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

种群

种群
种群

第一节种群及其结构

1、种群

(1)定义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2)种群与个体的关系

出生、生长、发育、死亡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

从个体到种群不是简单相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整体,是质的飞跃。种群由个体组成,个体依赖于种群。

3)自然种群基本特征:

①数量特征(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

②空间特征(具有一定分布区域)

③遗传特征(具有一定基因组成)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出生率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它不仅取决于物种的生殖能力,还受种群个体总数的影响。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种群出生率高低的影响因素:

(1) 性成熟的速度性成熟的速度越快,有机体性成熟越早,平均世代长度越短,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

(2) 每次产仔数目不同种动物每次产仔的数目相差悬殊。

(3) 每年繁殖次数有些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季节,繁殖次数较少;有些不间断地生殖,繁殖次数很多。

此外,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种群出生率。

(3)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4)迁移率

种群中个体的迁移包括迁入和迁出。迁入是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群内个体离开领地。生态学意义: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助于防止近亲繁殖。

(5)年龄结构(分布)

定义:种群的年龄分布就是不同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体比例越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而种群中缺乏繁殖能力的老年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高。表示:用年龄锥体图表示。

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年龄锥体的三个基本类型:

典型的金字塔形锥体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却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为增长型种群。

钟形锥体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壶形锥体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龄级。

一年生植物和农作物种群,都可以认作同龄级种群;多年生植物都是异龄级种群。

在异龄级种群中,个体之间的年龄可以相差很大。一个异龄级种群的全部个体可以分布到群落中的不同层次。

根据植物种群中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分为:

休眠期植物以具有生活能力的种子、果实或其他繁殖体处于休眠状态之中。

营养生长期从繁殖体发芽开始到生殖器官形成之前。

生殖期植物的营养体已基本定型,性器官成熟,开始开花结实。

老年期个体即使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营养生长也很滞缓,繁殖能力逐渐消退,植株接近死亡。

(6)性比

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与雌性个体数的比例。

性比是种群统计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对于一雄一雌制的动物来说,性比1:1对于种群的增长最有利。

对种群的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3 生命表

生命表是最直接地描述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描述种群数量变化。

1、一般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情况的观察数据或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如下:

x: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l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即lx = nx / n0。

dx:本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个体数。

qx:本年龄组的死亡率,即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x= dx / nx。

ex: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即ex = Tx / nx。

2、生命表的类型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来编制的生命表。在种群统计学中常把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称为同生群。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结构调查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又增加了mx-各年龄组出生率。

3、存活曲线

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绘制曲线时,纵坐标多用对数标尺(lglx)。

存活曲线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

1)A型(凸型)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2)B型对角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如鸟类和啮齿类。

3)C型(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低而稳定。如大多数鱼类、寄生虫等。

大多数动物居A、B型之间。

存活曲线的意义:进行种内和种间比较研究。

把各年龄组的lx与mx相乘,并将其累加起来可以得到净增殖率(R0),R0 =∑lxmx

世代时间T:指种群中个体从母体出生到其产子的平均时间。

种群增长率(r)r = lnR0 / T

种群内禀增长率rm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及捕食者和疾病不利因素,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就可以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用rm表示。

意义:可以与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增长能力进行比较,极高的rm意味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导致最高死亡率;低意味在自然条件下出现低的死亡率。从而引导我们从种群整体上研究种群动态。

第二节种群增长模式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无限环境:种群不受任何限制因子的约束,即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能发挥rm,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其增长曲线为“J”型。

分类:世代不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生命仅一年,一年仅繁殖一次。如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繁殖有一段时间且有世代重叠,数量以连续的方式变化。)

世代不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

1.模型的假设

⑴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即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

⑵世代不相重叠,种群增长是离散的。

⑶种群无迁入和迁出。

⑷种群无年龄结构。

2.数学模型

Nt+1 =λNt

Nt = N0λt

其中N-种群大小,

t-时间,

λ-种群周限增长率。

3.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⑴可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⑵根据λ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

