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

2011年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总结(免费!附相关考研资料下载链接)

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

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

(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一、军事侵略:

(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

(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辛丑条约》。

(二)侵占中国领土: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

2.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3.1894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4.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6.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7.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俄国割占7万平方公里领土。

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三)勒索巨额赔款: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3.甲午战争后:向日本赔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

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四)屠杀中国人民:

1.甲午战争中: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五)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太上皇。

(二)操纵中国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三)享有领事裁判权:

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各国援例而行。

(四)把持中国海关: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

(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1.天平天国运动期间: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2.义和团运动期间:要求清政府撤换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山东巡抚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

3.在《辛丑条约》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六)扶植、收买代理人: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妥协派琦善、耆英、伊里布等对清政府施压。

2.1861年“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奕?掌握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

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列强对中国推行“保全”政策,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4.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三)对华倾销商品。

(四)对华资本输出: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五)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还赔款。

3.在中国设立银行,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

4.控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

5.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一)宗教渗透和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参与中英《南京条约》起草和谈判。

2.1860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在中文本中擅自加上法文本没有的“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字句。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1.教会在中国创办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是: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的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三)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

即中国威胁论。

4.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三、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

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一)从社会性质变化来看: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从主要矛盾转换来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三)从革命性质来看,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

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6.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变化:

(一)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民国时代大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

(三)一部分地主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

(四)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二、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变化:

(一)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民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二)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

(三)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单凭自身力量求得解放,更不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三、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一)来源: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二)构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三)民族资产阶级特点:

1.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革命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妥协性(动摇性或不彻底性):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四、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一批产业工人。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再次扩充。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一)两对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两大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两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1)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2)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2)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中国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的?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一)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太平军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1.1862年5月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2.1862年6月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3.1862年9月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

4.1863年1月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三)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香港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国舰艇,拒送法货,商人举行罢市。

(四)台湾人民反抗侵略斗争:

1.1867年击毙美国海军副舰长马肯基。

2.1874年痛击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的侵略军。

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与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吴汤兴、徐骧等指挥的台湾义军与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与日军激战。

(五)1900年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斗争:

1.在廊坊和杨村阻击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的侵略军。

2.在天津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

3.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1.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2.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战死。

3.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在镇江战死。

(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容椿、乐善(蒙古族)战死。

(三)在中法战争中:

1.1884年10月,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守军多次击退法军在台湾的进攻。

2.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整个战局。

(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1.左宝贵战死平壤。

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牺牲。

3.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牺牲。

三、中国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意义:

(一)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二)唤醒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意识。

9.19世纪70-9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19世纪70-8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

(一)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

(二)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三)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四)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二、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纷纷划分势力范围:

(一)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势力范围。《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俄国不满,联合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俄国以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二)德国:1898年3月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法国:1899年11月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滇、桂、粤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四)英国:1898年2月要求清政府不得将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99年;7月1日又强租威海卫。

(五)日本:1898年4月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让予他国,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六)美国:1889年9-11月照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0.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心愿,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纠葛、矛盾,甚至可能爆发战争。因此,列强各国经过协调,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

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二、最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1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最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一)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后,清政府开始想利用义和团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上谕,同时派李鸿章与奕劻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最后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二)甚至在反侵略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如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虽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却以此为和谈资本,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二、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1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

(二)魏源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843年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三)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

说。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二、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一)严复:1895年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1898年翻译出版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康有为:1898年4月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三)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一、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二、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

(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担负,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

(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影响人民生计。

(三)五口通商后上海代替广州的地位成为全国首要的通商口岸,使得原来从湖北、湖南到广州的一条主要商路和由江西至广州的一条次要商路骤然冷落,大批运输工人因之失业。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1843年洪秀全读了梁发编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利用基督教平均、平等观念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

二、洪秀全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三、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共同制订《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则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展历程怎样?

