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研究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产生了两大转变:一是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二是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发展的主体———“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传统的经济增长为中心,实际上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由于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个性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对生活水平与质量问题的研究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第八条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及其发展

生活质量的提出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分不开的,因此对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认识理当与发展理论的演变相联系。传统的发展观将“福利”等同于物质上的富裕程度,从而注重人均GDP的增长,并认为“经济增长率”是评价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准。自70年代以来,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传统发展战略无法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和经济落后国家的人口爆炸问题、传统发展战略带来的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由于对以上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研究重点也逐渐转移到诸如贫困、收入分配、卫生与健康、教育、资源环境等问题上来。如阿特金森在1970年提出的“不平等指数”,着重考虑了收入不平等对生活质量的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呼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提出包括生活水平、人口密集程度、环境污染程度等客观因素在内的生活质量指数来衡量各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首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简称HDI)对国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HDI 由三类内涵丰富的指标构成,即人的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人的智力程度(组合的教育成就)、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可见,生活质量概念的拓展以及内涵的多样性都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反应。当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被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概念取代后,后者不仅包含了福利的经济内涵,还包含了像健康、教育、贫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等影响人们生活条件的诸多非经济要素;它不仅包含了客观的生活条件,还纳入了主观感受方面的内容。

二、生活水平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是由单一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因素(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评价与分析需要选取能反映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多项指标。

1.建立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评价指标的原则

(1)指标的典型性。应选取适量典型指标来进行分析,否则会因为繁多的指标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指标本身要有着强烈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2)指标的全面性。居民实际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全面反映每一部分的各个方面。

(3)指标的可比性。为了避免因地域间的空间大小、人口多少差别所导致的不可比性,故采用有可比性的平均指标。

(4)指标的简洁性。所选指标要尽量精炼、实用,应在全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确定综合性、独立性较强的若干项指标。

(5)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反映居民精神生活自我实现方面的内容要借助居民的自我感受(主观指标)来评估。但主观指标不稳定、易变化、具有相对性,无准确度量的标准,且实际不容易得到。只能考虑用其它客观指标来代替,以保证整个体系切实可行,又操作简便。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5点,本文选取了能主要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14项指标:X:人均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

X: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2

X:消费指数——逆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3

X:住宅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4

X:燃气普及(城市燃气普及率(% ))

5

X:公共交通(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6

X: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7

X:预期寿命(年)

8

X:医务人员(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9

X:每人文娱服务支出(元)

10

X:失业率———逆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 ))

11

X: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

12

X:每百户电脑拥有量(台)

13

14X :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部)

(二)数据的采集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统计数据,可获得2007年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以上14个指标数值,见表1。

表1 2007年全国各省市指标

地 区 1X

2X

3X

4X

5X

6X

7X

北 京 58204 15330.44 102.40543 26.65 100 21.56 8.57 天 津 46122 12028.88 104.21524 26.05 100 12.72 8.53 河 北 19877 8234.97 104.67968 26.82 95.26 8.98 8.4 山 西 16945 8101.84 104.62634 25.91 79.5 6.62 7.13 内蒙古 25393 9281.46 104.60623 24.75 75.6 6.9 10.63 辽 宁 25729 9429.73 105.12202 23.02 91.99 10.02 9.03 吉 林 19383 8560.3 104.80201 23.04 82.38 8.68 8.27 黑龙江 18478 7519.28 105.38924 22.63 74.45 8.96 8.24 上 海 66367 17255.38 103.15008 34.83 100 12.41 7.48 江 苏 33928 10715.15 104.30953 29.96 97.41 11.55 12.59 浙 江 37411 14091.19 104.17407 37.18 97.78 11.34 8.79 安 徽 12045 8531.9 105.27043 23.99 83.15 8.67 8.72 福 建 25908 11055.13 105.22811 32.56 97.34 9.52 8.64 江 西 12633 7810.73 104.83962 26.14 86.18 9.37 8.73 山 东 27807 9666.61 104.43998 27.63 97.07 11.42 13.33 河 南 16012 7826.72 105.42475 26.05 68.87 7.8 8.92 湖 北 16206 8701.18 104.84429 26.07 89.72 11.88 9.29 湖 南 14492 8990.72 105.5744 27.04 83.27 10.62 7.63 广 东 33151 14336.87 103.67613 27.75 78.96 7.9 9.22 广 西 12555 8151.26 106.08855 23.96 81.51 8.13 8.56 海 南 14555 8292.89 105.04156 25.19 65.37 6.8 10.12 重 庆 14660 9890.31 104.73394 31.36 88.4 9.64 7.61 四 川 12893 8691.99 105.92755 28.15 78.92 9.64 8.37 贵 州 6915 7758.69 106.4058 22 62.08 8.04 5.89 云 南 10540 7921.83 105.86108 28.24 77.57 10.81 7.44 西 藏 12109 7532.07 103.36855 28.5 65.1 16.73 6.9 陕 西 14607 8427.06 105.14746 24.6 86.17 10.99 8 甘 肃 10346 7875.78 105.52788 24.13 64.46 7.64 6.83 青 海 14257 7512.39 106.64398 23.02 89.41 18.73 8.47 宁 夏 14649 7817.28 105.40999 25.25 74.58 8.13 10.42 新 疆

