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

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的标记方法Time:2009-10-20 AM 10:35Author:bioer Hits: 760 times -

核酸探针已被广泛用于筛选重组克隆、基因多样性的种性检测和真菌种群内及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评价。最早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分辨力强的特点,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也存在着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如成本高、探针半衰期短、放射性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等。而且在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时,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及相应的实验保护设施,还需要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操作,因而限制了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大多通过酶促、光化学和化学手段掺入一种报道基团,这种报道基团可通过高灵敏度的冷光、荧光或金属沉淀等检测系统检测。另外,应用pH电极或感应器技术的电化学检测系统也有报道。在这些检测系统中,灵敏度最高的是生物素- 亲合素检测系统和半抗原-抗半抗原地高辛检测系统。由于生物样品中常含有内源性生物素及生物结合蛋白,生物素标记的核酸探针会发生一些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实验效果。与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同样具有高灵敏度,却减少了非特异性结合的地高辛检测系统,已为人们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地高辛(Digoxigenin ,DIG) 又称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是一种类固醇半抗原分子。其化学结构如图1 所示。

采用人工方法可以将地高辛的线型间隔臂与dUTP 连接起来,形成DIG-11-dUTP,通过随机引物法或PCR法将其掺入到DNA探针中。RNA探针的标记是使用噬菌体信息编码的RNA聚合酶,通过体外转录将DIG-11-dUTP掺入到RNA探针中。寡核苷酸探针的标记则是通过末端转移酶催化,在3'末端加上DIG-11-dUTP/dATP 或DIG-11-ddUTP 尾巴。

对于目的DNA 或RNA 来说,分子杂交后,杂交部分可通过ELISA 实验程序加以检测,即加入一种结合有碱性磷酸酶的地高辛-特异性抗体,它与地高辛半抗原分子形成酶联抗体-半抗原(DIG) 复合物,再加入相应的显色底物,使杂交部分得以显示。

1 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的主要标记方法

1. 1 DNA 探针的标记方法

1. 1. 1 PCR 掺入法

这种标记方法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在Taq 酶的作用下,将DIG-11-dUTP 掺入到新合成的DNA 链中。以本法标记的探针不但灵敏度高,产量也很高。少量的基因组DNA(1ng~50ng) 便可直接通过PCR 进行扩增、标记。

1. 1. 2 随机引物法

用随机引物法可将DIG-11-dUTP 标记于DNA 链上。为得到最佳标记效果,标记前模板DNA 需作线性处理,而且至少要用苯酚-氯仿进行一次抽提,再用乙醇沉淀。100~10000 碱基的模板链均可被有效地标记,但大于10000 碱基的模板链则需要在标记前作限制酶切消化。处理好的模板加入随机引物,按碱基互补原则,随机引物与模板DNA 退火后由Klenow 片段从引物3' 端延伸引物,便可将DIG-11-dUTP 均匀掺入到新合成的DNA 链中。

1. 1. 3 切口平移法

切口平移法DNA 探针技术快速简便,且已非常成熟。先用适量的DNase I 在双链DNA 上打开若干个单链缺口,然后在E. coli DNA 聚合酶I 的5'- 3' 外切活性和聚合活性的共同作用下,在缺口的5' 端切除单链DNA 序列,随之由新合成的带有地高辛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取代。

本法适用于环形DNA 或大于1kb DNA 片段的标记。用于原位杂交的核酸探针,通过切口平移法标记最为有效。因为此方法可通过控制DNase I 的酶活性得到适当的缺口,从而得到长度大小适宜的探针,而探针的大小是原位杂交的一个重要参数,足够小的探针才可能穿透组织或细胞。

1. 2 寡核苷酸探针的标记方法

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筛选基因文库、Southern 印迹、Northern印迹、斑点印迹及原位杂交试验。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有三种方法:3' 末端标记、5' 末端标记以及在探针3' 端加上数个DIG-11-dUTP 分子的尾巴(图2) 。

1. 2. 1 3' 末端标记法

3' 末端标记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个合成的寡核苷酸(长度为14~100bp) 的3' 末端只添加一个地高辛残基(DIG-ddU TP)。用此方法标记寡核苷酸时,除末端转移酶外,无需其它特别的寡核苷酸合成试剂,方便快捷。所合成的探针适合于要求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灵敏度一般的试验,如Southern 印迹、Northern 印迹、斑点印迹及菌落P噬菌斑杂交实验。

1. 2. 2 5' 末端标记法

5' 末端标记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将地高辛标记于寡核苷酸的5' 末端。首先在5' 末端连接上一个氨基连接臂残基,将合成的寡核苷酸纯化后,再使DIG-NHS 与5' 末端的氨基残基发生共价结合,从而形成标记探针。这类探针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3' 端在DNA 合成反应中充当引物,使反应产物得以标记。

1. 2. 3 3' 末端加尾法

3' 末端加尾法是由末端转移酶在探针3' 末端加上数个地高辛残基的尾巴。此方法标记的探针灵敏度较3' 末端标记法要高出10 倍左右,但由于存在长尾巴,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非特异性背景。

