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一,建筑

层高的确定:快题中建筑层数的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有四个,一是消防,二是造价,三是运输费用,四是管理维护费用。其中消防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1、多层建筑(1~6层),6层为临界点。

7层由于消防的考虑,必须设置电梯,因而造价会增大很多。如果将一层住宅造价定为100,则二层为84.72,三层为78.51,四层为74.98,五层为73.65,六层为72.37。因此,可得出结论,六层以内住宅的层数越多,造价越低,且相邻层次间造价差值也越小,多层住宅以采用5~6层为好。4层就不好了。3层级以下就是别墅了。

2、小高层住宅(7~11层),11层是临界点。

因为11层及11层以下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即消防楼梯)。11层以上就必须设,造价陡增。

3、高层建筑(12~18F),18层是临界点。

因为12层以上不应少于2台,其中还需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4、超高层建筑(19~30F),30层是临界点(即100米高)。

因为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又加设防烟楼梯间。且超过100米的建筑出规划方便需特别审批之外,一般造价会由于消防要求更高,造价剧增。此外超高层建筑的维护费用是一般建筑的3倍。目前建筑界的共识是,高度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已经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比如,420米高的金茂大厦,其建造投资成本高达每平方米2万元,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

5、结论:

综合以上因素一般经济(即临界)层数为6层、11层、18层、30层。一般建筑层数宜应选择接近临界点高度的层数。

A.住宅建筑

1,平面形态及尺度

每户建筑面积可按10*10m计算。

2,配套建筑

配套建筑是住区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体育,文娱,游憩,社交等活动的需要,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会所,和商业配套设施。(不一定非要都有,看任务书)

解析居住(小)区规划快题设计中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

1、幼托的服务半径:

不宜大于3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中学: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3、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800-1000m;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400-500m;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150-200m。

4、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500 m;

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300 m。

5、中小型超市:

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商业网点规划)

6、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服务人口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480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商业网点规划)

7、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

8、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9、社区卫生服务站,

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m设置1处。(日照总体规划)

10、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1000m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300m-500m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选址:

人流集中,上下班走向

附近地区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内部安宁

应与相应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幼儿园:址应设于阳光充足(冬季日照不小于3小时)、可挡寒风的建筑物背风面;接近公共绿地;便于家长接送的地段;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幼儿园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出入口应避开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有条件的应预留停车空间。

中小学:址应设于阳光充足地段(教学楼应满足冬季不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学生上下学穿越城市道路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意见明确居住区幼儿园、小学项目建设用地,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原理p421

用地标准: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建筑面积600—1200 330—1200 160—400

用地面积1000—2400 700—2400 300—500

文化商业服务:

1.沿街线状布置:应考虑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线一

般不宜布置,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级道路布置时,如交通量不大可沿两侧布置,否则一侧布置。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

一般先考虑朝向在考虑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组织,不宜把有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还应后退留出小广场,作为人流集散的缓冲。行业特点相似的集中布置,为保证安全和生活气息,宜采用步行街式。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应根据功能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既要考虑沿街

立面的的艺术处理,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合理的组织交通。

3.沿街或成片结合

B.中心区建筑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于城市其它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 4. 2、城市中心的分类按照城市中心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城市中心可分为①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②城市行政中心③城市文化中心④城市商业中心⑤城市商务中心

⑥城市体育中心⑦城市博览中心⑧城市会展中心⑨城市休闲中心

?城市中心规划布局(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在城市中应分布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快捷,使用方便。②同一类型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在城市中应依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的不同,按市、地区、居住区、小区分级设置。③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性质和规模应根据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确定。④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用地组织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⑤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考虑城市交通组织,既交通方便,又避免交通的影响和干扰。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布局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为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创造条件。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布局应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基础,以节约投资。

?7. 4、城市中心规划布局(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布局的主要形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布局的主要形态可分为五类:①街道主导型:②格网主导型:③街区主导型:

④轴线主导型:⑤自然主导型:

?8. 5、城市中心规划设计发展趋势(1)功能多样化和主题化(2)空间复合化和复杂化(3)环境宜人化和生态化(4)交通工具的综合化和组织的立体化(5)传统文脉的延续和地方特色的加强(6)高科技的运用和网络化(7)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中央商务区的概念与特征(1)中央商务区的概念城市商务中心多被称为C B D(Central BusinessDistrict),即中央商务区(或中心商务区)。对其内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的特大城市的商务中心区;另一种是指一般大中城市的城市商务中心区。上述两者统称为城市商务中心。