即:λ>1,种群增长;

λ=1,种群稳定;

1>λ>0,种群下降;

λ=0,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

⒈模型的假设

(1)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即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

(2)世代重叠,种群增长是连续的。

(3)种群无迁入和迁出。

(4)种群具年龄结构。

⒉数学模型

dN / dt = rN

其积分式为:

Nt = N0ert

其中N、t的定义如前,

e-自然对数的底,

r-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⒊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1)可计算世代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2)根据r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

即:r >0,种群增长;

r = 0,种群稳定;

r <0,种群下降;

r =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⒋模型的应用

(1)根据模型求人口增长率

(2)根据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

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增加,必然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一直到停止增长,甚至使种群数量下降。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逻辑斯谛增长,其增长曲线为“S”型。1.模型的假设

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环境容纳量或环境负荷量,通常用K表示。

密度对种群增长率的影响是简单的,即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对种群增长力产生1/K的抑制影响。

种群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降低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种群中个体具年龄结构,无迁移现象。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dN / dt = rN(1-N / K)

其中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1-N/K)。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N/K)。

修正项(1-N/K)分析:

如果N→0,(1-N/K) →1,这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力能充分地实现,接近于指数式增长。

如果N→K,(1-N/K) →0,这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当N由0逐渐增加到K 值,(1-N/K) 由1 逐渐下降为0,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抑制量1/K。

可将拥挤效应产生的抑制影响称为环境阻力。

如果用“语言或文字模型”来表示逻辑斯谛模型,它就是:

种群增长率=(非密度制约增长方程)×(密度制约因子)

4.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

⑴S型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型增长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水平。

⑵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S 型增长曲线常被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此期内种群个体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2)加速期

(3)转折期

(4)减速期

(5)饱和期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N/K:环境阻力(随N增大而增大)

1-N/K:剩余空间(随N增大而减小)

斜率:增长速率(先增大,再减小)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在农业、林业、渔业等实践领域中,它是确定最大持续产量(MSY)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六章__生物的主要类群

【思考与练习】 1、在生物界中,除了植物、细菌、真菌、病毒以外,还生活着约有_______多万种动物。动物分为两大类群:一类是_______动物;另一类是_______动物。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动物分类并将编号填入表格内: ⑥海龟⑦带鱼⑧鳗⑨鸡⑩娃娃鱼 3、鱼侧线的作用是() A、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B、感知水温,测定环境 C、感知环境,平衡身体 D、维持平衡,感受刺激 4、鱼在水中活动时,鳃盖不停地张开关闭,这是鱼在() A、吞咽食物 B、吞咽水 C、呼吸 D、散热 5、将活鱼从水池中取出,不久便会死亡的原因是() A、体表干燥 B、无法呼吸 C、身体内缺水 D、血液循环停止 6、图6-1是鲫鱼的形态图,它有许多适于水生的形态结构特征: ①鲫鱼的身体呈_______形,有利于在_______时减少_______。 ②体表覆盖_______,有_______作用,皮肤能分泌_______,有利于_______。 ③身体背面呈_______色,腹面呈_______色,这是一种_______色,可以减少_______捕杀自己的机会。图6-1 ④鲫鱼的_______有协助_______和维持身体_______的作用,以适应在水中灵活运动。 ⑤体侧有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可第二天蛙就死掉了,蛙死亡的原因是() A、无法呼吸 B、饥饿 C、惊吓 D、水质有问题 8、娃娃鱼是世界上() A、最珍稀的两栖类动物 B、最大的两栖类动物 C、最原始的两栖类动物 D、最高级的两栖类动物 9、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细鳞,这有利于() A、适应水生生活 B、利用皮肤呼吸 C、适应陆地生活 D、自由活动 10、蛇呼吸的特点是() A、完全用肺呼吸 B、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随堂练习 浙科版必修3

