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

20世纪西方艺术最大的特点是

一是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

二是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例如,美术创作借鉴了电影和摄影手法,借鉴了文学中的意识流,试图把音乐的抽象性移植到绘画中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带有实验性。任美术内部,各种形式也相互借鉴、融合,以致一些传统的分类和观念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为20世纪各种艺术倾向打下了基础。但18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家已属于20世纪的年轻一代,他们不再同情世纪末的情趣。20世纪西方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强调个性和内省反思是社会的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的立足点。"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各种"主义"和"运动"就是由所谓前卫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发动的。他们的创作更深地卷入到艺术家的个人世界之中,更强烈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因此20世纪西方艺术更倾向多样化,更具多变性和主观随意性。

1:表现主义

20世纪西方艺术的基本面貌可以概括为情绪表现、构成反艺术、潜意识、模拟等类型,也可以归纳为抽象和表现这两个相互对峙的倾向,或许在这两极之间还可以增添第三个倾向,即抽象表现的倾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三个倾向已具雏形,这就是当时引导潮流的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旨在表达情感体验和精神价值,而不在乎记录视觉印象。20世纪头十年,在莱茵河两边形成了不同的表现主义势力范围,其中心分别在世界文化之都巴黎、德国北部的德累斯顿和南部的慕尼黑,其核心团体依次是野兽派、桥社和青骑士。

1)野兽派

20世纪初到一次大战爆发,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云集巴黎,形成了一些自觉的前卫派艺术运动,野兽派是其中的第一个。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中,马蒂斯、德兰、弗拉曼克等画家的作品同展于一室,他们强烈的色彩、过度的变形引起了评论家沃克塞勒的批评,他称他们为"一群野兽",野兽派由此得名。虽然野兽派没有明确的纲领,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用色鲜明强烈,笔触突出有力,对构图、题材、形体的处理带主观随意性,画面大多具有装饰性等。从1905年起,野兽主义已成为一种受到尊重的风格,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被视为当然的领袖,代表作为《带绿色条纹的肖像》(1905)。大约在1909年到1910年,两幅巨型油画《音乐》和《舞蹈》标志着马蒂斯早期创作的顶峰。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与法国的野兽派相比,德国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而法国人相对而言较为理性,他们更关心绘画的形式结构。德国表现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可归纳为两个团体,一个是1905年创于德累斯顿的桥社,另一个是1911年从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派生出来的青骑士。

(2)桥社

桥社是由在德累斯顿学习建筑的四个学生组建的,这是一个松散的年轻画家团体,为首的有基希纳、黑克尔等人。不久后参加桥社活动的重要画家还有诺尔德。桥社画家热衷于木刻和石版画显然是受到了蒙克的影响。

桥社画家中数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最有才气,他的作品最具有力度。如《艺术家与他的模特》(1909)一画。

(3)青骑士

除了德累斯顿和柏林以外,慕尼黑也是德国主要的艺术中心。l911年在这里产生了青骑士团体。这是由定居慕尼黑的俄国人康定斯基和另外两个年轻的德国画家马克和麦克共同创立的。与桥社艺术家不同,青骑士画家没有形成共同的风格,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信念:追求艺术中的精神。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用抽象的抒情语言给这种内在精神以可见的形和色,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与桥社相比,青骑士更为开放,更具有国际化倾向。青骑士在l911年的展览,吸引了德劳内和亨利·卢梭以及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等,在1912年的展览,又吸引了克利(Paul

Klee,1879--1940)等艺术家参加。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是青骑士的精神领袖,他的一生对20世纪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他非常熟悉欧洲各种思潮,对哲学、宗教、诗歌和音乐极感兴趣,他试图通过艺术把理性和非理性统一起来。他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幅非具象的画,但这种画不是简单的图案或装饰。那么它应取什么样的形式,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呢?为了创造一种独立的抽象的绘画语言,他探索各种艺术共同的精神基础,试验声音与色彩的等价物,希望实现一种既有生理作用又有心理作用的感觉形式,见《即兴30》(1913)。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1)和论文《论形式问题》(1911)已成为抽象艺术的重要文献。

桥社和青骑士等德国表现主义的联合影响,与立体主义一起,成为20世纪艺术最持久的力量。

2:立体主义

从1907年到1914年,立体主义运动是视觉艺术中一场最彻底的革命,它的意义在于空间处理的新观念,它实际上是主宰20世纪艺术中抽象的和非具象的绘画流派的直接源泉。与表现主义风格的浪漫特性相比较,立体主义风格可以说是古典的和形式主义的。

(1)代表人物

立体主义的起因是两个年轻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对塞尚画中发现的某些实验加以理性的研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们》(1906--1907,)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起点。这幅杰作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打破了传统透视这面镜子,创造了一种异质空间,使从不同视点同时观看对象成为可能。这幅画虽然包含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因素,但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当年轻的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见到这幅画时,决定了自己一生要走的道路,而且他对塞尚作品所暗示的新观念的理解比毕加索更为完整。1908年夏天,布拉克和毕加索开始以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1908)就是其中一例。画中规则的自然形式如此显眼,以致批评家路易斯·沃克塞勒把这种风景画描述为由"小立方体"组成,立体主义由此得名。

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共同努力把对绘画空间和形式的革新推向了合乎逻辑的

结果。在毕加索的《弹曼陀林的女子》(1910)和布拉克的《曼陀林》(1909--1910)中,虽然人或物的形象仍依稀可见,但已开始消融到图画之中。一方面对形体多视点的分面处理具有"分析"的特点,另一方面形体扩散到周围空间,以致体积和空间形成连续的整体,又带有"综合"的倾向,这使人想到柏格森生命之流的概念和爱因斯坦对物体固体性的否定。至此空间已真正成为绘画的一个组成要素,布拉克和毕加索给空间以同样的色彩、肌理、实体感,如同物质对象一样。空间已不再是惰性的、消极的虚无,而是积极的、充实的实在。

从1907年至1911年,立体主义主要特征是,打散形体,再接几何图形将它们重新组合于画面上。因此,通常把这个时期的立体主义称为"分析立体主义"。1911年末,毕加索和布拉克已使立体主义面临戏剧性选择的时刻。为了与他们画中不断增加的抽象性抗衡,他们引进了一种新的补偿因素,如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画中,或添加一颗画得很逼真的钉子,或描摹的字迹,或有木纹的碎片,从而与画面主体形成不同的参照。由于这个时期的立体主义旨在将表现具象的物体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在一起,所以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如毕加索的《藤椅上的静物》(1912).

