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03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

(整理)03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

(整理)03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
(整理)03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

第一部分、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第二部分、《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监管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部分、《池州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建筑应用实施细则》第四部分、两个示范项目案例

第一部分

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

调查评价报告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

二○○九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目的任务 (1)

1.2勘察区交通位置 (1)

1.3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2)

第二章自然地理 (4)

2.1地形地貌 (4)

2.2气象条件 (7)

2.3水系 (8)

第三章区域地质特征 (8)

3.1地层 (8)

3.2构造 (14)

3.3新构造运动 (18)

3.4岩浆岩 (18)

第四章水文地质特征 (20)

4.1含水岩层(组)与隔水岩(组)特征 (20)

4.2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26)

4.3含水岩层(组)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27)

4.4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7)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9)

5.1结论 (29)

5.2建议 (30)

第一章绪论

1.1 目的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和《安徽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09年—2011年》、《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提纲》等节能规划及落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5号)文件精神,受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省地勘局三二四地质队承担了池州市浅层地热调查评价工作,为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城市示范申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地质、水文地质依据。

1.2 勘察区交通位置

1.2.1 行政区划及位置

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及池州经济开发区,市域面积8271.7km2,其中市区面积1313km2,人口65.44万。

根据已有资料确定勘察区范围约35km2。位于池州市东部,具体位置包括主城区清溪河以东、北至长江、东至平天湖、南至站前区。设计勘查面积约50km2。实际调查面积约50.26km2(见附图1)。

1.2.2 交通

查区属池州市总体规化继续建设南外环区域,新建高标准道路四通八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汤高速、安景高速、铜九铁路及

沿江城际铁路和九华山旅游机场的开工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加上北侧长江水上运输黄金通道,构成了池州市市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图1-1交通位置图)。

图1-1 池州市交通位置图

1.3 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池州市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开展,其主要成果主要有:

1、1952—1953年,321地质队常印佛等填制贵池—青阳1:1万地质图1200平方公里。

2、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101物探队进行1:1万地面检查时,圈定了东湖一带磁异常并发现了包家山自电异常。

3、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对包家山地表铁帽做了少量坑探工作,1961年对东湖磁异常进行验证,施工钻孔2个。

4、1965年安徽省地质局317地质队进行过安庆幅1:20万区域调查。

5、1966年安徽省地质局324地质队开展1:2.5万地质工作,同年省局物探队二队开展1:2.5万磁法及土壤测量工作。

6、1970—1975年间及1980年,324地质队物探分队先后在城区进行1:1万及1:2.5万磁法、激电工作,并提交了“安徽贵池城郊1:1万物探普查工作简报。

7、1971—1975年间,淮南煤田第二勘探队曾进行煤田普查工作,施工钻孔9个。

8、1970年2月—2009年,324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物化探、钻探、坑探等工作。

9、1987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4地质队完成了《安徽贵池城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1:2.5万)报告》,其测绘范围基本涵盖了本次调查区域。

10、本次浅层地热调查评价结果。

上述工作成果全面系统阐述了池州市基础地质及水工环地质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地源热泵技术对所需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要求。

第二章自然地理

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丘陵接合部位,多为剥蚀丘岗、平原及低洼湖盆,湖泊及池塘星罗棋布,丘岗植被发育。最大相对高差约180米。

2.1 地形地貌

本区自晚第三季以来,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与侵蚀作用,山丘多低矮,构成剥蚀丘陵地貌,分布于本区南、中部,最高峰为齐山,海拔82.28米。局部为可溶岩出露区,岩溶地貌发育。向北地势渐低,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及湖盆(本次调查主要区域),地表平坦而开阔。总体本区南高北低,地表起伏不大。

2.1.1剥蚀丘陵

逶迤的剥蚀丘陵、丘岗多低矮、海拔小于85米,一般25-45米。坡面较平直,坡脚15-30度.岗顶呈椭圆状,面积数十至数百平方米,多有5-30厘米厚的松散堆积物覆盖。火成岩及砂岩构成的丘岗,坡面较陡;灰岩丘陵则岗脊陡峭,坡面起伏,溶沟、溶槽、溶洞及溶蚀漏斗等发育;红层构成之丘岗则岗顶平缓,坡脚较小,坡脚不明显。

