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窗导学案

天窗导学案

天窗导学案
天窗导学案

26 天窗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想象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二、自主学习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天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向我们介绍这位著名作家。(指名介绍)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8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社会比较闭塞,人们很少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孩子们也很少接触外部世界。

3、看拼音写词语

wai jiabiān fúa bà yǔ zhòu sǎo dàng qí huàn lián xiǎng ()()()()()()()4、请同学们查字典、资料书理解词语:

慰藉

一瞥

神奇

5、听读课文,说说什么叫做天窗?

6、自读课文,思考:天窗跟乡下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三、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天窗对“我”的作用。

2、慰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第5、7自然段)

3、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合作补充完整

四、朗读第8、9自然段

1、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五、拓展延伸

1、出示:晚上睡觉,外面在下暴雨。

听到这个声音,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2、听小鸟的叫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你想到了什么?

3、抄写生字词语:慰藉刷地一瞥卜落卜落扇扇开直扇风

玻璃蝙蝠偏僻夜莺猫头鹰闪烁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暖和的()会唱的()猛厉的()

恶霸的()灰色的()神奇的()

六、课外拓展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5、学习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全文,完成练习。

乡下人在屋顶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2、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探究】

1、自由读第二段。

(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

(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

2、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3、再读课文,了解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会孩子心情不愉快。

4、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5、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1)自由朗读第八、第九自然段,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

(2)这两段话也写了孩子们的想象,写法与第5、第7自然段不同,说说不同之处。(3)默读第8、9自然段,孩子们想象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他们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1、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2、总结: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五、【能力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那小小玻璃,你会看见( ) ,你会看见( ) ;你想像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 ,你想像( )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像锐利起来!

(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 ),( ) ,想像到()。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段落,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 2、学习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黄河大合唱》这篇课文,现在我们读读文中的语句。出示: 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下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这是作者的想象,看到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黄河滚滚奔流,抗日军民英勇杀敌,演员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演出中……) 这就是想象带给我们的力量。让我们走进第20课,继续感受想象的魅力。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了解作者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茅盾),课前,大家收集了茅盾先生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生说后出示: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逝世前,他捐出自己的稿费,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 师:童年的茅盾在浙江乌镇生活了12年,正是这丰富的童年生活为了他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之路的天窗。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再出示 关起木板窗挡住了屋里的光线和空气,乡下人在屋顶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天窗。夏天阵雨来时,夜晚上床休息时,在黑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孩子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快速浏览,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大家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只要解决了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和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3《天窗》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对于“天窗”了解甚少,教学中可借助课件展示天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窗,从而体会课文中孩子的无奈心情,感受他们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外面世界,并由此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的词句看似浅显,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上下功夫。教学时要借助朗读训练、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并抓住重点词句回答问题,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的位置及乡下人开天窗的原因。 3.感知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品读句子,回答课后习题。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天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6课《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车村镇一中六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 46、47 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预习自学】 一读课文——字词积累预习检查 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画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解决,完成自学检测。 2、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知识链接 苏叔阳是当代著名作家。他自己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也曾身患绝症,但他笑对生活,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为人民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自学检测】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风筝()喇叭()天穹()支撑()哽咽()酸涩()倘若()蜈蚣()擎着()云霄()连翘花()慷慨陈辞()气喘吁吁()翩翩起舞() 2.根据意思写词语 (): 不能痛快的哭出声。():形容轻快地跳舞():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指心中悲伤、难受。():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3.近义词 舒展()天穹()不由自主() 慈祥()酸涩()沉醉()各式各样() 4.反义词 强壮()沉重()清楚()强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请大家带着疑问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课文按(),分成()部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写() 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写()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抒发了() 3、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合作探究】 三读课文,齐声朗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2自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为什么是放风筝? 3、第3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回忆:天窗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小的天窗不仅带来了光明,还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是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慰籍”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1、读一读句子。 2、解释“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唯一的慰藉”就是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词语,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 (二)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读文章,找有关的段落。 2、学生汇报。 3、学习 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4、5自然段。 (2)体会当时孩子的心情。 大家想象一下,屋子里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再想象自己就是当时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此时此刻心情一定很沮丧,孤独吧,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唯一光亮的天窗是你唯一可以看见外界的渠道,它怎能不是唯一的慰藉呢? (3)体会“卜落卜落”“闪电一瞥”的好处。 “卜落卜落”说明雨的声音轻巧,“闪电一瞥”说明闪电的动作迅速。 在孩子的眼中,雨点长了脚,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并且想象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真实看到的更大,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呀。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的教学设计 一、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天窗的课文——26课《天窗》。请同学们齐读两次。 3、介绍茅盾这篇课文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写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 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生字 ①刚才,同学们读书时,老师留意一下,发现有一个词你们读得 不够准,谁来读读、还有谁读,对!这个词读biān,不要读成 piān.②其他生字词会读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别眨眼哦,会 读的举手,看谁反应最快,(指名读、齐读)③这些生字有哪 些难写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谁来说?“藉”与哪个字相似? (籍)齐读 3、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那对下面的学习有没有信心?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4、汇报谁来说说,谁有补充补充:来历唯一的慰藉神奇 (板书) 三、学习文段 (一)学习1—3自然段 1、(指着板书说)天窗有什么来历?请同学们自由读读1—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3、引导学生看图片,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同学们想想看看天窗吗?请看大屏幕) (二)学习4-7自然段 1、过渡:大人们装上天窗是为了采光用的,那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4-7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4-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3、汇报谁来说说你找的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慰藉”(慰藉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安慰、抚慰),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换词法 4、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课文从下雨时、晚上两个时间写了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5、为什么说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天窗》教学设计

