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课时备课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课时备课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课时备课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课时备课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一)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1.你知道直尺上还有哪到哪是1厘米吗?

预设:(1)1-2是1厘米。

(2)2-3是1厘米。

(3)7-8是1厘米。

2.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

几到几还是2厘米?

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

几到几还是3厘米?

3.用手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二)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剪一段1厘米长的绳子贴在黑板上(或1厘米长的纸条)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生活中还有什么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一)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预设:(1)纸条和尺子一端对齐

(2)不从“0”开始测

(3)从“0”开始测

(4)斜着测

3.你是怎么测的?

监控:通过比较,找到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学生说测量方法时,是要追问:为什么这样测量对?为什么这样测量不对?

(二)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三)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1.练习一的2题,每次量好后和同桌比一比。

2.练习一的3题,独立完成。

3.练习一的8题。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

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今天学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cm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量法:“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堂检测:

1.算一算

20厘米+8厘米=()厘米78厘米-70厘米=()厘米

2.量一量

()厘米()厘米

3.这支铅笔有多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在实际活动中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一把米尺,一把折尺,四盘卷尺,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测量结果记录表。

学具:一把折尺,一根3米长的绳子,一把学生用尺,宽1厘米的纸条(长度不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把10厘米长的纸条剪下,拿给大家看,用手比划10厘米有多长。

2.请学生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有多少厘米,宽有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3.教师:“同学们用学生用尺量课桌的长和宽,量了几次?如果要量黑板有多长,量教室有多长,用厘米作单位方便不方便?”

“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米”)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板书“1米”,在黑板上贴出长度事1米的纸条。)

让学生拿出折尺,拉直,和黑板上画的纸条比一比,说出折尺的长度是多少。(1米)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折尺,把它拉直。说出它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两臂和折尺比一比,看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让学生站立身体,并把折尺竖起来和身体比一比,到什么地方是1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绳子,把绳子的一部分拉直,拉出1米的长度,同桌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谁拉出的长度更接近1米。

教师:“你怎样记住1米的长度?”(启发学生用长度大约是1的物体作参照。)

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1厘米和1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再比划一下三厘米的长度,然后猜想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长。

拿出刚才剪下的10厘米长的纸条。让学生观察它的长度,估计一下,1米有多少个10厘米长,1米有多少厘米。然后打开折尺,在折尺上找出1O厘米、20厘米、30厘米……看看一共有多少厘米。问:“你估计得对吗?”

同时教师在1米长的线段上依次标出10、20、30……100厘米。

再问:“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二)用米量。

1.把学生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在绳子上量出1米、2米、3米,做上记号。(告诉学生,3人分工合作,两人拉绳子,一人用折尺量,每量一次都用彩色笔做上标记。)

让学生把量出的1米、2米、3米依次拉开给大家看,并说一说量的方法。(量的时候绳子和折尺都要拉直,每次量的时候,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左端的起点,在右端对准1米的刻度处画上标记。可以多让几个组说一说量的方法,引导同学们总结经验。)

2.让学生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有多少米。

教师:“哪些同学估计得最接近呢?要量一量才知道。现在有一把1米长的米尺、一把1米长的折尺,还有一盘卷尺(把卷尺拉出给大家看)。选用哪种尺量更方便?”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

请一个小组用卷尺量黑板的长。(教师指导学生三人分工,两人拉卷尺,一人看尺,并记录量的结果,其他的同学注意看他们量的方法。)然后,把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换一个组再量一次。

3.请大家来总结用米尺或卷尺量长度的方法。

(1)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注意右端对着几米几厘米。

(2)用卷尺量时,尺要拉直、拉平。

(3)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要几个人分工合作。

(三)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多少厘米是1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卷尺量比较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实际测量。

学生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每次4个组分别量教室的长宽,其余的组用折尺量课桌的长、宽、高。轮流进行,把量的结果填在表里。

2.总结测量经验。先分组讨论,再集体说一说。

3.练习一的9题

教师简要小结后布置课外作业:回家去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是多少。(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助,但一定要自己动手。)把结果填在教科书上(练习三第4题的第1、第2幅图下面)。

