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教师形象的特点

新型教师形象的特点

新型教师形象的特点
新型教师形象的特点

教育时报总结“新型教师”的形象特点

“春蚕”“蜡烛”“守巢人”的意象表达不出教师的成长和幸福;“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概括不了教师全部的专业行为和职业信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映照不出教师的生活情趣和偶尔的迷茫困顿……。“新型教师”还可以与“信仰”“成长”“幸福”“智慧”“思想”“魅力”“阳光”“情趣”等等走得更近。

一、教育信仰: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职业信仰,决定着一个人的行走方向。

“您在做什么?”作为教师,您将如何从心底里描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书?挣钱?还是与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相遇,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信仰,决定着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旨趣。

教育信仰,是教师回到教育原点追问的产物。人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教育能真正导向人的完善和幸福?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需要持续追问和反思的,这些思考均具有让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选择师范专业,您是否出于本心?师范院校毕业时,您是否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千百次地游走讲台之后,您是否还在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还会常常叩问自己的教育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教育信仰,通常作为一种意识深处的价值皈依,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当我们在心底里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教育行动和自身的成长便有了准则和方向。是浑浑噩噩误人子弟,还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照本宣科,还是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是只围绕着分数精耕细作,还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坚守教育信仰的过程往往伴有痛苦和代价,因为当下的教育生态并不让人满意。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感慨:“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能坚守您的教育信仰吗?

我们可能会有所妥协,就像山东省名师孙明霞所说的那样:“面对着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我是那么无能为力,有时也不得不迎合一下——逼着学生背书,逼学生做一道道反复

练习过的题目。但我还是努力让我的教育教学活动少一些‘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妥协中,孙老师感到的是无奈和苦闷。“在这种形势下,您是否还会坚持自己?”面对这样的提问,孙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会坚持”,“因为我不会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去迎合‘反教育’,哪怕完完全全被‘反教育’给包围了,还是要努力做点真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偶尔会有妥协,会有迎合,但一定不要麻木,不要在妥协和迎合的时候心安理得。您痛苦无奈,正说明您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说明您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对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敢于说“不”,这是新型教师的“准入门槛”,也是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我们不忍苛责只围绕分数打转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无疑不是“新型教师”。

二、专业发展: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教师专业化的高度重视。专业化,应该是新型教师的首要标准,也是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我们常把师德放在考察教师的首位,这应该是始终坚持的。但新时期的师德应该有新的标准和内涵,因为,做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化,是新时期师德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和医生、律师一样是属专门的职业,旁人无可替代。但客观地说,在今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整体上还不高。可喜的是,我们正处在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教师专业化的前景在不远的未来清晰可见。“只要拥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做教师”,这样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通往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我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都要不断更新,以自身的专业化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而赢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特有的职业尊严。

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知识结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主要指教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视野,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这种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性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细分越来越明显。教师应该适当打破专业壁垒,就像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所说:“不管是不是语文教师,我们身上都应该有一些书卷气,有一点诗意,有一点人文情怀。”同样,不管是不是理科教师,我们至少对于影响人类的科学进程有所了解,哪

怕是科普性的了解;不管是不是历史、哲学教师,我们都应该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中穿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段话尤需新型教师记取。

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重视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中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比较完备。仅仅从知识授受来说,对于学生所需要的“一碗水”,大多数教师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但“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是否还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这需要每一个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知识的加速更新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让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落伍,要想在本学科领域成为行家里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本体性知识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动因,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求,更是专业兴趣和知识本身的魅力使然。语文老师,您可以研究唐诗宋词、魏晋风骨,像特级教师吴泓、王泽钊一样,给学生开主题性的讲座;历史老师,您可以研究某个历史朝代,成为某个历史阶段的专家,像央视《百家讲坛》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袁腾飞一样,走上属于自己的讲坛……

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先天”不足、“后天”不重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对条件性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各专业院系所学的所谓师范专业公共课,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而且不少教材知识结构老化。空泛、生硬、无用之学……这是不少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第一印象。从教之后,由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使然,很多教师只忙于“低头拉车”,顾不上“抬头看路”,教育理论更成了“无用的空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是阻止千万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最大短板。

