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写作心得

律诗写作心得

律诗写作心得
律诗写作心得

律诗写作心得

律诗一般分为五律和七律,相比平常的诗歌,格式要求更规范。五律比七律更难写一些,因为对炼字要求更高。学写古体诗词的人往往觉得写律诗像带着镣铐跳舞,痛苦又带着涅槃的快乐。我为写好律诗,也受了不少折磨。这里把一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算是抛砖引玉,请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笔者非科班出身,野路子土招数,见笑方家了。

一、音律篇

音律是律诗别于其他形式诗歌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律诗工整精美的重要因素。律诗的音律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平仄和压韵了。关于平仄,我个人简单遵从普通话里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的原则。古音的流变、方言里的变化一概不论,那是语言音律学家的事情。在写律诗的时候,我尽量使偶数句的末字为平声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压,平仄均可。至于内部的平仄排列,我只能尽可能地平仄交错以求“音律铿锵”,做不到一律不强求。换言之,我属于典型的“平仄不论型”。

说到押韵,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韵害意。意思本来用另一字最通畅,意境最优美,表述最准确,但是为了押韵用了一个很勉强的字,破坏了整体的气韵,得不偿失。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一般在没有整句构思的时候,优先从押韵的尾字倒推出全句。也就是先从押韵而未被自己前面的诗句所用的字里挑一个合适的,实在挑不到就调换前面的,然后补齐全句,就能两全其美了。如果忽然来灵感了,一个很得意的奇句就是不押韵,没关系,为它另起炉灶再补全其它句子作成新诗就是。这叫“因句成诗”。比如我的《归途咏雪七》:无情最疑是天雪,意态洒洒肆洋洋。一点冰心一片冷,原不分春露秋霜!就是由第三句“一点冰心一片冷”生发而来。

当然有的文学功底较扎实的作者,喜欢格律严整合乎古意,我也是非常赞成的。既合乎格律平仄,又辞意俱佳,算是根正苗红地为为往圣继绝学。这样的律诗现在实在太难寻了,我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放宽要求,把格律不大合体例但意境文采不错的作品也视为难

得的精品。但是一味讲究平仄格律,字不押韵不合平仄坚决不用;不顾意境优美叙事连贯与否,那就属于光戴上了镣铐,跳不了舞。韵律没有为诗歌增色,反而成为负担甚至牢笼枷锁;作诗变成写八股填字游戏,就沦为下乘了。

与之相反的,是不少飞扬跳脱的作者,毫不按格律平仄,由着性子来。能压上点韵脚就压,压不上就算。这样的作者还不在少数,一大群。个人意见,要是连律诗一般八句、五言或者七言、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为两个联句的规则都不遵守,那最好不要称律诗了,叫古风或者古乐府甚至散字令好了。只要读起来很美,也是好的。“诗贵境界……文字在次,格律、成例无足虑。”(参见附录2闲斋诗话·2)只要意境优美、抒情自然、叙事流畅、立意高远,能引发读者心灵共鸣,就是好诗。音律,只是古诗词创作中一般规律和要求;并非甄别好诗的唯一标准,甚至算不上重要标准。不过一些未入门的初学者,还处于“蒙昧”、“涂鸦”阶段的时候,最好在韵律上学得认真一些,要是别的都没有,连韵都不压——那就好比您是不带镣铐了,但是那舞跳得迪斯科不是迪斯科、秧歌不是秧歌,那还不如先练练基本步法,踩踩节奏,易于摸着门道。初学者可以先写写打油诗,那个只要押韵,其他要求都很低,只要言辞通顺、字数对起来就行。写得比较顺手了,尝试着去俗字、提炼句子、规整结构,就可以尝试写古风、再绝句,然后专门练习一段写五字、七字的对联,最后再写律诗。这样说并没有贬低打油诗或者绝句的意思,而是它们相比律诗约束少,易于入手而已。有些打油诗、民歌童谣言辞虽俚俗,意蕴却深远,境界比那些应时奉制虚应故事的律诗高得多。而且由于门槛低,更受普罗大众喜爱,社会效应超过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那是题外话了。这里说下我的一些音律心得:

一是同韵或者近韵字,除非生僻或者避讳、重复,尽量用雅字、书面字、较古朴的字,不要用俗字、口语字。比如“食”“吃”、“甘”“甜”、“逝”“死”、“餐”“饭”、“颜”“脸”,一般用前者而不用后者。这个好理解,“不食嗟来餐,未习观尊颜”换成“不吃嗟来饭,未习观尊脸”,多别扭!不过有时候却要反其道而用之,以达到更直观警

