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作者:文内作者考试周刊来源:考试周刊杂志社发布时间:2010-03-29 21:32:47-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王华丽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能愿动词“要”的语法化过程,特别强调了能愿动词情态意义的语法化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该过程说明其总语法化的深层机制,由此证明汉语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隐喻和推理。

关键词:能愿动词“要”语法化深层机制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语言演变的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例如汉语里的“把”“被”“从”等词原来都是实义动词,现已虚化为为介词,即西方的功能词(function words)。

“语法化”的英译词为grammatication。西方对此的基本观点:语言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的范畴具有非离散性,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是互相依赖的。Kurylowicz(1965:69)认为语法化不仅仅存在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还存在于从较低的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其范围有所增加。

汉语中的能愿动词“要”正是实词虚化,虚化后的语法意义更加虚化的典型。我想就此点展开,探讨其逐步虚化的深层机制。在此需阐明一点:“机制”并不等同于“原因”,原因与结果相对,而机制只是产生变化的可能。

1.“要”的语法化过程

卢卓群已在《助动词“要”的汉代起源说》中详细介绍“要”的虚化过程。在他看来,“要”主要经历两大过程。(1)由名词向动词的演变。(2)由动词向助动词的演变。在此我觉得还应补充第三大过程:(3)助动词内部的语义虚化。因为前两步可概括为实词转化为语法虚词,而虚化并非就此完成,它在确立能愿助词的语法功能后还得进一步虚化,从而扩展其情态意义。第三步看似并不明显,耐人思索。

1.1名词向实义动词的演变

“要”通“腰”,本指人的身体部位,是名词。人们的生活经历促使其发展出动词用法,即“系在腰间”。腰处常常会系结东西,然后可能引申出“从中拦截”,如:(1)愿诚素之先达兮,结下玉佩而要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意为“系在腰间”。

(2)无人要而击之。(《左传·囊公五年》)意为“拦阻”。

1.2实义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我们知道,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同一时间位置上的两个动词,只能选取一个具有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的动词来计量,这便是主要动词,其它的则处于次要地位,帮

助主要动词表达情态意义,而发展成为助动词。

先秦末,“要”产生“求取”义,该义为动词虚化提供了语义基础,求取必定有目的。强求义项自然容易发展为“必定”。此时外部条件如句法结构和语境的制约也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要+宾+动+之”的句式结构慢慢演化为“要+(而)动+宾”。对比这两种句式,我们会明白新的结构类似于现代汉语的联谓式,使“要”的语义弱化,逐渐处于助动词的地位。试看一例;

(3)孔子不悦于鲁、魏,遭来恒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来。(《孟子·万章》)“要”的语义弱化后,慢慢拥有助动词的一系列属性,即作状语说明动词“杀”的情态。对以上例句的理解,也渐渐出现分歧,司马迁似乎悟出“要”中隐含了表意志的助动词“欲”的内在语义,而该义项此时极为弱小,还不能与当时使用频率广泛的情态动词“欲”相抗衡。直到两汉时期“必定”、“应当”意义渐渐稳定,该义也就是最早成形的必要式“要”。试看例句:

(4)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何为苦心。(《汉书·广陵厉王胥传》)意为“必定”。

1.3助动词的进一步虚化

“要”用作“意志式”助动词正式出现在唐代。汉代时已有少许现象,司马迁开始意识到例3中隐含“欲”义。其实意志、愿望和决心往往和人的目的紧密挂钩。

(5)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陆龟蒙:筑城曲)

宋代,“意志式”出现了一种尚待实现的“将然意志”,表现出一种动作或事物的发展趋势,意为“将要”,“快要”。

历史的发展终于形成现代汉语中助词“要”的三种主要用法:

(6)学习要认真(必要式)

(7)他要见你(意志式)

(8)天要下雨了(将然态意志)

