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句式

(对应学生用书P147)

板块一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匪女之为美()

2.俟我于城隅()

3.秋以为期()

4.恐年岁之不吾与()

5.肇锡余以嘉名()

6.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7.为仲卿母所遣()

8.但闻悲鸟号古木()

9.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3.秦人不暇自哀()

14.戍卒叫,函谷举()

15.击空明兮溯流光()

1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7.而又何羡乎()

18.客有吹洞箫者()

19.语未毕,余泣()

20.令人长号不自禁()

21.其制稍异于前()

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3.所以敢先汝而死()

2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5.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26.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27.而控于地而已矣()

28.之二虫又何知()

29.而彼且奚适也?()

30.彼且恶乎待哉!()

3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3.是社稷之臣也()

34.无乃尔是过与()

3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36.何以伐为()

37.非我也,岁也()

38.未之有也()

39.树之以桑()

40.可以无饥矣()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2.以为轮()

4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7.陈利兵而谁何()

4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9.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2.不拘于时()

5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5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58.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9.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答案:1.判断句(否定) 2.介词短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 5.介词短语后置句6.判断句7.被动句8.省略句,“号”后省“于”9.宾语前置句10.倒装句11.判断句12.省略句“卧”后省略“于”13.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14.被动句,举,被攻占15.省略句,省略主语“桨”和“船”16.宾语前置句17.宾语前置句18.定语后置句19.省略句,“语”前省略定语“其”20.宾语前置句21.介词短语后置句22.主谓倒装句23.固定结构,所以,……的原因24.固定结构,与使……无宁……,与其……不如……25.固定结构,奈……何,对……怎么办;怎么办26.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27.介词短语后置句28.宾语前置句29.宾语前置句30.宾语前置句31.固定结构,奚以……为,表反问32.固定结构,不亦……乎,表委婉反问33.判断句34.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无乃……与,表推测35.被动句36.固定结构,何……为37.判断句38.宾语前置句39.介词短语后置句40.省略句,“以”后省宾语“之”41.判断句42.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43.定语后置句44.判断句45.被动句46.被动句47.宾语前置句48.介词短语后置句49.介词短语后置句50.判断句51.判断句52.被动句53.宾语前置句54.介宾短语后置句55.省略句,省主语“士大夫之族”56.省略句,省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固定结构,其……欤,表反问57.主谓倒装句58.固定结构,岂……乎,表反问59.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60.判断句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夙.兴夜.寐()

2.士贰.其行()

3.三岁食贫.()

4.名.余曰正则兮()

5.字.余曰灵均()

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7.孔雀东南

..飞()

8.足以荣.汝身()

9.逆以煎.我怀()

10.夏雨.雪,天地合()

11.艰难

..苦恨繁.霜鬓()

12.六王毕,四海一.()

1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1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5.可怜焦土

..()

16.朝歌夜弦

....()

17.楚人一炬.()

18.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19.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20.不知东方之既白.()

21.顺流而东.也()

22.下.江陵()

23.侣.鱼虾而友.麋鹿()

2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5.击空明

..兮溯流光()

26.乳.二世()

27.垣墙

..周庭()

28.汝幸而偶.我()

29.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30.卒不忍独善.其身()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2.水.击三千里()

33.既来.之,则安.之()

34.然而不王.者()

35.谨.庠序之教()

36.却.匈奴七百余里()

37.约从离.衡()

38.外连横而斗.诸侯()

3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0.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41.以愚.黔首()

42.君反以罪.臣()

43.君.人者()

44.则思江海,下.百川()

45.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46.人君当神器之重.()

47.不念居安.思危.()

48.纵情以傲.物()

49.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50.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1.何必劳.神苦.思()

52.亏.无为之大道哉()

5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4.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5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6.道.芷阳间.行()

57.沛公军.霸上()

58.沛公欲王.关中()

5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答案:1.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3.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4.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字:名词作动词,给人取表字6.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7.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8.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9.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熬10.雨:名词作动词,降落,降下11.艰难:形容词作名词,时世和身世艰难;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12.一:数词作动词,统一13.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14.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作15.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16.名词作状语,朝、夜: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17.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18.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储藏收集的金玉珠宝等19.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20.白: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天亮21.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迸发22.下:名词作动词,攻占23.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4.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25.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26.乳:名词作动词,喂奶27.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28.偶:名词作动词,嫁29.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30.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好、完善31.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疼爱32.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33.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34.王: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百姓归顺35.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36.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37.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38.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39.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40.争:动词作状语,争着41.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42.罪:名词作动词,治罪43.君:名词作动词,作君王、统治44.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5.刑:名词作动词,施刑46.重: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权力47.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平安、危难的时候48.傲:形容词作动词,傲视49.崇:形容词作动词,高50.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51.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52.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害53.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54)