?15. 一、中央商务区的概念与特征(2)中央商务区的特征? 区域优越? 开发强度高? 交通设施齐全高档? 地价高

?16. 二、中央商务区的规模据统计,世界各城市商务办公总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可分为三类:一类如东京、纽约、伦敦和巴黎等城市,商务办公规模在1500~2500万平方米之间;二类如多伦多、悉尼、休斯敦、新加坡以及我国上海、北京等,城市商务办公规模在500~1000万平方米之间;二类如南京、重庆、厦门等城市,商务中心规划办公建筑面积在100~200万平方米之间。

?17. 三、中央商务区的功能(1)功能类别城市中央商务区主要由办公、商业和服务类等三大功能构成。(2)功能活动的构成? 典型的商务功能活动? 构成非典型的商务功能活动? 构成非商务的功能活动构成(3)垂直方向的功能分布

?18. 四、中央商务区的规划设计控制(1)控制内容? 性质? 容量? 建设边界? 环境质量? 交通、公用设施

?19. 四、中央商务区的规划设计控制(2)具体控制要求? 用地划分? 地块的定性与定量指标? 重要控制线? 机动车出入门? 街区的空间限定

?20. 五、网络时代CBD的发展特征(1)区位多样性(2)规模减小(3)CBD职能分化(4)基础设施的转换(5)环境生态化(6)以建筑综合体为主的建筑特色

分类特征:

1:办公建筑

以办公功能为主,平面比较单一,通常成组出现,分多层和高层两种。

2:商业建筑

以购物,休闲,娱乐,住宿为主要功能。平面尺度大,形态变化丰富,布局组织方式自由灵活,主要分为大型购物中心,市场,商业步行街,旅馆等建筑类型。

3:文化建筑

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态完整,造型独特,位置突出,主要包括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等。(李p21)

C:大学校园建筑

二,道路

A.城市道路

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城市道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街区,并与周围建筑及其他环境要素共同构成街道空间。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分为:①快速路,②主干路,③次干路,④支路。(原理p287)

一般在规划快题中作为背景条件出现。

主要考点:

1.出入口位置

2.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3.沿街界面的连续性

4. (结合周边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基地内部功能分区。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

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

多层一般不小于退让5m,高层退让不小于10M。

从建设部门获悉,今后,沿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定后退道路红线。其中,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15米。

按照要求,今后,沿城市快速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20米;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15米;沿城市支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10米;沿建制镇主要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8米;沿建制镇一般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应当不小于5米;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其后退距离还应当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视距要求。

B.内部道路

有相对完整和明确界面的功能区内部主要车行道路。基地内部的主要道路,是规划设计考察的内容之一。

分类特征:

主要道路:用以解决规划地段内,外的交通联系以及内部主要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是规划地段的主要结构要素。

次要道路:用以辅助解决地段内主要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以及组团内部交通。

支路:联系地段内建筑出入口与次要道路。

设计要点:根据地形,用地规模,周边用地性质以及使用者的出行方式,确定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的形式。内部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4m的消防通道。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角度不宜小于75度,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内部道路的线型设计与地段的功能属性,规划结构有关,详细内容见个专题章节。

C,步行道

1.道路人行道最低宽度一般不低于2m。铺装根据道路宽度和重要性酌情考虑。

主要道路要用双线表示。

2.滨水步行道

3.绿地步行道

4.高架步行道

5.商业步行道

D:停车与回车场(静态交通)

停车方式:垂直式,平行式,斜列式,根据场地平面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路边停车场和集中停车场。(原理p

尺寸:停车位一般按3*6画。

回车场:尽端式道路长度大于120米时,尽端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消防车道不宜小于15*15m

设计要点:大型公建附近必须设置停车场,一般位于大型建筑物前且和建筑物位于道路的同一侧。距离易50—100m,集中停车场服务半径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500米。

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大于300的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m,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道上,可设在次干路或支路生并远离交叉口。

三,外部环境

广场: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是典型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道路枢纽,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通常是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场所,通常以硬质铺装为主。一般位于道路的交汇处,空间结构的转换初或片区的中心处。在广场中或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点之一。(一般不会作为单一的题目出现)

分类:

快题中可能涉及的主要包括:城市公共性广场,功能区中心广场,节点广场,步行联系广场和建筑周边广场等。

城市公共性广场:

城市广场按功能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纪念性广场和商业广场。兼有几种功能的称综合性广场。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场,应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如北京天安门广场。

(2)集散广场

供大量车流、人流集散的各种建筑物前的广场,一般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应在规划中合理地组织交通集散。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广场的特性使车流和人流能通畅而安全地运行。

站前集散广场包括航空港、车站、码头等前面设置的广场。在设计中要根据站前广场车流和人流的特点统一布置,尽量减少人车之间的干扰,如站房的出入口要与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车站、出租汽车站、停车场等一起安排,以减少主要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当车流与人流都很繁重时,可修建地道或天桥使旅客直接从站房到达公共交通设施的站台,不受其他车流干扰。如火车站的出入口可与地铁车站、公共交通车站在地下换乘,以减少旅客携带重物多次上下,缩短换乘距离,减少人流与车流的交叉。站前广场的建筑除站房和上述交通设施外,还应安排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邮电局、餐厅、百货店、旅馆等,并适当布置绿化。站(港)前广场是旅客进入城市的大门,交通方便、服务设施周到,建筑形式协调,会使人们对城市产生良好的印象。

体育场、展览馆、公园、影剧院、饭店、旅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前广场也属于集散广场,应保证车流通畅和行人安全。广场的布局应与主体建筑物相配合并适当布置绿化。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交通广场

为几条主要道路汇合的大型交叉路口。常见形式为环形交叉路口,其中心岛多布置绿化或纪念物以增进城市景观,如长春市人民广场有六条道路相交,中心岛直径220米。

城市跨河桥桥头与滨河路相交形成的桥头广场是另一种形式的交通广场。当桥头标高高出滨河路较多时,按照交通需要可做成立体交叉。

纪念性广场

建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如塑像、纪念碑、纪念堂等,在其前庭或四周布置园林绿化,供群众瞻仰、纪念或进行传统教育,如南京中山陵广场。设计时应结合地形使主体建筑物突出、比例协调、庄严肃穆。罗马圣彼得广场是比较著名的纪念性广场。

商业广场

为商业活动之用,一般位于商业繁华地区。广场周围主要安排商业建筑,也可布置剧院和其他服务性设施;商业广场有时和步行商业街结合。城镇中集市贸易广场也属于商业广场。

功能区中心广场:供内部人员活动的核心广场。如住区中心休闲广场,大学中心文化广场。

节点广场:

步行联系广场:

建筑周边广场:

设计要点:

快题中广场设计包括两个阶段

1.结构层面的定位规划,即明确广场的类型,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广场的总体空间形态等。

第一步确定广场的类型与位置。根据规划地段和整体规划结构,确定适合的广场类型

和位置。如居住区——绿化休闲广场;中心区应根据周边建筑性质,明确广场的具体类型,如商业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等;大学校园应设中心文化广场;大型公建周边应设置疏散广场,步行街应根据步行节奏设置节点广场;街区出入口和街角应设置节点广场。

第二步确定主要广场的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形态与地形,建筑组合形态,广场性质和尺度有关。根据广场的空间比例关系,确定广场形态和尺度。

2.设计层面的细化,即确定广场的主要出入口,通道,绿化,水体以及地面铺装等。

另外需要注意各广场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结构清晰,序列明确的广场序列组合。

第三步确定主要出入口和通道。从总体结构,周边环境,建筑组织,活动流线出发,确定主要出入口和主要通道,形成明确的空间序列,增强方位感,秩序感和导向性。

第四步确定广场的绿化,水体以及地面铺装等景观设计。环境景观的深入设计要充分体现广场的功能和空间属性,对于方案的整体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图解

A:广场通道

根据周边环境,建筑组织和活动流线,确定广场主要出入口和主要通道,形成明确的空间引导和整体秩序。1斜穿式2四向式3横穿式4单策式。

B:广场绿化

广场绿化具有限定空间和烘托点缀作用,通过树木花坛进行空间组织,划分空间领域,树木组合以阵列为主,草坪花坛宜规整。1树阵2数列3花坛4草地

C:广场水体

广场中引入水体,可以点缀环境。水面不宜过大,一般以几何形的水池为主,同时要注意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融合。1线型水渠2群状水池3点状水池4几何水面

