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

1.1 一般路基

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咼路堤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陡坡路堤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深路堑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

宽到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支挡工程

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 个,

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主要控制在设挡轴线上的探点,一般应穿过覆盖土层达到基岩;对于厚层覆盖土层应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大的持力地层。

⑷支挡工程的地基,当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少量钻孔,并采样进行试验。

1.6河岸防护工程

⑴采取地质调查和简易水文、水力观测方法确定设防和导流工程地段,并选定控制性横断面位置。控制横断面纵向间隔每30m?50m,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 个。

⑵在设防和导流工程的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

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在设防和导流体轴线上应有勘探点,勘探深度应达到河床下岩层或基底坚实地层,并应超过河床冲刷深度线3m。

⑶防护工程的土层地基,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少量钻孔,并采样进行试验。

1.7改河(沟、渠)工程

⑴沿改河轴线间隔每100m设改河控制横断面。对于设防和导流工程,每工段应设置不少于2个控制性工程横断面。

⑵在控制性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在设防和导流工程轴线上应有勘探点。

⑶勘探深度应超过原河床线深度3m,或达到基岩面。

⑷防护和导流工程,当采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控制性钻孔。

1.8互通式立交

⑴兼顾立交桥墩、台轴线在立交桥轴线上布置勘探点,包括露头、挖探、简易钻探、触探、物探等。

⑵立交桥中的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的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 1.10桥梁工程”的规定办理。

1.9沿线设施工程

对沿线有关管理区、养路工区、服务区、停车场等沿线设施工程的初勘,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执行。

1.10桥梁工程

⑴小桥、涵洞(指涵洞孔径》2m者,<2m的涵洞一般不钻探)或人行通道:一般不采用机钻探,可在小桥轴线、墩台轴线、涵洞轴线上布置1~2个螺纹钻孔或槽坑探、触探孔,机钻孔视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而定,但不大于1个。其深度应达到构造物要求的持力层,遇软弱地基应穿过厚层覆盖层中的软弱地层。采用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控制性钻孔。

⑵物探:对特大桥、大桥以及可能穿越岩溶、滑坡、崩塌与岩堆、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及断层或断裂破碎带的桥梁,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正确选择物探方法(电探、震探、声波探测)。测线或测点的布置应根据采用的方法、勘探的目的、不良地质和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等,参照相关规范规程执行。

⑶钻探:

基岩裸露岩体完整、强度大又无岩溶可不钻探。

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中桥及各类分离式立交桥不少于2个(当有弱风化基岩露头时可不布置钻孔),孔深8?20m;大桥不少于3个,孔深10?35m;特大桥(含同跨径的高架桥)不少于5个,孔深20?40m。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如岩溶发育区),中桥3?4个,孔深20?35m;大桥5?7个,孔深35?50m;特大桥7?10个,孔深40?120m。

当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风化层较厚时,技术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中3?8m,—般性钻孔应钻入微风化层内2?5m;对特殊性岩土地层及岩体中软弱夹层、破碎带、岩溶等桥位处的钻孔深度要求,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7?8章的有关规定办理。

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如高墩大跨等特殊结构桥梁,应根据设计需要适当增加

勘探工作量并增大勘探深度。

1.11隧道工程

⑴物探

根据隧道地质情况,分离式隧道沿隧道轴线纵向布置2?3条测线,两洞口各布置2条横测线,不同的地质体或构造类型布置2?3条测线穿过,每条测线至少有3个以上测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加密,岩溶地段首先沿隧道中线和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等布置物探测线。

⑵钻探

长度在500m~100Om的隧道宜布置2个钻孔,钻孔布在洞口和物探异常部位,长度>1000m时宜布置》3个钻孔,钻孔布在洞口及物探异常点或有代表性处。

对地质复杂的隧道,钻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特长隧道每500m应有一个钻孔,钻孔布置在隧道中线外7m,以左右并交错布置,钻孔深度应在隧底设计标高以下5m。

岩溶发育地段在隧道洞口和已判定的岩溶发育带、物性指标异常时应布置钻孔,钻孔深度应在隧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钻进5?8m。

