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2008-07-08 11:33:38)

标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学合并杂谈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

医科大学的主管权是否下放做出明确表态,同济医科大学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因而这个方案亦未能实现。最初合并方案涉及的高校列表:院校名称院校性质主管部门进入“211工程”名单武汉大学公立中国教育部是华中理工大学公立中国教育部是同济医科大学公立中国卫生部不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公立中国国家电力公司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公立中国国家测绘局

2000年2月15日下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谈到武汉高校合并时称:虽然中央答应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给湖北留一个席位,但这个承诺并非不可收回。只有把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最大限度地强化新武汉大学的实力,才能与外地高校竞争全国高校优先建设的前十名席位。同济医科大学是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自1980年代以来,同济医科大学就与武汉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因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非常合适的。然而,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2000年2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陈立功,在华中理工大学官方的白云黄鹤BBS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的长文,详细阐述了他对当时湖北省内数所高校合并的个人观点(大意如下):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另起炉灶,不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于是武汉地区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国家优先建设的前十名。武汉大学拒绝保留“同济”的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与之前已完成的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相比,同济医科大学放弃联姻综合大学,而选择工科院校,可能“损失是远期的,但却非常惨重”(原文如此)。《我们的声音》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很快,该文被转载到了武汉大学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学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国内BBS,和以在欧美亚太地区留学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未名空间BBS等国外中文BBS 上。此后短短数日,各相关高校的师生、校友在多个互联网中文论坛上展开了激烈辩论。与此同时,该文的影响范围迅速突破互联网的局限。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处的布告栏上,出现了《我们的声音》一文的打印稿,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点评。同济医科大学教师陈立功发表的《我们的声音》一文,指责武汉大学在合并事宜上不尊重同济医科大学,导致两校未能成功合并。

而武汉大学校方则认为,《我们的声音》一文对武汉大学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遂马上发表公开声明,就合并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武汉大学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我们的声音》一文损害了同济医科大学领导人的形象。由此,各相关大学校方开始陆续介入此事.2000年2月29日,迫于多方压力,陈立功在白云黄鹤BBS发表了《我的检讨》(大意如下):出于维护母校的荣誉,发表了《我们的声音》一文,为此感到遗憾和愧疚。公开发表撤回《我们的声音》一文的声明,并向“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响。今后将“加强政治学习,认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我的检讨》发表后,一片哗然,很快再次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并被迅速转载到了国内外多家中文BBS。这篇检讨不但没有减退当时互联网中文

论坛上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热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的相关讨论一直延续了数十日之久。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6月1日,同济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保留“同济”名号,并享有诸多独立管理权。而当初以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卷入合并、保留该校校名为由,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的该校部分师生校友,不得不尴尬的接受华中理工大学校方不但主动参与合并,且自愿更改校名的现实。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合并后经过校内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至此,武汉地区合并组建的两所新高校都无法争得优先建设的大学席位,从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许诺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留给湖北的一个席位。后续对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陈立功的文章中,指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拒绝保留“同济”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此后武汉大学校方立即公开作出澄清,称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根本不存在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由于双方说法相互矛盾,此后中文网络论坛上关于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不断出现,并有多位自称知晓内幕的神秘人物“爆料”。

较常见的解释有三种:部分同意陈立功文章的观点。认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要求合并后各院系按照学科重新整合,即选择彻底融合的方式,不愿在校内出现“独立王国”。但是,在是否保留“同济”品牌问题上,目前仍无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武汉大学校方并未一口回绝,因为当时很多知名医科院校合并时都保留了自有品牌。倾向于武汉大学校方公告的观点。认为陈立功文章中对武汉大学校方的指责与事实不符,是当时同济医科大学部分高层领导向同济医科大学校内释放的“烟雾弹”。一种较为中立的观点。认为在合并谈判时,同济医科大学校方与武汉大学校方各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当时的同济医科大学校方在谈判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由于武汉大学校方认为该校有百年历史,校名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接受,导致两校合并失败。而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愿意放弃该校校名,并接受同济医科大学校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最终合并成功。从此,华中理工大学不复存在,合并后的华中科技大学横空出世。另一方面,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考虑到武汉地区有同济医科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两所医科大学,且两校都与武汉大学合作较多,可从中选择一所合并。故在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谈判过程中以无法接受武汉大学必须更名的理由拒绝,转而与要求不多的湖北医科大学协商合并事宜。早在陈立功发表《我们的声音》一文前,就有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提前披露了武汉大学将与同济医科大学或者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的消息,是当时武汉大学校方已有两手准备的蛛丝马迹.同城出现竞争对手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决定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武汉大学为了恢复失去50年的医学院,考虑邀请位于武汉的另一所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加盟。