16999

7874.27

105.48524

23.01

92.77

15.6

8.09

地 区 8X

9X

10X

11X

12X

13X

14X

北 京 76.1 183050 718.21 1.84 6825.781151 91.62 207.11 天 津 74.91 81570 367.53 3.59 4600.437209 66.6 162.27 河 北 72.54 298945 186.51 3.83 1712.412293 49.68 154.31 山 西 71.65 175088 223.87 3.24 1863.232593 39.1 127.39 内蒙古 69.87 126155 339.91 3.99 1506.720901 31.93 161.64 辽 宁 73.34 272720 152.96 4.28 2497.724186 44.43 141.56 吉 林 73.1 160724 174.23 3.92 2493.128902 40.59 168.89 黑龙江 72.37 200346 158.15 4.26 2207.018049 34.39 134.45 上 海 78.14 155809 709.11 4.22 4316.545455 103.9 217.37 江 苏 73.91 355668 498.5 3.17 2542.339073 58.98 149.45 浙 江 74.7 273823 495.34 3.27 2246.251004 73.76 190.69 安 徽 71.85 214121 242.15 4.06 1484.530278 40.79 151.44 福 建 72.55 113467 427.2 3.89 1787.841484 68.58 186.44 江 西 68.95 153238 284.09 3.37 2110.749021 44.98 155.26 山 东 73.92 401946 231.38 3.21 1916.610807 58.85 173.53 河 南 71.54 384844 245.5 3.41 1454.743399 40.28 150.68 湖 北 71.08 278205 284.91 4.21 2682.933427 52.14 154.75 湖 南 70.66 268683 374.77 4.25 1837.724693 44.2 156.32 广 东 73.27 452061 714.08 2.51 1717.888005 78.79 206.41 广 西 71.29 178396 299.22 3.79 1273.447764 53.64 163.26 海 南 72.92 40941 188.37 3.49 1601.758373 38.6 147.65 重 庆 71.73 103563 320.18 3.98 2043.397436 62.74 178.79 四 川 71.2 311364 296.67 4.24 1499.500551 45.89 166.88 贵 州 65.96 101094 310.01 3.97 903.9446367 40.37 160.87 云 南 65.49 149403 240.42 4.18 1081.432077 35.69 167.98 西 藏 64.37 10152 88.74 4.03 1174.021352 18.38 118.5 陕 西 70.07 177666 260.05 4.02 2682.86747 42.22 164.64 甘 肃 67.47 101796 297.06 3.34 1548.173446 33.14 145.52 青 海 66.03 23936 260.98 3.75 930.0912409 33.77 148.33 宁 夏 70.17 30657 223.53 4.28 1518.228477 29.57 149.5 新 疆

67.41

127621

166.62

3.88

1413.795122

34.7

140.1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三)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思想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多元分析中一种降维和分析、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关系强,

不同组的变量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可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变量。因子分析的前提是观测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2.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有两种数学模型,分别为Q 型因子分析(对样品作因子分析)和R 型因子分析(对变量作因子分析),本文对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R 型因子分析(对变量作因子分析),其数学模型如下:

111112211m m X a F a F a F ε=++++…… 121122222m m X a F a F a F ε=++++……

…………………………………………

1122p

p p pm m p

X

a F a F a F ε=++++……

其中:1X ,2X ……P X 表示p 个指标。1F ,2F ……m F 为公共因子,它是各个指标中共同出现的因子,因子之间通常是彼此独立的;i ε是各对应变量i X 所特有的因子,称为特殊因子;系数ij a 是第i 个变量在第j 个公共因子上的系数,称为因子负荷量,它揭示了第i 个变量在第j 个公共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