以上这些实例反映出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义共存,《语法化》认为语法化的程度在某一阶段的变异形式构成“连续统”(conntinuum)。连续统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分界是模糊的。可用公式A>A/B>B加以说明,新的形式出现后,老的形式不一定马上消失,因此由A虚化为B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和B共存的阶段。例3中“要”主要含有“要求”的意思,同时隐含了“欲”的意思。新生的助词“要”得依附于实力强大者,发展自己,进而独立。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助动词词义的扩展机制。

2.能愿动词“要”的情态意义

能愿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表示意愿、可能或必要的动词,在句子里常作状语。这类词与英语的情态动词比较相似。易仲良教授曾就英语情态动词意义进行详细

分类。在他看来情态动词的语义实质是可能性(likelinehood),即说话人将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设想于一切非现实的可能世界里成为现实可能的特性。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估判通常受社会法则、自然法则和推理法则的支配,并以此产生了不同的可能相(phase of likelinehood):义务相(deontic phase)、原动相(dynamic phase)以及推测相(epistemic phase)。如:

1)Everybody must hand in the paper,before five o’clock.(deontic)

2)Creature must eat food for survive.(dynamic)

3)The floor is wet,it must have rained yesterday evening.(epistemic)

不同的语言学家为说明各自的理论往往会对术语的界定不同。Eve Sweester就以上三种可能相用两大情态意义概括:根情态(root modality)和知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根情态实质上包括了社会自然世界中的情态意义,是义务相与原动相的总称。她选择这套术语更为了充分说明情态动词的隐喻化理论。

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心理机制,意象图式的基本精神是:由于我们存在和活动于这个世界的物理经验——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实施和经受行为等——我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结构,并用这些概念结构来组织那些涉及更抽象领域的思想。

在Eve Sweester看来,英语情态动词往往一词多意,就是行域(root modality)投射到知域(epistemic modality)的隐喻,这种理论一方面符合认知规律。人的认识往往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情态动词的语义发展过程是实义动词义——根情态意义——知识情态意义。所以知识情态意义也是三者中虚化程度最高的义相。

人的认知相似,语言因此也具有普遍性特征。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汉语研究中。“要”的语法化产生三大情态意义:必要式、意志式、将然态意志。

例6表依据社会法则对学习作出的评说,例7依据人的意愿作出的判断,可理解为作为自然个体的人的倾向。正因为它们都是依据社会和自然的情况作出的论断,指导“行域”的活动,所以必要式和意志式可总括为根情态(root modality)。将然态则依据现实迹象,如“天空乌云密布”,通过人的认知而作出的推论。因此属于知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

必要式形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意志式主要形成于唐代,将然态出现时间靠后,大约是宋代。这段演化史充分证明了情态动词的语义发展过程:它们最初只是名词,随后出现相应的动词意,实义动词逐步虚化为情态动词,情态动词进一步衍生各种现成的情态意义。

3.“要

”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实词虚化的机制主要有5种:1)隐喻,2)推理,3)泛化,4)和谐,5)吸收。首先,这些主要机制,一般的语法化总少不了这两者。后面三种机制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隐喻在西方看来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Lackoff认为隐喻无所不在,它建立在人类经验基础上,并组织我们的世界。所以它的含义远远超出修辞学上的含义。

推理是语用学的重要概念。语用学认为说话人(S)与听话人(H)间有种紧张关系:S 不想说得太详细,而H又想要S尽量说得详细,双方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关系就让H依靠语境从S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没有说出而实际需要表达的意思(或叫“隐含义),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

细细分析“要”的语法化过程,我们能看出其中隐喻与推理机制在语法化过程中交织着起作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实义动词“要”意义的扩展依次主要有:系在腰间→从中拦截

→求教/求得。人对世界的了解往往源于对自身的了解,人们首先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人类交际的需求,他们会将具体概念投射于抽象领域,显然,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语言现象也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古人最初认识“腰”这个人体部位,随后又派生出直接作动词的用法,这是虚化的必要准备。“系在腰间”这一具体动作与“从中拦截”具有共同的意象图式,即约束,使其受阻。这一图式使两种意思具有关联性。可见隐喻使其意义扩展,同时扩展的过程也离不开人的推理机制。又因“从中拦截”必然有所目的,于是便引申出“求救/求得”的义项。这里“目的”与“拦截”动作有关联性的结果。这种关联性使我们的推理更为有理可拒。

