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化学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食品化学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食品化学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食品化学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化学保藏的概念和原理

一、化学保藏的概念

1、化学保藏

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迟化学反应发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2、化学防腐剂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续食品腐败变质,称为化学防腐剂

如苯甲酸、山梨酸、丙酸、尼泊金酯、亚硝酸盐。

3、抗氧化剂

有一些化学制品它能阻止或延续食品中成分被氧化的反应,称为抗氧化剂。

二、化学保藏的原理

1、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化学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推

迟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2、它是在有限时间内才能保持食品原来的品质状态,属于暂时性保藏。

3、由于防腐剂只能延长细菌生长滞后期,因而只有未遭细菌严重污染的食品,

利用化学防腐剂才有效。抗氧化剂也是如此,在化学反应尚未发生前。

4、并不能改善低质食品的品质,即如果食品腐败变质和氧化反应已经开始,则

决不能利用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将已经腐败变质的食品变成优质食品。

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一、食品防腐剂

1、食品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

(1)卫生安全

(2)使用有效

(3)不破坏食品的固有品质

2、常用化学防腐剂及其作用机理

(1)合成有机防腐剂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对羟基苯甲酸酯

?脱氢醋酸和胶氢醋酸钠

?丙酸盐

(2)无机防腐剂

?亚硫酸及其盐类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3)天然防腐剂及其应用

?酒精

?有机酸

?甲壳素和壳聚糖

?乳酸链球菌素

二、食品抗氧化剂

1、概念

食品抗氧化剂是添加于食品后阻止或延迟食品氧化,提高食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延长储存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1)防止食品酸败用的抗氧化剂

a、油脂的氧化和抗氧化剂的基本作用

b、氧化作用的催化和抑制因素

??温度

??光线

??碱

??色素

??氧的有效量

??重金属

c、抗氧化剂的增效作用

d、常用的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

??二丁基羟基羟甲苯()

??没食子酸丙酯

??叔丁基对苯二酚

??生育酚混合物

??茶多酚

(2)防止食品褐变的抗氧化剂

a、食品的褐变

不少果蔬组织在切割、去皮、切片和磨碎后极易出现褐变的现象。和氧气直接接触后,外层潮湿面上的抗坏血酸就会立刻被氧化掉。当这种反应结束后,继之就会出现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和呈色物质反应时形成棕褐色的褐变。

b、常用的抗氧化剂

抗坏血酸即维生素 C

异抗坏血酸

三、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的使用问题

1、确定使用量极限时必须将下列各因素考虑在内:

(1)应对加有保藏剂的食品或多种食品消费量做出充分的估计。

(2)动物试验中表明生理正常现象开始出现偏向时的最低使用量。

(3)对所有各类消费者健康的任何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程度时,保证完全适宜的极限。

2、使用要求

(1)使用的食品保藏剂本身并无毒害或在加工中和食用前极易从食品中清除掉。

(2)少量使用时就能防止腐败变质或改善品质的要求。

(3)不会引起食品发生不可逆性的化学变化,并且不会使食品出现异味,但允许改善风味。(4)不会与生产设备及容器等发生化学反应。

四、化学处理实例

1、防腐剂实例

2、抗氧化剂实例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有机化学酸碱理论 1、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水中离解的局限性 2、J.N.Brфnsted酸碱理论: 定义:在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酸;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为碱。 酸碱的相对性: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反应中是酸,在另一个反应中也可能是碱。 共轭酸碱对:酸给出质子成为碱(酸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成为酸(碱的共轭酸) 酸越强,则酸的共轭碱越弱;碱越强,碱的共轭酸越弱。反应的结果就是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弱酸和弱碱。 3、G.N.Lewis酸碱理论: 定义:能够接受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酸;能够提供电子的分子和离子即Lewis碱。 Lewis酸:具有空轨道和未充满外层笛子轨道,电子受体,亲电试剂; AlCl3 BF3 FeCl3 ZnCl2 Ag+ R+ NO2+ Lewis碱:具有孤对电子和π电子,电子供体,亲核试剂。

