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

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

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

王勃三、.

(一)诗人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二)、背景及其经历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6年之后,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结束了凄凉的蜀川之旅,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是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滕王阁序》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诗篇之一。之后王勃在渡海的时候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6岁。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序诗风波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

写下这首序诗。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吴子章羞赧而退!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

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王勃的名

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在表达方式上,诗歌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诗评】:

杨炯尺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四、杨炯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华阴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唐高宗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校书郎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天授元年(690年),司法参军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在“四杰”中,杨炯(650—694)诗歌数量最少,成就也较低。但他用乐府旧题写的一些诗篇,表现渴望保卫祖图建立功勋的意愿,节奏有力,颇有新意,如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参加战斗的全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从军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边塞是当时士人幻想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尽管“四杰”中的王、杨、卢都从未到过边塞,然而他们在诗中表现的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怀,却显得十分强烈。

第二课时

一、卢照邻

卢照邻年少时,从、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王义方曹宪为邓王府典签,甚受爱重,邓对人说:“此吾之相如()也。”司马相如李裕王曾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新都(今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四川成都益州离后,寓居。曾被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蜀横祸洛阳,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山于自投颍水而死。

最著名的作品是《长安古意》,这篇歌行通过对汉代长安的描写,反映了唐代长安的盛况:大道小巷纵横交错,官禁侯府比宅相接,玉辇宝盖川流不息,帝室王公竞争豪奢。全诗辞藻艳丽而能厕以清词,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叠字、顶针格、复沓层递句式等,加强了音韵铿锵的节奏感。读来声调圆转,“抑扬起伏,悉谐宫商”,气势充沛,力量雄厚,可称其言长篇之极致。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构思精巧,用词准此诗明里哀叹昭君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甚多。卢照邻一生怀才不遇,确而贴切。.

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二、骆宾王

骆宾王诞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这四句话可以概括骆宾王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画面。“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敬佩之情。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整首诗读起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抒发了一种抑郁难申的悲痛。

公元678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为他对武则天相当不满,所以屡次上奏批评她,把武则天惹怒了,结果便以贪赃罪名使他下狱。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名诗《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图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骆宾王对武则天素有恶感,当然是参加了武装斗争,而且还为起兵写了讨伐檄文,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武则天镇压了徐敬业的起义,把追随徐敬业的骨干分子都杀了,但却没有消灭骆宾王,因为他奇迹般地躲过了追捕。之后唐政府一直在缉拿他,但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甚至到现在还是下落不明。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初唐四杰对谈唐朝诗歌改革的影响

初唐四杰对谈唐朝诗歌改革的影响 3、文学主张: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二)杨炯:

1、生平:(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2、诗歌: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3、诗歌特点:以边塞诗著名,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辞藻雅丽,整肃浑雄。 (三)卢照邻: 1、生平:(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2、诗歌: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3、诗歌特点及影响: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初唐四杰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简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地位 从太宗时期到武后时代,宫廷诗有所变异、改造和超越。这时诗坛呈现出交叠与过渡状态。而在“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就是号为四杰的王、杨、卢、骆。他们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和创造,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开创了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的诗歌新潮流与趋向,为一代唐音的繁荣拉开了序幕。 一、身份人格: “四杰”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阶层,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士族门阀那一套家教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荡不羁,有任侠之风,而这一点是从四杰开始的,但在四杰的人格构成上,最为明显的还是儒家为君辅弼、积极进取的精神。身处帝国初兴的唐初,相对开明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加之“贞观君臣反复歌咏的匡时济世的精神,在中下层文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身处宫外的四杰呼应了这种时代气息,急于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了锐意进取、渴求建功立业的热情、幻想,这是儒家积极用世之心在“四杰”身上的典型体现,他们有着“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幻想,有着“名与日月悬”(卢照邻《咏史》)的远大抱负,充溢着博取功名的热烈情绪和奋发有为精神意气。 闻一多先生言四杰“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为悲惨”,即他们的行为都有脱略规矩之处,身世遭遇与功成名就的宫廷诗人不同,他们总是挣扎在权利中心的边缘,如骆宾王最后则走向极端,彻底摆脱了王权的向心力,加入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队伍,并拟写了名闻天下的《讨武氏檄》。 闻一多先生又说“四杰”:“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闻一多先生这一段话中透露出一个信息,随着生活范围和审美视野的扩展,与宫廷诗人不一样,他们更多的带有市井的轻薄、放纵、大胆、自由。 二、审美风格 贞观诗人、上官仪、文章四友、沈宋主要是从诗歌的形式体制、声律、词采方面去构筑诗歌的空间,未脱齐梁诗的雕藻绘采旧习,格调低迷轻艳。直到高宗、武后朝,“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四杰”以不同于宫廷诗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进行诗歌创作,打破了初唐诗歌在齐梁旧习中近半个世纪的徘徊的局势,初步显露出唐诗刚健面目。 “四杰”以健康的儒侠互补的人格进行诗歌创作,就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一种遒壮刚健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壮大之美,而在这方面最具有典型性的莫过于游侠边塞诗,或者说游侠边塞诗成为四杰儒侠互补的人格精神最完美体现。 在这些慷慨壮烈的诗篇中,一方面是“惟当死报君”的忠于朝廷的赤胆忠心和“会见立功勋”的功业热情幻想,体现儒家忠君进取、奋发图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品质,而另外一方面,更有“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的尚武精神和“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刘生》)的急人之难而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有“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的功成不受勋的豪侠胸襟,这些无疑都是传统儒者所欠缺而为侠者所长,以这样的精神人格抒写诗篇,抒情主人公形象自然有别于魏晋以来沉迷声色、熏香傅粉、刚气都尽的门阀士族形象,呈现为虎虎生风、刚健孔武的英侠少形象,进而形成诗歌遒壮飞动的审美风范。 这样的美学风格同时也延展到其它题材的诗作中,如反映羁旅行役、山川风物的诗篇中,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燕丹别,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此为送别诗,但“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建功立业的抱负、壮志难伸的痛苦、激昂慷慨的情怀,都寄之于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深切向往中,写出一副英雄肝胆。四杰中,只有王勃未涉及游侠边塞题材,但十四岁时的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宏愿:“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所以其诗风与其他三位诗人和谐一致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中贯穿着两条意脉:惜别之情与劝慰之意,惜别之情伤感,劝慰之意催人奋发,两条意脉交叉在第二联,惜别之情由显到隐,劝慰之意由隐到显,所包含的意蕴很明显:大丈夫当以建功立业为重,不要为离别的儿女私情所困扰,从而使诗歌摆脱了萎靡纤弱的格调而呈现出高旷境界、刚健的骨力,而即使是抒写离别悲哀的作品如他的《别薛华》一诗仍沉潜着一种功业难成的抑郁不平之气,正是这种不甘“憔悴于圣明之代”(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

诗人介绍_初唐四杰

古代诗人小报--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竹园小学四<三>班陈嘉璐

初唐四杰代表作品选

滕王阁序------------------------------------------------------------------------------------------------------------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从军行---------------------------------------------------------------------------------------------------------------杨炯 长安古意---------------------------------------------------------------------------------------------------------卢照邻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在狱咏蝉---------------------------------------------------------------------------------------------------------骆宾王易水送别---------------------------------------------------------------------------------------------------------骆宾王咏鹅---------------------------------------------------------------------------------------------------------------骆宾王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 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 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 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 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 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 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和谁和称初唐四杰

王勃和谁和称初唐四杰 导语:王勃和谁被称为初唐四杰呢?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并且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王勃被誉为什么的贡献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初唐四杰杨炯