“要”的情态意义如何进一步虚化的呢?这又和我们前面说的根情态义和知识情态义紧密相连。在Sweetser看来两者首先有一共同的意象图式,然后前者投射到后者从而形成知识情态意义。Sweetser此处的意象图式主要借用了Talmy的“作用力图式”(force dynamic)然而遗憾的是当她应用该理论解释will时却显示出理论不足。Languacker认识到该理论的不足,同时试着用她的“进化理论模式”(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说话者将他所知的现实世界投射于潜在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投射现实世界。投射现实世界正是通过will 的进化动力图式而形成的。“要”的根情态主要是表“意愿”,这种意愿是说话者(conceptualizer)所理解的世界的(现实世界)一部分,而“将然

态”(投射的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的结果。所以,该现象也从隐喻的角度对情态意义作出了解释。

综上所述,“要”的语法化主要通过推理与隐喻,两者紧密相连。准确地说,推理贯穿虚化全过程;隐喻关键是找到相关联的意象图式。因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发展中极有说服力,现在是研究热点,我们汉语研究不应忽视这个重要理论。当然,汉语的研究终归不同于西方语言,它的演化发展也会受自身所处的文化影响。如“要”同“腰”这是古汉语常常出现的词汇发展现象。而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语法化过程。其次,其它机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和谐机制在“要”由实义动词变成助动词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达到句型的整体和谐,终于确立了这种语法范畴。

4.结语

语法化研究将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对当代的共时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汉语能愿动词本身和情态意义紧密相连,而情态自身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种分析会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参与。能愿动词“要”由单一的名词虚化成今天具有多种情态意义的助词,这段历史表面上看杂乱无章,其实却隐含许多内在语法化机制。这些机制虽有程度差别,但都对今天的语言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Langu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Paul J.Hopper Grammaticaliz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3.8.

[3]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1.

[4]HSK词语用法详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基安.情态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J].外国语,1999.4.

[6]吕叔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1999.

[7]卢卓群.助动词“要”的汉代起源说[J].古汉语研究,1997,3.

[8]马贝加.“要”的语法化[J].语言研究,2002.4.

[9]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10]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3.8.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朱冠明.汉语单音节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版权说明:文章版权属于文内作者和考试周刊杂志社,本站引用仅为交流学习之用注。如1需转载,请注明原版权。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完整)初中英语动词分类讲解及练习(有答案)

动词概述 一、实义动词 ■①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根据后面是否带宾语,行为动词又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Vt. vi . They study hard. I know them well. 注:有的动词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如: She sings very well. She sang an English song just now. 英语里有不少实义动词可以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时,____不变。试比较: Shall I begin at once? She began working as a librarian after she left school. When did they leave Chicago?They left last week. 短语: ■②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 动态动词表示动作,如give, take, work, run等;静态动词表示感觉、情感、内心世界、相互关系等,如know, exist, be, have, appear, prove, concern, hate, dislike, like, love, surprise, include, depend on, belong to, guess, suppose,imagine, believe, doubt, admire, envy等。 ■③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 根据动作是否延续,行为动词又分为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如rain, live, work, learn等是延续性动词,go, come, leave, start, arrive, join, finish, end等是非延续性动词。 注:非延续性动词在肯定句中通常不与表示时间段连用的for短语连用。如:[译]他离开这里三天了。 [误]He has left here for three days. [正]He has been away from here for three days. [正]He left here three days ago. [正]It’s three days since he left. ■④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句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3)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 ↓↓↓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 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 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 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 ;“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 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 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 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7“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 2 ”: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 3 ”: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 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 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 的语法化过程。 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 ?@亦声。” “可,?G (肯) 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 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 可”

论语法化

学年论文题目论语法化 姓名王吴琪 所在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汉语言一班 学号 20084601 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日期 2010年 12 月 20 日