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对一些教师来说并不自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读到了一部教育经典著作,接触一个理论根底深厚的名师,便会有了顿悟,甚至教育人生因此而发生转折。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谈到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点点读下去,我所受到的震撼也一天比一天大——原来那么多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生成问题、学生主体问题等,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论述过。”相信这种“高峰体验”很多教师都有过。当您静下心来,走近一座座教育史上的精神雕座,走近教育理论,透过看似枯燥的文字,您会发现诗一般的教育应然状态的描述。自此,您打开了一扇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会发现,您的教育行为有了根基,不

再满足于依赖教参教学,而是在自己反思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型教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一个自我启蒙、再启蒙的过程。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找到了吗?专业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一些教师的专业写作一直都是单纯地记录教育事件和课堂细节,很难对教学设计和教育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的缺失。让我们记住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实践性知识通常呈现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呈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锤炼课堂,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人生。教学机智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事件发生的瞬间作出迅速决定的智慧。这种智慧很难由别人教会,也很难从书本中获得,而是在长期亲历教育现场中慢慢积累、历练形成。

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独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旁人无可替代的最具标志性的知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说:“粗略而言,教师所拥有的一般文化知识与其他文化人类似,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与学科专家类似,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他们的长处在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而对这一长处认可与否或认可程度的大小,对教师群体社会地位和功能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的生命,让我们在教育现场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并为拥有这样的知识而感到自豪!

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三块“桶板”,任何一块有短板,都会成为专业发展的缺憾和绊脚石。而实践性知识是“箍桶”的“铁条”,这三块“桶板”只有通过“铁条”的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前三方面的知识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性知识服务的,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新型教师,是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把教育与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生活情趣:新型教师的“魅力之裳

有人说,无趣是人生最大的罪过。生活情趣,是教师的“魅力之裳”,也是学生的福音。

一个除了教授本专业知识而对其他领域毫无兴趣、不愿涉及的教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

可敬,但也会生出乏味甚至可悲。明末清初的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明人袁宏道更加犀利地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此处的“癖”,即爱好、兴趣。

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才会濡染出有生活情趣的学生。让我们看一段学生描写自己校长一段话:“老凌的书法相当出色,学校里很多牌匾都是老凌亲自提笔书写的,隶书、楷书、行书样样都精通。还记得一次元旦文艺汇演,老凌与一学姐配合演出。学姐弹奏古筝名曲《十面埋伏》,老凌挥笔疾书。曲罢书成,笔走龙蛇、遒劲有力的一个大大的‘艺’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之后,老凌在主持人以及台下师生的热情邀请下,豪气十足地唱了‘敖包相会’,真像北方的那条狼,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老凌,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这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一个学生在《说说我们的老凌》一文中的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特级教师凌宗伟校长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张力,以及由此传递给学生的热爱生活的信念。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并且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长久的影响。

其实,教育生活的周期性和琐碎性容易让人滋生出怠惰和无趣,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把教师工作与艰辛、困难、忙碌、琐碎、压力重重等各种令人望而却步的词汇并置,其实也是再恰当不过的。”在教育之外,我们需要有爱好和兴趣来驱走疲惫,放松情绪,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提振精神。

爱好和兴趣不能简单地与情趣划等号,但情趣常常通过兴趣、爱好表现出来。琴棋书画,打球游泳,养鱼种花,驴行摄影……新型教师,会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爱好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时擦亮心情,丰盈内心,舒展性情,增添魅力!

在成就新型教师的路上,让我们结伴前行。

新型教师的形象日渐明晰,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和途径其实也并不难寻找,难的是在柴米油盐的困扰中、名利浮躁的缰绊下,依然能够执著前行。

在前行中,很多教师一个普遍的感受是孤独感。对于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而言,孤独感不可避免。这种孤独之于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专业成长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成长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变必须经由一段艰难的修炼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会体会到一种孤独。二是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读书写作、“磨课”交流等并不被一些教师所认同,甚至会被视为一种迂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教育信仰、寻求专业成长,更会感到一种孤独。

我们更倾向于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这种孤独感。但我们也要明白:孤独的行者,是走不远的。

当我们长久地独自前行,四顾无人,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方向和脚步。这时,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在前行的路上唤朋引伴,学会合作分享。