(2)立体主义运动

1917年卡恩韦勒开办了一个画廊,以后成为立体主义发展的中心。次年,在蒙马特成立了一个画家和诗人的团体,这个团体就是所谓的"洗衣船"集团。除了布拉克和毕加索外,先后加人的还有诗人和艺评家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画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费尔南德·莱热

Leger,1881--195)、罗贝尔·德劳奈

Delaunay,1885--1941)等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画家是莱热和德劳奈。

莱热更关心当代生活的工艺技术方面,特别是机器,以及现代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艺术。他认为机器不仅从审美上讲是人的最成功的创造,而且也是最有意义的创造。他的《林中裸体》(1901--1910)中,人体被简化为机器般圆管形状;他的另一幅作品《城市》(1919)也作如是处理,这种风格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

德劳奈以选择埃菲尔铁塔为题材而出名。他的《铁塔》(1910--1911)的特点在于把巴黎不同地区的房屋,不同时间的景象,同时收集到塔身之下和四周,而且改变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单调色彩。他早期的抽象绘画基本上是光的绘画,光是一切生命与能量的源泉,也是色彩的源泉。他认为色彩既是形式又是主题,注重对比色域的有节奏的相互作用。

在1912年至1913年间,他画了一系列以色轮为基础的名为《圆盘》的油画。这些画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完全非具象的绘画。德劳奈这种同时性和引进色彩的风格又称为奥弗斯立体主义。阿波利奈尔称奥弗斯主义在描绘新的结构时,不是根据来自视觉领域的因素,而是根据艺术家本人所创造的因素。这种作品给人一种纯粹的审美乐趣。

立体主义雕塑始于1909年毕加素的青铜雕塑《女头像》,这件作品清楚地显示出与非洲土著作品的联系。属于立体主义风格的雕塑家还有亚历山大·阿尔奇片科(Alexander

Archipenko,1887--1964)和雅克·利普契兹(Jacques 1887--1927)、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1881--195)、罗贝尔·德劳奈(Roben

Delaunay,1885--1941)等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画家是莱热和德劳奈。

莱热更关心当代生活的工艺技术方面,特别是机器,以及现代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艺术。他认为机器不仅从审美上讲是人的最成功的创造,而且也是最有意义的创造。他的《林中裸体》(1901--1910)中,人体被简化为机器般圆管形状;他的另一幅作品《城市》(1919)也作如是处理,这种风格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

德劳奈以选择埃菲尔铁塔为题材而出名。他的《铁塔》(1910--1911)的特点在于把巴黎不同地区的房屋,不同时间的景象,同时收集到塔身之下和四周,而且改变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单调色彩。他早期的抽象绘画基本上是光的绘画,光是一切生命与能量的源泉,也是色彩的源泉。他认为色彩既是形式又是主题,注重对比色域的有节奏的相互作用。

在1912年至1913年间,他画了一系列以色轮为基础的名为《圆盘》的油画。这些画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完全非具象的绘画。德劳奈这种同时性和引进色彩的风格又称为奥弗斯立体主义。阿波利奈尔称奥弗斯主义在描绘新的结构时,不是根据来自视觉领域的因素,而是根据艺术家本人所创造的因素。这种作品给人一种纯粹的审美乐趣。

立体主义雕塑始于1909年毕加素的青铜雕塑《女头像》,这件作品清楚地显示出与非洲土著作品的联系。属于立体主义风格的雕塑家还有亚历山大·阿尔奇片科(Alexander

Archipenko,1887--1964)和雅克·利普契兹(Jacques

Lipchitz,1891--1973)等人。他们发展了所谓的"负空间",亦即以虚代实的"虚空间"。见阿尔奇片科的《坐着的妇人》(1916)。

到1914年,立体主义已经为欧美前卫派艺术家所熟知了。

3: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发生在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当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不堪忍受意大利历史的重负,他们目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时又看到意大利政治文化的衰落,从而提出了激进的革命主张。为了寻找一种适合表现速度、动力、运动和时间过程的绘画语言,未来主义画家转向巴黎,他们起初采纳了修拉和西涅克的新印象主义,后来又找到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但未来主义,无论从目的还是效果上看,都不同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者非常热衷于在观者和绘画之间,建立一种移情的一致性,"把观者置于图画的中心",从这点上看,他们更接近于德国表现主义。

1912年,未来主义者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作为意大利地方性的未来主义一跃成为国际实验艺术的组成部分。未来主义艺术家把立体主义的几何学发明应用于他们的作品中,试图以运动的造型象征形式来表达速度这样的现代观念。未来主义绘画最常见的题材是机器,包括汽车、市内有轨电车和火车,同时也有许多表现人物或动物同时性运动的题材。

贾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81--1966)的《路灯--光的研究》(1909)是未来主义最早的实例之一。巴拉是意大利点彩派的倡导者,是博乔尼和塞韦里尼的老师。

翁贝托·博乔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的《街道进人房屋》(1911)是第一批成功的未来主义绘画之一。

4:巴黎派

在巴黎还有一些不属于任何流派的画家,他们各县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对

20世纪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称他们为巴黎派。属巴黎派的画家有阿马德奥·莫迪格利亚尼(Amadeo

Modigliani,1884--1920)、哈伊姆·苏蒂纳(Chaim

Soutine,1894--1943)和莫里斯·郁特里罗(Mauhce

Utrillo,1883--1955)等人。莫迪格利亚尼是生于意大利的犹太人,他画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拉长,"有时含有一种极度的痛苦和画家对被画者的同情。把这种感伤情调推向高峰的是来自立陶宛的犹太人苏蒂纳。法国人郁特里罗的作品有一种冷漠、幽静的气氛,他一生都不变地用这种方法画巴黎风景。