与同济医科大学类似,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也有较多合作。但两校的区别也很大: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而同济医科大学是中国卫生部直属高校。合并前,湖北医科大学除口腔医学等少数专业位于全国前列外,临床医学实力明显不及同济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就在武汉大学旁边,而同济医科大学在长江对岸的汉口,相距较远。经过再三权衡后,武汉大学向湖北医科大学伸出橄榄枝,后者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一同并入武汉大学。合并后,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这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即武汉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两校由2000年前的合作伙伴,转变为2000年后的竞争对手。

由于武汉大学有与医科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和经验,能够大力扶持学校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湖北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愿意融入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学校也与武汉大学校区毗邻,整合后的武汉大学医学部发展较快。考虑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临床医学领域实力较强,武汉大学医学部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加强了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形成错位竞争。2004年,以武汉大学为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报的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这是目前湖北省内唯一涉及医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武汉大学与法国高等教育界关系密切,武汉大学医学部与法国同行开展了频繁的合作交流。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国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设备交通部长、外贸部长、前总理、法国驻华大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等组成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法国企业家和法方记者等随行人员共约200人,在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湖北省省长罗清泉等官员以及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等校方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内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参观中法两国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学合作项目。希拉克总统亲自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竣工剪彩,并为中法两国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武汉大学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奠基。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四大常任理事国(英、法、苏或俄、美)的在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首次访问武汉,海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此次外交访问被看作武汉大学医学部在错位竞争六年后,终于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始正面竞争的标志。而湖北省有武汉大学医学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良性竞争,有利于该省在医疗卫生领域整体实力的上升,从而惠及当地居民。

“同济”品牌之争起初,同济医科大学曾经试图迁回上海与同济大学合并,但未能如愿。2000年,位于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同济医科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位于上海的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等校合并后,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于是,中国出现了两个使用“同济”品牌的医学院,品牌之争就此开始。这也是陈立功的文章中没有预料到的重要变数之一。从历史看,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血脉比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为正宗。1984年10月,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到武汉访问时,就曾专门参观当时的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从地理和经济上,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占后发优势。这种特殊情况,使得短短数年内,“同济”品牌之争从开始时的平淡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激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都申报了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延续“同济”品牌、加强中德合作的计划。2005年11月1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德两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建设中德友好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则未能如愿。但在整体科研实力上,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仍占有优势。“去同济化”由于很多不了解同济医科大学历史的人,一听到“同济”,往往以为是上海的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认识到,在宣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济”品牌时,却面临着帮同济大学及其医学院做宣传的尴尬。另一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享有人、财、物、外事等独立管理权,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感到不易统一管理,阻力较大,学校合并后长期处于磨合状态。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校方逐渐开始整合同济医学院。此举被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师生校友形象的比喻为“去同济化”。在合并五年后的2005年6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屈伸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田玉科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领导班子作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在1999年2000年期间放弃联姻武汉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要求保留“同济”品牌和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的同济医科大学元老们,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免职或冷落。而在合并谈判过程中同济医科大学一直要求保留的、并得到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承诺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在合并五年后被华中科

技大学校方部分收回。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所医院从医学院中脱离出来,改为与同济医学院平级。自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元老们已被架空。但“同济”二字依旧保留。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彻底的机构改组。此次改组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已取消“同济”二字),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校方2005年重大调整后得以部分保留的一系列独立管理权,终于被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完全收回。同济医学院从此彻底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成功。

陈立功事件,是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大合并浪潮里,为数极少的发源于互联网中文论坛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由于医疗卫生领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该事件所涉及到的从1998年至今的一系列变化,折射出中国的部分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在是选择单独发展还是与其它高校合并,与什么类型的高校合并,以及合并后是选择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还是彻底融合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利有弊。

单独发展:利:拥有完全的自主性,无需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弊:不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少,难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与其它高校合并:利:较易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发展所需的资金可能较多,容易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弊:没有完全的自主性,需要考虑合并后的各种限制和羁绊。

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利:自主性较高。弊:合并后的磨合期较长。合并后彻底融合:利:合并后的磨合期较短。弊:自主性较低。

目前,继续单独发展的普通高等医科院校有: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不含军医院校)。合并后部分独立运作或保留自有品牌的高等医科院校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为主体)、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为主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为主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为主体)、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为主体)等。合并后彻底融合的高等医科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主体)、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为主体)、山东大学医学院(原山东医科大学为主体)、武汉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为主体)、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为主体)等。2006年9月5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由中国教育部、中国卫生部共建,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紧密合作办学,但并未合并。[11]这是至今出现的第四种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办学模式。该模式更加灵活,但由于具体方案的细节较为模糊,不确定性也很大。注释1 ↑这九所知名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年发表的《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和《我们应该从容思考》两文。目前《我们的声音》和《我们应该从容思考》的原始文章现都已无法查询到,但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于2000年5月27日保留了《我们应该从容思考》的大部分内容,其中亦包含《我们的声音》的主要内容,其它一些论坛也有相似的网页档案存在。