初唐四杰杨炯 如何才能过活这一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问题。历史上的诸多风流人物,享受着世间的权力和声名。可是到头来,他们对自己的一生却充满着悔恨。更不必说普通人了,悔恨更多。 杨炯也曾无数次自问过这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与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同列“初唐四杰”的他,是唯一得以善终的人,其他三人皆下场凄凉。历代学者评论初唐四杰时,都认为杨炯的才华是四人中最低的,甚至觉得他不配与其他三人并列。不仅是后世之人如此说他,当世之人也都百般非议过他。而杨炯作为一位文人,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文名。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反驳,而是选择了沉默。生命的成长过程是把不接受逐渐变成接受,容纳所有的好与坏。 杨炯的成长历程中,藏着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的最佳答案。 01 他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聪敏而博学。初唐时期,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杨炯在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官领工资了。这一点是许多唐代诗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他的起点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可是天才也有着自己难以解决的困局,杨炯在弘文馆苦苦等不到升职。他从一位孩童变为少年,又从少年变为青年。眼看都要三十而立了,他却始终被困在弘文馆,找不到出路。面对朝廷的冷视,他无数次地想要离开弘文馆,去寻找外面的天地。 诗人太多心高气傲,受不了不公的遭遇与冷遇。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诗人,骨子里还充斥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可是杨炯却表现出了与大多数诗人不一样的一面,他选择了接受着一切看似不好的安排,独自面对无人赏识的寂寞,压制了自己年少的心气。 唐高宗上元三年,杨炯为了更快升职,又参加了科举考试,再次高中。可是朝廷给两次进榜的他只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秘书郎职位,他再次受到了冷遇。年近三十,却还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官,他心里终究有点郁勃不平。 他通过诗作宣泄着自己心中的愤懑,寻找着心灵的慰籍。待他发泄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沉住心气,继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如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遭遇和杨

王勃初唐四杰

王勃初唐四杰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对中国的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欢迎阅读! 王勃(649~676年),汉族,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圣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游梵宇三觉寺 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诗题一作“秋日别薛升华”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注】诗题一作“秋日重别薛升华” 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送卢主簿

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 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 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 三、王勃

历史趣谈: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炯简介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 生活常识分享

初唐四杰王勃

初唐四杰王勃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著名的唐代诗人,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 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

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

(完整)初唐四杰

杨炯之生平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四杰命运多舛,四人中就有三人死于非命,只有杨炯得善终,但年岁也不高,仅43岁,且身后萧条,没有子嗣,其中以骆宾王和卢照邻年岁稍长,杨炯和王勃同龄。 1、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 伯父杨德裔曾在地方州县担任要职,杨炯自称“吾少贱也”,可能幼时家境并不 怎么好。 2、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 3、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正 三品,副部级)、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弘文馆是太宗时代就设立的,主要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 设置;同时又招收弟子、教授生徒,相当于中央直属的学校,能到里面学习都是 贵族子弟,且名额有限。) 只可惜,杨炯的辉煌便止步于此,从10岁到27岁,这10年间,一直都是“待制 弘文馆”的身份,生活仿佛止步不前,他的心情压抑而彷徨。 这期间土蕃大举入侵西北边庭,渴望挣脱樊笼、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他,写了这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一位埋首穷经的书生弃笔从戎、从军边塞的过程,写得气格豪迈,壮志昂然,远非当时柔靡浮艳、吟弄风月的宫廷诗可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后来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想必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而这一句更是喊出了作者的心声,只可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炯一生都困守书斋,从来都没有机会实现他的豪迈愿望。