《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读好每一个句子。 2、体味孩子们的生活情趣,能借助课文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窗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文学大师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散文《天窗》。 2、板书课题,齐读。

3、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具体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天窗?(出示课件)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几许阳光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天窗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指名汇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板书:唯一的慰藉 3、什么叫慰藉?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是你的慰藉吗? 4、自己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时候天窗成了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板书:雨天晚上 5、学习4、5自然段 (1)过渡:雨天时、晚上时,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们先来看看描写雨天的部分。 (2)请一个同学朗读第4、5自然段。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抓“顶”“关”和“偏就不许”。) (3)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无奈、孤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此时,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用直线和曲线分别在文中划出。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

《天窗》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 (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 (4)齐读课题 2.简介茅盾 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 2.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领略了天窗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茅盾先生,去感受童年时代天窗带给他的快乐和慰藉。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 作天窗。 预设:因为乡下的房子里只有一排木板窗,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或者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一样,开天窗,显得屋里亮堂一些。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当自己失落时,无奈时,需要安慰。)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夏天阵雨来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 的慰藉。 你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天窗 教案教学设计

天窗教案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

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精品教案

《天窗》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唯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 “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慰藉”,感悟“这一 方 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难点: 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 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 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

板窗怎样? (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唯一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唯一慰藉)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唯一慰藉)

《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6课《天窗》。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部编人教本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学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段意合并法(或抓中心句法)来整体感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乡下有一种房子很特别,它只有前边的一排木板窗,可是它使用起来太不方便了,关起来的时候,屋里太黑,怎么办呢? 2.板书课题,齐读,播放天窗课件。 3.指读学习目标,强调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检查反馈 1.教师总结课前预习检查情况; 2.生字检测(教师叫写6个词语); 3.对子同学相互批阅,举手汇报得分情况; 4.组长组织交流,逐组进行“错字盘点”,教师随即点评,注意区分:鹰—莺,偏—蝙;指导书写—“鹰”里面上半部分是四横。 三、读书训练 导语:这扇天窗不仅可以使屋里亮堂许多,还能让孩子们变得开心无比呢!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听范读正音;

