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赢得优势的冒险决断2014年9月20日21:16

完成采用了石油燃料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在日德兰海战大展雄风1916年5月31日16点40分左右,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司令官贝蒂中将在接到其前锋,第二轻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古迪纳夫准将的发出紧急报告后。从“雄狮”号的舰桥上可以望见天际线上德国公海舰队那密密麻麻的桅杆,整整2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皇家海军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得以打量自己的对手。虽说诱出德国公海舰队予以歼灭乃是全体英国海军的将士所梦寐以求以及不分昼夜进行针对性训练的,但是由于当时贝蒂舰队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损失,即使贝蒂将军具有非常鲜明的见敌必战的斗志,但是身处这般敌众我寡的危局之下,他能够做的也只有命令舰队全速向北退却,以便讲德国舰队引诱到大舰队的伏击圈内。然而,由于通讯上发生了若干问题,刚刚赶到战场的由伊文-托马斯少将指挥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直到八分钟后才掉头,这个分舰队拥有4艘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堪称是皇家海军的精华。当他们转舵向北之际,雨点般的炮弹已经落在了这支舰队的四周,事实上,这区区四艘军舰起到了掩护贝蒂的战列巡洋舰撤离的作用,而她们所面对的则是几乎所有的德国舰队。在这样险恶的战况下,这四艘当时

最为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拥有25节航速,装备着8门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主炮,而且防护精良,她们一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火力从容应对,其卓越的防御能力又承受住了德国舰队的集中火力,而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高速机动能力,与樯橹如云的德舰周旋了20分钟左右,不但逐渐摆脱了其致命的火网,而且还给予追击而来的德舰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整个日德兰海战中,这四艘价值超过三百万英镑的高速战列舰,可谓是发挥得最为出色的舰艇。这几艘战列舰,到了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依然宝刀不老,不论在寒风凛冽的挪威峡湾,还是在烈日当头的地中海域,都披挂上阵,战功卓著,创造了不凡的战绩。提到这级舰,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便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年仅37岁就出任海军大臣之职,当他接管这一重要职务不久,便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便是下决心将石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要燃料。石油燃料崭露头角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其燃料主要是煤炭。而欧洲各国国内都产有优质的煤炭,尤其是英国的南威尔士所产的加的夫煤,这种煤由于杂质含量极低,具有卓越的燃烧值,特别作为远洋航船的煤炭是享有盛誉的。由于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有比较良好的煤炭供应,因此当时其海军的燃料并不成问题。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首次采用机械装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首次成功地进行了

石油的商业开采,揭开了近代石油工业的序幕。在此后的大约三十年内,石油的主要用途不过是燃灯用的煤油。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有一些舰船开始采用将重油散布在煤炭上以增加火力的方法。与传统燃料煤炭相比,石油的优点是不可比拟的。燃油锅炉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大大提高舰艇的航速以及加速性能;与同等重量的煤相比,舰队活动半径还能增加40%;而效果更为显著的是,舰队的燃料补给将会大大的便捷起来。对于燃煤军舰而言,将煤炭从运煤船或者陆上搭载到军舰上是一件非常辛劳的作业,此外,要将煤炭投入锅炉必须依靠人力,这不仅仅是一项繁重的劳动,而且若要将煤炭均匀地散布在炉膛之上,还需要非常熟练的技能。最后,锅炉还需要每隔三小时到四小时熄火将炉灰从锅炉的燃烧

室中进行扫除,这不但是一项非常累人的重活,而且还会对作战行动带来诸多的掣肘甚至是灾祸。如果将燃料改变为重油,这样只要将管道从储油罐上与舰艇相连,便可以轻松地进行燃料补给,而且通过阀门的调节,还能非常灵活地进行燃料调节。在同样输出功率下,可以减少若干锅炉的数量,还能够让海军官兵减轻加煤作业的繁重劳动,将人力更多地投入到作战任务上去。因此,军舰燃料从煤到油的转换,对于舰上官兵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喜讯。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费舍尔勋爵便是一个被称为“石油狂”的推进派,他在1901年就写道:“石油燃料将使海军战略发生一场根本的革命。