教师形象美

教师形象美对学生的影响
刘见 丁洁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 知识、旁引博证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作为现今 社会中的一员,教师还应首先是个艺术教育家,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 师的外在形象,包括教师的神态、表情、服饰等。教师的形象美,也 相应地包括神态、表情美和服饰美。 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很单纯的孩子, 我们的教育手段或工具,除了必要的一些教科书和教学工具外,主要 是我们教师的个性品质,即教师的情感、思想、性格、知识水平和工 作能力等,教师的表情、言谈举止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 手段。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抓住每一节课,把我们要教 给学生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行为上的言谈举止、神态上的喜怒哀乐传 递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神态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当一 个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时,老师喜形于色的一句称 赞,不仅是对回答问题学生本人的鼓励,同时,老师的神态、表情也 是对每一位在座的学生的感染和鼓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服饰问题日趋重要,被提到了日 程上来。据报载:某小学在调查“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应该是什么样” 的问题时,教师的着装与师德联系在了一起,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家

长和学生对教师着装的重视程度。那么,什么样的服饰才符合教师的 着装要求,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呢?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 第一,从美学角度来看教师服饰美的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现 代美学认为,服饰的美在于它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人的个性。以此推理, 教师的服饰应该展示出教师的个性。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个性呢?我 认为,教师的个性是与他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教师,一方面面对的是 知识文化,一方面面对的是涉世不深、心地纯洁的学生,这就要求我 们的服饰有一定的规范性,要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服装的 款式,不应过分追求时髦。教师的服饰美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 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活 经验少,判断力差,模仿力却极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着装和 服饰上切忌薄、露、透,避免太妖冶、太花哨,像舞台上的时装模特 那样,但少年儿童的活泼天性又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着装方面不应过于 古板,因为这样,容易在儿童心理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心理上造成 一种压抑感。可在清淡素雅的基调上,适当增加一些与其相匹配的活 泼花色与图案,甚至一些适当的款式,给学生一种美的环境,以利于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但不应过分,以免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第二,从礼仪角度看教师的服饰美及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职业特点汇编

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学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一位教师只有认真的根据职业的特点来教学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职业特点表现在: 1、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的劳动不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出发,培养人的目的出发,不仅教书,而且要育人,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科研工作等。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须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和其他相关的举措知识及其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学生的特点,钻研和革新教学方法。 2、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也要集体备课、相互学习,但其目的也是要使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它不能代替教师个人的独立工作。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人工作来独立完成的,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都各有其特点。教师

虽然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创造性。 3、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群体,每个学生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也会不同。教师的工作必须针对这些不同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4.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师的工作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转化、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学生从入学校到接受教育到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教师的工作周期比较长。另外,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并且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品格,而且要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需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社会对人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作为受教育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决定了教师工作过程的复杂性。 5、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教师工作的成果是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方位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同教师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而且都需要在班级集体中形成。教师工作成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成果的要求是由社会决

初中物理激励性教育初探 朱伟恩

初中物理激励性教育初探朱伟恩 发表时间:2013-04-26T14:11:44.28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2月供稿作者:朱伟恩 [导读]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广西陆川县沙坡镇初级中学朱伟恩 摘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激励性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激励性教育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激励性教育。 一、创造情镜,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物理这一学科,它与现代科学和生活紧紧相联系,它与社会密切相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应用物理知识去探究去解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个很好的教学情景,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和求新的心里特点,就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要把课本知识与现代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电路”教学中,教师先用一些电路元件,分别接成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打开开关后,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自己探究实验,经过学生自己去探查电路,他们就会发现,两电路中两只灯泡的连接是不相同的。再者还会发现串联电路如果有一只灯坏了,另一只灯也不会发光,而并联电路就不一样,两只灯泡互不影响。这样,教师再给学生提出两种电路的区别和实质在什么地方?找到后,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种电路各自的特点。最后,教师作介绍性的总结谈话,通过教师总结谈话后,再让学生去研究。这样做就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许多学生还设计出了可行性较强的探究方法。 二、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就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三、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教育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现代教育评价观强调,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选拔和鉴定,而在于通过评价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有助于调节教学的信息,同时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的方式。它们都是依据于某种外在标准进行的横向比较和评价。只在少部分人能够通过肯定的评价获得成就感。为了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获得自我肯定的功能,学习评价必须依据学生个人的基础和特征进行,即以个人进步为评价的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的档案式评价。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在原有起点上有所发展获得进步,哪怕其水平是较低的,其幅度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当得到积极的鼓励和强调。教师不仅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变化,而且要引导学生评价、认识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注重探究实效,享受探究乐趣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快乐感越强,则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有效探究,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以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前准备,如演示实验事前演示一遍、自制课件拷贝入硬盘并演示一遍等等,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简繁和难易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如果学习材料过难,前后没有连贯意义,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适当的收获,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 总之,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本着这个原则,激励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如何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如何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和更高的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取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面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师风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厚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难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收集最新的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的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毕业的精力。 二、关心爱护学生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一个人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全意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友谊桥梁。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把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师风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庇,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化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工业不断攀登,终身奋斗。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关心现代信息,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渊博,以适应教书育人的要求,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幼儿园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 (2)

