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钟秉枢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9日点击数:214 更新时间:7/11/2007

近一段时间,大家对学生体质的关注比较多,也突出关注了体育对人的健体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又走到一个极端,甚至回到了体质年代,特别是学校体育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有幸在2007年7月9日《中国教育报》上读到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先生的《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文。很好地阐述了体育除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体育运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现转来大家一起学习。——编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以培养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具有现代人格的智商和情商的人才。

体育对提高人的智商和情商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过去,人们看到的只是体育运动的健体作用,忽略了体育运动对人的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培养功能。我国学校体育也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或过分强调生物学指标,使体育教学带有过多的强制性,忽视或压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或过分强调“快乐”教学,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的结果是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由此,人们应该看到除强身健体外,体育运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强健活跃的身体对培养强健活跃的头脑至关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体育锻炼提高智力的机制:每次肌肉收缩或放松,都释放一种叫IGF-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经血液流通传送,进入大脑。它发布指令,产生亲神经性因子BDNE,促使干细胞发育成完全的、功能齐全的神经细胞。BDNE含量越多的大脑,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同时,运动可以强化大脑“执行功能”。“执行功能”是比较高级的思维,包括决策、多任务处理和提前计划。研究还表明,有氧锻炼有助于心脏供给大脑和身体更多的血液。更多的血液意味着更多的氧气,拥有更多的氧气就会拥有更加健康的脑细胞。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孩子能在一生中早早地养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成年以后,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活跃健康的人。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基础。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即提高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正是体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育运动是竞争性的活动,不论是个人单项运动还是多人集体项目,参与者运动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好坏、人格魅力的大小,都需要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的独立、自主的本质力量,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参与者任何细小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巨大的影响,赢得比赛或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参与者就能学会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了解自己情绪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展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体育运动可以使参与者学会调节和控制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运动竞赛,是在矛盾与冲突中真实地呈现出人的文明程度。参与运动,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要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参与竞争,就会有鲜花掌声与嘲笑冷落,要顶得住批评的压力。在社会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是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完成的。但参与体育运动,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的成功和失败、赞美与批评,使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逐步学会调控情绪,以平常心对待之,逐步学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体育运动这种人为设置“困境”,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对手、环境)困难的过程中,控制情绪、自我管理、超越自我。

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即社会意识,是情商高的内在体现。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但当他们在一起时又常会有矛盾和争吵出现,正是这种矛盾和争吵,使他们学会了实现自我和关心他人。体育运动恰恰可以有效加速这一过程。运动中不同学生的组合,各种形式的合作和对抗性的练习与竞赛,扩展了参与者的交往范围,在交往中使他们学会相互了解和协作,体验着被助与助人的乐趣。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领悟,使参与者的心胸越来越开阔,心中装的不只是个人,还有集体;关心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对手。因此,擅长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善于为人处世,他们乐于奉献,极易融于社会。

影响别人情绪的能力,即关系管理,是情商高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交流直接与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由于运动兴趣所致,比赛规则所限,赛事进程使然,参与者情绪时而高昂、热情,时而低沉、沮丧,每个人是以个性优势凝结在集体中鲜活的自我,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着别人的情绪。

体育竞赛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而进行的竞争和拼搏。它宣传的是一些基本文化价值,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控制能力、社会准则等。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种特殊作用,它通过参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智商和情商,培养了参与者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实战考验中,懂得了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参与体育运动,培养着学生的社会意识,塑造着学生的现代人格,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在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为大类的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师范):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案、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体育教育(师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 (二)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案,计算机考试达到一级(含一级)以上水平;能规范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案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教案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五)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案、训练、科研、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六)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富有创新精神。 (二)系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与练习方法,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 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 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结构。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模式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 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 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二、行为特征与基本模式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 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 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 代发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 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 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 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 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 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 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摘要]随着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体育与旅游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旅游人才需求。面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文章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体育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是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体育旅游专业是面向新世纪体育市场及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以构筑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培养具有宣传现代体育理念,运用心理拓展原理设计专项体育旅游项目、指导康体休疗运动的能力,同时具备经营管理各类旅游企业的基本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以及商业秘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俱乐部、会所的管理人才。 一、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 1.缺乏办学经验。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旅游应用人才的需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这是一种新的专业,办学经验还比较缺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得不到行业认可,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2.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旅游产业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着旅游产业从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其成为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结构,使得原本不适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加突出。 3.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面对国际旅游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除了必须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高职旅游人才的规格、素质、能力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体育优质课教案

