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大脑潜能探索

人类大脑潜能探索

人类大脑潜能探索
人类大脑潜能探索

我们的大脑

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不足10%被开发利用,其余大部份在休眠状态,更有研究统计认为有98.5%的细胞是处于休眠,甚至有专家认为只有1% 参加大脑的功能活动。而人在30岁以后每天脑细胞是以十万个的速度在死亡,虽然这对大脑150亿脑细胞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死亡的是已开发的、有功能的脑细胞,必然影响脑效能,必显迟钝呆板。我们开发的大脑潜能约有95%的大脑潜能尚待开发与利用,即使像爱因斯坦这些科学精英的大脑的开发程度也只达到13%左右。

一.大脑的进化

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大脑,比如说水螅(腔肠动物)就没有脑。它们是网状神经系统随着进化,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聚集,才产生脑。但是“大脑”这个概念,是脊椎动物的五部脑中才有的。

没有大脑的的简单动物,它的活动靠的是一些神经未稍的条件反射,比如闻到(有些不是靠“闻”,可能是其他一些识别方式)吃的,它会靠过来;比如受到刺激,它会避开。只是它们没有大脑,不能进行比较高级的判断、思考。

人脑是从低等动物的原始神经组织经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发展而来的。人脑达到高度的发展,主要在于大脑两半球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由于颅腔容量的限制而出现沟、回,并逐渐增加其数目。大脑两半球主要由灰质表层、白质和皮下神经节,即大脑皮质、神经纤维髓质和基底神经节组成。由联合神经纤维(主要是胼胝体)联结在一起的大脑两半球划分为额叶、顶叶、枕叶与颞叶,而且它们各有

一定的机能分工。

二.我们的大脑利用与开发

1.认识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通常不到3英镑重,但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人脑是由一万亿个脑细胞构成的,其中一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九千亿个滋润和隔离活动神经细胞的其他细胞。它有和谐工作的两个部分:学术性的左脑和创造性的右脑。左右脑之间由一个每秒能够传输数百万信息的电子化学胼胝体所连接。我们的大脑是通过五觉吸收信息的,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并且它还至少以4种不同的脑电波工作。如果将你自己连接到电子扫描仪上,你很快会发现当你在清醒或昏昏欲睡等状态时,你的大脑会发出不同的频率信号。经过大脑的整个发育过程

妊娠第20天左右,胚胎的大脑原基形成。 2个月时,大脑沟回的轮廓已经很明显。 3个月时,脑细胞发育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 4~5月时,脑细胞仍处于高峰时期,并偶尔出现记忆痕迹。 6个月时,大脑表面出现沟回,大脑皮层的层次结构也基本定形。脑细胞140亿个,具备了一生的脑细胞数量。 7个月时,大脑中主持知觉和运动的神经已经比较发达,开始具有思维和记忆的能力。 8个月,大脑皮层更为发达,表面的主要沟回已经完全形成。由此可见,胎儿期脑的发育是十分关键的时期,从胎儿期开始的系统科学的胎教有重要意义。当然,胎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尤其起重要作用的脑神经梢尚未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出生后10岁左右才能全部发育完成。

人脑是怎样发育的呢?先说说脑细胞的特点。脑细胞在人体内属于所谓“分裂后细胞”。这种细胞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在胚胎和胎儿时期,细胞通过分裂,数目增加占优势,逐渐地细胞裂解减慢,数目增加不多,而代之以细胞大小的增长为主。出生后一定时间,细胞就停止分裂,数目不再增加,只会减少。到成年后,不但数目,连大小也都不再增长了,倒是随着老年的到来,会出现部分的萎缩和死亡。

现在资料表明,约在怀孕的第8周,大脑皮层就约略可辨,大部分脑神经细胞都在出生前分裂形成。在第10~18周增加极快,是脑细胞生长的第一个高峰。到第23周时,大脑皮层的六层细胞结构已成型。出生时,脑重350克。生后第一年,脑的发育极快,在出生后第3个月出现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这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1岁末脑重猛增到1000克,7岁时1300克,成年时1350克。至于脑神经细胞停止分裂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在2岁左右。由此可见,对脑的发育来说,生后决定性的时期是在1~2岁,尤其是6个月以内。从智力发育来看,据美国布鲁姆研究测定:如以17岁少年的智力发育水平为100算,那么4岁时已有50%的智力,8岁就有80%的智力,可见童年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迅猛时期。

