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莱芜四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化学目标导学学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第1课时)

高二化学组编制人:苏道军审核人:吕荣海日期:2013.10.30 编号:20053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P

,完成下面内容。

73~75

㈠、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达到电离平衡,平衡常数为。

2、K c×[H2O]=[H+][OH-],温度一定,K c与[H2O]都是常数;则在一定温度下也

是一个常数,可以表示为,其中的K w称为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3、K w的值与有关,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 w将。在25℃时

[H+]=[OH-]= ,K w= ,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水主要是以分子形式存在。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在稀的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NaCl、HCl等是电解质。强电

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

2、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都是电解质。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以的形式存在;弱电解质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4、电解质溶于水后并不是以离子或分子存在的,而是与水分子以_________或

_________的形态存在,这种溶质离子或溶质分子与溶剂相互吸引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作用。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H2SO4 = Ba(OH)2 =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CH3COOH NH3?H2O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H2CO3(主) HCO3-(次)

三、课堂探究学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样吗?

实验:探究验证四种不同电解质溶液(同浓度)的导电能力?现象:

讨论:1、溶液导电能力有所不同的原因?

2、氯化氢、醋酸等电解质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变化?最终以何种形态存在?

【自学检测】

1、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2、对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

【巩固与应用】

1、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不同温度下其离子积为K w(25℃)=1.0×10-14mol2?L-2,K w(35℃)=2.1×10-14mol2?L-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时[H+]>[OH-]

C 水的离子积K w(25℃)> K w(35℃)

D 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2、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OH-]乘积不变 B.pH增大了

C.[OH-]降低了 D.水电离出的[H+]增加了

3、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SO3

B H2O

C BaSO4

D HI

[规律总结]1、水的电离的特点:

2、水的离子积:

3、电解质:

【自学反思】

莱芜四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化学目标导学学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第2课时)

高二化学组编制人:吕荣海审核人:苏道军日期:2013.10.30 编号:2005312

一、学习目标:1、知道稀水溶中[H+]和[OH-]的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

2、了解PH的定义及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并能够计算稀得强酸、强碱溶液的PH。

二、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P

,完成下面内容。(必须简要书写)

76~77

1、水溶液的酸碱性与[H+]和[OH-]的相对大小关系

[H+]=[OH-] 溶液呈性

[H+]>[OH-] 溶液呈性,且[H+]越大酸性越。

[H+]<[OH-] 溶液呈性,且[OH-]越大碱性越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1)溶液PH= (填公式)如0.01mol/L的盐酸的PH=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室温下,酸性溶液:[H+] 1.0×10-7mol/L,PH 7

中性溶液:[H+] 1.0×10-7mol/L,PH 7

碱性溶液:[H+] 1.0×10-7mol/L,PH 7

三、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稀的酸碱溶液中,[H+]和[OH-]的乘积是否仍等于水的离子积?试解释?

典例:1、室温下测得某酸溶液中[H+]为1.0×10-5mol/L,则其[OH-]可如何求算?

2、为何酸中有[OH-]?碱中有[H+]?

3、0.01 mol/L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OH-]为多少?由水电离出的[H+]是多少?

探究二:类型1 单一溶液PH的计算

①强酸溶液,如HnA;设[HnA]为c mol/L,则[H+]=n c mol/L。PH=-lg[H+]=-lgnc

②强碱溶液,如B(OH)n;设[B(OH)n]为c mol/L,则[OH-]= n c mol/L,[H+]=(10-14/nc) mol/L

PH=-lg[H+]=14+ lgnc

类型2 两强酸溶液混合或两强碱溶液混合

强酸:由[H+]混=([H+]1V1+[H+]2V2)/(V1+V2),先求出混合后的[H+],再根据公式PH=--lg[H+],求PH.