D:地面铺装

应符合空间性质和广场功能。快题设计中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合理搭配表达不同类型的广场,设计中可以局部设置踏步和台阶,起到划分空间,控制节奏的作用。

设计

4.1广场设计要点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根据组织各种公共活动的需要,对广场的数量、性质、面积、分布和布局等从整体上作出安排。城市广场是一个由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所围成的三度空间。根据它的空间比例、围合程度又可分为封闭的、半封闭的和开敞的几种形式。有的国家的大城市还出现半地下的“下

沉式”广场,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在布局手法上,可分为规划的、自然的或两者混合的几种。广场的艺术布局,包括它的尺度、构图手法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技术的进步和观念形态的改变而不断有所发展。广场规划设计要运用视觉艺术规律和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把绿化地带、建筑群、雕塑、喷泉、建筑小品和人工照明、音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富有魅力的空间艺术面貌。

4.2广场设计误区

我国的城市广场正陷入雷同的误区。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还有人这样概括当今的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透露出了城市广场中存在的问题。

(1)长官意志影响城市广场的结果,使它背离了广场的本质,与百姓产生了距离。

(2)广场背弃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背景,丧失了广场设计丧失了独特的风格——大城市追西方,中小城市追大城市,互相模仿攀比,致使一个个广场大同小异。

(3)城市广场脱离所处的周围环境,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上比例失调。

(4)城市广场交通组织不协调,导致广场功能降低。

庭院:

庭院是地段内具有半公共性质的开放空间。由建筑围合而成,或由建筑和连廊围合而成。是人们室内活动场地的扩大和补充,达到组织和完善室内空间,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过度。在快题设计中庭院一般包括以硬质铺装为主和以软质绿化为主的庭院,他们构成了规划方案的一个结构层级,体现了方案的结构灵活性和层次丰富性。(是方案的深化)

硬质:

1.办公类建筑围合而成的半公共空间,满足办公人员休息活动以及停车需求。一般以

大面积硬质铺地为主。环境设计较为规整,简洁。

2.教学类围合而成的半公共空间,以硬质铺地为主,兼有绿化布置,环境设计较灵活,

绿化铺地相互穿插。

软质

1.住宅楼围合而成的半公共空间,为满足巨民日常活动,休憩娱乐等需求的场地,一

般以大面积绿化为主,兼有活动场地,环境设计自由,植物配置丰富,强调空间的

趣味性。

2.由商务办公楼群围合或半围合形成的绿化性小庭院,以绿化水景为主。环境设计丰

富,通过主题景观营造良好的视觉中心。

绿化:

1.公园绿地:市区县级各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陵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等。

2.其它绿地

3.附属绿地: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绿地。

4.防护绿地:用于城市环境、卫生安全、防灾目的的绿带绿地。

5.生产绿地:为城市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等。

快题设计分类: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庭院绿地街道绿地防护绿地

设计要点:第一:明确绿地的属性,确定组织方式,划定绿地范围

第二:具体环境设计,考虑植物的选择与布置,园路和环境设施的分布。根据快题的考试特点,可适当简化环境设计内容。(只分清:乔木,灌木,草地,)

第一阶段总体定位:

核心绿地:重点公共开放空间,空间组织丰富,在快题设计中,是整个空间的焦点,应结合空间结构确定其位置和规模。

节点绿地:半公共开放空间,功能与相邻的建筑功能需求相一致,空间组织简单,在快题中,通常结合功能组团布置,规模较小,数量较多。

分隔型绿地:分隔不同功能单元的作用,主要呈线性。在快题设计中,是加强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包含道路绿化,水岸绿化等。

基底型绿地:与空间结构无关,一般在建筑周边等边角地带,是整个图面的基底,表达简单,与其他绿地形成鲜明的层次关系。

第二阶段环境设计

A树木

孤植:选用良好形态的乔木或灌木,单株栽植,构成庭院主景(可用颜色区别)

对植:两株景观树在庭院相应栽植互为呼应。

丛植:2-9柱树木不等距栽植,形成树丛。

自由群植:结合用地边界,自由排布,植株搭配,形成较大面积灌木丛。

林植:大量树木聚合,具有一定密度和群体外貌,有密林和树林之分。

列植:沿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或在一定变化规律下栽植树木。

环植:环绕列植,形成明确的空间领域。

几何植篱:行列式密植类型,分为矮,中,高篱。

B草坪

平地

微型地

坡地

C空间塑造

划分空间

形成界面

空间引导

水体

水体是外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体一般没有固定形态,在平面构图中可以起到活跃画面,丰富室内外空间层次与景观内容的作用。在快题中,灵活流动的水体常常用来组织景观,引导划分空间,形成环境与视觉的焦点。