2.1.2 冲积及湖积平原

分布于长江南岸,主要由长江冲积物构成,次为河湖堆积物,厚度20-25米左右,局部35米。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上部粘土及粉质粘土;下部砂层及砂砾石层。由于受丘陵影响,呈窄长带状分布,平均宽度大于1000米,表面平坦,略向长江倾斜,坡降小于1‰。

2.1.3 微地貌

依其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一)、流水微地貌

1、阶地

分布于长江及白洋河、秋浦河等河流两侧,多见内迭阶地。

(1)一级阶地

河流两侧极不对称。长江阶地地面平坦,宽处1600-1900米,窄处不足400米;其他河流阶地宽一般200-500米。阶面稍向河流下游倾斜,前缘有1.5-2.5米高的陡坎,后缘明显。

(2)二级阶地

常见于河谷一侧,宽500米左右,窄处不足50米,阶面较平坦,略向一级阶地倾斜,前缘有1.5米左右的阶地坎,后缘明显,分布零星。

(3)三级阶地

亦发育在河谷一侧,仅存测区中部丘陵坡麓边缘,宽一般100-250米,最宽可达550米。前缘明显,后缘常因坡积物覆盖难以区分。阶地面起伏较大,阶面向河流倾斜,坡降约1%。

2、漫滩

(1)长江漫滩

主要分布于城区北部及东北部,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工筑坝,使漫滩实际面积缩小),洪水期时,水深1-1.5米,由粉-细砂及少量粘土构成,表面平坦,向江之下游微倾,坡降小于1/500。

(2)河流漫滩(秋浦河)

分布于城区西部、该河下游,面积小,宽小于100米,长多小于250米。由细-中砂及卵砾构成,坡降小于1/100。与长江漫滩无明显界限。

(二)、岩溶地貌

1、石芽及溶沟

主要见于齐山。由于面流冲蚀及溶蚀作用,该丘陵上石芽、溶沟极为发育,芽高一般20-50厘米,芽顶削尖、呈锋刃状。溶沟呈缝隙状,隙宽一般2.5-4.5厘米,深20-100厘米。多数顺坡发育,局部见红粘土充填。

2、溶蚀漏斗

分布于丘陵岗脊。平面上呈椭圆状,总体上呈蝶状,洞径10-30米,壁高2-5米,坡脚大于75度,洞口附近岩石溶沟、石芽等发育。岩溶洼地面积一般500-900平方米。

3、溶洞

洞口分布于丘陵坡麓。洞径1-10米不等,洞高2-4米,洞内钟乳石、石笋多见,部分有粘土充填。局部溶洞较深,走向各异。

2.2 气象条件

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夏季较长。据贵池区气象局多年统计资料,其特征如下。

①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6.1℃。月最高气温37.4℃(1967年8月),月最低气温-4.0℃(1963年1月)。日最高气温40.6℃(1971年8月1日),日最低气温-15.6℃(1969年2月5日)。7-8月高温季节,1-2月较为寒冷。

②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1482.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208.5毫米(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888.7毫米(1978年)。月最大降水量547.1毫米(1969年7月),月最小降水量为0(1963年1月)。日最大降水量209.5毫米(1991年6月15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79.2毫米(1986年6月30日5时36分至6时36分)。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天,降水量524.1毫米(1969年7月3日-7月18日)。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年降水量的52.89%。

③蒸发量

历年平均蒸发1443.8毫米(1978年)。年最大蒸发量1792.8毫米(1978年),年最小蒸发量1189.6毫米(1989年)。月最大

蒸发量336.0毫米(1978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23.2毫米(1990年2月)。

④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月最大相对湿度90%(1970年9月),月最小湿度56%(1973年12月)。

⑤其它

历年平均无霜期243天。最大积雪深度35厘米(1984年1月19日)。最多风向及频率北东风22%,最大风力22m/s,阵风10级。

2.3 水系

地表水体极为发育。西部秋浦河常年有水,流量较大,随季节而变化,呈斜交状注入长江;南部白洋河经新河道注入秋浦河;东部白沙河注入平天湖;北缘为长江。皆常年有水。

区内湖、塘众多,分布面积大,且常年有水。

第三章区域地质特征

3.1 地层

从早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发育,现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志留系

