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上半年公共政策平时作业答案

2020上半年公共政策平时作业答案

2020上半年公共政策平时作业答案
2020上半年公共政策平时作业答案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平时作业答案(2020 上半年)

一、论述题

1.试述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他们认为承认政策失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二是政策执行者,当原来政策带给他们的权力、尊严和利益被取消时,他们自然会努力抗拒;三是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自然会站在政策终结的对立面。

(2)组织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机构也会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扩展,当政策终结不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增大。

(3)社会方面的障碍;当政策面临终结时,社会上的反对势力很自然地联合起来,形成利益联盟,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4)法律方面的障碍;政策的废止、组织的撤销都须经过法定的程序,而将失败的政策在法律程序中曝光,会使人们对立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

(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中已投入的巨大成本会因政策终结而付诸东流,另外,政策终结行为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2. 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

2、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答: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个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物质准备。物质准备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它主要包括确定政策执行机构,选人用人和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这三项内容。

(5)政策实验。它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反馈信息,又可从中得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为政策全面实施取得经验。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

(6)全面实施。政策的全国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3.论述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答:(1)建立经常性的民意调查制度,保证政策的适应性。政府的重大政策出台之前都应该进行民意调查,以保证政策符合民意。通过民意调查,不仅可以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还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获取国民的理解和支持,掌握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例如,加拿大政府1999 年聘请民间的民意调查企业开展了600 多次民意调查。但是,仅仅停留于政策公布之前的民意调查是不够的,政策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利益导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政策的期望在不同的时期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政策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要保证制定的政策能长期地发挥既定作用,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民意调查,根据环境的改变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政策的适应性和连续性。事实证明,经常性的民意调查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2)加大公民参与力度。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显然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必须符合民心、符合民意,如果政策与民心、民意逆道而行,无疑会导致民众不服,最终使社会混乱,民心不安。只有公共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倾听公众的意见,了解民心所向,这样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促进政策顺利进行,保障政策的合法地位。现阶段,我国尚缺乏一套能使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得以实现的有效机制,主要表现为:公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和机会较少,公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间接参与难以真正落实。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规范。

(3)建立听证制度。“在当代法治化程度高的国家,法律基本上都是公开听证的产物。”立法听证也是发扬民主、确保政策立法符合民意的重要途径,是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合法化的要求。听证程序在作出公共决策的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使决策主体能够直接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甚至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决策主体全面、客观、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实,从

而作出合法、公正的公共决策,有利于形成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良好机制,强化决策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滥用,减少决策争议,提高决策效率,确立广大民众对以实现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决策主体的信赖。1996 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听证制度,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对此项制度的规定又有新的发展,但在决策程序立法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界定必须听证的决策事项的范围,完善听证的具体方式、途径,确保各方面意见在公共决策中得到全面、正确的反映。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公共决策信息反馈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决策信息的反馈,公共决策体制就无法正常运转,并且由于没有完成决策程序的完整过程,没有决策活动的结果,就会失去对决策活动评判的依据,就算不上真正的决策。建立决策信息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建立公共决策信息反馈机制,使决策信息的反馈经常化、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其总体思路就是:以决策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反馈决策信息为前提,以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反馈为基础,并使之成为基本的决策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形成决策信息反馈的有序系统。当前我国决策程序中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不协调等问题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制度等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将信息反馈机制纳入公共决策的程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5)科学合理地划分政策主体权限。这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主体权限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省- 撤市- 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适当减少“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致政策失误。长期以来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政策主体权限不清或不合理所导致的。因此,科学地划分其权限既可以保证地方政府决策与中央政府决策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在行政政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处理好决策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

4.试述政策规划的过程。

答:政策规划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政策目标的确定。确定目标是政策规划的首要任务。政策目标

不仅是政府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

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2)政策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设计就是在明确政策目标的基础

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者规划各种实

现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的过程。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

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

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评估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