三、求解结果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选择的14个指标不仅存在指标间量纲的差异,而且也存在正指标、逆指标的差异,于是在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关于31个省市的相应截面数据的基础上,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差异以及正、逆指标差异对因子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为不失一般性,标准化方法采用:设i x 是第i个指标的原始指标值,i zx 为相应指标值的标准化数据,则

所有正指标标准化数据为:m in m ax m in i i i i i

x x zx x x -=

-

所有逆指标标准化数据为:m ax m ax m in i i i i i

x x zx x x -=

-

本文利用SPSS 实现数据的标准化。

(二)利用统计软件求解结果

表2 相关矩阵

表3 变量共同度

表4 总方差分解

因子已经概括了1X ——14X 提供信息的74.018%。

为了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统计意义,以便对公共因子做出合理的解释,将因子载荷阵执行最大正交旋转,使得各个变量在某个因子上具有高频载荷,而在其它的因子上载荷较小,旋转后所得的因子载荷阵如下表5。

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

第一个因子在1X 、2X 、4X 、10X 、11X 、13X 、14X 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是从居民的失业率、收入和各种消费支出方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命名为物质因子;第二个因子在5X 、6X 、12X 上有较高载荷,这些是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们受教育程度方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命名为社会环境及教育因子;第三个因子在3X 、7X 、8X 、9X 上具有较高载荷,这些是从自然环境、预期寿命及社会福利方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命名为自然环境及社会福利因子。

为了对各地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上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将各个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线性组合形式,从而计算出公共因子的估计值,就称之为因子得分。计算每个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并排名,首先对1F 、2F 、3F 计

算其因子的得分,然后将旋转后1F 、2F 、3F 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分得到综合因子F=0.36357*1F +0.23323*2F +0.14338*3F ,并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名,从综合因子F 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高低。各地区每个因子得分与排名及综合因子得分与排名如下表6:

表6 各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名

地区 1F 得分

1F 排名

2F 得分

2F 排名

3F 得分

3F 排名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北 京 0.8898 6 3.9115 1 -0.2195 19 1.2043 1 上 海 3.2348 1 0.5640 7 -1.0166 27 1.1619 2 广 东 1.8361 3 -0.5986 24 1.2269 3 0.7039 3 浙 江 1.9375 2 -0.1800 14 0.2248 11 0.6947 4 江 苏 -0.1079 13 0.7310 6 2.2309 2 0.4511 5 天 津 0.2189 8 1.6999 2 -0.2640 20 0.4382 6 山 东 -0.4937 24 0.4972 8 2.7805 1 0.3351 7 福 建 1.3260 4 -0.5836 23 -0.4232 23 0.2853 8 重 庆 0.9484 5 -0.5654 22 -0.8442 25 0.0919 9 湖 北 -0.3348 19 0.1827 10 0.4422 7 -0.0157 10 河 北 -0.1801 14 -0.2250 17 0.6956 6 -0.0182 11 辽 宁 -0.6874 26 0.2476 9 0.7618 5 -0.0830 12 吉 林 -0.3297 18 -0.0254 13 0.0544 15 -0.1180 13 湖 南 0.1929 9 -0.6593 26 -0.2677 21 -0.1220 14 四 川 0.3071 7 -1.1471 30 0.1659 12 -0.1321 15 内蒙古 -0.2871 15 -0.4047 19 0.4418 8 -0.1354 16 江 西 -0.4332 22 0.0753 12 0.0000 16 -0.1399 17 陕 西 -0.3152 17 0.0982 11 -0.3660 22 -0.1442 18 河 南 -0.3036 16 -0.9145 29 1.0544 4 -0.1725 19 广 西 -0.0540 12 -0.8095 27 0.0970 14 -0.1945 20 安 徽 -0.4008 21 -0.4989 21 0.3248 10 -0.2155 21 山 西 -0.4458 23 -0.2162 15 -0.0220 18 -0.2157 22 海 南 -0.5913 25 -0.4005 18 0.3260 9 -0.2616 23 黑龙江 -0.8510 28 -0.2218 16 0.1333 13 -0.3420 24 新 疆 -1.2916 29 0.8746 5 -0.5987 24 -0.3514 25 宁 夏 -0.7050 27 -0.4374 20 -0.0060 17 -0.3592 26 云 南 0.0069 10 -0.8956 28 -1.1539 28 -0.3718 27 甘 肃 -0.3741 20 -0.6416 25 -0.9787 26 -0.4260 28 青 海 -1.3504 31 0.9532 3 -1.1763 29 -0.4373 29 贵 州 -0.0300 11 -1.3060 31 -1.6453 30 -0.5514 30 西 藏