NH3 ROH X- OH- RO- 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acid-base theory) 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酸碱理论,其中重要的包括: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酸碱溶剂理论软硬酸碱理论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法国A.L.拉瓦锡又提出氧是所有酸中普遍存在的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英国H.戴维以盐酸中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看法是错误的,戴维认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这个概念带有片面性,因为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德国J.von李比希弥补了戴维的不足,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但他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酸强,有的酸弱。这一问题为瑞典S.A.阿伦尼乌斯解决。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1]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由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这一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来描写酸碱的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有的达到90%以上,有的只有1%,于是就有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之分。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酸和弱碱则部分电离。阿伦尼乌斯还指出,多元酸和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离子的酸是多元酸;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这一理论还认为酸碱中和反应乃是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之间的反应:H++OH- ===H2O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也遇到一些难题,如:①在没有水存在时,也能发生酸碱反应,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②将氯化铵溶于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氯化铵在液氨这种非水溶剂中并未电离出氢离子。③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并不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但它却是一种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其次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都具有相对性。解决这些难题的是丹麦J.N.布仑斯惕和英国T. M.劳里,他们于1923年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一)物质的多样性1、物质的三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空隙)改变,大小改变不了.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Fe2O3、CO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物质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各举两例:纯净物:氧气、水、高锰酸钾混合物:空气、溶液、大理石、煤、石油 4、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各举两例:单质:铁、氧气、氦气、碳化合物水、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钙 5、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看是否含碳元素,(除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根是无机物).各举两例: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 (CH3COOH)葡萄糖(C6H12O6)无机物大多数不含碳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微粒构成物质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化学反应的实质:宏观:物质生成新物质,微观:分子生成新分子 8、五个原子团的离子符号:(NH4+、NO3-、OH-、SO42-、CO32-) 9、分子的性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有间隔、有质量和大小 10、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是指两个功能模块只通过一条或两条数据线进行数据交换。发送方需要将数据分解成二进制位,一位、一位地分时经过单条数据线传送。接受方需要一位一位地从单条数据线上接收数据,并且将它们重新组装成一个数据。串行通信数据线路少,在远距离传送时比并行通信的造价低。但是一个数据只有经过若干次以后才可以传送完,速度较慢。 串行通信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双方约定的发送与接受速率(波特率)。 ●约定采用的数据格式(贞格式)。 ●接受方怎样知道一批数据的开始、结束(贞同步)。 ●接受方怎样从数据流中采样每位数据(位同步)。 ●接受方怎样判断接收数据的正确性(数据校验),如何处理收发错误。