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地质地貌专题

复习课

课件展示:地质地貌部分近五年全国卷高考题统计;

给学生明确今年考向预测:

宏观把握复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构建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回顾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回答

1、岩石成因分类

2、循环过程

先识记在回答

规律总结: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讨论回答,总结规律并结合规律做高考链接题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二、地质构造

1、类型

引导学生回顾地质构造的类型,分析判读依据

讨论分析回答

2、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讨论回答并分析内力作用的成因

3、板块边界与地貌

比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貌类型,并举例说明生

讨论回答,画示意图解析

指导学生总结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

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举一反三,结合规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与地貌

分析流水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讨论回答并分析流水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2、风力作用与地貌

分析风力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讨论回答并分析风力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规律,对高考题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回扣重要知识点,并做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

讨论分析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做当堂检测

做练习并回答,巩固提升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因为是复习地质地貌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比较感兴趣。因为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所以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研讨、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地质地貌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不够。因此需要经过系统复习进行知识的再现,才能夯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相信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效果分析

在复习本节课时,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学生的探究交流,又有知识的板图演示。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避免了不分主次的面面俱到,而是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形成知识的网络。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复习中,本着"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复习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之处是易错易混知识点的练习,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对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貌类型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牢固,效果很好。

总之,这节课能够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复习目标。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是一堂成功的复习课。

教材分析

地质地貌专题的复习是围绕地质作用展开的。其主干核心知识有两大方面,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这是这节课重点复习的内容。结合考纲要求,重点分两个考点复习,一是内力作用与地貌,二是外力作用与地貌。

根据教材让学生在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1.能够区分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差异。地质构造指褶皱、断层,地貌指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的分析。

3.能应用地质构造的规律找油气、地下水和指导水利与交通工程建设。

4.正确判断不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主要指流水、风力作用,地貌主要指峡谷、瀑布、冲积平原、沙丘等。

专题——地质地貌

主备人:审核人:

[2018年高考方向预测]:

1.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考查重点为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3.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知识构建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链接高考(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二、地质构造

1、类型

地质构

构造特征构造地貌现实意义

褶皱背

从形态看:岩层向

上弯曲隆起;从岩

层顺序看:中心老,

两翼新

常形成山岭;但背

斜的顶部因受到张

力,容易被外力侵

蚀,成为谷地

找矿:良

好的储油

构造

从形态看:岩层向

下弯曲变形;从岩

层顺序看:中心

新,两翼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

地;向斜槽部受到

挤压,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成为

山岭

找水:良

好的储水

构造

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

面两侧岩体发生明显的错

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

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

体,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

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

体,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在断层构造带上常发育沟

谷、河流

工程建设如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

加固;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

开断层带

链接高考(2017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规律总结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达标检测

1、(2017高考)读图3,回答下题。

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2、(2016·全国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复习课,所以知识容量比较大。内外力作用与地貌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出题形式也比较灵活,所以要求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并能对知识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属于自然地理部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类型,学生往往会记混,判断不准。因此在复习时除了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外,还指导学生做了规律总结,让学生能够记得更牢固,分析的更到位。

虽然我对本节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备考,课堂上也有不少预期的收获,比如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但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在教学中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活动的时间更多一些,从而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理论素养,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课标分析

地质地貌复习课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2.掌握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判读并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

2.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学会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能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