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9期) 0

01858J.Shanxi Ag

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9 Vol.11 2012收稿日期:2012-08-

20作者简介:李训伟(1979-)

,男(汉),江苏沛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刑事法律方面的研究。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李训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是一种新型社会现象,是由被外出务工父母留在家里的青少年形成的特殊群体。农村留

守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我认知不足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既有教育的缺失,也有社会保障的缺位。因此,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应当坚持“

预防为主、惩教结合、多管齐下、多方配合”的方针。通过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现状及其犯罪特点的研究,分析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对策,将更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2)09-0896-

05On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among Rural Left-behindLI Xun-w

ei(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

uan Shanxi 030031,China)Abstract:The rural left-behind is a special group of the youth who are left by their parents.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ofrural left-behind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among therural left-behind,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elines of"putting the emphasis on prevention,combining penalty withcivilizing,pursuing a multi-prong strategy and multi-sector cooperation".Key 

words:Rural left-behind adolescent;Reasons for committing crime;Measures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

速度逐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造成大量青少年被留守农村的现象。农村留守青少年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且依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3~20周

岁的人。①

近年来,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凸显,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现状及其犯罪

特点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值得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未成年犯大多在人格和价值

① 百度百科将“

青少年”的年龄限定为13~20周岁。按照《刑法》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在本文中如限定青少年的年龄为14~18周岁,则有削弱本文研究意义之嫌。故,应将青少年的年龄在13~20岁的基础上上、下限适当增加或减少一定的年龄。

观上出现偏差;法律意识淡薄;家庭关系不好、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学校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缺乏有效干预和及时引导;逃学旷课、接触不良少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性前兆;上网年龄与未成年人犯罪高危期基本一致。[1]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现状

1.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在外经商或务工,缺少必要的照顾和关心,有些留守青少年在饮食方面没有形成健康的习惯。留守青少年一旦患病,往往缺少父母细心的照料,加上自身的疏忽大意,可能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2.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他们平时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对狭窄,自尊心强,敏感脆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大。

3.行为随意性强

基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状况,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行为随意性表现凸出。例如,做事欠考虑、易冲动、无计划、不计后果等,对任何事情总是表现的很冷漠。即使是对自己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也表现的比较无所谓,对造成的危害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往往持放任的态度。

4.受教育层次低

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很好的去关心和教育他们,许多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上学是比较反感的,由此导致了农村留守青少年辍学的情况比较常见,多表现为中学阶段的辍学。由于他们的受教育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健全,在处理事情时必然缺少正确、全面的认识,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在整体上呈现出“三多两低一团伙”的显著特点,即财产型犯罪居多,以抢劫和盗窃为主;男性暴力犯罪多,以抢劫、伤害、强奸犯罪为主;偶然犯罪者多,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大多无预谋,即时犯罪、激情犯罪居多;受教育层次低,以中学生为主;犯罪低龄化明显,以12~18周岁为主;团伙犯罪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犯罪形式。

1.犯罪类型多为侵犯财产犯罪

抢劫和盗窃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类型中比较突出的两个。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攀比心理也比较明显;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耍大牌、充阔气,就会刺激他们积极追求吃、喝、玩、乐等奢靡生活。在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容易心生邪念,从小偷小摸演变到盗窃、抢夺、抢劫等犯罪行为。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了《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2]

2.犯罪手段趋向暴力化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可以为人们展示和传播各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一些暴力游戏和不良的信息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他们从中学到了许多消极的、暴力的动作,在他们的心理上也形成了暴力、阴暗的一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实现犯罪目的,给被害人、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犯罪的偶然性强

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常因一时冲动而感情用事。农村留守青少年年龄偏低,知识和阅历较少,思维单纯,辨别能力不成熟,活动能力超出认识水平,其作案动机往往十分单纯。其中作案动机为一时冲动的占43%,临时起意的占21%,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和目的比较单纯,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3]

4.受教育层次低和犯罪低龄化明显

农村留守青少年往往是文化水平低,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不高和思维能力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是他们的行动能力则很强。在安徽省G市的统计数据中,其中14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占留守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0.4%,还有一小部分同案人因不满14周岁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甚至有的小学生也还参与犯罪,年龄最小的同案人仅为12周岁;从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所受理的案件中,90%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

李训伟: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知识水平为初中以下学历,且多为辍学或逃学的未成年人。[4]