1. 3 RNA 探针的标记方法

通过RNA 聚合酶SP6 、T7 或T3 经体外转录可将地高辛标记于RNA 探针上。用地高辛标记的RNA 探针具有很强的信号能力,

且非特异性背景少,在Southern 印迹和Northern 印迹实验中,效果明显优于同为地高辛标记的DNA 探针,可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相媲美。另外,在筛选菌落P噬菌斑及原位杂交的实验中,RNA 探针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由于DIG与UTP之间的键合对碱性不敏感,可通过碱处理方法得到所需大小的探针。

2 影响探针标记方法选择的因素

使用地高辛系统时,可根据地高辛系统的不同用途、所获得的用以制备探针的模板类型、以及探针可达到的灵敏度,选择探针标记方法。总体而言,DNA 模板的纯度越高,标记的效率也越高。在进行标记前,应使用苯酚、氯仿抽提DNA 模板。此外,对于随机引物标记DNA 的方法而言,在标记反应之前,先将模板线性化并加热变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寡核苷酸来说,在其3' 末端加上DIG-11-dUTP 的尾巴前,应该先经过凝胶或HPLC 纯化。

3 杂交技术

使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其杂交动力学、杂交条件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探针相似。探针的性质不同,杂交温度和时间也不同:DNAP不含甲酰胺:杂交温度为68 ℃,时间≥6h ;DNAP含50 %甲酰胺:杂交温度为42 ℃,时间≥6h ;寡核苷酸P不含甲酰胺:杂交温度为54 ℃,时间1~6h ;RNA - RNA 杂交(RNA 探针) :杂交温度为68 ℃,时间≥6h ;RN A - DNA杂交(DNA 探针) :杂交温度为50 ℃,时间≥6h 。

地高辛标记探针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稳定性很强。分子杂交后,杂交液中仍旧含有大量没有退火的地高辛标记探针,只要将这些剩余溶液倒回塑料试管中,分别在- 20 ℃(DNA探针) 和- 70 ℃(RNA 探针) 妥善储存,其稳定性至少可以保持一年之久。在使用这些探针时只需解冻后加热至95 ℃,变性10min 即可。如果杂交液中含有甲酰胺,则需68 ℃变性10min。

此外,在杂交这一环节中,为了避免探针浓度过高而产生干扰背景,有必要在正式杂交前先进行一次模拟杂交,以筛选最适的浓度。

4 地高辛标记探针的显色检测

4. 1 化学发光检测

化学发光检测能通过X 光片记录下很轻微的信号,其检测过程分四个步骤完成。首先使用封闭剂对杂交后的膜进行处理,以阻止抗体对膜的特异性吸引,然后加入结合有碱性磷酸酶的抗地高辛半抗原的抗体(Anti-DIG-AP) ,形成酶联抗体- 半抗原复合物,再加入化学发光底物CSPD 或CDP-StarTM(Boehringer Mannheim 公司的产品) ,使其与膜上的杂交探针所结合的抗体复合物充分反应,最后在X 光片上曝光,以记录化学发光信号。化学发光检测在尼龙膜上的效果优于在纤维素膜上的效果。

4. 2 化学显色

化学显色同化学发光检测的显色原理相同,都是通过类似ELISA 实验的程序加以检测,不同的是化学显色加入的显色底物是5-溴-4-氯-3 吲哚酚磷酸盐(也称X-磷酸盐,BCIP) 和氮蓝四唑盐(NBT),它与酶联抗体- 半抗原(DIG) 复合物在酶促作用下发生反应,于数分钟内开始呈现蓝紫色,随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深,通常于24h 终止反应。

DNA实验技术:原位杂交实验要求及步骤

原位杂交组织(或细胞)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属于固相分子杂交的范畴,它是用标记的DNA或RNA为探针,在原位检测组织细胞内特定核酸序列的方法。根据所用探针和靶核酸的不同,原位杂交可分为DNA-DNA杂交,DNA-RNA杂交和RNA-RNA 杂交三类。 根据探针的标记物是否直接被检测,原位杂交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法主要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及某些酶标记的探针与靶核酸进行杂交,杂交后分别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显微镜术或成色酶促反应直接显示。间接法一般用半抗原标记探针,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半抗原定位,间接地显示探针与靶核酸形成的杂交体。 原位杂交最初是以同位素标记探针进行的。尽管同位素标记(如35S,3H,32P等)仍然广泛使用,但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素标记探针和地高辛标记探针),更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一、基本要求 1. 组织取材:组织取材应尽可能新鲜。由于组织RNA降解较快,所以新鲜组织和培养细胞最好在30 min 内固定。 2. 固定目的是: (1)保持细胞结构; (2)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DNA或RNA的水平; (3)使探针易于进入细胞或组织。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多聚甲醛,与其它醛类固定剂(如戊二醛)不同,多聚甲醛不会与蛋白质产生广泛的交叉连接,因而不会影响探针穿透入细胞或组织。 3. 增强组织的通透性和核酸探针的穿透性: (1)稀酸处理和酸酐处理:为防止探针与组织中碱性蛋白之间的静电结合,以降低背景,杂交前标本可用0.25%乙酸酐处理10 min,经乙酸酐处理后,组织蛋白中的碱性基团通过乙酰化而被阻断。组织和细胞标本亦可用0.2 M HCl处理10 min,稀酸能使碱性蛋白变性,结合蛋白酶消化,容易将碱性蛋白移除。 (2)去污剂处理:去污剂处理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通透性,利于杂交探针进入组织细胞,最常应用的去污剂是Triton X-100。注意:过度的去污剂处理不仅影响组织的形态结构,而且还会引起靶核酸的丢失。

