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摘要:采区巷道布置有其基本要求,影响因素有煤层层数、间距,煤层倾角、厚度等,采区联合布置有利于集中生产、掘进及维修费用低、占用设备少、采区服务年限长、回采率高:

采用联合布置方式应考虑石门长度是否经济合理、煤层埋藏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

关键词:矿井;采区;巷道;联合布置

1 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及影响因素

1.1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矿井的生产技术的发挥作用,关系到工作面、采区甚至整

个矿井的生产效果、科学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应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1)有利于矿井优化集中生产。采区能力能满足矿井能力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增产活力。(2)具备完善的生产系统,如运输、通风、疏水、排矸、行人、材料运输、供电、压风、

贮煤等系统都应完善。各生产系统要有利于机械作业效能的充分发挥,并尽可能为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创造条件。

(3)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尽量减少设备台数、简化生产系统、减少掘进率(特别是

减少岩巷掘进率)。做到以较少的巷道。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4)合理留设各类煤柱,尽可能提高采区回采率。

(5)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其它的有关要求,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2影响采区巷道补助的因素。

影响采区巷道布置的因素很多,生产能力、设备状况、围岩性质、地质构造、顶板类型、采

区涌水、采煤方法都影响采区巷道布置。但决定采区巷道布置形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煤层层数和各煤层的间距。如系单一煤层或煤层群间距较大时则形成单一煤层的布置

方法,如系近距离煤层群则可能采用联合布置形式。

(2)煤层倾角。缓倾斜、倾斜煤层的巷道布置与急倾斜煤层比有显著的差异。

(3)煤层厚度。薄及中厚煤层属于一同类型的布置方式,厚煤层由于采用的采煤方法不同,布置方式有显著的变化。

2 采区联合布置的优点

用一组共用的巷道来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叫采区联合布置。共同巷道包括采区上(下)山、

分阶段巷道和采区峒室。共用巷道一般开掘在煤层群最下面的薄煤层内或煤层群下面的底板

岩石中。共用的采区上(下)山或分阶段巷道用石门或溜煤眼与各煤层联结。当煤层层数较多,层间距各自不同时,往往把相近的几个煤层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共用一套巷道,这样的

布置方式叫分组联合布置。采区联合布置是巷道布置的一项重要改进。它有以下优点。

2.1有利于优化集中生产。

在采区内可布置较多的工作面同时生产,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同时可以相应地减少矿

井生产采区数目,缩短生产战线,减少辅助生产环节、节约机械设备和人员,提高劳动生产宰。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说明书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4.10.20~2012.10.26 设计成绩: 工程技术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专业:采矿工程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高级工程师 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根据大雁矿务局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的地表条件、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等资料对该采区进行模拟设计。 北二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1200m,倾角7°-12°,平均倾角11°,北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5Mt/a。本设计为一矿一井一面生产。开采标高为+350-+121m。 所需仪器设备:尺子、图版等绘图工具 成果验收形式:说明书手稿、打印稿及电子版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开采设计》、 《采矿学》、《矿山机械》、《煤矿电工学》、《矿山压力极其控制》、 《采矿工程师手册》 时间 安排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

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专业: 采矿工程 班级: 学号姓名: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大雁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设计任务与要求 见《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教学大纲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课程小组评定 评定成绩: 课程负责人:

前言 巷道是连接一个矿井地面与地下的交通要道,它担负着全矿井的运输,行人,通风等所有重大任务,是一个矿井的根本。学完《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等课程后,我们对于巷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紧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进行的这次课程设计,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生产所遇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次设计是根据老师给我们的大雁三矿北二采区的资料为基础而进行的。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采取概况,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采区生产系统,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应该掌握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的初步方法。本次设计是在参考了《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煤矿安全规程》等资料设计而成,由于受水平和时间限制,本次设计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一、采区设计的内容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

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 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 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 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 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 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

最新采区及采掘工作面防突设计编制题纲资料

一、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一)采区瓦斯地质概况 1. 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稳定性、煤的结构类型及工业分析、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围岩性质及厚度、水平(采区)煤层(附综合柱状图说明)、可采储量、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断层与火成岩分布、水文地质情况。 2. 瓦斯赋存情况 分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成分、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原始参数、钻孔穿过煤层时的瓦斯涌出动力现象、邻近区域瓦斯地质情况。 (二)采区设计说明 1. 采区巷道布置 2. 采区供电、运输、行人等生产系统 3. 煤层开采顺序、采煤工艺、工作面接替顺序等 (三)通风系统说明 通风系统必须独立可靠。 (四)防突设施(设备)设置 (五)防突设计 1. 区域综合防突设计 (1)区域预测情况 说明区域预测(开拓前预测)的方法、临界值及区域划分结果等。 (2)区域防突措施 ①开采保护层 保护层的选择、沿走向及倾斜的保护范围及抽采被保护层瓦斯的方式等。 ②预抽煤层瓦斯 预抽煤层瓦斯的方式选择、钻孔控制范围、钻孔参数设计、封孔要求等。

