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教育概念”争议的回应

关于“教育概念”争议的回应

关于“教育概念”争议的回应

作者:赵燕邢俊利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5期

【摘要】“教育是什么”似乎是个早已解决了但又存在很多争议的问题, 这些争议较多地出现在高校教育学专业教材及权威教育类专著或词典中,使学生对“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甚为茫然。本文主要从当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教育学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争议问题领域”入手,通过证伪和辩证的方法,回应其争执,分析其不足之处,供大家思考。

【关键词】教育;概念;争议

一、“教育概念”的争议

(一)争议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还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观点一:教育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870—1944)。勒图尔诺认为动物界早人类之前就有教育活动。他认为老动物对小动物的饲养和爱护等活动都是教育活动,证明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人类出现之后只是继承了已经形成的教育形式,并作出不断改变和演进。因此,人的教育虽然有了一些新的性质,但本质上依然和动物界的教育一样。

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持这种主张,他认为:“高等动物如狗和猿,它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是我们的模型。”近几年来也有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在古猿中已经有了教育活动。

观点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目前,较多的教育学者认为,动物的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它们的行为甚至是一些看上去较为高级的行为,没有摆脱本能的限制,是在本能的范围内形成的,用不着教育和有意识地训练,待到它们的生理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由于人本身是从动物演化而来,人之初期动物性并未泯灭,在人猿转变之际,人的动物性占有一定的成分,动物所特有的本能的活动还是常见的,但这并不妨碍从混沌中分离人的教育。人的教育与古猿的所谓的“教育”,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区别是——是否受意识的支配。

动物的无意识性决定了其所谓的“教育”只是一种“与其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本能;而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当人类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并将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界的认

识,有目的地授受时,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所谓的“教育”)就划清了界线。因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二)争议二:定义“教育”,是“应然”的期盼,还是“实然”的概括?

“应然”的教育,指的是特定认识主体对教育的价值理想和规范,揭示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反映人们对教育的价值期盼,如主观认识中“积极的、正面的、进步的、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教育,或者是某一国家、某一社会根据发展需要所规范的教育;而“实然”的教育,指的是真实存在的教育事实本身,其本质所揭示的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方面。

观点一:定义“教育”,是一种“应然”的期盼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在一些人看来,并非所有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都是教育,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诸如盗窃等犯罪团伙的师徒授受,此不可谓无目的,也不可谓在“培养”人,但这些与教育目的等是背道而驰的,是为“真正的教育”所不容的。” [1]

从此定义中的“促进”一词可以看出,定义者对“教育”概念理解持“应然”期盼的观点,教育概念专指“好的”教育,即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教育事实或活动。因此,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诸如盗窃等犯罪团伙的师徒授受活动不属于教育概念的范畴。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198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可以看出,这个定义都突出了教育的阶级性,教育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是站在政治立场上定义教育的,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属“应然”的期盼。

观点二:定义“教育”,是对“实然”的概括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从定义中的“影响”一词可以看出,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概念是对所有“实然”教育事实的概括,即包括所有客观的、真实存在的所有教育事实。叶澜教授进一步解释:关于“影响”,采用这个词的本身就意味着包含“正”和“反”两种可能存在的影响,包括好的与坏的、积极的与被动的、进步的与落后的、革命的与反动的教育事实。

(三)争议三:教育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