分布于本区碧山、包家山等处,构成丘陵。下、中、上统均有出露,厚2651米。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下统高家边组(S1g)

黄绿、灰绿色,细粒——粘土质结构,薄层状,主要有粘土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构成,中部夹细砂岩,底部夹黑色含硅页岩,厚大于1100米。

(二)、中统坟头组(S2f)

1、下段:黄绿、灰绿色薄层至中厚层粘土质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

2、中段: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粒石英质砂岩、细砂岩。

3、上段:灰黄、黄绿、灰绿色细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上部夹含锰细砂岩;下部夹薄层含磷砾岩。厚度大于840米。

(三)、上统茅山组(S3m)

紫红、黄褐、暗绿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砂岩为主;下部粉砂岩为主。厚314-433米。

二、泥盆系

分布于碧山、包家山,构成丘陵。本区仅出露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1、下段:灰白、淡紫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上部夹砂质页岩;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

2、上段: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页岩夹含云母细砂岩,含薄层褐铁矿及石煤。

三、石炭系

本区仅出露石炭系中、上统。仅零星分布于碧山,厚87米。与下伏地层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

(一)、中统黄龙组(C2h)

1、下段:灰色巨厚层白云岩、含砾白云岩。底部含砂砾岩。

2、上段:灰白色带肉红色厚层-块状纯灰岩,下部为中-粗粒结晶灰岩。厚32-63米。

(二)、上统船山组(C3ch)

上部为灰白、深灰、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结晶灰岩,具球状构造;下部以灰色块状白云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厚18-24米。四、二迭系

分布于碧山、包家山、白牙山一带,厚563米。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家组呈假整合接触。

(一)、下统栖霞组(P1q)

1、下段:灰黄、灰黑色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粘土岩及煤层。

2、中段:深灰色细粒厚层沥青质灰岩。

3、上段:深灰、灰黑色细粒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层。

厚166-208米。

(二)、下统孤峰组(P1g)

1、下段:棕色、深灰色含锰灰岩、含锰页岩夹锰矿层。

2、上段:黑灰、灰黑、深灰色中厚-薄层状硅质灰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层,局部夹深灰色燧石灰岩。厚55-223米。

(三)、上统龙潭组(P2l)

1、下段: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页岩,含透镜状煤层。

2、中段:黄褐、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页岩。

3、上段:黑灰、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紫灰、灰色粉砂质页岩,含煤层。与下伏孤峰组呈整合接触,厚57-68米。

(四)、上统大隆组(P2d)

1、下段:灰黑色至中厚层硅质灰岩夹硅质岩。

2、上段:灰黑、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层、硅质页岩夹含硅炭质页岩及少量细砂岩。与下伏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厚64米。

五、三迭系

出露于本区东、南部碧山及包家山、齐山一带。厚1745米,与下伏二迭系上统大隆组呈整合接触。

(一)、下统殷坑组(T1y)

下部: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夹泥灰岩透镜体。

中部:灰绿、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灰岩互层。

上部: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细粒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顶部灰色厚层灰岩。

(二)、下统和龙山组(T1h)

下部: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状灰岩。

上部:青灰、浅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与下伏殷坑组呈整合接触。

(三)、下统南陵湖组(T1n)

下统:灰、青灰色薄层-中厚层灰岩,底部夹紫红色瘤状灰岩。

上部:深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状灰岩,顶部夹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与下伏和龙山组呈整合接触。

六、白垩系

分布于白沙湖以北、池口、城西及十里岗一带,构成部分丘陵岗顶及坡麓,厚大于1122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一)、下统七房村组(K1p)

1、下段:浅灰、灰绿、棕褐色夹灰白色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炭质微层。胶结紧密,厚大于180米。

2、上段: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夹火山碎屑、角砾熔岩、集块岩。顶部夹粉砂岩;底部夹含砾砂岩、泥质岩。含数层膨润土。厚大于57米。

(二)、上统宣南组(K2x)

1、下段:紫红色、灰紫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夹紫红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厚大于500米。

2、上段: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砾岩与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上部紫红色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具虫管状构造。厚大于300米。与下伏七房村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七、第三系

仅分布于十里岗,厚度大于1008米,构成丘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下第三系大通群(Ed)

下部:灰紫、棕褐、红褐色厚至块状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粉砂质泥岩及透镜状含砾砂岩。