5.呈现团伙作案趋势

在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犯罪突出,危害性大。根据河南身省法院对于近年来留守少年犯罪案件的统计,三年来共受理了92起留守少年犯罪案件,涉及137人,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子女犯罪的案件有46起46人,占到50%和33.6%。在同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安徽省,根据G市青少年法庭提供的2004~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和有关案卷,五年间共有犯罪案件174件,涉案人数342人。2004年案件17件,犯罪人数37人,到2008年案件上升至39件,涉案人数达61人。[5]

此外,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还表现出智能化、隐蔽性、流窜性等特点。例如,作案工具现代化、网络化,模仿特征明显,手段花样不断翻新;作案手段表现为麻醉、移尸、破坏现场、适用玩具枪、蒙面、戴手套、写恐吓信等;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后不再停留在本村,而是作案后立即逃往别处继续作案,增加了破案的难度。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归结为:既有自我认知不足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既有教育的缺失,也有社会保障的缺位。

(一)自我认识不足

青少年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例如,极强的猎奇心、辨别与自控能力差、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给予的关心较少,因此其心理不成熟,自身素质比较低,致使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人生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形成肤浅、偏激的价值观。同时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也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好逸恶劳,过分追求物质满足,盲目冲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片面强调自由和个性,对于自身行为的后果不加考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辨别和认识能力。

(二)教育存在缺陷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伏笔。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日本著名家庭社会学家望月·嵩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分别称为“母性原理”和“父性原理”。他认为,社会化过程能够顺利发展下去,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是被称为“慈祥教育”的爱护,另一个是被称为“锻炼训导”的训练。爱护的基本内容,就是对孩子的一切都进行保护,是孩子和父母一体化的“母性原理”;而训练,则是教给孩子如何区别是非善恶,教导孩子能够与父母分离而自立发展的“父性原理”。[6]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要么缺乏“慈祥教育”的爱护,要么缺乏“锻炼训导”的训练,甚至两者都缺乏。例如,农村留守青少年都同样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有的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有的则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来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不够重视,造成许多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真空,为留守青少年形成犯罪的心理埋下了伏笔。

美国道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可唐纳说,只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但没有品行只有知识是危险,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在农村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甚至出现为了总体成绩而不让某些学生参加考试的现象。“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就是目前很多学校的真实写照。长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辨别,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想观念混杂,借助发达的网络和通信技术,这些不良思想极易传播和扩散,致使没有家庭教育束缚的留守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主义、不劳而获,在拜金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腐朽思想的冲击下,留守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从而走上犯

8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9期)2012年

罪的道路。此外,媒体对色情、暴力、犯罪的大肆宣传缺乏法律规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一些犯罪团伙也专门对留守青少年进行诱骗、教唆、威胁,而且专门针对“问题少年”,使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在如何更好的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权利方面还存在空白。

四、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现状、犯罪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应坚持“预防为主,惩教结合,多管齐下,多方配合”的总方针,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农村留守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方面预防和制止留守青少年犯罪。

(一)自我疏导与外部规制

自我疏导是指农村留守青少年应对自身产生的心理等问题采取正确的疏导渠道或方式。当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引导,例如,教师或社会工作者对存在心理等问题青少年的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通过引导青少年主动帮助、关心、爱护别人,为自己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从而鼓励青少年发展积极的情感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家庭、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那些留守少年很集中的农村地区,家庭、学校应该更加注意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系统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在法制教育方面更要加强,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后果和法律的严肃性,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为了帮助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违法犯罪上,美国一些州发展出了学前教育计划,比如有计划负责人创办了高端学前计划(Project Head Start),为孩子提供一个免受干扰的牢固机构。[7]

(二)加大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度和保护度

社会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对留守青少年的关爱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懂得感恩,不去做危害社会的事情;社会也更加了解留守青少年,消除对他们的歧视,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留守青少年的身心也得到很好的安抚,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侵害青少年的行为要严厉打击。要加大政府帮扶力度,有组织的开展帮扶工作;要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基本情况登记,争取全方位的给予帮助,不遗漏任何情况;建立责任帮扶制度,组织有条件的志愿者、教师对留守青少年定期进行关爱和指导,与他们谈心,从心理上辅导留守青少年,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进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农村发展寄宿制学校,留守青少年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融入集体,不会误入歧途。