(3)确定区域效果检验的方法 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临界值的确定,检验区域内钻孔分布设计。 (4)确定区域验证的方法 石门揭煤、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进行区域验证的方法的选取及临界值的确定。 2. 局部综合防突设计 (1)确定工作面预测方法 采用的临界值、最小预测超前距等。 (2)工作面防突措施工程设计 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的专项防突设计、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专项防突设计。 (3)确定工作面效果检验方法石门及其他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及钻孔的布置及临界值的确定。 (4)安全防护措施 采区避难所设置、反向风门、挡栏、远距离爆破措施、压风自救系统等。 3. 首采面防突工程量 主要通风系统、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各类钻孔工程量等。 (六)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 (七)抽采系统设计(抽采系统、瓦斯计量安设) (八)附图 1. 瓦斯地质图 2.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标明瓦斯治理巷道,并要反映钻场、钻孔布置参数等。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1章采区概况 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4.5米。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 第一节煤系及煤层 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 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 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 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 (m) 岩性特征 伪顶页岩0.15灰黑色,多植物化石,局 部赋存

直接顶粉砂岩 2 - 4粉粒砂岩,不稳定 基本顶中细砂岩 6 - 10灰-灰白色细砂岩粒,较厚 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 工艺流程斜切进刀→打三角煤→割煤→移架→推溜→斜切 进刀 进刀方式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 劳动组织采用“三八”制作业,中班检修,早、夜班生产 第2章采区及巷道布置 第1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 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 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将采区五个区段,每个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00m,区段斜长为180m,护巷煤柱宽为15m。 第2节采区车场形式及采区上下山布置 根据采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需求,采区的井底车场采用立井折返式井底车场,上部和中部均采用单甩顶板绕道式车场,下部车场为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井底车场设在采区东部。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一、采区位置、边界及范围 石壕矿四采区位于陇海铁路以南区域,采区北部边界以陇海铁路煤柱为界,东、西及南部边界为矿井边界。该区域走向NW~SE,倾向NE,走向长1.3~2.4km,倾斜宽0.55~1.85km,面积为2.3119km2。 二、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根据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经统计:四采区可采储量为:781.5万吨。采区生产能力按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9.3年。 三、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及比较 根据郑州设计院2011年11月编制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南风井工程初步设计》,四采区按单翼采区进行布置,将采区上、下山巷道布置在陇海铁路南侧煤柱线内,以减少煤柱损失。 +200m水平南翼轨道运输大巷与四采区回风巷(直接与南翼回风井相连)向南延伸进入铁路以南区域后,四采区即分为上下山开采,本设计考虑先采上山部分,后采下山部分。采区上、下山巷道分别按二条考虑,即轨道上、下山和皮带上、下山。设计考虑便于回采巷道与准备巷道连接,并根据矿方实际生产经验,将采区轨道上、下山布置在煤层底板距煤层15m的岩层中或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 的大占砂岩中,作辅助提升和回风巷;皮带下山沿二1煤层顶板布置在二1煤层中,作主提升和进风巷。采区中部设置一条胶带运输大巷,布置在二1煤层底板距煤层约20m的岩层中,并通过二采区胶带下山延伸段、二采区集中运煤巷与主井底煤仓相连。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结合石壕矿四采区所处位置以及目前矿井实际生产情况,本设计筛选出三个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现分述如下:方案一(轨道下山分段,沿底布置): 设计综合考虑采区运输、通风需要、准备巷道与回采巷道的联接关系,将四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 四采区下山部分分为两段施工,在+80m水平设置辅助水平,并布置一个中部水仓、泵房,四采区轨道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其连接处与胶带运输大巷之间设置一个采区缓冲煤仓。 轨道下山上段通过上部车场与-200轨道大巷相连,通过回风联络巷与四采区回巷相连。皮带下山上段的上部与四采区皮带上山连通,下部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皮带下山下段亦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 在四采区最下部再布置一个下部水仓、泵房。采区变电所、采区避难硐室均布置在四采区下山的上部车场附近。 方案二(轨道下山分段,沿顶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轨道、皮带下山布置的位置也同方案一,轨道下山上、下段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的大占砂岩中。 方案三(轨道、皮带下山不分段,沿底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下山部分不分段,采区轨道、皮带下山直通采区下部边界附近,在采区下部布置一个水仓、泵房。采区皮带下山中部通过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并布置一个采区中部车场将胶带运输大巷与轨道下山连通。采区皮带下山需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1 煤层地质特征 3.1.1 煤层赋存情况 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1煤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一1煤。二1煤厚0~9.38m之间,平均厚度为2.70m。煤层倾角平均17°,煤层赋存稳定。一1煤厚0~4.41m之间,平均厚度为2.46m,煤层倾角与二1煤相近,煤层结构简单。 3.1.2 煤质与地质情况 1、煤质分析 采区内一 1 煤为中灰、低挥发分、高硫分、低磷分、高热值、中等软化温度灰、呈小块状及碎粒状的贫煤。二1煤为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低磷分、特高热值、较高软化温度灰、粉状贫煤。煤的抗碎强度特低,可磨性指数属易磨煤,CO2反应性较弱,高热稳定性,结渣性中等。 2、煤层顶底板 ①二1煤:煤层直接顶以中-细粒结构的大占砂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局部含夹矸。 ②一1煤:煤层直接顶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和石灰岩为主,煤层位稳定,结构简单,偶含1~2层夹矸。 3、水文地质 本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尚属简单,主要充水因素有:二1顶板砂岩和断层破碎带裂隙淋水、一1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和大气降水。全井田的正常涌水量465.46m3/h,最大涌水量为805.25m3/h。 3.1.2 煤层瓦斯、自燃、发火特征 ①一 1 煤层只有一个孔取到瓦斯样,瓦斯资料没有或较少,勘探报告没有评 述。二 1 煤层瓦斯含量0.093~17.391 m3/t2daf,平均5.354 m3/t2daf。 ②本区二 1煤火焰长度为5mm,加岩粉量为10%,二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一 1 煤未做煤尘爆炸性试验,根据邻区郜城井田试验结果:加岩粉50~55%,火 焰长度达25~30mm,一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③一 1煤自燃倾向等级属不自燃-易自燃,二 1 煤属不易自燃。 3.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2.1采区及首采区划分 根据矿井煤层及地质分布,本井田设计单水平开采,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其中二1煤上下山各一采区,一1煤上下各一采区。矿井首采区位于二1煤上山采

