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源头无尽活水来

源头无尽活水来

源头无尽活水来
源头无尽活水来

源头无尽活水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普遍问题及透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

二、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常会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1、虚假性:使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目标的制定或抄袭教参或凭经验任意为之,造成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学生实际脱离。

2、单一性:制定了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阶值观目标。

3、错误性:主要指目标的表述。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行为主体以教师代替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造成表述上的错误。

4、含糊性:指目标的制定和表述含糊其辞,难以进行有效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等。

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对于目标的操作会出现一些问题,概括如下: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活”教材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外语已经成为交流工具和时尚潮流。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呢?这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选用教材整合教材 1、目前我市使用教材的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正在普及英语教学,农村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应当适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例如我市主要使用新标准英语。 《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编者力图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能以学生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外国人的相处等)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选教学内容大量运用了歌曲、诗歌、韵句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TPR活动。可以十分肯定的是,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可在使用《新标准英语》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学生用书和活动用书中有关字母、单词的书写和抄写的练习较少,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马承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外国人学母语的思路,不能用一种模式学习英语,尤其不能一味

模仿不见文字的英语学习,“哑巴英语”“文盲英语”应引以为鉴。 (2)、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周围英语学习氛围极其缺乏,话题材料篇幅偏长、词汇量偏大、偏难,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如Book 4 Unit 1, It’s More Expensive.一课中,powerful、expensive等词偏难,不易掌握,句型形式又较多。 (3)、《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中的编排还不够合理,各模块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好像是一个个孤立的模块。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有些模块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第五册Module 1和Module 3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他们都是一般过去时,为什么不能将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3、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及教学的特殊性表明教师要善于合理地使用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选用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做出合理的选择、组合和删改,从而优化教材内容,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教学重点不丢弃的情况下,联系生活,补充更改 现今英语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

唯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教师在职教语文课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传承发扬地域优秀文化,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推动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教学生及早生动、深入体会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具象存在的现实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国家颁发的大纲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内容、活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建设关于地 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有

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有利于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苏州吴文化引入教学,是拓展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的必然选择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 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 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最广阔的学习环境,即从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是课外有课。职教语文教学有别于当前应试体制下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原因在于它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 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职教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狭隘,语文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材越来越排斥。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高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迫切需要扭转

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语文老师的“听说读写”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梁贤郁 【内容摘要】 有感于平时经常听见老师们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该说的时候说不出来,该读的书不爱读以及害怕、不会写作文。我想:老师们在抱怨时,是否有深入思考过,学生为什么这样?是否反思过自己,这是否与老师本身有关?可曾反省过:作为语文老师也应抓抓自己的听说读写。成就一个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听说读写”何其重要! 【关键词】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原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但是,作为一个新时代语文老师,我认为更应该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充满魅力的老师,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要做好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倾听、能说会道、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善听、能说、博读、勤写。 一、听──大珠小珠落玉盘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唐书·魏征传》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的引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是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周一贯

我这里所说的“听”,主要讲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听”学生的发言。课堂上,学生唯有认真倾听,才能明其道,悟其理。而老师,唯有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聆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有精彩的课堂动态生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上课时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有效诊断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发现学生理解上的独特性,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引导。然而由于受到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倾听偏差现象,影响到倾听的质量。如今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良现象: (一)有选择地倾听 镜头回放:第十册《草船借箭》 一位老师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质疑,学生很积极“诸葛亮为什么算得准第三天有大雾?”“鲁肃为什么要帮助诸葛亮,他这样做不是和周瑜不齐心了吗?”“曹操为什么不下令放火箭吗?在电视上也看过了,要是他放火的话,诸葛亮就借不成箭了?”……面对学生的种种质疑,这位老师有选择地进行了倾听,对学生的提问是“充耳不闻”,转而问学生:“课题中的‘借’能不能换别的字?为什么?” 造成老师这样有选择地倾听是有多种原因的: ①受考试制度的影响。深怕学生的“胡言乱语”影响整个课堂的完整性,不容有失,所问所答必须是“标准”的。 ②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多数老师担心学生这么一“搅”,课堂会收不回来,最终导致所备内容上不完。 ③老师的“储备”不足。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付不来,超出了老师的预设。 ④维护课堂纪律的需要。老师往往会担心一些“口无遮拦”的学生不按常理回答,导致课堂纪律失控。