5:构成主义和风格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美术可以概括为两大流派:抽象的和非具象的;非理性的和梦幻的。就前者而言,偏重形式方面,其观念最为激进、影响最为深远的运动是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而后者较偏重内容方面,其代表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立体主义破坏了传统的再现方法,给探索者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新的绘画应该是与可视世界物体无关的独立存在,它应当由发自心灵的完全抽象的形式构成。但是这种绘画的抽象与分析立体主义不同。分析立体主义所用的手法是,把客观物体分解为抽象或半抽象的形状,然后把这些形状重新组合起来。这种组合起来的抽象形式与原来的物体仍有联系,而新的绘画的抽象形式只涉及一般概念而非特定细节,因此它主要诉诸心灵,其次才是感觉。

(1)构成主义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

Malevich,1878--1935)吸收了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新风格,并进而发展了一种他在1913年称为至上主义的纯抽象绘画。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6)创作了第一件纯抽象的浮雕,这是一件由金属、玻璃和木材构成的作品,把立体主义拼贴美术的观念推向极至。

(2)风格派

最纯粹的抽象运动是荷兰的风格派,它在观念意识上最强调精神方面。1917年风格派创于阿姆斯特丹,它的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等人。

风格派的艺术观念有完备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荷兰的唯心主义哲学,强调节制、明晰、逻辑的理性传统和所谓的"新教的反偶像崇拜"。风格派相信有一种普遍的和谐存在于纯粹精神的领域之中,在那里没有冲突,没有物质世界的物体,甚至没有一切个别性。风格派绘画的造型手段被精减到线条、空间和色彩等组成要素。风格派不仅在绘画和雕塑中,而且在建筑和设计领域,都引导着一种抽象倾向,对后来的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

在风格派艺术家中,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把客观的抽象艺术理论发展到极至的画家。由于1917年他在《风格》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风格派纲领性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并于1920年在法国发表了重要文章《论新造型主义》,所以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运动。蒙德里安前期的绘画受野兽主义影响,当他接触到立体主义时,他的注意力转向了结构问题。他避免用曲线和斜线,只用垂直线和水平线,从而使他的立体主义风格迈向抽象,如《作品第十号:防波堤和大海》(1915)。

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是风格派卓越的活动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画

家和设计师。1924年以后,由于他开始放弃垂直一水平公式,引进了斜线,导致蒙德里安离开了风格派。在1926年的风格派宣言中,凡·杜斯堡给自己的新起点取名为"基本要素主义",强调斜的平面可以把惊奇、不稳定性和动势引人画中。

风格派的思想充满生气、广为传播,以致由这种思想产生的艺术形成了一种国际风格。

6:包豪斯和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建筑

虽然纯抽象传统在俄国获得净化,但却是在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得到有力宣传并达到规范化。包豪斯是由建筑师格罗皮马斯在1919年创立的,它的理想是艺术结合科技,创造集实用艺术和美术于一体的未来新建筑。许多著名艺术家被吸收到包豪斯,其中有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加博、克利等人,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了进来。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尤其是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形体和构图形式,对建筑和实用工艺品的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

包豪斯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搭配效果,发展了灵巧多样的非对称的构图手法,这对20世纪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被称为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四大建筑师,除了格罗皮马斯外,还有赖特、勒·柯布西耶和米斯·凡·德·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是使美国建筑从芝加哥学派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桥梁,并使美国建筑成为20世纪欧洲建筑的楷模。

7: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与抽象的、非具象的流派并行的是另一个非理性的、梦幻的流派,也以反对表现物质世界为基础。这个流派以夏加尔和德·基里科等人的梦幻类型创作为起点,在达达主义中呈现出强烈的反艺术特征,最后成为国际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1)形而上画派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和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都在第一次大战中来到巴黎,并都引起了阿波利奈尔的注意。1917年初,基里科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n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称得上"形而上"。他们二人组成了形而上画派,加入他们的还有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等。

(2)达达主义

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来到中立国瑞士的青年会聚在伏尔泰酒店,建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达达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的主要创始人有德国的演员和剧作家胡戈·巴尔(Hugo

Ball,l886--1927)和诗人理查德·许尔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1892--1974)、法国艺术家让·阿尔普(Jean

Arp,1887--1966)、罗马尼亚的诗人特里斯坦·察拉(Tristan

Tzara,1886--1963)和艺术家马塞尔·扬科(Marcel

Janco,1895--?)等。。"达达"是个杜撰的词,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包括20世纪初的试验性运动,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文艺的指导原则和美学观念。然而,在艺术方法上,达达主义者接受了未

来主义的喧闹、立体主义的并置和任何艺术创造中都存在的偶然机遇。苏黎世达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让·阿尔普,他主张偶然机遇应当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利用偶然事件是实现把无意识置于艺术之中的重要措施。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1896--1966)领导的文学和艺术的运动。1924年,布勒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集合到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从前的达达主义者,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这个团体重视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的方法。

超现实主义运动具有开放性,它甚至把与它毫无关系,仅仅在风格或形象方面近似的当代艺术家列为超现实主义者,例如毕加索、布拉克、克莱、夏加尔,并在超现实主义刊物上登载他们的作品。除了上述艺术家外,布勒东还把迪尚、德·基里科、恩斯特、阿尔普、马松、曼·雷、皮卡比亚和米罗与超现实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后来又增加了唐吉、马格里特和达利。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各不相同的背景,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中都已具备运用幻想的经验。西班牙的胡安·米罗(Joan Miro,1893--1983),是最地道的超现实主义者。

加入超现实主义行列的最后一位重要艺术家是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l904--1988)。达利早年的创作起初受到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后来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学会了把梦境原原本本地转移到画中。1929年他来到巴黎并立即参加了超现实主义的活动。《记忆的持续性》(1931)

为其代表作。

30年代,超现实主义支配了欧洲的文坛和画坛,二次大战期间,大多数超现实主义者都到美国避难,这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准备了温床。

8:社会现实主义

除了抽象和非具象、梦幻和非理性两大流派以外,大约在两次大战之间还存在着一股着眼于反映社会现实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各地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彼此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都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应。

1930年在美国兴起了一个被称为社会现实主义的画派。就狭义而言,社会现实主义指的是揭露社会时弊的绘画,就广义而言,还包括反映美国一般生活和地方特征的风俗画,有的作品还带有某种批判性。这个画派发端于20世纪头10年描绘美国城市生活阴暗现实的垃圾箱派,并在30年代初受到墨西哥壁画家的鼓舞。社会现实主义这个名称颇具代表性,它可以引申为一种艺术类型,涵盖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这种艺术有的侧重于为政治服务或表现革命目的,有的倾向于为现代工业社会服务,为中下层人民服务,有的主张艺术家与工人阶级认同。这种艺术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包豪斯等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观念,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在这种艺术类型中,富有代表性的是20年代与30年代出现的以里维拉、奥罗兹科和西凯罗斯为代表的墨西哥壁画运动。

