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选读》

高中语文《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选读》

高中语文《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选读》
高中语文《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选读》

《淳于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2.探究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淳于髡的评价

1.反复阅读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文本。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成语“一鸣惊人”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一个成语:“一鸣惊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它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涉及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齐威王和淳于髡。淳于髡是一位古代的智者,一位善良正直,而又极其滑稽风趣的人物,和汉代的东方朔齐名,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淳于髡》一文,来加深对这个传奇人物的了解。

二.相关材料

1.《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 内容梗概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三. 朗读正音

1.老师范读

2.重点字音

赘(zhuì)婿滑(gǔ)稽沉湎(mi?n)不蜚(f?i)十驷(sì)

赍(jī)金禳(ráng)田鞠跽(jì)目眙(chì)狼藉(jí)

3.学生朗读

四.课文翻译

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

3.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4.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五六斗径醉矣。

答案:

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2.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

3.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

4.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五.概括要点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六.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处理政事懈怠混乱,国且危亡,而齐威王就像大鸟一样,三年不蜚不鸣,没有任何措施。

2.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最后,齐威王以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

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可见,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有所作为的君王。

3. 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威王暗示什么?

以“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向齐威王暗示:“送给赵国微薄的礼物却想达到向赵国求得救援大军的目的”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4.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巧妙灵活地批评讽谏统治者。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在熟读课文,翻译语句的基础上,概括了文章每一段内容的要点,然后对文本中的些问题进行了研讨探究,进一步了解了淳于髡这个古代智者的其人其事。

概括要点: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总结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知识。

重点难点

1.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2.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

1.读写评析精彩语言。

2.学生自制知识卡片。

课前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制作好知识点分类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回忆上节课分析出的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娱乐了人心,也成就了家国大业,一举两得。文章在记录这些隐语时,充分抓住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使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跃然纸上。

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

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间言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一番对话,尤其是淳于髡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酒的场景,精彩之至,让

人听了宛如身临其境,既表现了淳于髡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风趣,举重若轻。

二.重点知识

总结归纳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归纳,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1. 通假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通“飞”

(2)诸侯振惊通“震”,惊恐

(3)汙邪满车同“污”

(4)威王大说通“悦”

(5)卒然相睹通“猝”,突然

6)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通“镒”

(7)合尊促坐通“樽”

(8)髡尝在侧通“常”

2. 古今异义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古义:言谈辩捷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未尝屈辱古义:折服侮辱今义:受到压迫和侮辱

(3)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古义:指监视酒政的人今义:执行法令、法律

(4)私情相语古义:个人情感今义:私人的交情

3. 一词多义

(1)淳于髡说之以隐劝说(动词)(2)笑岂有说乎说法(动词)

(3)威王大说喜悦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语气词)

2)今者臣从东方来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代词)

(3)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代人或事物(代词)

(1)欢然道故旧的事情

(2)故曰酒极则乱所以(连词)

(1)淳于髡说之以隐用(介词)(2)以讽谏焉来(目的连词)

(3)以髡为诸侯主客把(介词)

4. 常见实词

(1)沉湎不治管理(动词)(2)赍金百斤携带(动词)

(3)冠缨索绝断(动词)(4)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增加(动词)

(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给(动词)(6)奉觞上寿恭敬地捧着

(7)后有遗簪丢失(动词)(8)日暮酒阑尽(动词)

5. 常见虚词

(1)数使诸侯屡次(副词)(2)国且危亡将要(副词)

(3)左右莫敢谏没有谁(无定指代词)(4)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就(副词)

(5)恶能饮一石哉怎么(副词)

(6)不过一斗径醉矣就(副词)

(7)若亲有严客如果(假设连词)(8)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大约(副词)

6. 词类活用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使……上朝(使动用法)(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吃惊(使动用法)(3)先生少之乎认为……少(意动用法)

7. 特殊句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2)淳于髡说之以隐(状语后置)

(3)侍酒于前(状语后置)

(4)止王之庭(省略句)

(5)赐酒大王之前(省略句)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进行了总结,首先赏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就是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然后归纳了文言重点知识。大家应该着重掌握的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四.拓展练习