采区巷道布置.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 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 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 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 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5.1.4 地温 根据九龙岗矿长观孔资料,本井田所在地区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垂深30m,相应的温度为16.8℃。 本井田地温梯度介于0.75~2.07℃/hm之间,其中东部高于西部,属地温正常区。总体来看,本井田地温具有深高浅低和东南略高于西北的变化特点。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3-1 采区下山布置 3-1.1方案选择 根据二水平所在位置及地质情况,经过矿井多次研究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I:在五2±0大巷距西下山150米处向下布置两条下山300米,然后采用片盘式布置,向西前进式回采至井田边界,斜巷采用双钩串车提升,大巷采用夹线式电机车运输,总回巷布置在五2±0大巷煤柱中。此方案的优点是:初期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可以探明深部煤层赋存情况。缺点是:煤柱损失大,回采率低,巷道维护费用大,采掘不能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需采用串联通风,在向前推进时,遇地质变化带时改造困难,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方案Ⅱ:采用采区式布置 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 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2西下山 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根据两种方案比较,由于现矿井采掘接替比较宽松,初选第二种方案,其首采区为二采区,本次设计即为二采区设计。 3-1.2 采区下山 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3-1.3采区车场 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3-1.4采区总回风巷 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3-1.5 区段平巷布置 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设计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布置采面机风巷,采用单巷布置,根据五2煤层顶底板岩性,设计机风巷沿走向布置在煤层中,距采空区边缘2-5m。 3-1.6 采区硐室 采区变电所:在轨道下山与运输下山之间距五±0大巷250m处700米处布置分别采区变电所,变电所长度40米,锚喷支护,断面

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煤工艺的设计项目计划书

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煤工艺的设计计划书 第一章 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 采(盘)区或带区概况 第二节 采(盘)区或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 采区(盘区)或带区生产能力, 150万吨/年 2.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γ???=M L H Z c 式中: C Z ——采区工业储量,万t ; H ——采区倾斜长度,1150m ; L ——采区走向长度,2400m ; M ——煤的厚度,M 1=3.5m ,M 2=6.0m ; γ——煤的容重,1.30t/m 3; 1c Z =1150×2400×3.5×1.3=1255.8万t 2c Z =1150×2400×6.0×1.3=2152.8万t C Z =1c Z +2c Z =1255.8+2152.8=3408.6万t C P Z Z c k ?-=)( 式中: k Z ——设计可采储量, 万t ; C Z ——工业储量,万t ; 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 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分别取左右边界煤柱各5m ,上部防水煤柱与下部护巷煤柱各30m ,中部留60m 停采线煤柱,则

