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气机的升降沉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一旦气机活动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常分别表现为向下(如泄泻、脱肛)、向上(如呕吐、咳喘)、向内(如表证不解,疮毒内陷)、向外(如自汗、盗汗)。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也分别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作用趋向,分别用升降沉浮来表示。向上提升,向外发散的药物统称为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表证、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下行向内的药物统称为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功效,适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咳喘、水肿等证。大多数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势是单一的,但有些药物却具有双向作用,如麻黄既能升浮,又能沉降,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有些药物升降沉浮作用不明显,却具有另外的作用,如南瓜子有杀虫功效。药物的升浮与沉降性能与药物的性味、质地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升浮药的药性大多温热,药味大多辛、甘;沉降药的药性大多寒凉,药味大多酸、苦、咸。质轻的植物花、叶、皮、枝等药物,大多属升浮药;质重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药物,大多属沉降药。但这只是一

般规律,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升浮等,均是例外。炮制和配伍可以影响药物升降沉浮。如酒炒则性升,姜炒则性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升浮药与较多较强的沉降药配伍,则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并随之沉降;沉降药与较多较强的升浮药配伍,则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约,并随之升浮。一般而言,药物的作用趋势与所治疾病的病位相同,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反,即“同病位,逆病势”。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宜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疏散表邪;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便秘宜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泻热通便。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宜用赭石、龙骨等沉降药镇潜肝阳。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宜用黄芪、升麻等升浮药升阳举陷。对于复杂的病证,还可以采用升降沉浮并用的用药方法,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脏腑功能紊乱的有效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表寒里热证,常用沉降之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伍升浮之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又如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利气,气行则血行。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因两者间并无本质联系,故不能将质地轻重作为判断和解释药物升降浮沉性能的主要依据。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质,是各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其主要功效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李时珍认为“升降在物”,但通过有目的的配伍和炮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因此李时珍又说药物之升降“亦在人也”。常用的炮制方法,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入肾而走下”就是这个意思。

(整理)中药配伍禁忌服药时间升降沉浮炮制.

中药配伍 1.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2.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3)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1)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内容: ①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2)辩证看待相恶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含义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三、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认定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

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四、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形成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如麻黄、升麻四气五味 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多属沉降。如大黄、芒硝