1.12筑路材料料场

初步查明产地的地层结构,土石性状,上覆无用层厚度性质,有用层储量、质量、夹层性质和空间分布,地下水位,开采条件等。

用1:2000~1:10000地形图作底图,进行产地平面地质调绘及勘探点布置。

勘探方法:合理米用钻探或坑槽探,石料场可不钻探,土料场中各勘探点原则上均需揭穿有用层或近最大开采深度以下2~3m。勘探孔(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

勘察储量:计算蕴藏量的勘探断面,一般应垂直岩层走向或地貌界线布设,每个断面不少于3个探孔(坑),断面间距控制在200m?400m,探孔(坑)深度应大于有用层厚度或计划开采深度。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勘察沿线的土料场、砂料场、石料场的储量并不得小于工程设计需要量的两倍。储量误差应不超

过土10~15%。

每个料场机钻孔取样为2.0m间隔,其他孔点试样为1组。单层厚>10m的, 增取试

样1组。

2、详勘

2.1 一般路基

勘探测试点在初勘探点之间增加勘探点,地质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点。

2.2咼路堤

综合资料核定初勘控制横断面位置和数量,一般应每100m设一个;地质条件变化不大者,可以每3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设2?3个。控制横断面宽度应超过路堤底左右各20m,每个控制横断面至少应设1个钻孔或每一个工段至少应设2个钻孔,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

2.3陡坡路堤

综合资料核定控制横断面位置及数量,一般应每100m设一个;地质条件变

化不大者,可以每300m设1个,或每工段设2?3个,测绘范围应上、下超过陡坡路堤底宽至少20m,每个控制横断面上至少设1个钻孔或每工段至少应设2 个孔,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深度应达到预计滑动面以下。

2.4深路堑

综合资料核定控制横断面位置及数量,一般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和边坡高度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200m设一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至少应设1个钻孔或每个工段至少应设2个钻孔。每个控制横断面上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孔深一般应达到预计的滑塌面以下或路肩设计标高以下

5m。

2.5支挡工程

在初勘控制横断面上的支挡位置增设钻孔1个,对土层地基钻探应穿过软弱层或设计基底以下3m。对浅薄土层覆盖的岩石地基应钻入基岩面以下3米。全裸岩石或浅薄土层覆盖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可不增设钻孔。

2.6河岸防护工程

在控制横断面上的防护、导流工程位置适当增设钻孔1个,孔深视具体情况而定。

2.7改河(沟、渠)工程

在防护、导流工程构造物的控制横断面上的构造物位置布置钻探孔1个,辅

以补充性的挖探、简便钻探或触探等勘探点。

2.8互通式立交

⑴一般情况下应对桥位和高路堤增补钻探孔。桥位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

“2.10桥梁工程”的规定办理;高路堤勘探点的间距与深度按“ 2.2高路堤”的规定办理

⑵对于立交区段内存在的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路段,按《公路工程地质勘

察规范》第7?8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2.9沿线设施工程

沿线设施工程主要包括:办公楼、停车场、加油站、餐厅、旅馆等,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均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的有关要求办理。

其它如管理区、养护区等,特殊地质问题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规定办理。

水源勘察工作按有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的

有关要求办理。

2.10桥梁工程

工程地质勘探:钻孔一般应在基础轮廓线的周边或中心布置,当有不良地质

或特殊岩土与基础密切相关,而又延伸至基础外围需探明,可在轮廓线外围布孔。

钻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和基础类型确定。包括可利用初勘钻孔在内,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每个墩台一般布置1个钻孔,如桥跨小、桥墩多,应配合原位测试,隔墩布置钻孔;对跨径大的特大桥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每墩台除配合物探和原位测试外,均应适当增加钻孔,一般应布置2?3个钻孔。

钻孔深度:应根据不同地基和基础的深浅确定。

对存在不良地质问题的小桥涵或移位、新增小桥涵按初勘要求进行补充勘探。

2.11隧道工程

⑴物探

对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或沿隧道轴线方向有复杂地质问题的地段布置物探。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岩质隧道沿隧道轴线至少布一

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10?20米;若发现有地质构造时,局部应加密。两洞口应布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它构造破碎带应适

m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 6 ?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Hubei Province