对于3#煤层:%75%12.998.2152/)884.188.2152(/)(2222>=-=-=c c Z P Z C 则2#、3#均满足采区回采要求。

第三节 采区或带区内的再划分 一、确定工作面长度 煤层左右边界各有20m 的边界煤柱,上部留30m 防水煤柱,下部留30m 护巷煤柱。因为该矿地质构造简单,煤层附存条件较好,瓦斯涌出量小,另外现代工作面长度有加长趋势,且采煤工艺选取的是较先进的综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考虑到设备选型及技术方面的因素,综采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50~240m ,巷道宽度为4m ~4.5m,本采区选取4.5m ,且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 ,一个中厚煤层的一个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巷道间留较小煤柱,取5米。 采煤工作面长度为: n n L n P q H L /]2)1(2[21??--?-?-= 式中:1L ——工作面长度,m ; 2L ——区段平巷宽度,m ; H ——采区倾向长度,m ; q ——采区上下边界预留煤柱宽度,m ; P ——护巷煤柱宽度,m ; n ——区段数目,个; 1L =[1150-2×30-5×(n-1)-4.5?2?n]/n ∈(150,240) 因为4.3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毕业设计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第一节矿区概述 ................................................ .. 1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 (2) 第三节煤层特征 ................................................ .. 5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10) 第一节井田境界 ................................................. 10 第二节矿井工业储量 (10) 第三节矿井可采储量 (12)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3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13)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3 第四章井田开拓 ................................................ .. 14 第一节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 14 第二节矿井基本巷道 (19) 第五章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 29 第一节煤层的地质特征.. (29)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 30 第三节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 32 第六章采煤方法 ................................................ .. 36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 (36) 第二节回采巷道布置 (42) 第七章井下运

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采区概况 (1)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交通 (1)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 (1) 一、地层、地质构造 (1) 二、水文地质特征 (1) 第三节煤层 (2) 一、煤层情况 (2) 二、煤层顶底板岩性、机械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3) 三、煤层综合柱状图 (3) 第四节采区参数计算 (4) 一、采区储量 (4) 二、采区生产能力 (5) 三、采区服务年限 (5) 第五节采区灾害因素及安全条件 (6) 第二章采区准备 (7) 第一节采煤方法、采区参数及准备方式选择 (7) 一、采区参数 (7) 二、采区主要设备 (7) 三、准备方式选择 (9)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9) 一、采区巷道布置初选及可行性方案确定 (9) 二、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参数确定 (10) 四、煤层开采顺序、工作面个数及接替顺序 (11) 第三节掘进顺序 (12) 第四节采区生产系统与设备配置 (13) 一、运煤系统 (13) 二、运料系统 (13) 三、采区通风系统 (13) 四、排水系统 (15) 六、瓦斯抽排系统 (15) 一、通风管理规定及措施 (15) 二、运输管理 (15) 三、防瓦斯、煤尘管理措施 (16) 六、安全防护措施 (17) 八、防治水措施 (17)