同济大学历史上有两个医学院。第一个医学院于1950年迁入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此后逐渐演变为同济医科大学。从1951年到1999年,同济大学都没有医学院建制。直到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后更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才有了第二个医学院。

当时,中国卫生部和中国教育部协商后同意,中国卫生部直属医科院校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附近的综合大学代授。位于北京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由北京大学承担。位于湖北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位于湖南长沙的湖南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由武汉大学承担。如此类推。

同济医科大学在合并前与德国同行有一定的联系。1928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直到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并沿用至今。1988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参见《希拉克总统勉励医务工作者——让疾病后退让希望重来》,《湖北日报》,2006年10月28日;以及《希拉克参观武汉大学称树立中法教育合作典范》,新华社,2006年10月28日。9 ↑《胡锦涛主席和德国总统克勒出席我校中德友好医院项目签字仪式》,同济大学新闻网,2005年11月11日。10.0 10.1 合并前,同济医科大学没有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11 ↑参见中国教育部网站的《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网页。

永远的程千帆

永远的程千帆 菜九段供稿 程千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不知是因为自己上了年纪特别好怀旧之故,还是近年来旁门左道搞得特别邪乎、感觉日爽一日之故,这一两年来,常常想到程老,尤其是想晤会程老,向他老人家汇报一下菜九一直以来的种种折腾,或可大慰先生老怀。今年(2009年)菜九读史随笔集《历史的侧影》出版前,本想写个自序,在其中表达一下对程老的缅怀之情,后因田秉锷兄的推荐序里已写到了程老,菜九便省掉了自序这个节目。但对程老的怀想仍然每天萦绕心头,难以释怀。而一旦动了想写程老之念,程老的音容笑貌,程老对菜九的种种提携之情,便会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我,真是一日不写,一日不得解脱也。兼之近日程门弟子苍山牧云(潘成稷)先生风闻菜九要写程老,已预先致谢了多次,那么,将程老对菜九的种种关爱诉诸笔端,实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其实菜九从程老游的时间已较晚,且时间并不长,既非其门人,也非一般学生,当属未得先生亲炙者,缅怀程老这样的题材,说起来也轮不到菜九来写。只是菜九以为,不管怎么看,程千帆先生也可算得上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个景点,而景点也者,自然是横岭侧峰,人人眼中笔下各不相同。既然菜九从程老游,也算是到过了这个景点了,看的不深,看的不细,也是到此一游过了,总可以写个游记,或者能说出个与他人不同的一二三来。 程老道德文章学问皆臻一流,在学界盛名素著,而在1988年菜九到江苏古籍出版社工作之前,还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程老其人。菜九的特点是孤陋寡闻,所知甚少,几十年一贯,不曾稍异也。近期程门弟子苍山牧云问了一大串南京地面上的学者,菜九皆闻所未闻,当年不知程老,亦属正常。只不过是以菜九今日对程老的情怀,回看当年的一无所知,真要为这种孤陋到极点而汗颜啊。 虽然菜九不知道程老,但知道沈祖棻。菜九读研时好看闲书,在书库中翻到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菜九似懂非懂看读一过,心中油然升起对真学问的崇敬与向往。如沈祖棻先生这样上下纵横陈述探讨为文之道、为文之妙,菜九不禁惊异,纯学问居然能如此有趣、如此精彩、如此迷人,沈祖棻在菜九心目中直如天人一般,实只能仰视也。从此以后,菜九对真学问开始向往不已,尽管如今菜九年过半百仍然没有真学问,但对学问的尊崇,一日未尝稍衰也,并对自己的缺少根基始终引以为憾。 菜九到出版社工作后,看到一本由程千帆著的《日本汉诗选评》,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程千帆先生其人,并又知道其为沈祖棻的夫君。当时菜九也不知程老是何方神圣,又如何让沈祖棻先生吃了他的套。天人一般的沈祖棻在菜九心中是何等神圣,心中颇有点为沈祖棻抱屈。 看来人类的大毛病——好为自己不懂或知之甚少之事妄下判断、乱发感慨,在菜九身上也严重存在,难免就少年轻狂,终至老年轻狂。后来慢慢了解到,当年的沈祖棻在读研究生,风头正劲,其诗词创作举世无抗手,已有当代李清照之誉;程先生则只是刚刚显露才气的大学新生,当代李清照眼光何等了得,一下子就从众多追求者中发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程千帆,从而缔结一段良缘。知道了这些前因后果之后,菜九不免要为沈祖棻高兴,也要为程老高兴,以为除了程老,或者还真难找到能配得上沈祖棻的如意郎君呢,终不成让天人般的沈祖棻先生无