诗人骆宾王的简介资料

诗人骆宾王的简介资料 骆宾王是出生在义乌,是初唐杰出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合称“初唐四杰”而且在初唐四杰当中吗,骆宾王流传后世的作品最多。是骆宾王出名的就是那首他在 八岁之时所作的《咏鹅》,骆宾王也因为这首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因为骆宾王的父亲死的 比较早,所以他早年的生活比较落魄,之后得到一官半职之后生活才有所好转。 因为为人正直,所以常常得罪别人,说以骆宾王还曾被贬谪到边关从军,在此期间骆 宾王也作了许多边塞诗,也写了许多文檄。再次之后骆宾王吊人长安主薄,正值武则天当政,所以多次上书讽刺,也因此入狱,在狱中就作了著名的《在狱咏蝉》。武则天废了中 宗之后,徐敬业起兵,骆宾王就写了著名的《为徐3敬业讨武曌檄》,全篇陈词慷慨激扬,因此闻名天下。 骆宾王为徐敬业写好了这篇文檄之后,内心的愤怒和对于武则天这种行为的厌恶全都 表达了出来,许多人都被这篇文章所煽动,一时之间徐敬业的起义军就集结到了十万的人数,这篇文檄应该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号召作用,但是起义军并没有因为集结了十几万的人 马就把武则天给打败了,相反武则天的军队大败起义军,骆宾王、徐敬业这些带头的人也 连夜出逃。 骆宾王和徐敬业逃到了润州,原本打算连夜坐船走水路逃到高丽去,但是世事难料, 在徐敬业的队伍里,他的部下王那相就带头反对徐敬业,徐敬业等人二十五个人就被王那 相给砍了脑袋。然而对于骆宾王的结局,史书上却有许多的争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记载骆宾王也被杀了,而《新唐书》中却说骆宾王是逃跑了,所以骆宾王的结局也 成为了谜案。 骆宾王,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七 岁能作出《咏鹅》的“神童”,在诗词方面极具天赋,极其擅长写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 长篇代表作《帝京篇》辞藻华丽、形式灵活,且言辞工整、音节和谐、感情丰富、朗朗上口,在当时被称为是千古绝唱。 永徽年间,骆宾王犯事被降职发配西域,在边疆驻守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没有自弃,而是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边塞诗,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送郑少府入辽》,用 极高的格调和优美华丽的辞藻,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出来。 在五律诗方面,骆宾王也极具天赋,写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蝉寓己、用蝉明情、人蝉合一的《在狱咏蝉》,其情感细腻深邃,对于蝉的妙处不仅仅只是在于结构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蝉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 骆宾王在骈文方面的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为依据,来讨伐武 则天自立为女皇。写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集结令,号召天下人用忠孝

初唐四杰是谁

初唐四杰是谁 初唐四杰是唐代刚开始时最具文采的人,其中王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还有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最为让人熟悉,其余初唐文学家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接下来就说说初唐四杰的排名趣事。 隋朝过去,唐朝伊始,李杜王维尚未出生,文坛谁为翘楚呢?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最佳组合,或者说一个文学青年排行榜一一“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统称为初唐四杰,他们文笔好,“并以文章见称”。 骆宾王的“鹅”为我们所熟知,但他在这个排行榜上竟然居末。而榜上人对这个排名也颇有微词。据《旧唐书》记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就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当然,也有一个版本是“杨王卢骆”,这是《旧唐书?裴行俭传》里的说法。 这四位大家被称为“杰”,不是偶然的,不光是他们的文笔好,还因为他们具有过渡色彩,在从南朝萎靡的文风过渡到大唐充满生机的健康文风的过程中,起到了创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有意识地改变前代文风的弊端,“思革其弊”。在他们四人倡导之后,文章从狭小的风花雪月、亭台楼阁走向了苍茫的大漠,繁华的市井和壮丽的山河,为王维、李白、杜甫他们的出现,铺好了道路。 初唐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

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初唐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初唐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上官体

上官体 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初唐四杰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 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陈子昂的诗歌风格及影响: 作为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在表现手法上,陈子昂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浮艳积习,对唐诗的影响很大,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得到启迪。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刘希夷和张若虚的歌行体则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张若虚的《春江花

唐宋元著名诗人及作品简介

唐宋元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精神,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

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

春江花月夜和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春江花月夜》和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

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戏为六绝句 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2) 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3)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其三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5)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6) 其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7)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8) 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9)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10) 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11)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12)

王勃与谁被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与谁被称为初唐四杰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和谁被称为初唐四杰呢?“初唐四杰”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都是文采俱佳的文学家。今天,小编为大家解答王勃与谁被称为初唐四杰,欢迎大家阅读!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其中最出名的为王勃,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广为流传。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骆宾王的《鹅》这首诗也是郎朗爽口。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

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