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看法

任辉煌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更应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尤其是当今青少年受社会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多于责任意识养成,追求个性展示多于集体意识形成,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应该通过向青少年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在校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其行为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锻炼迅速成长起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感恩母校和他人的意识,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社会媒体不断报道青少年学生与家长、与学校发生冲突的现象,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些事情的发生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青少年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总之,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二、我的感恩教育实践如下;

(一)、利用调查反思活动,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常会看到有些中小学生随地乱丢垃圾,尽管不远处就是垃圾筒;学生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之事,甚至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洗一次碗,体会一下做家务的辛苦,也让学生了解家长们的感受。当即就有一部分学生不以为然,更不屑去做这样的事。第二天,学生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家长看到孩子在洗碗,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做错什么事了?”;也有孩子说他们家的规矩是每做一次家务就有相应的报酬,他又赚了一笔;有学生说:“父母还是不需要他们劳动,嫌他们的劳动还不如自己做的放心。”;只有小部分家长觉得这样的作业很有必要,他们难得看到孩子们主动要求劳动,并对他们的劳动加以了肯定。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也没有达到我之前想要的基本教育目的。在我班的调查中,学生的回答更让我有所体会:

1、在家里是否有参加家务劳动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D.没有

8人29人8人5人

2、当你有心事时,一般会向谁诉说?

A.朋友

B.家长

C.老师

D.网友

E.其他

20人10人8人 6人6人

3、你最喜欢的人是:

A.明星

B.家长

C.老师

D.朋友

E.其他

18人10人6人10人 6人

4、你能记起几个曾经的老师的姓名?

A.大部分

B.少部分

C.就一两个

D.没有

6人32人10人2人

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考虑到是问卷而有所保留,可在他们的回答和对完成这一任务表现中也不难看出某些事实:1、在家里,学生们所承受的家务是少之又少,很多家长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念书拒绝孩子劳动。(在走访了全班学生之后我发现:除了个别,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用洗自己的衣服)。2、他们觉得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3、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少。那些自认为为了孩子而付出了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并未能得到大部分孩子们的认可,那更不用说要让他们去体会付出的辛苦了。

(二)、利用主题班会活动和平时的教育,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总是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不懂的怎样感恩父母。为此,我组织了全班同学特地召开了一次以《爸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每个同学都满怀深情的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的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故事结束后,每位同学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亲爱的爸妈,我拿什么来回报你的爱,这节班会课足足延续了两节课,整个教室里的同学眼里都噙满了对父母感恩的热泪,有同学甚至哭了,我也被他们说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是啊!作为子女的他们很多时候确实是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表达对父母的爱,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放假之前,我就提醒同学们回家后要主动帮帮父母做做家务,父母下班回来时递上一杯热茶,给父母讲讲学校里学习生活情况,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困难时与父母好好沟通,请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并且给父母按按摩,洗洗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回报父母,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激情一时,而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和点滴的生活琐事中。渐渐地,学生就从些细微的小事上培养了对父母的感恩的好习惯。

(三)、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在“母亲节”来临时,我班开展了“送妈妈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每个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有的学生神秘地说:“我要用自己积累的零花钱,买一束美丽的康乃馨送给妈妈,祝妈妈永远年轻健康,”有的学生歉意地说:“平时我总爱惹妈妈生气,这一天我要表现特别听话,帮妈妈洗一回碗,并亲自端来一盆热水为妈妈洗一次脚。有的学生还兴奋地说:“母亲节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在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之前,我要亲自准备一桌丰盛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尝尝我的厨艺是多么的棒!”有的女生还喜滋滋说:“我要买一套好的润肤露送给妈妈,愿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在重阳节到来之时,我班级积极到当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并送去同学们的爱心和祝福。为了让这些老人开心快乐,我班的学生足足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了丰富的文艺节目,有的学生准备了令人开怀大笑的小品,有的学生为老人们带来回味无穷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学生精心组织了了非常好听的小合唱。当学生们将这些节目一一展示出来时,不时赢得了老人们一片片欢乐的掌声和赞叹,其中有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感谢,特地为学生们唱了两首古老的革命歌曲,并为学生们简单的回顾了自己革命历程,通过老人的一番话,学生们被老前辈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伟大的革命精神而深深的感动了,并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为学生将来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