它将是一个唤醒英国的事件!”他在1904年就任第一海务大臣之后,便开始着手将舰艇燃料从煤向石油转换。英国近代海军之父约翰·费舍尔勋爵首先,尊严级战列舰的“玛耳斯”号从1904年8月到1905年3月进行了改装,在原有八台燃煤锅炉中的两台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并在船底加载四百吨重油,成了最早搭载油煤混烧锅炉的主力舰。而后,该级九艘舰中,便有七艘舰实行了进一步改装,在其四台锅炉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与此同时,新造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也采用了油煤混烧的方式,并在以后的战列舰上加以推广。与此同时,便是开始对驱逐舰这种小型舰艇完全采用重油燃料,著名的部族级便是先驱。最年轻的海军大臣登场尽管石油燃料的采用对于海军具有的如此巨大的魅力,然而,各个海军对于这个转换却还是瞻前顾后。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当时的石油供应与煤炭不同,当时主要的海军强国都拥有自己的煤田,而石油的产地当时仅限于美国、俄国、罗马利亚等地区。石油供给对英国非常严峻,英伦三岛并不生产石油,北海大油田的发现还要等待半个世纪之久。当时英国只有在殖民地缅甸出产石油,在罗马利亚的油田也拥有若干股份此外,当时的罗特希尔特财团麾下的英国资本已经开始在巴库的油田进行采掘,而后首先由铁路横跨高加索山脉到达黑海的巴统港,在此船运经过土耳其海峡经过地中海到达亚得里亚海畔的的里雅斯特炼油厂进行精炼而成,而后在运回英国

本土,可见对于英国而言,石油的供应路线还是非常复杂,更何况在十九世纪末期俄国还是英国的一大假想敌,这样的石油供应自然是远远不够以及远远不安定的。因此,如果将舰艇的燃料从煤改为油,无疑就是放弃国产优质煤的强大优势,而将强大的海军建立在石油资源必须从海外输入的脆弱基础之上。更何况当时的英国海军中还有与煤炭供应商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费舍尔勋爵在其任期之内还是未能打破这一僵局。不过,在他1910年卸任的翌年,年仅37岁的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英国最为年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确信要担任海军大臣后便立即派人去请费舍尔。这位71岁的老人急忙放弃在卢塞恩湖畔的假期,匆匆回国与丘吉尔在赖盖特小隐修院一起度过了3天。当费舍尔得知丘吉尔的想法后,“立刻进入了热情爆发状态”。他一旦开口,便几乎滔滔不绝,不管就当时随时可能将世界推入战火的阿加迪尔危机,还是英国海军中的将领的恩怨,都毫不保留地回答了丘吉尔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们之间最为热切的话题莫过于是有关舰艇的设计问题,这其中便包括了舰艇采用的燃料问题。这以后,他们两位个性鲜明又富有实干精神的成了忘年交而经常通过书信交流,其关系几乎宛如父子。事实上,当这位37岁的年轻人开始执掌起皇家海军的重任后,他接过了老一辈改革家的接力棒,大刀阔斧地对英国海军进行了富有勇气的改革。1912年担任海军大臣后不久的温

斯顿·丘吉尔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当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之时,英国海军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完全用油的驱逐舰与潜艇56与74艘;其他的舰只也几乎都采用将一定比例的油向燃煤炉喷射的方式增加燃烧值。对于完全将舰艇的燃料从煤炭转换为石油的问题,作出抉择是非常艰难的。一旦作出了这个决断,那么就意味着必须将英国海军的一切建立在石油,这项英伦三岛上无法寻觅的资源之上,却放弃原来国内可以大量供应的世界上最优质的煤炭资源。必须额外新建大量的燃油舰艇自不待言,此外还会产生其他诸多相关问题。首先,必须,而且。还必须在本土新建足以使英国在战时能够立即使用数月储油设施,必须在各个海军港附近建造易受攻击的庞大油罐设备。还必须建造油船队,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将石油经过海上从遥远的油田运回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英国的财政制度,不允许海军部借入资金或得到“一次了结”的经费,每个便士必须一年一年地向议会争得,这一来而且原本已经受到严重质疑的海军预算势必又将突飞猛进。更何况世界石油供应在由外国控制的大石油托拉斯手中,其中还掺杂着难以确定的市场和垄断问题。但是丘吉尔却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作为赌注,毅然决定“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在皇家海军的舰艇上采用石油燃料。上任后不久,他便组织了皇家石油供应委员会,任命费舍尔勋爵担任委员长,专门讨论石油问题的解决。而在海军舰艇的燃油