上部:红褐色厚层含砾砂岩夹含砾粉砂质泥岩、砾岩及透镜状砂岩。

八、第四系

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及白洋河、秋浦河、白沙河河谷之中。丘陵坡麓多见残、坡积物。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36.53米。(一)、中更新统网纹红土(Q2w)

灰红色、棕红色及灰白色网纹状粘土。底部夹红褐色泥砾岩;顶部含铁锰质薄膜。

(二)、上更新统下蜀粘土(Q2x)

黄褐、褐黄色致密状粘土,含锰质结合及薄膜,夹粉砂质粘土及粉质粘土。

(三)、全新统(Q4)

按成因分:

1、灰黄、黄灰色冲积粘土、粉质粘土及砂砾石层。

2、灰褐、褐灰、棕灰等色湖积粘土及少量黑灰色淤泥层。

3、丘陵坡麓及岗顶分布有灰黄色残、坡积含砾粘土、粉质粘土。

3.2 构造

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孤东翼中段,居东翼第二沉降带(长江沉降带)与第三隆起带(马鞍山-贵池隆起带)交接地带。北侧为中生代火成岩及中、新生成红色盆地沉积,该盆地为宣南盆地之西延部分;南侧属贵池-香口“S”型构造之头部。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印支、燕山、喜山运动三个阶段。区内构造形迹反映较多,印支期的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入侵、褶皱构造及红色盆地的形成;喜山期的抬升运动等均有反映。

一、断层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受到多期的大规模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极为发育。

现分述如下:

(一)、印支期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层

分布于白牙山、包家山、碧山一带,多为中、小型,长0.9-5公里。倾向多为南东,倾角一般50度左右。从中生界三迭系至古生界

泥盆系均可见其反映,造成部分地层缺失与重复。断面产状稳定,多呈闭合状,偶见火成岩脉及热液黄铁矿充填。

(二)、印支期北西及北北东向张性、张扭性断层

分布于齐山、碧山、东湖一带,多为小型,长0.8-2公里,造成地层错落。构造面产状不稳定,多呈开口状。

(三)、燕山期早期北北东压扭性断层

主要分布于东部碧山,多为小型,长0.6-1.5公里,切割北东向印支期构造体系,但未切穿白垩系地层。该类断层倾角较陡(大于45度),产状较稳定,造成部分地层倒转,角砾岩化较强烈。(四)、东西向压性断层

分布于东湖南东,走向近东西,小型,长约2公里。东端为花园巩岩体所截;西端延至东湖石英闪长岩体中,破坏了东湖膏岩层的连续性及完整性,中段为玄武岩充填。

(五)、燕山末期复活性断层

宣南组沉积后,在东西向右行扭动应力作用下,诱发了北西向压性应力场,使原印支期北东向压性断裂构造重新复活。该类断层主要分布于马家山,断层走向多北东,倾角较陡(大于40度),造成中生代红层、火山岩同方向位移。在局部范围内产生逆掩现象。

根据物探、水文地质成果可知,本区北东及近东西向压性~压扭性断层一般为阻水断层,而北西及近南北向张性~张扭性断层又部分沟通各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北东及近东西向断层是本区燕山期

深大断裂,切至地球深部热源,具备热传导条件,根据地热普查资料,池州市范围内张湾温泉、九华山地热都与该期断裂有关,因此本区燕山期深大断裂具有寻找地热温泉巨大潜力。

二、褶皱

区域内褶皱构造较发育,由于地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红层覆盖,多隐伏于地下,现分述之:

(一)、印支期褶皱

贵池倒转向斜:

西北端为白垩系等地层所掩盖,南翼及核部为断裂及火成岩体所破坏。轴迹呈50-70度东方向延伸,长12公里。断层使其截为三段,除东端外,西端及中段轴向及轴面倾向基本一致,轴面倾向南东,轴向北50-70度东。东段褶皱轴向自西向东由北东20度转为北东70度,呈一向北弯凸的弧形,轴面由向南东倒转为正常倾斜。轴向及轴面均呈“S”形扭曲,构成区域上“S”形构造的一段。