第一章采区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交通 龙湖煤矿位于XX市东南60余公里处。矿井主、副井筒位于井田中央,主井地理坐标为:北纬60°30′30″,东经120°30′30″。 矿井西南临近铁路,距火车站15公里,矿区专用铁路在此与铁路接轨;井田西部20km左右有高速公路,矿井北有省道,有矿区公路与之相连,交通便捷。 矿井范围内地形平坦,但多为荒地,无村庄及居民居住,地形呈东高西低的趋势变化,标高在+580~+650m之间。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地质构造 本采区位于井田东部,东至断层为界;西临2采区;南至一水平4采区下限为界;上下标高分别为+490、+350。本采区为1采区,是本矿井的首采区。本采区中开采的煤层为1#、2#、3#煤层。采区走向长1800~1550m,倾斜宽560~590m,面积963125m2。 采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向东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地层倾角6—15°。采区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1、褶曲 向斜:向斜轴由井田北部向井田南部沿伸通过,向南倾伏,两翼对称,地层倾角17—20°。 2、断层 井田南正断层:位于本井田南侧,东西走向,倾向为正北,落差150—100m,倾角80°左右。但对本采区较小影响。 3、岩浆岩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煤层及煤质均不受岩浆岩的影响。 二、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气候温和,属北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据宿县气象站资料,本区自建井以来,最高气温36.3℃,最低气温-4.l℃,最大月降水量625.1mm,月最低降水量为40.1mm;最大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一、采煤工艺及设备 (一)原设计方案 原设计中选用采煤方法选用比塞洛斯DBT欧洲公司提供的全自动化RHH型底拖式刨煤机、薄煤层液压支架及自动化PMCR型设备。为实现刨煤机刨头、刮板输送机、推移千斤顶和液压支架的同步协调工作,配套选用PMCR计算机电液控制系统。工作面实行无人自动化管理。 (二)修改原因 1、技术发展方面 对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刨煤机开采工艺,二是薄煤层综采采煤工艺,三是螺旋钻采煤机开采。其中螺旋钻采煤更适合0.7m以下煤层的开采,且生产能力较小,不适宜于本矿煤层条件。 2005年以前,国内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技术在设备和工艺方面水平均不理想,综采设备主要是薄煤层滚筒采煤机质量不过关,维修率高,开机率较低,薄煤层工作面生产能力一般低于20万t/a。而当时的国外引进刨煤机开采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相比不成熟的薄煤层滚筒采煤机优势明显,因此,原设计选用刨煤机采煤法开采比较合理。 随着朱家店项目的推进,经过近10年发展,国内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薄煤层滚筒采煤机工作面生产能力可达到50-60万t/a,在此背景下刨煤机开采与滚筒采煤机相比,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综合方面略显不足。 2、国内实例 2003年左右,山西省陆续从德国DBT公司引进了3套刨煤机,其中晋煤集团引进1套,在凤凰山矿实施开采;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引进1套,在马兰矿使用;同煤集团引进1套,在晋华宫矿应用。据了解,3处刨煤机工作面在使用1-2年内均已升井,原因是刨煤机对地质条件要求苛刻,特别是在工作面底板不平时会造成“飘刀”或“啃底”,煤层中出现夹石的情况下刨煤机易断链,出现打刨刀和刨链断链事故,所以刨煤机不能刨石头,过断层必须搬家,受煤层变化

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指导书

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指导书 煤采09级 矿区概况: 一.煤层赋存条件: 1.工作面概况 23502 工作面位于二水平三采区东部,北为南串业保安煤柱,东为三采东部为开拓区,西为采区回风及运输大巷,南为采区集中皮带及集中回风巷。工作面标高为+283~+296M地面位置: X:3717.483~3470.795 Y:0983.444~1351.489 2.煤层赋存情况: 该工作面为5#煤层,该面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西部薄,变化在0.3-2.0M之间,大部分煤厚小于1.5M,中部较稳定,变化在1.6-2.0M之间,东部基本稳定。大部分厚度为1.6M-2.5M。工作面醅薄,东南—西北方向较稳定,由于煤层薄,在出现断层的两侧煤厚变化大。煤层走向基本呈北东方向,倾斜为东南方向,煤岩类型为半亮型。 3.工作面概述 ①工作面长度:上面105M ,小面44M(变化),下面100M(待掘 ②煤层倾角2°--16°,平均4° ③煤层走向长335—475M ④小面12624T 上面92565T 二.主要地质构造: 该面大致由一轴向北东的倾状背斜构成,轴线从S6-S4向东展布和倾状,两翼倾角变化较大,南X基本呈单斜构造,北翼从S11号测点向S16测点开始上升,又形成一轴向为北东的次级向斜两翼倾角不一,南翼为5°--7°,北翼8°--15°,工作面构造趋势对回采影响不大。 该面巷道揭露断层构造及地鼓见下表,预计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大,巷道易变形。

七.本工作存在问题: 1.由于该面为东进首采面,顶板含水层较完整,顶板冒落后上部含水层进入工作面应作好排水工作,完善排水系统。 2.工作面扔为带水压工作面,推进中应注意观察顶底板,以防陷落柱导水。 3.工作面中部有一钻孔CQ43封孔定为甲级,推进中应防止上部水导入。 4.地鼓处顶板较易破碎,应作好支护工作。 5.推至F1、F2断层时,应防止断层导水引起顶板漏顶,应加强支护工作。 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资料 一.采区基本资料及设计题分配方式 1.采区基本资料 采区煤层走向,倾斜长度,煤层产状(X度、走向、倾向、倾角值)围岩岩性及厚度等参 2.设计题的分配方法: 设计人自愿结合,由班长和学委协调共分六个设计组,相应以ABCDEF六组基本资料为依据进行设计。 二.设计要求: 1.作出采区设计设定地层柱状图,岩性描述参阅所发资料。 2.确定上山数目,位置,布置类型,上山与煤层间的相互位置。 3.设计两个回采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布置及与上山间的联系方式。 4.选定采区车场,绞车房,及变电所形式。 5.选定一定比例尺,作出①采取巷道布置平面图②沿轨道上山剖面图,必要时作出局部放大图。 6.算出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万吨掘进率 三.应提交的设计成果: 1.采区设计说明书,包括对设计要求诸项确定的依据,设定采区地层柱状图附在其