高二生物必修三随堂练习: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成绩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决定于与食物的关系(B)它决定于与天敌的关系 (C)它决定于与其他生物的关系(D)它决定于同种生物的关系 2.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生活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 )而避免竞争 (A)食物特化(B)空间的垂直分离 (C)生态位重叠(D)空间水平分离 3.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A)两种群秋季竞争食物,但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4.下列动物属北方针叶林代表动物的是 (A)驼鹿(B)鸵鸟(C)驯鹿(D)田鼠 5.下列哪一种群落的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A)北方针叶林 (B)荒漠(C)热带雨林(D)苔原 6.下列关于群落主要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最丰富的群落是热带雨林(B)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C)占陆地表面积最大的群落是草原 (D)生活在气温最低环境的群落是苔原 7.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度”的课题研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是 (A)土壤中动物种类丰富,少数种为优势种 (B)土壤中动物种类丰富,多数种为优势种 (C)土壤中动物种类不丰富,少数种为优势种 (D)土壤中动物种类不丰富,多数种为优势 种 8.如右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9.下列关于物种生态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B)同一生物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本身一定伴随着竞争 (D)一些生物通过空间的垂直分离避免竞争 10.右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全球分布 (A) 1 2 3 (B) 5 3 4 (C) 3 4 2 (D) 2 1 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简答题 1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_________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_____

青桐种群生命表分析 (1)

学科代码:081801 学号:080902010081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青桐种群生命表分析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2008级 姓名:朱其全 指导教师:刘映良(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2日

青桐种群生命表分析 朱其全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为了解青桐种群生命过程,对贵阳市云岩区相宝山青桐树林进行群落学调查,编制生命表并分析了生存率、积累死亡率、死亡密度、危险率等生存函数的曲线变化,进而得出青桐种群动态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青桐种群10年以前存活数急剧下降,死亡率达97.5%后期趋于稳定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生存函数分析表明,积累死亡率单调增加,生存率单调下降,其增加或下降幅度是前期高于后期。死亡率曲线与损失度曲线变化一致,青桐种群生长过程中出有两次次死亡高峰期。 关键词:青桐;种群;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 Life Table analysis of Firmiana platanifolia Population Zhu Qi-Qu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 Abstrac: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irmiana platanifolia population life process, surveied the community of XiangBaoshan Firmiana platanifolia woods in Yunyan District, Guiyang City.The static life table of Firmiana platanifolia population was compiled.The curve variations of survival functions including survival rate,accumulated mortality,death density and danger probability were analyzed.Further more,the dynamic tendency of pop ulation amount of Firmiana platanifolia was obtained,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under 10 years Firmiana platanifolia survival decreased dramatically,the mortality rate of 97.5% period tends to be s table,the survival curve tended to be De eveyⅢ.The analysis on survival function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ed mortality was monotonously increas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monotonously decreasedand.The variation in prophase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anaphase.The curve variation of Firmiana platanifolia’s mortality was similar to the dynamic bend of its loss degree.Two death peaks appeared in the population growth process. Key words:Firmiana platanifolia;Population;Life table;Curves of survival rate; Mortality rate 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别名青皮梧桐、梧桐,为梧桐科、梧桐属落叶乔木[1],青桐树干直立高大挺拔,树皮呈现为绿色,树叶大而为掌形,夏天可观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初中中考生物专题训练:动物的主要类群(带解析)

2018中考专题训练: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蛔虫消化管结构简单,适于在人体消化管内寄生生活 B.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C.鲫鱼用鳍游泳,适于在水中生活 D.家鸽体温恒定,适于在空中飞行生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蛔虫消化管结构简单,吸食人体半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寄生生活;蝗虫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鲫鱼用鳍游泳,适于在水中生活;家鸽体温恒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不是与在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B.身体是辐射对称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D.身体由体节构成 【解析】选A。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下列属于鸟类特有的特征是( ) ①体表有羽毛②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 ③体温恒定④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⑤前肢覆羽成翼⑥善于飞行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鸟类特有的特征。体温恒定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特