科学教案《沉与浮》

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了解常见的沉浮现象,在操作探究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并对沉与浮的现象作出简单的判断、分析和推理。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在探究和操作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重点:感知沉浮现象,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塑料瓶、积木、石头等),大容器10个、储物盘若干、记录表、记号笔抹布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字卡。 3、轮船、潜水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猜测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物品,小朋友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如果老师把这些物品扔到水里游个泳,大家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呢?(引出沉浮,出示沉、浮字卡) 2、师:挑一种物品请小朋友猜测它在水中会沉还是浮,并操作和孩子们一起验证,出示记录卡。(在记录卡上用↓、↑符号表示沉与浮)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沉浮现象,并用符号记录猜想。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记录实验的结果。 3、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那件物品的沉浮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不一致。 (二)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老师想让小朋友给这些实验物品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总结交流:小朋友来说一说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物品会沉入水底,什么样的物品会浮在水面?(金属、比较重的东西一般易沉在水底,塑料、比较轻的物品一般易浮在水面) (三)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1、小朋友刚刚已经为这些物品分好了类别,它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脑筋,你有没有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等玩好的时候,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记录实验结果。 4、你用什么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沉浮?成功了吗? 小结:浮的东西可以等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的轻重、材质、大小因素有关。 (四)拓展延伸 展示轮船和潜水艇图片。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会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升降?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更多关于沉浮的奥秘。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收拾实验用品。活动自然结束。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法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说来,治病应“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的原则,如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苔,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阳温热辛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沉降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前人重视药性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然而,前人也认识到,上述关系井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是沉降的;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是升浮的。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旧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药物的作用趋势,是药物性能的形象概括。随着医学的发展,药性理论讲究的深入,单凭四气、五味,已经难以全面地概括药物作用的多样性。到了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结合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药物的作用趋势,应用自然界动植物的升降浮沉现象,作了生动的形象概括,从而形成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这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沿用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现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基本内容归纳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先观察到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有着升降浮沉的自然现象。进而发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有这一类似现象,大而五星七曜,小而一草一木,无不存在升降浮沉或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从而升降浮沉就成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 不仅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如此,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之中。在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胃气主降,脾气主升。从而维持气机升降的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调,就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可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脾气下陷而见脱肛;肾气不固可见遗泄等。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针对人体上下表里的不同部位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也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如升提举陷的作用就是升,下降平逆的作用即为降,上行发散之机为浮,下行泻利之效属沉。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 药物的这种趋向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得到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这种反应就是药物的临床疗效。凡能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下、向内的药物性能都属升浮,如黄芪、升麻益气升阳,桂枝、细辛散寒解表等。相反能够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上、向外的药物性能都于沉降,如杏仁、苏子止咳平喘,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等。由此可见药物的趋向性能主要是针对病机和病势的趋向起作用的。 同其它药性理论一样,升降浮沉也有它们的阴阳五行属性。根据阴阳学说的特点,升降浮沉也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由于升浮药物的作用趋向是向上向外,故其性属阳;而沉降药物的作用趋势是向下、向内,故其性属阴。升降浮沉的五行属性,主要以四时的五行属性为依据,药物的趋向性能与四时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它们的五行属性是:春升属木,夏浮属火,秋降属金,冬沉属水,长夏性平属土。药物的趋向性作用通过它与五行配五脏的关系来调整脏腑气机的失调。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既与药物的临床疗效有关,也与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有密切联系。药物的疗效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已如前述,下面仅就药物的性质与特点同升降浮沉之间的关系,归纳介绍如后: 1.四气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温热之品,其性属阳,多主升浮,如麻黄、桂枝,其性均温,都能上行发表,故主升,附子、肉桂,其性大热,故能温中散寒而主浮。寒凉之品,其性属朋,多主沉降,如大黄、芒硝,性皆大寒,主泻下通便,故性沉,黄柏、知母,性亦大寒,能清热泻火,故主降。 2.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辛甘之味,大多属阳,故其性主升浮,如荆芥、防风,味辛能祛风解表,黄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习题: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A.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答案:C. (2)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酸、咸,热 答案:C. (3)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 A.苦、甘,温 B.酸、苦,寒 C.辛、苦,热 D.甘、咸,温 E.辛、甘,寒 答案:B (4)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C (5)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A (5)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升提 B.下行 C.发散 D.收敛 E.无影响 答案B (6)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里 C.向气、向血 D.向阴、向阳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7)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 A.表示发散、上升 B.表示能降逆、泄利 C.表示向气、向血 D.表示向阴、向阳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8)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者: A.沉 B.降 C.升浮 D.沉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9)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者: A.上浮 B.发散 C.降逆 D.升提 E.以上都不宜 答案C (10)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者: A.凉 B.寒 C.降 D.升 E.以上均不宜 答案D (11)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 A,明朝时代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金元时代 E.宋朝时代 答案D 二、B1型题 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 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 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

药物的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过去要求背的《药性赋》、什么方歌、歌诀。咱们要去体会。明白了它的道理,这些东西自然就记住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所以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版被我们体表的邪。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能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赦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棟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校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成,也要通过蒸。所以说,鉴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樱、霍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 根部人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

