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

8.5~9

<5.5,>9

6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7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8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10 铁(Fe)(mg/L) ≤0.1≤0.2≤0.3≤1.5>1.5

11 锰(Mn)(mg/L) ≤0.05≤0.05≤0.1≤1.0>1.0

12 铜(Cu)(mg/L) ≤0.01≤0.05≤1.0≤1.5>1.5

13 锌(Zn)(mg/L) ≤0.05≤0.5≤1.0≤5.0>5.0

14 钼(Mo)(mg/L) ≤0.001 ≤0.01≤0.1≤0.5>0.5

15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16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8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19 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20 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21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22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23 碘化物(mg/L) ≤0.1≤0.1≤0.2≤1.0>1.0

24 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25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27 硒(Se)(mg/L) ≤0.01≤0.01≤0.01≤0.1>0.1

28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9 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30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31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 钡(Ba)(mg/L) ≤0.01≤0.1≤1.0≤4.0>4.0

33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34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 六六六(μg/L) ≤0.005≤0.05≤5.0≤5.0>5.0

36 总大肠菌群(个/L) ≤3.0≤3.0≤3.0≤100>100

37 细菌总数(个/L) ≤100≤100≤100≤1000>100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0.1≤0.1>0.1 >0.1

39 总β放射性(Bq/L) ≤0.1≤1.0≤1.0>1.0 >1.0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地下水按透水层中水的饱和与否以及积聚贮存条件分为饱气带水、潜水和层间水等三个基本类型。 1.饱气带水: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岩石的空隙未被水充满,呈不饱和带地下水,称作饱气带水。饱气带水主要呈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状态,重力水较少且富含O2、CO2等。重力水流经此带时,只有在水量充足时才能在有隔水层的地段局部形成上层滞水。此带一般和潜水相连通,其下限往往就是潜水面。 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它是由大气降水和地面流水等经过饱气带往下渗透,遇到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后逐渐积聚,将岩石空隙充满呈饱和带的重力水。潜水顶部连续的自由表面,叫潜水面,它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潜水 面示意 图 3、层间水:层 间水:两个隔水 层之间的透水 层中的重力水, 称为层间水。层 间水的主要来 源是渗透的重 力水。其存在条 件是倾斜岩层 中透水层夹在 不透水层之中, 同时其高起部 分露出地表接 受渗透水或潜 水补给,如构造 盆地、向斜或单 斜构造等。层间

水有传递静压 力的性质,水量 充足时其深处 的水体受到上 部水柱的压力 而具有承压性, 叫承压水。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温泉 1、吸着水 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吸附在碎屑颗粒和岩石的表面而成为吸着水。 2、薄膜水 薄层状的吸着水的厚度超过了几百个水分子的直径时,则为薄膜水。 3、毛细管水 小空隙的岩石吸着水和薄膜水较多时,水受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4、重力水 如果空隙较大,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低处渗流,形成重力水。 5、泉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地下水流泄的方式之一。 根据泉水出露的性质,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两种类型。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往下流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下降泉;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裂缝往上涌出地面形成的泉,称上升泉。按泉水的补给来源可分为饱气带泉、潜水泉和自流水泉三种类型。一般泉水的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若其水温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则称温泉。温泉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下深处地热的影响有关。

地下水质量标准实施与保护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 (一)按赋存形式和物理性质划分 1.结合水 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可抗剪切,不受重力影响,不能传送静水压力,在110°C消失,主要存在于粘土中,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 2.毛细管水 赋存于岩土毛细孔中,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影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引起沿海地区和北方灌区的土地盐碱化。 3.重力水 赋存于岩土孔隙、裂隙和洞穴中,不能抗剪切,受重力作用,可以传送静水压力。 结合水、毛细管水属专门研究课题,在水文地质勘察中,所指地下水一般是重力水。 (二)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半固结的碎石土和砂性土的孔隙中。 2.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红色岩层的孔隙、孔洞中。 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古、中生代灰岩、白云岩的裂隙溶洞中,分为: (1)裸露型:灰岩、白云岩基本上出露。 (2)覆盖型:灰岩、白云岩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灰岩、白云岩被非碳酸盐岩类覆盖。 4.火山岩裂隙孔洞水