为得源头活水来

为得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1-12-27T14:12:50.390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陈艳[导读]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探索新课程下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陈艳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对于作为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来说,创造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平时主要是注重对学生初级创造力的培养,即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只有教育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形势要求我们外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创新教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为今后的创造打下基础。我认为,要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作为基础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成为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踏实学好英语的课内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其次树立“大英语观”,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要明确初中外语阅读课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阅读获取所需信息,并从中获得乐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逐步提高他们对知识敏锐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发展创造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的展示创造力。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融入与学生交流中,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师生双方都能把对方看成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 有意识地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因人而异的个性特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差异。学生这种在英语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英语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英语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它首先是由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多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品质构成。创造力需要以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在教学中教人的外貌特征时,可以先描述班内任一同学:She has long hair. Her face is round. Her eyes are big. She is tall... Guess. Who is she? 学生猜出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描述其它同学。这种教法,可以先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教育者要努力引导学生用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做一篇阅读文章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y doesn’t the boy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when he wants to get to his home?我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同学回答:“Because the lift is broken.”;还有的回答:“Because he is tooshort to reach the button.”;“He wants to exercise.”等。还有时让学生为某篇文章续结尾。对于他们的不同见解我从来不随便予以否定,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创造力不仅与智力有关,也与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中唱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不成熟的创作见解,都要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创作激情才会高涨,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尽情的发挥。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兴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坚强的意志是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无论理论的新发现,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另外,英语教师还时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作业,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从而锻炼他们的意志。 第四、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为英语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如交流信息,自由问答,讨论协商,采访,辩论等,通过这些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的互补。他们的创造潜力不断的得到挖掘。比如在课文导入阶段采用大脑激励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在课文教完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培养思维的系统性;活化教材,让学生变换文体,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改写练习(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短小故事,正叙、倒叙方式都可,还可扩写或续写课文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水平。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光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应增强责任心,挺身而出,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祖国强盛的伟大使命,努力为祖国多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谓有“源头”活水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19033694.html, 谓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张孝国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第04期 (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山东泰安 271413)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思想。启发式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为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保证知识传授和智力提升相统一,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得到提高;注重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习时不必考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值得提倡、推广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质疑;问难 一、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思想 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学改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影响教学改革的诸多因素中,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学方式”层面的改革。 欧美等国的一些教育研究者,一般情况下不会把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区分,而是都用一个名词来解释和表达,那就是教学方式。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组织教学等属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活动都称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外延较大。而在我国和前苏联,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分开的,教学方法的概念比较狭窄。 在哲学的观点基础上,教学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在通用的注入式教学,另一种是兴起的启发式教学。诸多案例证明,启发式教学比注入式教学更为先进、科学。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引导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学生主观意志上的努力,一切外在因素都只是促进或触发这个主观意志的一种方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引导,使学生迫切地要求学习,在这种心理下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解析、自我消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灵活地进行“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坚持传统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能力同步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目前唯一一种既能够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又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重点不在知识的传授,