目的效果,比如“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就绝不能改为“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逝?”否则就太造作伪饰,意味大减。其实非同近韵字也是一个道理,在后面还要细讲。

二是律诗押韵最好不要选择险韵(比如:“兹此丝日知痴时”韵),因为和韵的字选择较少,很难恰到好处。一不小心就同韵了,比如“时”与“诗”、“梓”与“兹”等。自由选韵的时候,一般依从于最不可更改的诗句。其他韵脚冲突的句子或换字押韵,或者调整为奇数句,甚至放弃以全大局。

最后,选字、词不必光靠记忆选,用电脑输入法把拼音打出来,一组一组慢慢找,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炼字的过程。不很确切这字用得好不好,可以百度下到底是什么含义。经常会有惊喜和新的灵感迸发,比光靠脑子想省力高效多了。这是信息技术手段给律诗创作带来的福利,不可不用。

二、结构篇

律诗的结构并不复杂,首联和尾联连起来稍微修改一下就是绝句,中间颔联和颈联就是两副对联。下面分别来说一下:

首联是律诗的开篇之句,一般用来交代律诗的背景、起因等,担负着开幕陈词的作用。风格上最好平易浅白,一目了然。因为后边有很大的发挥余地,不必猴急猴急地把一大通东西塞里面,既弄得晦涩沉重,又使得后边无话可说。感情基调上最好较为平静客观,不能一下子就高潮了,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叙事、传记性的律诗首联一般和其他体裁的一样,交代背景,切入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一般在这里交代,如附录中1、3两诗;说理立论性的律诗首联也可以直接把论点或立意简要表达说来,方便后边展开论述,如附录中诗2;写景寓情类的,一般点明大的地点方位、时节天气、天地山河,如诗5;也可随第一人称的视野顺序,如诗3、4。很少能写到细节详情,更少直接发感慨、做结论。

当然,行有余力的作者可以开篇就写得引人入胜,出手不凡;但是后边压力就更大了,要层层递进、一浪高似一浪,不要虎头蛇尾、

后继乏力,就不免尴尬了。其实和唱歌一个道理,你一开始就High 到海豚音了,后边还唱不唱了?沉住气,慢慢来,有的是你发挥的空间。

颔联和颈联是律诗的核心部分,承担者完成主体内容的任务,也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好的律诗一般都是因为绝佳的颔联或者颈联被人铭记。完成了工整精美的颔颈联,就像框架结构完工了主体,基本竣工在即了。

它们的创作要领和对对联基本类似,不过格式固定且要求更细更高而已。相同的地方很简单,字数词性句法都要相对,越工整越好。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名人对名人……如果实在做不到了,那就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勉强一下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单论对对联,往往是上联越绝越难对越好。律诗里的可千万不要这样自找麻烦,一定要不光好对,还要上下联系、合章合节。只求其佳美,不求其冷僻难对。比如五行绝对:烟锁池塘柳,也许是个好对子,但绝对不是律诗里的好句。而很显然作为单纯的对联它可以对:炮镇海城楼;但在律诗里只能对云驻鹦鹉洲之类。无它,意境更合罢了。

那么,按什么章法来组织这两联乃至全诗呢?一是按时间顺序,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先后来写。清晰明朗,一路到底。比如描摹事物的播种、开花、成熟、结果,就是典型的例子。叙事、说明、追忆类的律诗,一般采用这种结构居多。比如我的《七律·豆芽》和《江城子·豆芽》就基本按照生豆芽、捞豆芽、炒豆芽、吃豆芽的顺序写的。

二是按照空间顺序。比如先远后近(或反之),先总写后细描(或反之),留到尾联作结或者升华。写景、记游类几乎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它的特点非常鲜明。一般颔联写天地山河星辰日月类,颈联就是人文风物、个人遭际居多。也可以把感慨留到尾联,也可以将感情色彩直接嵌入联中。这类有个小变体,就是按照第一人称的视角转换来组织诗句。一般闺怨、抒怀、伤情类会拿出首、颔联这样写景物,甚至颈联也带上,但一般都是越往后客观景物的成分越少,主观情绪和感叹越多而已。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全糅合在写景里,一直到尾联,

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附录中诗1、3-5全是这种结构。

三是按照逻辑顺序。这个小类别就非常多了,说理立论性的律诗常采用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就是首联提论点,颔、颈联论证,尾联作结。其余总分、分总都是这种结构的变体,而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到诗尾的结构也有,比较少见而已。描摹某种事物的诗歌,比如七律·仙人球、七律·枕头、附录诗2等,也是属于这种结构。一般首联引入,或者稍作描写;颔联一般客观地写事物的外形、观感、特征,颈联就要带上比喻、双关来指代某些人、某些品质或者抒发某种感慨了。尾联定论作结,升华感慨。写人、颂圣的与之类似,不再赘述。总的来说就是先外后内,先浅后深,先客观后主观。