阅读《淳于髡谏伐魏》,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兔犬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1.把这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简要谈谈你的读后感(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翻译:

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道:“韩子庐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四海之内最狡猾敏捷的兔子。韩子庐追赶东郭逡,三次绕着山跑,五次翻过山头;兔子在前面疲劳了,狗在后面也疲劳了,狗和兔子都疲惫到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种田的老人见到了它们,没有任何劳苦就据有了那成果。现在齐魏长时期武力对抗,而使他们的军队疲劳不堪,使他们的人民极其困乏,我担心强国秦、大国楚紧跟在后面,得到了种田老人(得到的)那种成果。”齐王恐惧了,谢辞了将军,让士兵休息。

3.感悟: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我们也要学习淳于髡那种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风格。

齐王的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上和生活中也要有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以“一鸣惊人”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文言重点知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奇幻,幽深含蓄,婉转委曲,后代学者对其评价很高。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利用名人的评论提出问题,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湘夫人》惊艳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从不同层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以期打开学生视野,加强阅读体验的交流,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 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教学过程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赞美屈原的文字“金相玉式,艳溢缁毫”。意思是说——“如金似玉的好文章,它的艳丽文采至今还在纸上笔下蹦跳。”(幻灯展示)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交流以下阅读体会,说说你感受到本诗的“惊艳”,表现在那里呢? 二、诵读涵咏 1.教师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感受诗歌丰富意蕴。 三、探究交流 1、诗歌语言的摇曳婉转之美。 2、人物情感的伤情之美。 3、意境的凄清优美。 4、作品中人物的纯净高尚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琵琶行》学案 (4)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学案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 本是京城女 ②命????? 遂命.酒 命. 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 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 点拨 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2.古今异义 ①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今义:连词,表示原因。“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今义:长句子。③古义:整理。今义:整治,治理。④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⑤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⑥古义:刚才。今义:朝前面。⑦古义:突然,一下子。今义:暂时。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人重.利轻. 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虚词 1.于????? 转徙于.江湖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为????? 委身为.贾人妇 霓为衣兮风为.马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初为.《霓裳》后《六幺》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2012高中语文 3.7《蒙娜丽莎的魅力》2教案 鲁人版必修2

语文:3. 7《蒙娜丽莎的魅力》精品教案2(鲁人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夯实基础知识 2、掌握艺术表现手法,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共同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幻灯片展示美丽的卢浮宫夜景、镇馆三宝。 充满神秘的卢浮宫中,萦绕着蒙娜丽莎的永恒的微笑。500年来,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留恋的目光。有人说,她是飘泊浪子眼中母亲的柔情;有人说,她是年轻姑娘心中淑女的娴雅。大师远去,留下了无尽的求证与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蒙娜丽莎的魅力》,品味这永恒的微笑。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 三、简单了解傅雷和达芬奇 四、基础知识反馈:字形让学生课前写在黑板上。 订正字形,提读字音,齐读字音字形。齐答选词,可让学生辨析。 五、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探讨,语言品味 1、教师检查预习,师生共同完成学案二1、2题 (设计第1小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较长的评论性文章,通过抓各段的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内容,明确文章的重点) (设计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明确类比的作用) 2、学生齐读学案范例,分组讨论语言特色

(设计第3小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人称等角度品味学习语言) 3、师生共同探讨写作启示,完成学案二4 (通过梳理学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指导写作) 六、拓展写作:展示名画,引导思路 1、学生写,2名学生在黑板展示,可让学生交流、诵读 2、同学评论优点 3、师展示范例,生齐读 (设计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够欣赏艺术作品,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 蒙娜丽莎的微笑穿越几个世纪依旧散发光彩,震撼人心。我们感谢达·芬奇,用四年时间,倾注心血,虔诚作画;我们感谢傅雷先生,引导我们欣赏这幅名画的魅力;我们感谢父母,赐给了我们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步入艺术长廊,学会欣赏美,品味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鲁教版语文高一山东省2013至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五