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55.夜:名词用作状语,连夜、在夜间56.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57.军:名词作动词,驻扎58.王:名词作动词,称霸,称王59.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60.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板块二基础过关

(一)文言句式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小大之辩也

C.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环滁皆山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判断句。是:指示代词,这,这些,不表判断。A、B项分别用“……者,……也”“……也”表判断;D项用“皆”表判断,意思是“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非”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非.我也,兵也

④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表否定的判断句。非:①与“是”(正确)相对应,作“错误”讲。②反对,责怪。③④表否定,作“不是”讲。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判断句。四句中都含有“者”“也”,但含义不同。A.者:助词,表停顿。也:表陈述语气。B.者:作“……的人”讲,“坚明约束者”即“坚守契约的人”。也:表陈述语气。C.者:作“……的人”讲。也:表陈述语气。A、B、C三项说明,含有“者”“也”的句子不一定表判断。D.者:作“……的人”讲。也:表判断。必:一定,必然,表强调。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被动句标志的一项是()

A.而君幸于.赵王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遂见.用于.小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被:动词,受,遭受。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A.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C.为:介词,表被动。“以”“为”连用,但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以……为”。这里的“以”是介词,作“让”讲。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D.“见……于……”表被动。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困,形容词,艰难,窘迫,这里不能解释为“围困”,不是被动句。A.无标志被动句。“亡”通“无”。夷灭:消灭,这里指全家杀尽。这句话是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B.“为……所”表被动。C.不拘于时,不被时俗限制。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而刘夙婴疾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于:介词,表对象,不译。句子主语“赵国”是“得罪”的施动者,宾语“大王”是“得罪”的承受者,因此,这句不是被动句。A、B、D项都是被动句。A.省略主语,即“(张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举,推举。辟,召。“举”和“辟”的施动者都是官府,句子主语“张衡”是动作的承受者,因此,这是无标志被动句。B.为:介词,表被动。D.婴:绕。句子主语“刘氏”是动作“婴”的承受者。判别被动句,可以依据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如果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甚矣,汝之不惠

C.贤哉,回也D.渺渺兮予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主语后置句式。嗟乎:叹词,放在句首,表示惋惜。B、C、D三项都是主语后置句式。B.“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C.“贤哉,回也”即“(颜)回贤”。D.“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彼且奚适也B.奚惆怅而独悲

C.之二虫又何知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式。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A.奚适:即“到哪里”。适,动词,到、往;奚,疑问代词,哪里,作“适”的前置宾语。C.何知:即“知道什么”。知,动词,知道,了解;何,疑问代词,什么,作“知”的前置宾语。D.何之:即“到哪里”。之,动词,到;何,疑问代词,哪里,作“之”的前置宾语。B.不是宾语前置句式。“惆怅”是形容词。“奚”不是“惆怅”的宾语,在句中作“为什么”讲。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D.莫之夭阏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的两种特殊形式。①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便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如A项,“之”是宾语“何厌”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但C项不是特殊句式,“之”放在主谓结构“已往不谏”中,取消其独立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②否定句中,“之”作宾语的代词,一般提到动词的前面,如B、D项:“未之有”即“未有之”;“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没有什么阻碍它。

答案:C

10.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惟兄嫂是依

C.复驾言兮焉求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式。A.何以:即“以何”,用什么。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B.“惟(唯)……是……”是宾语前置句式,“惟兄嫂是依”即“依兄嫂”。成语中还保留有这种结构,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C.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答案:D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译:在宫殿上侍奉的众大臣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的爪牙不锋利

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定语后置句式。题中加点部分都含有定语后置句式。A 、B 、D 三项中的“者”是标志词,C 项中的“之”是标志词。“蚓无爪牙之利”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应翻译为“强健的筋骨”。

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农人告余以春及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以:连词,表目的。按现代汉语用法,A 、B 、D 三项语序为:A.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D.农人以春及...告余(农民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

答案:C

13.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于:表处所,可译为“到”。按现代汉语用法,B 、C 、D 三项语序为:B.而于水..寒。C.其闻道也固乎吾..先。D.以孝悌之义.....