其实尾联的布置基本包含在上述三种顺序里了。你写得很透彻很淋漓尽致了,尾联没啥重要东西,基本就交代个过场收尾算了,比如此诗献给谁谁谁写得不好别笑话之类场面话,有点像“垃圾时间”,这叫“前重”,不算大忌讳。有些则安排得正好,尾联来两句升华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样最好,骨肉停匀,可叫“全匀”。比较麻烦的是你颔联颈联没把意思展开完,就需要把意思浓缩下让尾联第一句承担双重任务,第二句承担尾联的大部分任务。这样不但提高了尾联的写作难度,写好了也容易造成尾联出色反衬前面的诗句平庸,这叫“后沉”,一般老手会尽量避免。否则即使这诗算好诗,也不算好的律诗。最忌讳的还不是尾联没完成应有任务,话没说完来了个“断尾”;而是忽然和前面说的立意对不上甚至完全弄反了,这叫“尾斜”、“尾翻”。出现了这三种情况,必须要修整甚至推倒重来的,初学者不可不注意。

明白了这些,读写律诗也就有了些脉络可遵循。切忌头上一句屁股上一句,上联说天高日暖下联跑雨雪霏霏去了。初学者易犯“以句害构”的毛病,想起一句不错,兴奋地写上了,不顾上下衔接、整体架构,下边又是另一根神经来灵感凑句来了。一看,嘿,还押韵呢!写上交工了。这样写出来的诗,可想而知非常散乱,让读者看了一头雾水。不要认为古体诗词字数少,就没结构可言。惟其结构精炼,才更考究布局叙事的功底。这里的高下,也是老手与新手的差别所在。

提倡写诗从全局出发,胸有成竹,虽有变动发挥亦不离框架。至少,刚开始学写的时候,守点规矩还是必要的。

三、意境篇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只能说会写律诗了,以及一些避免写歪律诗的心得。有了那些,还不足以写好律诗。因为所有诗歌,最重要的还是意境。而下面所说的,也不限于律诗甚至古体诗词。

诗歌的立意是它的魂魄,没有立意的诗只是文字游戏。其实回文诗、叠韵诗等等,在我眼里都属于文字戏法,算不得上乘功夫。只有立意高远境界优美的诗歌才是好诗,否则文字再琢磨也是伪饰造作、音韵再铿锵也是无病呻吟。“立意”、“用韵”、“成诗”是写律诗的三大步,然而一个有创意、有灵气、有境界的立意是诗歌的立身之本,重于一切。没有立意,神马都是浮云。

那么怎样才能有好的立意呢?归结起来,根源于“真善美爱强”而已。用真心、动真情、写真句、探真理,用真诚、赤诚的心灵、性灵去感受去创作,听从性灵最质朴的召唤,才能引发心灵的共鸣、描摹世界本真的质地。然后,用“文字传递温暖与感动”,懂得、慈悲,给予、救赎,生残补缺,成人度己。为什么小人很难写出流芳千古的好诗?做人的境界和胸怀达不到,就永远无法了悟。而后,发现、怜惜、培育、歌颂、创作、弘扬美的事物和品德,以敬畏而灵妙的心去构思。体悟、琢磨人间最重要的亲情、友情、爱情,因爱而悟妙谛、恋红尘,别禽兽、具性灵。赞颂一切优异的意志品质:睿智、勇敢、果决、博爱、温柔、达观、潇洒、淡泊、刚毅、无私、负责、刚正、谨慎……讽刺一切假丑恶俗愚贪。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毫不实用的文字,却是掌握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古文常识,背熟了唐诗宋词之后仍写不好诗歌的症结所在。修文首修性,做诗先做人。登彼岸而后度人,一向是修行的不二法门。

有了好的立意,如何完美地表达出来呢?个人认为,有几个“度”要注意:

一个是俗雅之度。在一般情况下,越高雅越好,越低俗越糟。因为古诗词里有很多字、词已经千锤百炼,本身就有很强的美学积淀,

拿来做诗词构件事半功倍、物美价廉。“红颜”显然比“美眉”好,“佳人”绝对比“美女”强。能用“如何”别用“怎么”,可用“高堂”别喊“爹娘”!更何况有些“浮生”、“芳华”、“冰心”、“玉骨”原无俗词可换。“刹那红颜弹指老”和“忽然美女变婆婆”,境界高下不啻云泥。这个想提高很容易,多读读唐诗宋词,领受前贤熏陶,少和俗人厮混,尤其别看国产脑残喜剧,慢慢练笔几个月,立马脱胎换骨“口齿噙香”。当然,也不是越雅越好,有时候用些俗字反而清新自然有返璞归真之感。除了在音律篇提到的“看取芙蓉花”句,“醉后应声张老三,便知哥哥行未远。”改成“醺然有应张君唤,便知贤兄行未远”意味就淡了不少。另外,一味讲求雅致,全用现成的雅字美词堆砌,没有了自己的创意和感情,那就变成了卖弄造作、生硬伪饰,反而成了呆诗、死诗,倒不如行云流水听其自然的好。