论语法化 08汉语言一班王吴琪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分类、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特征等方面对语法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顺便对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法化分类机制特征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于1912年创造并最先使用的,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发展过程。国际上认为,最早关于语法化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即A.Meillet创造并使用),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现象,这正是语法化研究的开始。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2]。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涉及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一般认为,语法化中的“语法”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语言构词、造句、谋篇等规则。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动因和特征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就大的方面来说,以语法化的机制[3]为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说法是Hopper&Traugott的诠释,他们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语法化的发生有两种机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其中,重新分析起主导作用,类推起次要作用。实词虚化(语法化包含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解惠全1987,张其云刘小玲2009)。孙朝奋认为,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重要语言变化。吴福祥总结说,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类推、重新分析和主观化三种,而主观化最基本。鹿钦佞认为语法化机制指一个语言单位得以语法化的条件,它决定一个语言单位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制约着语法化的方向和途径,机制一般来自于语言系统内。就小的方面来说,以主观化为例,吴福祥将主观化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唐燕玲在其《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中将主观化归到语法化的特征中,而王寅和严辰松的《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中则将其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吴福祥还认为传统上隐喻与转喻、泛化与特化、褒化与贬化并不是演变的动因或机制,而是上述三个演变机制的结果。 1 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语法化有着不同的定义:

语法知识—动词的知识点训练及答案

一、选择题 1.I don't have a Ping-Pong ball, _______ my brother _______. A.but; do B.and; does C.and;do D.but; does 2.The strawberries delicious. You can have a try. A.eat B.drink C.taste D.sound 3.The woman made her husband_______ outside the gate yesterday afternoon. A.wait B.waiting C.to wait D.waited 4.Jim a basketball? A.Does; have B.Does; has C.Is; have 5.Ted likes Art, his brother . A.but; isn't B.and; don't C.but; doesn't D.but ;don't 6.I don’t have a baseball, b ut Alan A.do B.does C.have D.has 7.—David, you got any tea? —Yes. Would you like some? A.have B.do C.has 8.— ________ your cousin and her friends like history? —Yes, they ________ it’s very interesting. A.Does; think B.Do ; think C.Do; thinks 9.—_______everyone get tired today? —Yes, we_______very tired the whole afternoon. A.Does; are all B.Do; are all C.Does; all are D.Is; all are 10.Lucy and I ________ good friends. A.am B.is C.are 11.This pair of pants______gray. What color________your pants? A.are; are B.is;is C.is;are 12.In the past he often made his sister____, but now he is often made ___by his sister. A.to cry; to cry B.cry; cry C.to cry; cry D.cry; to cry 13.Karen and Helen _______ my brother's friends. I know _______. A.is; her B.are; them C.are; her D.is; them 14.2019 has come. I hope everyone can make his dream ________. A.came true B.come true C.comes true D.coming true 15.Alice, it's time for school. Let me _______, or I will be late for class. A.go B.come C.to go D.to come 16.In fact (事实上), she ________ ________ many ________. A.doesn’t has; toies B.don’t has; toies C.doesn’t have; toys D.don’t have; toys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马清华① (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浙江温州325003) [关键词]语法化;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摘 要]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四种。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 些差异。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15-06 Motivations of the Lexical G ramm aticalization MA Qing2hua (Institute of Semantics,Wenzhou Normal College,Zhejiang,325003) K ey w ords:grammaticalization;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bstract:Being a part of the lexical polysemous embryology,the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has the similar guiding principles to the lexical changes.No matter how many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2 ization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basic motivations such as 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nal motivatuion of the language.As grammaticalization leaves asid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s in meaning,more or les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notional changes.This paper gives some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零、引言 “词汇语法化”简称“语法化”,包括(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3)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见于多义连词等)这三种情形。现代语法化研究时代的开始以对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的特有关注为标志。徐烈炯在其《语义学》序言中说:科学意义上的词义变化的研究应能说明过去词义为什么变化,预测未来词义怎样演变。以此衡量,现代语法化研究把词义演变的研究朝科学目标推进了一大步。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动因和方式对应、互补,往往有了一个动因术语,就不再需要相应的方式术语,反之亦然。国内的动因和方式理论归纳起来有: (1)解惠全(1987)的“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2)孙朝奋(1994)的“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重新分析、句法 ①[作者简介]马清华,男,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本课题是浙 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551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的一部分。