-1.3317

30

0.8960

4

-1.9780

31

-0.5588

31

(三)数据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在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因子分析

F是物质因子,它对人均GDP、消费支出、住宅面积、每人文娱服务支出、1

失业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变量的负载最大。可以看出,居民收入消费及就业率还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四个省份的

F得分排在全国的前四位,尤其是上海得分居高第一。这几个城

1

市处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因而居民收入高,既而消费多,就业机会大,而第一主因子的权重即贡献率也最大,所以他们的综合得分也排在最前面。从全国来看,

F得分为负的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得分为负说

1

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物质条件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下,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普遍落后。

2.社会环境及教育因子分析

F反映了燃气普及率、公共交通、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这方2

面的综合信息,权重是23.323%。由表6可见,北京、天津、青海、西藏的贡献最大。北京、天津不仅经济较发达,而且公共事业及教育做得很好,所以综合得分也排在前列。青海、西藏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地理条件好,地广人稀,人口较少,所以社会及教育因子得分也排在前列,所以,他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综合水平。广东、福建、重庆虽然物质因子及综合因子都名列前茅,但是它们的社会环境及教育因子排名靠后,所以,此地区应重点建设公共事业及教育。

3.自然环境及社会福利因子分析

F反映消费指数、绿地面积、预期寿命、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这些3

变量的负载最大。由表6可见,得分最高的是山东和江苏,其次是广东,得分较高的还有河南、辽宁、河北和湖北。得分最低的是西藏地区,仅为-0.5588。较低的还有贵州、青海、云南和甘肃。意料之外的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分别排在27名和19名。还有综合水平居平均水平之上的天津、福建和重庆,排名也相对靠后。所以这些地区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健全社会福利,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4.综合因子分析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省市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平均水平(“0”表示平均水平)以上的省市有9个,平均水平以下的城市有22个。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华东省市,凸显了自身的优势,生活水平与质量排名较前;而北京、天津等政治、文化、经济均较为发达的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与

质量也处于领先位置;广东、江苏、山东、福建、重庆等省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处于我国平均水平之上;其他排名靠后的省市普遍经济比较落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不好或者人口密度过大,造成了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较低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负数并不表示生活水平与质量水平为负,而是说其生活水平与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把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来抓。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各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排名前两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较高的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因此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刻不容缓。各地区要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消费结构,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刺激居民消费倾向,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力量不可忽视。

(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拓展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贵州、河南等地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差,城市教育文化设施明显不足,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市民文化水平,增强市民文化素养,针对不同地域,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该在尊重多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对于弱势的一方更应给予较多关注,优先扶持,尽量缩小区域间城市居民的教育生活质量的差距;第二,加强社区文化与住区文化建设,将有益于市民的身心健康,使城市居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益;第三,加强城市文化的硬件建设,如修建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为居民提供多途径的精神文化享受。

(三)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为城市国民经济各部门、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载体,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北京、天津、上海做的较好,这在指标中就能体现,其它省市应向它们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基础设施资金的筹集上,应拓展思路,通过各种渠道提供稳固而可靠的资金;其次,在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再次,努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将成为提高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主要因素。东北三省在这一块步伐要迈的再大一点,具体包括:加快旧城住宅区的改造,普遍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质量;减少城市居住区环境污染,各地区城市都应努力提高居民住宅区生活垃圾无公害的处理率;改善住宅区的布局,要新颖别致、不拘一格,要符合生态和环境要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化道、绿化广场;深化房改,以市场引导房地产业,同时政府辅予必要的宏观调控, 为住宅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平抑过高的房价,促进售房,切实为广大城市居民解决因房价过高而买不起房子的问题。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无“后顾之忧”

广东的地方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最高的,而北京的失业率最低,这些都值得其它地区去学习,具体要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1.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困难补助,保障市民最低生活水平;

2.改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和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更好地协调社会各方利益;

3.合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注重社会公平,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资源,缓解相关矛盾;