原位杂交原理及具体操作

原位杂交原理及具体操作

原位杂交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原位杂交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二、原理 原位杂交组化(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属于分子杂交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杂交,再应用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在核酸原有的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原位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浓度下,使具有特异序列的单链探针通过碱基互补规则与组织细胞内待测的核酸复性结合而使得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核酸得到定位,并通过探针上所标记的检测系统将其在核酸的原有位置上显示出来。 当然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顺序(即某种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杂交双链。 探针的种类按所带标记物可分为同位素标记探针和非同位素标记探针两大类。目前,大多数放

射性标记法是通过酶促反应将标记的基因掺入DNA中,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有3H、35S、125I 和32P。同位素标记物虽然有灵敏性高,背底较为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和环境均会造成伤害,近来有被非同位素取代的趋势。非同位素标记物中目前最常用的有生物素、地高辛和荧光素三种。 探针的种类按核酸性质不同又可分为DNA探针、cDNA探针、cRNA探针和合成寡核苷酸探针。cDNA 探针又可分为双链cDNA探针和单链cDNA探针。原位杂交又可分为菌落原位杂交和组织原位杂交。 菌落原位杂交(Colony in situ hybridization)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菌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 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以释出DNA。将NDA烘干固定于膜上与32P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号,并与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组织原位杂交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它与菌落的原位杂交不同。菌落原位杂交需裂解细菌释出DNA,然后进行杂交。而原位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一质粒制备 1质粒的转化和扩增 1.1制备XL1-Blue感受态细菌 1.取400uLXL1-Blue菌种加入到含200mlLB培养基的锥形瓶中,37℃、100rpm 培养4h,离心,倒置,以冰冷的0.1mol/LCaCl_2重悬细菌,冰浴30min,离心,弃上清,倒置,再加4ml(含15%甘油)冰冷的CaCl2重悬细菌,分装(200μ/tube),-80℃保存。 2.转化:在冰浴中将1管XL1-Blue感受态菌解冻,将浓度为2ng/μ1的质粒DNA4μ1加入到8Oμ1感受态菌中。 3.轻轻摇匀,冰浴30min。 4.42℃热激9O秒,然后迅速冰浴2min。 5.加入LB培养液(无氨苄青霉素)0.8ml,在37℃,100转/min水浴孵育60min。 6.取200μl菌液铺于琼脂板上(涂有X-Gal(20mg/ml)-IPTG(200mg/ml)的LB-氨苄青霉素50mg/ml,1μl/ml培养基),待菌液全部被吸收后,倒置平板于37℃培养12-16h。 1.2鉴定和挑选含重组质粒的菌落 1.用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接种到10ml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液的离心管中,于37℃,200转/分培养2h,取1ml之一Eppendorf离心管,加 50μl10mmol/L EDTA(pH8.0)。 2.加入50μl新配置的0.2mol/LNaOH、0.5%SDS、20%蔗糖溶液后,振荡30秒。 3.在70℃温育5min,然后冷却到室温。 4.加1.5μ14mol/LKCl和0.5μ1含0.4%溴酚兰染液,振荡3O秒后,冰浴5min。 5.12000g,4℃离以3min,以除去细菌碎片。 6.制备1%的琼脂糖凝胶(含EB0.5μg/ml),取50μl上清液加入到样品孔中,其中一孔加入中等分子量DNAMarker。恒压50V,进行电泳。 7.当溴酚兰迁移到凝胶全长的2/3-3/4时,停止电泳,在紫外灯下检查质粒DNA 分于量的大小是否与转入质粒相符。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961年Hall开拓了液相核酸杂交技术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核酸分子单链之间有互补的碱基顺序,通过碱基对之间非共价键的形成,出现稳定的双链区,形成杂交的双链。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克隆、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核酸自动合成仪的诞生,大大丰富了核酸探针的来源,新的核酸分子杂交类型和方法不断涌现。按其作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固相杂交和液相杂交两种:液相杂交是指参加反应的两条核酸链都游离在溶液中,而固相杂交是将参加反应的一条核酸链固定在固体的支持物上常用的有硝酸纤维素滤膜,其它如尼龙膜、乳胶颗粒和微孔板等),另一条参加反应的核酸链游离在溶液中。固相杂交有菌落原位杂交(colony in situ hybri dization)、斑点杂交法(Dot blot)、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印迹杂交( N orthern blot)和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即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液相分子杂交技术包括吸附杂交、发光液相杂交、液相夹心杂交和复性速率液相分子杂交等。 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由来及发展 原位杂交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如上所述,属于固相核酸分子杂交的范畴。但它区别于固相核酸分子杂交中的任何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菌落杂交系细菌裂解释放出DNA,然后进行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法是以鉴定DNA中某一特定的基因片段,而Norhtern印迹杂交法是用以检测某一特定的RNA片段的。它们都只能证明该病原体、细胞或组织中是否存在待测的核酸而不能证明该核酸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存在的部位。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Gall和Pardue首先用爪蟾核糖体基因探针与其卵母细胞杂交,确定该基因定位于卵母细胞的核仁中。与此同时,Buongiorno– Nardell i和Amaldi, John及其同事等相继利用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了细胞或组织的基因定位,从而创造了原位杂交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Orth(1970)应用3H标记的兔乳头状瘤病毒cRNA探针与兔乳头状瘤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杂交,首次用原位杂交检测了病毒DNA在细胞中的定位,但当时的工作多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或培养细胞,探针均采用同位素标记。 由于同位素标记探针具有放射性既污染环境,又对人体有害,且受半衰期限制等缺点,科学工作者们开始探索用非放射性的标记物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Bauman(1981)等首先应用荧光素标记cRNA探针做原位杂交,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获得成功。Shroyer(1982)报道用2,4二硝基苯甲醛(DNP)标记DNA探针,使该DNA探针具有抗原性,然后用兔抗DNP的抗体来识别杂交后的探针,最后经免疫过氧化物酶的方法来定位杂交探针。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有采用,但因敏感度不够高,应用不够普遍。 Pezzella(1 987)创建了用磺基化DNA探针来做细胞或组织原位杂交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DNA探针的胞嘧啶碱基磺基化,利用单克隆">克隆抗体识别磺基化探针,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对杂交结合的探针进行定位。本法的优点是磺基化DAN探针标记简便,不需作缺口平移标记,敏感度也较高。但自生物素和高辛标记探针技术建立后,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是Brigat(1983)首先建立的,它利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在组织切片上检测了病毒DNA,通过生物素与抗生物素结合,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显示系统显示病毒DNA在细胞中的定位。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病毒学和病理学的临床诊断中。这种生物素标记技术又叫酶促生物素标记技术。另一种叫光促生物素标记核酸技术,该技术是用光敏生物素(Photobiotin)标记核酸。目前应用的光敏生物素有乙酸盐和补骨脂素生物素,它们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光敏基团、连结臂和生物素(图20-1)。在强光下,不需酶反应,光敏生物素的光敏基团即可与核酸中的碱基相结合。光敏生物素标记核酸,方法简单,灵敏度也不低,但标记效率不高,每100~150个碱基才能标记一个生物素,对于短的基因探针特别是寡核苷酸探针不宜使用,以免因标记数过少而影响灵敏度(Forster et al 1985)。 近年来,地高辛(Digoxigonin)标记技术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Boeringer Mannhem Bio-ch emisca于1987年将地高辛标记的有关试剂及药盒投放市场。和其它非放射性标记物一样,地高辛较放射性标记系统安全,方便、省时间。同时在敏感性和质量控制方面比生物素标记技术要优越,可以检测出人基因组DNA中的单拷贝基因。地高辛标记法显示的颜色为紫蓝色(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显色系统),有较好的反差背景。 核酸探针根据标记方法的不同可粗略分为放射性探针和非放射性探针两类。根据探针的核酸性质不同可分为DNA探针、RNA探针、cDNA探针、cRNA探针和寡核苷酸探针等。DNA探针还有单链DNA(Single st randed, ssDNA)和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sDNA)之分(详见十九章)。早期应用的主要是DNA探

