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首诗词曲赏析(新)

20首诗词曲赏析(新)

20首诗词曲赏析(新)
20首诗词曲赏析(新)

20首诗、词、曲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

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xx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

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xx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诗词曲五首5

诗词曲五首5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 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句集锦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句集锦 一、鉴赏诗歌形象及语言常用词句 1、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2、傲岸不羁,风流倜傥,笔调豪放,热烈充沛 3、英风豪气,溢于笔端 4、漂逸潇洒,神韵飞动 5、清空高妙,风神潇洒 6、孤芳自赏 7、情致凄婉,含蓄不露8、言短意长,含蕴不尽9、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速10、言近旨远,发人深思11、委婉曲折,语含双关,别有情致 12、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3、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4、言浅意浓,景淡情真,如饮醇醪,不觉自醉15、朴素、自然、清新、平淡,不事雕琢16、质朴刚劲,字字千钧17、风味淳朴,活泼清新18、通俗凝练,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19、表情达意深婉有致,句法灵妙流动,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 20、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21、华新艳丽,丰富隽永22、语言优美,言韵和谐清丽婉转23、语言典丽明快,情调悠扬欢畅 24、铿锵上口,富有乐感,情文并茂,别开蹊径 25、语调流畅而轻快,笔法灵动而飘逸,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富于魅力 26、笔墨酣畅,神完气足,跌宕多姿,气势充沛27、着一某字,力透纸背,贴切传神28、变换曲折,摇曳生姿,引人入胜29、丝丝入扣,字字切题,浑然一体,感人至深30、慷慨陈词,长歌浩叹31、以“空”字表达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32、回环往复,连绵不断,具有音乐美33、笔力雄健又从容雅致,维妙维肖,饶有情趣34、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绘声绘色,充满奇思妙想35、音调铿锵悦耳,辞字绚丽夺目 36、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汇,跳动跌宕的节奏,荡气回肠。 二、鉴赏古诗词意境常用语句 1闲逸宁静恬淡恬静优美2寂静迷离3空明洁净4轻松愉快欣然自适5萧瑟枯寂6空寂凄冷7豪放中含悲凉8单调冷寂寂寥冷落9画面优美富有情趣10色调淡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11从自然中见意味,从平淡中见高韵12色调明丽旋律轻快13笔法轻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14空灵蕴藉15雄浑苍凉16雄浑刚健17雄奇绚丽18高华浑融19雄阔苍凉 20沉郁顿挫,意境深邈21境界高远,气势飞动22气势不羁,风格豪放,富于浪漫色彩23景象壮阔,气势雄浑24气势磅礴,格调雄浑25奇幻多姿,错落有致26雄奇奔放,清新俊逸27豪放飘逸,跌宕生姿,酣畅恣肆28意境高远,风格雄健,用语清新想象瑰丽 29意境开阔,言调爽朗,耐人寻味30诗情哲理并茂,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三、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常用语句 1、托物寓意(言志、寄情) 2、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物我一体,情寓于景,景外含情 3、情随景生,景又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 4、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5、纯洁无瑕,胸怀坦荡的友谊与清丽的山水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美感 6、以云水逍遥自由喻恬淡情怀,用泉水波浪象征社会风浪,松风山月含高洁之意,飞蓬多喻游子 7、言浅旨远,意在言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8、“关”是征人思家和思妇怀远常用的象征物,借月光写客愁也最常见 9、借花草草凋零悲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把理与景情与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不觉说理而理在其中10、吊古伤今,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人生无常,昔盛

中考诗词曲理解与赏析

中考诗词曲理解与赏析 茸一中学冯琴 课时安排及说明:12课时。 【说明】 中考古诗词曲的理解与赏析篇目共20首,其中有18首属于默写篇目。系统地默写、理解、赏析授课约需要7课时,唐诗精华单元测试、宋词元曲单元测试各1课时,综合检测1课时,查缺补漏、巩固提高需要2课时。 【专题说明】 学习古诗词曲,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充实文化底蕴,还能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六至九年级文言诗文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学情:学生基本能默写这些诗歌,有了较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意境 的基础,但由于6到8年级不考赏析型题目,故理解与赏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比较欠缺。从这学期的月考反馈来看,学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是:(1)死记硬背诗歌主题,不知灵活运用。(2)基本上不能准确理解题意要求,答题时不知从何落笔。(3)缺乏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答题时基本上能“意会”却不能清楚准确地“言传”。 2、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其意境,并能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进行简单的赏析。 考试内容涉及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语言品味等,题型有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等。 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生诗歌理解与赏析的基本方法,力求实现“授之以渔”;辅以适当的训练,进一步提高理解赏析和答题能力。 【复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意境,并能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设计思路】 一、考点解读 1、熟练掌握古诗(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文学知识(包括了解古诗的体裁特点、风格、流派、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等)。 2、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3、准确品析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熟悉并理解诗歌的关键语句(如主旨句、警策句、名句等)的含义。 5、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6、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7、理解诗人寄寓诗中的思想感情。 8、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9、感知诗词曲中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诗词曲五首知识点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心情?答: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 时此刻的心情。 答:特点: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答: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诗歌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 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二)《赤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答: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答: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思想感情:《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答: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赏析诗歌:

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

古诗歌鉴赏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诗歌鉴赏的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读:所谓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质就是抓住形象特征、体现特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特点,并讲清他们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所谓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完整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 二、诗歌鉴赏所需的知识准备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 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 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读懂诗应养成的习惯 1、读标题、读内容、读注释 很多同学只注意读内容,而不注意读标题、读注释。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关注标题中具有含义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练习:《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诗后的注释很多都涉及关键词的理解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直接的帮助。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提示:“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上闲极无聊时的孤独与寂寞。而“素秋”则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读内容时划出关键词:划出表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划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词,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是诗歌鉴赏分析的起点。 四、审题与答题思路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七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言再现面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的 了解设题特点。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3】(05年广州课改区)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三、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4】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中考古代诗词曲赏析 苏教版

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使至塞上唐朝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⒉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黄鹤楼唐朝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2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归田园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⒈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⒉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

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长征毛泽东侧重于背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革命情怀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⒈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怀之情⒉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泊秦淮唐朝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朝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

25课诗词曲五首

白沙中心学校“预研+分层+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___语文_________设计人:肖岚备课组:八年级审核: 25课《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学(第一课时) (1)注音 闻笛赋()烂柯人()折戟()销() 干戈()絮()寥落()惶恐() 宫阙()绮()婵娟()踌躇()(2)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课堂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________抒发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______________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发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 7 第二课时 一、默写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激情导入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新课感知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八大模式 满分答题公式 在平时的考试中,古诗词鉴赏有以下几种模式,每种模式相应的答题规则都是不一样的。在此放出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的满分答题公式,希望可以对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古代诗词曲赏析

古代诗词曲赏析 李志军 生查子张先 含羞整翠鬟①,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②, —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 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释】 ①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②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译文】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评析】 这首词写怀人之情。上片写佳人娇美,以琴传情,欢快娇艳;下片写曲终人去,梦断无处寻,空对黄昏芭蕉雨。强烈的对比,将怀人伤情的思绪,渲染得凄迷感人。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等闲②离别易消魂③,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 雨更伤春,不如怜④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一晌,片刻。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暂。 ②等闲;平常,一般。③消魂:灵魂离开肉体。意思是极度悲伤、痛苦,或极度快乐。④

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译文】 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评析】 这是作者的一首代表作,上片三句一气呵成而又笔意曲折,表现了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主题。下片紧随承上,“满目”句承“离别”,“落花”句承“一向年光”,使全词统一完整,更突出了主题。词作取景大,笔力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高健明快而不显凄厉哀伤,又有一种富贵温婉气,使得颇为颓靡的主题表现得旷达、爽朗,又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襟怀豁达的一面。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 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 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 花间留晚照②。 【注释】 ①毅(hu)皱:本指绉纱一类纺织品,这里形容水的波纹像绉纱一样 细。②晚照:落日的余辉。 【译文】; 漫步来到城东郊外,春光风景越来越好,春风和煦,清澈的江水如同纱觳细皱,漾漾溶溶、粼粼闪光,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春画船。岸边的杨柳,鹅黄浅碧摇曳浮动,朦胧间如轻烟薄雾般笼罩枝梢;远处山涧飘来的白云虚幻飘渺,似乎传来轻轻的晓寒。啊!看那杏树林,枝头上红杏盛开,如火如茶,蜂蝶争喧,游人伫足指点,好一派春意盎然。常说是人生虚幻苦短、世事维艰,总恨那欢娱太少,怎能够吝惜金钱而轻视这欢快的一笑?让我端起酒杯劝斜阳,喝下这杯美酒吧,且莫要急急下山,还是留 晚照于花间,延欢娱于一晌,让人间多一些欢笑!

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一 一、注音或写字 畔 绮 闻笛f ǜ 折jí 干g ē 风pi āoxù hànq īng 宫què qióng 楼 chánju ān f ēngluán 二、填表 三、解释词语 长.精神 铁未销. 自将.磨洗 寥落.. 零丁.. 丹心.. 汗青..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娟.. 绮户.. 经行.. 四、按原文填空: A 、 ___________ _,到乡翻似 。 , 。 B 、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 。 C 、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 。 E 、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古诗词鉴赏背诵宝典

一.必会知识点 1.常见诗歌类型及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 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 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常见诗歌形象 3.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借代、 对偶、用典、互文、双关等; ⑵表现手法: 两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三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梦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 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其他:联想、想象、象征、伏笔、对比、烘托、白描等。 (3)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答题技巧点拨 2019年东营市中考真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8.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2 分) 9.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2 分) 答题点拨: 从近几年考题来看,一般出两个题,第一题侧重内容与情感考察,第二题侧重赏析。 答案示例: 8.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内容)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情感)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内容)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情感)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内容)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情感)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答题时要先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再过渡到情感抒发。 答题思路:内容 + 情感 9.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七年级古诗词鉴赏

专题三:诗词鉴赏(适配七年级) ?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题型 ⑴描绘画面型: A:具体描绘:一般有字数要求或有“加以描绘”“具体描绘”等关键词。 B:概括介绍:没有字数限制,不加具体要求。 ⑵分析意境型: A:直接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B:变式型(常见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要求: (1)描绘画面型:A:具体描绘: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例: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概括介绍。一般用一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李清照《声声慢》)、恬静优美(王维《鸟鸣涧》)、雄浑壮阔(唐代边塞诗,宋代的豪放词)、萧瑟凄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分析意境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可分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步一)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步二)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步三)的情感(心情,心境)。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前两句描绘的意境。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三)。 ?二、分析技巧型 1.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 (1)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 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思想感情.)于谦的《石 ④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