4.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从而挖掘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5.加快建立市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和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六)综述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差异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减少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差异就须从经济角度着手,缩小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当然,经济发达不等于生活水平与质量好,任何一个省市要想成为生活质量高的“宜居城市”,还必须在环境、文化卫生、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贵州西藏,都应该向建设生活质量高的宜居城市的目标前进,尽管不同地区城市的起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地应该是一致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不懈努力地缩小各省市地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差距,最终实现全国省市的和谐发展。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SPSS统计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论文 题目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院系 年级专业 姓名

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8日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至2013年3月两会召开和政府换届,这段时间将成为市场演化的重要时间窗口;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将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后,居民消费支出也开始增长,消费结构显著变化。本文通过数据的SPSS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出现的趋势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描述分析整体拟合分析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地域的资源、技术、科教水平等基础条件的不同,造成各地区各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结构、水平是不相同的。而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消费情况如何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普遍地有所提高,也在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化上有所体现。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 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 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另外,调查还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

广州天河吉山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

《关于吉山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当前社会物价狂涨,房价房租也涨,但工人工资却不涨,面对当前这个情况,人们生活得怎样?让我们以吉山村居民生活水平为例,做个居民生活水平调查。 二、正文: 1.前期准备及流程介绍 调查地点:吉山村居民 调查时间:2011/4/10-2011/4/13 调查对象:在企员工,退休员工,自由业余人等等 调查方式:路边、公园随机访问 流程介绍:为了解当前人们的生活情况,我们分别从消费、收入、住房方面对吉山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从此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吉山村居民对当前生活水平的满意度及展望。 2.被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吉山村居民生活水平情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表

3.查统计数据中反映出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消费 您的月平均消费额为多少

您目前的月收入为 住房 你们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建筑面积)

您对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否表示满意: 平均消费额占月收入的一半(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明显提高) 消费问题: 居民在消费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六类支出增长,医疗保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下降。 1、食品支出稳步增长,恩格尔系数基本持平。受食品消费价 格指数升高影响,居民购买食品金额有所增长。 2、住房条件改善,居住支出大幅上升。拉动居住支出大幅 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住房装潢支出增加较多。 3、汽车消费旺盛,交通类支出增长快。油价涨得快,出行交通费用也增长快。 4、上网用户增多,拉动通讯类消费增长。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数量增长30.4%。 5、医保事业发展较快,医疗保健支出下降。随着城镇医疗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258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对870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4128个成功样本。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男性占45.4%,女性占54.6%;16~25岁的占18.3%,26~35岁的占23.9%,36~45岁的占25.9%,46~55岁的占22.3%,56~60岁的占9.6%。小学及以下的占11.2%,初中的占32.4%,高中/中专/技校的占33.4%,大专的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8.2%。本报告以此次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 一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连续5年,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城市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

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则2005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40分,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分别为56.1%和17.2%。在2003、2004和2005年三年期间,高、低满意度者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满意度者比例:68.2%→66.9%→56.1%;低满意度者比例:25.2%→20.5%→17.2%),越来越多的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 比较历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2000~2002年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稳步上升,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有较大提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4年均达到了这5年来的最高水平。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目前总体水平与2003年基本持平。在2001~2005年的连续5年间,虽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城

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

①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 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J].社会学研究,1987(6):74。有必要指出的是,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认为,幸福感与人格等深层因素有关,可能比认知层面的满意度一样甚至还更稳定和持久。参见邹琼,佐斌.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00-907。尽管如此,在社会学视野下,以满意度来反映生活质量仍然是较恰当的选择(具体理由下文会涉及,此处不赘)。 一、生活质量研究与社会指标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可以理性观察的生活条件和状态而言,当时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理应感到比较满意。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失望乃至颓废的生活情绪在美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孕育和逐渐浮现出来,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响。古瑞(Gurin)、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等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社会动向的理论意义,意识到物质繁荣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感的增加,从而掀起了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1957年,密歇根大学的古瑞、 威若夫(Veroff)、费尔德(Feled)等人对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与幸福感进行了抽样调查。1958年,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个概念。1965年,坎吹尔(HadleyCantril)发表了13个国家民众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研究成果。同一年,布拉德本(NormanBradburm)在一次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了美国民众的幸福感。1976年,坎贝尔(AngusCampbell)、康维斯(PhilipE.Converse)、罗杰(WillardL.Rodgers)等人出版了《美国人生活的质量:感知、评价与满意度》一书。这一时期,美国最主要的两家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中,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1]在这些研究中,生活质量通常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及其各个具体侧面的主观感受,如满意度、幸福感、生活充实感等。起初,研究者们并没有注意满意度与幸福感的差别。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幸福感、充实感属于情感层面的感受,往往变动不居,是瞬间的情绪;满意度属于认知层面的感受,是相对比较稳定和持久的态度与意愿,因而用满意度来测量和反映生活质量是更为恰当的选择。① 西方学者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趣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会指标运动”密切相关。1966年,雷蒙德?鲍尔(RaymondBauer)在《社会指标》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社会指标”概念,论述了各种观测和预测社会变迁的方法。此后,大量有关社会指标的著作相继出版,联合国统计署等国际组织在其实际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社会指标研究与应用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2]“社会指标运动”源自运 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 陆 汉 文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与工业化社会所存在的深层危机相关。理性化发展观和人性化发展观构成了生活质 量研究的两种取向。人性化发展取向的生活质量研究旨在将生活世界从“理性化”的遮蔽下解放出来,是一种未受到重视但更有生命力的研究。 关键词:生活质量;理性化发展观;人性化发展观;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8)05-0008-04 收稿日期:2008-0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编号:03CSH003)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汉文(1971—),男,湖北云梦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完整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 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 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②,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 人们生活必须消费。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 1、农村居民的收入 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 ②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