朱迪斯教授对人的大脑进行了长达10之久的扫描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从4岁的儿童到25岁的成年人。此项研究主要就是为了揭示少年人大脑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大脑发育是一个从后向前脑细胞链接逐渐消除的过程。

研究发现,人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也经历了一个从后部向前部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成熟的部分是位于大脑前端的突出部,据称这个部分主要是负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朱迪斯教授还指出,儿童大脑10多年的发育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的大脑的进化程序。大脑进化最早的部分在人们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也是最早成熟的部分,主要负责的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就是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负责思想和推理。

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额叶对其下层脑组织具有控制作用,当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显得比较薄弱。

尹教授告诉记者,人脑按照进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爬行脑、哺乳脑和人类最发达的大脑皮层。其中,爬行脑支配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哺乳脑主要是

指脑中的边缘系统,它与人类情绪活动关系密切,是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能够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起到控制作用。在人脑的发育中,大脑皮层按照由后向前——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的顺序发育。处于大脑最前部的额叶是大脑中最晚发育成熟的部分,它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

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发现,当人的脑电波处在a波状态时,我们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

α波状态是最佳学习和工作状态,研究人员称其为“放松性警觉”状态。因为a波可以促使大脑产生脑内吗啡,而脑内吗啡中最有效的物质是β呐啡呔荷尔蒙,它不仅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人在a波状态下最易集中精力,思维清晰,创意涌现,加快信息收集和存储,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当人们情感投入时便是在这种状态下,脑内便会产生这种有效的物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第一次”记得更牢的道理了。

2.开发我们的大脑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我们的大脑中还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但我们大多数人只开始了这一潜能的一小部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脑研究员黛尔蒙德教授(玛丽安·黛尔蒙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神经解剖学教授、劳伦斯科学院主任,著名的大脑研究权威)说:“从出生到生命终止,你的大脑可以不断地学习”。日本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博士也说过:“所有人出生时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给予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只是在成长初期缺乏良好的环境把能力给引发出来,以至资质消失。”现在我们知道,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大脑加以开发,我们每个人

都能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开发我们大脑的目的便是要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使我们的各项智能多元化发展,最终将不可思议的潜能引发出来。由于分管“音乐智力”的部分是右脑(关于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请参考相关资料),所以我们的脑波诱导及潜意识音乐将直接引发右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七田真博士告诉我们,右脑具有超凡的能力,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可获得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研究人员的认同。

3.左右脑功能的作用

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通过由大约2亿束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左右两部分大脑神经呈交叉状,各自将与其相反一侧的半身置于自己的辖区内。

研究实验发现,人脑左右半球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语言思维,右脑则倾向于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大脑两半球具有一种合作关系,即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

有一些科学家把左脑称为“自身脑”,把右脑称为“祖先脑”。他们认为,右脑包揽着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及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储存着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与右脑对应的左脑则储存人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计算,最多不过三五十年,极其短暂。虽然,由于各人年龄、生存环境的不同,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右脑储存的的信息远远大于左脑。有资料宣称,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是左脑的10万倍。

由此可见,超强的记忆是离不开右脑作用的发挥的。人脑记忆形象材料大

大优于记忆抽象材料的效果。但是,人们在记忆中却没有很好地主动去运用这一规律。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中、工作中,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理解记忆,大多数情况都是靠左半脑负载;右半脑或闲着,或只起被动辅助和衬托作用,没有挖掘和发挥右半脑担负形象记忆功能的作用,而只是当记忆材料本身是形象材料时才被动地适应这个规律。因此,要提高快速记忆力,开发右半脑的记忆潜能尤为重要。

4.左右脑理论

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而左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左脑负责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信息,把进入脑内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及品尝到(五感)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这是相当费时的。左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让右脑大量记忆,右脑会对这些信息自动加工处理,并衍生出创造性的信息。也就是说,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独自的想象力、思考,把创意图像化。如果是左脑的话,无论是你如何的绞尽脑汁,都有它的极限。但是右脑的记忆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结合,就能够和非语言性的形象思考连结,而独创性的构想就会神奇般的被引发出来。

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罗杰?斯佩里教授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归类整理如下:左脑(意识脑):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

五感 ( 视、听、嗅、触、味觉) 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

1、图像化机能

(企划力、创造力、想象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

(第六感、念力、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

(心算、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

(速读、记忆力)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左右脑较弱的一方受到激励而与较强的一方合作时,会使大脑的能力和总效应增加五到十倍。左右脑是通过叫脑梁的神经纤维来相互交流信息,我们的大脑处于α波和θ波等低脑波状态时左右脑之间发送信息会更加活跃。

