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南安三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整理 2017-12-18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罢:罢免。停职: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记带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践阼,亦作“践柞”,即位或登基的意思。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履也;阼,主人阶也。”

B.服除,守丧期满之意。服,丧服,照丧礼规定穿戴一定的丧服;除,去掉,脱下。古代丧服的制度,按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

C.廷推,明代任用高级官员,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谓之廷推。《明史·选举志三》:“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

D.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自汉武帝始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文中的万历、泰昌、熹宗,都属于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艰,也叫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古代专指官员居丧,丁内艰是指遇母亲去世。

B.社长,元时乡里有村瞳组织,每五十家编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的汉族地主任之。

C.淫祠,古时指供人纵情玩乐、不在祀典的祠庙,因有伤风化往往被正直的官员毁弃。

D.贪墨,旧指官员贪污,语本《左传》“贪以败官为墨”,有时也是贪官污吏的代名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辟,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

B. 伪官,指不是正统的朝廷或官府授予的官职,而是由叛军任命的官员。

C. 进士第,指古代科举考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次。

D. 三司,指唐、宋时期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三个部门,合称三司,主理财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士,古代可指指官名,即翰林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常可以称为学士。

B.吐蕃,是我国古代突厥人建立的政权,唐王朝曾经对其采取过和亲的政策。

C.禁军,指封建时代直辖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京城警备任务的军队。

D.褐衣,指粗布衣,也可以指贫贱未做官。古代贫贱或卑贱的人一般穿粗布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

C、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

D、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民间的拜贺、拜别,也用此大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 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C. 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D. 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禖祝中的“禖”是求子之神,禖祝是禖祠的住持,类似庙祝。

B.《谷梁》和《公羊》《左传》一样,都是阐释《春秋》的“传”。

C.黄门是官名,汉黄门令等官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

D.上林即西汉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司马相如曾为之写过《上林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本意是台阶,还有授予官职,清除的意思;摄,代理。表代理官职的还有行、署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B.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从唐代开始,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

C.丁忧,即官员家中有丧事要回家奔丧、居丧的意思。到后来,丁忧特指父母之丧。致仕,就是退休,意为“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在家闲居。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太常是礼部的一个下属机构。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进士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武举是科举制度的武科,是一种选拔武官的考试制度。

B.厂是明代的内廷机构,也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东厂由明成祖朱棣创立。

C.旦的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天亮、早晨,夜刚尽日初出时。诘旦在文中意为第二天早晨。

D.官阶指官员的等级次第,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官阶制度,历代都分为九品十八级,每品又有正从之别。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因汉代常用公家车马接迸应举的人,后也指举人进京应试。

B.“社稷”原指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代指国家。

C.“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变革的第一年。

D.“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为凭证,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觐:既指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也可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B.迎銮:迎,迎接,对着;銮,銮驾,皇帝的车驾;迎銮就指迎接皇帝。

C.监军:古时代表朝廷理军务,督将帅。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

D.厌代:古代对辞官或者卸任的委婉说法,意思上有厌恶官场事物之意。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

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

B. “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C. “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D. “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B.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舍人,常以舍人中才学优秀者充之,与中庶子同掌太子宫文翰。

B.践祚,是继位、登基的书面语说法,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C.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也可以说成“致仕”。

D.“文懿”这一谥号是用来赞美虞世南广博的文才和美好的品德。“懿”是“美好”的意思。

20.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跽、跪、箕踞等词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B. 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C. 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 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于带,本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字、缺笔等表示。

B.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赠,朝廷封典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故官吏或其父祖。22.下列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师,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B.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地区,相当于今宁夏和甘肃一带。

C.出,此处指朝官降职为地方官,在古代类似的表达还有黜、谪、贬、放、窜等。

D.驿,旧时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B.高庙即宗庙。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帝王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君主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C.太保,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明史》中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D.夺谥,把已给予死者的谥号削去。古代的谥号有的与死者生前的行为不相称,常有溢美或加恶之词,甚至颠倒是非,会出现改谥和夺谥的情况。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戴记》,即《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B.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教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C.祠禄,古官名。宋朝制度,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无职事,但可享受官俸。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开始做官。褐,可以用来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贼,古时指偷东西的人,而一般称严重危害或背叛人民和国家的坏人为盗。