宫颈癌生存质量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3891449.html, 宫颈癌生存质量研究综述 作者:普川刘叠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94-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较以往患者得到了较大的延长。但是,随着生命周期的不断延长,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即患者的生存质量该如何提升?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被译为生命质量或者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存质量定义为:以一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为背景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感知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砖和所关心的事物的影响[1].和国外相比,我国对生存质量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量表的引入、开发和应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生存质量领域的研究将努力的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的特异性群体进行生存质量的内涵扩展和结构调整以完善现有的理论框架,二是优化生存质量工具,提高生存质量这一健康探针的有效性,三是不断扩展生存质量工具的应用面,在其用途上进行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针对宫颈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影响影响因素有,(1)人口社会学因素:包括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月经史、婚史等都与患病后的生命质量水平呈现出相关性。(2)社会支持因素:Wenzed等经研究提出通过社会支持可提高患者在患病后长期病程中的生命质量水平[2]。(3)心理因素:曹泽毅在妇科肿瘤学中提出,情绪忧伤、精神抑郁能抑制自身免疫的正常功能,降低机体对癌症的抗病能力,这些情绪常常是造成病情恶化的原因,严重可加速病人的死亡[3]。(4)婚姻状况因素:完美的婚姻可促使癌症患者早日康复,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还发现已婚患者比未婚或离婚丧偶等患者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婚姻状况对生命质量是一种保护因素。(5)治疗方法因素:Barnas E等人比较研究了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不同时点的生命质量变化,提出在手术后6个月生命质量开始恢复,而外科治疗方法及其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4]。(6)性生活因素:研究表明,术后尽早开始性生活有助于消除肿瘤及手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自己女性身份的怀疑),体会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正常女人”,从而减少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是否从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医疗费用来源、清洁情况、是否吸烟、医保情况、疲乏、疼痛等都和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有一定关联性。 二是对患者生存质量状况进行描述。(1)婚姻状况:有研究表明宫颈癌患者在患病后婚姻质量偏低,偏低的人群主要集中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为付费或新农合、宫颈癌IIb期及住院3次以上的宫颈癌患者。(2)性生活:宫颈癌治疗后患者在接受宫颈诊断后,性生活处于停止状态,经历并完成宫颈癌的各项治疗后,患者逐渐开始性生活,大部分的患者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为消费者对第类消费品的支出额,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为第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1.2) 则有: (=1,2,……,n)(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种消费品的支出额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