(三)净化网络环境

正如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文化也是每一国家民族的重要资源。或者说,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8]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信息是海量的,其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犯罪、恐怖等不良信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约束和指引他们,所以,留守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大,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有可能被他们涉及,而大多数留守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中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影响,从而去寻求刺激,发泄自己。网络环境对于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留守青少年的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政府要加强网络管理力度,杜绝色情等网站进入未成年人的视线,减少暴力游戏和暴力画面;社会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不把不健康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要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感,给予未成年人健康的、积极的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

(四)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鼓励办学类型多元化,筹建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为留守青少年创造学习和成才的条件,使他们学习到一技之长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留守青少年学到技能就会有事可做,自食其力,远离犯罪,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就业率也是重要问题,有技能也要有岗位,所以,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本地

李训伟: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就业岗位,使本地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安置,也使留守青少年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既发展了本地经济,也解决了留守青少年的就业问题。当留守青少年重新走进学校,并且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术,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那么自卑心理就会消除,就会安心学习和工作。

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农村发展的大问题,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

参 考 文 献

[1]牛凯,张杰,谢梦.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重点研究课题综述[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

(4):74.

[2]操学诚,路琦,牛凯,等.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5.[3]李世军,吕军勇.关于青少年犯犯罪特点与原因的预防对策及教育[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10

(4):12.

[4]疏仁华,胡松年.论流动视阈下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以安徽省G市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9):55.[5]步辉.多策并举遏制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N].人民法院报,2011-10-30(5).[6]张娟娟.构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探析[J].青年探索:2010,2(3):5.[7]李琴.美国青少年犯刑罚替代措施[J].中国刑事犯杂志:2012(5):117.

[8]麻国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3):17-

19.(编辑:程俐萍)

(上接第885页)

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手段,改革重塑农村各治理主体,提供各主体

间合作治理的体制保障,引导控制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进程和方向等方面。

参 考 文 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20.[2]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体制社会比较,2004(2)

:22.

[3]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8-41.[4]于建嵘.农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4):108.

[5]中共中央课题组.让农民组织起来———肃宁县创新农村治理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22-23.[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8.[7]曾芳芳.农村治理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08(10):21.

(编辑:程俐萍)

09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9期)2012年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同时渗透入青少年思想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三百,2002年同比上升百分之一百二十;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四倍,2002年同比上升一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影响教育法则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疯狂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向歧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然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既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毕业论文】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标题】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者】肖冬梅【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指导老师】杨兴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就中国而言,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能否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大事。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仅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专门的规定,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一个基于社会学形成的综合性概念,是按照犯罪者心理、生理是否完全成熟作出的分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主体为青少年。关于青少年主体的年龄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其中重点是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是指:(1)违反《刑法》和其他刑事法律条款的行为;(2)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 1、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近几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因出国、分居、监禁和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日渐增多,