化问题上,丘吉尔采取的策略“一旦吞下骆驼,小昆虫自然非常容易吞一下去”。这个骆驼便是1912年规划建造的战列舰。对于这种战列舰,丘吉尔在尚未上任之时,就向费舍尔咨询过,希望将其主炮的口径从13.5英寸(343毫米)扩大为15英寸。对此当即引起了费舍尔的兴奋,以至于“若非亲眼所见是无法想象他的模样”,并“极大的热情以投身于实现这个主张”。对于这种大炮的采用,丘吉尔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如果等到制成大炮完成论证在建造军舰,那么将白白等待一年时间。丘吉尔在费舍尔勋爵的支持之下,下决心“除了战争时期,和平时期也必须冒风险,现在设计中的勇气可能在以后赢得一场战争。”他以政治生命为代价付出的冒险获得了成功,15英寸的大炮被证明性能极佳,它能将871公斤重的炮弹射到32000米开外,并在任何射程下都达到极为精确的程度,而且不论怎样频繁的使用都不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原来计划采用的10门13.5英寸大炮一次投放的炮弹量大约为6.35吨,而采用了15英寸大炮,即便8门的投射量也可以达到约6.97吨。于是,在省却了的第五座炮塔的位置,舰上便可以安放更多的动力设施。就在这个最为出色的平台上,丘吉尔再度决断,完全采用燃油锅炉,这样便使得输出功率达到5万马力,舰艇的航速也可以从前一级战列舰的21.25节猛增为25节。这种不论在火力、防御以及动力方面都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的战列舰就是篇首

所提及,在日德兰海战中,发挥了强大威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旦连舰队的核心战列舰都克服了燃料转换,其他小型舰艇也都不在话下,于是,1912年到1914年的三个耗资巨大的造舰计划使皇家海军的实力上升了一大步,这些新舰除个别外全都使用了石油。当然,这其中所需要的资金也是巨大的,与以往每艘建造费用为225万英磅的战列舰相比,伊丽莎白级快速战列舰费用每艘超过了300万英磅。而建立石油储备加上它的油罐和油轮需要费用也将达到1000万以上。到1913年底,新的一年的预算支出首先必须呈交财政部,而后必须呈交内阁,至此财政开支的困难达到了顶峰。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丘吉尔获得了一个天赐良机,不但解决了石油的供应问题,而且还获得了相当丰厚的资金收入,使得海军燃料的转化的工作得到了落实。石油供应的确保在海军舰艇实现了燃料转换以后,如何确保石油供应便成了当务之急。皇家石油供应委员会提出的目标是“平时可以用廉价的,而战时则必须绝对能够保障获得安定而切实的供应”,委员会在1913年初开始进行探讨,在同年7约丘吉尔海军大臣对议会进行了两点保证。也就是首先是对煤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作为舰艇的基本燃料,但是要逐步被石油取代。其次是英国海军保证获得可以提供安定燃油供应的油田。对此在议会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和煤炭产业相关的议员们就英国海军将依存于海外石油而对丘吉尔发起