某矿井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某矿井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一、采煤方法: 1.采煤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本井田赋存2号、3号、5号三层可采煤层,首采2号煤层,2号煤层为倾角为11°的缓倾斜厚煤层,平均厚度5.51m,在采区范围内,煤层结构单一,赋存稳定。 井田内2号煤层厚度小于4.0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二采区北部,其中H401钻孔厚度为1.73m,SK2钻孔厚度为3.15m,井田内其他钻孔厚度均大于4.0m。由H401钻孔、SK2钻孔控制的区域即二采区(2号)北翼,面积为36万m2,厚度小于4.0m的区域占全井田2号煤层可采面积的22%,采煤方法选择时主要考虑厚度大于4.0m的区域。 2号煤层伪顶为灰黑色泥岩,厚度0.05~0.3m,一般0.1m,在采煤时随煤层同时垮落。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平均厚度2.49m,岩石层面平整,层理清晰,内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一般发育两组节理,节理间距5~10cm,砂质泥岩抗压强度20.0-24.0MPa,平均21.6MPa,抗拉强度0.5-0.9MPa,平均)为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有时与煤层直接接触,厚度变化较0.7MPa;老顶(K 2 大,2.42-3.95m,平均3.16m,回采时较难冒落。底板为深灰色细砂岩,平均厚度3.81m,厚度稳定,抗压强度62.4-69.6MPa,平均66.7MPa,抗拉强度3.2-3.6MPa,平均3.4MPa。 合理的采煤方法是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关键。影响采煤方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地质构造、煤层埋深、煤层赋存状况、煤层厚度及硬度、煤层结构、顶、底板条件、煤质条件及矿井生产能力等。依据本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选择采煤方法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 1)适应煤层地质和开采条件,提高工作面单产,保证矿井合理集中生产和稳产。 2)简化采煤工艺,减少生产环节,节省巷道和设备,降低掘进率,尽量不掘或少掘岩石巷道。 3)可靠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4)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节约开采成本。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几个问题 摘要:采区巷道布置有其基本要求,影响因素有煤层层数、间距,煤层倾角、厚度等,采区联合布置有利于集中生产、掘进及维修费用低、占用设备少、采区服务年限长、回采率高: 采用联合布置方式应考虑石门长度是否经济合理、煤层埋藏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 关键词:矿井;采区;巷道;联合布置 1 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及影响因素 1.1采区巷道布置的基本要求。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矿井的生产技术的发挥作用,关系到工作面、采区甚至整 个矿井的生产效果、科学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应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1)有利于矿井优化集中生产。采区能力能满足矿井能力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增产活力。(2)具备完善的生产系统,如运输、通风、疏水、排矸、行人、材料运输、供电、压风、 贮煤等系统都应完善。各生产系统要有利于机械作业效能的充分发挥,并尽可能为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创造条件。 (3)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尽量减少设备台数、简化生产系统、减少掘进率(特别是 减少岩巷掘进率)。做到以较少的巷道。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4)合理留设各类煤柱,尽可能提高采区回采率。 (5)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其它的有关要求,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2影响采区巷道补助的因素。 影响采区巷道布置的因素很多,生产能力、设备状况、围岩性质、地质构造、顶板类型、采 区涌水、采煤方法都影响采区巷道布置。但决定采区巷道布置形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煤层层数和各煤层的间距。如系单一煤层或煤层群间距较大时则形成单一煤层的布置 方法,如系近距离煤层群则可能采用联合布置形式。 (2)煤层倾角。缓倾斜、倾斜煤层的巷道布置与急倾斜煤层比有显著的差异。 (3)煤层厚度。薄及中厚煤层属于一同类型的布置方式,厚煤层由于采用的采煤方法不同,布置方式有显著的变化。 2 采区联合布置的优点 用一组共用的巷道来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叫采区联合布置。共同巷道包括采区上(下)山、 分阶段巷道和采区峒室。共用巷道一般开掘在煤层群最下面的薄煤层内或煤层群下面的底板 岩石中。共用的采区上(下)山或分阶段巷道用石门或溜煤眼与各煤层联结。当煤层层数较多,层间距各自不同时,往往把相近的几个煤层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共用一套巷道,这样的 布置方式叫分组联合布置。采区联合布置是巷道布置的一项重要改进。它有以下优点。 2.1有利于优化集中生产。 在采区内可布置较多的工作面同时生产,有利于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同时可以相应地减少矿 井生产采区数目,缩短生产战线,减少辅助生产环节、节约机械设备和人员,提高劳动生产宰。