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深入开展,监督政府将这项“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为低保家庭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我办在新年伊始,利用一周时间对我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听取区民政局的工作汇报,分别到湖西和红旗等街道社区进行实地座谈、调查等形式,对我区低保工作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xx年,全区共有11,787户、31,316人享受到了城市低保,上述低保对象完全按照《长春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若干规定》(试行)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救助,共发放低保金1036.9万元,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几年来,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这项“民心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政府投入200万元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扶贫超市”,至20xx年5月全区8个街道全部成立了“阳光超市”。其中南湖街道湖东社区“阳光超市”在20xx年5月迎接了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视察。在区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目前,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配套、运转有序的城市低保工作机制。20xx年1月,我区代表长春市在重庆街道接受了中共中央办 1 / 12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困难群众社会保障问题专项调研,低保工作受到检查组的充分认可,为朝阳区乃至长春市争得了荣誉。20xx 年4月,在我区召开了全市“阳光超市”现场会;20xx年9月,全市低保金实物发放试点在我区实行。标志着我区低保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前列,并继续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二、主要工作(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为全区低保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区安定团结大局的大事来抓,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年初财政预算都要优先安排低保资金,确保低保金全额到位,区财政和审计部门实行联审制度,保证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为保证低保工作运行顺畅,落实到位,政府建立了由常务副区长直接负责,区民政局具体操作,各街、镇民政科长、民政助理、社区主任、低保专干分工把关的低保组织体系,上下联动,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社区低保评议小组定期召开低保工作会,了解辖区内低保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力求为低保户解决实际困难。政府领导重视,工作支持,为我区低保工作顺利、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组织保障。(二)以人为本,适应形势,低保工作尽量缓解受保人员的生活压力。为了缓解物价上涨、煤、电资源紧张等不利因素对低保对象的生活压力,充分保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区政府千方百计为低保户提供帮助,并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相关政策。20xx年,全区有83户低保无房户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或租房补贴;为736户低保家庭办理了供热费减免手续,免交金额86.35万元;对1749户低保家庭实行了

2020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是零点有数集团(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从1993年即已开始的年度追踪调查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该项研究致力于反映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囊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于2016年11月在全国共计195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展开调查。 第一部分:生活满意度指数 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稳中有升,较上年略有回落 零点持续跟踪调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情况。用“如果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请问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来探测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年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活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为3.64分,比近十年的满意度均值(3.53分)高出0.11分,较2015年的历史峰值得分3.83分略有回落。 图 2007-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 趋势线 平均值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具体来看,71.6%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一数值较2015年(78.7%)下滑了7.1个百分点,但仍比2014年(61.0%)高出10.6个百分点。对生活总体满意度感到一般的城市居民达到17.6%,这一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17.9%)。 图 2014-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4-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统计分析)

SPSS统计分析案例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

关于城市居民收入及生活消费水平调研

关于秦皇岛市河涧里小区居民收入及生活消费水平调研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是实现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最终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当前居民生活实态,同时响应院团委号召,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合作能力,所以我们利用暑假时间,组成了小分队,赴秦皇岛市河涧里小区对小区居民收入及生活消费水平现状做了调查。 时间:2010年7月15日——7月29日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河涧里小区 一、调研过程简述 1、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秦皇岛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很多政策着眼于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同时,居民收入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衡量,本团队将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多方位的展开调研,调研方向包括工作收入、消费情况以及现有生活水平的了解等方面。以期达到了解居民家庭基本生活水平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及其收入水平,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居民对现有收入及消费情况的满意度,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水平的期望等。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社会调研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资料搜集法。通过调查及网络搜集资料,并在问卷调查后访问了小区里一些居民。 3调查过程 (1)准备时间:2011年7月25日制备调研问卷,查找资料,联系河涧里社区居委会洽谈相关事宜。 (2)调查走访:2011年7月26日进行第一阶段问卷调查。7月27日至7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老年闲暇生活状况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城市老年人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 一、休闲行为主要研究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活动类型,影响因素,偏好,满意度等等。以往休闲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方法。学者大多关注养老休闲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休闲动机和休闲决策与满意度。主要结论是:休闲能克服老年人的忧郁,改善健康状态,促进其延年益寿;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存在着定量关系;老人的休闲时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二、国内关于城市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研究并不多,并且此类研究多以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为例,或者针对某一个地方进行调查分析。 如王琪延《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抽样调查数据,描绘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日程安排,概述了老年人在体育、文娱兴趣、学习、公益以及旅行游玩5大类休闲活动的参与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老年人口及其行为分为三个类别,并进行了类间比较;探讨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和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提升以及对休闲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 龙建新《城镇老年人休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宜春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西宜春市老年人休闲状况进行了描述。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城镇老年人的休闲特点,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发展老年休闲、科学应对老龄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研究: (一)针对休闲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的也是如上所说的小样本或者区域研究,如孙樱,陈田,韩英通过对北京市区50名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的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有林勇强,史逸通过调查北京某一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原理和实态调的结果,探讨了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室外活动地的关系。陈金华,李波运用“行为模式”理论,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我国滨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分析其休闲的特征,时空选择,休闲意愿。孙樱认为对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异规律、休闲设施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进行探讨,可为老年型社会的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和社会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柴彦威,李昌霞以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消费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主要运用经验行为主义方法,从宏观层面揭示出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而万邦伟的《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主要注重宏观上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本论文拟选取中部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前人小区域的研究范围。 (二)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研究内容上对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但是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从实证研究展开的,以旅游地理学科研究为主导。从目前国内对休闲、游憩、旅游行为研究来看,由于概念的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SPSS统计分析汇编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SPSS统计分析 一、搜集到的2013年我国31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www.doczj.com/doc/ad3891449.html,/workspace/index?m=hgnd 二、对数据的基本分析 在数据文件建立好后,通常还需要对待分析的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加工处理,这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对数据按人均消费(expend)进行降序排列 操作步骤:(1):选择“数据”→“排序个案”菜单项 (2):将“人均消费(expend)”选入“排序依据”列表框,选中“降序”