征;除哺乳动物为胎生外,其他大部分动物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昆虫、蝙蝠等善于飞行。 4.小华同学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已对7种动物中的6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分类标准是胎生还是卵生 B.其分类标准是体温是否恒定 C.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1中 D.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2中 【解析】选C。青蛙、大雁是卵生的,野兔是胎生的,所以A项不正确;青蛙是变温动物,大雁、野兔体温恒定,所以B项不正确;分类标准是类别1都是脊椎动物,类别2都是无脊椎动物,所以鲫鱼是脊椎动物,应该划分到类别1中,故C项正确,D项不正确。 5.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B.具有翅 C.具有三对足,尤其是跳跃足 D.头部长有多种感觉器官 【解析】选B。昆虫为节肢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

人教版八上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测试题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动物的主要类群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1、海葵、乌贼、河蚌、虾、蟹、鲸等的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 A.都有贝壳B.都用肺呼吸 C.身体都很柔软D.都适应水中生活 2、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的目的是()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的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3、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连线的是() ①蚯蚓——体壁②蝗虫——气门③鱼——鳃④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④B.①②C.②④D.①③ 4、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B.鲫鱼身体呈梭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5、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A.蝗虫 B.草履 C.沙蚕D.鱼 虫

6、成语“金蝉脱壳”中,“壳”指的是() A.荚膜 B.外骨骼 C.细胞膜 D.细胞壁 7、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是对其水生生活的适应 B.具有角质的鳞是蛇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 C.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是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 D.身体由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是蚯蚓和沙蚕的共同特点 8、鱼在水中停止游泳时,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地张开和关闭,使水由口流入,由鳃孔流出,其生理意义是() A、更换体内水分 B、完成呼吸过程 C、排出体内废物 D、摄入水中的食物 9、鲫鱼不停地将水吞人口内,又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鳃的水和进入鳃的水相比,水中其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情况是() A.两者所含气体成分多少相同B.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减少C.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D.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10、青蛙有“农田卫士”之誉,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幼体用鳃呼吸 B. 皮肤裸露,有粘液,能辅助呼吸 C.成体用肺呼吸 D. 体温恒定 11、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以适应陆地干燥气候,下列哪项结构不具有这种功能() A.蚯蚓的刚毛B.蛇的鳞片C.蝗虫的外骨骼D.蜥蜴的细鳞 12、鸟类的形态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明显的不同,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鸟类() A.体表被覆羽毛B.趾端有爪C.颈部明显D.身体呈流线型 13、下列鸟类的特征中,与其飞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覆羽毛 B.前肢变成了翼,有发达的胸肌 C.食量大,直肠短,可随时排便 D.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14、20世纪50 -60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有关专家发

种群、生态系统

种群与群落 1、物种的概念: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出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种群: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体。 即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种群的三要素: 1.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可大可小。 2.属于同一物种。 3.是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 三者缺一不可! 判断是否属于种群? 1、此时此刻教室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2、学校植物园中所有的植物 3、桔树林里的一棵桔树 4、池塘中所有的鱼 5、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6、一条河流中的所有食人鲳 7、在中国的人和在美国的人 8.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否属于一个种群?为什么? 3、群落: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有多种种群的集合体。群落内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所有生物。 群落的三要素: 1.一定区域内。它决定群落的大小,可大可小,由人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各种生物种群实际是这一区域内所有的生物。 3.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课堂练习 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下列有关森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对调节气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破坏植被会使气候恶化。 B.森林群落的结构有分层现象,各种植物受阳光、温度、湿度影响,各自分布在最适宜的空间,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各自生活。 C.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各种动物由于食物关系,也垂直分布。 D.森林的形成过程需漫长的历史,即使是形成后稳定的天然森林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3.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座山上的全部昆虫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 C.一块稻田里的所有青蛙和蝌蚪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植物 4.下列事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数学建模综合实验种群竞争