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决策者利用掌握的信息,对每种方案

的收益、成本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对方案实施的可靠性和

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说明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4)政策方案的选择。即在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择优

的过程,该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

果。

5.试述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答: 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如下:

(1)公民个人的作用。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

(2)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他们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的角色。

(3)政府体制的作用。政府体制涉及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代表制

度、选举制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建立有很大影

响。

(4)利益团体的作用。任何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它们会通过

各种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实现。

(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

关键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答: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原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

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内部或政府外部的政策研究组(即脑库、智库或思想库等分析机构)通常都非常关心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用政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怎样提供有效的专业咨询,而不是只专注于理论的研究和学科的拓展。

(3)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与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的过程,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答:从形式特征看,我国的公共政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

(1)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各种社会公共权力机构的领导核心,其公共权威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党的政策以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形成国家的公共政策:

A.直接形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党的

主要领导人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例如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等。党的这些政策都是直接采取公共政策形式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

B.间接形式: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工作中开始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这里的法定程序主要涉及三种类型:第一,中共中央与国家其他机构联名发布的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名发布的决定、指示等,这种政策告知形式在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普遍。

第二,中共中央单独提出政策倡议,国家有关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依照法定程序加以通过。例如1982 年1 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报告,提出了机构改革的指导原则。会议后国务院据此拟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行动方案,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以公共政策形式加以颁布。

第三,国家有关机构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如全国人大的刑事立法等。

总之,党虽然具有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但由于国家事务涉及全民利

益,需要一体遵行,所以这种决策往往需要转变成为国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关体系有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这四大组成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是人大的首要职权,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A.宪法: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和解释宪法,并监督其实施。而人大对宪

法的每一次修改和解释都意味着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动。

B.基本法:宪法精神或基本原则必须通过基本法的形式加以体现,全国人

大所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选举等法律都属于基本法的范

畴。

C.其他法律:这里是指超出基本法律性质以外的其他法律,但仍包括在现

行宪法所界定范围之内。其他法律涉及治安、环保、土管、工商、统计、专利、外交等多种领域。

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可制定地方性法规,并报

上级人大批准和备案。地方人大虽也从事立法活动,但都没有独立的立法

权。“我国的立法权就是一个,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并且只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E.人大决定: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决定权

的表现形式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3)国家行政机关: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职能表现,行政部门所作

的决策,即行政决策。行政决策作为公共政策出现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A. 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予的权力制定行政法规,习惯上被称为政府立法活动或行政立法活动。行政法规常以总理令的形式加以发布,在公共政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B. 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与行政法规在实质构成

要件上虽然没有明确作出规定,但在发布形式上则有显著区别,即行政措

施、决定和命令往往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无论是行政法规还是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都被称为“国家政令”,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C.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进一步具体化,外部形式

也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很相似,同样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常以部长令的形式加以发布。部门规章须报国务院备案,国务院有权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D.地方性规章: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政权组织法,有权制定规章的只是法

律明确授权的地方政府,如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省会城市的市政府,

以及计划单列市的市政府等。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根据宪法和地方政权组织法的规定,地

方各级政府有权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

(4)国家司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并没有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

3.简述政策终结的作用。

答:政策终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对任何政府而言,政策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执行一项本不应该继续执行下去的政策,政府付出的不仅有实际成本,而且有机会成本。毛主席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一项政策本该终止,政府却继续投放人力、物力、财力,作无效的消耗,是一种浪费,在老百姓看来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不终结那些失败或失效的政策,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政策执行的整个大环境。

(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估和终结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4.简述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包括的内容。答: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的内容如下:(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评估一项政策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

(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评估一项政策的好坏,要看它是否能将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在社会不同群体间进行公平分配。

4. 简述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答: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理解错误而导致对政策的错误执行。第二,由于执行者对政策的认识问题,导致对政策的消极或抵触的态度。

(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如果政策执行者把自己所代表的局部或个人利益的损益作为政策执行的参数,公共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时,就会出现政策执行偏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