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体有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两种。 (1)异步通信 异步通信以字符为单位传送,为了解决贞同步,每个字符都附加了一些控制信息,由4部分组成一位起始位(低电平)、5——8位数据位、一位奇偶校验位、1——2位停止位(高电平)。两个字符之间的间隔是任意的,中间可以填充空闲位(高电平)。 只要接受方检测到数据线上出现了由高电平向低电平的跳变,并且低电平能持续一段时间,就表明已经就收到一桢数据的开始。这时可以按照接受时钟从数据线上采样数据,直到接收到了停止位表明接受完一桢数据。接收方还可以通过奇偶校验位判断数据传送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异步传送控制比较简单,对发送与接收时钟要求不很严格,不会造成错误累积,但是由于每个数据在传送时都要附加控制信息,约有20%的冗余,传送效率并不高,为50——9600波特之间。 (2)同步通信 同步通信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传颂,为了解决贞同步,在每一批数据流之前,附加同步信息(1——2个同步字符),最后以校验字符结束。如果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发生数据断流(即发送方没有数据可发送)应以同步字符填充。 接收方检测到协议要求的1——2个同步字符后,就可以认为双方已经取得一致,之后就可以在严格的时钟控制下采样数据线接收数据。当然同步通信可以根据校验字符判断所接收的一批字符是否在传送过程中出现错误。 同步通信的传送速率较高,在1——2个同步字符的带领下,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发送接收。但是同步通信对双方的时钟要求很严格,并且容易造成错误累积。 串行通信中的常用术语 (1)传送机制 穿行传送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三种传送方向。单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只有一条数据线路,而且这条数据线路永远只能进行余个方向的传输。半双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也只有一条数据线路,但这条数据线路可以在不同时刻进行两个方向的传输。全双工是指发送方与接收方有两条数据线路,同一时刻可以利用这两条数据线路进行不同方向的数据传输。 (2)调制与解调 计算机内使用的是数字信号,要求的频带很宽,而一般的通信线路如电话线路的频带只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在测定实验式及相对分子质量后,对于一个有机分子的认识,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往往好几个有机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则并不相同。1822年,魏勒和李比息分别先后发现了异氰酸银和雷酸银,分析证明均由Ag,N,C,O各一个原子组成,但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后来柏则里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他把这种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简称异构现象)。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组成的物质,称为同分异构体。他还解释,异构体的不同是因分子中各个原子结合的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这种不同的结合称为结构。自从发现这个现象后,有机化学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测定这些结构,如得不到解决,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后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思考,逐渐建立了正确的结构概念。 1.凯库勒(Kekulé,A.)及古柏尔(Couper,A.)的两个重要基本规则(1857年) (1)碳原子是四价的:无论在简单的或复杂的化合物里,碳原子和其它原 子的数目总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例如CH 4,CHCl 3 ,CO 2 ,凯库勒认为每一种原子 都有一定的化合力,凯库勒把这种力叫作atomcity,按意译应为“原子化合力”或“原子力”,后来人们称为价(valence)。碳是四价的,氢、氯是一价的,氧是二价的。若用一条短线代表一价,则CH 3 Cl可用下面四个式子表示: 事实上CH 3 Cl只有一个化合物,因此他们还注意到碳原子的四个价键是相等的。 (2)碳原子自相结合成键: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类型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创始人热拉尔(Gerhardt ,C.,1853)认为有机化合物是按照四种类型——氢型、盐酸型、水型和氨型——中一个氢被一个有机基团取代衍生出来的,例如它们被乙基取代: 这个学说在建立有机化合物体系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把当时杂乱无章的各种化合物,归纳到一个体系之内,并按照这个学说预言很多新化合物,在后来一一被发现。凯库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类型即甲烷类型,他把其它的碳氢化合物也放在这一类型之内,如乙烷就是甲基甲烷: 这一类型说明碳与碳之间也可以用一价自相结合成为一个碳链,例如两个或三个碳原子自相结合成键后,还剩下没有用去的价键均与氢结合,就得到C 2H 6,C 3H 8。 上面两个式子,代表着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排列的次序,称为构造式。构造式中每一条线代表一个价键,称为键。如果两个原子各用一个价键结合,这种键称为单键;在有些化合物中,还可用两个价键或叁个价键彼此自相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2013年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