幼儿园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不成熟性。 在幼儿教师的劳动中,幼儿是劳动的对象。幼儿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一个主动发展的入。在教育过程中,他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通过自身的内部作用来主动选择和接受外界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儿童具有主动性,他的活动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的范围有时超出教师所预想的范围,这就使教师的劳动会遇到许多经常变动着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偶发事件),幼儿教师需要时时顾及这些因素。 在教育工作中注意作出动态调节。儿童的主动性还随时给幼儿教师各种影响,乃至改变教师的劳动。幼儿教师的劳动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性的,是人类最复杂、最艰巨的劳动之一。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儿童,针对儿童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调动儿童的积极

性,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建立在对儿童了解的基础上,向幼儿施加正确的影响,并考虑儿童的反馈,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的劳动对象不仅具有主动性.而且还具有不成熟性。幼儿发展的水平不高,他们刚能独立地行动,思维的发展还处在具体形象的阶段。知识经验还很贫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充满了天真和幼稚的表现。幼儿教师劳动对象的不成熟性的特点。使得幼儿教师的劳动更为艰巨,幼儿身心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幼儿教师劳动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教育任务的要求,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几个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对幼儿要全面负责,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指导体育锻炼活动。增进儿童的健康.做好保育工作.不仅要教育他们,还要教给他们初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

教师职业优缺点

优点: 1、工作收入相对比较稳定,劳保福利有一定优势。比如有相对较高的住房公积金。每月扣除85元,孩子有定点医疗医保。 2、一年有四假--春秋冬夏假期。假期多。 3、将来孩子读小学可以实时照顾,上学、放学不用接送。 4、退休以后又相对丰厚的退休金。 5、在教育行业,了解教育动向和科学观念,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教育有优势。 6、下班时间为下午4:30。下午如果能及时回家可以避开晚高峰早点到家。但是我不得不经常放弃这个优势,有事情一直忙到比较晚才回家,还是轧上晚高峰! 7、工作相对稳定,如果不犯原则性错误,一般不会不知道哪天老板会让你卷铺盖走人。 缺点: 1、工作收入并不丰厚,想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靠我们的个点工资基本实现不了。而且请个病假都觉得良心不安,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我的工作让别的老师帮我担了,他们已经很辛苦了,过意不去。请个事假,要么领导不同意。要不病事假一扣钱都起来肉要抖掉,太狠了!赚的没有扣得快。我们暑假7、8两月都没有结构工资,只有教育局发的工资一千多块。扣所得税什么七七八八,所剩无几。比如我8月份的工资条上拿到的只有367.50元。如果每月全靠工资吃喝,或者有住房按揭,真不要活了!另我上一节课的价格是8元~~~ 2、一虽然假期多,但长假综合症比一般人厉害。因为假期舒服,回去又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心情更糟糕,更不能适应。一年两个学期,学期初、学期末把所有工作都收起来,再全部铺开,工作量极大。 3、虽说孩子读小学可以实时照顾,上学、放学不用接送,但是老师一般都把好脾气给了别人的孩子。累了烦了就容易朝自己孩子撒气。 4、没有相对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忙起来一节课接一节课,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时一泡尿憋两三节课,真是危害健康。上课讲的喉咙嘶哑,下课后疲惫不堪。铃声就是命令,直奔下个教室,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对着孩子,容易为他们的教育问题生气、着急,有时真的很气急。生气乃健康之大敌。