强碱:由[OH-]混=([OH-]1V1+[OH-]2V2)/(V1+V2),先求出混合后的[OH-],再通过Kw求出 [H+],最后求PH。

类型3 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混合

这里的混合实为中和,要发生反应H++OH-=H2O,中和后溶液的PH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若恰好中和,PH=7

②若剩余酸,先求出中和后剩余的[H+],再求PH

③若剩余碱,先求出中和后剩余的[OH-],再通过Kw求出[H+],最后求出PH。

类型4 酸(碱)稀释类型

①对于强酸来说,将1体积PH为a的某强酸溶液加水稀释到10n倍时,混合后溶液的PH=a+n。

②对于强碱来说,将1体积PH为a的某强碱溶液加水稀释到10n倍时,混合后溶液的PH=a-n。

③对于弱酸来说,将1体积PH为a的某弱酸溶液加水稀释到10n倍时,混合后溶液的PH<a+n。

④对于弱碱来说,将1体积PH为a的某弱碱溶液加水稀释到10n倍时,混合后溶液的PH>a+n。

特别注意:酸溶液再怎么稀释也不能呈碱性,碱溶液再怎么稀释也不能呈现酸性。

巩固与应用:

1、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A、溶液中[H+]<[OH-]

B、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色的溶液

C、溶液中[H+]=1.0×10-6mol/L

D、PH<7的溶液

2、下列溶液一定显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3、若1体积硫酸恰好与10体积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则二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0:1

B、5:1

C、1:1

D、1:10

4、常温下,有PH=12的氢氧化钠的溶液100ml,若将其PH变为11(溶液混合忽略体积变化;计算结果

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1)若用水,应加入ml (2)若用PH=10的NaOH的溶液,应加入ml (3)若用PH=2的盐酸,应加入ml

学后反思: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测试 一、选择题: 1、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Cl-B.Ba2+、K+、OH-、NO3- C.Al3+、Cu2+、SO42-、Cl-D.Na+、Ca2+、Cl-、AlO2- 2、纯水在20℃和80℃时的pH: A.前者大B.后者大C.相等D.无法确定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4、将0.l mol·L-1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H增大 5、从下列现象可以判断某酸是强酸的是: A.加热该酸至沸腾也不分解B.该酸可以与石灰石反应放出CO2 C.该酸可以把Al(OH)3沉淀溶解D.该酸浓度为0.1 mol·L-1时的pH为1 6、当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则部分AgCl转化为AgI,原因是: A. AgI比AgCl稳定 B. 碘氧化性比氯弱 C. I-的还原性比Cl-强 D. 溶解度AgI[CN-]>[OH-]>[H+] B.[HCN]+[CN-]=0.04 mol·L-1 C.[Na+]+[H+]=[CN-]+[OH-] D.[CN-]>[HCN] 8、在相同温度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4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④Na2S中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③>② 9、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 Na2CO3 B. NH4HCO3 C. NaHCO3 D. NaHSO4 10、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①NaOH固体②H2O ③NH4Cl固体④CH3COONa固体 ⑤NaNO3固体⑥KCl溶液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运动系统结构的掌握,学会分析与运动、行为有关的实际问题。 2、阐述动物的行为对生物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二、重难点 1、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三、重难点突破: 通过例题的形式,对本单元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突破,达到掌握的目的。 专题体系整合: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特征 运动的协调社会行为 信息交流 四、典题分析: 1、下图是人体某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图,请分析回答: (1)构成一块骨骼肌的主要部分是[ ]_________, 并且骨骼肌的特性是 。 (2)②从结构层次上看属于 。 (细胞、组织、器官)水平,它可绕过关节连 在 上。 (3)图中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是肘关节, 基本结构包括 三部分。 (4)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放在肩甲骨上,准备投掷时,手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肱二头肌 ,③ 。 (5)当两手下垂时,屈肌群和伸肌群所处的状态是 。 (6)根据图示,概述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 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后一种行为比前一种行为更能 。 (3)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一”,并说出其中动物通过运动完成自己行为的两个实例:① ,② 。 五、练习题: 1、将骨骼肌连结在骨上的结构是 A 、关节囊 B 、韧带 C 、肌腱 D 、 肌腹 2、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块骨上 B.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C 、肌肉受到刺激后能收缩 D. 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骨上 3.当你在体育课上,双手抓住单杠,身体下垂时,你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 ( ) A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 .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C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D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4、下列能完成屈肘动作的是 A.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B.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5、下列各种现象,不是动物“语言”的是 A 、老虎通过啸声赶走入侵者 B 、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C 、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找到食物 D 、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方位 6、下列各种行为中,与其他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 、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 、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兽的育儿袋内 D 、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7、“孔雀开屏”和“蜻蜓点水”分别属于动物的 A. 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繁殖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案设计教案