了猛烈的质疑。同时,为了获得石油资源而更加膨胀的海军预算,自然也成了攻击对象。对此,丘吉尔将目标转向了波斯。早在190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英国人达西曾经与波斯卡扎尔王朝的波斯王穆扎法尔丁签约,获得了伊朗除了与俄国接壤的北方五省之外大部分境内为期60年的石油、天然气、沥青等的获取、勘探、开发、精炼运输以及销售权。达西则支付给波斯王两万英镑现金和两万英镑股份,并每年支付伊朗政府16%的纯利。但是尽管达西进行了大量的勘探,但是直到1908年猜发现了石油。在此期间达西的资金发生短缺,到了1909年成立英波石油公司并正式开始油田采掘时,达西在公司中的地位已经不再显赫。不过,当时对英波石油公司控股97%的是曾经在缅甸进行从事石油开采的伯麦石油公司也资金不足,并面临着被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吞并的险境。丘吉尔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他派遣前海军情报局局长埃德蒙·斯莱德海军少将率领一个专家委员会去波斯湾实地考察油田,同时向内阁提交了一个有关“向皇家海军提供燃料油”的关键性备忘录,要求订立长期合同以确保稳定价格下的充足供应。其中一条指导原则是保持独立的多种石油来源,从而挫败全球石油垄断的形成。苏格兰克罗默蒂港的储油罐,这些储油罐基本上都是一战前所建在进行了差不多一年的准备后,丘吉尔在1914年6月17日向下院提出了《英波石油公司筹资法案》。根据这个法案,英

国政府将向英波石油公司投资220万英镑,以获得该公司51%的股权。此外,英国政府还将派出两名董事进董事会,对涉及海军部燃料合同的问题和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握有否

决权,但商业活动不在此列。为了保密起见,另外还起草了一项合同,规定在20年内向海军部提供燃料油,合同的条件颇具吸引力。除此之外,皇家海军还将从公司的利润中获取回扣。这项议案最终以254票对18票的压倒多数通过。这样,英波公司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和皇家海军这个可靠的买家。而英国海军不但解决了燃料供应问题,而且政府一旦成为英波石油公司的股东后,财政资助也获得了合法化,经费问题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这项议案通过的仅11天后,萨拉热窝的枪声将世界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与英国海军相比,德国海军直到开战也未能完成燃料的转换,当时德国计划建造的同样搭载8门15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巴伐利亚级依然采用11台燃煤锅炉与3台燃油锅炉,其航速还只有22节,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慢了整整3节。英国海军依靠石油燃料这个优势,更加严密地确保了战时的制海权,牢牢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北海这个牢笼之中,并且依靠海上封锁最早困死了德意志帝国。英国海军对于从煤到油的燃料革命已经完成了整整一百年了,在一百年后,新燃料革命的足音是否也会在二十一世纪中响起?近年来,特斯拉充电桩这个新名词时常会出现在媒体之上,这项先进的充电技术是否对当今的燃料