源头自有活水来

源头自有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9-01-09T15:00:05.5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作者:李翔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目的是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口”。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新世纪小学266400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部分,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目的是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口”。鉴于此,在低年级“写话”教学实践中,我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开,思路写活,笔头写顺。然后,循序渐进,切实抓好习作基本功的训练。 一、充分依托教材资源,用活写话的素材 低年级学生写话时会遇到许多障碍,一是识字量不足,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得停下来,识字量越小,停的次数就越多;二是书写速度太慢,脑子里想了七八句,笔上写不出一两句。因此引导学生“写话”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当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流畅地写出来。 二、文本为例,说中有写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写话的例子,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例子中可仿写的句段,引导学生从模仿起步。 如学完《雨点》后,启发学生想象:雨点还落到哪里?这个地方会怎样?有的孩子写道: 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雨点落到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开了嘴巴;雨点落到大街上,大街上开出了一朵朵漂亮的伞花。……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我们鼓励孩子们有创意地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就会越来越多。 三、利用口语交际,先说后写 课本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我都创设孩子们乐于表达的情境,让他们畅所欲言。如“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三八想对妈妈说什么”等,都开展了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在说熟练、说流利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较好的写话材料。 四、勤观察多留意,积累写话素材 1.观察自然,写儿童眼中的五彩世界 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有潺潺的流水,碧绿的小草,欢快的鸟鸣,缤纷的花朵,风霜雨雪……这一切都为孩子们的写话提供了素材。适时地带领孩子去观察,讲清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让孩子们动用一切感官去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再写下来,一段段富有童趣的语言便跃然纸上。 2.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为了培养学生从小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为此,我在教学中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 生活中细小的事情转瞬即逝,这就需要老师首先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能时时刻刻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积少成多,相信孩子们也能练就一双善辨的慧眼,练就一颗善感的心。 3.合理想象,拓展写话的空间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爱幻想,想象力丰富。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话。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而有趣,语句妙趣横生,读孩子们的写话,有一种俯首拾来即是花的感觉。 五、趣味评价,初步体验写话的快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此概念的界定意在强化这样一个理念——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因此,我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与展示,让习作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功感持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情感符号批改,分享学生的快乐 学生的写话我采用“情感符号批改法”进行认真批改:画只眼睛,表示学生是火眼金睛,善于观察;画只大拇指,表示学生很能干,善于把动作描写清楚;画对翅膀,表示学生很会联想,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画个问号,表示再仔细想想,可以改一改吗?画张笑脸,表示老师和学生共享了习作的快乐。 2.小题大做,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精心挑选不同个性的典型语段进行展示与评议: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再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享受着冠名“小作家”带来的快乐。有些语段整体写得不是很理想,但局部却写得很精彩,我就对该精彩部分放大处理,让小作者上台大声读一读,享受那份光荣与自豪,还鼓励学生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人人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点燃写话的信心之火。 六、广泛阅读,丰富积累 叶老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现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可见,生活经验、知识、语言的储备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和积累,坚持课前五分钟带领孩子们阅读诗歌、绘本,可以仿写,可以积累词句,都是为今后的作文奠基。 源头有了活水,此渠才得更清澈!“喜鹊在学校门口的大树上筑了两个巢,我多么希望它们会孵出更多的小宝宝,那样我们又会多一些好朋友。”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期待着,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个孩子都能练就这样的慧眼、慧心。

为有源头 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0-11-24T09:39:07.790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利霞 [导读] 每篇课文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教师只有抓住课文的特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课文的活力与生命力。 文章摘要:每篇课文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教师只有抓住课文的特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课文的活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认真分析抓住特色教活课文 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若问我对语文教学的感受,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极为恰当。我发现每篇课文都不是死的,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他们自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特色是什么,应该怎样教活他们。 我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我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了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总体上来说,这两首词都写“愁”。《醉花阴》写与丈夫短暂离别的相思之苦。这种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夫死之痛。这种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在意境方面,《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这样,我抓住这两首词都写“愁”的特色,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内容集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备《兰亭集序》时,我一直苦苦思索:这篇文章比较枯燥,怎样导入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然我灵光一闪,想到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久到什么时候?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1人在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兰亭集会。他们在水边洗濯嬉戏,祈福消灾,饮酒赋诗。他们作的诗汇编成集,即《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兰亭集序》。实际上我在导语中告诉了学生写作的背景,但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加上穿插英语,避免了枯燥乏味。 为了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王羲之,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改变了通常的思路,而是先从课后练习四开始。因为课后练习四用浅易的文言文介绍了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有趣而易懂。 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背诵,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因为理清了思路,才能轻松背诵。 第一段的思路:作者依次记叙了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缘由(修禊事也)、与会的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人物的活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段的思路:先描写了天气情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然后写了作者的活动和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三段的思路:先感慨人生的短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然后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再写不同的人生却有相同的感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最后写作者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四段的思路:先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与古人的感受如此相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再写后来明白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最后写录诗集、写序的原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这样来讲这一课,抓住了文章的特色,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快背诵全文。 只有抓住特色来教课文,才有源头活水。怎样才能抓住特色,教活课文?需要有灵感。灵感源自哪里?源自敬业的精神。(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

