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次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探索历程(苏州教育研究)

三次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探索历程(苏州教育研究)

三次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探索历程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州外国语学校(215011)游小云

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高新区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和学校的同事们一起设计并打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这节课。在选择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已经现场听过全国特级著名教师徐斌老师的课,也多次观摩了视频教学,把徐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做了详细的笔记。徐老师的扎实大气,细腻自然的经典演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乎,我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次执教终有所悟。

用画图的策略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解决问题一种常用的策略。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达成问题解决,做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整合。怎样激发学生的策略需求?如何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策略的价值以及提升策略的意识等等,这几个问题我没有深入地思考,而课本的四道练习题,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教学难度层层深入,所以,免不了反复改,改反复,经历了一次模仿大师、定位缺失、教材整合的三次演绎《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探究之路。

模仿大师----千万次的问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有了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深深的印象,最初的教学设计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总认为大师的设计尽善尽美,于是,我决定全盘照搬徐特的设计,演绎一堂有自身亮点的精彩课堂。

简录课堂过程之一如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生:试着画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其面积计算公式。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师: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讨论,并进行比画和想象并汇报讨论结果。

(片断感悟: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已知面积和宽(或长),求长(或宽)的两道计算练习,比划了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增加的方法,不知不觉5分钟过去了,依旧没有揭示课题,可以说,课一开始就有一些思绪混乱,给自信的我泼了一盆冷水。)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生自主阅读例题,理解题意。

2.画图分析。

师:这道题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光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

生:……

师:是啊!画图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3.列式解答。师指名学生板书。

4,回顾反思。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灵活画图。

(1)出示“试一试”。

师:这道题目中,长方形鱼池的面积为什么会减少?你能在图上画出宽减少的情况和面积减少后的部分吗?

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师展示学生画图的过程

师:展示学生列式解答和思考的过程。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生:画图、讨论、合作、交流

2.系统比较,发展思维。

师:这两道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

生:……

(片断感悟:课上到这里,我巡视了全体同学的画图情况,只有一两位同学画对示意图。此时离下课还有四、五分钟了,而剩下的教学内容至少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此时,我只觉得头皮发麻、汗流浃背……)

3.拓展练习,综合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

(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3)长和宽各增加8米,变成新的长方形。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变式练习题:长和宽各减少8米,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片断感悟:最后的拓展练习只是匆匆结束,题目没有讲透,还拖堂了7分钟。课后和同事们分析、整理和反思,觉得整节课上写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复习过细,过长。2、课堂思路混乱,什么都想兼顾,最后什么都没有兼顾。3、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备学生。4、教师的过渡性语言缺失,环节之间的小结、过渡性组织不连贯。可以说,我生搬硬套把徐特的课堂以失败收场。)

定位缺失----雾里看花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策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和同事一起分析了问题所在,把自己的上课视频在看了一遍,遗憾的是,第一次试教失败没有让我真正明白根源所在,我认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熟悉,教学语言琐碎、环节松散导致时间紧张。因此,我在第二次执教是对徐特教案的绝大部分内容实行主体模仿,只把一些环节作了一下删除,同时做到教学语言简洁,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课4道题型的讲解上。

简录教学过程之二如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相关计算公式。

2.揭题。

(片断感悟:删减了繁琐的复习过程,导入简介,过渡自然,即唤醒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又对本课的新知合理铺垫。)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自主读题。

(2)教学画图,经历画图过程。

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3)请学生完善示意图。

(4)学生自主列式解答。

师:指名板演,结合算式交流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提升策略的意识。

2.小试牛刀,教学“试一试”。

方法过程同上。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读题。

师: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画图、讨论、合作、交流。

师:根据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设计同前,略)

(片断感悟:课上到这一环节,我发现这节课我有完成本课教学任务,重点放在讲授完4到典型例题上,按照现在的教学设计,学生只停留在解题技巧的知识层面上,而体验策略价值,提升策略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略)

(片断感悟:再一次地模仿徐特之后,整体感觉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进步,各个环节衔接紧凑,但出现了部分教学目标定位缺失。于是,和同事们重新研读了教材和徐特的教学设计,意图从中找出教学设计的精髓所在。)

教材整合----敢问路在何方

“几番番春秋冬夏,你尝尝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两次执教过后,领悟到徐特的教学设计是按照“形成策略的内在需求----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体验策略的独特价值----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这一主旨展开教学的。教材设计主旨目标明确,对于重新认识大师的课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支撑我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分工,在此基础上,我形成了一条更加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那就是:“从复习入手,激发学生画图策略的内在需求----示范画图,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放手尝试,体验策略的独特价值----策略融合,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

简录教学过程之三如下: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回顾

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样求宽?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要求长,需要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宽=长

2.揭题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自主读题,激发画示意图的需要。

师:读了一遍后,觉得已经理解了题意同学举举手。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画图。

(2)教学画图,经历画图策略的形成过程。

师:重点示范画图的过程。

(3)请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完善图,完善之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画一遍图。

(4)学生自主列式解答。

(片断感悟:教师示范画示意图,教授画图的方法,读一句画一句,和学生一起经历画图的过程,教会学生画图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小试牛刀,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先画一个长方形,标出宽;继续读题,读到“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启发学生怎么画,让学生尝试画出直观示意图,标出减少的部分,最后标出所求的问题,多数学生经历了画、改、再画、再改,最后得到(如图一)。

解答时,有的学生列式为:150÷5=30(米),30×(20-5)=450(平方米)。还有学生根据所画的图,直接列式计算:150×3=450(平方米)。对这样的解答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但借助直观图,发现现在面积是减少面积的3倍。这种巧妙的解答方法,正是直观图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刺激,体现了未经充分逻辑推理而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直接洞察,直接把握对象的全貌和对本质的认识。

(片断感悟:对于第二种解法,正是学生借助直观图提供的帮助,再一次让学生体验到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步步为营,体验策略。

完全放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全体同学经历画图、改图、交流图几个过程。

(四)、活用策略、提升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策略,可以画图或者列表整理的策略。

师: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要用到画图的策略?

生:……

(片断感悟:本课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每题做好目标达成与分工,从示范画、指导画、放手画、灵活画等四个方面,最终达成了体验画图策略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整节课下来,同事们认为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把握得当,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升,比之前两次试教有了质的提升。)

经历三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探究过程,对研读教材和借鉴名师教学设计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在借鉴名师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深入地解读教材的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探寻适合学生的学法指导方法,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借鉴大师的教学设计,才能创新出富有特色的教学预案。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正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及时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调整,为上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彩课堂提供了借鉴作用。

要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既重视在教学前的反思: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特殊的想法?只有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备教材,才能为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不断奠定基础;又要重视在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能跟着预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合理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还要重视在教学后的反思:及时反思课堂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悉心听取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修改稿)》,教育部,2011版。

[2].《小学数学备课手册(四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版。

[3].网络视频及资料。

个人简介:

游小云,1998年毕业于江西省东乡师范,本科学历,小高职称,小学数学奥数二级教练员。曾先后荣获“时代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少年智力开发报小鬼当家擂台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西省乐安县教育先进个人”、“乐安县公溪镇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先后在区、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中、教研团队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全国十余家教学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二十篇,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市级、区级课题

研究。

联系电话:130********

邮箱:xiaoyunzhiqian@https://www.doczj.com/doc/a415195331.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