1. 已知微分方程组 ???????=-+=++00y x dt dy y x dt dx 满足初始条件0|,1|00====t t y x . (1) 求上述微分方程组初值问题的特解(解析解),并画出解函数 ()y f x =的图形. (2) 分别用 ode23、ode45 求上述微分方程组初值问题的数值解(近似 解),求解区间为[0,0.5]t ∈.利用画图来比较两种求解器之间的差 异. 2.分别用Euler 折线法和四阶 Runge-Kutta 法求解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 ??=-=1)0(,cos 'y x e y y x 的数值解(步长h 取0.1),求解范围为区间[0,3] . 3、设想自然界有两个种群为了争夺有限的同一食物来源和生活空间时,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其最终结局是它们中的竞争力弱的一方首先被淘汰,然后另一方独占全部资源而以单种群模式发展;还是存在某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两个物种按照某种规模构成双方长期共存? 试建立两种群相互竞争的数学模型,并讨论该模型是否有解析解?若无解析解,就用数值方法求解模型,通过改变各种参数进行讨论和结果解释。 模型建立: 两种群相互竞争模型如下: 1112 2221(1)(1)dx x y r x s dt n n dy y x r y s dt n n =--=-- 其中x(t),y(t)分别为甲乙两种群的数量,1r ,2r 为它们的固有增长率,1n ,2n 为它们的最大容量。1s 的含义是,对于供养甲的资源来说,单位数量的乙(相对

2n )的消耗为单位数量甲(相对1n )消耗的1s 倍,对2s 可以作相应解释。 经过计算,该模型无解析解,故用数值方法研究,为此提出以下问题: (1) 设r1=r2=1,n1=n2=100,s1=0.5,s2=2,初值x0=y0=10,计算x(t),y(t),画出 它们的图形及图(x,y ),说明时间t 充分大了以后x(t),y(t)的变化趋 势。 (2) 改变r1,r2,n1,n2,x0,y0,但s1,s2不变(或保持s1<1,s2>1),计算并分 析所得结果,若s1=1.5(>1),s2=0.7(<1),再分析结果。由此可以得到 什么结论,请作出解释。 (3) 试验当s1=0.8,s2=0.7时会有什么结果,当s1=1.5,s2=1.7时,又会有 什么结果。 模型求解: 程序如下: fun.m: function dx=fun(t,x,r1,r2,n1,n2,s1,s2) dx=[r1*x(1)*(1-x(1)/n1-s1*x(2)/n2);r2*x(2)*(1-s2*x(1)/n1-x(2)/n2)]; p3.m: h=0.1;%所取时间点间隔 ts=[0:h:30];%时间区间 x0=[10,10];%初始条件 opt=odeset('reltol',1e-6,'abstol',1e-9);%相对误差1e-6,绝对误差1e-9 [t,x]=ode45(@fun,ts,x0,opt,1,1,100,100,0.5,2);%使用5级4阶龙格—库塔公式计算 %后面的参数传给fun,分别是r1,r2,n1,n2,s1,s2 [t,x]%输出t,x(t),y(t) plot(t,x,'.-'),grid%输出x(t),y(t)的图形 gtext('x(t)'),gtext('y(t)'),pause plot(x(:,1),x(:,2),'.-'),grid,%作y(x)的图形 gtext('x'),gtext('y'); 运行结果[t,x]为: ans = 0 10.0000 10.0000 0.1000 10.8805 10.7120 0.2000 11.8235 11.4454 0.3000 12.8309 12.1962 0.4000 13.9044 12.9595 0.5000 15.0453 13.7295 …… 29.4000 100.0000 0.0000 29.5000 100.0000 0.0000 29.6000 100.0000 0.0000 29.7000 100.0000 0.0000 29.8000 100.0000 0.0000 29.9000 100.0000 0.0000 30.0000 100.0000 0.0000 最后数值稳定在x=100,y=0上,即物种甲达到最大值,物种乙灭绝。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数量统计通常用密度,尤以植物种群而言单位面积实有个体数是常用统计密度方法。鼠类等的研究即取用相对密度,以每置100铗日捕获率作其相对密度。 3.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个体在其生话空间的位置或布局,称种群的分布型或分布