这就弱化了家庭中的抑制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本来受制约的成员间的某些权利义务关系出现了裂痕,导致其子女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家庭的温暖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引导,这就很容易使这些青少年在性情上养成冷漠、压抑、逆反、忧郁和焦躁等品性,在不良诱因的引发下,极易发生对家庭、社会的偏激行为,由此误入歧途,陷入犯罪的深渊。 2、流动人口的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流动在大众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在城市中打工的青年外,还有些是因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而被迫滞留的。这些人可能具有合法的打工资格,但所得的报酬很低。此类受教育程度极其有限而涉世不深的外地人,在强烈的收入落差刺激下,面对高档的城市生活和自己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剧增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追求“钱财”和“淫乱”为特征。过去犯罪女性的未成年人往往与男性合作,处于从属地位,而现在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单独作案或团伙作案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女性青少年犯罪约占刑事犯罪的15%左右。一般来说,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腐蚀性往往要大于男性,有的外国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犯罪,特别是未成年女性犯罪,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特征 1、性犯罪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强奸、奸淫幼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性犯罪突出,这与他们的生理发育情况有不可忽视的关系。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的最明显特征是性成熟。性的发育和基本成熟使未成年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发生很大的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犯罪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犯罪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迅猛发展,大批的农村人口不断的拥向城市,一方面机械在农田大规模作业代替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里赚钱机会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可是,许多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在农村老家“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及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有一方到外地去打工,而将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他们通常与自己的双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据统计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人数超1260万,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达到2200万,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会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贫困的家庭,造成孩子的父母必须到城市去打工;另一方面,中国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问题 从政府方面看,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教育环境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使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同时,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没有办法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 从家庭方面看,一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并且他们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硬性的要求,只认为孩子只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孩子将来就定位在外出务工上;二是留守儿童大多寄养在祖辈或隔辈亲属家中,而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正确教育方法,并且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暇在学习上去正确指导孩子。 2、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成长时期应有的亲情关怀,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一些孩子的性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在我国,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书本内容:各国青少年犯罪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盲目性大,纠合性强,诱发快,蔓延广,,可塑性和反复性大,反社会倾向性强。 一·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一)未成年人犯罪比较明显,在校生、流失生犯罪增多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1·性错罪是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类型 2·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 3·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比较长 4·女性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 5·犯罪恶习的顽固性 二·从犯罪的行为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行为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手段狡猾、结伙性强 (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 1·财产犯罪突出 2·暴力犯罪严重 3·淫乱型犯罪持续增多 4·毒品犯罪急剧传染 (二)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是团伙犯罪 三·以犯罪的心理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心理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易受外界影响,突发性强,反复性大 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 网上找的: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1、从属性犯罪。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书本内容: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 特点: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尝试、容易接受外界事物 (一)生理发展与青少年犯罪 1·活动能量增大,精力过剩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 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 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 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 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鄞州职教中心学校政治组刘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基础上,针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感化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已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青少年是最有朝气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群体,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重视和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青少年教育失当、管理失控,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目无法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我们从新闻报道和下基层调研中,常看到、听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有的案件是触目惊心。如发生在云南省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是一起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报复杀人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后,新闻媒体又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披露。 二、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失误,对学生管理不严。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虽然也开设了法制课,但缺乏师资和教材,多数采取上大课、念材料的办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是指责、体罚的多,甚至动辄采取停课、罚款、开除的办法,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有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老师很少与家长联系,很少过问学生在家的表现,致使一些顽皮学生逃学、旷课,甚至从家中骗钱到外面看录像、上网吧、搞赌博,家长、老师都不知道。有的学校团组织、少先队活动不正常,团结教育后进学生的工作未做好。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就此作简单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认为从刑法学观点出发,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1〕。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依据刑法的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在我国就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时期。第三层含义是所谓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是指依据刑法的规定;(二)是指行为的结果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果没有危害或危害轻微均不是犯罪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指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的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大超出了刑法规定的内容,具体地说,它的内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人为地割

裂他们的各种行为状态,就会失去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全面理解。所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必须把青少年的所有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任何行为状态,都给予必要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确切的含义。 2、;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发展趋势 青少年犯罪在各国均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第一、犯罪趋势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的特征。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过去的研究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2〕。据我们调研了解,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纠合性、团伙性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会在同乡、同学、同宗族、亲戚邻居、同龄人之间形成小的团伙,他们在遭受挫折或某种利益驱动下,在同伙之间不良情绪的互相感染下,往往不计后果实施犯罪,公安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有50%是团伙作案。有的甚至逐步向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演变。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便是其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此便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其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影响。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及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道德状况,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目前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村留守儿童高度的关注,然而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置在原籍的,未能在正常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农村未成年子女。本文所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并非单指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而是广义上的犯罪,包含因未成年人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 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情感上的交流,导致了部分儿童心理产生了问题,同时又受到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一份调查显示,广西宾阳县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共46人,其中农村未成年人刑事犯 1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6):13-16.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25周岁以下人群)犯罪呈现低龄、团伙、暴力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遏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青少年犯罪出现了年龄趋低、增长率趋高、犯罪手段成人化、团伙作案增多等诸多新特点。这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达到对症下药进行治理的目的。 二、调查过程(包括(一)调查时间、地点、方法;(二)调查范围、对象;(三)调查内容) 在3月份,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向广大网民进行调查,咨询研究青少年问题的相关人员等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了社会、学校、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 发展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和社会分配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冲击颇大。他们住的是花园别墅,穿的是高档名牌,吃的是山珍海鲜。尤其那些生活糜烂的“大款”、“大腕”,更是挥金如土,肆意“享受”,乘坐豪华轿车,出入高档舞厅,纳妾嫖娼,狂赌烂饮。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把人们原已失衡的心理推向了失衡的顶点。如果说成年人由于思想比较成熟、稳定,心理波动虽大,但还可以节制的话,那么社会阅历浅显,思想欠成熟、稳定的青少年,则极易被社会浊流所腐蚀。他们不仅十分羡慕和渴望,而且尝试享受大款们的生活。但是,青少年大都不能经济独立,更没有具备过大款们那样的生活条件。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因经济条件满足不了个人物质欲望而去偷、盗、抢、骗的青少年。可见,社会不良环境的影 (二)、家庭教育不力。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青少年最早和任期最长的人生教师。可以称作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的职能却大大弱化。首先,现代家庭的不稳定削弱了家庭的教育职能。市场经济冲击着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特殊优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其生存的优良环境。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社区功能,应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服务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瘟疫”,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治安稳定,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抵御能力差,犯罪现象日趋突出,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甚至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法国有15.5万青少年犯罪,占法国所有罪案的25%,而在美国则占35%左右。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率极低,1956年仅占全部罪案的18%。进入8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剧增长,1988年直线上升至75.7%。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005年1月,在温州苍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涉案人员数量最大的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中,未成年人占到一半。2005年2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的犯罪团伙“五街帮”,为首的竟是一名16岁的“傀儡”老大。该团伙共涉案300多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形式上看具有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突发性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最基本的社会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的。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变化,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最值得注意的因素。青少年与成年人相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因素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影响。但是某些因素对成年人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对人们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组织。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对儿童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青少年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内心痛苦,精神忧郁。这些孩子在不幸生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积淀在心底,若无法通过家庭进行疏导、宣泄、化解,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内心积淀的观念杂质就会发酵起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子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严重问题,如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等,不难想象他们对未成年的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克夫妇在1950年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法不科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反复无常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格近于残暴,引起孩子对家庭的恐惧与对立,都会使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J。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偏差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完整、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经常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之友,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或流于形式,造成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长沙市第五中学15岁少年周某因涉嫌抢劫其他同学而被公安机关查获,他却天真地说:“我爸妈有的是钱,我要他们拿几千块钱赔给那个被抢的就是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防线,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3.社会学习偏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成长是社会化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青少年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