对大脑半球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由此可见,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

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的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叉作用:两半球的运动区对身体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两半球的视觉区与两眼的关系是:左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左半,右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右半;两半球的听觉区共同分担管理两耳传入的听觉信息。

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之间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两半球之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如果将胼胝体切断,大脑两半球被分割开来,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应的合作,在行为上会失去统合作用。

人类大脑的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构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区为数个神经中枢,每一中枢各有其固定的区域,分区专司形成大脑分化而又统合的复杂功能。在区域的分布上,两半球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语言区与威氏语言区,只分布在左脑半球,其他各区则两半球都有。

小脑(cerebellum)是后脑的最大部分,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器官。略呈卵圆形,位于脑桥和延髓背侧,三者之间有一空腔即第四

脑室。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部;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小脑表面被一层灰质覆盖,称为小脑皮质(或小脑皮层)。皮质上具有多数横行的浅沟和较深的沟和裂,把小脑分成许多小叶。小脑内部为由神经纤维构成的白质,称为小脑髓质。髓质中心埋藏有数个灰质核团,称为小脑中央核,其中最大的一个叫齿状核。小脑与低位脑干有双向纤维联系,所以小脑可调节躯体运动,并与前庭核、红核等共同调节肌紧张,调节躯体反射活动。小脑与大脑也有双向纤维联系,因此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确的控制。此外,小脑对植物性反射中枢也有调节作用。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

爱因斯坦大脑优于常人?

有史以来,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人们探索得最多的,但是结论也是五花八门的。结论之一是,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天才,其大脑自有过人之处。

最先把爱因斯坦大脑与普通人大脑对比研究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马里恩·戴蒙德(Marian Diamond)。她从保存者哈维那里要来了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布罗德曼9区和39区的一些样品,同时以11位已死亡的64岁男性的相同部位的大脑作对照研究。这9人都不是因神经性机理失调而死亡的,因而大脑之间具有可比较性。

戴蒙德采用的是高尔基染色法,是当时技术中最能显示解剖组织和细胞的。戴蒙德的计划是统计单个神经元、两种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和总的胶质细胞4个数据。然后建立3个比率,即在大脑单位面积中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总胶质细胞的比率。

戴蒙德把爱因斯坦的神经元计数和与胶质细胞的比率与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她选取了4个标本,因而在7种测量(4个计数和3种比率)中总共有28种可能的比较。但是,在观察了所有的结果后,戴蒙德抛弃了其他测量的结果,只留下了神经元对总的胶质细胞的比率。戴蒙德认为,有必要计入所有的胶质细胞才能得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于是,28种可能的检测对比就剩下了4种。即使在这些剩余的对比中,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大脑的差异仅仅存在于一个布罗曼区——左脑半球的39区。在这个区域,爱因斯坦大脑的神经元对神经胶质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他人。

这似乎是爱因斯坦大脑优于常人之处。因为,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营养和支撑细胞,在其一生中一直在分裂和产生新细胞,但神经元却没有。因此,只有两种情况会导致神经元对胶质细胞比率的减低,一是神经元很快死亡(如老年性痴呆患者),另一是胶质细胞数量增长。戴蒙德以前的研究发现,营养充足的环境会导致小鼠胶质细胞的增殖,从而降低小鼠神经元对胶质细胞的比率。而爱因斯坦大脑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据此,她认为这“提示了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更高新陈代谢需求的反应”。

从高斯大脑得出的结论

另一个与爱因斯坦为同一级别的世界性天才科学家是高斯,早于爱因斯坦一个世纪。他的大脑出于科研的需要被保存了起来并被广泛研究。

1855年2月23日高斯逝世,他的大脑在5位哥廷根大学教授作为见证人的情况下保存了起来,其中一位见证人是生理学和生物学家瓦格纳,由他对高斯和其他一些人的大脑作了对比研究。1860年,瓦格纳发表了他对许多名人和一般人大脑研究的论文——《作为灵魂器官的人脑的科学形态学和生理学之初步研究》。