荧光原位杂交 综述

荧光原位杂交(FISH)综述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用操作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1.发展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可以用来对核酸进行检测和定位。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只和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核酸杂交,可用于染色体上基因的定位,或在分子生态学中用来标记不同分类细菌或古菌中的核糖体RNA[1]。1969年,Pardue等和John两个研究小组发明了原位杂交技术,放射性标记的DNA 或28s RNA 被杂交到细胞制备物上,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m icroautoradiography, MAR)检测杂交位点,这一技术可以在保持细胞形态完整性的条件下,使核酸序列在细胞内被检测[2]。 2.原理 通过特定分子的荧光标记探针在细胞内与染色体上特意的互补核酸序列原位杂交,通过激发杂交探针的荧光来检测信号。由于荧光燃料收到一定波长的(即激发波长)的光激发后会发射荧光(即发射波长),所以就滤光镜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的光,即可显示某一特定的荧光染料,于是就可以直接显示特定细胞核中或染色体上的DNA序列间相互位置关系[2]。 原位杂交的处理:染色体上杂交的位点提供了DNA探针序列的定位信息。所以应用该方法时,需打开维持染色体DNA双螺旋结构的碱基配对以使其形成单链分子(这称为DNA变性)。只有这样染色体DNA才能与探针杂交。变性染色体DNA而不破坏其形态的标准方法是将染色体干燥在玻璃载玻片上,再用甲酰胺处理[1]。