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日期:2014-10-20] 来源:《丰台教育》作者:丰台一小殷楠、 张红英 [字体:大中小] 学校科研工作秉持科研先导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主线。学校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制度保障,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管理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研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初讨论学校的科研计划,并将科研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之中。学校明确副校长负责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都有负责的科研课题。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都明确了一名业务组长负责科研工作,为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校课题研究进行分层管理:对区级及以上课题,每学年在学校做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课题组定期展开课题负责人交流,了解并调控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实行干部分块(按管辖组别相应负责)引导监督管理。 (二)依靠制度,保证学校科研顺利开展 学校制定了《丰台一小科研工作制度》、《丰台一小教研室组织机构名单及科研室职责》、《丰台一小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意见》、《科研工作管理手册》等相关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教师个人获奖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作为奖励的项目之一,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 (三)拓展渠道,促进学校科研开展 建立研究档案。学校给课题负责人配发了档案盒。按照科研计划总结、教师的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课题研究成果的汇集、科研工作记录等几方面规范文本随时归档入盒,并不断进行增补和充实。 开展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研讨、交流活动是教师思想碰撞,科研信息共享,提高教师认识,是进行科研培训的重要渠道。因此,近三年来,我校抓住科研课题研讨活动的契机,宣传普及教育理论,推广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市、区、校级研讨活动。 教学开放活动。学校坚持课题引领—合作研究—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每学期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开放课活动,即教学研究向组内教师开放,向全校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结合研究课题,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研究课。在研究主题的带动下,组内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同时,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及时发布信息,以便更多的教师能够根据研究需求,及时参与,共同研究。这样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信息容量,增强教师间情感交流,形成了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用课题引领,全面推进公民教育进程 (一)构建具有公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倾力打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1. 显性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积极挖掘学校、教师、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在选择中懂得

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教师教育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 提升教师教育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 教师教育研究水平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包括驾驭所需资料的水平,如查阅资料的水平和处理资料的水平,搜集教育研究经验的水平,掌握和使用教育研究方法的水平几个要素。 1、教师要转变观点,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什么是教育科研意识?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的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作为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使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理解。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合,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 而是绝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因为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有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必须使教师来一个观点上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观点:教育科学研究不但是专门科研人员的工作,也是每一个教育实践者—一教师的份内工作。要使他们持续地增强教育科研的自觉性。要使他们明白分工并没有绝对的意义,仅仅侧重点不同而已。 2、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 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

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持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教育科研不但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人们对教学的理解,较早和较快地用的是关于理解论的思想。教学论在持续发展、深化,这种发展是得力于方法的改进。教学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条基本途径,自然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教师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看来,教学与美学也挂起钩来。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实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树立学以治用的观点。学校要给时间,给机会,大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使教师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 3、鼓励各级各类教科所,高等院校专门机构里的专业人员到小学去挂职,直接指导小学教师展开教科研实验 教科研机构要把学校作为自己研究成果的重点推广区,要把优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促动教育观点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要为学校培养教科研骨干力量,以各种培训班,实验班,讲座等形式大力培养教科研人员,为提升校长、教科处长及教研室主任的教科研水平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1993年,美国《高校纪事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像候鸟一样”的文章。文中指出,