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以创作大型壁画著名,他创造了具有民族形式的墨西哥风格,重要的作品有为美国洛克菲勒中心所作的壁画《人类在十字路口上》和为墨西哥城国家宫作的壁画《墨西哥史诗》。

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科(Jose Clemente

Orozco,1883--1949)早期受表现主义影响,1920年后创作壁画。他的画具有

更强烈的墨西哥印第安传统。

戴维·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1896--1974)所创作的壁画,轮廓清晰,色彩鲜明,人物纷繁,富有趣味和情感,把现实主义与幻想或幻影掺合在一起,如《尖叫的回声》(1937)等作品。

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美术

20世纪西方文化、社会、政治领域中充满着标新立异的变化,特别从1945年起,西方世界经历了变革更为激烈的时代。就艺术而言,这种变革首先发生在纽约,后来扩散到欧洲其它几个大都市:如伦敦、罗马,此外还有东京。这些城市与纽约和巴黎共同培养了战后新的艺术运动。

美国的现代艺术观念在20世纪初垃圾箱派艺术中已露端倪。

1913年纽约举办的所谓"军械库展览会"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使美国人领略到了欧洲各国的现代艺术,动摇了他们传统的艺术观念。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出现了有影响的抽象艺术家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和美国突然全面卷入,促使美国与欧洲及世界其它地方联系急剧变化。而法国的陷落严重削弱了巴黎长期以来世界艺术之都的地位。欧洲原有的那些艺术团体,在战争中土崩瓦解,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美国,尤其是其中的超现实主义者,彻底改变了美国艺术以往的孤立状态。欧洲超现实主义流入美国,是继"军械库展览会"之后第二次影响最大的事件。从此美国艺术家信念中依靠自己感情和思想的倾向得到加强,美国艺术家不再单纯是从外国输入观念,而是也开始输出观念。到战争末期,在纽约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独立的画派,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

欧洲的艺术家,特别是法国的,他们的理论更注重把形象转化为精神概念,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学价值和古典教育背景之上的理性化意识。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首先从自己民族传统和以往大师的卵翼下挣脱出来,因此他们比美国人更有表达对传统反叛的意向。

虽然美国和欧洲艺术家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抽象和反传统。直到1960年,在欧美,甚至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抽象艺术和反传统意识。可以说,战后西方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

(l)绘画

20世纪40年代,欧洲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艺术天才或新的运动。在战后的西方艺术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又叫做"行动绘画",但这些名称都不够准确。实际上抽象表现主义是各种影响融合的结果,这些影响主要有超现实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只是艺术家们对这些不同影响各取所需罢了。不过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非具象性和基本上是表现主义的处理方法。在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宽泛的标题下,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人物。

可以列为最早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是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l905--1948),代表作是1944年的《肝就是公鸡的冠子》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l912--1956)是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以巨幅的"滴色"画(如《第一号》,1948)而获殊荣。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l904--

)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家。虽说他是个抽象表现

主义者,但他的画却很少是完全抽象的。他经常选择传统的女性裸体题材,只是形象强烈变形。他的一系列《妇人》(1949--1954)是代表作,这些画有很强的形式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具有凡·高式的精力充沛的风格。

正当抽象绘画盛行之际,在欧洲画家中却有几个例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画家让·迪比费(Jean

Dubuffet,l901--1985)。他是个多才多艺、最具复杂微妙个性的艺术家。他重新提出在绘画中表现人和人的世界。迪比费对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他的艺术观念,既明显不同于法国绘画传统,又有别于一般的艺术运动,而是试图把20世纪回归原始源泉的追求推向新的高峰。

20世纪5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开始丧失它的发展势头,60年代初出现了否定抽象表现主义的倾向,但新的绘画都保留了其中的一些因素和技术。

(2)雕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雕塑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瑞士出生的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几位雕塑家之一。他的创作旨在把梦幻转化成雕塑。

巴巴拉·新普沃思(Barbara

Hepworth,l903--1975)属于第一批完全实现抽象的雕塑家。她的作品更接近于布兰库西和让·阿尔普的抽象有机雕塑和加博的构成主义。她的题为《波浪》(1943--1944)的作品为其代表作。

(3)1960年以后的综合艺术

1960年左右,美术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生活方式的意象重新回到绘画中,由是产生了一种完全自由的气氛,似乎在艺术中什么东西都是可能的。绘画的实际状况比以往更具适应性。绘画和雕塑,或绘画与实物,或绘画与科学之间的壁垒破除了,以致摄影被广泛采用,丰富的联想被充分开发,视觉效果和色彩的物理关系成为艺术的主题。绘画发展超越了画布的限制,甚至超越了艺术实物的限制,而占有乃至创造出一个环境,人们可以看到黑暗的空间充满了光线,房间里堆放着日常生活中的废物,或充斥着熟悉的东西,不过从材料到比例都完全改变了

欧普美术是几何化非具象的艺术运动,其主要形式是绘画,以光幻象为手段,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的作用创造出强烈的视错觉。波普美术流行于英美,是很有影响的前卫艺术运动,它代表了对抽象表现主义那种非具象绘画类型的反叛,以干净的、硬边的精确画法为特征。波普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全面反映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主题上看,它集中于商业化社会的日常的、平凡的东西,如热狗、馅饼、公路标志、滑稽画报、服装、罐头、包装盒和公众熟知的人物等。

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又称照相现实主义,是波普艺术的分支。照相现实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追求各种几乎可以乱真的具象艺术。偶发艺术自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于日本、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发展。这是一种演剧的形式,是由业余艺术家表演的抽象戏剧。其本质不是传统戏剧的情节性,而是运动中的视觉场面,通常还伴随着音响,有时还有气味。虽然偶发艺术是戏剧与舞蹈的混合而非戏剧与美术的结合,但是使其表演成为抽象的观念却来自美术,而且表演者是美术家而非演员。

概念艺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其基本概念源于马塞尔·迪尚的思想: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即