第二个度是文白之度。这个和前面的俗雅不一样,是指没有俗雅之分、基本感受不到美学积淀的字词。比如“沕”,不百度一下的话一般人谁知道它是“隐没、潜藏”的意思?那你用这个诘屈聱牙的字,树立阅读壁垒做什么?直接该用“潜”用“潜”,该用“隐”用“隐”。非要用“沕”,何美之有?今时今世,诗词读者本来就少,大众国学水平日益降低,我们一定提倡在保障雅致、优美的前提下,优先用平易直白的文字。否则,就是“自绝于人民”。要注意,这个和第一个度并不冲突。这个好理解,千古绝唱有几个字是需要翻字典才会读的?捎带着说说用典。不是不让用典故,要用就用点通俗的老幼皆知的,至少流传较广好懂好查的,要不就干脆别用。非要上百度、翻古汉语词典才能读通的诗,还能给人多少美的感受、叫人体会多高妙的境界?你说你用甲骨文整个律诗,是来招考研究生啊还是叫读者破密码?难懂与否,和诗美不美两回事;人家读不懂,不读了,又不是高考题,你干瞪眼。所以至少在现在,我们欢迎白居易,慎学吴文英(此人词作以生僻晦涩闻名。)当然,这里还有个意外情况,就是当要用字的韵已经被占用了的时候,可以找个文绉绉的生僻字来救命。

第三个度是明隐之度。乍看起来,又是和第二个度一样。其实

又是两码事,这里的明隐是要把诗作的清楚透彻、确切分明,还是雾里看花含蓄朦胧?不像第一个度越雅越好、第二个度越白越好,这里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有些地方,比如律诗介绍性的首联、功用性的文字,最好是分明确切一点。而文艺性的、评述感慨类的,则可明可隐,各有妙用。因为诗无定解,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有些时候写得朦胧含蓄一些,大增意味。这也是很多古诗词没法完美的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原因所在,诗词用字的内涵、外延何等丰富。很多时候,诗句里的意境已经不是作者可以全权掌控诠释的了。每个读者结合自身际遇感悟,会进行再次创作。举个例子,我QQ签名上的诗句:“青天向不语,一任碧云飞。”你可以理解成父爱,如青天辽阔,任孩子自由驰骋,但终在关切包容;也可以理解成爱情,夫妻志趣相投,男子怀抱如青天无尽,一任爱人如印在碧空的柔云般幸福徜徉;还可以理解成友情,这个好解释;其实还可以理解成志向、世态、哲理等等。你说我会不会在这两句上下的诗句中加以约束指明?当然不会。有些地方要明白无误如行云流水一般表达出来,有些要留白让读者自行体会,或者自由感悟。

凌乱不堪写了不少,希望对同好者有所助益。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多读、多想、多悟、多练,才能越写越好、化芜为菁!

附录:

1、寒春寄咏99、4、10

濛濛晨天濛濛阴,险崎远路乍登临。

桑叶经风鸣沉郁,梨花着雨透清新。

隐约楼台蜿蜒树,杳渺峰岳踯躅人。

信步千山云烟里,一笑寒暖俱是春。

2、抒怀99、4、17

生平誓不负肝胆,从来豪迈是少年。

摘星岂惧天路险,凌云惟凭心志坚。

峰岳千重霜雪履,江河万里风雨帆。

昆仑高有绝顶在,男儿当意存比肩。

3、书夜99、8、10

无端星夜无端梦,杯酒梅影画堂东。

半帘琴剑未明月,一庭花树正春风。

青天素心岂轻陨,露霄河汉空自横。

奈是多情轻醉里,难任由逸共浮生。

4、客咏00、10、17

风急云乱客路远,惊马横江涉秋滩。

壁立千尺落苍翠,天高万里锁重山。

深意漂泊寥归梦,多历沧桑淡流年。

漫旅川岳知无尽,此身何必是阳关。

5、海行98、12、12

朝晖远涛静,万里碧空溶。鹏天浮云聚,鲲海沧浪平。壮游千古兴,豪饮一襟情。行帆烟波里,浩浩歌长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