3、教师的形象

教师的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教师的形象非常注重,今天谈一谈关于教师的形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上,人们谈到教师的时候,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形象,而教师礼仪对于规范教师形象,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谈到教师形象,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形象?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外界对于我们的印象和评价。印象和评价二者有差别,印象是内在的感觉,而评价是外在的表述。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印象和评价,往往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区别在哪里呢?印象往往更加全面,而评价往往是印象中的一个部分,就是有的时候因为种种考虑,不能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全部表达出来。 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师道尊严,中国人对待教师的态度,和西方国家对待教师的态度不大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待之若父兄。对老师,不能和老师叫板的。而西方传统文化不这样讲,古希腊哲人就曾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敢于向自己的导师发出真理的挑战。我们中国这个传统的话,你对老师有意见、有看法有的时候是不能直言不讳的,含蓄收敛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样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的老师,有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口头的文字的一种评价未必是对方完全的内在的真实的感受,所以需要你有自知之明,具体而论。形象有两个要素构成: 第一:知名度 比如我们说到一个中学,一个幼儿园,一个大学,我们说它形象好不好,首先是名气大不大。我这儿不好具体举例子了,但是有些学校你一说起来,比如中国北大、清华数一数二,当然是清华第一还是北大第一,那我这儿不讨论了,但是数一数二。说到中国大学北大、清华众所周知,非此莫属。中学、小学恐怕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也有类似,比如我们县里哪个中学是最有名的,那么我们市里哪个是市重点、区重点、省重点它实际上是有个知名度的问题。老师也是这样,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大学者,非大楼大房大广场地,而是有大师也”名校是出名师的名师是名校的招牌。当人们说那个学校,那个专业数一数二,非常有名,不是它的大楼、操场、校园面积数一数二非常有名,而是那里的大师数一数二非常有名。所以人们谈到一个人、一个专业、一个老师的形象的问题,首先是他的知名度,他的学术造诣,他的教学水准等等。 第二,美誉度 知名度不等于完全是正面的,很多情况下知名度是负面的,比如有一个现在是名人——拉登。那我们一般来讲有公意有良知的人,恐怕不会给拉登正面的评价吧?恐怖主义者之一,恐怕你说到他的话,他名气很大,比我们俩可能都有名了,全世界知道他的人,绝对比知道我们的人多,但是不是好名,那是恶名,有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来讲,如果你人格不好、道德败坏、品行不良,你可能也很有名,但是恶名,而且你个人的恶名会损害你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所以我们谈到形象我们要明白,它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它的具体构成实际上,就包括了它的知名度、美誉度。 不同的侧面,那么具体而论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谈到教师形象,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事情不一样。比如社会上对教师的形象,有社会上的约定俗成的要求:学生有学生的要求,家长有家长的要求,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比如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党、忠诚政府、忠诚党的教育方针。那社会上老百姓的要求,可能更具体了,比如孩子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小学生、幼儿园、中小学生)他的要求有时候就是,这个老师和蔼可亲,理解我,和我平等相待。而家长站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希望我的孩子在老师这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的教育实用的知识。甚至有的更具体,考上大学,考上重点中学。 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要求,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要求,时不我待,时代不同要求不一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特点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就其教师职业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师劳动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不是轻松的活动,而是繁重的脑力劳动。比如说,同一个内容,向不同的学生教授,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这是因为学生会有个别差异,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像工人生产那样,按照统一的图纸、模具、操作规程加工产品。 二、创造性和灵活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工作尽管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但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来说,没有现成的操作规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的设计教育方法。比如说不同的内容向同一个人讲授,不能一直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这时候就要创造性的运用一些方法,灵活的讲授这些内容。 三、主体性和示范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除了运用教育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外,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主体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比如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例子,因为中小学生还处于一定的模仿期,这时候的他们好动好玩好模仿,自然,教师就成了他们模仿的标本。这时候,教师的言行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因为其言行举止都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长期性和长效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的成长。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就是这个道理。 五、个体性和集体性。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非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 从教师的工作性质上,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劳动对象又是人,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上,这些都使得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的工作有了很大的不同点。

从散文语体特征看散文教学内容

从散文语体特征看散文教学内容 语体是语言运用的功能变体,是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的需要,在特定语境类型中形成的由语言意义、语言结构、语言情采以及用语手段等因素构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在类型化抒情语境领域的制约下,创作主体对语言各要素的运用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体式,并体现出鲜明的语言运用特点,这是散文语体形成的标志。散文语体属艺术语体的一种,其语境类型属文学创作领域,从创作主体来看,其创作目的是倾诉自己在观照审美客体时所形成的丰富的 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也期望能感染读者并获得共鸣。散文凝聚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是写情写性的美文,是最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其景美、物美、情美、意也美,而这些美都是以语体美作为载体的,散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语体美受作者的个人情感、用语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制约,散文的遣词、用语、节奏、旋律都是作者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的体现。抒情和审美,是散文最核心、最本质的语体特征。语言在散文里,已不只是艺术的物质外壳,而是艺术的生命,它直接参与了艺术的诞生与创造,负载着创作主体的灵魂。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在阅读、欣赏、感悟、理解散文作品时才进入这种语境类型的。散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享受艺术语言的优美,受其感染、受其鼓舞、受其熏陶。