初中英语八大时态讲解及练习(全)

概念: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行为及现在的某种状况。 时间状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week (day, year, month…), once a week, on Sundays, etc. 基本结构:①be动词; ②行为动词 否定形式:①am/is/are+not; ②此时态的谓语动词若为行为动词,则在其前加don't,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n't,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一般疑问句: ①把be动词放于句首; ②用助动词do提问,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同时,还原行为动词。在一般现在时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即常在动词原形后加-s或-es。 一、人称代词he, she, it是第三人称单数。如: He likes watching TV. 他喜欢看电视。 She has lunch at twelve. 她十二点吃午餐。 It looks like a cat. 它看起来像只猫。(口诀:I用am,you用are,is用于她他它,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都用are) 二、单个人名、地名或称呼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如: ①Han Mei looks like her mother. 韩梅看起来像她的母亲。 ②Beijing is in China. 北京在中国。③Uncle Wang often makes cakes. 王叔叔经常做蛋糕。 三、单数可数名词或"this / that / the+单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是第三人称单数。如: ①A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 马是有用的动物。 ②This book is yours. 这本书是你的。 四、不定代词someone, somebody, nobody, everything, something等及指示代词this, that 作主语时,是第三人称单数。如: ①Everyone is here. 大家到齐了。 ②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watch. 这块手表有毛病。 五、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为第三人称单数。如: ①The milk is in the glass. 牛奶在玻璃杯里。 ②The bread is very small. 那面包很小。 六、当数字或字母作主语时,看作第三人称单数。如: ①"6" is a lucky number. "6"是个吉利数字。 【练习】 一、单选 1 Jenny ____ in an office. Her parents ____in a hospital. A work works B works work C work are working D is working work 2 One of the boys_____ a black hat. A have B there is C there are D has 3 We will go shopping if it____ tomorrow. A don't rain B didn't rain C doesn't rain D isn't rain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第33卷第1期Vol.33No.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年1月 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程亚恒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 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 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 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或‘也’呼应。”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 1.“六朝”以前 “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士,事也。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 (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 (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说苑·立节》) (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 (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汉书·谷永传》) 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 [收稿日期]2013-10-07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英语动词分类讲解及练习(有答案)

一.动词概述 注:英语行为动词也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是必须带宾语的动词。可以分为两类:(1)及物动词+宾语(2)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My mother bought me a gift. (可以接双宾语的词有:give, teach, buy, l end, find, hand, l eave, sell, show, read, pay, make, offer, buil d, pass, bring, cook等 不及物动词不需要跟宾语,本身意义完整。有些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后变成及物性短语动词,后跟宾语。She did not reply to my l etter。 英语中接双宾语的动词 award sb. sth. = award sth. to sb. 颁奖给某人 bring sb. sth. = bring sth. to sb. 把某物带给某人 hand sb. sth. =hand sth. to sb. 把某物递给某人 lend sb. sth. = lend sth. to sb. 把某物借给某人 mail sb. sth. = mail sth. to sb. 把某物寄给某人 offer sb. sth. = offer sth. to sb. 将某物给某人 owe sb. sth. = owe sth. to sb. 欠某人某物 pass sb. sth. = pass sth. to sb. 把某物递给某人 pay sb. sth. = pay sth. to sb. 付给某人某物(钱) post sb. sth. = post sth. to sb. 把某物寄给某人 read sb. sth. = read sth. to sb. 把某物读给某人听 return sb.sth. = return sth. to sb. 把某物还给某人 send sb. sth. = send sth. to sb. 把某物送给某人 sell sb. sth. = sell sth. to sb. 把某物卖给某人 serve sb. sth. = serve sth. to sb. 拿某物招待某人 show sb. sth. = show sth. to sb. 拿某物给某人看 take sb. sth. = take sth. to sb. 把某物拿给某人 teach sb. sth. = teach sth. to sb. 教某人某物 tell sb. sth. = tell sth. to sb. 告诉某人某情况 throw sb. sth. = throw sth. to sb. 把某物扔给某人 write sb. sth. = write sth. to sb. 给某人写信 2、双宾语易位时需借助介词for的常用动词 book sb. sth. = book sth. for sb. 为某人预定某物 buy sb. sth. = buy sth. for sb. 为某人买某物 choose sb. sth. = choose sth. for sb. 为某人选某物 cook sb. sth. = cook sth. for sb. 为某人煮某物