当加作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当地震勘探发现有明显的溶洞或大的地质构造时,应进行综合物探。

用声波法测定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时,宜同时测定岩体的弹性横波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弹性特征值。还应测定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判定围岩的破碎程度。

⑵钻探与洞探

一般对隧道洞身和洞口应布钻孔,地质条件复杂的中隧道钻孔数量不少于5 个,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应适当增加钻孔。

钻孔布置应根据地形、构造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勘探结合考虑,洞身钻孔孔深一般应超过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5-10m。洞口钻孔一般应布置在洞口以上30m?50m范围之上的山体内,并能揭露到洞顶以上地层20m?30m。

隧道钻孔应与钻探目的、水文地质测试、物探测井等结合考虑,以求得各项特殊参数。

2.12筑路材料料场

对采用的料场,按“ 1.12筑路材料料场”的要求进行核实和必要的补充;对新增料场按“ 1.12筑路材料料场”的要求进行勘探。

2.13初勘资料的利用

⑴详勘阶段应尽可能综合利用初勘成果,在路基范围内或对评价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有用的勘探资料都要在详勘阶段利用。

⑵对于桥梁工程,在地质条件简单,岩溶不发育路段,当初勘钻孔与详勘布置钻孔在路线纵向上的距离小于20m时或横向距离小于10m,可用初勘钻孔代替,具体利用视地形、地质、桥跨等综合情况而定。

revit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

目前各安装方议定的安装层次主要要求: 1、动力电缆桥架贴大梁的梁底安装 2、照明桥架在最下层 3、风管贴大梁梁底安装 4、给排水管与风管属于同一标高范围安装层面区域 5、消火栓主管贴大梁梁底安装 6、在保证净空高的情况下喷淋管于风管下方安装,若满足不了,只能提高喷淋管标高,局部翻弯。 管线综合布置的实施 原则 总体原则 尽量利用梁内空间。绝大部分管道在安装时均为贴梁底走管,梁与梁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当梁高很大时。在管道十字交叉时,这些梁内空间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满足弯曲半径条件下,空调风管和有压水管均可以通过翻转到梁内空间的方法,避免与其他管道冲突,保持路由通畅,满足层高要求。 避让原则 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无压管道内介质仅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往低处流,其主要特征是有坡度要求、管道杂质多、易堵塞,所以无压管道要保持直线,满足坡度,尽量避免过多转弯,以保证排水顺畅以及满足空间高度。有压管道是在压力作用下克服沿程阻力沿一定方向流动。一般来说,改变管道走向,交叉排布,绕道走管不会对其供水效

果产生影响。因此,当有压管道与无压管道相碰撞时,应首先考虑更改有压管道的路由。 小管道避让大管道。通常来说,大管道由于造价高、尺寸重量大等原因,一般不会做过多的翻转和移动。应先确定大管道的位置,后布置小管道的位置。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调整小管道,因为小管道造价低且所占空间小,易于更改路由和移动安装。 冷水管道避让热水管道。热水管道需要保温,造价较高,且保温后的管径较大。另外,热水管道翻转过于频繁会导致集气。因此在两者相遇时,一般调整冷水管道。 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管道。安装多附件管道时要注意管道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需考虑法兰、阀门等附件所占的位置),这样有利于施工操作以及今后的检修、更换管件。 临时管道避让永久管道。新建管道避让原有管道;低压管道避让高压管道;空气管道避让水管道。 垂直面排列管道原则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介质管道在下;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离墙壁的距离,最小有100mm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构造墙需要90度拐弯风道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现场施工规范要求。 考虑机电末端空间