3.关于探针的发展 早期原位杂交技术中探针是放射性标记的,但这个方法并不令人满意,因为放射性标记很验证同时满足灵敏度和分辨率这两个原位杂交成功的必要条件。灵敏度要求放射性标记具有高中辐射能(例如用32P标记),当标记物能量过高时,会因为信号散射导致分辨率过低。如果使用低辐射能的放射性标记物,如 3H可以得到较高的分辨率,但由于灵敏度低而需要长时间曝光,并由此导致背景过高,难以分辨出真正的信号。20世纪80年代后期,非放射性DNA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些标记将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结合起来,适用于原位杂交。 现已设计出具有不同发光特性的荧光标记物,因此有可能将一组不同的探针与单个染色体杂交,并分辨出每种杂交信号,从而测定出各探针序列的相对位置。为了得到最高的灵敏度,探针的标记需要尽可能大一些。在过去这就意味着探针必须是相当长的DNA分子,通常是至少40kb的克隆片段。现在已发展出将较短的DNA分子进行标记的技术,对长度的要求已不那么重要。 构建物理学图谱时,克隆的DNA片段可被简单地看作另一种类型的标记物,但在实际应用,由于克隆的DNA片段确定了DNA序列,将其作为标记应用则具有另一层含义。因此,克隆间位置关系的确定提供了基因组图谱与其DNA序列间的直接联系。如果探针是长的DNA片段,至少对于高等真核生物,就可能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探针中可能含有一些重复的DNA序列,因此探针可能与染色体上多个位点杂交,探针在使用前要与来自被研究组织的未标记DNA混合。这种DNA可以是总的核DNA(即代表了全基因组),但如果使用富集重复序列的片段更好。加入未标记DNA的目的在于与探针中的重复序列结合并将其封闭,使随后的原位杂交完全由单一序列驱动(Lichter et al.,1990)。这样非特异性杂交即可被减少或完全消除[1]。 4.荧光染料 常用的荧光染料的DAPI(在UV 光激发下发出蓝色荧光)、FITC和荧光素(蓝光 下发出绿色荧光)以及罗丹明和德克萨斯红(绿光激发下产生红色荧光)。由于FISH 的信号空间分辨率高。不同的DNA 探针可以用不同的半抗原标。再用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Vol.25No.1200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李华芝 李秀艳 徐亚同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系上海,200062) 摘要该文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技术原理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还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16SrRNA寡核苷酸探针微生物群落结构 Applicationof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to Envi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LiHuazhi LiXiuyan XuYatong (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 Inthispaper,basicprinciplesanditsevolutionofFISHwereintroduced,thenitsapplicationsinenvi- ronmen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studiesweresummarized,itsproblemsandshortageswerediscussedinanex-aminationofpast,presentandfutureapplications,andperspectiveswereexpectedaboutthistechnology. Keywords FISH16SrRNAoligonucleotideprobe 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元素的生物进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借此了解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长久以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方法一直是建立在分离和培养的方法上,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精确地反映混合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对于一些培养条件要求较苛刻或未被培养的细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因此用传统培养方法所得出的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建立和发展一种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且发展迅速,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具有保守序列的16SrRNA上。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杂交法、PCR法、SSCP法、DGGE法、TGGE法、 RFLP法、ERIC-PCR法和克隆基因文库分析法等, 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或其它不依赖培养技术的方法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推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基于 PCR的方法可能会在扩增反应中引入误差,降低所 得信息的精确度。荧光原位杂交(FISH)作为一种不依赖PCR的分子分析技术是以上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有益补充,它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或人工的微生物环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同时对微生物群落进行评价。目前,FISH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物学中,已成为微生物群落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复杂的混合微生物群落进行及时监控和准确鉴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污染治理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969年,Pardue等[2]和John[3]两个研究小组开发 了原位杂交技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或28SrRNA与爪蟾卵细胞制备物进行杂交,进行显微 放射自显影检测。这一技术可以在保持细胞形态完整的条件下,检测出细胞核酸序列,自此,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进化、肿瘤病人和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分析以及多种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得到应用。1988年,Giovannoni等[4]首次将FISH技术引入细菌学研究中,使用放射性标记rRNA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微生物。随着荧光标记的发展,非同位素染料逐渐代替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资助(2003AA601020) 净水技术 WATERPURIFICATIONTECHNOLOGY16--