(二)、燕山期拗陷及褶皱

1、早白垩系拗陷及褶皱

区内白垩系下统七房村组为裂隙-中心式喷发火山岩,西部十里岗及东部朱公咀为两个相互分割的拗陷。十里岗火山岩拗陷盆地规模较大,呈北东向延伸,至新河以东逐渐封闭,向南西方向延伸,盆地东南以断层为界。火山岩呈单斜状,倾向南东,倾角65度、产状与基

底南陵湖组相近,表明二者褶皱应力方向一致,岩层倒转推测为断层所致。

综上所述,本期褶皱基本上承袭了印支期褶皱应力方向,但强度减弱,褶曲一般较和缓,火山盆地边界常为断层所截,控制了火山沉积的活动地带。

2、晚白垩系拗陷和褶皱

本区位于白垩系上统宣南组红层盆地南缘,呈北东东向延伸,南侧边界不规则,仅部分地段为升降运动的差异性所造成的侵蚀洼地所沉积。

该组地层与七房村组呈不整合接触,呈北东东向单斜,倾向北北西,倾角较缓。

(三)、喜山(早)期拗陷及褶皱

第三系大通群与下伏宣南组推测为继承性沉积,但拗陷中心已向西南迁移。地层呈北东东向单斜产出,向北北西,与宣南组构造线一致。

三、节理

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岩性地层中的节理裂隙有所差异。

三迭系南陵湖组灰岩发育不均匀、且不规则,局部见粘土及红色铁质物充填;志留系砂岩中的节理裂隙多均匀发育,短而直,呈闭合状,以顺层节理为主;砂页岩中节理发育规则,走向节理及倾向节理较发育,岩石受之作用而破碎呈规则扁块状。

动物繁殖学题库

动物繁殖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1隐睾;2副性腺 21生殖激素;2神经激素;3长反馈;4短反馈;5超短反馈;6外激素;7大神经内分泌系统;8小神经内分泌系统;9动物的化学通讯;10动物的物理通讯;11局部激素;12神经内分泌; 31性成熟;2体成熟;3行为系列;4精子发生;5精子发生周期;6果糖酵解;7外源性呼吸;8精子冷休克;9呼吸商;10精子成熟;11精子的趋流性; 41母畜初情期;2发情周期;3季节性发情;4排卵率;5产后发情;6安静排卵;7卵泡期;8黄体期;9自发性排卵;10发情鉴定;11初配适龄;12诱发性排卵; 51人工授精;2精子活率;3精子密度;4精子畸形率;5精液稀释;6变温保存;7液态保存;8冷冻精液;9精液平衡; 61受精;2精子获能;3透明带发应;4卵黄封闭作用;5妊娠识别;6妊娠的建立;7胎盘;8怀孕脉搏;9附植;10精子顶体反应;11卵裂;12子宫拴; 71分娩预兆;2产道;3胎向;4胎位;5胎势;6子宫复原;7产后期;8分娩;9牛胎衣不下;10破水;11努责;12产力;13恶露;14前置; 81发情控制;2同期发情;3诱发发情;4胚胎移植;5超数排卵;6诱发分娩;7核移植;8胚胎分割;9卵子培养;10排卵控制; 91繁殖力;2正常繁殖力;3情期受胎率;4不返情率;5配种指数;6产犊指数;7窝产仔数;8繁殖成活率;9第一情期受胎率;10繁殖率;11总受胎率;12总情期受胎率;13公羊效应; 二、填空题 11家畜的睾丸为()形; 2成年未孕母牛卵巢的形状为()形; 3公畜的交配器官是(); 4母畜的交配器官是();

5精子在()中最后成熟; 6原始卵泡位于卵巢的()部; 7对分子宫二角基部之间的纵隔有一纵沟,称(); 8胎儿的发育场所是(); 21各种家畜孕酮的含量,在卵泡期都低于(); 2前列腺素是()分泌的局部激素; 3催产素分泌的调节一般是()性的; 4调节松果腺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5PMSG是由马属动物子宫内膜的()组织所分泌; 6HCG主要来源于孕妇胎盘绒毛的(); 7在调节家畜繁殖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是(); 8在所有的家畜中,发情周期内雌激素的含量以()期最高; 9对生殖活动有间接调节作用的激素称(); 10控制LHRH分泌调节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基底部的中枢神经();11低等动物中的松果腺是(); 31雄性动物的性成熟一般比雌性动物(); 2精子的头部呈()形; 3精子的呼吸主要在()进行; 4精子的正常运动型式是(); 5精子的发生是在睾丸内的()中进行的; 6对精子起营养、支持作用的细胞称作()细胞; 7精子蛋白质的分解往往表示精子品质已(); 8精子的比重比精清略(); 9新采出的牛、羊精液偏()性; 10新采出的猪、马精液偏()性; 11早期幼畜的性腺对微量促性腺激素缺乏(); 12培育品种的性成熟比原始品种(); 13公畜的初配年龄主要决定于(); 14大家畜的性成熟时间比小家畜(); 15精子向附睾内运行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 16精子最脆弱的部分是(); 17精清中的磷脂主要来源于();