(7)阳离子和阳离子 错误,这几组不行: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 + COOH- 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 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正确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 数) 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 第10讲 成绩好, 信心足 初三化学科讲义 Qichao Education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优质教育 成就梦想 温 故 知 新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常见现象 本质区别 实质 联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实例 区别 二、物质的组成 三、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2)单质和化合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基本概念 组成宏观微观 元素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四、化学用语???? ???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Na 、S 、P 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按反应基本类型分 按氧的得失分 按热量变化分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7)质量守恒定律 基本概念 温 故 知 新

一、物质的变化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例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变式训练一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箭点火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水结成冰 B. 纸燃烧 C 玻璃破碎 D 汽油挥发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见P1)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用途都能反应出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性质时,要紧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例2】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实验。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 请根据上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_性。 变式训练二 1、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归纳总结

串行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串行通信技术基础 在串行通信中,参与通信的两台或多台设备通常共享一条物理通路。发送者依次逐位发送一串数据信号,按一定的约定规则为接收者所接收。由于串行端口通常只是定义了物理层的接口规范,所以为确保每次传送的数据报文能准确到达目的地,使每一个接收者能够接收到所有发向它的数据,必须在通信连接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借助串行通信端口所连接的设备在功能、型号上往往互不相同,其中大多数设备出了等待接收数据之外还会有其他的任务,例如,一个数据采集单元需要周期性地收集和存储数据;一个控制器需要负责控制计算机或向其他设备发送报文;一台设备可能会在接收方正在进行其他任务时向它发送信息。因此,必须有能应对多种不同工作状态的一系列规则来保证通信的有效性。这里所讲的保证串行通信的有效性的方法包括:使用轮询或者中断来检测、接收信息;设置通信帧的起始、停止位;建立连接握手;实行对接收数据的确认、数据缓存以及错误检查等。 一、串行通信基本概念 1、连接握手 通信帧的起始位可以引起接收方的注意,但发送方并不知道,也不能确定接收方是否已经做好了接收数据的准备。利用连接握手可以使收发双方确认已经建立了连接关系,接收方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进入数据收发状态。 连接握手过程是指发送者在发送一个数据块之前使用一个特定的握手信号来引起接收者的注意,表明要发送数据,接收者则通过握手信号回应发送者,说明它已经做好了接收数据的准备。 连接握手可以通过软件,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在软件连接握手中,发送者通过发送一个字节表明它想要发送数据;接收者看到这个字节的时候,也发送一个编码来声明自己可以接收数据;当发送者看到这个信息时,便知道它可以发送数据了。接收者还可以通过另一个编码来告诉发送者停止发送。 在普通的硬件握手中,接收者在准备好了接收数据的时候将相应的握手信号线变为高电平,然后开始全神贯注地监视它的串行输入端口的允许发送端。这个允许发送端与接收者已准备好接收数据的信号端相连,发送者在发送数据之前一直在等待这个信号变化。一旦得到信号说明接收者已处于准备好接收数据的状态,便开始发送数据。接收者可以在任意时候将握手信号变为低电平,即便是在接收一个数据块的过程中间也可以把这根导线带入到低电平。当发送者检测到这个低电平信号时,就应该停止发送。而在完成本次传输之前,发送者还会继续等待握手信号线在此变为高电平,以继续被中止的数据传输。 2、确认 接收者为表明数据已经收到而向发送者回复信息的过程称为确认。有的传输过程可能会收到报文而不需要向相关节点回复确认信息。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通过确认告之发送者数据已经收到。有的发送者需要根据是否收到信息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因而确认对某些通信过程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即便接收者没有其他信息要告诉发送者,也要为此单独发一个数据确认已经收到的信息。 确认报文可以是一个特别定义过的字节,例如一个标识接收者的数值。发送者收到确认报文就可以认为数据传输过程正常结束。如果发送者没有收到所希望回复的确认报文,它就认为通信出现了问题,然后将采取重发或者其它行动。 3、中断 中断是一个信号,它通知CPU有需要立即响应的任务。每个中断请求对应一个连接到中断源和中断控制器的信号。通过自动检测端口事件发现中断并转入中断处理。 许多串行端口采用硬件中断。在串口发生硬件中断,或者一个软件缓存的计数器到达一个触发值时,表明某个事件已经发生,需要执行相应的中断响应程序,并对该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种过程也称为事件驱动。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复习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复习 一、知识要点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熟悉初中常见物质的俗称,将其俗称的来源弄懂,并与其学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联系起来记忆。 5、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原子守恒、元素守恒和质量守恒”这个核心。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可表示为: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 例1、(2009年·四川)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A、Fe B、N2 C、CO D、H+ 例2、已知溴元素的元素符号为Br,溴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