这份研究的核心是对964个大脑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列表比较。在这964个大脑中不仅有大名鼎鼎的高斯,还有另外8名属于世界级精英的大脑,包括拜伦、迪皮特朗、居维叶和哥廷根大学的另5位教授,当然还包括一些普通的人,如工人、洗衣妇、普通市民等。尽管瓦格纳希望看到在大脑的尺寸或外表的复杂性与智力的品质之间有清楚的关联,但是他对高斯等天才大脑的研究却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瓦格纳写道,天赋很高或智力活动积极的个体的脑皱褶是否特别多,这个问题现在还无法得出结论。对于大脑重量是否与天才有关,瓦格纳也持怀疑。他认为,固然,某些天赋卓绝的人在脑重量排名上位居前茅,例如拜伦和居维叶,但是,另一些天才人物,如高斯的大脑却并不重,只排在他所研究的900多人的第二个100位中。这也证明,脑重量与智力的联系并不密切。

但是,瓦格纳并没有放弃,他在晚年研究高斯的大脑时发现,高斯的大脑有超常丰富的裂隙,这意味着高斯大脑的表面积大于同等体积脑的表面积。那么,是否大脑表面积越大,其智商就越高呢?瓦格纳和其儿子赫尔曼(也是一

位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大脑有2/3的表面积是隐藏在褶皱里。这意味着,一个人大脑皮质中褶皱越多,大脑的表面积越大。但是,他们也发现,大脑表面积与智力的关联可能并不大。因为,通过比较高斯和一位农夫的大脑时发现,他们之间的大脑表面积并无显著差异。

同时,另一项指标也让瓦格纳失望,即大脑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也许是两者之比越大,可能智力越高。但是,尽管较大的脑似乎比较小的脑有更多的沟回和褶皱,但它们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却更小。这一结果让瓦格纳彻底失望了,大脑的解剖特点与智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天才的大脑。

然而,对于高斯大脑的研究还没有完结。20世纪的最后几年,有人又取出了高斯的大脑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这一研究只是提示,高斯的大脑在最后几年并无任何退化的迹象。那么,这是否天才与常人大脑之间的区别之处呢?也未必。

不过,人类对自己大脑智力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也许未来就会有让人吃惊的结论。

人类的大脑有着无限的潜能等着我们去开发,只有当我们合理的利用它,才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就。在人类研究大脑潜能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将会收获无穷的乐趣与知识,而随着这项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会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也就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

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有多少,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进展,有了很多令人激动的新发现。 以前,我说过,“只是在过去的150年当中,这个领域的研究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我应该说,只是在最近的30年间,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才骤然增多。 相对于地球上出现生命已有350万年的历史,这个时间可真是太晚了。 可是,我们得记住,人类知道自己大脑的位置不过才500年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也不令人吃惊。 我们可以假设,你丝毫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的大脑,而一个朋友问你说:“你的感情、情绪、思想、记忆、需求和欲望的中心在什么位置?你可能会跟其他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一样有理由推断说,你的大脑在心脏和胃部,因为你常常就是在这些地方直接体验到精神活动的生理表现的,而且非常明显。 即使现在,我们人类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探索曾经追寻过的最难以把握的跟踪目标,我们还是得承认,我们今天已经获取的有关大脑的全部知识,可能还不到必须掌握的知识的l%。

正当某些试验似乎要向我们证明,大脑是按既定的方式工作时,另一种试验,或者出现了另外一些人,却可以推翻上述结论,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修订整个理论的框架。 人类目前努力工作获得的成果就是: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大脑远比以前想象的精妙得多。 任何人的所谓“正常的大脑,其能力和潜力远比以前我们所认识到的要强大得多。 举几个例子将有助于我们把这一点弄清楚。 大部分更具科学性质的学科,尽管其研究方向明显不同,现在都被一个旋涡深深吸引,而旋涡的中心就是大脑。 化学家们的研究现在已经涉及存在于大脑中并相互作用的一些复杂的化学结构;生物学家试图揭示大脑的生物功能;物理学家们正试图在遥远太空的最深处找到一些与大脑类似的物质;心理学家们想彻底把大脑搞清楚,可发现实现这种想法就像把一滴水银放在手指上一样困难;为复杂的计算机甚至这个宇宙本身建立了模型的数学家们,面对每天在我们的大脑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运算却束手无策——他们无法用公式来说明这种大脑活动。 下面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右脑记忆法的内容,有不懂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哦。 台湾著名的超脑力训练创始人谢华将这套国际最为盛行的记忆力训练技术进行彻底的汉化,充分开发左右脑的能力,以适应中国人的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探索人类的大脑