学习内容: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 让、 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 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 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学习过程: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 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 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 好的道德品质呢? 1. 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岀的问题。 2. 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 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谦让表现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 6. 独占有哪些危害? 7. 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 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 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 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第4课时 (总课时数 4 )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4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 4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溶液析出晶体的探究了解常见的结晶方法 (2)通过观察析出的晶体知道晶体的概念 (3)通过实验、分析知道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具准备] 试剂:硫酸铜饱和溶液、硝酸钾饱和溶液、氯化钠饱和溶液、、胆 矾、石碱、蒸馏水、冰块。 仪器:多媒体设备、烧杯、试管、药匙、量筒。 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如何从食盐水中继续得到 食盐的晶体(精盐)? 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的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板书:结晶 一、蒸发结晶 讲解:蒸发是结晶的一种方法,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生活中用到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通常是把海水围入海滩,利用风吹、日晒,让海水蒸发达到饱和,继续蒸发,氯化钠便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所以,海水晒盐实际就是应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 讲解:结晶的方法除了蒸发外,经常使用的方法还有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板书:二、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实验:(投影)(演示实验),请注意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分别加入配制好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硫酸铜饱和溶液10ml。 2、把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马上放入盛有冰水回答:蒸发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理解 倾听、理解。 讨论,记录各步骤实验现象。 现象: 实验现象 第一 步 设疑,激发 学生思考, 通过复习 蒸发引出 新课—物 质从溶液 中析出。 引导分析, 使学生积 极思考,进 入学习状 态 培养学生 观察实验, 归纳实验 现象的能 力。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P73~75,完成下面内容。 ㈠、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达到电离平衡,平衡常数为。 2、K c×[H2O]=[H+][OH-],温度一定,K c与[H2O]都是常数;则在一定温度下也 是一个常数,可以表示为,其中的K w称为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3、K w的值与有关,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 w将。在25℃时 [H+]=[OH-]= ,K w= ,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水主要是以分子形式存在。 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在稀的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NaCl、HCl等是电解质。强电 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 2、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都是电解质。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以的形式存在;弱电解质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4、电解质溶于水后并不是以离子或分子存在的,而是与水分子以 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形态存在,这种溶质离子或溶质分子与溶剂相互吸引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作用。 三、课堂探究学案: 1、水的电离的特点: 2、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3、水的离子积对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

[例1]计算25℃ 0.1 mol·L-1的NaOH溶液的OH-离子浓度、H+离子浓度、由水电离的OH-离子浓度分别为多少?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H2SO4 = Ba(OH)2 =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CH3COOH NH3?H2O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H2CO3(主) HCO3-(次)(3)酸式盐的电离 【巩固与应用】 1、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不同温度下其离子积为K w(25℃)=1.0×10-14mol2?L-2, K w(35℃)=2.1×10-14mol2?L-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时[H+]>[OH-] C 水的离子积K w(25℃)> K w(35℃) D 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2、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OH-]乘积不变 B.水的电离程度大了 C.[OH-]降低了 D.水电离出的[H+]增加了 3.下列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①∶②∶③∶④)是() ①1 mol·L-1的盐酸② 0.1 mol·L-1的盐酸③ 0.01 mol·L-1的NaOH溶液④0. 1 mol·L-1的NaOH溶液 A. 1∶10∶100∶1000 B. 0∶1∶12∶11 C. 14∶13∶12∶11 D. 14∶13∶2∶3 4.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SO3 B H2O C BaSO4 D HI