分类特征

喷泉类:点状水体,常采用旱喷泉

流水类:指形态呈线性水体。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流动性,广泛分布在居住区,广场与庭院中,和环境结合比较紧密,可以利用水体的流动性增加环境趣味,形成生动活泼的城市公共环境。

池水类:静态水面,形成良好的景观。岸线设计是主要内容,与活动特点,周边景观,以及环境气氛有关。

设计要点:

第一阶段是结构层面的定位规划,即明确所需要的水体类型,位置,空间形态等;

A集聚型:分为点状或面状形态,一般位于规划地段的核心位置,与中心广场或绿地结合,强化向心性和内聚性,形成方案的景观中心和视觉焦点。

B引导型:一般呈线性分布,作用是引导和联系各空间功能,形成空间核心领域与各个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并构建地段公共空间的整体景观系统。

第二阶段是环境设计,在快体中主要体现在岸线的设计上。

A几何直线:与规划地段中的建筑和场地形态关系一致,在快题设计中起到辅助和强化的作用,通常与硬质铺地为主的广场和步行联系空间结合,强化广场的结构中心作用和线性空间的导向性。

B几何曲线一般以线形为主,通常结合地段的整体规划结构设置,利用其与建筑和场地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秩序清晰,结构明确,空间层次吩咐的整体规划方案。

C自由曲线指岸线采用自由曲线的水体,多与绿化结合布置,是典型的造园手法。在快题中多采用线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多用于公园绿地内,易形成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的空间。

运动场地

风雨操场(200.400m)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

注意分隔(噪音)

记住尺寸

运动场最好要南北放置

建筑组织类型

建筑组合就是把若干栋建筑单体组织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空间有序的建筑群构成地段基本的空间单元。建筑组合主要与使用要求,场地环境和空间联系等条件有关。群体空间形态应重点考虑各建筑体型之间的彼此呼应,多样统一,所形成的外部空间联系紧密,秩序清晰。

1.住宅建筑组合

应综合考虑日照,通风,朝向,防火,交通,防震,生理等功能要求,快题中建筑组合主要涉及多层和高层,点式和板式住宅的组合

A.行列式

B.周边式

C.点群式

D.混合式

2.商业建筑组合

商业建筑按照聚合形态可分为点式,线性,面状和体式。涉及单体建筑组合的主要是线性的商业街和面状的复合商业街区两种类型。

A步行商业街

分小尺度的传统商业街,大尺度的现代化商业街以及混合模式的商业街。在规划设计中时,应考虑街道空间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适当的节奏变化,形成良好的步行购物环境。

B复合商业街区

包括小尺度和大尺度组合街区。按照形态特征分类,包括围合式,主次街式和复合模式。复合商业街区应综合用地形态和业态构成等因素灵活布置。

C办公(教学)建筑组合

办公及教学类建筑的组合方式基本一致,大体上可分为对称式,线性式,行列式,围合式和放射式等。

建筑与外部环境组合

A建筑适应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任务书给定的条件之一,包括地形,道路,水体等。建筑布局要顺应环境和凸显场地有利的形态特征,规避不利条件。

建筑与坡地:1.沿等高线平行2.沿等高线错动3.沿等高线垂直

建筑与道路:1.平行2.垂直3.扭曲

建筑与水体:1:水体引入建筑2.沿水体形成公共空间3.面向水体开放

建筑与环境1.引入绿化的视线2.保留绿化成建筑内景3建筑散布绿化之中

B建筑营造外部环境

建筑实体形成外部环境的空间尺度与形态。规划应从人对空间的视觉感受出发,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空间特性选择适度的建筑体量和形态。

C建筑与外部环境要素结合

外部空间要素主要指广场,绿化和水体等。再设计中,彼此因借,形成整体的

空间形态和良好的环境品质。1建筑与广场

2建筑与绿化

3建筑与水体

常见建筑群的组织方式:

小区住宅成组布置形式:

城市重点地段建筑群体:Array

校园建筑单体组合形式:

建筑布置:

空间结构组织形式比较

居住小区的路网形式:

城市重点地段空间组织:

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

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尺寸、几何形状、围护材料、结构形式、光线、装饰。 1 尺寸 尺寸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宽、高,它是空间形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决定着空间的比例,更加影响空间功能及使用的重要因素。不同功能的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尺寸是不一样的,反之,不同尺寸的空间也必定会带来各式各样功能的建筑。然而相同功能的空间,不一样的尺寸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空间效果,给人不一样的尺度感。拿住宅单元来说吧,一个住宅单元无论是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四居室,除了卧室,还必须有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这几个空间随着功能的不同,尺寸也是不同的。在这些空间中客厅是最大的,这是因为除了要满足一家人的活动,还要招待客人,摆放各式各样的家具家电。如果空间小了显然是满足不了功能的要求,但是如果空间过大了,会增加造价,对于普通的家庭显然又是不必要的,一般在20m2 左右已经足够了。层高方面普遍做到 2.9~3.0m,对于一般的客厅及卧室而言,这个尺寸是合适的。对于复式住宅及别墅中客厅常做成两层高,这跟它的平面尺寸是相互协调,高度跟平面是成比例关系的。如果过低了,会让人感到压抑,过高了让人没有亲切感。厨房及卫生间能够满足必要的设备及使用要求就行了,在高度方面也可以适当降低,吊完顶之后有 2.2m 即可。我们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无论是整体或是局部,都存在着大小是否适当?高低是否适当等等尺寸上的问题。如果说这些尺寸设置合适,具有应有的尺度感,那就是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这样就能达到和谐并产生美的效果。所以尺寸是建筑空间最基本的要素,所有空间构成之前则应先根据空间的性质及使用情况来推敲它各个方面的尺寸。 2 几何形状 随着建筑的日益发展,空间的形状越来越丰富。不同形状的空间除了跟空间的使用有关系,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某种精神上的感受。 空间的形状在平面上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多边形、椭圆形、梯形,各种形状相交、相切等等组成的形状。在立体空间上有穹隆形,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屋顶式、拱形等等。长形的空间因使用要求的不同导致长宽高之间的比例有差距。如电影院观众厅的平面形状一般呈较长的方形,考虑无遮挡视线,设成阶梯状或是设有楼座,高度要求高些;而会议室又比办公室稍长些,高度也相对而言要求较高些。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虽然都是长形,但是由于使用上的不同,它的比例就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手术时不同角度的照明需要,手术室采用卵形的空间形状,可以充分利用布满在四面顶棚上不同角度的灯光组合,从而获得最好的照明效果。在酒店设计中为了让每位客人获得更宽阔的视野,常把客房设计成退台式,让每一位来旅游的贵宾都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充裕的阳光,得到真正的放松。除了平面的几何形状给空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立体的几何形状同样可以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窄而高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富有神秘感。教堂就是采用这种手法来营造它神圣而神秘的空间氛围;细而长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前的感觉,造成一种无限深远的气氛。在做一个依山临水的温泉酒店时,就大量采用了这种手法。利用山势的委婉延绵,用一条高高低低的走廊把客房串连起来,一直跨江连接到河中间的小岛上独立的豪华客房。通过这个细而长的长廊,即可以欣赏到庭院的景色,继而延伸到室外天然的风景,建筑与风景融为一体,已经分不清哪个是风景,哪个是建

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建筑、道路、广场、树木、水体、雕塑小品、休息设施、指示牌、宣传栏、大门、围墙、铺地、草坪、花坛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形态就是通过这些物质要素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校园景观形象就是这些要素按照校园人群的行为习惯、要求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组织的。因此,道路、广场、水体、围墙、树木、绿地、铺地、雕塑小品等和建筑物的外装饰一起,共同构成了校园景观环境的基本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要素,如人、动物、时间、气候等。这些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l)动态要素动态要素主要涉及人、交通工具、临时性的小品设施、一些生物等;(2)静态要素静态要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面: ①自然环境设施:树木、绿地、山丘、湖泊以及地形地貌等; ②人工环境设施:铺地、环境小品、雕塑、环境构筑物、小品建筑物、路灯、标牌、广告装饰物、花坛水池、喷泉等; ③影响要素:时间(昼夜、季节、气候)、日照、地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④控制要素: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和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景观环境、城市区域形态等。校园人每天的活动(上课、工作、读书、行走、休息、娱乐、交往等)都离不开校园卜户外空间……这些要素在户外环境中应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认为因素,才能形成宜人的环境。校园景观环境不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是校园 建筑围或校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式在校园