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一)物欲性 近三年来,为钱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8%,位居首位。调查显示抢劫是当今青少年犯罪主要类型。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统计的资料显示,侵犯财产罪占同期犯罪的75.53%;武汉市青少年犯罪当中抢劫犯罪占50%以上;西安市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近3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案件占到55%,盗窃案件占28.5%,其他案件占16.5%;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0.7%,位居首位。 二)野蛮性和残酷性 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恶性发展态势。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三)集合性 青少年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这样,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上具有团伙性特点。虽然青少年罪犯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作案经验,思想还不是太成熟,能力差,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因此,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 四)冲动性 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冲动性往往表现为案件的突发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随意性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因为青少年在这个时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但是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五)模仿和易受暗示性 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年龄大多数界于14岁至18岁之间,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模仿能力与好奇心较强,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在冲动与好奇心的作用之下,很容易模仿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的某种镜头和情节,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伎俩,进行犯罪活动。 六)戏谑性 富有新奇性和刺激性的游戏,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不少青少年由于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乏,对正当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活动缺少兴趣或不能持久参加,觉得精神空虚,生活无聊。为了追求刺激,他们往往置道德和法律不顾,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行为。这些青少年对自己的戏谑心理缺乏调节和控制,以侵害他人为乐,满足自己低级的精神欲求。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种种犯罪心理呢?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影响 1、父母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有着直观重要的影响。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家庭不和睦容易导致子女犯罪。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在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7 j。oI.8NO.1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陈友能 (邵阳教育学院.湖南邵阳414000 摘要: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启蒙者,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家庭,并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四个方面阐述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闽 基于共同生活,彼此交往最频繁、最密切。而犯罪的原动力和 抑制犯罪的诸因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故与家庭环境。成 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生第一个教育单位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婴儿时代到少 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学校”。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父 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直接 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志向的奠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

家庭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不正。简言之。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道德风 貌。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感染”。所以,良好的家风能对青少年起到事半功 倍的教育;相反,不良的家风,很可能无声地将青少年引向歧途。如果父母贪图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那么,其子女很可能由效法父母而成为盗窃犯。如果父母吃喝玩乐.甚至懒惰成性.那么其子女很可能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精神空虚,成为游手好闲者或流氓无赖。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也疏于督促子女学习,那么,其子女很可能也无心念书,最终因虚度青春而成为 社会的渣滓,如果对于女的恶劣行径包庇袒护,甚至教唆纵容.那就无异于将子女推向犯罪道路。总之,父母应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优良家风的造就者,这样.其子女才能在优良家风的熏陶 下健康成长。 第二。不道德或犯罪分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 有犯罪历史,容易“传染”给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 劣习,更容易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父母一方或双方走上“贼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