绘画或雕塑;有形的实物出自那种思想。这种艺术导致以观念取代实物、使艺术摆脱物质的艺术品。

环境艺术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间,这种艺术的特点是,把一定的室内空间或室外环境作为整个艺术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及和平题材成为美术家创作的主流。杰涅卡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C·格拉西莫夫(Gerasimov,1885--1964)的《游击队员的母亲》、科林(Korin,1892--1967)的历史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库克雷尼克塞(TheKukryniksy)的《丹娘》及普拉斯托夫(Plastov,1893--1972)的《纳粹飞机飞过了》等都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着观众。

战后初期的雕刻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武切季奇(Vuchetich,l908--1974)为柏林苏军烈士公墓设计的《保卫和平》纪念碑。这一时期,苏联传统的肖像雕刻也有一些佳作涌现,基巴尔尼柯夫(Kibalnikov.l912--

)的《马雅可夫斯基像》、柯年科夫(Konionkov,1874--1971)的《自雕像》等都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

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苏联政局的变化,美术家们开始重新研究西方现代美术与民族传统美术,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较为活跃的文化气氛给美术创作带来了活力。美术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总的方针指导下,对各种表现手法进行了尝试,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比较有影响的是"严肃风格"、"装饰风格"、"古典风格"等。

莫依谢延科(Moiseyenko,1916--

),是一位具有严肃风格的画家,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富于表现力。《通讯兵》等画,那强烈的动势、疾速的笔触、洗炼的色彩,都给人动荡不安的感觉。

装饰风格画家中以雅勃隆斯卡娅(Yablonskaya,l917--

)最出色。这位在50年代就闻名苏联画坛的女画家从乌克兰民族美术中吸取了单纯、明丽的色彩表现手法,创作了《夏天》、《纸花》等油画作品。

日林斯基(Zhilinsky,1927--

)是古典风格的代表画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制作得十分精美,流露出对宁静深沉意境的追求,主要作品有《苏联体操运动员》等。

60年代以后,苏联雕塑艺术发展迅速,纪念碑综合体在许多城市出现,主题大多是歌颂卫国战争年代苏联人民的功勋。最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综合体》位于伏尔加河畔的玛玛耶夫高地上,由雕刻家武切季奇领导完成。

20世纪西方美术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尤其是照相技术的发展,绘画“不再作为自然的奴仆了”,要“为艺术而艺术”。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美术。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法国: 1905年法国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主义兴起;1808年立体主义诞生,毕加索、勃拉克是关键人物。《亚维农少女》作为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德国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表现主义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但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在欧洲各国均有反映。1905年德国出现桥社组织,是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一个社团,桥社的不少画家表现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颂性解放。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二个社团是1911成立的“青骑士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马尔克等,与法国野兽主义相似,带着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色彩。 表现主义在挪威: 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已逐渐地关心起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爱德华·蒙克(1863~1944)。 表现主义在其他国家: 表现主义风格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明显的表现,奥地利的维也纳分离派及其代表人物克里姆特(1862~1918)在20世纪初发展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画风上颇有贡献。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的“未来主义”不同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艺运动。与其说它是一种风格,不如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参与这个运动的有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建筑家等。 俄罗斯、荷兰的现代主义美术: 1913年至上主义是俄罗斯的艺术家们对现代艺术的一大贡献。至上主义的发起人是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奠定了几何抽象理论的基础。将几何抽象理论推向一个更新高度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1914年创立了几何风格派。 瑞士一战期间兴起的达达主义及其余波 达达主义,其影响波及欧洲及美国。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传统,否定艺术,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1916年2月举行的成立大会上,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人们认为这个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在宣言中称“达达什么都不相信”、“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皮卡比亚和杜尚。 法国艺术家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早期迷恋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1915年杜尚来到美国纽约,他对美国的“机器文明”很感兴趣,他说:“纽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此后他往返于美国和法国之间,宣扬达达主义,创立了美国达达主义艺术。1917年2月纽约独立美展展出杜尚送展的一件尿斗,题名《泉》,引起轰动。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学习体会

前不久去看了中国百年油画展,对中国油画有了一个panorama式的了解,从世纪初留法画家的风景小品到《开国大典》再到《父亲》。油画在中国毕竟只有百年历史,佳作名画家都还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至于太埋没了某一颗“珍珠”。但是在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名家便如南天群星,但是其中真正始终璀璨耀眼的,数来数去,竟然没有多少位,更多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味的变迁而明明暗暗。1841年,当时法国最走红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请创作壁画《半圆室》,为13世纪到17世纪的名画家“树碑立传”。在这幅壁画中,他以安格尔的画风,既写实又寓意,描绘了胜利女神跪倒在三位在神话中分别象征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天神的脚旁,而40位历代艺术家则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有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普桑,洛林,韦罗内塞,凡艾克,乔托,丢勒,霍尔拜因,鲁本斯,伦勃朗,穆里洛和委拉斯开兹。从上述列举中可以看出,在德拉罗什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眼中,最优秀的作品和画家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安杰里科的大名则似乎到了最后时刻才被添加到这个名单中。如果说今天我们已经几乎淡忘了埃德林克,波特和雷蒙迪这些昔日或许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么我们在这40位艺术巨匠中却怎么也找不到波提切利,格雷科,博施,布吕格尔,格鲁内瓦尔德,皮耶罗·德拉弗朗塞丝卡或者弗美尔的面孔。假如让每个时代都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毫无疑问,我们将对所谓的“艺术巨匠”的名单产生极大的分歧。因为,除去屈指可数的几位在生前就已经享有巨大声名并且死后仍然“香火旺盛”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也许还可以算上毕加索,几乎所有我们今天认为是天才而不朽的画家,都是在死后若干年后才重新为人们所赏识的。譬如在19世纪以前,基多·雷尼的名头要比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奠基者”的乔托响亮。但是今天我们全面对比这两位画家的作品,可以比较公平地作出评价,虽然雷尼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相当活跃,但是乔托在绘画史上的重要程度却无疑要高过他。虽然就透视法则的应用来看,乔托的技法仍显粗糙。今天我们把他归入大师之列,不是因为他画的多好,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法,为后世开启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类似的情况还有安杰里科修士,如今大家普遍认同,正是他们为16世纪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对于画家的评价从来都在变动,西方的美术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经济,美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我们今天重新评定周作人一样,任何一本法国文化史,现在都少不了华托的篇幅。这位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被大众所喜爱的画家,一直到了19世纪才被认为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画家。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中,他的画作同弗拉戈纳的一起,被当作旧政权的垃圾而打入冷宫。有意思的是,某一时代对于当时的画法画风的接受程度也重新改变了对前人的评价。比如在1950年间,凡高受到时人的重视,间接着也让格雷科这位西班牙画家焕发新生。同样,1960年超现实主义成为时尚,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博施和格鲁内瓦尔德。此外,占统计地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也影响了时人的欣赏习惯。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意大利和弗莱芒的“原始画派”画家们在19世纪初期重新得到赏识。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简洁的线条,认为技法优先于材料。1830年以后则相反:人们重新发现了色彩的重要性,喜欢模糊和神秘,正象拉斐尔以前的画家所初步尝试的那些方式。在重新解读甚至是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起了相当的作用。18世纪末期,人们只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这个“们”,其实也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而瓦萨利对于14到1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画坛的评价,则让人们不能忽视如奇马布埃,乔托和安杰里科等人。虽然人们仍然不能认同他们的风格,认为不自然。1820年左右,第一批发现“原始画派”的美术批评家欣赏他们“神秘”的风格。而到了19世纪末,则是他们的“简洁”和他们的“纯粹”,或者说是他们的“前现代性”,吸引了批评家鲁斯金,而他又通过这些前拉斐尔画派的人物以及他的法文翻译普鲁斯特而影响那个时代的美术和文学。西班牙绘画直到19世纪初