带来颠覆性改变?是否会对军事技术带来什么样影响?目前正在美国建造的全新驱逐舰“朱姆沃特”号已经在2013年的10月28日下水,这艘驱逐舰的推进系统采用的是整合性电力推进技术。目前我们普遍采用的石油燃料是否又将被更新的能源所替代,是否又会出现那些把握住时代节奏的巨人推动这一新的燃料革命呢?我们翘首以待。庸庸碌碌之辈是无法想象那种拿政治生命作为赌注而进行改革之气魄的,而正是由于丘吉尔这位年轻的海军大臣顶着逆风,跨越了这道崎岖的障碍,英国海军才得以在战前赢得更大的优势。这一个世纪前的佳话直至今日依然会给我带来启迪。我们不妨借用丘吉尔回忆起他作出那次决断时留下了的话语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冒险的奖赏就是优势本身,领先对手一年就可能使局势改观,那么前进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本专题是根据英国电视四台播出的10集系列节目制作的。在这10集的时间里本专题将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向您述说这段血与泪,罪与罚,生与死交织的悲剧历史。 01武装上阵 本集介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原因.探讨原本看着微不足道的巴尔乾地区的紧张局势如何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02鹰的攻击 随着象鹰一般凶悍的德国向比利时和法国发动了猛烈的全面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野蛮与残酷的战火开始燃烧起来.第一部分讲述西线这边战争的进展,而另一个部分是讲在西线战争进入僵持期时,德国在占领区的暴行。 03全球开战 欧洲大陆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世德国为了让英国和法国从欧洲战场中分散兵力,从而使欧洲战场的压力减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人采取的是在全世界各地对英国和法国殖民地进行打击,以期望能有效的分散英国和法国的兵力的策略。04帝国圣战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同盟国的强悍战士,却成为协约国可怕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加利波利半岛和在中东地区与协约国军队展开了"圣战",以图重振帝国曾经的雄风,可是帝国最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05横尸遍野 随着东方的炮声响起,德国和奥地利联军与俄国的鏖战开始了.东线战场打得异常残酷,它是真正的血肉屠场,无数人的在战火中挣扎煎熬.这时,意大利也走进了这场屠杀. 06打破僵局 号称铰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戮战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受伤死去.但随着战役的结束,西线的战事逐渐明朗起来,僵局终于被打破,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07大洋封锁 在海洋上进行的战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陆地上的战斗逊色.德国和英国的舰队之间的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但到底谁胜谁负,众说纷坛,战斗中德国U艇的威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与此同时,美国也参战了. 08红色革命 在兵临城下的巨大战争压力下,俄国国内危机总爆发,领导红色革命的共产党人夺取了政权,并选择退出了一战的泥潭.但这个新生的红色国家注定要改变未来的世界. 09德国的最后豪博 1918年,德国孤注一掷,发动了最后豪赌"德皇会战",超过100万德国士兵投入了最后一次大攻势.在世界的各个战线,战火依旧在燃烧. 10无尽的战祸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共: 1千6百万 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统计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同盟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 更多…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那么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战起止时间分别是1914年7月28日和1918年11月11日。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刺杀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也就此正式开始进入战争阶段。四天后,德国对俄国宣战;六天后,德国对法国宣战;七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九天后,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这一次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爆发。英法由于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各方面的实力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统治权力的拥有者。但是有一些比英法稍微晚一些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却不愿意让英法一直站在世界权力的顶峰。比如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起步晚,但是成效快。德国没有多久之后国家的总体实力就几乎可以与英法相当了,于是就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个要求英法等国家自然不会答应,就这样一战爆发了。一战爆发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军队一直在战场上保持着优势地位,直到凡尔登

战役的出现,扭转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形势。 德国的同盟国最终不敌人数众多的协约国,战败后于1918年的11月11日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标志着一战最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是由同盟国挑起的非正义性的战争。一战虽然是1914年正式爆发的,但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却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合约,同盟国就此成立。1892年到1907年这段时间,俄国、法国、英国先后签订了协约,渐渐形成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炫耀武力,于萨拉热窝被刺杀。这件事就是一战的导火线,战争一触即发,很快的就从欧洲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个别非洲地区。除了这些陆地之外,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太平洋南部海域都发生过战争。 一开始战争只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协约国之间发生。随着战争的扩大化,许多亚洲、欧洲、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的起始成员,但是后来在英、法、俄承诺给予他一些好处之后,就转而加入了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一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西线是英法对抗德国;南线又被成为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三条战线中,西线是最为惨烈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医疗列车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医疗列车 一、什么是医疗列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规模空前。大量受伤的士兵不得不从前线运送到伤亡清算站,野战医院及其他地方。最快的方法是坐火车。那么英国铁路如何使受伤的军人安全并在途中对他们进行治疗?建立就有医疗救护车。 ?医疗列车本质上是带轮医院,是为受伤士兵,药房和手术室以及医务人员宿舍而设的病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医疗列车可搭载约500名受伤的军人,以及50名乘务员,包括勤务兵,护士和医务人员。 ?1916年7月7日,在索姆河战役期间,是战争期间最繁忙的救护车运输日。 到1918年,英国铁路公司已经建造了51辆医疗列车。 图1、一战时期救护车接收站的位置

二、英国的铁路公司如何为战争做准备? 从1914年开始,英国政府一直在秘密准备战争。他们预见了一场欧洲大战的大量人员伤亡,他们召集英国铁路的管理人员来设计救护车。 铁路公司必须将医院的设施安装在火车范围内。医疗列车长达三分之一英里,包括病房,药房,紧急手术室,厨房和员工宿舍。 图纸设计完成后,秘密的将其发送给全国各地的车辆生产公司。1914年8月4日战争终于宣告成立时,铁路业已准备就绪。 车辆制造商从假期中立即被召回,并全天候工作以准备救护车。公司昼夜不停地建造火车和配件-从梯子和厕所桶到手术台和烟灰缸。20天后,第一列火车抵达南安普敦。 图2、一辆采用三层铺位病房车准备服务。 公司及其员工为他们在压力下的辛勤工作感到非常自豪。新的医疗列车在英国各地的火车站展出。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开始服役。