探索人类的大脑—— 21世纪的主要的方向 作者:刘翱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近年来的生物类的研究逐渐深化,由最初的对于人类的总体的认识,如人类的躯体的大致的组成有躯干、四肢、头,再到对于人类的组织的研究,分为结缔组织、上皮组织等等,然后是对于细胞这种最基本的单元结构的探索,但是关于机体如何把这么多的细小的部分组合成一个能够行驶复杂的功能的整体,变成对于人类研究的重点,大脑的作用显得就尤其的重要。进而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的焦点。 关键词:大脑智商学习潜能自我修复可塑性 引言:在浩浩瀚瀚的人类进化史中,往往把人类大脑脑的容量作为衡量人类进化程度的标志,大脑作为智慧的象征,在人类的进化中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力量。大脑作为思考的开始,就在意味着,更加高级的生命体的诞生,生物的进化一步一步的开展起来。 正文: 从最初单细胞的诞生开始说起,生命体以细胞的形式开始后,就在寻找一种更加有利于自身存在的方式去确定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于是思考就开始了。单个的细胞开始在海洋里面寻找食物,生存的压力使得单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变形,去取得生命所需的必要的营养物质。在一系列的进化的过程中,功能的分化开始在结构上有所表现,单独的个体的细胞总数的增多,细胞的种类增加,从而走向功能的分化,由于组织的增多、细胞数数目的增长,个体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统筹性的领导,以协调各个部分的功能,让个体在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与其说脑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倒不如说脑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定会被自然发明出来的东西,当智慧出现,进化的方向便一直朝着更加高级的生物发展,并且到达顶端——人类。 一,大脑的基本的结构 1,人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遍布人全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脑又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等,分布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它器官联系起来(图1)。兹将神经系统的组成列表如下: 脊髓 中枢神经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七大神奇功能

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七大神奇功能 我们对于大脑的认识,目前还很有限,不过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努力,试图向我们揭开大脑所蕴含的神秘,下面就是科学家关于大脑的一些最新发现。(来源:凤凰网健康论坛) 把大脑分区没有人真正地知道电子信号在大脑里是怎么转变成一种意识体验的。但是我们知道电子信号的有关信息进入人脑后.会在特定的区域进行处理,最后转变为思想或者感情。像眼睛.耳朵这样的感觉器官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比如光或者声音,然后用电子信号进行回应,随着神经到达大脑的各个区域。这个图中大脑区域的划分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划分根据处理信息的不同,包括感情.判断.思考、计划(都是绿色),还有运动(粉红色)和感情(橘色)。 饥饿的大脑人脑的平均重量是3磅左右,它是目前为止人体最“饥饿”的身体器官。葡萄糖是一种简单的糖类,它是大脑的主要养料。因为大脑无法储存葡萄糖,所以必须通过血液流通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大脑葡萄糖。通过这个磁共振成像我们可以看到大脑全部的动脉。大脑所需要的全部的养料供应都是通过这个特殊的结构来完成的。 大脑的痛结构脑内与疼痛有关的区域主要有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中的疼痛中枢。这个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显示了人在偏头痛的时候的大脑活动,活动比较活跃的是红色和黄色区域,活动较弱的是绿色和蓝色区域。 呼吸的大脑在没有氧气和葡萄糖的情况下,大脑仅能维持十分钟左右。超过了十分钟,你的大脑就会永久性的脑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头部受伤的的患者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抢救,也是为什么大脑动脉受伤的人会如此虚弱。这个图片显示的是大脑一侧的动脉,能够给大脑输送大量的血液。动脉很复杂,所以即使万一一条动脉路线阻塞,血液运输也不会立刻停止。 疾病突发时的脑结构这些PET扫描图显示了大脑在疾病突发前后的变化!左边是正常人的脑结构,右边是疾病突发时的脑结构。 从脑部到手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习惯用右手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左右手的

科学的探索《大脑的情绪生活》

科学的探索《大脑的情绪生活》· 理查德·戴维森:科学的探索《大脑的情绪生活》·序(有删减) 大约十年前,我开始对我们以及其他情绪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是个别的重要发现,而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勾勒出这个学科的总体发展面貌。我发现情绪神经科学家数十年来的工作揭示出了关于大脑情绪生活的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由一系列被我称为情绪风格(Emotional Style)的维度来刻画。在我开始介绍情绪风格之前,我想简单谈谈情绪风格与其他分类系统的关系,后者同样试图帮助我们理解千差万别的人类性格。它们是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s)、情绪特质(emotional traits)、个性(personality)和气质(temperament)。最小、最不易把握的情绪单位是情绪状态。情绪状态通常只能持续数秒钟的时间,往往由某种经验触发——在工作中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之后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得知三天小长假期间你还要上班,你准会恼火;听说你的小孩是他们班上唯一没收到派对邀请的人,你会为他感到难过。纯粹的心理活动,比如白日梦、自我反省和设想未来,也可能引发某种情绪状态。但不管是由真实世界的经验还是由心理活动所引发,情绪状态都