申之。 答案:A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

C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 .寓形(于)字内复几时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成分省略。依语境可知,“守空船”的是琵琶女。即:(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

答案:B

15.仿照上题,用括号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蟹六跪而二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余)击破沛公军!”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③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⑤蟹(有)六跪而(有)二螯。(本题重点考查成分省略。)

(二)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愁:发愁。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愁:使……发愁。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归:使……回去。A、C、D三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A.亡:①灭亡。②失去。C.却:①使……退却。②后退、退却。D.负:①使……负担,使……承担。②承担。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堕:落、掉。

B.泣.孤舟之嫠妇泣:哭泣。

C.使使以闻.大王闻:报告。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受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句中加点词后面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该动词活用作使动。闻:使……知道,解释为“报告”正确。A.堕:使……堕。指苏武的哥哥推搡驸马,使驸马落入河中淹死。B.泣:使……泣。D.阙:使……减少。

答案: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

B.至殿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好好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意动用法。怪:以……为怪,认为……奇怪。秦王的大臣认为秦武阳的神态有些奇怪,产生警觉,从而引出荆轲为之遮掩的说辞。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本题重点辨析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愚:使……愚昧。A.鄙: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越国以鄙远”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邑。B.迟:以……为迟。C.友:以……为友。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壮:以……为壮。

B.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以……为奇。

C.襟三江而带.五湖带:以……为带。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以……为善。

解析:本题重点辨析意动用法。善:擅长,“善”不是意动用法。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目:名词用作动词,指用眼色表态示意。A.树:①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②名词,树木。B.棹:①桨,这里用作动词,划桨。②名词,桨。D.道:①名词用作动词,取道。②名词,道路。

答案:C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目:观赏。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前:走上前。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目:名词,目光、眼力。B、C、D都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解释正确。

答案:A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B.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C.天下云集响.应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日:太阳,没有活用。日薄西崇山峻岭,指太阳快要接近西山,比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A.间:小路,句中作状语,表示“至”的状态,从小路。B.箕畚:句中作状语,表示“运”的方式、工具,用箕畚。C.响:回声,句中作状语,表示“应”的状态,像回声那样。

答案:D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宾主尽东南之美.美:美好、美丽。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危急的情况。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艰险遥远。

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有德行,有才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用作名词。A、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美:俊杰。

C.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

D.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答案:B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后退,倒退。

C.固前圣之所厚.厚:老实、厚道。

D.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厚:推重。D项为意动,其他为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童子之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解析:A.名词;老师。B.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C.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D

13.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师:动词,从师学习。②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③事:动词,侍奉。

④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①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吴会于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刃:名词用作动词,杀。②目:名词用作动词,眺望。(“目”与“望”相应。)

③急: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急,逼迫。④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志,记录,记载。志怪,记录怪异的事物(情)。)(本题综合考查词类活用。)

板块三综合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

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D.触草木,尽死

解析:ABC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D

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解析:ABD均为代词。

答案:C

【参考译文】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曾为绍兴年间(1131~1162)的诏书做跋说:“假使这些诏书在绍兴之前出现,就没事奉仇敌之大耻;假使这些诏书在隆兴之后行,就会成就盖世奇功。如今这些诏书与仇敌共存,可悲啊!”人们佩服他的敏锐深切。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人多经商,故而不利农业,再加上兼并之患,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之士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鼠

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②。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③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④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啐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⑤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⑥,用此智耳。噫!匹夫⑦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万历:明朝神宗年号。②奔之:向猫扑过去。③硕(shuò)腹:鼓起肚子。硕,大。④掬(jū):抓住。⑤惰:懈怠。这儿指无力。⑥彼出则归,彼归则复:对手出击便退让,对手退却又出击。⑦匹夫:古称平民中的男子。或指平常人。

3.下列各句中与“辄被啖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B.此余之所得也

C.刘备天下枭雄D.青,取之于蓝

解析:例句为被动句,BC为判断句,D为陈述句。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与“大与猫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解析:例句为介宾后置,A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介词宾语前置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与“蹲地上少休”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垣墙周庭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解析:A为宾语前置,BCD省略句。

答案:A

【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跟猫差不多,危害很严重。到民间四处寻找好猫来捕杀克制它,猫一来就被老鼠吃了。

正好有外国进贡来狮子猫,它的毛白如雪。抱了它丢进有老鼠的房子,关上房门,躲在旁边悄悄看它。猫蹲了很久,老鼠犹豫不决地从洞中出来,看着猫,怒冲冲地朝它奔去。猫躲避跳到几上,老鼠也爬到几上,猫就跳下。如此反反复复,不只百次。众人都认为猫胆怯,认为这猫是没用的猫。不久老鼠蹦跳得渐渐迟缓了,硕大的腹部好像在喘息,蹲在地上稍做休息。猫马上迅速扑下来,用爪子抓住老鼠头顶的毛,嘴巴咬它的头颈,翻转争斗相持,猫发出呜呜声,老鼠发出啾啾声。打开门急忙观看,老鼠的头已经嚼碎啦。

这才知道猫的闪避,不是害怕,是等老鼠疲惫。它来我去,它去我来,用这样的办法很聪明啊。哈!匹夫拿着剑,和老鼠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原文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离: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离”应解释为“隔阂”。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连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就”。C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才”;后者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D项,均为介词,“跟着”,“向”。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D.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D项,句中的“也”表示停顿,无实义。