兴仁县第三中学 体育优质课教案 课题:篮球“三步上篮” 任课教师:钱育金 任课班级:八(2)班 时间: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以中学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容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共有43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大半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专题调研组 新就业体制的建立,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是我院体育教育的基本定位,为此我院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通过参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在校学生和前几届已毕业学生的调查、座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等方法,积极探索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调查 1.1 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 万,比2004 年增加了58 万人,增幅达20.17%;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万人。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495 万,比2006 年增加82 万,同比增幅达19.19%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1.2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求具有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较多欠缺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等方面。 1.3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整合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 教师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选修课实效性差,部分专项课过分强调竞技技术,课程项目开设过多而学生人员较少,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教学课程。这就导致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一旦没有对口专业,给就业造成困难。 1.3.2就业指导不系统 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对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工作单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没有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1.3.3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全员责任意识不强。 1.4社会需求调整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目前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也大都局限于学校,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正在缩减、合并,用人单位的需求减少。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策略探索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6)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670114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念先进,学有专长,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幼儿活动指导等。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结构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及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尤其是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实施普通话、

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教学的能力; (3)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与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4)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新的工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3)专业知识素质: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的基本素质。 (二)证书要求 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4.相关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 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2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70411 一、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与信息技术的广泛结合孕育出新的体育项目--电子竞技运动,这为现代体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终端向着更加智能、便携的方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竞技运动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在移动互联条件下,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下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现状的分析,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特点、移动互联环境下已有的产品应用,提出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未来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建议。中国在移动互联条件下的电子竞技运动状态是:电子竞技运动的大环境还不是很好,适合移动互联条件的电子竞技项目很少,相应的电子竞技赛事缺乏,在培育电子竞技市场方面手段单一,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职业化缺乏商业化的支撑,产业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的电子竞技赛事已经不是单纯的线下实体赛事,,电子竞技的对抗必然要经历从单机/局域网的对抗,走向网络化/网络游戏的线上平台为主,与线下明星表演比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跨平台终端设备,通过Html5等互联网应用,实现人人都是运动员,随时随地作竞技的电子竞技梦想。 二、职业范围

电竞视频制作 三、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能力模块 通用能力 职业基础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 四、招生对象、学制与时间分配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专业学制 全日制三年 (三)总学时 总学时25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1048,实践教学时1472,136.5学分。 五、职业课程介绍 职业基础课程 1、电竞教练员、电竞运动员、电竞赛事主持解说、电竞视频制作、电竞 数据统计与分析

2016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6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 (4)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 (7)具有一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休闲体育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韩春利在其相关研究中,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校体育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终身学习者逐渐转变,增加人文类、教育类课程及教学实践活动,再次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建议将选修课的比例控制在25%到35%之间。 孙思哲、李俊辉提出,高校应在“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优化等具体工作,在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创新出更加具有效率、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颉梦宁、李风雷在其相关研究中,通过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分为:培养目标过于陈旧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的课程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准确的对培养目标进行分级,针对相关专业提出的要求太高。针对这些问题,指出普通高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课程应优化为: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拥有更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的培养上要保持一体化。 王葵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后指出,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通过改革培养目标、增加培养途径、优化培养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及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转变,更清晰的确定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效率及质量。 马卫平认为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的需求与困难,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下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提出应结合当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为基础,更准确的修订及落实培养目标。 以上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阻碍。正处在以摸索带来正常发展的实践阶段,来自理论方面的指导相对匮乏。因此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必须进行的研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为构建适合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必须以职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从职业化培养的角度,审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育社会工作方向暂不易作为职业方向培养;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说明,对运动技能关注不够;多方向和多头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继而影响学业修读和就业。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规定要求。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据石岩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应配备65万人,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500万人以上。顺应社会体育发展的热潮,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蔚然成风,全国的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30余所院校猛增到2008年底的230所,涵盖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然而,与供需两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艰难的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体育专业难以摆脱的

梦魇。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后10名的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榜上有名;200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20个本科专业年终就业率未超过40%;在另一项调查中,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对口率为40%,居所有专业倒数第3位,毕业后半年的月均收入为2090元。一边是缺口较大的人才需求,一边却是艰难的就业形势,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际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2009年7月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适时地提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问题,为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提高各高校办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和有力的支撑。但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角度看《专业规范》,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王爱丰等在对江苏近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研究后指出,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围绕《专业目录》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石岩等学者均有类似观点。 2)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课程设置是体现专业特色的灵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岗位实用性不强,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情况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雷同,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现有师资、设施基本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需要配备的,社会体育专业所需的师资、设施建设尚需时日。另一种情况是开设的特色课程受制于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 级)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科与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体育教师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一)基本能力: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运用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系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并有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发展能力:具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制 学制:4 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四、学时学分要求 课内总学时:2444 毕业最低总学分:184 五、学位授予 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基本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等。