(四)、通过环境的熏陶,坚定学生感恩的思想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坚定感恩的思想。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适时展示、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以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坚定感恩的思想。这些真实的感知,这些深情的举动,是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孝敬的情怀与渴望!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去冲突、去活动,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通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大家一起总结出八条让父母放心和舒心的好习惯,分别是;1、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2、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3、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4、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5、虚心好学,让父母称心。6、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7、真诚坦荡,谏父母真心。8、持之以恒,使父母安心。这样,感恩之情溢满心间,感恩之举成为习惯。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应该是班主任思想工作的一大突破。其实,学生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事哲学;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学生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施予世界一点恩赐而感受到世界将施予他们更多的恩泽。滴滴感恩情,弥散生活中,我们必将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美好和谐的生活。

随时说声谢谢你---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随时说声“谢谢你”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2、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孩子缺乏感恩心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感恩心的途径,引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形式: 现场互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卷调查表、学生贴在课桌上的心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家长朋友们下午好,感谢各位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首先请大家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愿这首歌能为您解除一些工作的疲劳,使您轻轻松松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家长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引入主题) 师: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禁使我们想起身边一件件感人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我们怎能不幸福呢?作为成年人,大家都知道有恩于自己的人一定要报答他们,那现在的孩子们知道吗?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有关孩子“感恩心”的一些问题。二、探究原因 师:为了了解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是否有感恩心,我对班级8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课件出示调查问卷)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22人不知道:58人) ②父母批评你时,是不是很恨他们?(是:60人不是:20人) ③你为父母洗过袜子吗?(洗过:18人从未洗过:62人) ④向父母要钱买东西,父母不答应你会生气吗?(会:56人不会:24人) ⑤帮父母做家务,你想要报酬吗?(想:45人不想35人) ⑥妈妈每天为你做饭洗衣服,你说过谢谢吗?(说过:16人没说过:64人) ⑦同学或朋友帮助了你,你会说谢谢吗?(会:70人不会:10人 ) (设计意图:调查现实状况,增强家长们培养孩子感恩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有关感恩教育的研究论文

有关感恩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议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与行为这一现象与事实,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感 恩教育”这一问题,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必要的,对提 高大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与行为主要缘于缺乏 相应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方法手段;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教 育观念,明确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方法,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感恩意识与行为之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作用意义对策措施 1引言 南京某大学的公告栏曾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该信记述了大学生儿子与父母之间的一些生活事实:儿子在 校花天酒地,盲目攀比,将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与父母沟通,每次与家里的联系只为索取钱物。《北京晚报》也有一则消息报道:一名北京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其电脑坏了 需要进行修理,可父亲没有如其所愿地将修理所需的钱款及时给她,就张贴了若干张“借钱启事”,想以此寒碜她父亲。马家爵案轰动 全国,马加爵在因细小的纠纷杀害四位同室好友时,既未念父母之恩,也未顾惜同学之情,况且寝室同学对其也都给予过帮助。深圳 的歌手、五星级义工丛飞多年来自己省吃俭用,却先后将积攒下来 的演出所得分别捐助给了178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达三 百万元。然而,当他罹患癌症住院治疗却面临经济困顿之时,竟没 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当新闻记者找到这些曾经受惠于从飞的贫 困学生时,大多数的受助者选择了沉默与回避。即使个别肯接受采访,也是语出惊人。一名已经大学毕业的受助者如是说:“他救助 我是为了自己出名,与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说上述事实是个案,以 下事实则是司空见惯,如部分大学生很少与家人沟通,打电话或写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一、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

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感恩教育论文

附件1 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

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第二章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为深入的探究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同时真实了解目前有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笔者采用“性别”“独生子女”“政治面貌”“专业”“就读年级”“家庭居住地”六个标签为相关研究标签。意图尽可能的详细、准确的通过问卷的数据,采取相关研究的调查分析方法,掌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笔者对长春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问卷共包含20个问题,主要涵盖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本问卷共200份,实际收回197份,有效问卷197份。调查采用随机个案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笔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还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严重,其表现如下: (一) 对待党和国家缺乏感恩意识 在问到“您最想感恩的对象是”时,8.1%的人选择了把国家和党放在了首位,其次是父母、亲人,朋友、他人,老师、同学,社会;58.9%优先选择了把父母及