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_高中作文

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我与杂志社的恩恩怨怨,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我收到了上海的《少年文艺》(2008,2月上半月)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我如梦初醒,这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写了首诗给它寄了过去。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我快要把它忘了的时候,《少年文艺》来了封信,说我写的诗很好,准备发表。注意,“准备发表”,也就是说事情还在酝酿中,2020中国“准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50年中国“准备”实现共产主义……凡是“准备”的东西基本都没准备。 但人家杂志社都开始“准备”了,咱也不好闲着,于是整天准备收样刊。由于那时候我在各杂志社都比较活跃,《成才之路》到了,《作家天地》到了,《青少年文学》到了,《时代文学》到了唯独《少年文艺》从此人间蒸发。而这些杂志社基本都在打着“培养文坛新秀”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这个你在随便一份语文报类型的杂志的中缝就可以看到“第几届XX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征稿启事”而且开头都是“为繁荣文艺创作,发掘和培养文艺新人,本社……”跟背课文似的,无论你写什么,哪怕是你把你们学校的校规写上去,过不了几天就给你寄信来说经过编辑们的仔细审阅,发现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已经通过初审获得了优秀奖,将给你获奖证书和奖牌,但还有个前提(这才是正题)你要交纳XX元钱参加复赛,否则不给你。当你给了他这“XX元钱”再过不久你就会发现这XX元钱成了“XX冤钱”:寄来的证书让人不忍心多看几眼,因为吹弹可破,薄得软的比手纸还好用,稍微有点骨气的都没穿“衣服”,白纸一张,然后印着几个字,说明你获奖了,真正做到了“一字千金”,剩下的空白处还有用,留着打草。还有更离谱的就是连我写的文章的题目都记错的,张斌的“斌”字加撇的……搞不好那

这些年,江浙两大纺织重镇之间的恩恩怨怨…

这些年,江浙两大纺织重镇之间的恩恩怨怨… 从西往东流过吴江区盛泽镇的麻溪港,从太平桥下横穿苏嘉公路后进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进而汇入京杭运河。站在两省交界处的太平桥上,只见麻溪港河水平缓地流动着,两岸的湖荡里停泊着三三两两的渔船,点点白鹭在水面上悠闲地滑翔,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王江泾镇 时光倒溯16年,这条河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2001年11月22日凌晨,王江泾一带的村民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8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麻溪港以拦阻来自盛泽方向的污水,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这起事件后来被称为民间“零点行动”。时隔16年,吴江区水利局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吴建斌对“1122事件”仍记忆犹新,他介绍,那时,盛泽镇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还没得到有效处理,通过水泵直接排进麻溪港,进而流到下游的王江泾,给当地渔民造成了损失,于是对方发起了民间“零点行动”。据悉,除了堵河,嘉兴渔民们还曾把大量的死鱼堆在盛泽镇政府门口。因为河水,吴江和嘉兴成了“冤家”。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6年后,还是因为河水,这对“冤家”如今变成了“亲家”。2017年苏州市《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从市委书记、市

长,到村委会主任,四级河长网络将覆盖苏州2万多条河道。江苏河网密布、水系众多,管理难度颇大。应运而生的'河长',成为每一条河道的'监护人'。当下,江苏全省正在系统推进治水,夯实河长职责。近日江苏《新春走基层》栏目,带我们一起去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看看发生在那里的治河故事。 盛泽潜龙渠公园音乐喷泉 张晓峰,今年56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一名村级河长。早上9点,他开始了第525次巡河。张晓峰:“这个是我分管的河段,但这个河段有点特殊。河的北岸都是我们江苏的,河的南岸是浙江的。”记者:“所以这条河一分为二了?”张晓峰:“对。”老张说,像这样的跨省河在当地有15条。作为丝绸名镇,盛泽的纺织印染厂林立。早些年,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交界河成了臭水沟,两岸居民怨声载道,治水成了当务之急。在老张看来,向内河'开刀'才是治理交界河的第一步。跑遍村里所有内河后,他手绘了一张河道图。 王江泾 张晓峰:“有斜杠的地方就是污染严重的,擦掉的就是通过我们河长制治理以后,慢慢改变了河水污染。”记者:“怎么想着要自己画张图?”张晓峰:“这个方便管理。”丁家坝桥附近工厂多、管网复杂,被老张在图上标注为重点