2.个性化读书——顶天立地读(注意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读通句子); 3.小组合作读书(选择喜欢的方式),教师强调纠正字音、减少相互干扰等,师生及时评价。 四、尝试探究: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不动唇,不指读,要求2分钟读完。) 思考:课文“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2.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在自然段中勾画出关键词语就可以) 3.摘抄中心句,理清文章脉络。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文写了什么? 五、合作交流: 1.给小组学生8分钟讨论交流时间,记录员在白板或学案上及时记录本组讨论的最佳答案。 2.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六、汇报展示: 1.至少展示两个小组。2、然后让其他小组评选出哪个小组答案更完美。3、再让学生补充 4.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疏漏的观点。 七、盘点提升: 1.教师强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步骤和方法:默读了解大概,再读知晓自然段意思,分析合并意义段,最后提炼出主要内容。 2.教师试着提供给学生另外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题目扩展法。(因为比较简单,而且本文也比较适合,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还介绍第二种方法。) ①从题目知道本文写的是有关天窗的事情。 ②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写有关天窗的段落。 ③把题目天窗扩展。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 了和 八、当堂练习(略)

人教七年级26课导学案

26《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培养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品格。(学习重点) 文学常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学习流程 (一)独学 1、速读课文,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字词: (1).称赞()称职()称杆()A.chèn B.chēng C.chèng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A.chā B.chàC.chāi D.cī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A.zhāo B.zháo C.zhuó D.zhe (4)圈定()猪圈() A.juàn B.quān (5)关系()系上() A.jì B.xì注意“御聘”字形 2、精读课文,梳理情节 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和恶。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通过怎样的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呢?分别在横线上填上不同的词。 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故事情节是如:爱新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群学 1、读——朗读课文。 组内分角色朗读。(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提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的大致情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由角色朗读,但声音可以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2、写——理清情节划分故事情节(与独学2同) 3、讲——复述课文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 4、思——展开联想讨论: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吗? 5、结——阅读小结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 育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9《天窗》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天窗教学设计优秀示范

天窗教学设计优秀示范 天窗教学设计优秀示范 【教材分析】 《天窗》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名著之旅”。课文选自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 是乡下的孩子在夏日里下雨或夜晚时,被关在屋里,透过天窗展开 想象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向往,表现了其 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了阅读感悟的基础。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很难把握。因此,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学习阅读 的方法;在品读中感悟情趣、放飞自己的想象;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欣赏名家的语言;在品读中积累语言、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中 要注意通过引导质疑、创设情境等来深化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 天窗的特殊感情。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默读和思考时间,优化、 活用教材,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在愉快的学习旅程中爱上阅读, 并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学习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慰藉”,唤起共鸣,突破难懂语句的难点,体会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搜集有关作者茅盾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对窗的了解,说说见过什么窗,它们有什么作用? 2?介绍天窗的独特以及它的奥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 象的放飞与神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反馈自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 慰藉蝙蝠恶霸宇宙猛厉扫荡掠过阔达 (2)理解词语。 慰藉、神奇、阔达、宇宙、奇幻、猛厉、扫荡 (3)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天窗教学设计 (2)

《天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面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文笔生动、流畅,写作时间已久远。课文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对于现代儿童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要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而且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交流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也深深地融入课文,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 教学目标 1、认识“藉、蝙”等生字;会写“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蝙蝠”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

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的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3、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难点:理解第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过渡: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的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首先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自学生字、词。2、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汇报学习情况。(1)对读错的和学生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应及时纠正和点拨。重点指导读准:“藉”在这里读“jiè,不要读成jí;“庙”是翘舌音,读成zhòu,不要读成zòu. 重点理解词语。(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预设学生可能的汇报。 三、设疑激趣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是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

语文:7年级上册第26课 小圣施威隆大圣 导学案(统编)

2 6. 《小圣施威降大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4.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女娲补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难点: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学习过程】 一、新知预习 大家一定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吧?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家喜爱的神话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字注音: 拽()擎()捣()幌()吆喝()()踪迹()()铁钳()()旗竿()()愕然()() 三、整体感知 1.我们来认识一下大战双方(看幻灯片)。 2. 高手过招,必定精彩无限,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希望一睹两位风采。现在就请大家看一段简短的动画,大致了解一下大战经过(看视频)。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法力无边的二郎神大战的情景。 过渡:有一个歇后语能够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一情景,同学们知道么? (明确: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4. 可见“变”是二人斗法的一个核心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一下二郎神和孙悟空,也来斗一斗,感受二人斗法的神奇。要求: ①只能从课文中找你扮演的人物变成了什么。

