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高考文言文备考精品资料(方法+试题+课件)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高考文言文备考精品资料(方法+试题+课件)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高考文言文备考精品资料(方法+试题+课件)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黄)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提供几种推断方法,供大家教学参考。

1.句意分析法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6.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以”和“和”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以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 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表手段、工具,用) 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 例: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 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 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 二、 '以'用作动词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 例:成以其小,劣之。(“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 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句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结合上下语境“游者众”,可以知道第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虽然也可以做连词,但是表示承接关系。 (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东到妻子和儿女的那里去呢,以后再慢慢地选择地方吧。第二句的意思是:朝廷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佩服他,把他称为“独立使君”。由文意可以推断第一个“焉”是语尾助词,第二个“焉”字是代词,指人。 (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10)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 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一句在“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 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 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 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 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 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 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 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 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 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 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在高考也经常考到。“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能够就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考纲透视】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这个要求,要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一是“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水平,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解题技巧】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以下方法能够协助我们解题。 一、看语法结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能够协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再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比如“而”作连词,有几种情况最易混淆,即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考察“而”前后内容的结构,如果是非动词性内容,则不能表示承接关系。反之,则可将“而”前后的内容调整次序实行辨析,表承接关系的“而”表示动作的先后性,所以前后内容的次序绝不可颠倒;至于表递进关系的“而”则表示后面的内容较前者更进一步,所以次序不能颠倒。只有表并列关系的“而”其前后的内容能够颠倒,且意思基本不发生变化。 如在《过秦论》一课中,“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句中的三个“而”所连接的内容,能够前后对调位置,大意未变,因而表示的都是并列关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瓮牖绳枢之子”是形容陈涉之穷困,“氓隶之人”是说陈涉社会地位低,是下层百姓,“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的人,更无地位可言。所以,此处的“而”表示的是递进关系,突出陈涉的身份之卑微。 再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遂扫石而.坐”与“弃甲曳兵而.走”,第一个“而”所连接的“扫”与“坐”都是动词,且这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有先后之分,所以这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弃甲曳兵”修饰“走”,描绘出的是“走”的情态,表修饰关系。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 1.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 1.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精选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虚词 一、考点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能够根据上下文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根据文意语气和句与句的关系选用恰当的虚词,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乃、若。在考查时虽然也会涉及到其他的,但仍以这18个虚词为主。因此,对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加以整理、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法指导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掌握好虚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内容。虚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全句意识。 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2、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就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子末尾一般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反问、推测、祈使、婉商等语气;在句中,用于动词后面,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注意进行词法、句法分析。 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用于名词、代词前,一般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2、用在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前,一般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言虚词推断综合

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方法 经典范例 (一)【代入推断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范例展示]“①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012年天津卷) [即时应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 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 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 (二)【语境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范例展示]“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即时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 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三)【标志推断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 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即时应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遣人遥尾其后,路其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何”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试问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 (四)【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言虚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言虚词 【典例分析】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高中文言文文虚词用法推断

高中文言文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前,援琴撞。公被衽(衣襟)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言也。”左右请除。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 、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附相关原文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6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主标题: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副标题:这是打开虚词宝库的钥匙,你掌握了吗? 关键词:虚词,方法,推断 难度:4 重要程度:5 内容: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 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 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 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 试时参考。 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 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 承接关系。 2. 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 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 ”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阅读复习: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经典范例 (一)【代入推断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范例展示]“①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 上”和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012年 天津卷) [即时应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 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下面的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

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续耳 (二)【语境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范例展示]“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即时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 也 (三)【标志推断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即时应用]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前,援琴撞。公被衽(衣襟)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师旷曰:“哑! 是非君人者言也。”左右请除。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 、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附相关原文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下面是语文网编辑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供参考,祝大家高考大捷~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辨析方法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示例(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A项前一句出自“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习吗”,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八阵图”,与后一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B项前一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于是向朝廷推举申甫”,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后一句中的“于”字的用法一致,都是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理,可以推断出C项前一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的身份”,与后一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前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可译为“他”,指代申甫,与后一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二、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示例(2010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解析: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前一句在“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

高级中学考试文言虚词推断方法.doc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 1.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 1.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 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精选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2.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

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í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