略说宋诗

略说宋诗 导读:小引 我今天到南京大学讲宋诗,是向程千帆先生致敬来了。在我看来,宋诗的研究无论如何有了多少新的进展,新的成果,如果要想有真正的突破,还是得要从千帆先生这里重新出发。所以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应该有学术史的重新学习,向程先生这样的大师朝觐,以获得新的灵感与能量。 向程先生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学术的大目标,一是学术的方法。我先讲前一方面。 现在,全宋诗、全宋文也都已经编好,文献上是有很大的进步了。论文成果也很多,新的领域、新的论述,不断涌现。但我认为有两个倾向是否有待于克服:一是周围研究的流行。周围研究就是找一个外面的角度,然而把文学对上去。大家大概是习惯于唐诗研究的做法了,又开始在“宋诗与XX”的模式下展开研究,这样下去,有进一步将文学史学化,使文学朝史学附庸的方向继续发展。尽管西方也有这样的主流,文学、思想,都敌不过史学。然而,这样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不是正常的。现在很多文学研究,收集了很多材料,整理了很多文献,然而永远只在文学的四周打转,永远也不愿进到真正的文学里面去。他可以讲几小时的诗歌,却可以一首诗都不愿讲。他可以讲几天的文学,却可以根本不提语言的艺术,更不提文学的心灵。因而,文学研究的回归,是我们期待很久的正道。程先生其实早就见到了他身后学术界的道术为天下裂,他提出的考据与批评结合起来,真的大

有深意。他讲的批评是文学批评,是提醒大家不要流于繁琐和细碎,要回到文学大义上来。 另外一个倾向是提不出大的目标,也似乎不在乎大的目标,只满足于一些小的题目,流于一些局部的成果。或者只热心某种占地式的考量。程先生他们心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还宋诗一个与唐诗“并肩诗衢”的地位,他们有一个整体战役,即宋诗争夺战,因为,宋诗毕竟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程量更为厚重,更为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之花的美丽。我们看程先生在给曹虹书写的序言,以及为全宋诗写的序言里,都讲得很清楚,我们看程先生写陈寅恪、写马一浮的文字里,也都有相关的意思。 但是我认为程先生他们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宋诗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还是没有过办法与唐诗相比。不仅是一般知识大众,而且古典文学专家那里,唐诗都还是高于宋诗。这个千年门户之见,太深重了。 学术研究有课题,人家做过,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因为你不应该重复别人的工作。但是有的课题,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再做,因为这个课题不是一次性的,唐宋诗之争,就不是一次性的。只要你有新的解读,为宋诗得分,那都是学术的重要积累。 所以,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宋诗经典化的工作,包括流派、史实、诗选、理论、文化、断代史等,工作还有很多,几代人都做不完。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大的目标,要时时回到程先生这里来,充充电,正心诚意,然后格物致知。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朱自清父子的恩恩怨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发矛盾;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私自扣留了他的工资。父子间发生激烈冲突,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予理睬。父子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

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程千帆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他本来想报考化学系,但由于化学系收费委有贵,而改报了中文系。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千帆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他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的深刻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在金陵大学的四年中,程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一九三六年,程先生自金大毕业,回母校金陵中学任教。一九四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从此在珞珈山下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一九五四年的《古典诗歌论丛》是程先生平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的最早范例。一九五七年,这位秉性正直、刚肠疾恶的人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从此,他的学术生涯中突出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而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 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即使在艰难的环境里,程先生也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白天劳动、挨斗,晚上读书,并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

武大数学物理方法期末考试试题-2008

2008年数学物理方法期末试卷 一、求解下列各题(10分*4=40分) 1. 长为l 的均匀杆,其侧表面绝热,沿杆长方向有温差,杆的一段温度为零,另一端有热量流入,其热流密度为t 2sin 。设开始时杆内温度沿杆长方向呈2 x 分布,写出该杆的热传导问题的定解问题。 2. 利用达朗贝尔公式求解一维无界波动问题 ?????=-=>+∞<<-∞=-==2||)0,(040 0t t t xx tt u x u t x u u 并画出t=2时的波形。 3. 定解问题???? ???≤≤==∞<<==<<<<=+====) 0( 0,sin )0( 0 ,)0 ,0( ,000a x u x B u y u ay u b y a x u u b y y a x x yy xx ,若要使边界条件齐次化,,求其辅助函数,并写出相应的定解问题 4. 计算积分?-+=1 11)()(dx x P x xP I l l 二、(本题15分)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定解问题 ?????+===><<=-===x x u u u t x u a u t x x x xx t 3sin 4sin 20 ,0)0,0( 0002ππ 三、(本题15分)设有一单位球壳,其球壳的电位分布12cos |1+==θr u ,求球内、外的电位分布 四、(本题15分)计算和证明下列各题 1.)(0ax J dx d 2.C x x xJ x x xJ xdx x J +-=? cos )(sin )(sin )(100 五、(本题15分)圆柱形空腔内电磁振荡满足如下定解问题