图3、1916年2月,人们在利物浦车站排队等候看救护车。 三、当时国内外的医疗列车状况 尽管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但战争爆发时,冲突给英国的铁 路行业造成了巨大压力。铁路公司除了建造救护车外,还提供 担架,枪支,炮弹和车辆。 同时,成千上万的工人离开参军。但是,许多铁路工人被 禁止加入-这是战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法国铁路过度紧张并受到攻击,因此难以应付撤离受伤的 士兵的麻烦。1914年12月,英国公司受命制造用于法国的大 陆式救护车列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 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5.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速战速决B.两线作战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D.与德国国情不符 6.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使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破产的战役是 A.俄军夏季攻势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7.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爆发的地点是 A.马恩河 B.索姆河 C.凡尔登 D.日德兰 10.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一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 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11.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 1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③《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对德展开强大攻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16.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B.是非正义性的战争 C.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D.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非正义的战争 17.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B.《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C.对俄国来说,需要时间巩固政权D.德国利用《布列斯特和约》取得战争优势 18.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共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表

时间表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对峙 1879 德奥缔结《德奥同盟条约》。原因:德法、德俄、奥俄 1882 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92 法俄签订《法俄军事协定》。内容;结果 1902 英国与日本结成同盟。原因 1904 英俄缔结协约。内容 1904.2-1905.5 日俄战争 起因;经过;结果:俄国失败。影响:俄国国内、亚非拉广大殖民地、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地区 1907 英法签订谅解协议。内容;影响:两个阵营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 德奥同盟(1879)→德奥意同盟(1882) 补充:德俄关系的恶化和《再保险条例》的失效 法俄同盟(1892)、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1907) “后两者是协调殖民地纠纷的条例” 2.扩军备战: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 表现:国防预算、陆海军兵力扩张(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3.巴尔干火药桶:民族主义高涨、大国干涉 1912.10-1913.5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起因;交战双方 1913.6-8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起因;交战双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协约国支持)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土耳其;结果;影响 4.“战争的欧洲阶段:1914-1917” 1914年 6月28日,奥匈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刺杀(7月23日,奥匈对塞方的最后通牒;德国给奥匈的“空白支票”) 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战争总动员。31日,法国宣布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3日,对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 8月4日,(英国中立姿态的变化)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原因),遭拒后宣布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8月23日,日本依据英日同盟条约,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国宣战。后占领德国在中国租借地青岛和保护领地胶州湾。参战目的 战线: A.西线(主要战场):英、法、比对德 B.东线:俄对奥匈、德 C.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对奥匈、保加利亚 D.近东:英对土 E.高加索战线:俄对土 1914年“双方的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9月,马恩河战役。结果:德军“施里芬计划”及(双方)速决战的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堑壕战 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作战,形成南高加索战线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同时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 5月,意大利对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年至 1918 年的世界范围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 (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 是一场 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 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帝国主义列 强争霸世界的标志。 战争过程主要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 首的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北洋政府于 1917 年 8 月 14 日对德、奥 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亚洲西部和 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帝国、欧洲 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罗斯帝国、 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四大帝国土崩瓦 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名称 参战方 参战方兵力 结果 主要协约国 开始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协约国 6500 万左右 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 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美国 1914 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伤亡情况 地点 主要指挥官 威廉二世、 弗朗茨· 约瑟夫一世、 穆罕 默德五世 乔治五世、 尼古拉二世、 威 尔逊 欧洲、 太平洋、 中东、 地中海与非洲、 亚洲部分地区 协约国总士兵阵亡: 5,497,600 同盟国总士兵阵亡: 3,382,500 交战双方受伤总数:1000 万左右 平民死亡总数:6,493,000 主要同盟国 导火线 结束标志 影响 战后条约 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影响着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圣日耳曼条约》《纳伊尔条约》
战后世界格局 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非正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