(完整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典型例题 例一: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蜜蜂采蜜B公鸡报晓C 母鸡孵卵 D 小狗作算术题 解析:选D。学习行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这是判断学习行为的重要依据,。其他几项都是先天行为。 例二:用性引诱剂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A取食行为B学习行为C迁徙行为D昆虫之间的通讯 选D:昆虫利用性外激素引诱同类前来交尾,性外激素的气味是昆虫之间的语言用于通讯。例三:对下列动物的表现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鸟类飞行属于动物行为B动物吼叫属于动物行为C金龟子假死不属于动物行为D动物的注目凝视属于动物行为 解析:选C。动物的行为指动物的动作,包括移动、身体局部运动静止不动等。因此假死属于动物的行为。 典题演练 1、(2005四川南充)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句诗反映了鸟的什么行为() A攻击行为B贮食行为C繁殖行为 D 防御行为 2、脊椎动物身上,尤其在四肢,有许多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的结构是() A、肌肉 B、骨骼 C、关节 D、皮肤 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社会行为的是() A、蜜蜂的群体 B、蚂蚁的群体 C、白蚁的群体 D、小河中的一群鱼 3、(2005湖南益阳)下列哪项是蚂蚁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A 声音 B 气味 C 动作 D 印迹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环境 5 、(2005 湖南郴州)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A海狮表演顶球B小猪吃奶 C 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来吃食D黑猩猩叠木箱摘香蕉 6、(2005四川南充)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的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蚊子飞行发出嗡嗡声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7、生物防治的优点() A、见效快 B、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专一性强 D、控制害虫持久 8、(2005四川南充)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大山雀喝牛奶 B、蚯蚓走迷宫 C、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D、鹦鹉说你好 9、(2005广东茂名)当我们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处于收缩和舒张状态时,表现出来的动作是() A、屈膝 B、伸膝 C、曲肘 D、伸肘 10、下列关于关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动物都有关节B、关节使哺乳动物的运动灵活自如C、关节头、关节窝表面覆盖着关节软骨D、关节囊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11、人曲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1

课 题: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3) 【学习目标】 1.掌握盐的水解本质、原理及规律 2.掌握水解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书写水解方程式。 【学习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学习难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一、预习问题设置 1.什么是盐? 2.什么是电离平衡? 3.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 水解平衡常数 K h = K w ·1 ka 二、预习自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O 3-在水溶液中只电离,不水解 B.硝酸钠溶液水解之后呈中性 C.可溶性的铝盐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可溶性的钾盐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一、探究问题 (一)水解原理及规律 请大家测出以下盐溶液的pH 值,并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预习案 探究案

【思考】CH 3COONa 、Na 2CO 3 、NH 4Cl 、Al 2(SO 4)3在水溶液中既不能电离出OH -也不能电离出H +,而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和OH —的浓度总相等, 那么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呢? 【讨论】1.CH 3OONa 溶液(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过程> CH 3COONa =CH 3COO -+ Na + H 2O H ++ OH — CH 3COO - + H + CH 3COOH 醋酸钠电离出的CH 3COO -和水反应生成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OH —)增大,c(OH —)大于c(H +) 溶液显碱性 总反应方程式:CH 3COO - + H 2O CH 3COOH + OH - 【讨论】2.NH 4Cl 溶液 【思考】刚才我们讨论的是CH 3COONa 溶液,也就是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那么,强酸弱碱盐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以NH 4Cl 为例,大家先结合下面问题,联系刚才的CH 3COONa 溶液情况进行思考? (1)写出NH 4Cl 的电离方程式和水的电离方程式。 (2)离子结合的过程发生以后,溶液中的c(OH —)怎样变化?水的电离平衡怎样移动? 总反应方程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学习重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学习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 2、动物群体中的交流对动物的生存具有什么意义? 二、预习自测题 1、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它们之间有 _______、群体组成中有()、()()和工蚁。蚁后的主要职能是;蚁王的主要职能是;雄蚁的职能是;工蚁的主要职能是等。 2、通讯的概念:一个动物群体中的向其他个体发出,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 3、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可以。 【展示交流】 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行课案