???????===<<<<=+=?===0 00),(0,00),(0),(0l z z z z a u u z u l z a z u z u ρρρρλρ 其中2)(c ω λ=,为光速为电磁震荡,c ω。 (1) 若令)()(),(z Z R z u ρρ=,写出分离变量后关于)()(z Z R 和ρ满足的方程; (2) 关于)()(z Z R 和ρ的本征值问题,写出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3) 证明该电磁振荡的固有频率为 ,3,2,1;,2,1,0 ,)()(220==+=m n l n a x c m mn πω 其中0m x 为零阶Bessel 函数的零点。 参考公式 (1) 柱坐标中Laplace 算符的表达式 (2) Legendre 多项式 (3) Legendre 多项式的递推公式 (4) Legendre 多项式的正交关系 (5) 整数阶Bessel 函数 (6) Bessel 函数的递推关系

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罗宗强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程千帆简介: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 代表作品: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百度百科) 程先生的治学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

参考价值。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说: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一、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对于程先生来说,文献学与文艺学,或者说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 都是考证与批评的不同表述方式。 程先生十分重视文献整理。程先生重视史实考订。 程先生说:“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1982年4月与硕士生的谈话,见《程千帆沈祖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又不能不考虑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 品位。 程先生治学,强调要有“通识”。他主张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通史,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读书文学文化程千帆程千帆传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

程千帆: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程千帆:古典小说技巧漫谈 (一) 在我国古典文学诸样式中,小说发达得较迟。它的总成绩,无论与我国的其他传统样式如诗歌、散文相比,或与外国的同一样式相比,都可能要次一些,特别是在数量方面。 这么说,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决不意味着古典小说对于今天在座的各位写小说的同志们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学习的了。反之,明、清两代出现的几部成就很高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将永远是后来人学习的典范,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名著中,有汲取不尽的丰富营养。它们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生活,对于我们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认识作用,更不用说艺术技巧方面给予我们的教益了。 过去我们对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余毒的顽固性估计不足。建国三十年来,虽然口头上也谈反对封、资、修,但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封建主义的东西所起的危害是很大的。十年浩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今天的作家,也就和全国人民一样,必须去努力完成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的残余影晌。要反它,得先认识它。我们的青年作者,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就这一点来说,你们是幸福的,但是也有缺陷。没有经历过旧社会,所以对当前许多真封建主义假社会主义的现象就看不清楚了。或者只知其危害,不知其根源。 要认识封建主义的形形色色,上面提到的那些古典小说名著是很好的参考书。因为它们反映的是未经粉饰的封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非常真实。 我们不是非常憎恶关系学吗?在《红楼梦》中,就有好几位女性关系学大师,通过她们的精彩表演,我们可以了解,关系学也有各种风格、流派。薛宝钗是一派,王熙凤又是一派,袭人、平儿虽然可算一派,然而同中有异。我们不是痛恨一些花花太岁,一些仗着特权无恶不作的坏蛋吗?《水浒传》里的高衙内、《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是些这样的人。我们不是对一些头脑僵化、完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美感的好人包涵着厌恶与怜悯之情吗?《儒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2008-07-08 11:33:38) 标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学合并杂谈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 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

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精选内容

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 一个人进了大学,便要作学期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以后工作中或出席学术会议,也要写作和递交论文。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好的一种载体。 要写论文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检验自己工作中已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你研究某一问题,目的是什么,使用了何种文献资料,为学术界提供了多少信息,只要你一动笔,人们就可以马上看出来,你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多少,你对某一问题把握的程度如何。所以,论文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学得的东西展现出来,检验自己学识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论文总是要创新,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检验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我在这里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分开来讲,是因为一个人有时候可能很会想,想出很多事例和道理来,但最后哪一个是最好最合适的呢,这就需要选择和判断。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思维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就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论文写作要对科学研究作出某些贡献。 应该怎样去选题 一、根据主观上的条件 选择什么题目,首先要看你已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条件。 第二,根据客观条件。 第三,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和开拓。 选题主要是根据研究者主、客观方面的具体条件,根据已有文献的具体情况进行的,题目选择恰当,就有可能作出成绩来。 怎样选择文献 文献多,则迫使我们要努力推陈出新,往深处发掘。 文献少,在研究上为薄弱点,或者前人完全没有提供研究的文献资料,一片空白,无可依傍,则又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们要注意自己研究范围里的新领域,注意别人注意得比较少的问题和方面。 怎样才可谓之创新 开创前人完全未涉及过的领域 1.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做得还不够充分,有继续补充和扩展的必要;或者是 2.前人的解释尚不够圆满,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释。 3.前人对某一问题已有涉及和论述,但其论断并不正确,需要加以修正。 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科学研究当然应有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主要是指思维上、逻辑上的步骤) 一定要非常认真虚心地阅读有关你所研究的问题的各种文献,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好或不充分、不正确,需要补充和修正。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萧乾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乾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乾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乾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萧乾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乾与曹禺 萧乾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乾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您说多巧,我就是那时候回到北平的。九月的一天,我坐在未名湖石舫上东想西想,忽然跑回六楼宿舍,摊开稿纸一口气拉出一篇小说—《蚕》。我登上自行车,由大钟寺抄近,一口气