多煤层联合布置开采巷道通风和运输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c15687118.html, 多煤层联合布置开采巷道通风和运输优化 作者:李海波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2017年第06期 摘要:为了解决某地在一采区多煤层回采工作面运输、出煤及回风系统巷道布置上的缺陷,在二采区开采前,考虑通风和运输问题,提前布置准备巷道、优化回采工作面系统巷道。优化后,巷道通风良好,一条系统巷道能够服务于多个回采工作面的生产。不仅简单合理,而且延长了系统巷道服务周期,节约成本高达74%。 关键词:联合布置;系统巷道;一巷多用;通风 中图分类号:T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412 (2017) 06-062-03 工业技术创新 URL: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ac15687118.html, DOI: 10.14103/j.issn.2095- 8412.2017.06.015 引言 阳泉煤业集团安泽登茂通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在某地一采区2号、3号煤层联合布置开采过程中,由于回采工作面系统巷道布置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导致一条巷道仅服务一个回采面、角联通风系统存在、轨道运输与皮带运输交叉、系统巷道布置复杂,出现了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1]。本文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在二采区开采前,提前考虑两翼开 采过程中通风和运输系统的优化。目标是做到通风系统简单、合理,避免角联通风巷道,力求一巷多用,延长系统巷道服务周期。 1 煤层赋存及煤质 可采煤层:本井田批采2~10号煤层,其中2、3、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不可采煤层。2号、3号煤层分述如下: 2号煤层位于某组中部,下距3号煤层间距5.95~19.59 m,平均13.10 m。2号煤层厚度1.25~1.53 m,平均1.38 m。结构简单,不含夹石,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底板为泥岩,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3号煤层位于某组中下部,下距10号煤层间距77.78~106.04 m,平均85.50 m。3号煤层厚度0.90~1.83 m,平均1.49 m。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一层夹矸,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底板为泥岩,为基本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2 一采区巷道布置及既存问题

优化采区巷道布置创造安全可靠的作业场所

优化采区巷道布置创造安全可靠的作业场所 单忠祥 (龙煤鹤岗分公司开拓技术处,黑龙江鹤岗154100) 摘要该文阐述了优化采区巷道布置创造安全可靠的采煤作业场所的重要性,以兴安煤矿为例列举了采区巷道的改进过程及方法。关键词巷道布置优化采区上山消防火巷道 中图分类号TD822+.2文献标识码A 采区系统包括:运输、通风、下料、消防火、排矸和供电等。采区系统是否合理是由采区设计及采区巷道布置来决定的,因此,优化采区设计,不断改革巷道布置,提高采区抗灾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鹤岗分公司兴安煤矿为保证采区系统合理,在巷道布置上做了下述各项改进。 1改革采区上山布置 1.1采区上山布置状况 兴安煤矿采区上山一般只布置两条,一条为机道上山,主要是运输和入风,另一条是轨道上山,负责下料、回风及行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延深,采区瓦斯涌出量加大,这样采区的两条上山就满足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采区回风的有害气体难以控制,轨道上山带电而且常有人行走和作业,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对新区设计时增加了一条专用回风上山,对生产的采区也增补了专用回风上山,专用回风上山和采区回风巷连接,这样采煤工作面的回风直接进入专用回风上山及专用回风巷排出,专用回风系统没有人员和电源,减少了事故隐患。 1.2采区上山选择合理坡度 采区上山坡度选择是否合理对上山的使用和施工影响很大,坡度选择过大:(1)会使上山施工增加难度,设备的使用、固定和移动比较困难,兴安煤矿已发生过多起施工大坡度上山上移耙斗机时耙斗机下滑伤人事故;(2)上山在生产使用时行人及提升困难,而且也不安全;如果是机道上下山,运输设备安装维护困难,坡度过大运煤时容易造成块煤滚落、煤尘飞扬,增加煤尘事故隐患。如果坡度选择过小,虽然对行人及使用安全可靠,但它的工程量大,会使掘进费用增大,经多年的生产实践,将采区上山坡度选在22 25?为宜。 1.3采区上山上部车场的形式 采区上山上部车场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平车场,另一种是甩车场,平车场工程量少,在车场内调车 *收稿日期:2011-08-03 作者简介:单忠祥(1961-),男,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地采专业,大专学历,工程师,现任龙煤矿业集团鹤岗分公司开拓技术处副主任工程师。人员工作时行走方便,但它很容易发生在车场上运行矿车时(在没卧闸时)将矿车误推到变坡点造成跑车事故。甩车场工程量比平车场工程量大,但它在车场内调车时比平车场安全,车场内在调车前矿车就得挂上钩头,因矿车是通过绞车拖拉在车场内运行。 在新区设计上把采区上山上部车场的形式改为甩车场布置,减少了采区上山上部车场调车时跑车事故。 2采区消防火巷道布置 兴安煤矿开采的主力煤层50%有自燃发火倾向;有发火史的煤层在11、17 -1 、17 -2 、18、21、22、30等7个煤层。这些煤层自燃发火期3 10个月。 兴安煤矿在开采三水平北边18层三区三段综放面过程中煤层自燃发火(现在已封闭),该区是推广区,没有布置灌浆巷道,三段综放面瓦斯涌出量大,为稀释瓦斯采取增大入风量,综放工作面开采的速度慢,而且该煤层发火期短只有4个月,在防火上采用了煤层注水、采空区注灰注氮技术,没起到作用,采用传统的打钻灌浆方法又没有灌浆打钻的巷道,因此导致煤层自燃发火。 在开采三水平北边18层三区二段π放面时,也是因没有专用灌浆巷道导致煤层自燃发火,导致封闭采区。 2007年兴安煤矿开采四水平11层中部区布置了集中轨道巷,该煤层发火期只有3个月,瓦斯涌出量也很大,工作面配风也较大,但这个区从2005年5月开采到2008年1月结束,开采历经近33个月没有发火,主要原因是该区布置了集中轨道巷,可在集中轨道巷中随着综放面开采,向采空区打钻进行预防性灌浆,做到随采随灌。 2007年至今兴安煤矿对易发火煤层的采区在设计和巷道布置上都布置了集中轨道,使防灭火系统齐全,确保采空区不发火,做到安全生产。 3采区必须布置专用回风巷 随着开采深度的延深,矿井瓦斯涌出量加大,加之矿井大部分煤层有自燃倾向,矿井灾变隐患加大,因此专用回风巷在矿井中特别是在采区中对减少灾害事故起到重大的作用。 40 22012年第2期