问: ①x的值为____。 ②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_ __(填序号) ③溴化氢的化学式为_____ __。 ④溴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酸,该酸的名称是______ __。 例3、(2009·北京模拟)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③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①⑤⑦⑧ B、①③⑤⑧ C、①⑥⑦⑧ D、③⑤⑥⑦ 例4、对于化学反应A+B=C+D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和C是单质,B和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不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C、D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例5、(2009·山西模拟)由 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下列要求各写出一种可能得到物质的化学式:(1)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碱_______________; (3)含氧酸__________________ _;(4)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运用课堂训练 1、(2009·大同)在一小组的报告里使用了如下化学符号,其中错误的是() A、镁离子:Mg2+ B、两个氮原子:2N2 C、五氧化二磷:P2O5 D、氯化钾:KCl

现代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现代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简要介绍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概念。现代酸碱理论包括了 Br nsted Lowry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HSAB理论和超酸理论。举例介 绍了与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有机催化等领域相关的现代酸碱理论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现代酸碱理论有机化学超酸理论酸碱反应有机合成 现代酸碱理论是指20世纪以后产生的、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无机化学理论。从广义的角度看,除了协同反应和自由基反应外,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间的化学反应均可看成是酸碱反应。因此,现代酸碱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化学的各个方面。现代酸碱理论成为了用无机化学经典理论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反应活性中间体、选择高效绿色催化剂和指导有机合成的重要依据和工具。 1 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概念 现代酸碱理论的建立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其反映了化学家探索未知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对各种现代酸碱概念的理解是进一步了解其在有机化学中应用的基础。 1.1 Br nsted Lowry酸碱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J.N.Br nsted和英国化学家T.M.Lowry在近代酸碱理论的基础上,几乎同时并独立地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因此又称为Br nsted Lowry酸碱理论。 Br nsted Lowry酸碱定义为:酸是质子的给予体(即任何能释放出质子的 含有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碱是质子的接受体(即任何能与质子相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的碱是这种酸的共轭碱;碱接受质子后生成的酸是这种碱的共轭酸。例如: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附答案)

高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某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 a RO a+3 ,该酸的式量为M,则R 的最 高正价数为 _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a的数值可 能是 _______ 。 2、某非金属X的最高化合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酸分子中有b 个氧原子,则这种酸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该酸和碱反应最多生成____ ______种酸式盐。 3、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 2H 4 )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 当它 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水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 0.4mol 液态肼 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kJ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H 2O(液)=H 2 O(气)-44kJ,则 16 克液态肼与液态双氧 水反应 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__________ 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 很大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A(气)+ B(气)= C(气)+ Q 1(Q 1 >0) D(气)+ B(气)= E(气)+ Q 2(Q 2 >0) 又知Q 1>Q 2 ,若A和D的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放热Q 3 ,则A和D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录像用的高性能磁带中的磁粉,主要原料之一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 为 CO x Fe 3-x O 3+x 的化合物。已知氧为-2 价,钴(Co)和铁可能是呈现+2 价或+3价,且上述化合物中,每种元素都只能有一种化合价,则x值为____, 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钴的化合价为_______。 6、硝酸铅[Pb(NO 3) 2 ] 的稀溶液中,滴入几滴稀 Na 2 SO 4 溶液生成白 色 PbSO 4沉淀,再滴入数滴饱和 CH 3 COONa 溶液,微热,并不断搅动,沉淀 慢慢 溶解。发上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写出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推测第二步离子反应反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将0.05mol·L-1Ca(H 2PO 4 )溶液与0.15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 合, 搅拌后静置,充分进行反应。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海水是提取溴的重要资源,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是: (1)在 pH=3.5 的海水中通氯气将Br-转变为Br 2 ; (2)通空气将Br 2从海水中吹出,并用Na 2 CO 3 溶液吸收; (3)用硫酸酸化吸收有足量溴的碳酸钠溶液,使单质Br 2 分离析出。写出上面每个步骤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考点: 1. 常识: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硝酸根离子NO3-;氯酸根离子Cl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 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构成的物质:共价化合物(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大部分非金属单 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单晶硅;稀有气体;金属单质 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 注:(1)单一的离子是不能够形成物质的。例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与钠离子形成的,千万不能说是由氯化钠离子形成的 (2)离子化合物是通过阴阳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串口基本常识