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_高建忠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2月/6日/第005版 学术 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 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后世有对其推崇者,如王伦说:“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与张仲景相提并论。但也有对其不屑者,如陈修园说:“(四家中)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燥烈劫阴,毫无法度。……邪说流传,至今不熄。”今人对李东垣的评论也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临床能娴熟运用李东垣理论和方药的医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李东垣著作中对其立论和处方的说理欠清不无关系。本文试从“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探究李东垣立方的原本意图。 从《脾胃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原本就擅长治疗脾胃方面的病变。“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指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五方)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医生在临床上能做到“无不验”,可以称得上是医中“好手”。但李东垣又注意到“终不能使人完复”,疗效总有欠缺。于是进一步思考、学习,终于悟到疗效不能达到十全的原因是“不依《素问》法度耳。”《素问》的法度是什么呢?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的“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从这些论述中悟到用药“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也就是说,用药不能十全的原因是没有重视“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 我们常规对“藏气法时”的理解多为天人相通应,五脏外应四季。以这种认识去面对李东垣的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时,似乎也没有多少难于理解的。但这种理解会让我们忽略了李东垣在这一治法上的伟大创新,也会妨碍我们对李东垣方剂的理解与运用。 李东垣生前定稿并且写有自序的只有一本书,这就是《内外伤辨惑论》。并且从自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在他有生之年写成后“束之高阁十六年”。实际上,《脾胃论》一书中很多内容与本书重复,似乎是这本书的扩写本。这样看来,《内外伤辨惑论》应该是最能真实反映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书中分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是辨外感和内伤。下卷较杂,似由一组医论组成。而中卷显得很有法度,分“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且出四张主方,分别是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丸。在“饮食劳倦论”中提到其病机是“生长之令不行”,生长之令,这不就是春季吗?暑对应夏季,肺、肾分别对应秋季与冬季。看到这儿,我们会突然发现,书中中卷是用春、夏、秋、冬四季写成的,春夏秋冬也就对应了升浮降沉。但当用升浮降沉这四个字和前面四个主方对应时,我们发现至少清暑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汤无法理解。于是习惯性地退回到春夏秋冬四字上,则可能会理解为春用补中益气汤,夏用清暑益气汤,秋用升阳益胃汤,冬用沉香温胃丸。于是治暑会拿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与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对比。自此,我们还是没有理解了李东垣立方的本意。 《脾胃论》中卷的四部分中,后三部分分别用了“暑”、“肺”、“肾”三字,为什么不用“秋”与“冬”呢?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生长之今”,为什么不说“春”呢?“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细思,这儿的“生长之令”是指体内的生长之令,是指体内的春季。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东垣心里在想什么。这四部分主要在写人体内四季失常,四个主方主要是恢复体内的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也就是说,在东垣老人心里,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体内也有春夏秋冬,这就是藏气法时。人体的病变就是体内不能正常有序地升浮降沉。 那么,体内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失序,治疗上为什么要着眼于脾胃呢?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在李东垣的思路中,体内春升、

升降沉浮 方剂与治法

中药与方剂(一) 升降沉浮: 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所示效用: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临床应用: 顺其病位选择用药: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草枯、磁石、熟地黄等。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影响其他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炮制和配伍。 归经:理论基础有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确定依据有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指导医生可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和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有毒与无毒: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功效一般按中医辩证学和中医治疗学进行分类。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中药的配伍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

少不良反应。七情配伍的内容: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相反。君臣佐使: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就是组方的原则。常用的中成药配伍主要有功似成药配伍(功似配伍)与功异成药配伍(功异配伍) 方剂与治疗: (1)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及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八法”的内容如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组方原则: 君药:即对处方的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和主病之药;是针对兼正或兼病起治疗作用之药。其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佐助之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4)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药味加减变化(佐使药的加减或臣药的加减两点)、药量加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中文名 升降浮沉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解读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

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应用领域 (一)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因素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王好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气机的升降沉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一旦气机活动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常分别表现为向下(如泄泻、脱肛)、向上(如呕吐、咳喘)、向内(如表证不解,疮毒内陷)、向外(如自汗、盗汗)。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也分别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作用趋向,分别用升降沉浮来表示。向上提升,向外发散的药物统称为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表证、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下行向内的药物统称为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功效,适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咳喘、水肿等证。大多数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势是单一的,但有些药物却具有双向作用,如麻黄既能升浮,又能沉降,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有些药物升降沉浮作用不明显,却具有另外的作用,如南瓜子有杀虫功效。药物的升浮与沉降性能与药物的性味、质地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升浮药的药性大多温热,药味大多辛、甘;沉降药的药性大多寒凉,药味大多酸、苦、咸。质轻的植物花、叶、皮、枝等药物,大多属升浮药;质重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药物,大多属沉降药。但这只是一