武汉大学2008级数学物理方程试题

武汉大学2009 —2010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数学物理方法》试卷(A ) 学院 专业 班 学号 姓名 分数 一.求解下列各题(10分×4=40分) 1.一条弦绳被张紧于点(0,0)与(1,0)两端之间,固定其两端,把它拉成x A πsin 的形状之后,由静止状态被释放而作自由振动。写出此物理问题的定解问题,并写出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2.写出一维无界波动问题的达朗贝尔公式,利用达朗贝尔公式求解一维无界波动问题 ???????==>+∞<<-∞=-==x u x u t x u u t t t xx tt sin cos )0,(0200 并画出t =2时的波形。 3.定解问题???????==+==><<=-====2 ,sin 1,)0,0(000202t t t l x x xx tt u x u t u t u t l x u a u ,若要使边界条件齐次化,求其辅助函数,并写出边界条件齐次化后相应的定解问题。 4.计算积分?-=1 12)(dx x P x I l 二.(本题15分)用分离变量法求定解问题 ???? ?????===><<=-===x l u u u t l x Du u t l x x x x xx t π2cos 0 )0,0(000 三.(本题15分)有一内半径为a ,外半径为2a 的均匀球壳,其内、外表面的温度分 布分别保持为零和θcos ,试求此均匀球壳的稳定温度分布。

四.(本题15分)计算和证明下列各题: (1) (10分) dx x J x I ?=)(03 (将计算结果中的贝塞尔函数化为零阶和一阶的,因为工程上有零阶、一阶贝塞尔函数表可查。) (2) (5分)利用递推关系证明: )(1)()('0''02x J x x J x J -= 五.(本题15分)设有一长为l 的圆柱,其半径为R 。若圆柱的侧面及下底面(0=z )接地,而上底面(l z =)保持电势分布为f (ρ)。1)写出该圆柱的电势分布的定解问题;2)本征值和本征值函数;3)定解问题的通解。 参考公式 .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在古代传说中, 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 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 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 音之被知的渴望, 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 诉之于读者的时候, 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 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 了, 有的被忽视了, 被遗忘了, 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 又被发现了, 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 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在文坛匕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但在一般情况下, 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 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 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 不无益处。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 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 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 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 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 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锤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 故取湮当代。”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平, 后人所知无多。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 ②现在流传下来的, 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 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张若虚既无专集, 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 依其编选断限, 只丙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 然而此集并无张作。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据友人卞孝营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 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 ③此十三种, 宋时大抵还在,张诗或者即在其内, 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但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辞昊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张作即在其中。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 但由宋到明代前期, 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 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元人唐诗选本不多, 成 书于至正四年一三四四的杨士宏《唐音》是较好的和易得的。其书未录此诗。明初高株《唐诗品汇》九十卷, 抬遗十卷。虽在卷三十七, 七言古诗第十三卷中收有此诗, 但他另一选择较严的选本《唐诗正声》二十二卷, 则从删削, 可见在其心目中, 《春江花月夜》还不在“正声”之列。④但在这以后, 情况就有了改变。嘉靖时代十六世纪中叶, 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有此诗⑤, 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接着, 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成书的减憋循《唐诗所》卷三, 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成书的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一及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成书的锤惺、

由朱初一到朱重八,朱元璋和刘伯温祖辈的恩恩怨怨!

由朱初一到朱重八,朱元璋和刘伯温祖辈的恩恩怨怨! 本文导读: 朱初一每天在河里捕鱼捉虾,看着这个书生每天在河水 边观看的样子就好像发呆一样,有时候还口中默念有词,心 中不由得十分好奇。 于是他上前问这个书生究竟在这里打算做些什么?开始这个书生只是说在这找东西。后来见多了,又看这朱初一人 还算憨厚,就实言相告。书生姓刘,对风水颇有研究和看法。 他偶然路过此地,观测周围的风水发觉,这河底乃有真龙之穴。若将先祖的遗骨葬入此地,其后人可以出入将相,但是 真龙在河之深处,他不会水,无法入水底,所以没有进展。朱初一听言对他说,你不用担心,我水性很好可以助你。于 是他二人商议,共同把先祖的遗骨迁入河底的真龙之处。