赋存于火山岩的裂隙、孔隙、气孔、气洞(熔岩隧道)中,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 5.基岩裂隙水 (1)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侵入岩、混合岩、正变质岩的裂隙中。 (2)层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沉积岩、副变质岩的裂隙中。 (三)按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划分 1.上层滞水 位于不连续隔水层之上的季节性潜水。 2.潜水 位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水。 3.承压水 充满两层隔水层之间,具压力水头的水。 (四)按地下水矿水度划分 1.淡水:M﹤1g/L。 2.咸水:M≥1g/L,分为: (1)微咸水:1g/L≤M﹤3g/L; (2)半咸水:3g/L≤M﹤10g/L; (3)咸水:M≥10g/L,可分为: ①盐水:10g/L≤M﹤50g/L; ②卤水:M≥50g/L。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8.5~9<5.5,>9 6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7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8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9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10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11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12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13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4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15 总大肠菌群(个/L) ≤3.0≤3.0≤3.0≤100>100 16 细菌总数(个/L) ≤100≤100≤100≤1000>1000 17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18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1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20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21 铜(Cu)(mg/L) ≤0.01≤0.05≤1.0≤1.5>1.5 22 锌(Zn)(mg/L) ≤0.05≤0.5≤1.0≤5.0>5.0 23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24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5 铁(Fe)(mg/L) ≤0.1≤0.2 ≤0.3≤1.5>1.5 26 锰(Mn)(mg/L) ≤0.05≤0.05≤0.1≤1.0>1.0 27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28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29 钡(Ba)(mg/L) ≤0.01≤0.1≤1.0≤4.0>4.0 30 钼(Mo)(mg/L) ≤0.001≤0.01≤0.1≤0.5>0.5 31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32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33 硒(Se)(mg/L) ≤0.01≤0.01≤0.01≤0.1>0.1 34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35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36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37 六六六(μg/L) ≤0.005≤0.05≤5.0≤5.0>5.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0.1≤0.1>0.1 >0.1

地下水分类标准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 项目标准值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色(度)≤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5.5~6.5, 8.5~9<5.5,>9 6总硬度(以C a CO3,计)(mg/L)≤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Fe)(mg/L)≤0.1≤0.2≤0.3≤1.5>1.5 11锰(Mn)(mg/L)≤0.05≤0.05≤0.1≤1.0>1.0 12铜(Cu)(mg/L)≤0.01≤0.05≤1.0≤1.5>1.5 13锌(Zn)(mg/L)≤0.05≤0.5≤1.0≤5.0>5.0 14钼(Mo)(mg/L)≤0.001≤0.01≤0.1≤0.5>0.5 15钴(Co)(mg/L)≤0.005≤0.05≤0.05≤1.0>1.0 16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 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 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 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 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 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 22氟化物(mg/L)≤1.0≤1.0≤1.0≤2.0>2.0 23碘化物(mg/L)≤0.1≤0.1≤0.2≤1.0>1.0 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硒(Se)(mg/L)≤0.01≤0.01≤0.01≤0.1>0.1 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 30铅(Pb)(mg/L)≤0.005≤0.01≤0.05≤0.1>0.1 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钡(Ba)(mg/L)≤0.01≤0.1≤1.0≤4.0>4.0 33镍(Ni)(mg/L)≤0.005≤0.05≤0.05≤0.1>0.1 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

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稿

地下水质量标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 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评价工作分级 (一)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 表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2、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17。 (2)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4-17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附件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编制依据 (1) 1.4 术语与定义 (2) 1.5 指导原则 (3) 1.6 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与流程 (4) 2.1 工作内容 (4) 2.2 工作流程 (4) 第三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方法 (7) 3.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7) 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 (14) 3.3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估 (19) 3.4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估 (23) 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24) 第四章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报告及成果图表 (29) 4.1 报告编制大纲 (29) 4.2 成果图 (29) 4.3 成果表 (31) 附录 A地下水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评估结果分析表(参考式样) (32) 附录 B岩溶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说明 (35) 附录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说明 (40) 附录 D权重和参数敏感度分析 (4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评估区面积一般不小于0.4万km2,精度一般不小于1:25万。 1.2.2本指南主要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报告图集编制要求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GB/T 14175 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30日批准1994年10月01日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 续表1)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待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地下水环境质量准则GB-T14848-9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 B/T14848-9 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一、关键词 1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 埋藏于地表以下,其富水性、水质、水温等可为当前或未来的技术条件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意义的重力水。注:包括水气矿产中的地下水、矿泉水,能源矿产中的地热水,矿盐中的天然卤水(本标准称为地下卤水)等。 2查明资源Identified resources 经过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地下水资源。注:依据其精度,可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三级。 3潜在资源Undiscovered resources 根据地质依据和物探、化探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地下水资源。注:依据其精度,可分为推断的、预测的两级。 4地下水资源储量reserve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在当前经济技术环境条件下,经过勘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查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资源的数量。注:分为储存量、补给量和可开采量。 5储存量Storage 储存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水位变动带以下的水量。 6补给量Recharge 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方式进入到含水