桥位地质详勘基本要求

桥位地质详勘基本要求 桥位地质详勘工作应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有关规定办理。现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和以往工作经验提出若干基本要求,在我院内部试行。使用中如发现问题或有建议,请与总工室联系。 1、桥位地质详勘基本要求 ⑴查明桥位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⑵探明桥位附近土层和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岩体破碎程度、软弱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态。 ⑶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化学特性,提供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桩壁极限摩阻力,作出定量评价。 ⑷对桥位附近的边坡、地基的稳定性、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作出评价。 ⑸对地质复杂的桥基或特大的塔墩、锚锭基础,应采用综合勘探方法,作出地质评价。 ⑹地质调查与测绘的范围,一般应包括桥轴线纵向的河床和两岸谷坡或阶地(约500m~1000m),以及横向的河流上、下游各200m~500m;如设计有特殊要求,可增加测绘范围。 ⑺钻孔数量及孔位,应按照JTJ 064-98第6.3.3条规定,由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要求,并提供钻孔布置图。 ⑻钻孔深度要求

①一般情况下的钻孔深度 a)天然地基或其它浅基础,对于第四系覆盖层或基岩风化层较深的地基,孔深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以下3m~10m;对于第四系覆盖层较薄的基岩地基,孔深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以下3m~5m。 b)深基础(沉井和桩基),对于第四系覆盖层或基岩强风化较深的地基及覆盖层较薄而风化层较浅的基岩地基,孔深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以下或桩尖以下3m~5m。 ②特殊情况下的钻孔深度 a)大跨径桥梁或重要大桥,按设计要求确定钻孔深度。 b)在岩溶发育地区,在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岩溶基本形态、规模大小、洞穴顶板岩层厚度、完整性和洞穴内充填物性状的基础上,每个墩台一般不少于4个钻孔;当采用桩基础时,则应逐桩钻孔。钻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m~10m;在该深度内遇到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洞穴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m~5m。 c)对于桥位附近的滑坡,应在探明滑床位置的基础上,在滑坡控制性断面上的关键勘探点必须采用钻探。钻孔深度要达到滑床面以下2m~3m。 d)对于桥位附近的采空区,可在物探判明的采空区内,每个墩台布置2~3个钻孔,钻孔深度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以下3m~5m。 e)当桩基础可能穿过断裂破碎带时,应逐桩钻孔,孔深应达到完整基岩持力层以下3m~5m。 ⑼基岩钻孔取样要求 ①钻孔孔径,一般不小于110mm。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1总则 1.0.1为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0.4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1.0.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1.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1.0.7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地下敷设 2.1一般规定 2.1.1城市工程管线宜地下敷设。 2.1.2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1.3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要符合下列规定: 2.1. 3.1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2.1. 3.2应充分利用现状工程管线。当现状工程管线不能满足需要时,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后,可废弃或抽换。 2.1. 3.3平原城市应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起伏较大的山区城市,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2.1. 3.4工程管线的布置应与城市现状及规划的地下铁道、地下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 2.1.4编制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时,应减少管线在道路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 2.1.4.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 2.1.4.2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2.1.4.3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2.1.4.4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2.2 直埋敷设

市政管线的布置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 场地设计可能涉及的工程管线包括了城市公用设施的各个方面。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场地中的管线布局,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管线要与城市管网相衔接;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的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干管相关。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场地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n.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人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图8—1)。

6.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 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图8—1)。 f.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d.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P.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f.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口)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6)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9.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h.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i.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2)地上和架空管线敷设原则: a.地上和架空管线应不影响交通运输及人行安全。 b.应不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 c.无干扰的管线,尽可能集中在同一支架上。 (3)管线敷设发生矛盾时的处理原则。

掘进探水钻孔布置图及探放水措施

掘进探水钻孔布置图及 探放水措施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织金县城关镇 兴发煤矿防治水 (1608回风巷)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兴发煤矿1608回风巷 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水害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井下防治水工作是矿井放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水害治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是防止井下水害事故的基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1608回风巷掘进的防治水管理工作,特制定如下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一概况: 1608采面位于主斜井以东,上部1606采面已于08年回采完毕,目前主斜井已延深到井底水仓,标高+1466水平,1608采面上下两巷拟准备掘进。