会很快消失,一个情绪状态会迅速让位于下一个。能够持续且可以在数分钟、数小时乃至几天内保持不变的感受,被称为心境(mood)。这里的“心境”跟我们我们平常所说的“某君最近心境不佳”中的“心境”是一个意思。而如果一种感受不仅仅会持续几天,而是会持续数年,它就成为了某种情绪特质。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火,我们会说他脾气不好;如果一个人总是对生活不满,我们会说他是个爱发火的家伙。一种情绪特质(习惯性的、一触即发的愤怒)会增加一个人经历某种情绪状态(狂怒)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情绪特质降低了该情绪状态的触发门槛。情绪风格指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做出反应的某种持续不变的方式。情绪风格由特定的大脑回路控制,可以用客观的实验室方法来进行度量。情绪风格会影响特定的情绪状态、情绪特质和心境出现的可能性。因为相对于情绪状态和特质而言,情绪风格完全是基于左右情绪的大脑系统,我们可以把情绪风格称为是情绪生活的原子——它们是搭建起情绪生活的最基本的积木。 我们更习惯用个性来对人们进行描述。但比较而言,个性在理论体系中并不处于某种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个性也没有建立在具体的神经学机制之上。个性由一系列较笼统的特性组成,而后者又可分解为具体的情绪特质和情绪风格。这里,我们可以用已有大量研究的个性特质“亲和力”(agreeableness)为例。那些被标准的心理学评估技术认定

中考专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 A.重量和体积B.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数量和亮度D.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总星系是指() A.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总称B.地月系和太阳系的总称 C.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3.在夜晚晴朗的天空,我们能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和拖着长尾的天体是() ①月亮②流星③彗星④星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地球上所以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地形条件③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④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星空中视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 A.木星B.月球C.牛郎星D.北极星 6.宇宙中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 ①太阳能资源②空间资源③风能资源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8.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手段按发展顺序排列是:航天飞机、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B.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月球的直接取样观测 C.随着载人航天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天体的直接取样观测 D.宇宙探测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尽管人类对月球已作过大量的测量和月球样品的分析,但是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模糊不清。”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 (1)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

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

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 新华网武汉3月31日电(杨胜才朱素英魏大江)人脑科学是现代人体科学中未解之谜最多的领域,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许多和脑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解谜团。因这些疾病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心理创伤,开展人脑研究相关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最为前沿、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减轻人类痛苦,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首席科学家戴甲培教授,并探访了由他领衔组建的中国目前最大的人脑库——“中国人脑库中心”。 人口老龄化与人脑疾病之痛 戴甲培教授1998年至2002年先后在荷兰皇家科学院脑研究所、荷兰皇家科学院眼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底获得荷兰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联合资助,2003年任荷兰皇家科学院脑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如今,他还是欧洲神经科学学会、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和荷兰神经联合学会会员,在《柳叶刀》等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2007年3月,戴甲培教授受聘中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生物医学工程首席教授,任武汉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所所长。 戴甲培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虽然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但老龄化的速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快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6%以上;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的25%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老年痴呆症等相关慢性疾病在明显增加,这就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仅要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还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以老年痴呆症为例,老年痴呆症是一慢性精神致残及致死性疾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年性痴呆在老年人死因占居第四位,是本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约有老年痴呆患者600万之多,是国际上老年痴呆症的重灾区。老年痴呆症不仅是个健康问题,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是家庭的负担,而且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问题。 戴甲培教授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开展脑科学研究。目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人教版高一《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古代对宇宙的探测 【讲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像。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太空”的描写。如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月宫”,还有《封神演义》中的许多描写等。 在古代,人们不仅对宇宙怀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劳动人民运用杰出的智慧还发明创造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如圭表、日晷、浑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还建有天文观测仪台,如北京古观象台、河南登封的测景台等。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而伟大的。【承转】到了近代,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已跨人了一个新时代。 2.宇宙探测的新时代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1)无人航天器阶段: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2)载人航天器阶段: 1961年,原苏联成功发送第一艘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图1.13显示,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6次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从此以后,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开创了对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新时代。 1971年,美国发射大型载人航天站“天空实验室”(图1.14) 1981年,美国成功试航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发现,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小结】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