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

m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做单位

1米=100厘米

课堂检测:

1.算一算

1米=()厘米100厘米=()米

37米+8米=()米60米-40米=()米

2.填一填(“厘米”“米”)

尺子长25()大树高10()数学书长17()

黑板长3()橡皮长4()跳绳长2()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长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自行找出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紧密联系量线段的方法,迁移类推新知,为画线段图奠定基础。

4.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米尺一把。给每位同学发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一张。

学生准备学生尺或三角尺一把,6厘米长的纸条一张,小棒若干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学生活动。

1.量一量你的铅笔长大约()厘米。

2.量一量老师发的纸条长()厘米。

(二)老师操作:出示一根比较长的绳子,问:

1.要量出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尺量比较好?

2.这段绳子有多长?(用米尺量出其中1米。)

3.1米等于多少厘米?

(三)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与这些长度及长度单位密切相关的知识。板书:线段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线段。

1.投影展示:在一条线段两端点两个醒目的点。

2.这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3.在黑板上再画一条线段。

(1)它是线段吗?

(2)我们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4.量线段。量第5页中的三条线段各是多少厘米。

(二)线段的特征。

1.分小组讨论。

(1)不同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直的,两边有两个点。)

(2)不同的线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长度不同。)

2.学生复述线段的特征。

3.判断哪些是线段。(练习一的7题)

(二)找线段。

1.线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摸,像黑板边、桌子边、书本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2.找找看,你周围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3.摸摸看,桌子边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4.引入画线段。

(1)活动。学生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图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①学生动手度量后,填写数据,汇报结果。(长5厘米,宽3厘米)

②老师巡视,对度量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实物投影,集体反馈。)

a.把线段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b.量宽的长度时可以转动图形,使它呈水平方向,便于度量。

(2)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怎样用直尺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5.教学画线段(第15页例8)。

(1)出示:例4,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你能画一个心目中的线段吗?

生自由画线段,预设:1.用尺子画

2.不用尺子画

(3)师找用尺子画的学生,问:你为什么这样画?

如果没有尺子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直?预设:用书背、用铅笔(4)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老师在黑板上画。

(5)实物投影反馈同学作品,集体评价。

(6)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①先在“0”刻度上点一个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

②画到3厘米的地方,再在3厘米刻度上点一个点。

(7)教师:“线段可以水平方向画,还可以朝别的方向画,请你再画一条不是水平方向的,而且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你能行吗?”

6.小结。

(1)讨论:大家来说一说画整厘米长线段的方法。

(2)方法:第一步,先在“0”刻度上点一个点,从“0”刻度开始画起,第二步,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再在几厘米刻度上点一个点。

三、巩固练习

1.量线段。(练习一的10题)

2.画线段(实物投影)

(1)学生独立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标明5厘米长度。

(2)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提问:就是画几厘米长的线段?

示范:第二条线段的左端点与第一条线段的左端点对齐。

学生独立画第二条线段,标明3厘米长度。

(3)画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左端点对齐,学生独立画第三条线段,标明8厘米长度。

板书设计:线段(可以度量)

量线段的方法画线段的方法

课堂检测:

1、判断,哪些是线段?

2、量一量

()

()()

3、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3厘米长5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13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完成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复习巩固第一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2.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完成练习一内容

3.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会画、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家里床的长度,带卷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学生活动。

1.仔细观察第1题,填出铅笔长()厘米。

补充练习:在()里写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2.量一量老师发的纸条

3厘米 5厘米 10厘米

量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订正

3.4题请学生量一量铅笔的长,数学书的宽课桌的宽各是()厘米

老师订正

请学生汇报:课前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家里床的长度

4.请学生代表到前边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量后向学生汇报

(二)先估计,再测量

老师那出拿出一个小正方体,请学生估计:

1.铅笔盒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长

2.练习本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长

3.尺子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长

4.学生分别说一说估计的数,再拿出小正方体测量后,与自己估计的做比较,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三)先说说线段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线段在()里“√”