散文语体与其它语体有本质的区别,既不同于日常谈话语体,也不同于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和报道语体等实用语体。散文是艺术,是作者感性地描绘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其教学内容,重点应在于语言的品味、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教的应是作品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怎样的情感。而实用语体主要是写实,真实、客观、理性地反映客观事物,教学内容重点在于信息的理解、筛选以及分析、归纳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实际却忽略了这一散文与普通文章教学的本 质区别,常把散文当作普通文章来教来学,教学重点往往落在篇章结构、层次顺序的文体(文章体裁)教学层面,虽在散文语言的教学上费了很多工夫,对散文的某些优美词、句、段作了一些解释,但通常也只是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格而已,收效不大,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不贴切。 在散文语体中,语言的运用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表现为语言的情感功能,是以传达情感信息为主的。散文语体的抒情性语言手段或表现在语音、或表现在词句,或表现在形象,或表现在意蕴,或兼而有之,体现出它在选用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方面的独特特点。 首先,在语音方面,散文注重语音的长短、快慢、节奏等来传达或单纯或复杂的情感。如在传达欢乐、欣喜之情时,总是采用以短句相连的体式,使语言的声音简短而富于变化,节奏清晰明快。例如: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教学教材

第二章教师角色与职业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师角色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特点 学习目标 掌握角色和教师角色的含义;了解历史上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能分析现实中的教师角色隐喻;把握在教育发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能用相关的知识分析教师的工作。 第一节教师角色 一、角色 (一)角色的内涵 原属戏剧用语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使用了这一概念,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中,指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与行为。 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角色一是社会对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二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三是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规范 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不仅规定了各种角色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了角色的行为方式。 角色规范是指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角色期望的提炼而形成的,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三)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现象。角色冲突通常来说有两种形式: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又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体所承担的几个不同的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履行不同角色行为的要求,可能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这被称之为“角色紧张”;二是两个角色同时对个体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 角色内的冲突也有两种表现:一是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二是个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四)角色学习与角色训练 角色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角色训练是指培养一个人具备那些按照角色期望来行动的能力的过程。 (五)角色行为与角色扮演 角色行为——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角色期待在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模式上的表现。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

教师职业特点分析

教师职业特点分析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但作为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性教育却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概括起来,其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从“经验化”到“技术化”再到“专业化”,教师教育目标则经历了培养“工匠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反思型”教师的发展历程。 1.“经验化”与“工匠型”教师观 从上古学校产生起到工业制度形成以前,教育还没有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也没有进行专业化训练的教师教育机构。随着工业化制度的建立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激增;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若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劳动效率,还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训练。于是,许多国家在设置初等学校、国民学校、初级中学的同时,也开始设置培养专职的中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1861年,拉萨尔在法国兰斯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可算是人类教师教育的滥觞。此后,奥地利、德国等纷纷出现了一些短期师资培训机构。但这些早期的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很短,水平很低,充其量是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它好比是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关键在于有经验的指导者,指导者必须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年轻的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的手艺技术,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通过这种程序,专业技术被一代一代传递下来。这种“学徒制”的师资培养模式,把教师看作工匠一样,认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就会掌握教学和管理技能。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虽然能使新教师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和个别的经验,却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对以后的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技术化”与“技术型”教师观 随着教育学的发展,教育规律被大量揭示,教育不再是过去的教师随心所欲的活动,而是必须依据由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行动。特别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及技术理性的发展,技术理性主义亦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意识形态,这使得教师专业化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因而转向“技术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理念将“胜任型”教师的培养推向高潮。教师职业被看作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及技术的熟练应用。这种培养模式解决了师范教育扩展数量的问题,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在让师范生单纯操作技术的过程中,把“只要掌握各种技术,就能有效工作”的假设也传递给了师范生,从而使他们渐渐失去了批判地分析、思考复杂的教学背景和过程的愿望与能力,放弃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的责任感,成为按照固定模式和方法操作的“技术员” 3.“专业化”与“反思型”教师观 尽管早期的教师教育缺乏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但毕竟标志着从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历史性转变,意味着教师专业化的开始。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同时强调以确立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这种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专业化理论与20