(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_考研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第二章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

1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基础知识巩固 一、昆虫的生殖 雌雄________,________受精,卵生。 二、昆虫的发育 1.昆虫的发育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差别________,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蝗虫、蟋蟀、蚱蜢、蝼蛄等的发育就是这种类型。 2.昆虫的发育经过了、、和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如:菜粉蝶、果蝇、棉铃虫、松毛虫等的发育就是这种类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雌雄_______,_______受精,卵生。受精必须在_______完成。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青蛙的发育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许多差异,幼体生活在_______,用_______ 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______________呼吸。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鸟的生殖 具有明显的_______性。筑巢后,雄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_______行为,如仙鹤跳舞、孔雀开屏等,然后,雌雄鸟交配,精子与卵细胞在_______结合成受精卵。 二、鸟卵的结构 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功能是______________)、胚盘(内有_______,是_______的部位)组成,其中后三部分结构构成了鸟卵的_______ 。 三、鸟的发育 鸟的受精卵在_______就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试卷 及答案

水文学试卷?一、填空题(10*1) 1、水文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得存在、分布、循环物理化 学性质及环境因素得变化规律,预测、预报各水文现象变化情势得一门水利学科。 2、水文循环得重要环节有降水、蒸发、渗流与径流。 3、水资源就是一种再生资源 4、河道中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得连线称为深泓线、 5、河流某一断面得集水区域称为流域。 6、河川径流得成分包括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7、特大洪水得重现期,一般要通过历史洪水调查与考证确定。 8、流城中得湖泊围垦以后,流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比围垦前增大 9、降水得三要素就是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 10、由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得雨量资料年数还不够长,为了能够选得足够数量得雨量样本,且各样本有具有一定得独立性,规范规定取样方法采用年多个样法。 二、判断并改错(10*2) 1、在计算地下热水运动时,可以把渗透系数K当作代表岩层透水性得常数(T) 渗透系数就是表征岩石透水性得重要指标,其大小取决于岩石中空隙、裂隙得数量、规模及连通情况等,可在室内根据达西定律测定,与液体得性质无关.?2、自然界中得水位、流量、降雨、蒸发、泥沙、水温、冰情、水质等,都就是通常所说得水文现象。(T)?3、水文现象得变化,如河道某一断

面得水位、流量过程,具有完全肯定得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与日变化周期。(F)?没有确定得周期 4、水文现象得变化,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因此,水文计算与水文预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成因分析法或数理统计法,或二者相结合得方法进行研究。(T)? 5、一次降雨形成径流得损失量就是植物截留,填洼与蒸发三部分(F) 还有补充土壤缺水(入渗) 6、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减少(F) 增加 7、重现期为一千年得洪水,其含义为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正好一千年出现一次(F) 大于等于这一洪水得事件很长时间内平均千年出现一次 8、设计洪水就是指断面得最大洪水(F) 、符合设计标准要求得洪水 9、含水层与隔水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 10、按成因把自然界得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F)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还有一类就是沉积岩、 三、名词解释(5*4) 1、何谓水文统计? 答:对水文学中常用得数理统计方法有时就叫水文统计法、水文统计得任务就就是研究与分析水文随机现象得统计变化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水文现象未来可能得长期变化作出在概率意义下得定量预估,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得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得需要。 2、径流系数