答案: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的关键点为“既”、“所以”等。第(2)题的关键点为“苟”、“况”等。

答案:(1)已经有了固定的目标,就要寻求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了,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2)如果不立志,即使是很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是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

【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人的志向。于是这样要挑选好你们的弓,修直你们的箭,蓄养你们的精气,积攒你们的力量,站正你们的身体,遵守你们的射箭方法并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圆,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设法射中靶心罢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志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们)会把箭射向哪里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漫不经心地射出箭去,开始时就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箭靶的人,那君子(和)他们断绝(关系),不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也就能够凭借(这个道理)稍微警惕一下了吧?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人贤人(那样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把圣人贤人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好比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没有确定目标,就(像)在茫茫海洋里漂浮不知要到达哪里(一样)。(这样的人)(大概)很多都会沦为荒诞无知的人!这是设立志向的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固定的目标,就要寻求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了,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师、交友、读书、研究事理,都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于是这样平时居家没有事情的时候,(对于)这个志向从来没有懈怠过;待人接物的时候,(对于)这个志向从来没有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从不丧失;(身处)患境(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从不妥协;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肯罢休。这才是立下志向始终不变的做法。

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即使(志向)是做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又说过:“立志不变,就可以聚精会神。”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是很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是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天生(就)知道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谈到志,更何况我们这些愚昧至极的人呢?

如今大司寇的上客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限制,严格但没隔阂。(黄先生)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也跟着我学习。黄济也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他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来送给他。后来(他)暂时回到他的家乡,又来(我这里请我就书斋名)写一篇说。(我)挥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认为黄济也的要求麻烦。黄济也,还要想想(怎么)设立志向啊。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⑤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 ?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青,取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高考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二、文言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 ()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文言文句式整理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 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的情况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句式整理 被动句:《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為仲卿母所遣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同時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前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使不辱于诸侯《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师说》不拘于时 《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苏武传》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见犯乃死,重负国。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后:《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项脊轩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某所,而母立于兹。其制稍异于前《诸子喻山水》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今尔出于崖涘 《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乃设九宾礼于廷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新序二则》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训俭示康》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奈何饮于酒肆 得于酒家酒酤于市一旦异于今日 《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中山之君也。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石钟山记》得双石于潭上 《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秦晋肴之战》庚辰,将殡于曲沃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吾子淹久于敝邑辛巳,败秦师于崤 武夫力而拘诸原 《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河北张运娇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

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四、“中心词+定语”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必修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必修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 必修三: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必修四: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 必修五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讲解学习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文言句式练习(一)判断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环滁皆山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非我也,兵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三、阅读下文,指出划线句子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4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5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 文言句式练习(二)被动句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2.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不能容于远近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高中文言句式整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常见类型(肯定判断) 常见类型例句 …… 者, ……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也; ……也我,子瑜友也;斯用兵之效也 …… 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无标志式刘备天下枭雄 ……为…… 我为鱼肉 ……是……(汉魏以后)同是天涯沦落人 副词加强判断 常见副词例句 乃:就(是)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陨石》) 则: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就(是)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必:一定(是)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诚:确实(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固:本来、实在(是)斯固百世之遇也 素:本来(是)且相如素贱人 皆:都(是)山下皆石穴罅 悉:都(是)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非:不(是)(否定副词)非字而画;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被动句 “为”字式为…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 行将为人所并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字式 …见… 徒见欺 …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字式 …于… 不拘于时 “受”字式受……于……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字式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式据句意判断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宾语前置)否定句 不+宾语(代词)+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未+宾语(代词)+动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弗+宾语(代词)+动词弗之怠 无+宾语(代词)+动词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莫+宾语(代词)+动词莫我肯顾;以为莫己若者 疑问句 宾语(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 宾语(疑问代词)+介词何以知之? 宾语(疑问代词)+之+有守何罪之有? 陈述句 宾语+之+动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 +宾语 +是 +动词孤臣唯命是听 自(反身代词)+动词举贤以自佐 宾语+介词“以” 余是以记之 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为强调宾语直接提前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有+定语+者(古代寓言故事开头) 楚人有涉江者 中心词+定语(数词)我持白璧一双 (介词结构后置) 谓语+“于”字介词结构师不必贤于弟子 谓语+“以”字介词结构具告以事 谓语+“如”字介词结构焚拜如前人 谓语+“乎”字介词结构其闻到也亦先乎吾 (谓语前置) 谓语+主语甚矣,汝之不惠 4、省略句(省主语) 承前省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汝)虽不谓吾言为是, 而亦无辞相答。(《与妻书》) 蒙后省(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要点: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予群从所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