串口引脚图.jpg 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串口? 2,什么是RS-232? 3,什么是RS-422? 4,什么是RS-485? 5,什么是握手? 1,什么是串口 串口是计算机上一种非常通用设备通信的协议(不要与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或者USB混淆)。大多数计算机包含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用的通信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信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 典型地,串口用于ASCII码字符的传输。通信使用3根线完成:(1)地线,(2)发送,(3)接收。由于串口通信是异步的,端口能够在一根线上发送数据同时在另一根线上接收数据。其他线用于握手,但是不是必须的。串口通信最重要的参数是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对于两个进行通行的端口,这些参数必须匹配: a,波特率:这是一个衡量通信速度的参数。它表示每秒钟传送的bit的个数。例如300波特表示每秒钟发送300个bit。当我们提到时钟周期时,我们就是指波特率例如如果协议需要4800波特率,那么时钟是4800Hz。这意味着串口通信在数据线上的采样率为4800Hz。通常电话线的波特率为14400,28800和36600。波特率可以远远大于这些值,但是波特率和距离成反比。高波特率常常用于放置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组成

2019年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组 成 一)分子 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性质①体积、质量都非常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单质(例:氢气、氧气、硫、磷等)共价化合物(例:二氧化碳、氯化氢、甲烷等) 二)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非常小 ②不停的运动 ③原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铁、铜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例:金刚石、石墨) 三)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电性一个原子得失

电子的数目就是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目。得电子带负电荷,失电子带正电荷。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化合物) 例:金属氧化物(氧化镁) 盐(食盐) 碱(氢氧化钠) 四)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种类100多种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例:氧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氢的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存在游离态(在单质中例:氢气中的氢元素就是游离态) 化合态(在化合物中例:水中的氢元素就是以化合态存在)要点①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Na和Na+是钠元素,Cl和Cl-是氯元素)。 ②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不能数数目。 ③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最外层电子数是2)是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是非金属元素。 ⑤元素组成物质。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五)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与联系