山东省2013-2014学年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五)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亘古gèng 正月zhēng 不啻chì休戚相关qī B.艾蒿gāo 摭拾zhí气氛fèn 按捺不住nài C.犄角jī偌大nuò褪色sè瞠目结舌chēng D.翘首qiáo 贫瘠jí悄然qiǎo 汗流浃背jiā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沉缅翱游金碧辉煌完美无暇 B.琐碎元宵斑斓多彩势不两立 C.嬉戏饿殍喜上眉梢良晨美景 D.厮守文身回光反照兴灾乐祸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改革如今取得很大成果,高校年年大幅度扩招,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热潮也正方. 兴未艾 ...。 B.在“美网”铩羽而归 ....的达维登科又在“中网”栽了跟头,这次击败他的不是费德勒,而是又一个“大炮”——克罗地亚选手西里奇。 C.这段时间,古城苏州气温渐暖,街道两侧玉兰树上的花蕾竞相绽放,成为姑苏城里一 道春意阑珊 ....的美景,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D.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可以把革命进行到底,但结果却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真令人惋惜。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 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游沙湖》教学设计

东坡专题——《游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巅峰”。 3.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难点】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生预习】 1、了解苏东坡的黄州生活。 2、预习《游沙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他是谁呢?他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今天我们借助《游沙湖》这篇文章来给苏东坡开一个小小的专题。 (出示:东坡专题)让我们首先走进东坡诗文。 二、东坡诗文 Ppt展示诗文,师生共同回顾,教师总结东坡的精神。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的旷达 2.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豪迈 3.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东坡的深情 4.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东坡的理趣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纵一苇之所如)——东坡的闲情 三、东坡奇才 接下来让我们感悟他“奇”在何处?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开创了湖州画派…… 2.他是美食家,发明家——东坡肉,东坡巾,东坡扇,东坡提壶……

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2 鲁人版选修1

《登高》教案 课题:《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 课间可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对诗歌应进行朗诵品味,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讨论诗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疑点:对“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艰难”、“潦倒”、“苦恨” 的理解。 4、解决办法:朗读、品味、讨论、谈感受。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及相关制作好的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 1、范读欣赏。 2、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3、品味感受。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重点、难点。下面,请大家先听我朗读一遍这首诗。 (二)范读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齐读全诗。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展示杜甫画像) (四)写作背景 (要很好地欣赏一首诗,必须结合诗人的生活情境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情调,这样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也就是今重庆市奉节县。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五)分析欣赏诗歌: 1、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后,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凄凉、悲凉)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上边的这些翻译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 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 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

高中语文《崤之战》教案 鲁教版必修2

《崤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娜塔莎》教案

娜塔莎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本细读,从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角度揣摩娜塔莎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人物对话,感受深陷爱情海泥沼的娜塔莎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在不断运动的故事背景中对小说圆形人物——娜塔莎人物形象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电影海报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

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找学生概括节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舞会前的准备(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舞会上的幸福(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为了爱的争吵(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 明确: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 明确:能。如: 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4.9《报任安书》教案导学1

第9课《报任安书》示范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疏通课文、梳理内容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受辱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第2段) ②效古贤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四、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五、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案一: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 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 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课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高中语文鲁人版《《史记》选读》第2单元自读文本《管鲍之交》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鲍之交》教案 【教师寄语】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珍惜同学情谊。 3、理解司马迁的看法和情感。 【学习重点】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珍惜同学情谊。 【学习难点】 理解司马迁的看法和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友谊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已难得啊。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ft流水遇知音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鲍之交》来走进这段千古传颂的友谊。 (展示目标) 1、掌握“合”“匡”“游”“多”等实词、“以”“而”“之”“于”等虚词及“穷困”“死”“羞”“耻”“下”等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珍惜同学情谊。 3、理解司马迁的看法和情感。 二、解题和文本内容介绍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学案“背景资料”部分,了解文本内容。 1、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

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二人齐名,写成和传,故题名“管晏列传”。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中的一个小故事“管鲍之交”。(学生读) 2、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跑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跑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国君。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口述大概) 3、管仲,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世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也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孔子称管仲以“仁”,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学生读屏幕) 4、鲍叔牙(?-前 644)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安徽)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ft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如此优秀的管仲除了它自身的优秀资质和禀赋外还有什么原因促成了他的成功呢?下面我们来走进文本,走进这段千古传颂的友谊。 三、通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