能愿动词与形容词

能愿动词 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的动词。 表示可能:可、可以、能、能够、会 表示必要:应、该、应该、应当、要、得(děi) 表示意愿:愿、愿意、肯、敢、值得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十分应该”、“很愿意”。 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 ③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 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如: 他会来的。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他[愿意]去西部地区。 ⑤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他愿意。 ☆我要一本书。他会德语。是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例如: 长——很长/太长早——很早/太早甜——很甜/太甜 注意: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2、形容词的可重叠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如:长——长长高——高高大——大大快——快快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如:清楚——清清楚楚高兴——高高兴兴大方——大大方方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如:笔直——笔直笔直雪白——雪白雪白鲜红——鲜红鲜红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如:罗嗦——罗里罗嗦慌张——慌里慌张

助动词与情态动词-讲解及练习测试题

助动词与情态动词 一、助动词 助动词有be, have, do, will, shall。它们本身没有词义,只和实义动词的一定形式构成复合谓语,用来表示时态和语态,构成否定、疑问及加强语气等。 1、be (am, is, are, were, been) (l)“be + -ing”构成进行时态; (2)“be + 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 (3)“be + 动词不定式”构成复合谓语: ①表按计划安排要发生的事。The prime minister is to visit Japan next year.总理将于明年访问日本。 ? “do + 动 只有 (1)表示能力,如:He can speak English better than you. (2)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表示“怀疑”、“猜测”或“可能性”,如:Can this green bike be Liu Dong's? (3)表示“许可”时can可以和may换用,如:You can (may) go home now. (4)如果要表示语气婉转,可用could代替can,这时could不再是can的过去式,如:Could you come again tomorrow? (5)can和be able to都可表示能力,两者在意思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can只能有现在式和过去式,而be able to 则有更多的形式,如:He will be able to do the work better. 2、may和might (might为may的过去式)的基本用法 (1)表示允许或征询对方许可,有“可以”之意, 如:You may use my dictionary. 在回答对方说“可以做某事”或“不可以做某事”时,一般多不用may或may not,以避免语气生硬或不容气。而用比较婉转的说法进行回答。如:---- May I use this dictionary? ---- Yes, please. 或---- Certainly. 在请求对方许可时,如果Might I…? 就比用May I…? 语气更婉转些,如: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可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2”: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3”: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二、历时考察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一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的语法化过程。 (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亦声。”“可,?G(肯)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可”

初中英语动词分类讲解及练习(有答案)

初中英语动词分类讲解及练习(有答案) rise后不跟宾语连系动词Be, look后跟表语助动词Be, have, do, shall, will, did本身没有词义,后跟动词原形或分词,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等情态动词Can, may, mist本身有词义,后跟动词原形,构成谓语 1、实义动词■①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根据后面是否带宾语,行为动词又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Vt、vi 、They study hard、 I know them well、注:有的动词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如:She sings very well、She sang an English song just now、英语里有不少实义动词可以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时,____不变。试比较: Shall I begin at once?She began working as a librarian after she left school、When did they leave Chicago?They left last week、短语:■②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动态动词表示动作,如give, take, work, run等;静态动词表示感觉、情感、内心世界、相互关系等,如know, exist, be, have, appear, prove, concern, hate, dislike, like, love, surprise, include, depend on, belong to, guess, suppose,imagine, believe, doubt, admire, envy等。■③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根据动作是否延续,行为动词又分为延续性动词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