人类大脑的奥秘

有关人类大脑的奥秘 脑的探索 人体内最神秘的器官,就属人的大脑了。其实,人脑的构造并不象肾脏或肝脏那么复杂,但是它却可以思考,是人体的总司令部。人脑中生理作用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是科学家们从未放弃的研究课题。一些科学家认为:脑研究很可能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后一个堡垒。为此,美国国会决定命名“1990 年 1 月 1 日开始的十年为脑的十年”。 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而脑的电活动发现较晚,脑电图的出现则在1934 年,它是人类在脑研究方面的一个巨大突破,直至现在仍是探索大脑奥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最近发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的头骨部位有特殊的缓慢电脑波,并释放份量极轻微的化学物质。例如氨基酸之类的物质在人脑的某些部位,影响着人类的睡眠、饮食、性欲以及各种生理活动。 对人脑的电波探测,现在一般采用电子学的遥控原理,犹如汽车或飞机使用的无线电通讯一样。科学家把脑刺激接收器置于脑部的皮肤下面,它可以感应由皮肤传达的信息。对于脑电波,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希望通过它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脑电图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科学家发现人在接受各种刺激及做某些动作时,脑电波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很细致,一般方法难以显示,只有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多次叠加才能显示出来。根据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已经可以通过脑电图判别一个人是在注意看东西,还是在想做某个动作或是在思考问题等。但这与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理论上讲,通过脑电波和脑内部的化学效应,可以操纵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情感。

例如可以把一个残暴凶恶的人变得慈祥而温和。但是,脑电波的刺激并不能供应知识和技能,人的思想、观念、偏见、信仰和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早期由感觉输入的。 有关人脑语言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克利斯托弗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普遍兴趣和争议,现年31岁的克利斯托弗是一位“笨拙”的学者,他生性腼腆,不善交际,不能与人长时间交谈,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难以料理。测试表明:他的非语言性智商只有65。然而,克利斯托弗却通晓 16 种语言,是一个极有天赋的翻译家。这一现象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人脑有一个独立的器官系统进行语言控制。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脑有处理语言的特殊区域,而且这一区域在人脑中的位置并不一致,大多数人的特殊语言区在左脑,也有些人在右脑,另一些人则两侧都有。实验还表明:在人脑中用母语表述事物的特殊区域,要比用后学语言表述的区域更为紧密,后学语言的脑部细胞呈松散状态。 另外,近年来在神经元以及神经递质、视觉信息加工、神经网络及神经计算机、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和脑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相信到2000 年,科学家们会奉献给人类更多有关大脑的奥秘。 化疗会让大脑受损10年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优选稿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 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 离开地球有点像离婚:你想要快点办完,束缚越少越好。但是强大的力量阻碍着你——说具体些就是地心引力。如果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想要自由飞翔,需要以超过2.5万英里的时速发射升空。 这很需要魄力,看看要花的钱吧。仅发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就花费了近两亿美元,约是项目总预算的十分之一,而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会使任何载人航天任务不堪重负。异金属合金和纤维布等复合材料可以减轻重量,再配上更高效的混合燃料,助推器将获得更大的动力。 但最终的省钱之道将是重复使用。美国航天局先进概念办公室技术助理莱斯·约翰逊说:“随着航天飞行的次数增多,规模经济问题开始引起注意。这是大幅削减成本的关键。”例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便是以反复发射为目的设计的。去太空的次数越多,就越便宜。 难题二:推进器(人类的飞船实在太慢了) 在太空中飞驰很容易。宇宙毕竟是真空的,没有什么能使人减速。但启动呢?这是个麻烦事。物体的质量越大,移动所需的力量也越大——而火箭就是某种庞然大物。化学推进剂作为初始推动力是很好的,但宝贵的煤油会在几分钟内燃尽。然后,指望到达木星的卫星无异于天方夜谭——要五到七年呢!推进飞船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人类大脑三维解剖图