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1、使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石蜡切片的RNA原位杂交第一天 1)二甲苯于37℃脱蜡2次,每次15分钟; 2)无水乙醇浸泡2次,每次3分钟; 3) 95%乙醇浸泡2次,每次3分钟; 4) PBS清洗3分钟; 5) 2%焦碳酸二乙酯室温下浸泡10分钟; 6) PBS清洗10分钟; 7)加入胃蛋白酶25ul/ml,37℃孵育15分钟; 8) PBS清洗2次,每次3分钟; 9) 0.2N的HCl孵育30分钟; 10)PBS清洗2次,每次3分钟; 11)0.25%无水乙酸和0.1M三乙醇胺孵育10分钟; 12)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13)预杂交缓冲液孵育30分钟; 14)准备核酸探针混合物:使用预杂交缓冲液稀释探针,85℃加热5分钟,置于冰块中10分钟; 15)杂交;第二天 16)将玻片置于SSC中2次,每次5分钟以去除封片; 17)PBS清洗3分钟; 18)RNA酶A溶液中(或0.1-1ng/mlPBS中),37℃孵育30分钟; 19)PBS清洗5分钟; 20)室温,2×SSC清洗10分钟; 21)37℃,1×SSC清洗10分钟; 22)37℃,0.5×SSC清洗10分钟; 23)缓冲液A孵育10分钟; 24)缓冲液A(1%正常绵羊血清和0.03%三重氢核X-100)孵育30分钟; 25)加入抗地高辛抗体(1/200的上述缓冲液,来自Boehringer Mannheim),37℃孵育3 小时; 26)缓冲液A清洗2次,每次10分钟; 27)缓冲液B清洗2次,每次5分钟; 28)制成NBT/BCIP暗处保存30-60分钟,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背景尚佳,显色时间可延长到16小时;29)停止缓冲液B的反应,用水进行简单的清洗; 30)固红,脱水以及封片进行核的复染。 2、使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石蜡切片的原位DNA杂交第一天 1)二甲苯于37℃脱蜡2次,每次15分钟; 2)无水乙醇浸泡2次,每次5分钟; 3) 95%乙醇浸泡2次,每次5分钟; 4) PBS清洗5分钟; 5) 2%焦碳酸二乙酯室温下浸泡10分钟; 6) PBS清洗5分钟; 7)加入胃蛋白酶25ul/ml,37℃孵育10分钟; 8) 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9) 0.2N的HCl孵育30分钟; 10)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11)0.25%无水乙酸和0.1M三乙醇胺孵育10分钟;

原位杂交ISH方法

原位杂交技术(ISH)步骤与注意事项 材料 (一)仪器:光学显微镜、烤箱、温箱、水浴箱、电吹风机 (二)器皿:塑料反应盒、玻片架、洗涤杯、微量移液器、Eppendorf 管 (三)试剂: 1.DEPC (所有的试剂以此配制,注:DEPC致癌,应在通风下进行,并避免接触皮肤;含有Tris 中不能用DEPC) 3.0.2mol/L HCl 1.72ml 浓HCl,加ddH2O至1000ml 4.20%冰醋酸20ml 冰醋酸,加ddH2O至100ml 5.蛋白酶(50μg/ml) 6.溶液I: 含0.1mol/L Tris、0.1mol/L NaCl、2mmol/L MgCl2、0.05% Triton X-100 取12.1g Tris; 5.85g NaCl; 0.41g MgCl2·6H2O,溶于800ml ddH2O中,再加入0.5ml Triton X-100,用HCl调pH至7.5,加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7.溶液II: 含0.1 mol/L Tris、0.1mol/L NaCl、50mol/L MgCl2。方法:取12.1gTris;5.85g NaCl ; 10.15g MgCl2·6H2O,溶于800ml ddH2O中,用HCl调至9.5 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8.4%多聚甲醛:A液:称4g多聚甲醛,加40ml ddH2O,加温至60℃后,边摇边滴加1mol/L NaOH至全部溶解。B:液:1.69g NaH2PO4·2H2O,加30ml ddH2O至溶。C液:0.39gNaOH 溶于20ml ddH2O中。先将B液与C液混合后再加入A液,以1mol/L NaOH或HCl调pH 值至7.2~7.4,加ddH2O至100ml。4℃保存。 9.去离子甲酰胺:新的。 10.20×SSC:含有3mol/L NaCl, 0.3mol/L SSC。取175.32g NaCl,加ddH2O,充分溶解后,加88.2gSSC,溶解后加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11.硫酸葡聚糖(1mg/ml),取硫酸葡聚糖1g溶于1ml灭菌水,-20℃下保存。 12.50×Denhart液:含1% BSA,1% Ficoll-400(水溶性聚蔗糖),1% PVP-40(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别称取1g BSA,1g PVP-40,1g Ficoll-400,用少量的ddH2O溶解混合,加ddH2O 至100ml。过滤灭菌,贮存于-20℃下备用。 13.亲和素---碱性磷酸酶(Av-AP)200U/200μl 14.底物显色液 15.50%甲酰胺50ml甲酰胺,加50ml 2×SSC,混匀后备用。 16.0.1mol/L pH 7.4 PBS.。称取43.2g Na2PO4·2H2O,溶于少量ddH2O,分别溶解后将二者合并,加入127.5g NaCl至完全溶解,加ddH2O至15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使用时作10倍稀释。 17.2%BSA。取0.1g BSA,溶于5ml溶液I中。 杂交前标本处理 试剂配制与准备 A 0.1mol/L PBS, pH 7.0 B 0.2% DEPC C 4%多聚甲醛 D 0.1mol/L HCl E 200μg/ml RNase A F 蛋白酶K,稀释成含0.5-1μg/ml, 必要时用1-3或5μg/ml(用10 mg/ml贮存液稀释) G 0.1%甘氨酸, 用0.1mol/L PBS, pH 7.5配制 H 2×SSC, 1×SSC, 用20×SSC贮存液稀释配制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表示重点中的重点 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 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5.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直径约0.1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6.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 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纤 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 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7.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 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 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 斑状,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分子量小于1500D 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 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 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8.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质膜内褶):是上 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 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 的长杆状线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 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 转运。 9.▲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 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功能活跃 时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 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它具 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 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主要 合成和分泌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10.▲plasma cell(浆细胞):从B淋巴细胞来, 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 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 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 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 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11.▲mast cell(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 碱性颗粒的细胞。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 圆,染色深,居中,;胞质内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 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 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 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 粒被释放。 12.▲macrophage(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 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 改变。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 则。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 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 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状隆起。胞质内含 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 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细胞膜 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13.mesenchyme cell(间充质细胞):一种分化程 度低、无紧密联系,分化能力很强的细胞。大,呈 星形,细胞间以突起互联成网;核大,卵圆形,核 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 增殖能力强。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 胞、肌细胞、血细胞、内皮细胞等。成体的结缔组 织内仍保留有未分化的间充细胞。 14.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未分化 的间充质细胞):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 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 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 及创伤修复时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 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 复。