西方艺术思潮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思潮 学生:张子鑫学号:0743002032 1.唯美主义运动内容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以“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为特征。代表人物有济慈、雪莱、戈蒂埃、王尔德、比亚兹莱,而王尔德是其灵魂人物。范围波及欧洲及远东地区,领域波及文学、戏剧、装饰、美术。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2. 唯美主义的形成过程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西方艺术史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罗马美术: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可分为:1.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2.罗马盛期文艺复兴美术,3.威尼斯后期文艺复兴美术。 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作为时代产物的20世纪西方美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20世纪西方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距离:艺术和自然形象的距离。20世纪的主要现代艺术流派,其实都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中,西方兴起的主流美术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一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抽象抽象绘画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或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绘画观念,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革命。抽象艺术作为20世纪西方美术中的主流,发轫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继而蓬勃开来,征服了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在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强烈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高速度。 二十世纪突破了客观自然形对于艺术的严格约束,把对自然的模拟演化成了依据个体的精神需要进行主观的改造。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精神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中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遵从自然的原貌,但他们服从于真实的视觉感受和内在精神需求。

经过改造之后的形与自然中的原生状态不同,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个体的艺术家改造形的审美意趣的差异。与传统绘画其实很多还是走在同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仍然是艺术语言的审美追求,之所以产生视觉面貌的差异,是因为在自然和自我的天平上有所偏重,他们有表现的理想,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并没有放弃语言的审美组织。 二十世纪的艺术形式真是很多,艺术的涓涓细流已汇成沧海,没有主流,只感觉到令人眼花缭乱和不断的变化,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观念。二十世纪离我们太近了,我们还不能看清它,只能略作分析。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国。

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文学

张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印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 12181028 叶玉洁 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少有的坚守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一直探寻者人生存的苦难和知识分子的艰难困境。他中期到后期的创作摆脱了前期卢青河牧歌的调子,转向重大的历史承载和神话般的写作风格,逐渐显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调子。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不是僵硬的,而是结合齐鲁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张炜小说文本和散文随笔出发,探寻魔幻现实主义在其间的印记。 关键词:张炜魔幻现实主义乡土视角想象 引言:张炜,一位当代文学中的本土主义作家,其大量的著作体现出了他的“乡土作家”、“大地守夜人”的倾向。然而,在张炜中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怪诞的想象却含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但这种印记不是僵硬的借鉴,而是抓住了其核心,并与齐文化之中的想象结合以来加以发挥。张炜在其随笔和散文著作中经常谈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斯图里亚斯甚至聂鲁达,他对其作品中的魔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在其《羞涩与温柔》、《艾略特之杯》等随笔中。张炜在2009年山东作家高级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诸多内容,并大加赞赏,特别指出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在其间的体现。 ①在张炜看来,阿斯图里亚斯是“正宗的拉美作家,他有点像东方作家,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伸手一抓全是事物的精髓,完全靠土地气脉的推动来行文走笔” ②张炜对阿斯图里亚斯如此推崇,源于他痴迷于大地,承接大地的气脉和人民的气脉这种创作气质。对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张炜曾详细谈论,并给与了自己的见解:“拉美文学的冲击比西方文学的冲击来得更为猛烈。因为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与拉美极其相似”,③这个观点指出了中国文学对于拉美文学的接受有了基础。而对于比较普遍的模仿,张炜指出,我们的文学应该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东西,这种借鉴不能生硬:“如果冷静地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拉美文学的确是从拉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带着一股刺鼻的拉美气息;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散发出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的强烈气息”④ 从《古船》转向《九月寓言》开始,《蘑菇七种》、《刺猬歌》等长篇中,这种怪诞的想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张炜的创作并不体现为生硬的手法的借鉴和照搬,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齐鲁文化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优秀的作家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者。当然每个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家会比通常认为的要少一些。文学是长跑,能跑下来的,大概不会靠模仿”⑤ 人和动物之间没有距离,甚至杂交,将不可能的现实以想象的方式深入文化之中,形成了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本文基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和艺术特征,从张炜中后期长篇小说出发,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张炜小说中的“印记”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西方美术史复习