有机化学理论和概念_New

有机化学理论和概念

七、理论和概念 1马氏规则:卤化氢等极性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酸中的氢原子加在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卤素或其它原子及基团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这一规则称为马氏规则。 2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认为:化学反应是分子轨道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在一个协同反应中,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是守恒的,即由原料到产物,轨道的对称性始终不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最低的能量形成反应中的过渡态。因此分子轨道的对称性控制着整个反应的进程。 3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分子轨道理论在处理分子时,并不引进明显的价键结构的概念。它强调分子的整体性,认为分子中的原子是按一定的空间配置排列起来的,然后电子逐个加到由原子实和其余电子组成的“有效”势场中,构成了分子。并将分子中单个电子的状态函数称为分子轨道,用波函数ψ(x, y, z)来描述。每个分子轨道iψ都有一个确定的能值E i与之相对应,E i近似地等于处在这个轨道上的电子的电离能的负值,当有一个电子进占iψ分子轨道时,分子就获得E i的能量。分子轨道是按能量高低依次排列的。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则将按能量最低原理、鲍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进占分子轨道。根据电子在分子轨道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计算分子的总能量。 4 s?反式构象:双烯体的两个双键处于单键的异侧称为s?反式构象。 5引发剂:有些化合物十分活泼,极易产生活性质点自由基,这些化合物称之为引发剂。 6双位反应性能:一个负离子有两个位置可以发生反应,称其具有双位反应性能。 7反应势能图:以反应进程(自左向右,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为横坐标,反应物、过渡态和生成物的势能变化为纵坐标来作图,这种图称为反应势能图。 8内型加成产物:当双烯体上有给电子取代基、而亲双烯体上有不饱和基团如与烯键(或炔键)共轭时,优先生成内型加成产物。内型加成产物是指:双烯体中的C(2)—C(3)键和亲双烯体中与烯键(或炔键)共轭的不饱和基团处于连接平面同侧时的生成物。两者处于异侧时的生成物则为外型产物。 9切断:通过合适的反应将一根键切开。 10区域选择性:是指当反应的取向有两种或多种可能时,以某种取向的反应物为主要产物的反应情况。 11反键轨道:在形成化学键时,异相重叠使两个原子轨道产生减弱性的干涉作用而相互排斥,使电子处于离核较远的地方,因此在两原子之间形成一个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截面,这个截面称为节面。节面的存在说明两个原子核之间缺少足够的电子云屏障,因此使两个原子核相互排斥,起了削弱和破坏化学键的作用,它使体系能量升高,所以称它为反键轨道。 12电子云:把电子的概率分布看作是一团带负电荷的“云”,称为电子云。 13电负性:原子实是正性的,它对外层的价电子具有吸引力。这种原子实对价电子的吸引能力就是一个原子的电负性。吸引力越大,电负性越强。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专项练习题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相对原子质量:K-39 I-127 0-16 C-12 H-1 Fe-56 S-32 Al-27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木炭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矿石粉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铁生锈 C.豆磨成豆浆 D.汽油挥发 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4.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干净无污染的空气 B.干冰 C.冰和水的混合物 D.液态氢 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6.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水果和花的香虽有一定距离,仍能闻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更小的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 A.物质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8.下列各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名称(或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大理石、CaCO3 B.纯碱、NaOH C.熟石灰、CaO D.烧碱、NaCl 9.在空气的成分中,约占空气体积1/5的气体是( ) A.氮气 B.稀有气体 C.氧气 D.二氧化碳 10.在 M + 2O2 == 2CO2 + 2H2O 中,依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M为( ) A.CH3OH B.C2H5OH C.CH3COOH D.CH4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12.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说明这三种物

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口基本常识

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信口,即串行接收和发送缓冲器(SBUF),这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器,既可以接收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但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而发送缓冲器则只能写入不能读出,它们的地址为99H。这个通信口既可以用于网络通信,亦可实现串行异步通信,还可以构成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如果在传行口的输入输出引脚上加上电平转换器,就可方便地构成标准的RS-232接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 常用于数据通信的传输方式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和多工方式。 单工方式:数据仅按一个固定方向传送。因而这种传输方式的用途有限,常用于串行口的打印数据传输与简单系统间的数据采集。 半双工方式:数据可实现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进行,实际的应用采用某种协议实现收/发开关转换。

全双工方式:允许双方同时进行数据双向传送,但一般全双工传输方式的线路和设备较复杂。 多工方式:以上三种传输方式都是用同一线路传输一种频率信号,为了充分地利用线路资源,可通过使用多路复用器或多路集线器,采用频分、时分或码分复用技术,即可实现在同一线路上资源共享功能,我们盛之为多工传输方式。 串行数据通信两种形式 异步通信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接收器和发送 器有各自的时钟,它们的工作是非同步 的,异步通信用一帧来表示一个字符, 其内容如下:一个起始位,仅接着是若 干个数据位,图2是传输45H的数据 格式。 同步通信 同步通信格式中,发送器和接收器 由同一个时钟源控制,为了克服在异步 通信中,每传输一帧字符都必须加上起 始位和停止位,占用了传输时间,在要

求传送数据量较大的场合,速度就慢得 多。同步传输方式去掉了这些起始位和 停止位,只在传输数据块时先送出一个 同步头(字符)标志即可。 同步传输方式比异步传输方式速 度快,这是它的优势。但同步传输方式 也有其缺点,即它必须要用一个时钟来 协调收发器的工作,所以它的设备也较 复杂。 串行数据通信的传输速率 串行数据传输速率有两个概念,即每秒转送的位数bps(Bit per second)和每秒符号数—波特率(Band rate),在具有调制解调器的通信中,波特率与调制速率有关。 [2].MCS-51的串行口和控制寄存器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