②“孙悟空”先说:“我变成……”,然后“二郎神”说:“那我就变成……” ③以小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出来表演。 过渡:同学们“斗”得也很有趣,相信同学一定更加感受到了他们斗法这一情节的神奇。 5. 感受人物,结合课文具体情节,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机敏、坚毅、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四、妙点揣摩 1.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是齐天大圣变的? 出示课件: (1)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2)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2.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明确: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很是幽默诙谐。) 五、拓展延伸 1.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变作苍蝇飞娥,乃至隐形分身,尚且不在话下。何以变成了一座土地庙,却无法收拾他的那条尾巴,以至于非得在庙旁多此一举地竖上一根旗杆呢?小说写到孙悟空躲过了二郎神的追踪,结果却跑到了二郎神的庙里,扮作二郎神的模样,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查点香火。这不是自投罗网,送上门去了吗?这些似乎不合情理,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这正是《西游记》童话性的表现。建议大家课后仔细阅读《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挑战吴承恩 续写一段斗法的文字。 要求:运用以上方法达到丰富的想象力;100字左右。 2.自主学习《女娲补天》,快速阅读课文,与《风俗通》中女娲补天相比较,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六、成果采撷 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好玩的《西游记》,而且还发现了有用的《西游记》,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阅读《西游记》,读出它的文学味!

天窗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天窗 教材分析: 《天窗》是语文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描写的是乡下人在屋顶开天窗,引起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展现了小小天窗的神奇!写作时间已很久远,但内容通俗,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精彩的段落,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学习文中展示想象的方法,激发想象的兴趣。 3.联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展开想象的方法,练习说话,激发想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题,读题质疑,切入重点。 1、欣赏浙江乌镇风景,了解天窗,读题质疑 A.师:小桥流水,乌篷小船,青砖小巷,白墙青瓦,木板房倚水而建,木板窗扇扇打开,这如画的江南美景,就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浙江乌镇。茅盾先生的家乡每一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

当先生回忆往事时,让他难以忘怀的是那神奇的天窗,下面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散文《天窗》。 B.读题质疑 师:每一个发明,每一个发现都是从提问开始,善于提问就善于学习。孩子们,你们真棒! 2.什么叫天窗?师指图解释。 3.引读第八段。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这是因为————(生答) 孩子们,你们读懂了这一段了吗?读书的时候遇到有疑问的段落,我们要细细品味,把它读懂,读透彻。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文本。 1、切入:哪些段落、哪些语句是写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哪些段落、哪些语句写到了请孩子们找一找,划一划。 2、指生朗读第5段。 读到这里,同学们注意到了哪个词语?(猛厉)猛厉的风、雨,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猛厉的雷电呢?指导朗读。 3、指生朗读第7段,师生一起填空。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想象到无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想象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 2、 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习重点】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 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预习自测】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等一批新式学校。 2、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 3、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至此寿终正寝 4、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5、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和邹韬奋主办的《》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7、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茅盾的《》、曹禺的《》、巴金的《家》、老舍的《》、徐悲鸿的《》、聂耳的《》、冼星海的《》等。 8、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9、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合作探究】

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解难答疑】 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反馈拓展】 1、《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如果你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你应该去()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2、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 ) A.商务印书馆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福州船政学堂 3、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4、“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聂耳 5、“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每当我们学校星期一升国旗,唱起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时,我们都会联想到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是( ) A.冼星海 B.聂耳 C.欧仁·鲍狄埃 D.贝多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发挥想象,和同学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教学重点 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和同学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生活:同学们,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一起回忆一下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领略一下天窗的乐趣。请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小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慰藉(jiè) 一瞥(piē)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朗读。 着重分析、指导“慰、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指导,学生仿写。(“慰”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尉”。“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艹”,一定不能写成“”。)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 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天窗开在哪里?(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四、朗读课文,小组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开天窗?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碰着大风大雨……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2.学生把自己画出的段落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进行批注,还可 以写写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天窗的神奇、有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