二、1606积水成况: 1606采面下运输巷在回采过程中,由于巷道积水严重,对回采影响大,因此作了3个下山作为临时水仓,从目前能看到的东回下山的积水情况来看,水仓斜长19.15m,垂高2.13m,宽2.7m、高1.8m,水主要在水仓10m以下的地段,容量约48.6m3,由于1606运输巷没有标明水仓的具体位置,图纸资料不详(现该采面已回采完毕,下运输巷倒闭,人员已无法进入),因此,1608上回风巷的掘进过程中,探放水工作是掘进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探放水目的: 我矿是高瓦斯矿井,防治水掘进,一可以探放1606采面临时水仓的水,二可以探明瓦斯情况,必要时可以对掘进工作面进行瓦斯抽放。 四、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1、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在1608回风巷掘进过程中必须进行超前探放水。 2、防治水前必须做好防排水的一切准备工作: ①加强钻场附近的巷道支护,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主柱和拦 板。 ②清理巷道,挖好水沟。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洼处时,必须配备与 防治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③在打钻地点或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④测量和防探水人员必须亲临现场,依据设计确定主要探水孔的位 置、方位、角度、深度及钻孔数目。

管线综合排布规则

管线综合排布规则 管线综合标准1.1 总则 1.1.1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 1.1.2有压管让无压管。 1.1.3低压管避让高压管。 1.1.4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 1.1.5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1.1.6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 1.1.7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 1.1.8安装、维修空间≥500mm。 1.1.9预留管廊内柜机、风机盘管等设备的拆装距离。 1.1.10管廊内吊顶标高以上预留250mm的装修空间。 1.1.11租赁线以外400mm距离内尽可能不要布置管线,用作检修空间。 1.1.12管廊内靠近中庭一侧预留卷帘门位置。 1.1.13各防火分区处,卷帘门上方预留管线通过的空间,如空间不足,选择绕行。 1.2 机电各专业细则1.2.1给排水专业 1.2.1.1管线要尽量少设置弯头。 1.2.1.2给水管线在上,排水管线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小口径管路应尽量支撑在大口径管路上方或吊挂在大管路下面。 1.2.1.3冷热水管(垂直)净距15cm,且水平高度一致,偏差不得超过5mm(其中对卫生间淋浴及浴缸龙头严格执行该标准进行检查,其余部位的可以放宽至1cm)。 1.2.1.4除设计提升泵外,带坡度的无压水管绝对不能上翻。 1.2.1.5给水引入管与排水排出管的水平净距离不得小于1m。室内给水与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两管之间的最小净间距不得小于0.5m;交叉铺设时,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给水管应铺设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设在排水管的下方时,给水管应加套管,其长度不得小于排水管径的3倍。 1.2.1.6喷淋管尽量选在下方安装,与吊顶间距保持至少100mm。(无吊顶区域貌似尽量走上方好点,因为通常是上喷) 1.2.1.7各专业水管尽量平行敷设,最多出现两层上下敷设。 1.2.1.8污排、雨排、废水排水等自然(即重力)排水管线不应上翻,其他管线避让重力管线。 1.2.1.9给水PP-R管道与其它金属管道平行敷设时,应有一定保护距离,净距离不宜小于100mm,且PP-R管宜在金属管道的内侧。 1.2.1.10水管与桥架层叠铺设时,要放在桥架下方。 1.2.1.11管线不应该挡门、窗,应避免通过电机盘、配电盘、仪表盘上方。1.2.1.12管线外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100mm,管线阀门不宜并列安装,应错开位置,若需并列安装,净距不宜小于200mm。 1.2.1.13水管与墙(或柱)的间距,见下表: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

机电管线综合图实施细则 1设计依据 机电综合图应参照以下内容进行综合: 1.1建筑、结构、装修、机电各专业施工图纸以及相关的技术变更 1.2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图集 2机电管线综合要求 2.1综合排布目的: 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2综合排布内容: (1)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由,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2)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弥补原设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3)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3机电综合图工作流程 通 过

4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4.1总体原则: 风管布置在上方(当有重力排水时,通风必须让重力排水管道),电管、桥架和水管在同一高度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电管、桥架在上,水管在下进行布置。综合协调,利用可用的空间。 4.2避让原则: ⑴有压管让无压管,水管让风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施工时:先安装 大管,后安装小管;先施工无压管,后施工有压管;先施工上层电管、桥架,后安装下层水管。 4.3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墙的距离,最小有100mm 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结构墙需90度拐弯风管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施工规范要求(见附表)。 4.4考虑机电末端空间 整个管线的布置过程中考虑到以后灯具、烟感探头、喷洒头等的安装,电气桥架安装后放线的操作空间及以后的维修空间,电缆布置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倍。 4.5垂直面排列管道: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 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性介质管道在下 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 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 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 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上述为管线布置基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便于安装、检修为原则。