种群格局分析分析

种群格局分析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主要木本 植物的空间格局和关联 摘要:物种的空间格局和关联在揭示物种间相互影响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对理解物种相互影响和基本生态过程与温带荒漠植被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函数g(r)用于描述中国西北准噶尔盆地的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三个1公顷的荒漠植物地块中四种主要木本种间的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完整的空间随机零模型(CSR)显示四个物种在小范围(<20m)内呈现出显着聚集。无叶假木贼和白刺,梭梭和红砂在与独立零模型小尺度空间上呈现正相关,而无叶假木贼和梭梭,无叶假木贼和红砂,红砂和白刺在小范围或者中等范围(20-60m)内呈现负相关。随机标签零模型表明无叶假木贼的枯立木主要是由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综合作用决定。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生境异质性和沙漠化这两个主要因素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木质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造林和开发保护策略时,物种特征在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上的差异性应该予以重视。 关键词: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生境异质性,荒漠绿洲过渡带,准噶尔盆地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Abstract: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plant species are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how spec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henc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es interaction and underly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apparent patterns in temperate desert vege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g(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four dominant woody species in three 1-ha desert plant plot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NW China. The 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null model (CSR) showed four spec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aggregations at small scales (< 20 m). A. aphylla and N. roborowskii, H. ammodendron and R. songarica were spatially posi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scales with the independent null model, while A. aphylla and H. ammodendron, A. aphylla and R. songarica, R. songarica and N. roborowskii species pairs exhibited negative associations at small or moderate scales (20–60 m) in our study. The random labeling null model showed that dead standing plants of A. aphylla we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wo main factors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of woody specie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of South Junggar Basin. Thus, the differences of species features in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hen planning afforestation and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spatial pattern; spatial association; habitat heterogeneity; desert-oasis ecotone; Junggar Basin 植物的空间格局是植被的重要特征。它在生态过程,包括竞争性共存和死亡的传播起到了显着作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Alekseev & Zherebtsov 1995; Arévalo

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见脊椎动物的类群及代表性的脊椎动物 2、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3、了解每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2、重点了解动物身体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器材准备: 鲫鱼(大小不等),镊子,载玻片,放大镜,培养皿,棉花,90%的酒精,水槽、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动物的模型及部分骨骼标本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一天,小明和小刚在一起讨论有关“鸟”,小明认为“天上飞的动物都是鸟”,而小刚认为“鸟都能在天上飞“你赞同谁的看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讨论后将结果向全班交流。 结论:小明和小刚的观点都不正确。因为能在天上飞的动物鸟只是占一部分,还有很多会飞的不属于鸟类的动物,例如蜻蜓、蜜蜂、蝙蝠,所以小明的观点不正确,在鸟类中也有一部分是不会飞的,如鸡、鸭、鸵鸟,所以小刚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探究新知 我们吃鱼时会发现,除去肌肉后又一条贯穿整个鱼身体的条状骨骼,出示鱼骨骼标本及其他动物的骨骼标本 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骨骼标本,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吗? 生:在身体的中央有一根脊柱。 问:大家知道脊柱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生:许多脊椎骨连接组成。 问:谁知道这根脊柱有什么作用? …………. 解释:脊柱支撑着身体,承受身体的重量,保护了内脏器官等 问:所有动物的身体都有脊柱吗?请举例 生:不是,比如蜜蜂、蚊子