采区设计与施工管理规范

采区设计与施工管理规范 采区设计的编制和实施是矿井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矿井经济效益,搞好安全,实现合理集中生产的基础。根据各矿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采区设计与施工管理特编制如下规范。 第一节采区设计编制一般规定 第1条生产矿井新开拓采区,应在开工前提交采区设计方案报集团公司审批。采区设计方案应有2个以上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第2条采区开采前,应根据集团公司批准的采区设计方案编制采区设计。 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不得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和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 严禁在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再布置另一个采煤工作面同时作业。 采掘过程中严禁任意扩大和缩小设计规定的煤柱。采空区内不得遗留未经设计规定的煤柱。 严禁破坏工业场地、矿界、防水和井巷等的安全煤柱。 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采煤工作面,不得采用前进式采煤法。 第3条采区设计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巷道布置要力求做到系统简单,体现合理集中生产,为矿井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第4条编制采区设计的依据 1、集团公司批准的“采区地质说明书”。 2、矿井设计文件,如矿井设计、矿井改扩建设计、水平设计或区域设计。 3、矿总工程师根据本年度开拓方案和生产接续及集团公司批准的地质说明书下达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内容: ⑴采区开采范围、开采煤层数目。 ⑵设计原则(包括巷道布置、采煤方法的选择、采用先进技术和解决重大安全问题的主导意见)。

⑶采区生产能力。 ⑷主要生产系统。 ⑸设计方案编制完成时间。 4、设计人员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的设计所必需的原始资料以及“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上级有关法规和规定。 第5条采区设计方案内容应包括采区设计说明书(包括特殊安全技术措施)、采区设计图纸、主要机电设备及器材目录、采区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四部分,并附采区地质报告、特殊开采设计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复等附件。 第二节采区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基本内容 第6条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一) 采区概况 1、采区位置及范围。采区位于井田的具体位置,上下水平标高,范围大小(走向及倾斜长度)、开采煤层数、煤层厚度、倾角等。 2、详细描述与邻近采区及地面关系。相邻矿井、小煤窑开采、邻近采区、邻近煤层、主要井巷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采区和地面主要建筑、河流、池塘、塌陷区积水、村庄、铁路、桥梁等的关系,开采影响程度等。 (二)?采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 1、地质构造。采区内断裂(断层、裂隙)?、褶曲构造发育特点及规律,断层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破坏和对开采的影响。对砾岩层、陷落柱、风氧化带、火成岩侵蚀、侏罗系及第三系红层侵蚀等情况加以描述。 2、水文情况。内容包括:影响本区开采的含水层特征、充水条件,隔水层的分布发育情况及变化规律,断层(含)导水性、地面水体、邻近老空积水及小煤窑开采情况,钻孔的封孔质量情况,采区涌水量预计等。 (三) 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 1、煤系地层的层序、厚度及产状变化情况等。 2、煤层厚度、硬度、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