动物繁殖学知识点整理

1.繁殖(生殖):是指有生命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繁衍与自己性状相似的后代来延续生命的过程。 2.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畜枚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涵盖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繁殖障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妊娘诊断等用技术,也包括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技术,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动物繁殖学的研究意义: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畜种质量; 减少生产资料的占有量; 3.雄性生殖器官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睾丸,生殖腺内上皮细胞排列形成精细管索一睾丸网②中肾管、附争管和输精管一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③生殖结一阴茎④缪勒斯管退化,形成未发育的子宫台 雌性生殖器管的分化:①生殖腺发育形成卵巢,生殖腺表面部分形成皮质索,中央部分形成髓质索②皮质索一原始卵泡③缪勒斯管一子宫、输卵管、阴道。 4.雄性的生殖器官及机能:组成,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尿生殖道、阴茎、阴囊。 睾丸:是雄性动物的生殖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分为游离缘和附着缘(附睾附着侧) 隐睾: 动物出生或成年后睾丸未能进入阴囊,仍留在腹腔内,该动物不做种用。 睾丸的组织结构: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即固有鞘膜,其内 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睾丸白膜,睾丸白膜从睾丸头向 睾丸实质部伸入结缔组织索,构成睾丸纵隔,向四周伸 出的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为中隔,将睾丸分成许多睾 丸小叶,每个小叶内由2-3条精细管组成,精细管在 小叶顶端汇合成直细管,形成睾丸网,盘曲成附睾头。 精细管:是精子产生的场所,其内充满液体,精细管的管 壁由外向内为结缔组织纤维、基膜和复层的生殖上皮 (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 睾丸的功能:①合成并分泌雄激素:精细管之间的间质细 胞分泌雄激素,精细管管壁的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激活素等;②精子生成:由精细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生成; 睾丸支持细胞的主要作用:①参与形成血睾屏障,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生精环境。②支持生精细胞,促进生精细胞转位及精子释放;③分泌蛋白质及细胞因子;④营养生精细胞 附睾:附着于睾丸的附着缘,分为头、体和尾;附睾头由13-20条睾丸输出管组成。机能:①促进精子成熟②吸收作用③运输作用④贮存作用(微酸环境(pH=6.2-6.8)、高渗透压(400)、低温) 阴囊:具有温度调节能力,保护精子正常生成。 输精管:参与形成精液;射精时其强有力的收缩作用使精子射出。 副性腺:由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组成。精囊腺和输精管共同开口于尿生殖道骨盆部精阜。前列腺由体部和扩散部组成。犬无尿道球腺。副性腺的机能:①冲洗尿生殖道(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先排出,冲洗残留的尿液)②稀释、营养、活化和保护精子③运送精子④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尿道球腺分泌物的凝固作用,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尿生殖道:尿生殖道是精液和尿液的共同通道。由骨盆部和阴茎部组成。其中的精阜是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的共同开口。 阴茎和包皮:阴茎为粗细不等的长圆锥形,主要由海绵体组成,内有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勃起时可增大数倍。包皮是双层鞘囊,分为内包皮和外包皮,猪有包皮憩室. 5.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及机能: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部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 [第1章] (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 (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 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 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 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 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 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 (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3) 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A. 地层介质的固体颗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 A 分 水 岭 mm 103.3102431108.010F QT Y 3-43-=???=?=15.0700 3.103≈==X Y a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校重点建设课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组 石家庄经济学院 前 言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阐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 界水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存在形式 和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地下水的特征;地 下水的运动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及形成作用;地下水的 补给、径流、排泄和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 水资源分类和特征;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等。该课程全面介 绍了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 奠定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不仅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内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并考虑 了以下几点:第一,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第二,正 确地理解水文地质概念,避免死板地套用;第三,地下水与 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用 系统观点考察众多因素对地下水的综合影响;第四,不能满 足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应勤于思索,弄清实质。 本次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的修订,是在1997年第一 次建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原库的部分试题作了调整,本试 题库选题涉及书内全部内容,因此,覆盖面宽。同时,考虑 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上题量偏重。 全库共有试题576题。为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共包含 五种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 论述题。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 指正。 编 者 2003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3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6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9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11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13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7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19 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20 第十章 孔隙水·······················································22 第十一章 裂隙 水·····················································23 第十二章 岩溶水·····················································24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26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27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 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 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 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 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 地下水 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 、 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 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 循环和 地质 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 大 循环和 小 循环。 5.水循环是在 太阳辐射 和 重力 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 蒸发 、 降水 和 径流 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 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 8.在水文学中常用 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