亲人排在首位,其次是老师和同学,朋友及他人,社会,国家和党;17.8%的人选择了把父母和亲人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是国家和党,社会,朋友及他人,老师和同学;4.6%优先选择了把国家和党放在了首位,其次是父母及亲人,老师及同学,社会,朋友及他人;1.5%的人选择了把父母和亲人放在了首位,老师及同学,国家和党,社会,朋友及他人;3.6%的优先选择了父母及亲人放在第一位,朋友他人,老师及同学,社会,党和国家;1.5%的人选择了把父母和亲人放在了首位,其次是朋友及他人,国家和党,社会,老师和同学;1.01%的人选择了把父母、亲人排在首位,其次是老师、同学,朋友及他人,国家和党,社会;2.03%的人选择了父母、亲人,朋友及他人,老师、同学,社会,国家和党;1.01%的人选择了父母、亲人,朋友及他人,社会,老师、同学,国家和党;在问到“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应尽的义务是”时,有17.2%的人选择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效力。32%的人认为是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48.7%的人认为是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还有2.03%的人认为是为学校争光。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努力的结果,同时国家和党给予个人的是无尽的帮助和支持,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并没有感恩党和国家的这个意识,而是对父母亲人表达感激之情的多,报答其父母的恩情,当代部分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考虑社会、国家乃至党的需要。 (二)对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小学感恩意识教育新思路

小学感恩意识教育新思路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就算是拥有再高的智商与能力,如果道德素质不过关,那么他也不会被这个社会接受和认可,因为智慧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帮小学生树立了很多良好的道德信念,但是作为人生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应该是感恩意识。 一、如何培养感恩意识 1.树立小学生感恩意识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行动,要想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感恩的道德认识,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几分钟,学生可以作一个小报告,关于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的总结和反思,或者通过欣赏感恩教育主题曲,朗诵感恩诗歌,来逐步深入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制订一个感恩意识教育计划,让每名学生每周都做两至三件有感恩意识的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感恩自觉性。 2.榜样事迹激励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人物事

迹的章节,比如:抗联英雄杨靖宇、“活着的烈士”党的好女儿向秀丽等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些课节展开讨论,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英雄事迹发表看法,最后做好课堂总结,回归到主题:感恩。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看这方面的电影,让学生在语音、画面的感染下,加深印象,深刻领悟革命先烈的伟大,对比昨天与今天人们的生活,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感恩历史人物,感激身边的人。 3.活动调动行动 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每一节《品德与社会》上课前,组织学生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个她最感恩的人说出感恩的话,或者每人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一封感谢信等等。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小学生做义工活动,走进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老人打扫卫生,整理衣物,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回报这个社会,每位学生为班级修理一套桌椅,擦一次玻璃,为老师整理一次办公桌,为同桌辅导解一道难题,回到家里每天为妈妈刷一次碗等等,这样一个个任务布置下去,一件件感动的事情发生在身边,人人参与其中,个个能收获感动。 4.引用事例鞭策学生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也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许多学生,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感恩之情渐渐淡忘,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并学会感恩,将感恩思想自觉的传递。 1.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知道感恩的重要,就要懂得感恩生命,懂得感恩社会和团体,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感恩朋友和他人。 2.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学生面临任何进步或成功时、面临任何问题或困难

时,教师以不同的语言模式反馈和强化学生的成就或挫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形成各种积极品质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有一位小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成为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来看看他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老师,是你帮我争取到了参加演出的机会,让我有了展示的平台,非常感谢您,我忘不了您。其实您完全可以让更好的学生念读教学目标,但您却选择了我,是为了让我在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您让我喜欢上数学”。教师的语言模式对学生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教师运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心,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其信念增强,成绩提高。教师采取积极行为,使学生行动与教师所期望的培养目标发生联系,并能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和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师爱,并表达出尊师的感激之情。只有学生认为感恩很重要,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常常想起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总是心怀感激,并且希望别人过的好。 3.给学生感恩的机会 由于学生表达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需要的,或者学生没有说出“我太谢谢你了”,“我非常感谢你”,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有的学生不但不感激我,还常常气我。学生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是不会感恩,也不是不想感恩,而是我们大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15448868.html,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作者:周代锋刘文化董慧丹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感恩意识在中西方文化史上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内涵。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感恩 意识的内涵,充分理解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繁荣校园文化、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把“感恩”渗透于生活,打造感恩教育体系,构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长效体制机制。 关键词:感恩意识;文化;机制体制 一、感恩的内涵与文化考察 在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源于晋代文豪潘岳的《关中》一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后来亦取“感恩戴德”之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说,感恩就是行为主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积极作用和帮助的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感激和回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感恩资源,具体表现就是“孝”“忠”“信”“义”。 “孝”为报亲恩。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是一切感恩意识的基础所在。《诗经》中保留了许多感念父母抚育之恩的诗篇,“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人腹我,欲报之德,昊天阁极。”《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诗句告诉我们,是父母给予自己血肉之躯并把自己带到世上来的,父母无疑是最大的恩人;因而对父母亲的报答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忠”为报君恩。《孝经·广扬名章》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论述了“移孝作忠”的理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郑玄注:“四十强而壮,是事君为中”,将“中”释为中年时 期。即成年以后,应把对父母之孝延伸发展为对君主的效忠,而这种效忠因为是从对父母之孝发展来的,所以是出自内心天性的,因此是很可靠的。 “信”为报友恩。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儒家将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归纳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信”被用于朋友之间,儒家提倡报朋友之恩就是要取信于人。朋友相处讲究一个“信”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说的都是报朋友信任、知遇之恩。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ad15448868.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浅谈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