七、毕业规定及其它必要说明 凡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最低184 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和巢湖学院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教育学学士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许昌学院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社会体育专业代码:040103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能在社会体育领域和物业管理部门从事群众体育活动、保卫、保安等方面工作,并能适应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指导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通过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国家有关体育工作和安全保卫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受到服务社会、指导大众健身和系统的武术保安等方面的训练,初步形成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安全保卫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热爱体育教育事业,有理想、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奋发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能力;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技术与指导方法;掌握人体科学、运动科学、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武术格斗的基本技能; 3、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和安全保卫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情况; 4、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物业管理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有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掌握基本的体育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7、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知识和能力,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主要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规、经济法、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擒拿与格斗。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37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48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37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6学分。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上体育课必须自觉遵守的条例 1.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着适宜于体育运动的服装,鞋子,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影响安全的物品 2.上课时必须准时到场,由体育委员带队,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汇报出勤情况 3.对老师有礼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体育课上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听讲、刻苦练习、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4.体育课不得无故缺席,如因病因事缺席,必须及时办理请假,病假由医务室出具证明,事假由相关人员出具证明,经任课老师核准 5.学生虽到校上课,但有局部疾患及女生的例假,原则上也应上体育课,但运动量可酌情减少或随堂见习6.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即到指定地点站好队,由班级体育委员整队并严格执行课堂礼节,课结束前,必须站好队,听取教师小结 7.课前体育委员、小组长应主动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上协助教师做好完全保护工作,课后协助收回器材 8.严格执行规定的安全措施,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9.因病免修体育的学生必须由县级以上的医院出具病情和由建议免修体育字样的证明,由家长申请,经学校核准 10.学生应认真参加体育考核,严格遵守规则和有关规定 成绩评定和合格标准 一、凡身体正常的学生达到下列三项要求即为合格 1.体育课坚持出勤,不无故缺席,体育课成绩及格 2.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3.坚持认真做好广播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成绩分体育合格、及格和达标的区别 达标是指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总分在250分以上为达标 实施体育合格标准争取达标法,凡属下列三项之一或以上者为体育不合格 1.体育课成绩不及格 2.高三年度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等级者 3.广播操和课外活动无故缺席者 体育课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接和评分法,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方法如下: 1.体育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分) 2.体育基础知识(20分)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70分) 4.关于体育课补考的几项规定: (1)因病、事假缺考者,所缺考项目由任课老师安排补考 (2)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不及格项目(含知识)可由原学校组织人员给予一次补考。补考后仍不及格,即学期成绩不合格 (3)补考仅限于身体素质测试或运动技术达标等方面的项目,因早操和课外活动缺勤而不及格不予补考5.体育课成绩计算 学期成绩=出勤及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 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同时成绩在75分以上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分在350以上 先进班集体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5%以上 先进学校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0%以上 新标准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及实施还不到三年时间,在这个期间针对健康中国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多位学者、专家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的内容及结果主要是: 陈立春、刘丹在其研究中指出,在“健康中国”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体育产业的稳定发展,与体育相关的消费迅速增长;针对体育事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全民健康公共服务的体系也越加完善;涉及到健康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与多元化。在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在培养目标、培养力一式、课程规划、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为相关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佳慧、辛鹏在其相关研究中,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中的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议:学校应提高对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力度的发展,以此使学生的体育观更加积极;体育教育课程要不断深化的进行改革,提高健康教育在教师综合素质中的占比;根据地方性的差异,制定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学校体育,使学生具备核心体育素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硬件设施及环境需要改善;保障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保证学校体育健康安全的稳定发展。 康喜来、李德武在其相关研究中,以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为基础,以相关文件传达的精神为指导方针,针对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工作效率进行研究后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未来传播其学习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建设健康中国必不可少的未来栋梁,目前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较为单调,还是以传统的培养理念为主缺少创新,对于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健康水平达不到标准。在该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创新学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理念;提高学校对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完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并且进一步指出健康中国的建设工作急需优秀的综合性体育人才,也是各体育院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健康中国2030”作为党中央部署制定的新健康政策,在社会中造成了各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670114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念先进,学有专长,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幼儿活动指导等。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结构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及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尤其是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实施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教学的能力; (3)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与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

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4)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新的工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3)专业知识素质: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的基本素质。 (二)证书要求 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4.相关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 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 总结2006版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本专业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面宽、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基本规格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运动技能。具有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3)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1. 基本学制为4年。 2. 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模式 以“二分三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3年6月修订) 一、专业介绍 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 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三、培养特色 (一)目标特色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二)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休闲体育课程建设,突出体育休闲特色;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强化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以休闲体育服务过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以职业形态设计专业技能专选课程,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人才培养。 (三)实践特色 在我院原有的与休闲体育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共同完成休闲体育专业参访见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初步形成“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集约式休闲体育实训基地,以培养休闲体育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 (二)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学、社区体育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服务运营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和体育健身与娱乐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了解进行器械投掷练习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及其锻炼价值,懂得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和全身协调用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刻苦锻炼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田径中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自制轻器械练习)。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投掷中最基本的动作,也是测验项目。难点是两腿用力蹬地,送髋展胸,两臂用力掷球。主要能够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腹背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冷静、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形成。由于投掷项目比较危险,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严密组织教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利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表现欲,喜欢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对

于投掷这样的运动项目,他们一般不给予太多的关注,如果要学习,也是应付了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运动中去。 4、设计思路 我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挂图和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运用启发式教学,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引导、传导、开导的作用;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并把德育贯穿与教学中。 5、教学手段、方法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组练习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体育课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课题:×××教学设计 ——××× 单位:地址: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联系电话: 一、教师简介 二、体育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