原位杂交技术步骤

1.For each prob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set up a separate 100-ml PCR in a 0.5-ml sterile tube, as tabulated below. Either.cDNA inserted in plasmids or genomic DNA can be used as templates for the PCR (see REAGENT SETUP for details on primer design). 每个探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0.5 -ml无菌管设立一个独立的100毫升PCR,正如下面的表。另外。互补脱氧核糖核酸插入到基因组DNA质体或可用作模板PCR(见试剂设置有关底漆设计)。 **注意关键: 1.很多版本的实验反义核酸探针可以作为一种控制背景染色(见试剂设置)。然而,我们相信最好的方法来演示特异性是获取相同的空间限制表达模式使用不同的非重叠探测器相同的基因。 2.小心不要污染pcr.使用无菌试管和过滤器的技巧和戴手套 3.另外,PCR扩增,cDNAs质粒中可以使用约束线性化酶,独特的站点位于5¢(反义核酸探针)或3¢(对感官探测)来插入。净化的线性DNA可以通过苯酚/氯仿萃取乙醇沉淀紧随其后。 2| Run the PCR using the conditions tabulated below. 使用下面列出的条件运行PCR **暂停点:把扩增好的pcr产品放4℃降温和在-20℃贮藏几个星期。 3| Add the 100-ml PCR to a Microcon YM-50 column and add 400 ml of sterile water. Centrifuge for 15–20 min at 1,000 g at room temperature. 加入100毫升PCR到Microcon YM-50列并加入400毫升的无菌水。在室温下1000g离心15 - 20分钟。 **注意关键:膜应该是干的。如果没有再离心 4|Place the Microcon column into a new microfuge tube (provided in the kit), add 20ml of sterile water, vortex briefly and then turn the Microcon column upside down. Spin for 1 min at 1,000 g at room temperature to recover the DNA. 把小层析柱放在一个新的离心管(在这个工具包中提供),增加20毫升的无菌水、短暂离心,然后颠倒层析柱。自旋1分钟1000 g在室温下恢复了DNA **注意关键:离心的步骤应该快速。离心机1分钟只是为了避免样本太干。 5|Check the quality, quantity and size of the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 by loading 1/20 of the preparation on a 1% (wt/vol) agarose gel in 1 TBE buffer. DNA should appear as a band and not as a smear. The 1/20 of the preparation should contain at least 40 ng of DNA. 通过装载1/20的稀释液在1*的TBE buffer缓冲液中的1% (wt/vol)的琼脂糖凝胶检查PCR的扩增产物的质量