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第5章群落第1-5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略)、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 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概括性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 ) 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 C.每个个体成为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集合的组分 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 【解析】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指生物群落,它同时含有多个种群,不包括非生物因素。每个群落的组分包括该群落所有种群,而不是个体。 【答案】 B 2.(2016·杭州高二期末)森林中的植物群落由上到下分布的植物类型是( ) ①树冠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地表层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陆生植物有六种生长型: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附生植物、地表植物。森林中植物类型从上到下分布为①②③④ 【答案】 A 3.(2016·杭州高二期末)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解析】人工干扰下的B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多,C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少,A、B项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非种群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 C 4.牛头山森林公园里的很多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此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导学号:24890041】A.食物、温度B.光照、温度 C.食物、光照D.温度、湿度 【解析】 即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层,食物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 【答案】 C 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有利于( )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解析】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可避免过多的种间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 C 6.(2016·温州期末)在北半球陆地,随海拔高度增加,由南向北群落依次是 ( ) A.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B.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苔原 D.苔原、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群落随海拔高度增加即由平原到高原,主要表现为温度下降;群落由南向北(即纬度变化)依次经过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主要表现也为温度的下降。结合陆地生物群落的特点,可判断出最南端为热带雨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最北端为苔原。 【答案】 A 7.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我国东部分布着全球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木仅有一层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4、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谁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引入新课】: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采取的是那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因此,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这样的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像,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将上面看到的动物分类: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第二章生物的主要类群知识点

第2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1.生物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微生物又可分为、、三类。 2.根据动物体中有无,可将动物分为和两个主要类群。 3.脊柱是由连接而成,具有作用。 4 5 6.脊椎动物包括类、类、类、类和类。其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都是动物,而鸟类、哺乳类是动物。 7.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可以减少水的阻力,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一方面保护身体,另一方面可以;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用来;运动器官为,呼吸器官为。 8.两栖类的幼体在生活,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主要用呼吸,兼用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 9.爬行类的呼吸器官是,皮肤上有和,属于动物。 毒蛇和无毒蛇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和。 10.鸟类身体披有,前肢变成,骨骼,体温(恒定或不恒定)没有牙齿,脚和喙有多种形态以适应各种生活习性。 11.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体温,最显著的特征是。雌性有,以哺育后代。 13.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植物和植物。能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叫;不产生种子而产生的植物称 为植物,可分为、、三大类。 14.种子植物根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种子无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15.被子植物中根据种子中子叶的数目分为两类,种子中有的被子植物叫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的被子植物叫双子叶植物。 16.藻类植物是最简单的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按颜色可分为、、和三大类,海带含有和,颜色为褐色,所以属于。 17.苔藓植物有和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由假根起着固定和吸水作用。、等都属于苔藓类

18.蕨类植物没有、、,但有、、的分化,到夏天,也得背面会产生许多孢子囊,内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故属 于植物。、等都属于蕨类。 19.一般来说,双子叶植物的子叶______片,根是___________,叶脉是____________,茎能__________;单子叶植物的子叶______片,根是____________,叶脉是____________,茎__________________。 20.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21.白果是银杏的。都是典型的裸子植物。 22 23.苔藓的假根起和作用。 24.放了几天的食物上会出现絮状物,腐烂的水果上会出现霉斑,这些都是有__________生长的缘故。25.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其广泛。细菌多数对人类(如我们喝的酸奶、食用的醋、泡菜在其制作过程中都有细菌参与);细菌少数对人类(如有些细菌使生物体患病或使食物腐败)。(填“有益”“有害”) 26.(用来酿酒)、(提取青霉素)、(用来生产酱和酱油)、蘑菇、木耳、银耳、灵芝(可以食用)都是。 17.使人烦恼的甲癣(灰指甲)和脚癣(脚湿气)都是由引起的。 27.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分解为,在自然界的中起着重要作用。 28.分类是将大量事物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分类方面作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是。 29.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以及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七个等级。其中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30.在分类阶级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共同特征生物亲缘关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物种,共同特征,生物亲缘关系。 31.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是采用的方法来鉴定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