()()()

(四)独立做一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约15();铅笔的长大约是18();

数学书长约20();爸爸的身高是170()

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填在()里。

()厘米

3.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4.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5.填一填

200厘米=()米;23厘米-7厘米=()厘米

8米+15米=()米;1米-50厘米=()厘米6.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书第7页10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精品】

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很少也很简单,但却很重要,“数一数”是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内容,咱们都知道,义务教材的准备课中包括:数数、认数、分类、比多少和写字的准备等一些内容,由于课程标准中强调比一比和分类两部分内容,在实验教材中把它们作为单独的单元进行编写,那么数数、认数的内容也就独立成一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教科书的第2~3页,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我们认为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质的变化。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2.教材的第4~5页给出了1~10各数,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这些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建议 那么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数,可以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说一说。在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老师再引导他们数一数。 另外,在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以后,还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数一数教室里黑板、门窗、灯管的数量,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等。 第二单元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二年级上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数学备课组要积极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任务。那么具体的备课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要求,以备课组为阵地,深入学习和研究,加强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环境,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教师将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努力提高我备课组老师教学的整体水平。本学期教研主题——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立足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任务。 4、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参加各级的评比。 (二)主要措施

1、以学习为窗口,提高自身素质。 (1)本学期,组内老师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研读各类专业书籍,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2)积极参加上级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各项论文、案例、课题的撰写,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二度备课:备课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必须吃透教材、吃透教学参考书和配套作业本,全面领会教材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备课切忌单一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2)要加强对“常态课”的研究,思考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个老师随时做好推门听课准备,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六认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精心设计练习,认真实施每一堂课教学任务。 (3)作业要精心挑选,精心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合理,练习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把作业先亲自做一遍,对每次作业中存在问题及时整理。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行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二年级的全体数学老师,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们备课组继续加强了对数学新课标的理论学习,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还学习了一些其他教育教学理论,切实改变教育观念,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我组研究的课题是“低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全组人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坚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老师们在上课时能结合新的理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设计情趣横生的生活数学,使学生学的有趣,学的轻松。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通过亲自编口诀,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还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家里学习作业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手机短信”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反思提高 本组共有5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平时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平时每周写好一篇理论摘记,每学期写一篇的教学论文,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课题:小数乘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意义和计算的方法,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编入的,是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对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也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五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 2、能根据“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能用乘法定律进行简算。 3、经历小数乘法算理和算法过程。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法算理。 教学关键:知识的类化,迁移算理。 教学设计思路、方法和措施: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工程情况,唤取学生对该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由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利用转化类比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 教学准备:信息窗,小黑板,预习提纲。 实践活动: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课时划分: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3: 3课时 整理:1课时 测试讲评:2课时 合计:12课时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5页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小数乘整数的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信息窗的教学挂图 预习提纲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组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实验小学:刘维 一、指导思想: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我们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坚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手段,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在这学期,我们将通过理论学习、备课与说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等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效益与质量。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1、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教科研工作计划和数学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2、按要求,本学期集体备课6次。课题研究2-3次。组织出好2次试卷。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及课改前沿信息,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加强良好学科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用赏识、鼓励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意利用学科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激励策略,让好生更想学,中下生对数学的学习也充满自信和兴趣,切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对那些“后进生”要分层要求,多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继续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主要研讨选定的6节课,科学地制定出“三维目标”,确立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着重研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策略或探究如何上更具特色更有实效性。上完课后,对此课进行二次讨论和修改。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周五返校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上学期的“拍卖活动”,3名同学用自己平时累计的分数,换取了自己心仪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时的美好瞬间。(幻灯片出示)。那么这个学期,我们将会继续延续我们的“拍卖活动”,周五的时候,我和大家说过,这个学期的礼物,在我给定的范围内,让大家自主的来选择,这样避免了我一人独断专行的弊端。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 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时间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 课题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于美好 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 认识钟表参加人员主备人姜倩倩 姜倩倩 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 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一、观赏钟表,引发兴趣: 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 1、? 演示:各式钟表 , 观察自己的钟面。 发 ,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 2、?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用? 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二、 ? 认识钟面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钟,看,老师这儿的一面钟,请你想一想,这 学习意识。 个钟面还缺什么? 3、(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1、数钟面上有哪些数? 12 在哪儿? 1 呢?后面的数请大家一起报出 教学流程来。 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 喔!原来 1~12 这些数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钟面上的?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补上了数,还缺吗?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2、针、生:还有分针和时针。师: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3、小结:有针、有数,这个钟面就完整了,就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了。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 三、认识整时 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 1、看,是几时?( 7 点、 7 时)生活中说 7 点,数学上说7 时(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以教研室、教导处、教科室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基础,重点以理念更新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素质教育。 二、工作重点 1、配合教导处工作,督促常规教学。课前一定做到有计划、有备课、课后有反思、作业布置合理、批改及时、更正到位、认真细致完成好各项常规工作。组内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相互检查和学习。及时反馈总结各种情况并正确做出改进,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做好课堂知识提升工作。要不断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提高优秀率。同时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作业、练习的合理安排和批改反馈等各方面着手,认真落实班级补差情况,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讲究活动实效性,为提升“质量”服务。继续开展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一个月开展两次,一次以“研讨课”为研究载体的集体备课,采取行政领导蹲点参与集体备课的形式,另一次以“教学困惑