原位杂交的方法

原位杂交 1 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根据实验室已有的p8基因cDNA全长序列,用premier primer5.0设计引物p81和p82, 以卤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346bp的产物,用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引物编号引物序列长度 p81 TGCGGACGAAACAGGAAG 18 bp p82 GCTCAAACAGTGA TGCCAGT 20 bp 2)目的片段克隆 a. 在无菌离心管中加入连接载体的各种成分,载体与片段的摩尔比控制在1:3-1:8,根据凝胶电泳检测后的浓度及载体与片段分子大小来计算摩尔比。加入成分及比例如下: 目的PCR片段 5 μl pGM-T载体(约50ng/uL) 1 μl 10×T4 DNA Ligation Buffer 1 μl T4 DNA Ligase(3U/uL) 1 μl 无菌去离子水 3 μl 总体积10 μl b. 轻轻弹动离心管以混合内容物,短暂离心。置于PCR仪中16℃过夜连接,反应结束后将离心管置于冰上。 c. 向铺好的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固体平板表面加入16 μl的IPTG(50mg/ml)、40 μl的X-gal (20mg/ml),使用无菌的弯头玻璃棒将其均匀的涂开,避光置于37℃培养箱1-3小时,使溶解X-gal的二甲基甲酰挥发干净。 d. 将10 μl的连接产物加到100 μl DH5 感受态细胞中,轻弹混匀,冰浴半小时,将离心管置于42℃水浴90秒,取出管后立即置于冰浴上放置2-3分钟,其间不要摇动离心管。向离心管加入500 μl 37℃预热的LB(不含抗生素)培养基,150rpm摇床37℃振荡培养45分钟。目的是使质粒上相关的抗性标记基因表达,使菌体复苏。将菌液于4000g下离心10分钟,去掉上清,加入100 μl培养液重溶并加入到配制好的LB固体培养基上,用无菌的弯头玻璃棒轻轻将细胞均匀涂开。待平板表面干燥后,倒置平板,37℃培养12-16小时。 e. 挑取白色菌落直接进行PCR检测,筛选转化子。 f. 将转化子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吸取1mL菌液送至大连宝生物公司进行序列测序。 3)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取6 μl以测序的重组质粒,选取NcoI内切酶37℃酶切4h。酶切反应体系为20 μl: 质粒 6 μl 10xK Buffer 2 μl NcoI酶 1 μl 0.1% BSA 2 μl 灭菌水9 μl 终体积20 μl 取酶切前后的质粒各4 μl,经1%琼脂糖电泳检测,确认酶切完全,将酶切产物用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作为探针合成的模板。 4)探针合成 按罗氏DIG RNA Labeling Kit (SP6/T7)试剂盒使用指南,标记反义RNA探针。 使用的所有试剂和器皿均经去RNase处理,合成方法如下:先准备反应体系。冰上向RNase-Free的微离心管中顺序加入下列试剂: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工具,特别是对一些染色体数目异常和复杂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架起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之间的桥梁。本文主要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探针制备和临床应用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FISH;荧光原位杂交;临床应用;产前诊断;肿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SUN Jingjing,YAN Shouq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 Abstract:FISH is a powerful molecular cytogenetic technique which allows rapid detection of numerical and complex chromosome aberrations on interphase cells and metaphase spread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nventional chromosome banding analysis and molecular genetic DNA studies.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FISH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in clinic genetic diagnostics. Key words: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enatal diagnosis; Tumor DN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应用非放射性荧光物质依靠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序列位置的方法[1]。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灵敏度高以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基因定位、基因作图、基因扩增,产前诊断及哺乳动物染色体进化研究等领域。 1 FISH技术的产生 1969年Gall和Pardu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探针检测细胞制片上非洲爪蟾细胞核内的rDNA获得成功之后,Pardue等同年又以小鼠卫星DNA为模板,利用体外合成的含3H 的RNA为探针成功地与中期染色体标本进行了原位杂交,从而开创了RNA-DNA的同位素原位杂交技术[2],但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74年Evans第一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基因定位的准确性。1981年,Langer等首次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探针(bio-dUTP)成功地进行了染色体原位杂交,建立了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Nonisotopic in situ hybridization),至此,以荧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制片上进行基因原位杂交的技术建立起来。1985年这项技术被引进到植物。1986年,Cremer与Licher等分别证实了荧光原位杂交技

基因组学考试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 一、基因组 1、基因组(genome):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的总和,是指生物细胞中所有的DNA,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 2、基因组学: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研究手段,以生物体全部基因为研究对象,在全基因背景下和整体水平上探索生命活动的在规律及其外环境影响机制的科学。 基因组学包括3个不同的亚领域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 二、基因组序列复杂性 1、C值是指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以基因组的碱基对来表示。每个细胞中以皮克(pg,10-12g)水平表示。 C 值悖理(矛盾)(C-value paradox):在结构、功能很相似的同一类生物中,甚至在亲缘关系十分接 近的物种之间,它们的C值可以相差数10倍乃至上百倍。 C值反映了总体趋势上,随着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的增加,各分类单元中最小基因组的大小随分类地位的提高而递增。 2、序列复杂性 单一顺序:基因组中单拷贝的DNA序列 重复顺序:基因组中多拷贝的基因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组分为非均一性,可分为3种类型:快速复性组分、居间复性组分、缓慢复兴组分 三、基因与基因家族 1、基因家族:是真核基因组的共同特征,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因基因加倍和趋异,产生了许多在DNA序列上基本一致而略有不同的成员。 包括编码RNA的基因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2、隔裂基因(split gene):指基因部被一个或更多不翻译的编码顺序即含子所隔裂。 3、异常结构基因分类 重叠基因:编码序列彼此重叠的基因,含有不同蛋白质的编码序列。 基因基因:一个基因的含子中包含其他基因。 反义基因: 与已知基因编码序列互补的的负链编码基因,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可以干扰靶基因mRNA转录与翻译。 4、假基因:来源于功能基因但已失去活性或者改变原来活性功能的DNA序列. 四、基因组特征比较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复杂性较高的生物基因组结构松弛,在整个基因组围分布大量重复顺序(小基因组重复序列较少,大基因组重复序列急剧扩增);含有大量数目不等的线性DNA分子,并且,每个长 链DNA都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结构;含有细胞器基因组(所有真核生物都具有环状的线粒体DNA,植物细胞还含有环状的叶绿体DNA。)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 :原核生物基因数目比真核生物少,大小在5 Mb以下;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更紧凑;(极少重复序列;重复基因的数量远远低于真核生物;不存在含子,基本都是编码序列,无断裂基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