西方美术史复习资料 受伤的野牛(西班牙):在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有一只“受伤的野牛”可谓是经典之作,他先是用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受伤野牛的轮廓,再用红褐色做渲染使之具有明暗效果,同时还巧妙地利用岩壁自然的起伏凹凸来强调野牛厚重的体积感,这种表现是那只受伤倒地后仍在挣扎的野牛获得了一种野性的张力。 维伦道夫的维拉斯(奥地利):出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它由石灰石雕刻而成,高11厘米,宽5厘米,一般这类雕塑的尺寸都较小,目的是使于人们携带,它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强调女性的生理特征,肥大的臀部和丰隆的乳房,它是一种多产的象征,体现了史前人类对母性生殖的崇拜。 古埃及建筑形式:金字塔,方尖碑,陵墓雕塑。 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命运三女神:是古希腊美术古典时期的头部虽然已被毁坏,帕特侬神庙东山墙的雕刻作品,其视觉效果就让人惊叹,但优美,恬静的姿态,丰满结实的躯体,纤细,繁复的衣褶,以及简约的轮廓却完整的表达了人生的智慧和理性,并展示了作者对人体结构的精确理解。 古罗马建筑形式:罗马万神殿,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图拉真记功柱。 欧洲中世纪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比? 答: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中世纪美术是基督教艺术,这是因为在当时基督教文化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都必须服务于宗教,基督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强调所谓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实质上是把学习古典文化作为途径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它的精髓所在就是人文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上说:欧洲中世纪美术以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讲解《圣经》

的故事为宗旨,以一种非写实的,平面化的象征风格竭力营造宗教情绪和气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处理宗教题材时,尽量淡化或减弱宗教的意义,充分肯定人性的真善美和崇高。 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以后,西欧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代的劵拱和梁柱结构体系,并大量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因此,史学家们把这个时代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统称为“罗马式艺术”。 威尼斯画派: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派之一,该画派受人文主义影响,题材愈益走向世俗化,其突出特征是对色彩的崇尚,对人体美的赞颂和对自然风景的生动描绘。乔凡尼~贝利尼被公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草地上的圣母》,色彩明亮鲜艳,和谐优美。他的弟子有乔尔乔纳(他是第一位采用光亮效果的艺术家)和提香。 尼德兰美术(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尼德兰绘画主要是细密画和祭坛画。画派的奠基人是凡·艾克兄弟,代表作有《根特祭坛画》。扬·凡·艾克是欧洲第一代肖像画大师,他对解剖,透视和光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教堂中的圣母》,他处理油画的技巧是卓越的,改进了油画技术,采用了含树脂的稀释剂油料和颜料,增强了油画的表现力,长久以来,人们将油画的发明归功于他。 丢勒:16世纪德国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他在油画和版画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成果,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坚实,严谨,缜密,不仅气势宏大,而且富有哲理,画风严谨,素描精确,线条流畅有节奏感。代表作《四使徒》,即约翰,彼得,保罗,马可,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要求伸张正义,谴责邪恶的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四使徒被安排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作对称式构图,画面左边的是约翰和彼得,代表仁爱;右边的是保罗和马可,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汇总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 教学实施细则 为落实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完成该专业《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的进行,根据《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及其教学计划,结合我省实际教学情况,特制定本课程实施细则。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按20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利用和巩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阶段讲授的《外国文学》中欧美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选取20世纪欧美文学在小说方面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流派及其作家作品进行讲授,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20世纪外国文学中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作家作品,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和评析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该课程不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外大量涌入的文学艺术现象,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课程课内学时72,IP辅导课3课时,共4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共8章。

1、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卡夫卡。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和现代主义的精神特质;最早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的作家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简况;表现主义的内涵;《城堡》的多重意蕴。 2、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诸问题概述;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夫等);《尤利西斯》的史诗与神话模式以及内心独白的技巧。 3、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主义文学关于荒诞、异化的主题;萨特与加缪的生平与创作简况;《局外人》的"零度"写作。 4、新小说派:新小说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流派特征;新小说派的创新性;代表作家作品(罗伯-格里耶、萨洛特、西蒙、布托尔等);《嫉妒》“物化”主题及心理描写新途径。 5、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历史流程极其流派特征;马尔克斯的生平及创作简况;《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神话特征、叙事结构。 6、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特色;代表作家作品;海勒生平及创作简况;《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 7、后现代主义写作: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征;代表作家作品;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生平和创作简况;《交叉小径花园》的叙事艺术;《我们的祖先》的童话和寓言特征。 8、现实主义小说: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总体线索及其在欧美不同国度的面貌;俄苏现实主义小说;托马斯·曼的《魔山》;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外国文学史,并对外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

西方美术史答案

西方美术史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掷铁饼》的作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 2.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3.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两位画家是丢勒和霍尔拜因。 4.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最著名的两位画家是乔尔乔内和提香。 5.《阿尔卡迪牧人》的作者是法国画家普桑。 6.法国“罗可可”画家华多的一生的转折点以其作品《舟发西苔岛》为标志。 7.法国画家米勒以其质朴平凡的笔调深刻地表现了田间劳动者的生活面貌,最有代表性的 有《播种者》、《拾穗者》和《晚钟》等。 8.法国立体主业美术的创立者是毕加索,其油画作品《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传统美术 与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9.在西班牙油画史上,唯一的两幅裸体肖像画是:一是委拉斯贵支《镜前的维纳斯》,二 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像》。 10.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将是卢梭,而另一位画家杜比尼,则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 11.“印象主义”一词由莫奈所作的《日出·印象》一画的标题而来。该画派中善于描绘舞 女题材的是德加,而注重表现农民和农村景色的画家是毕沙罗。 12.原始社会最著名的女性浮雕,是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学发现的《举牛角杯的裸体女人》。 13.古埃及的吉萨三大金字塔旁有一座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73米,一般认为是根据哈 夫拉法老的面貌来雕刻的。 14.巴黎圣母院建于12世纪后半叶,他所代表的建筑样式在美术史上称“哥特式”。 15.今天耸立在意大利的比萨教堂,是属于罗马式建筑的典范。 16.《劫夺吕西普的女儿们》是鲁本斯的代表作之一。 17.康斯太勃尔的作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成名作是《干草车》。 18.新古典主义有两位大师,前一位是大卫,后一位是安格尔。 19.《格尔尼卡》是比加索创作中最杰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整幅画描绘了五个成人,一 个婴儿,一头牛在德军轰炸下惨死德可怕情景。 20.超现实主义社团是从达达社团内部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和 达利等。 21.十九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三位代表画家是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等。 22.欧洲第一个喜欢画农民生活的画家是尼德兰的勃鲁盖尔。 23.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形式是团体肖像画, 24.其代表画家是哈尔斯和伦勃朗。 25.漫画《高康大》的作者是法国画家杜米埃。 26.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作品《马拉之死》,表达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 27.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是意大利画家马萨乔。 28.十九世纪英国的两位杰出的风景画家是透纳和康斯太勃尔 29.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其典型形式是围柱式。 30.希腊瓶画的三种绘画样式是黑绘式、红绘式和彩绘式。 31.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主要建筑是帕特农,而伊克瑞翁神庙则以有一组女像柱而著称。 32.拜占庭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是圣菲索亚教堂。 33.哥特式教堂的突出标志是玻璃窗画。 34.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西方艺术史简述资料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 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18欧洲艺术、19世纪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7个阶段。一、史前艺术 史前艺术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部分。 旧石器时代艺术产生于原始社会蓬勃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变现形式为洞穴中的壁画和雕塑,其主题多于巫术相关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写实。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而代表史前“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画。 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建筑。巨石建筑盛行于欧洲,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英格兰南部的圆型巨石栏“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典型的代表。 二、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可以分为古埃及艺术、古印度艺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艺术、古两河流域艺术。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提到古埃及,人们就想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种威严、永恒和神秘的时代气息。古埃及艺术的主要表现就体现在金字塔以及其内部的木制陪葬雕塑和壁画上,其中吉萨金字塔群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代艺术的精华。 古代印度文明的艺术起源于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北部。它最早的原始美术,通常称作“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到1750年之前的艺术。根据考古出土,当印度史前文明最远可以追溯到光、新石器晚期,即青铜器和铜石和年龄。印度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大约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摘要: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 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 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