【合作探究】 1、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 2、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注意首领的特点)作为群体中的“首领”,它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其他成员对它做出的姿态。 3、同样是肉食动物,虎是单独生活的,狼却往往集结成群捕食猎物,这两种动物的捕食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3、群体动物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和() 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有什么意义? 5、探究:蚂蚁的通讯通讯的概念:阅读教材第56-58页,结合自己的经验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1)提出问题: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吗?(2)作出假设、制定计划。(3)小组内对探究计划进行讨论和完善。(4)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 ②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6、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58页第一段讨论:如何利用害虫的通讯方式消灭害虫? 7、某些动物群体中有占优势者,你能举出三例吗? 8、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首领”往往是年长者吗?为什么/检测案 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 A、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总是得胜者

中考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试卷练习(含解析)

中考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试卷练习(含解析) 1.人们通常把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和法。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那么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等。 2.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被称为,它通常是(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 3.以下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C ) A.结晶是指有规那么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 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B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5.以下关于溶液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C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6.要使食盐从饱和食盐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办法是(B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水 D.再加入少量食盐 7.以下各组物质,不适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结晶的是(B ) A.硝酸钾溶液 B.食盐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氯化铵溶液 8.以下各组物质,能够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分离的是(C ) A.硝酸钾和食盐 B.面粉和砂糖 C.碳酸钙和氯化钙 D.碳酸钠和硝酸钠

9.右以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温度升高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 (2)溶解度大小的顺序符合A=C﹤B的温度是 (3)在t4℃时,在三份每份100g水里分别溶解A、B、C 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物质,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顺序是。 (4)如欲分离A物质与B物质应用 法进行分离。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由固体溶解度曲线可知( C ) A.溶解溶质所需溶剂的质量 B.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是什么 C.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D.在任何温度下溶质溶解的质量 11.A、B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现将60℃时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30℃,结果析出的A固体的质量比析出的B固体的质量多,这说明(C ) A:3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B:6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C:温度对固体A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D:温度对固体B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12.以下哪种方法能使10℃的饱和硝酸钠溶液浓度变小,但仍然饱和(D ) A.降低温度,过滤出晶体后恢复到原温度 B.保持温度不变,再加入一定量的水 C.蒸发水,析出晶体后再恢复到原温度 D.降低温度,析出晶体后过滤