浅谈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 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梁丽勤 .摘要: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主要体现为以德报德,能够唤起人性的真善美。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感知恩感恩,对周围关心自己的和帮助自己的人进行感激,并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渐渐淡化,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困惑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弘扬和倡导感恩文化,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感恩,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构建良好的健康人格和品格的重要途径,更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关注。笔者结合教育经验,浅析了小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的表现,并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的表现 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未成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充分关注,强调了未成年儿童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失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对父母的感恩不仅体现了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更体现了小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弘扬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小学生对父母没有较强的感

恩意识,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是:追求享乐、崇尚名牌、盲目攀比、抱怨父母等。 2、对教师的感恩意识缺失 小学时期对教师感恩,是理解教师辛勤劳动的体现,尊重教师教学成果的体现,更是立志好好学习,报答教师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自我管理较差,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地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约束,而学生却报之以谩骂教师、私下议论教师、向学校告老师的恶状、反对学校、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是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恩意识缺失。 3、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缺失 当今社会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多小学生从出生到小学都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很少遇到艰苦困难的时期。再加上家长的娇惯,小学生很容易享受自己的优裕生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国家和社会,不会将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推崇洋文化,朝着洋品牌追求,一心觉得外国的什么事东西都是最好的,遇到一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在新闻中看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容易以偏概全,形成了一种比较消极的心态,进而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小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缺失并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和学校,而社会只是一个比较微弱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或者祖父辈的长辈很喜欢将学生的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包揽下来,将其视为一个小公主,小少爷,

如何培养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培养孩子懂得感恩 感恩既是人的情感要素,又是道德意识。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是一个人少年时期心灵成长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中万万不可疏忽。因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教育,孩子懂得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并用全部的爱抚育自己成长的父母;要感恩辛辛苦苦无私地传授给自己做人的道理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师;要感恩曾给予自己帮助过的同学和他人;要感恩大自然的赐予;感恩社会的给予;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也要感恩曾有过的挫折和失败的教训……要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眼前这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不断地感受这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要从感恩父母做起。一个连感恩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又怎么能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呢?孩子只有从小学会感恩父母,为做人打好基础,才能从感恩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1.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了解家庭 了解是沟通、建立感情的基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中,只知道一味地奉献,只知道对孩子精心的呵护与关爱。即使家里很困难、生活很艰辛,也不让孩子知道,更不想让孩子受委屈,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就是一句话: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你要什么爸妈都给你,家里事你别瞎操心......结果让孩子的物质欲不断膨胀,学习却一塌糊

涂。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孩子对家庭的真实情况不清楚,对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不了解,就会对家庭、对父母缺少一份理解和感激。如果父母能让孩子了解家庭情况、知道父母的艰辛,这对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情感是非常有利的。即使家庭很富裕,也要让孩子知道创造财富的艰辛和不易。知道心疼父母的孩子,一定会懂得努力学习。 2.教育孩子说声“谢谢” 要引导孩子做到,当得到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时,说声“谢谢”,因为这就是感恩的最具体、最朴实且最易行的表达方式。尤其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从学会说声“谢谢”开始是十分必要的。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真诚地说声“谢谢”时,自己地内心也一定是快乐的。在这种快乐的体验中,孩子会逐步养成回报他人说声“谢谢”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也必将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不同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结果。然而在生活中,仍有许多“小事”,需要家长予以高度重视。为什么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感激方式都不懂?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没让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或者说是礼仪教育严重缺失。看起来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可其中蕴含着大道理。通过生活小事,孩子应知道,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要有温暖,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样才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才有快乐。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兰西五小王少英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独领风骚。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所以又有人称启发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第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的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五要”原则。 第二、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设计好的情节,游戏情景,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