刘书生选了吉日,朱初一入水中,将两人先祖的遗骨投入河中。刘书生先祖的遗骨以陶器盛尔,而朱因贫穷仅能以水草简单捆扎。刘书生告诉朱,深潜河底之时,静待时机将遗骨投入牛口中事情就可以成了,朱潜入河中之后,依刘书生指示将两人先祖遗骨送进牛口。 谁能料到这牛只爱食草,张大口吞入朱的水草,拒不接受陶器。朱初一在多次试过后都失败了便游出来,把事实详

细地告诉给了给刘书生。刘先生想了想只得也用水草捆扎。朱再入河底,准备好后,刘书生祝祷,口中念“牛口出和尚”。在旁的朱初一闻言怒斥刘书生说我好生待你,你怎坑我?刘先生改口为朱天子、刘为相。 朱初一就是后来朱元璋的先祖,而这位会看风水刘书生就是刘伯温的先祖。后来的事情看者皆有所了解,朱元璋在年少无名时,因为家贫被迫削发出家当和尚。而后来朱授意下权臣毒死了刘,相传也是因为刘祖上刘书生不守诺的因缘报应。看来我们要做知恩图报的人,上可福气荫蔽子孙,下不至于遭到这样的横祸。

程千帆先生学术生涯的晚年辉煌_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学术生涯的晚年辉煌 莫砺锋 提要程千帆先生在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后,担当起历史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一是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二是培养出被学术界称为“程门弟子”的学术新军,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程先生的晚年,用自己的学术创造和教学实践,达到了人生的又一辉煌。 关键词程千帆晚年学术教学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千帆先生以武汉市街道居民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聘为教授,重新开始了被迫中断二十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在新时期重返工作岗位的学者为数不少,但在劫后余生的耄耋之年仍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似不多见。当程千帆先生重返南京大学的校园(那儿就是他青年时代就读的金陵大学的原址)时,他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程先生为自己制定了两个宏大的计划,一是对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二是抓紧时间培养学生,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对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说,这两个任务谈何容易!然而程先生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终于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他的人生中出现了奇迹般的晚年辉煌。程先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为他自己,也为国家的教学和学术事业挽回了一部分损失。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完成名山事业。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年龄不饶人,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是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同样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备课、批改作业的办公室。他为研究生们所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是因材施教,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学位关系最大的当然是学位论文,以致于有些导师从一开始就布置学生动笔撰写。但程先生向来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光写一篇学位论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坚持主张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一定要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一句话,程先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学位,而是成为真正的研究人材。所以,他的整个培养计划都是从后一点出发来考虑

越南人如何看待中越战争

越南人如何看待中越战争 越南教科书的记载描述手法可能抄袭了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内对于抗日战争的脸谱化,1979年,“中国军队自以为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整个越南,却最终陷入了我越南英雄儿女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不得不仓皇逃窜,狼狈逃出越南的领土。” 越南教科书和民众还描述所谓中国军队“无恶不作”,“越南贫穷落后正是由于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和中国人习惯思维不同,在越南人眼中,中越战争不只是中国人视角下的1979年后长达多年的对越反击战,更包括东汉以来到明清长达两千年的所谓的中国历代王朝“侵占”越南。 2010年9月上旬,笔者王锦思从北京出发,陪几个朋友来到越南,看看红木市场如何,闲暇之余就关注一下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于我,一个中国吉林德惠长大的人来说,越南很遥远,我和这个国家似乎不会发生任何关系,但是联系又曾经如此切近,我在少年时接受了正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熏染,熟悉《血染的风采》《高山下的花环》,在德惠的工人文化宫和全校师生听到老山英雄讲座,还曾经一腔热血哪怕扛起红缨枪也要上越南前线,和这个国家一拼到底,即使牺牲在所不惜。 为了了解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我特意去越南河内的军事博物馆参观。说来也巧,越南军事博物馆就在中国大使馆左侧不到一百米的斜前方,博物馆不大。 笔者王锦思去过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感觉十分宏伟,比越南的气派多了。两个国家军事博物馆的规模和气派应该是两国国家经济实力、领土面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展现和缩影。 可是进去一看,根本没有展示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只有中国抗美援越的资料,我的相机白带了,心情有些失落。 不时有中国游客进来,他们是作为旅行团入境的。入境时,被告知不要与越南人谈及这场战争,以免伤害对方感情。 可是我不管那个什么感情,直奔越南军事博物馆外面的两个工作人员而去问个究竟,他们也穿军装,一男一女。由于听不懂我的中国话,马上召唤一个越南导游过来,30岁左右,汉语说得很娴熟。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080402 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 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