般规律,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升浮等,均是例外。炮制和配伍可以影响药物升降沉浮。如酒炒则性升,姜炒则性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升浮药与较多较强的沉降药配伍,则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并随之沉降;沉降药与较多较强的升浮药配伍,则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约,并随之升浮。一般而言,药物的作用趋势与所治疾病的病位相同,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反,即“同病位,逆病势”。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宜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疏散表邪;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便秘宜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泻热通便。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宜用赭石、龙骨等沉降药镇潜肝阳。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宜用黄芪、升麻等升浮药升阳举陷。对于复杂的病证,还可以采用升降沉浮并用的用药方法,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脏腑功能紊乱的有效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表寒里热证,常用沉降之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伍升浮之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又如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利气,气行则血行。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法邪外出。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说来,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苔,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砺、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张元素《医学启源》)。注意服药、服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前人重视药性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然而,前人也认识到,上述关系井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是沉降的;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是升浮的。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旧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

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一、含义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三、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四、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最新范文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一、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 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 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 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 白术健睥脾经碰。《》

浮力(沉与浮及液面升降讲义)

课题:浮力(沉与浮及液面升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2.根据浮力的变化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重点: 根据浮力的变化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难点: 根据浮力的变化的分析 V排的变化 (以下为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巩固的学案) 一、 阿基米德原理复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 浸没时V排=V 物 部分浸入时V排=V-V出 二、 物体沉浮的条件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V排=V物) F浮<G物,下沉(ρ液<ρ物) F浮>G物,上浮(ρ液>ρ物) F浮=G物,悬浮(ρ液=ρ物) (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V排<V物) 三、 液面的升降规律 a .纯冰浮于纯水上,熔化后液面无变化, b.从容器中往水中投放固态物质时: 若ρ物>ρ液,则液面下降; 若ρ物≤ρ液,则液面不变。 c.冰中含有杂质,漂浮在纯水上时: 若冰中所含杂质大于水的密度时,冰熔化后液面下降 若冰中所含杂质小于水的密度时,冰熔化后液面不变 d 纯冰浮在不同密度的液体上时: 若液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冰熔化后液面上升 若液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冰熔化后液面下降 【思考交流】 (以下为相关知识技能结合考试要求的巩固、延伸、拓展和提升的教案) 考点一: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判断浮力的大小 例1.一个物体的体积是0.5 dm 3,完全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 ;如果这个物体重4 N ,它在水中将_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练习】 1.如图10-4-7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 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__杯中水面升高. 考点二:液面升降问题类型一: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例 2.情景如图所示,小船和石块一起漂浮在水中,将石块(或金属块)从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面 。 【练习】 1.如图所示,一个小船中放有ABC 三个小球,小船和球一起漂浮在水面上,其中A 球密度小于水,B 球密度等于水,C 球密度大于水,小船可以自由的漂浮在水面上。 ①只将A 球放入水中, 则A 球 (填浮沉状况),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②只将B 球放入水中, 则B 球 (填浮沉状况),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③只将C 球放入水中, 则C 球 (填浮沉状况),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④若将ABC 三球同时从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则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2.(1997年北京) 如图2所示,在一较大容器的水面上放一木块, 木块上面放一个体积为1分米3 、重7.84牛的物体,此时木块漂浮.如果将物体从木块上拿下并放入水中,当木块和物体都静止时,容器中 的水面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在盛水的缸底有一个实心铁球,水面上漂浮着一个脸盆.若将铁球捞出放入盆中,盆仍漂浮在水面上,则缸底所受水的压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总结:此类问题判断前后液面变化,实质是比较V排的变化,因为液体密度不变,浮力跟V排 有关,所以转化为判断浮力的变化。若浮力变大,则V排 变大,液面 ;若浮力变小,则V排变小,液面 ;若浮力不变,则V排 不变,液面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