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室环境一样,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人基本生活的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各个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校园师生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这些室外环境为人提供了交流、学习、健身等功能。下面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竹苑和二食堂为例针对功能分区、各景观要素进行调研分析。 图一(竹苑+二食堂) 一.植物配置式 概念: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容: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面:一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要素: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它们的干、叶、花、果的姿态、大小、形状、质地、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植物(主要指树木)在幼年、壮年、老年以及一年四季

城市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要素

城市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要素 摘要: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景观规划,将城市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想创造出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园林绿地空间,对其研究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植物空间;要素 一、城市园林植物空间的植物要素 (一)植物的整体形态 植物个体的整体形态是指植物的树枝、树干、生长方向、树叶数量等因素的整体外观表象。通常植物形态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和不规则形。其中圆球形植物没有方向性,对构图不会产生破坏性,因此它可以作为背景,衬托形态特征明显的植物形成视线中心而又不会破坏构图的协调。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具有垂直方向性,可以加强立面高度创造构图焦点。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易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因此这种植物常被用于创造柔和的线条,成为与地面的视线纽带。水平展开形使人产生宽阔感和外延感,能引导视线向水平方向移动,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状产生对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其它形态。不规则形植物具有奇特的造型,

这就使得它极易吸引人的视线,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孤植树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二)植物的色彩、质感与气味 园林植物的色彩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能够影响设计的多样性、统一性以及各空间的情调和感受,它与植物的其它视觉特点一样,可以相互配合协调使用,在设计中起到突出空间的尺度和形态的作用。植物的色彩主要通过叶、花、果以及树皮等来呈现,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则给人异常郁闷的气氛。 园林植物空间的距离感和尺度感也受到植物色彩的影响。鲜艳的色彩使空间距离变短、尺度缩小,如红色能穿透距离迅速作用于人的眼睛,拉近空间的距离感。冷色能增大空间的尺度感。 植物的质感,是指单株植物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它受植物叶片的大小、枝条的长短、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以及观赏植物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质感可以描述为粗糙和细腻、重和轻、厚和薄、反光和不反光、密和疏等。根据植物自然质感以及予以的不同感受,可大致分为三类:粗质型、中粗型及细质型。不同的质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以粗质型的植物组合的植物空间具有减小空间尺度的倾向,而细质型的植物使空间扩大。单纯的质感可以使植物空间统一,而多样的质感可以使植物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及其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地解析城市空间的边界及其要素组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涵,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组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7)04-0080-05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政治与法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 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STD630065。 [作者简介]陈宇光(1957-),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空间要素及其组合 一,建筑 层高的确定:快题中建筑层数的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有四个,一是消防,二是造价,三是运输费用,四是管理维护费用。其中消防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1、多层建筑(1~6层),6层为临界点。 7层由于消防的考虑,必须设置电梯,因而造价会增大很多。如果将一层住宅造价定为100,则二层为84.72,三层为78.51,四层为74.98,五层为73.65,六层为72.37。因此,可得出结论,六层以内住宅的层数越多,造价越低,且相邻层次间造价差值也越小,多层住宅以采用5~6层为好。4层就不好了。3层级以下就是别墅了。 2、小高层住宅(7~11层),11层是临界点。 因为11层及11层以下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即消防楼梯)。11层以上就必须设,造价陡增。 3、高层建筑(12~18F),18层是临界点。 因为12层以上不应少于2台,其中还需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4、超高层建筑(19~30F),30层是临界点(即100米高)。 因为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又加设防烟楼梯间。且超过100米的建筑出规划方便需特别审批之外,一般造价会由于消防要求更高,造价剧增。此外超高层建筑的维护费用是一般建筑的3倍。目前建筑界的共识是,高度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已经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比如,420米高的金茂大厦,其建造投资成本高达每平方米2万元,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 5、结论: 综合以上因素一般经济(即临界)层数为6层、11层、18层、30层。一般建筑层数宜应选择接近临界点高度的层数。 A.住宅建筑 1,平面形态及尺度 每户建筑面积可按10*10m计算。 2,配套建筑 配套建筑是住区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体育,文娱,游憩,社交等活动的需要,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会所,和商业配套设施。(不一定非要都有,看任务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