自有源头活水来

自有源头活水来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卷中的重头戏,占吉林省高考语文科目总分值的五分之二,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敢怠慢,但是应考时很多考生都苦于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没有生活,缺少素材,所用材料陈旧,老生常谈,常常说来说去总是司马迁、韩信、屈原或牛顿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导致作文干枯晦涩,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实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道理,高中生作文也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使用素材的意识和行动。只要我们换种思路,把目光投向教材,无须提刀独立顾八荒,就地取材,一样会拥有别样精彩。 庄子《庖丁解牛》为广大高中生所熟知的篇目,庖丁解牛之道在于“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启示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持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再者“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也提示人们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冷静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还有庖丁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告诉人们熟方能生巧,坚持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再加上持续动脑思考,即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方法,就能够把看似极普通的行业,极没有前途的事情,做的有声有色,独树一帜。 其一:“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郭橐驼不以丑陋的外表为意,置他人嘲弄为罔闻,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身轻松的投身于种树行业,并且做出了“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成绩。这启示我们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外表,要多于内在下功夫,做人做事要务实而非务虚,自身天资不好也不要自卑自怜,而要积极乐观,既然上帝为自己关上了一道门,自己就要想办法打开一扇窗,外在的美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贬值,本领和技能却随着时日增加而日臻成熟,熠熠生辉。其二:“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此情形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当今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存有的问题,爱之深,责之切,过度的关爱或管教,反倒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启示我们虽一心想把事情做好,但不讲求方式方法者,看似勤勉用心,实则盲目糊涂,事倍而功半,而用心用脑,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者,往往对症下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其三:橐驼由种树迁知官理之法,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处事智慧,闪耀着人性和哲理的恒久光芒。完全能够泽及后世。 欧阳修《伶官传序》由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志得天下的“可谓壮哉”到宠幸伶人失天下的“何其衰也”,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生活中有太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自毁前途的例子,遇到相关论点时,大可将本文事例拿来一用。 荀子《劝学》中论述的“学不能够已”,实际上是终身学习的观点,其文中论及的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与学生实际息息相关,作文时大可引用篇中精彩语句来论述,既有文采,又有说服力。 《烛之武退秦师》可资借鉴的内容也很多,如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抓住对方最关心的利益点,时时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得失,自然会打动对方。再如论及爱国心及生存智慧时,可用烛之武明大义识大体,深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在大我小我的矛盾纠结中,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明于取舍。 《苏武传》中苏武雪地冰天饮雪吞毡苦忍十九年,杀身以自效而诚甘苦乐,常愿肝脑涂

[如许,活水,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多媒体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语文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语文探索的视野。因此,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活水 渠水之所以清澈晶莹,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它突破了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讲授,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 如在学习《鲸》一文时,我先设计出课件,展现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然后用“关于鲸,你想了解什么?”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学生顷刻间活跃了起来:我想知道鲸是怎样捕食的?鲸有哪些种类?鲸到底有多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再现情境,引起共鸣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但可以积累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陶冶美好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在注意学生感情变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再现各种情境,再现其动人的情节,正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最佳手段。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的谴责,