一、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东乡称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三、永安建制:1851年9月攻克永安后,进行封王建制:

(一)东王:杨秀清。

(二)西王:萧朝贵。

(三)南王:冯云山。

(四)北王:韦昌辉。

(五)翼王:石达开。

四、定都天京:

(一)起义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

(二)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五、达到全盛:

(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

(二)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重大的胜利,控制大片地区,达到军事上全盛时期。

六、天京事变:

(一)天京事变原因:

1.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暴露出来。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既同地主阶级相对立,又同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属性,最终向封建政权演变。

2.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各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界限十分严格。

3.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1)以洪秀全、为杨秀清为首的天平天国最高领导人生活奢侈腐化。(2)诸王及将领与士兵之间

的关系疏远,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3)洪秀全深居内宫,不思进取,把天国大事交给东王杨秀清,杨秀清则“自恃功高,一切专擅”。

(二)天京事变过程: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三)天京事变后果: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转折点,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挫伤革命士气,造成严重危机。

(七)后期斗争:

1.提拔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年轻将领主管军事。

2.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八)最后失败:

1.1864年春夏,天京被围,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则坚守天京。

2.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3.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意义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一、颁布:

(一)1853年冬颁布。

(二)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二、内容:

(一)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二)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满足自家外,余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三)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三、意义:

(一)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二)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

四、局限性:

(一)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5.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一、颁布:

(一)1859年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

(二)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

二、内容:

(一)政治方面:

1.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

2.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二)经济方面:

1.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

2.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

3.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

(三)思想文化方面:

1.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2.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

3.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外交方面:

1.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2.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三、意义: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四、局限性:

(一)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二)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有哪些?

一、历史意义:

(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太平天国起义从1851-1864年坚持了14年,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往历次农民起义。

2.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等。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新的历史特点:

1.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3.《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三)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1.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学经典予以严厉批判。

2.太平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

3.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

(四)它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1.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2.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英勇斗争。

(五)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失败原因:

(一)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固有矛盾与弱点就充分暴露了出来:

(1)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发财致富的强烈愿望使他们不能满足于平均主义

的供给制度,参加起义的农民是冲着升官发财、威风排场目标而来。

(2)领导人大搞封建等级制,安于享乐,追求奢华生活,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酿成内讧悲剧,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1.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2.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三)对西方列强侵华野心警惕不够,缺乏理性认识,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三、经验教训:

(一)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

(二)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7.洋务派是怎样形成的?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进行的“自救”运动。

二、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三、倡导洋务运动的首领是恭亲王奕?。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四、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后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实际上,这一时期两江总督一直由湘系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担任,直隶总督则长期由淮系李鸿章担任。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

五、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冯桂芬强调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一)以“自强”为目的:

1.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2.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

(二)主要企业:

1.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这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2.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

3.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马尾船政局。

4.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5.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一)以“求富”为目的:

1.“稍分洋商之利”。

2.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和交通运输的需要。

3.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二)涉及部门: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当时称为轮、电、矿)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

(三)主要形式:

1.民用企业资金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筹集,也吸收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

2.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方式,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一)使用洋枪炮:

1.1861年1月奕?、文祥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炮。

2.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福州等地成立洋枪队。

3.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湘军使用洋枪炮。

(二)创办新式海军:

1.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清政府兴起海防之议。

2.1875年清政府任命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

3.19世纪90年代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4.北洋水师是海军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

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新式学堂:

1.翻译学堂:

(1)1862年奕?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

(2)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2.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

3.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二)派遣留学生:

1.1872-1875年派遣四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其中詹天佑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

2.派遣官费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其中留英的严复成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9.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历史作用:

(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目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新式学堂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

(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如“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的观念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方面,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改变,西方科学技术不再被视为“奇技淫巧”,“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

二、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三、失败原因:

(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然而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能相容的,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枝芽,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发展情况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同时,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扶植洋务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在华特权,从而控制和操纵清廷。面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压力,洋务派多是在“以夷制夷”的幌子下妥协退让。洋务派仰仗西方列强达到“求富”、“求强”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武器质量低劣。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的管理,也是清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没有发言权。企业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

(四)顽固势力多方阻挠,百般破坏。

10.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怎样?

一、维新运动: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思想启蒙和爱国救亡运动。

二、维新运动兴起原因:

(一)它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