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

部编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

部编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
部编人教版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

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2020.11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20=20分)

()1.18、19世纪拉美独立解放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先后发生,其共同原因是

A.英国的殖民统治B.本国的封建剥削

C.反对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D.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15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人人都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俄国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的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请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归纳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点

①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②结果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③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④都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是“一国两制”的经济格局,其中“两制”是指

①北方资本主义经济②南方资本主义经济③北方奴隶制经济④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有人认为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总统,他拯救了美国.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他

A.领导了独立战争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D.领导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6.霍布斯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说:“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材料所强调的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是

A.兼收并著B.闭关锁国C.漫无目标D.彻底全面

()7.“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増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増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织品进口国变成一个棉纱出口国。”这一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日本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的成果B.文明开化的影响C.殖产兴业的成效D.对外扩张的结果

()8.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共同点是

①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都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③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④主力军都是大陆军⑤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⑤

()9.某学校初三(2)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开始百日维新”、“日本遭到美国入侵,开始明治维新”、“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废除农奴制”。他们的讨论应该是围绕下列哪一项来进行的?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扩张B.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张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D.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确立

()10.19世纪末,石油的开采量和石油的副产品越来越多。石油大量开采主要得益于

A.电力的广泛使用 B.内燃机的发明 C.钢铁工业的发展D.垄断组织的出现

()11、工业革命促进了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飞机——蒸汽机车——汽船一一汽车 B.汽船一一蒸汽机车——汽车——飞机

C.汽船——飞机——蒸汽机车——汽车 D.蒸汽机车——汽船——汽车一一飞机

()12、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19世纪的达尔文则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是研究无生命领域的科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有生命的领域

C.牛顿力学和进化论彻底战胜了神学 D.牛顿和达尔文都对神学以致命打击

()13、“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文中“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泡 D.发明了现代炸药

()1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在科学技术上得到广泛应用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C.巴尔扎克的《神曲》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D.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交响乐的发展和创新

()15、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新兴职业是

A.纺织工人 B.火车司机 C.出租车驾驶员 D.网络工程师

()16、恩格斯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是

A.莎士比亚 B.维克多·雨果 C.巴尔扎克 D.列夫托尔斯泰

()17、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以下属于工业革命负面影响的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B.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C.人们出行更加快捷、便利 D.工业污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8、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19、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些伟人。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天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牛顿——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写成《物种起源》

D.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写成小说集《人间喜剧》

()20、《全球通史》中记载:(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旨在强调

A.工业革命时期的真正的科学家尚未产生 B.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都是在阁楼上完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与技术机密结合

二.非选择题(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对待农奴制的态度,并概括19世纪中叶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大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蒙,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日本新领导人”提出“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的是日本历史上哪次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该次改革经济方面的内容?(3分)

材料三1862年2月美国总统林肯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

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够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3)材料三表明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一任务又是如何完成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2分)

22.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陆地交通从此迈进了铁路时代。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園,铁路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摘编自王民同《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城的重大成就。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世界铁路的总长度成倍增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摘编自高中历史

材料三材料四

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英、美等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地交通迈进铁路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2分)

(2)有人认为,“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英美两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的角度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5)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两条建议。(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1900年,欧洲人口从2.66亿增加到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1870年,美国人口总数只有3845万,到1915年,就达到了1亿以上。

材料二 1850~1900年,伦敦和纽约的人口分别从268万和70增加到658万和344万。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材料三 1911~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文明史》等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分)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据所学知识,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这一现象。(3分)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由此带来什么社会问题?(2分)

(4)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初三历史下册一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5CBADB;6~10ACACD;11~15DDCCC16~20CDDAD

21(1)维护或强化;缺乏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限制。

(2)明治维新;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度,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

(4)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取代封建社会。

22(1)标志性事件: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火车机车)成功运行。

历史意义: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2)理由: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等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环境污染。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产生大量废弃,环保意识薄弱。

(4)英国由世界第一逐渐落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走在前列。(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该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为人类造福,同时尽量将科技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

23(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人口迅速增长。说明了当时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城市化现象。评价: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不合理的规划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分化严重。对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共同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双刃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