(3):点击“确认”按钮,生成如下降序排列的数据集 由数据的降序排列可以看出,全国只有上海、北京、广东等九个城市的城镇人均消费在全国城镇人均消费水平以上。 (二)、作出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直方图 操作步骤:(1):选择“图形”,打开“图表构建程序”菜单项 (2):从“库”中选择“直方图”将其拉入“图表预览使用数据实例” (3):将变量“地区”设置为x轴,将“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设置为y轴

(4):点击“确认”按钮,即生成如下直方图

通过一个复合条形图,可以很明确的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从图中的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来看,北京,上海,浙江这些省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最高,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各省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省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集中在15000元左右。 (三)、对数据按照人均消费作出直方图,以统计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的水平 1、首先对数据分组,分组数目的确定。 按照Sturges 提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K,K=1+ 2 lg lg n ,计算得组数为6. 2、确定组距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28155.00-12231.90)/6=2653.85,可近似取值为3000.00元。 操作步骤:(1):选择“转换”→“可视离散化”菜单项,将“人均消费”选入“要离散的变量”列表框中,单击“继续”按钮进入主对话框。 (2):单击“生成分割点”按钮,设定分割点数量为6,宽度为3000.00,可见系统会自动会填充第一个分割点的位置为12231.90,单击“应用”返回到主对话框。 (3):此时可以看到下部数值标签网格里的“值”列已被自动填充,单击“生成标签”按钮,是标签列也得到自动填充。 (4):将离散的变量名设定为expendNew 。 (5):单击“确定”按钮。 3、频数分析 操作步骤:(1):选择“分析”→“描述统计”→“频率”,打开频率对话框。 (2):选定“expendNew ”,点击“图表”,选择“条形图”点击继

2020年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

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调查背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往往可以真实地反映当地的经济状况。而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可以体现出本地区居民的消费意识及理念、消费方向及目的、以及热点消费方向。对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及消费结构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状况,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高速、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调查就是在消费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应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合理消费”的最终目的。 二、调查内容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总共涉及2个问题,涵盖居民消费以及收入两大方面。问卷的内容包括对收入,消费方式的选择,理财观念及理财方式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现今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观念的趋势,找到居民之间收入和消费观念的差异调查方式。 在调查期间,我通过在市区发放问卷和走访部分居民家中实地调查。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总共发放问卷5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为92%。并从中抽取了24份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整理,比对以及分析计算,得到了一些数据,对本次调查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根据抽取的问卷。调查详细情况及分析如下 三、具体情况 年收入低于1元的低收入家庭6个; 处于1元到2元的中等收入家庭8个; 2元到5元的中高等收入家庭6个; 5元到1元的较高等收入家庭2个; 年收入高于1元的高收入家庭2个。 年生活费用低于1元的低消费家庭7个; 处于1元到2元的中等消费家庭11个;

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_多元统计分析报告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峰学号:090 090 鹤090 学院: 理学院 班级: 数学0 题目: 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 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辰职称: 教授 红讲师 2012 年 12 月 7 日

一、问题分析 1.1 问题及背景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若不妥善处理,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事实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已是众所周知,并引起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但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背后,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距却鲜为人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受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表现为不平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为全面分析各地居民生活状况,可选取如下指标体系进行反应:职工人均工资、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均用水普及量、城市煤气普及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绿地公共面积、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旅游外汇收入。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特征,并参阅国外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大量成果后构建的,集中体现了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对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思,具有主观色彩,因此,有必要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辨别力分析等实证筛选,以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