层中的水量。 7可开采量workable reserves 经勘查或经开采验证,当前能够从地下水资源中开采出来的数量,是地下水储存量、补给量的一部分。又称可采储量(exploitable reserves)。 8允许开采量allowable withdrawal 经勘查或经开采验证,在当前经济、技术、环境许可条件下能够从地下水资源中开采出来的那部分数量。注:允许开采量是可开采量的一部分。 9地下水资源勘查explor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以特定的地下水资源为勘查对象,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开采量或动态观测数据的分析计算,提出不同勘查精度的允许开采量和开采方案。 10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estimation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以一个水文地质单元、或行政单元为单位,在充分搜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开采量的调查和动态观测数据的分析计算,提出这一地区不同级别的允许开采量和推荐开采方案。 二、分类原则 1.对地下水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分级,目的是统一规范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各类地下水资源,在勘查、评价提交允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引言??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3引用标准??G 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4.1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 i。 表2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编制说明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送审稿) 编制说明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二〇二〇年三月

目录 一、工作简况 (2)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 (22)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的经济效果 (29)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30)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30)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30) 七、标准性质的建议 (30)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措施 (30)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31)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31)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制定研究》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之子项目《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矿产勘查规范总则研究》下的课题之一,承担单位是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协作单位是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是从供水的角度,为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而制定的,适用范围仅为供水用水源地地下水,未涵盖矿泉水、地热水、地下卤水等地下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要求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修订已列入国家标准2019年制修订计划,计划号20191064-T-334。 (二)起草单位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起草。 (三)主要起草人

(完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 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埋藏条件分类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埋藏条件分类特征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ial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 姓名:张耀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地质学学号:03209639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 关键词:地下水埋藏条件 abstract: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ter supply in the northern China city is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reserve resources in China, so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health of people. Keyword:Groundwater Burial conditions 一、什么叫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项目序号类别标准值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色(度) ≤5≤5≤15≤25>25 2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 浑浊度(度) ≤3≤3≤3≤10>10 4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 pH 6.5~8.5 5.5~6.5 8.5~9 <5.5,>9 6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150≤300≤450≤550>550 7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500≤1000≤2000>2000 8 硫酸盐(mg/L) ≤50≤150≤250≤350>350 9 氯化物(mg/L) ≤50≤150≤250≤350>350 10 铁(Fe)(mg/L) ≤0.1≤0.2≤0.3≤1.5>1.5 11 锰(Mn)(mg/L) ≤0.05≤0.05≤0.1≤1.0>1.0 12 铜(Cu)(mg/L) ≤0.01≤0.05≤1.0≤1.5>1.5 13 锌(Zn)(mg/L) ≤0.05≤0.5≤1.0≤5.0>5.0 14 钼(Mo)(mg/L) ≤0.001 ≤0.01≤0.1≤0.5>0.5 15 钴(Co)(mg/L) ≤0.005≤0.05≤0.05≤1.0>1.0 16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0.001≤0.002≤0.01>0.01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0.1≤0.3≤0.3>0.3 18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2.0≤3.0≤10>10 19 硝酸盐(以N计)(mg/L) ≤2.0≤5.0≤20≤30>30 20 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0.01≤0.02≤0.1>0.1 21 氨氮(NH4)(mg/L) ≤0.02≤0.02≤0.2≤0.5>0.5 22 氟化物(mg/L) ≤1.0≤1.0≤1.0≤2.0>2.0 23 碘化物(mg/L) ≤0.1≤0.1≤0.2≤1.0>1.0 24 氰化物(mg/L) ≤0.001≤0.01≤0.05≤0.1>0.1 25 汞(Hg)(mg/L) ≤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 砷(As)(mg/L) ≤0.005≤0.01≤0.05≤0.05>0.05 27 硒(Se)(mg/L) ≤0.01≤0.01≤0.01≤0.1>0.1 28 镉(Cd)(mg/L) ≤0.0001≤0.001≤0.01≤0.01>0.01 29 铬(六价)(Cr6+)(mg/L) ≤0.005≤0.01≤0.05≤0.1>0.1 30 铅(Pb)(mg/L) ≤0.005≤0.01≤0.05≤0.1>0.1 31 铍(Be)(mg/L) ≤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 钡(Ba)(mg/L) ≤0.01≤0.1≤1.0≤4.0>4.0 33 镍(Ni)(mg/L) ≤0.005≤0.05≤0.05≤0.1>0.1 34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0.005≤1.0≤1.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