鲁科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过素养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鲁科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 中的行为过素养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和滴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物质间的氧化 还原反应、沉淀反应进行类似的滴定分析,这些滴定分析均需要通过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下列对几种具体的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用标准酸性 KMnO 4溶液滴定 Na 2SO 3溶液以测量其浓度:KMnO 4——紫红色 B .利用Ag + +SCN -=AgSCN↓” 原理,可用标准 KSCN 溶液测量 AgNO 3 溶液浓度:Fe(NO 3)3——红色(已知 SCN ?优先与 Ag +结合)溶液浓度 C .利用“2Fe 3++2I ?===I -+2Fe 2+”,用 FeCl 3溶液测量 KI 样品中 KI 的百分含量:淀粉—蓝色 D .利用 OH ?+H +===H 2O 来测量某盐酸溶液的浓度时:酚酞——浅红色 2.下列各组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常温下,由水电离产生的()12 1H 10 mol L c + --=?的溶液中:K +、Na +、ClO -、I - B .()H c + = 的溶液中:K +、3Fe +、Cl -、23CO - C .( )()12H /OH 110c c + --=?的溶液中:K +、()4Al OH - ???? 、23CO - 、Na + D .pH 13=的溶液中:2AlO -、Cl -、3HCO -、24SO - 3.常温下,用0.10 mol·L -1NaOH 溶液分别滴定20.00mL 浓度均为0.10 mol·L -1CH 3COOH 溶液和HCN 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②和点③所示溶液中都有:c(CH 3COO -)+c(OH -)=c(CH 3COOH)+c(H +) B .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c(CH 3COO -)-c(CN -)=c(HCN)-c(CH 3COOH)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 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结合探究实验说明) ,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方法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练习题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选择题 1.人体完成一个动作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完成一个动作的正常生理活动顺序是() 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产生动作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①②③ D. ②①③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不包括() A.骨 B.关节 C.骨骼肌 D.神经 3.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中涉及的动物运动方式有() A.飞行、游泳 B.跳跃、爬行 C.跳跃、游泳 D.飞行、爬行 4.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A.骨骼和肌肉 B。骨骼和关节 C。关节和肌肉 D。骨骼、关节和肌肉 5. 当你从桌上端起茶杯喝水时,此时有关骨骼肌和骨关节活动的情况是 A. 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肘关节弯曲 B.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关节弯曲 C.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关节伸直 D. 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肘关节伸直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运动能使肌肉的收缩、协调能力增加 B.运动能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C.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D.运动能使呼吸系统得到锻炼,促进肺活量的增长 7.关节活动起来非常灵活,与之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结构里有 A.关节软骨和韧带 B.关节头和关节窝 C.关节软骨和滑液 D.关节腔和滑液 8.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关节囊里面和外面的韧带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B.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叫关节 C.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 D.人在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的同时肱三头肌舒张中学学科网 9.动物的运动都是通过一定结构来完成的。人体的运动系统不包括 A.骨 B。关节 C。神经 D。骨骼肌 10.从玉树地震废墟中被救出的某男孩不能完成伸肘和屈肘动作,其原因不会是 A.肘关节脱臼 B.肱骨骨折 C.皮肤破损 D.肱二头肌拉伤 11.下列表示骨、关节、骨骼肌关系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12.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关节腔内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其病变部位应在关节的哪个结构上? A.关节面B.关节软骨C.关节囊D.关节腔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从意向与结果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 ②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的纳入行为; 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的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关背景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的。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 1、内因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的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他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的认知。不过,这一时期幼儿的移情能力(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程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还是有初步的发展的。有研究表明,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就已有表现:8—12个月的婴儿就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14个月的婴儿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使其兄妹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并且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这一时期儿童对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则是开始从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加深到对习俗规则的认知,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对社会责任感规则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单元测试题一轮复习教学案 含答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单元测试题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每题4分,共60分) 1、(13安徽)我省盛产矿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还有SO 42-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的离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矿盐生成食盐,除去SO 42-最合适的实际是Ba(NO 3)2 B .工业上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金属钠和氯气 C .室温下,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食盐中的溶解度 D .用酚酞试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纯碱溶液 2、实验:①0.1mol ·L -1AgNO 3溶液和0.1mol ·L -1NaCI 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浊液a ,过滤得到滤液b 和 白色沉淀; ②向滤液b 中滴加0.1mol ·L -1KI 溶液,出现浑浊; ③向沉淀c 中滴加0.1mol ·L -1KI 溶液,沉淀变为黄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浊液a 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 +(aq)+ Cl -(aq) B .滤液b 中不含有Ag + C .③中颜色变化说明AgCl 转化为AgI D .实验可以证明AgI 比AgCl 更难溶 3、(2012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将pH =3的醋酸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后,溶液的pH =4 B .为确定某酸H 2A 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NaHA 溶液的pH 。若pH >7,则H 2A 是弱酸;若pH <7,则H 2A 是强酸 C .用0.2000 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HCl 与CH 3COOH 的混合溶液(混合液中两种酸的浓度均约为0.1 mol/L ),至中性时,溶液中的酸未被完全中和 D .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①蒸馏水、②0.1mol/L 盐酸、③0.1 mol/L 氯化镁溶液、④0.1mol/L 硝酸银溶液中,Ag +浓度:①>④=②>③ 4、(2012新课标) 已知温度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 。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 的一元酸HA 与b mol/L 的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 .a = b B .混合溶液的pH = 7 C .混合溶液中,c(H +) = W K mol/L D .混合溶液中,c(H +) + c(B +) = c(OH -) + c(A -) 5、(13安徽)已知NaHSO 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 3- + H 2O H 2SO 3 + OH - ① HSO 3- H + + SO 32- ② 向0.1mol ·L-1的NaHSO 3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少量金属Na ,平衡①左移,平衡②右移,溶液中c(HSO 3-)增大 B .加入少量Na 2SO 3固体,则c(H +) + c(Na +)=c(HSO 3-) + c(OH -) +2 1c(SO 32-) C .加入少量NaOH 溶液, 233(SO )(HSO )c c --、(OH ) (H )c c -+的值均增大 D .加入氨水至中性,则2c(Na +)=c(SO 32- )>c(H +)=c(OH -)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 是动物的行为。 2、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 一定的身体结构。 3、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 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所以又可以说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是单独的一块骨,骨骼是多块骨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4、关节的结构有: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软骨、关节 囊。关节软骨可以缓冲震动和减少摩擦;关节囊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它使关节更加牢固;关节腔里有滑液,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的特性是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 5、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出来叫做脱臼。 6、肌肉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注意字的书写) 7、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 肌至少附着在两块骨上。 8、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9、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注 意:至少两组) 10、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 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直臂提取重物时,同时收缩。(肱的书写)11、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 系统的调节。运动系统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 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2、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 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3、如果一块肌肉瘫痪甚至萎缩最可能的原因是:支配这块肌肉 的神经受损。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01X-201x版高中化学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1节 水溶液 第2课时学案 鲁科版选修