西方艺术史:18世纪俄罗斯美术【74】

西方艺术史:18世纪俄罗斯美术【74】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18、19世纪俄罗斯美术 18世纪是俄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在绘画中开始产生肖像体裁。 伊万·尼基京(伊凡·尼基丁,1690—1741)是俄罗斯民族肖像体裁的奠基人。彼得大帝派他去意大利学画,返国后他倡导了俄罗斯现实主义学派。《哥萨克首领-盖特曼》(1720)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尼基丁的创作建立了肖像画的初步原则——表达人们不可重复的、有个性的外在面貌。《哥萨克首领盖特曼》《外交官戈洛普金/戈洛夫金伯爵画像》1720年《灵床上的彼得/弥留时期的彼得》1725年阿列克谢﹒安特罗波夫(1716—1795)是18世纪中叶杰出的肖像画家。安特罗波夫早年从事装饰壁画制作,50 年代中期开始肖像画创作,他画了一系列妇女肖像作品,作品客观地描绘了18世纪中期俄国旧贵族妇女傲慢、粗俗的特点。代表作有《伊兹玛依洛娃》、《鲁孟采娃》、《布杜尔利娜》等。 他的作品比起他的前辈,已经具有对被刻画者更深的揭示力量。他的作品《彼得三世肖像》(1762)对人物及其环境特征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伊兹玛依洛娃肖像》《布杜尔丽娜》18世纪下半叶的肖像体裁已诞生出所谓内心肖像画

的种类。这与过去所谓的盛典肖像画有所不同。 费德尔·罗科托夫(罗柯托夫Fedor Rokotov,1736—1808)的作品标志着俄罗斯肖像画进入新的时期。他的《着玫瑰色服装的无名女郎》(1770)等等许多作品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交往的要求。《着玫瑰色服装的无名女郎》《博布林斯基童年肖像》德·格·德米特里·列维茨基(Dmitry Levitsky,1735—1822)的创作是内心肖像画进一步发展的体现。他为斯摩尔尼高级女子学院的学员所作的肖像组画是内心肖像风格成熟的标志,例如《涅丽多娃肖像》(1773)等等。他把安特罗波夫严格的准确性和罗柯托夫的抒情性结合为一体。从而成为18世纪俄罗斯肖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涅丽多娃肖像》《普罗科皮·德米多夫/普·阿·杰米多夫像》1773年《谢萨莫夫肖像》《玛·亚·季亚科娃像/玛丽娅·德雅克娃的画像》画像以其彻底自然的魅力、内心的健康和直白的情感流露而博人喜爱。画家完全从容自如地塑形,传达出光影的游戏和年轻脸蛋的鲜活色彩,激昂又轻松地画出了松软的头发、绸缎和外衣花边,用各种细节在笔法上的优美与触感给人带来惊喜。《玛丽娅·德雅克娃的画像》1778年《玛·亚·利沃娃像》1781年弗拉基米尔·卢基奇·鲍罗维柯夫斯基(保罗维科夫斯基1757—1825)也属于18世纪肖像画家的杰出一辈。他的《玛伊·洛普希娜/乔姆金娜肖像》(1797)就是对人物刻画入微的杰作。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半期动荡不安的欧美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科学作为生产力,大大的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在新的经济结构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而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性,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又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动摇了现代西方人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直径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利是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意志是无目的的,超人是权力意志

西方美术发展史

西 方 美 术 发 展 史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0134030304 班级:130303 姓名:韩子琦

西方美术发展史 ——以时间角度 摘要:西方的美术发展就是一个从浑朴天真的原始艺术,直至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发展,西方,画派,美术,艺术 西方美术史经历了较长的时代,总的来说西方美术史概括起来可分为史前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时期至19世纪时期、20世纪时期至今等几个阶段。西方美术发展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从天真到成熟,西方的美术发展就是一个从浑朴天真的原始艺术,直至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 史前美术 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即地球处在玉木冰河期。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约在公元前1万年随着冰河期的结束而消失。中石器时代美术的类型有所增加,随着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美术传统,不同程度地演化为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虽然缺乏人类对于形象的模仿表现的证据,但实用的工具制作和改进,已经显示了许多审美因素。如手斧的几何化造型、对称感,刃口的细小修饰以及刻痕,都不无初级的装饰价值,而且制造工具的过程也为创作艺术作品准备了造型的技巧。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气候转暖,陆地动物和植物都经历了变化,影响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也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产生了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制作了壁画、刻凿、小雕刻。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岩画,完全脱离了旧石器时代洞窟艺术和器具艺术中的写实传统,这种状况在中石器时代已经有所预示。在西班牙的南部和西南部,集中了许多几何化、程式化图形的岩壁和洞窟。葡萄牙、西班牙北部也有所发现,同时还出土了雕像、凿刻过的石器以及带有花纹的陶器。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