教师的形象魅力

教师的形象魅力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无论是师范院校招收学生,还是学校招聘教师,都要经过面试。其原因不言自明,就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所面对的不是铁,而是人,其基本形象如何,是他能否走上杏坛的第一要素。教师站在讲台上,无意中在展示他/她的美。追求美,是人的本性。当然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但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教师时,总是从对他的外在美的审视开始的。 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注目的中心。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衣着、庄重优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初始魅力。 一、仪表 在师生交往中,第一印象常常是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首因效应”。有一本叫《接触的最初4分钟》的书,它的作者提出,人们在彼此决定是否成为朋友时,接触的最初

4分钟起着重要作用。若要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使人喜欢你,必须讲究仪表和风度。周总理就读过的南开大学里曾有一面立镜,镜子上方悬挂着容止格言,内容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教师的服饰在第一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年校友聚会,我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一位曾经教过我们数学的女教师。我们之所以忘不了她,不是因为她的教学,而是她的美貌和漂亮得体的服装。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敢于这样穿戴和修饰的女教师,毕竟不多。 多年来,教师的穿戴总是和艰苦朴素四个字分不开,教师走在街上,或是参加社交活动,常常被人一眼看出。久而久之,艰苦朴素和不修边幅等同了起来,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学校明文规定教师不得穿牛仔裤,不得穿滑雪衫,不得戴墨镜,女教师不得烫发,不得戴首饰,不得涂口红等等。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又有谁会为教师穿一条牛仔裤,戴一根项链而奇怪呢?可见,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穿戴,而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衣着讲究应该理解为风度翩翩,一位学者不应该把他的知识摆在口上,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事炫耀。 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又不失亲和力。21 世纪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学校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学生出学费上学,实际上购买了教师授课服务。商品要包装,难道教师就不要包装吗?男教师擦亮皮鞋,刮干净胡子;女教师略施淡妆,佩戴合适的首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其它重要场合,更是以正式的礼服盛装出席,这些都是现代社交、现代礼仪所提倡和必须的。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4-06-17T13:57:39.06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6月作者:戎振平 [导读] 中职生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机械讲解,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更谈不上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戎振平/河北省临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中职生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机械讲解,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更谈不上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亦如此,它需要兴趣来激发。那么,如何实践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要想成为未来社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必不可少,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就如何有效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探讨。 一、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果想提高提高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新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课堂结构,变“讲堂”为“学堂” 要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基本是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进行积极思维,其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演学生看,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张口就灌,伸手就填,有时提问学生也是为教服务。教师讲授密度大,学生主动性差,求知欲受到抵制,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提问,勉强举手者,寥寥无己,即使回答,大多表现为怕羞,表达能力差。教师辛辛苦苦地讲,学生沉沉闷闷地听,堂堂如是,年年如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潭死水的结构,其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学生之间“平行影响”,课堂成学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大胆发言,互相讨论,求知欲旺盛,当堂解决问题的效率很高。其教学方式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进行质疑问难,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 三、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学习,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地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构建开放的生活情趣。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教学实践,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创设课堂情趣的载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生活中有许多语文问题,它们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语文文本。 四、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的发言 过去,同学发言出错时,学生往往发出笑声,有时并不是嘲笑,但对发言者来说就会令他尴尬。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了一个讨论会。通过讨论,学生开始懂得,笑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自己没修养的表现。正确的态度是,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应该认真听,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这才是尊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经过一番细致的工作后,课堂上充满善意的笑声和理解的点头,还有争辩声。同时,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居高临下之感,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防御心理,形成抵触情绪。上课时,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点评。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不当之处,应提出中肯的建议,千万不可严加指责,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课间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接触,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收集更多的图文声像信息来展现教学内容,更能准确全面地呈现,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兼备、亦动亦静,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识记效果;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总之,应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水平,激起语文教学的活力,改变中职语文教学沉闷、低迷的状态,一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阴霆,营造中职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