D.金紫,唐宋时将金鱼袋及紫衣称为金紫,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也可用以指代贵官。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造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顷职。

C. 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因帝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同进献。

D.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参考答案

1.A(A项“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表述错误,除指的是朝廷授予没有官职的人

相应的官职。)

2. D(“熹宗”是庙号。)

3.C (丁口,即男女人口)

4. C(淫祠是指滥建的祠庙,这些祠庙不具有正宗的佛寺道观等传统的宗教建

筑的特点。)

5. A(辟,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上而下,征召来授予官职。)

6.B(“突厥人”错,应是“藏族”)

7. D(解析“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8.D(六部属尚书省。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六官。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于中书省。)

9. A (“祝”是祝词,祭祀所用;庙祝是寺庙里管香火的人。)

10. A(“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错,元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11. D(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12.D(“历代都分为九品十八级”说法绝对,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官制。)

13. D(“同一朝代”错,不一定是同一朝代,也可以发生在王朝更迭之时)

14. C(“元年”既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还指帝王改换年号后的第一年。)15. D(厌代:特指帝王逝世。唐人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

16.D(“同年”不能指辈分相同的人)

17.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8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18.A (应是长江以南地区。)

19.C(古代官员因为年龄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而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

20. B(《释名》和《广雅》中的句子是对“床”的解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不是通常所说的睡觉用的床。)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编写:任建宏审核:赵卫国使用日期: (一)主观题部分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1、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2,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3.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 __ 和_____ __ 。 B.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 年。 4.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 来称呼人。 B. 古代兄弟之间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表示排行。“_______ ”表示最大,“_______ ”表示最小。 5. A.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B.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6. A.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 A.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_______ _______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______形式。 B. 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_____资格;乡试第一名叫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殿试第一名称______。 8. A.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_______。多由皇帝点定,俗称_______。考中进士就称_______。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_______. B.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_______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_______. 9. A. 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_______;国子监的学生称_______。 B.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_______;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_______。 10.下列节日有哪些习俗,各写两种。 元旦_______ _______ 元宵_______ _______ 清明_______ _______ 端午_______ _______ 中秋_______ _______ 重阳_______ 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愚见大人执事敢烦拙笔足下不佞老脸不谷 麾下鄙意节下垂询不肖贤家仁兄丈人 谦辞有 敬辞有 12.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_______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_______ ”;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高考文学常识100题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 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文化常识的积累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及答案详解: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年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2020年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 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编写:任建宏审核:赵卫国使用日期: (一)主观题部分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1、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 叫。 3.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 __ 和_____ __ 。 B.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 年。 4.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来称呼人。 B. 古代兄弟之间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表示排行。“_______ ”表示最大,“_______ ”表示最小。 5. A.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B.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 是。 6. A.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 A.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_______ _______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______形式。 B. 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_____资格;乡试第一名叫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殿试第一名称______。 8. A.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_______。多由皇帝点定,俗称_______。考中进士就称_______。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_______. B.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_______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_______. 9. A. 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_______;国子监的学生称_______。 B.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_______;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_______。 10.下列节日有哪些习俗,各写两种。 元旦_______ _______ 元宵_______ _______ 清明_______ _______ 端午_______ _______ 中秋_______ _______ 重阳_______ 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愚见大人执事敢烦拙笔足下不佞老脸不谷 麾下鄙意节下垂询不肖贤家仁兄丈人 谦辞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 --------------------------------------------------------------------------------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最新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 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 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 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 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 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视事:到职办公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C.瑰亦好士,深然之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D.宠闻而疑其故,使吏案行案行:调查巡视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一.年号谥号 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谥号。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庙号。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太子。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年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三从四德。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 称号。 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 到削弱。 C.五常。仁,义,礼,智,信。 D.七庙。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 排列。 二.古代官职 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 事。 B.“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里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 官职。 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B.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50题(含答案)解析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文化知识判断题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文化知识判断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古代官制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点评]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点评]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

高考文学常识选择题集锦附答案

高考文学常识选择题整理: 9、下面文学常识不恰当的选项()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9.(3分)C 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南岳衡山、西岳、北岳恒山、中 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 、、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 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泰山华山嵩山(2)经史子集(3)旦净丑 11、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绽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 B C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