推崇,并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用于其他艺术创作,给西方艺术以某种滋养。 为了继承和发扬书法这一祖国艺术传统,请从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开始,请从动手写好每一个字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