人类大脑三维解剖图 人类大脑三维解剖图 这是右大脑半球的图片。与流行的说法不同,右脑其实并没有特别具有创造性,左脑也并非更有逻辑性。有趣的是,来自身体两侧的感觉信息,分别会送达相反一侧的大脑。在这张图中,左大脑基本已被移除,可以看到右脑的表面和左右脑中间的物质。动脉和静脉在大脑组织中穿行。中部较大的白色、喇叭状结构是侧脑室,内部充满了脑脊液,为大脑提供缓冲。视交叉位于大脑额叶的底部,在人类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自不同眼球的视神经在视交叉发生交汇,来自双眼的信息也在此交汇,两侧视野的信息被分别传到对侧的大脑半球进行处理。小脑是与运动密切相关的部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器官,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下。这张图片显示的是小脑的“枕下表面”。小脑并不能促使运动产生,但却控制着动作的协调。在小脑基部,小脑与两个大脑半球连结在一起。一层被称为“硬脑膜”的组织将小脑与大脑分隔开来。不过,小脑还是可以从大脑的其他部位中获取信息,其借助的是脑干的一部分——脑桥。移除了小脑之后,就可以看到脊髓的顶端。这张图片是从身体后侧看脊髓。脊髓与大脑连接的区域称为延髓。延髓是脑干的一

部分,负责一些不由自主的动作,如呼吸等。巨大的蓝色结构显示了大脑的大静脉。这条大静脉又被称为“盖伦静脉”,以其发现者古希腊医生盖伦(Galen)的名字命名。图中还可以看到松果体,该腺体能分泌影响睡眠的荷尔蒙。在这个大脑切面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血管包围着的脑垂体。脑垂体位于下丘脑下方,被称为“主管腺体”,能分泌调节其他腺体的荷尔蒙。这张图片展现的是侧脑室和包围脑干的其他结构。脑干控制着基本的身体功能,如呼吸、血压等;它还是重要的连接部位,负责在大脑和身体之间传送感官和运动信息的神经元,就从脑干穿行而过。这些神经和动脉汇集的部位称为“小脑脑桥角”,位于小脑与脑桥之间。脑桥是脑干的一部分,能调节小脑与大脑其他部位之间信息的传递。在脑部的外科手术中,需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这些神经和血管。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doc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教学建议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于这点,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教师通过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人类执著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教学建议 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

关于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

关于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 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大脑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一直有人对它不停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弄明白这个器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答的秘密,不过对于大脑也是不断的进行深入了解,下面就由关于我们大脑的一些惊人事实。1.大脑感觉不到疼痛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外科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科手术。这种无法感知疼痛允许精细的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破坏任何视觉和运动控制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2.脑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总重量与一个罗马甜瓜差不多。大脑内的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虽然大脑的重量只有身体的2%,但却消耗了身体大约17%的能量,20%的氧。清醒的时候,我们大脑能够产生10到23瓦的电量,这个电量能够将灯泡点起来。我们大脑中四分之三是被水占着的,脂肪占到五分之三,和神经细胞的突触相连接的数量就超过100万亿多,能够存储达到1000Tb的数据,是《大英百科全书》的5倍。3.爱因斯坦大脑被保留下来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但他的大脑却被保留下来。在爱因斯坦去世后仅仅7个半小时,托马斯-哈维医生摘除了他的大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不久后,哈维以及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秘失踪。1978年,记者史蒂文-利维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发现哈维。哈维当时承认他仍保存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且将其切成240片,装进

两个有金属螺盖的玻璃瓶,瓶内盛满甲醛。4.左右脑存在差异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彼此对称。左右脑协同工作,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有趣的是,如果掐自己的左脚脚趾,疼痛感却是在右脑完成。此外,它们还会将任何颠倒的图像拨乱反正。也就是说,如果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是倒立的,视神经在将图像信息传往大脑过程中,大脑会自动将图像颠倒过来。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只有半个大脑,人也能活下来。5.男性大脑比女性大10%男性的大脑比女性大10%。不过,女性的大脑虽小,但却拥有更多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能够比男性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女性的情感处理能力更强,男性则拥有更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女性们的脑回比例更加的大,这个脑区域与女性化特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也就是说,两性之间的不同也就是大脑的不同。 6.大脑在人睡觉时更活跃进入梦乡时,大脑会处理白天经历的所有事情,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会做梦的原因所在。一些科学家表示大脑以做梦的形式处理复杂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其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大脑将信息归零的一种方式,就像电脑一样。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帮助我们缓解伤痛。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做梦,白天打个盹能够让人精力更加充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7.控制梦境并非不可能在所谓的清醒梦中,人们能够控制梦境的结果。古代的西藏佛教徒会修习睡梦瑜珈,在梦境中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自己意识到梦境乃是一种虚幻。睡梦瑜珈这个词由弗雷德里克-威廉-凡-伊登19世纪80年代创造,但直到20世纪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