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讨交流,全体数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以专家工作室为龙头,组织开展各项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 4、学生特色活动安排。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数学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数学学科知识竞赛及重点知识过关。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适当调整,制订出各年级竞赛和知识过关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案,使操作过程更清晰、更规范,真正提高二年级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好培优工作。 分月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备课组计划。 2、召开期初备课组工作会议,明确本学期教学重点工作。 3、配合教导处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备课”。 4、定期开展备课组活动。 5、参加与中学教研共同体主题活动。 6、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十月份: 1、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2、根据教研组要求参加数学学科竞赛活动。 3、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4、四十周岁以下教师课堂展示。 5、开展推门听课活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核心提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 约3 课时 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第三单元共三课时第二课时 锐角和钝角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1)

人 研讨问 题 (1)二年级单元练习试卷编制(8-9单元)(2)作业互查 缺席人员及原因 无 过程记 录 王王秀翠:这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八、九单元的练习卷,主要是对这两个单元内容的反馈。请大家看下哪些地方不够完善,内容不全面等,需要修改 的。 刘温胜:口算题的内容比较全面,覆盖面广泛。 孙祥杰:35+5,24+6,63+7,后面的18÷3×1这些都比较好,既要学生 掌握口诀,又要非常细心,看清运算符号。 张张:竖式计算的面也比较全面,包括乘法除法竖式,还有进位加,退位减,既了解学生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的情况,对以前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也做 了反馈。 王秀翠:请你填一填中第1题,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我们知道了口诀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这一题检查了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有什么要修改的吗? 刘温胜:是否把六七四十二,四七二十八去掉。 孙祥杰:下面第8题是练习分针经历的时间,可以跟第2题是否可以合并,改成“时针从3走到6,走了()小时,分针从12起走到8,走了() 分钟。” 王秀翠:在()里填上时分秒,是否分的过多,秒的一个没有。 刘温胜:对,可加一个进去。 王秀翠:第3小题心跳70下感受不深,是否可换成跑步的。如:“小红跑 50米用了10()。” 刘温胜 刘温胜:“有62袋大米,每次做多运8袋,至少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这一题较有难度,大部分学生有困难,是否可放最后做为附加题。 最后作业互查。 参与交 流的教 师 记录人:

人 研讨问题(1)《认识钟表》反思研讨活动与课堂 有效性(2)作业自查 缺席人员及原 因 无 过程记录 刘温胜:《认识钟表》是使学生认识中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钟表的知识经验有差异,对于时刻这个抽象的概念应放在情境中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效。 王秀翠:对,如:你看这个小朋友几时起床?生:6时。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师:谁也来说说?接下来的师:小明起床后,开始吃早饭了,几时?生:7时。师:吃完早饭和小朋友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啦,这时 是几时呀?生:8时。…… 孙祥杰: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同班同学的早上生活场景的展现对整时进行阶段性巩固,一来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进而在兴奋的情绪下积极良性巩固;二来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让学生自然而然和自己进行比较,适时进行的学习指导,能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秀翠:创设小朋友拨6时遇到的困难,从学生找分针、摆分针的过程中极其自然的引出画时针、分针的要点:长短和位置。 刘温胜:把原先被动的教学讲授变成了学生饶有兴趣的帮助他们接触问题的实际情景,学生学的主动,掌握得轻松。 接下来的时间进行作业本的自查。 反馈:都完成的比较认真,教师批改也非常认真。后进生的 辅导到位,有一定的激励性语言。 参与交流的教 师 记录人:

(完整版)2018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教学计划 通过前面七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混合运算的顺序(例4);解决问题(例5)。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订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 课教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备课 备课人: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 课记录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认数>课前讨论苏瑜: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认数>一单元进行了认真教材解读,今天我们就各自谈谈自己队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设计思考。 沈小岑:我觉的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认识数位、数与数之间的换算、认识1000,还有如何读数。 唐明秋:是这样的,关键是数位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换算,如五个十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弄错。 (苏瑜质疑:你们认为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一块对学生来说最难) 唐明秋:数位之间的关系。 (苏瑜:准备怎么突破) 蒋娇:孩子们知道10个100是1000吗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可以突破。 苏瑜:我认为我们可以再看教材的安排。(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我们就第一课时如何安排这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一点突破了,刚才我们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教材中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

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利用计数器读数、写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苏瑜:(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页码;(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一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4)用多种形式表示数,加深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理解。除了刚才所提到的用木块、计数器表示数以外,P17第一题出现了数轴,P20出现了人民币,P21出现了木料堆,P21出现了邮票书本,P23出现了练习本。(5)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如P30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6)重视估计,继续练习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间的大小悬殊状况。如P17的第一题、P18的第三题、P25的第五题、P28的第六题、P29的第七到第九题、P32的第十二和十三题,老师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唐明秋:谈教学设想及意图。想用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认数还是比较枯燥的。 虞丽华:从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自己读解决会读的问题 蒋姣:我认为可以先复习数的组成。突破满十进一的迁移。 苏瑜总结:不管怎样导入,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好。中间对整百数的认识和对这些数的真实感觉也是这节课重中之重。准备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将是我们这节课重点思考的。下星期我们每个人就这节课进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要求,以备课组为阵地,深入学习和研究,加强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环境,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教师将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努力提高我备课组老师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立足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任务。 4、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参加各级的评比。 三、主要措施: 1、以学习为窗口,提高自身素质。 (1)本学期,组内老师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研读各类专业书籍,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学习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2)积极参加上级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各项论文、案例、课题的撰写,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二度备课:备课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必须吃透教材、吃透教学参考书和配套作业本,全面领会教材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备课切忌单一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2)要加强对“常态课”的研究,思考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个老师随时做好推门听课准备,切实做好“教学工作六认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要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精心设计练习,认真实施每一堂课教学任务。 (3)作业要精心挑选,精心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合理,练习设计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把作业先亲自做一遍,对每次作业中存在问题及时整理。 (4)关爱“学困生”,制订切实有效的帮困措施并落到实处。要充满爱心,耐心细致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育他们改进方法,促使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 ——分数乘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分数、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整数和分数相乘,分数和分数相乘,分数连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初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应用知识和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四、课时安排:10课时 信息窗1 飘逸的风筝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课前准备 练习材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教学课题认识时间( 第__1__课时 ) 主备人:_____________修改人: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3.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 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课题认识时间 ( 第__2__课时 ) 主备人:_____________修改人: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3.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课题认识时间 ( 第__3__课时 ) 主备人:_____________修改人: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3.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之单元备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之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

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