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12.为什么夜间出动?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1.(2018中考·江苏省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2018中考·江苏省泰州)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1) (2)题。(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2分) (2)赏析划线句。(4分) 答: 3.(2018中考·江苏省无锡)阅读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4.(2018中考·江苏省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中考·江苏省扬州)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5分)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完整版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2016福廸省福州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亊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晱圆缺,此亊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月亮。 唯愿家人,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2016福廸省龙岩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三、【2016福廸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 2.万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亊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2016甘肃省天水市】

送友人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送友人》赏析题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石壕吏补充阅读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翻译◆ 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请问一下啊,你们这些官兵们,这个小小的城巿已经没有壮丁可供征戍了耶!官差们回答我,征兵的府帖是昨天晚上才发下来的,要我们征召十六岁的小丁入伍。我说,十六岁的小朋友个子那么矮小,怎么有能力防守王沁郑?哎!肥肥壮壮的男孩,有母亲相送,而枯瘦的男孩就只能孤孤单单地无人告别。 天已经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小朋友们啊!擦擦你们的眼泪,不要把眼睛哭坏了呀!要是把身体给哭坏了,你们就只剩一身白骨,谁给你们收尸啊!这个世界终究是无情的啊!朝廷的军队在相州打仗时,大家都急切地盼望安史之乱能就此平定,谁晓得,皇帝那么胡涂,贼人那么狡猾,使得整个军队都溃散了。 不过没关系,国家现在正有充足的粮食,在旧京勤练士兵,戍守的时候须挖掘壕沟,而用不到水,平常闲来无事就牧牧马,差役是很轻的啦!更何况有王师的照料,待遇是很优裕的喔。所以,送行的人也别哭得那么伤心,仆射们一个个都像兄长那样亲切,你们可以放心地让小朋友们当兵去啦! 1.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是通过表现的。 2.“中南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况乃王师顺”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1. 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是通过”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新安吏的答话表现的 2.自然引出后面对服役者那番劝慰的话 3.这里明确表示出诗人支持平叛的态度,诗人关切人民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反映了诗人虽充满深切同情,却又勉强中男放心入伍的矛盾心理。 4、两诗均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潼关吏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据此归纳作答。(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 4、 5、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1] 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附答案)_ 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附答案)_ 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石壕吏默写。 ⑴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周公恐惧流言日, ⑵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⑷夜来城外一尺雪,__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 |0 人阅读|0 次下载| 练习一、基础部分1 、 ,禅房花木深。 o 。⑸ 有吏夜捉人。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老妪力虽衰,夜久语声绝,【阅读训练】惟有乳下孙。请从吏夜归。如闻泣幽咽。 2、3、4、5、“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老妇的 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急应河 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独与老翁别”中的“独” 字突出了什么?( 2 分) 2 分) 2 分) 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征 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为什么夜间出动?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2、

2 、 解释加点词语。 凭轩 涕泗流 ( .. 卖炭 。 赠君一法决 狐疑 ( . 市 南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 无人,唯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 .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幽咽。天明 ,世称“ ” ,他的作品被称为 )已( )唯( )从( ) 3、 翻译句子: 夜久 4 、请说说作者在诗 —*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 外 文言文 我们在《石壕吏》中学习了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内 心感受的方法,可以在《新 婚 别》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菟丝 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 妻,席不暖君床。暮 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父母养我 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往,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 女,久致罗 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 永相望。 1 、划线处运用了比喻,请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吟应觉月光寒。 得钱何所营 .( ) ) ⑻时挑野菜和根煮, 外泥中歇 ( . ) ) 二、课内文言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 .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 虽衰,请从 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 。 2 、 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1 、作者是 _______ 解释文中加点字。逾(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中考诗歌鉴赏题集.doc

中考诗歌鉴赏题集 诗歌鉴赏:4分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分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与诗歌内容相符的表达即可) 0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k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等。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弄的美妙。 (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2分)唯愿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月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表达方式上看,首句撤写景物,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述(记叙)事件,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在疔发诗人自己的情怀,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全诗辛辣讽刺了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意境深邃,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犀利。 10.诗歌鉴赏。(4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答: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2分) (2)全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情景交融(融情于情),表达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其三》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向往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浑浊污秽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感情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答: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晋朝)(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9.选择题。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0.理解性默写。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以 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 和“三吏”。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 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3分) 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7.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_A)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剖析

------------------------------------------------------------精品文档--------------------------------------------------------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班级:初三姓名: 甫旅夜书怀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赏析】天边原野辽阔,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试题】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涌 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①垂和答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 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考点:意境、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2. 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考点:写作技巧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考点:思想情感)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一、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情的意境,表达了诗(景、人、事、物这首诗联描写,创设(情感、理想、志趣 、体会意(二 、概括意境特点(幽静、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②联系背景,发挥想①捕捉意象,把握 特 / - 1 -9

《望岳》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望岳》赏析题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尊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训练】: 一、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5、为什么夜间出动? 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8、《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й?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 ??????nbsp;。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2017中考诗歌鉴赏真题

一、【2017福建省】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二、【2017广东省广州市】 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三、【2017广西贺州市】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2分)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家书抵万金”传颂千古,请作简要赏析。(2分)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四、【2017广西柳州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4.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以诗为赠(回赠)。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2分) 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五、【2017贵州省安顺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赤壁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赤壁》赏析题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3.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8.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9.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1.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2.选择题。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