第2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的关系。2.知道pH的定义,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3.能够进行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一、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决定的。请填写下表: [H+]与[OH-] [H+]的范围(25 ℃) 的相对大小 中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酸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碱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2.溶液的pH (1)定义:pH是[H+]的负对数,其表达式是pH=-lg[H+]。 (2)25 ℃时,溶液酸碱性与[H+]、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1)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定溶液的pH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颜色与pH的关系) 石蕊<5.0红色 5.0~8.0紫色>8.0蓝色 酚酞<8.2无色8.2~10.0粉红色>10.0红色 甲基橙<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 (2)利用pH试纸测定,使用时的正确操作为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上,当试纸颜色变化稳定后迅速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3)利用pH计测定,pH计可精确测定试液的pH(读至小数点后2位)。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溶液性质[H +]与[OH-] 大小关系 [H+]/mol·L-1Ph (25 ℃) 任意温度25 ℃ 中性[H+]=[OH-] [H+]=K w [H+]=1×10-7pH=7 酸性[H+]>[OH-] [H+]>K w [H+]>1×10-7pH<7 碱性[H+]<[OH-] [H+]7 例1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 A.溶液中[OH-]>[H+] B.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色的溶液 C.溶液中[H+]=10-6mol·L-1 D.溶液中水电离的[H+]=10-9mol·L-1 答案 B 解析A项中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关键是看[H+]和[OH-]的相对大小,若[H+]>[OH-],溶液呈酸性;C项中pH<7或[H+]>10-7mol·L-1,仅适用于常温时,若温度不确定,就不能用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B项中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D项中温度影响水的电离,所以[H+]=10-9mol·L-1,温度不确定,无法判断[H+]、[OH-]关系,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 题点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易错警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H+]=10-7mol·L-1或pH =7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常温下[H+]=10-7mol·L-1或pH=7的溶液才呈中性,而其他温度下不呈中性,100 ℃时,pH=7的溶液呈碱性。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强酸的水溶液中不存在OH- B.pH=0的溶液是酸性最强的溶液 C.在温度不变时,水溶液中[H+]和[OH-]不能同时增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