演讲稿范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演讲稿范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则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终身学习方能永葆专业发展的活力与生机,方能实现事业腾飞的光荣梦想,方能不辱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 十五年教学之路风雨兼程,是学习锻造了昨天的我。从小我就喜欢在书海里徜徉,从初一开始文学摘抄至今已有20年。96年哈幼师毕业圆了教师梦,从此“做一名学习型教师、一名反思型教师、一名研究型教师”成了我奋斗的目标。每天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挤时间进修学习。年轻又爱好广泛的我,何尝不向往逍遥放松的娱乐。可是,看着静默摊开的书本,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那一个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仿佛也在龇牙咧嘴地嘲笑我。我渐渐地醒悟:成功,只会降临在卓绝的头上;幸运,只会垂青于勤奋的人!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意志与信念的支撑。 XX年我从县幼儿园抽调到第二中学任教。才发现自己的“小溪水”不够用了,起点低,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迎头赶上。新的困境与挑战激起我全身心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向名家学的斗志。于是,每个清

晨,书声琅琅的早读中多了一位晨读者;每个午后,背诵诗词的学生中多了一位吟咏者;每周教研活动,教研室里多了一位倾听者。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成了我研读经典、与文本对话的“常客”;于是,“把每堂课都上好、上精、上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我不懈德追求;于是,我能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语文,让语文课堂流溢动感的轻松与愉悦。不断地学习进步、使我增加了知识的厚度、延伸了专业的长度。我有种“泉眼无声水细流”的欢乐。 高标准的压力不断磨砺着我的人生。XX年被任命为二中团委书记。在与学生“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的交流中,我和全校学生共同成长!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问做得好,书教得好,自然具有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人格魅力,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学习使我的教育观更新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创新大胆了。领导再次信任让我稚嫩的双肩扛起了教导主任的重担。我根据每届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还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学习成就未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引路。今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语文班的培训,每天悉心地倾听,认真地反思,虚心地求教,深隧地融汇。回到二中,把

清渠源头活水来

清渠源头活水来 [摘要]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应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动性多样性丰富性创新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如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它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教育面向世界的要求,更是知识内在规律对我们的要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结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的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互动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它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互动方式,而且反馈性强。这种互动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课后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互动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如“完全正确,你真棒!”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或“请再坐下好好想一想。”如此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方法。 2.人机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求得源头活水来

求得源头活水来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并一无返顾地选择了三尺讲台,春去秋来,我已在这个讲台站了十六年了。这十六年,我伴随着一张张稚气活泼的脸共同成长;这十六年我见证了新世纪祖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当今教育,正处于课改的深化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和脱胎换骨式的生成,不仅给我们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概括成十六个字:“唯吾德謦,薪火相传,另辟蹊径,大爱无声。” “唯吾德馨”,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对知识渴盼的眼睛,身感重任在肩,岂敢误人子弟?首先,教师高尚的情操,闪耀的人格魅力,以身垂范,耳濡目染,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往往一个顽劣的孩童,不只是我们说教所能转化过来的,他需要我们真诚对待,平等地交流,耐心地开导,用真情暖化疑虑的偏见,用爱心拂去心灵上的污垢。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他们的情况十分复杂。基本面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孩子的管教,或长期留守家中,等到发现难于管教才带到身边,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他们的表现,漠视他人,沉溺于玩具、网游、电视等虚拟世界。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的发展。我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专题探讨过孩子网瘾的案例,我想: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网瘾的责任一古脑推向社会,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主动挑起这副重担。我专门读了《心理咨询》、《帮助少儿走出心理误区》等书籍,从中找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从另一方面说,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心中有多少阳光,才能发出多大的光亮。一位教师,如果诚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必然会不断提升他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必然是“知识权威”,才有一定的信服力。丰富的学识不仅让教师得心应手地工作,更能在困境中找到教育不同学生的好方法。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教育故事,题目叫《零分的约定》,那里面讲述着一个老师如何智慧地让一个每次测试成绩在及格线上却不思进取的,智商又不在人下的学生精益求精,至善臻美地去孜孜以求,最终让自己的考试成绩确保无误地得了“零”分。无疑,这位老师用智慧在开启智慧,诚如我当时看完故事时所留下的文字所言:在这个零分中,还充满了老师的教育智慧。¬这个智慧源自对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