地质钻孔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钻孔施工技术标准 一、措施(设计)编制 施工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为矿方编制的工程方案设计及集团公司批复意见,结合相关规程、规范、区域地质资料等;施工设计的内容包括工程的施工目的、孔位布置、地质技术要求、安全施工技术要求、质量保证措施、施工组织及工期安排等。 二、钻探部分 1、煤层(可采煤层) (1)煤芯采取率: 主要煤层采取率》90%;非主要煤层真厚度》0.7米的,采取率》75%; 小于0.7米的,不作要求。 (2)煤层结构清楚,煤芯不污染、不燃烧变质,不混入杂物。 (3)钻探与测井比较:煤层真厚度0.7~3.5米的,差值<0.3米;煤层真 厚度大于3.5米的,差值<0.4米; (4)煤层深度:在顶底板各10米范围内已准确丈量钻具,且已合理平差。 (5)原始记录:小班班报记录和打煤报告书等均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及时认真、字迹清楚,无涂改。 2、岩层 (1)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达到60%;非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达到50%; 破碎带地层采取率达到35%。 (2)松散层中粘土类地层采取率达到60%;砂类地层采取率达到50%; 砂砾层、含泥砾石及卵石层采取率达到15%。 (3)岩芯洗净、顺序编号、贴票、装箱保管

3、终孔层位 达到钻孔设计要求(有设计变更的按变更要求)。 4、孔斜 (1)300米以内(含300米),小于3°; 300~1200米,每百米小于1°1200米以下,每增加100米,孔斜小于1.5°。 (2)定向斜孔达到钻孔设计要求。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观测项目和内容达到钻孔设计的要求。一般主要观测冲洗液消耗量 和孔内水位埋深。冲洗液消耗量正常钻进中每小时观测一次,遇漏水量较大时要加密到每半小时观测1次,并要测量最大消耗量;如需进行堵漏时,应在班报中详细记录堵漏方法及堵漏材料的用量等。 (2)按设计要求,取芯钻进时实际观测次数不低于应观测次数的80%; 无芯钻进时实际观测次数不低于应观测次数的90%。 6、钻孔封闭 按钻孔封闭设计要求进行封闭,水灰比符合设计要求。孔口埋标(明标 或暗标),提出封孔报告。封孔材料要有材质证明资料。 7、原始记录 各项原始记录均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填写要求,认真填写,做到及时、 准确、清楚、完整。 &钻具丈量与孔深校正 (1)必须使用钢尺校测钻具; (2)每钻进100m、基岩界面、煤层、终孔时;

市政综合管线设计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 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1.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人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 2.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3.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4.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5.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6.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a)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b)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d)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e)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f)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2)地上和架空管线敷设原则:

管线综合布置指南

一、地面管线综合设计指导 1.管线综合等景观平面图确定后以景观平面图为底图布置; 2.室外各种管线排布顺序从建筑物算起依次为:排水、燃气、雨水、弱电、给水、电力、 弱电; 3.室外各种管线间距1.2米; 4.给水管线不能长距离敷设在机动车道的正下方; 5.综合管线应该尽可能避免雨水干管与污水干管的交叉,尤其不能在车库顶板上交叉; 6.综合管线的各种井盖及雨水口宜按实际尺寸布置在总图上;各种井盖尽量避免布置在入 户门厅等主要人员密集进出入口; 7.各种井盖应避免半边在铺装上半边在绿地上; 8.布置在车库顶板上的污水管,1.5米覆土车库顶板,污水管不宜超过200米长;1.2米覆 土车库顶板,污水管不宜超过100米长; 9.考虑各种管线埋深时,要考虑地库顶板的找平层,构造层及施工误差; 10.其它未尽事宜参照各种规范及计算结果。 二、地下车库顶板各类管线布置设计指导 1.车库主梁下净高应该不小于 2.9米,其中设备层0.7米,车库净高2.2米; 2.车库风管一般净高不宜大于0.4米; 3.车库梁底净高小于2.9米及风管厚度大于0.4米的要特别注明,做专门处理; 4.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200mm空间为喷淋专属空间;以下空间提到的空间均为主梁下 的距离; 5.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200mm到600mm为风管及给排水,电力,弱电,热力管线布置 空间;其中,风管占用全部200mm到600mm空间,电力、弱电占用200mm到400mm 空间,给排水、热力管线占用400mm到600mm空间; 6.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600mm到700mm为风管支架和增设喷头的空间; 7.除喷淋管线外,其它管线遇风管均向上绕过风管;电气管线之间的交叉、水暖管线之间 的交叉,均采用向上绕过的原则; 8.风管及其它管线布置距主梁不宜小于400mm,以防影响别的管线向上翻绕; 9.单向板布置则应该把X轴方向电气、水暖管线布置在同一标高把Y轴方向的水暖,电气 管线布置在另一个标高,以便充分利用X方向和Y方向的主梁的高差; 10.水暖及电气管成排布置时,总宽度不宜大于1.2米;成排布置的管线宜使用综合支架; 11.电气及水暖管线穿越防火卷帘时,梁底净高不应小于3米 12.各类管线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开防火卷帘、人防房间、设备用房(配电房)等区域。

钻孔布置原则

初勘详勘勘探工作量布置规定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公路工程地质初勘、详勘工作,望承担各项目的单位遵照执行。 1、初勘 1.1 一般路基 勘探工作沿路线进行,选择在地形特征点处,一般布设勘探点的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异,控制性勘探点平均间距一般为200m~500m,孔深:细粒土不小于4m,粗粒土不小于2m。辅助性勘探点的布设与深度可视地形、地质情况确定。 1.2 高路堤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对小于2m~4m的覆盖层应达到基岩面,对于深厚土层应不小于路堤高度并穿过软土层。 ⑷高填路段及地质构造处,视需要可采用少量钻孔。 1.3 陡坡路堤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段纵向一般每隔200m设1个,地层变化不大时,可以每500m设1个,但每个工段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岩,较厚土层可按照高填路堤规定办理。 ⑷为查明陡坡路堤的地层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技术性钻孔。 1.4 深路堑 ⑴控制横断面在路线纵向一般每隔100m设1个,根据地层变化可以加密到50m或放宽到 200m设1个,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当所采用的方法未判明路堑边坡稳定性问题时,应适当增设控制性钻孔。孔深达到软弱结构面以下或应达到路基设计标高以下3m~5m,以判明为止。 1.5 支挡工程 ⑴在设置支挡工程的轴线上选定控制性横断面,间距每30m~50m设1个,但每处不得少于2个。 ⑵每一个控制横断面上,包括露头、挖探、简便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 ⑶勘探深度主要控制在设挡轴线上的探点,一般应穿过覆盖土层达到基岩;对于厚层覆盖土层应穿过软弱土层,达到承载力相对较大的持力地层。 ⑷支挡工程的地基,当简易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应布置少量钻孔,并采样进行试验。 1.6 河岸防护工程 ⑴采取地质调查和简易水文、水力观测方法确定设防和导流工程地段,并选定控制性横断面位置。控制横断面纵向间隔每30m~50m,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

隧道布孔原则

桥涵工程 1.桥梁本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非岩溶地区当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时,宜采用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岩溶区应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岩溶复杂地段的桥梁应勘探2 次,定测阶段按墩台位置进行控制性勘探,补定测阶段按桥梁基础布置形式结合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勘探。勘探以钻探为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墩台位置和基础类型,结合地质调绘结果布置,一般布置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中心或周边;桥台必须有勘探点。原则上逐墩勘探;地质简单时,隔墩勘探;地层、构造复杂地段、风化层厚度不均地段、斜坡地段,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在墩台基础对角勘探;非可溶岩区高墩、大跨2~3 个勘探点;可溶岩区第一阶段定测阶段按 1 孔勘探,第二补定测阶段根据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2~5 孔或逐桩进行勘探。各工点勘探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类型确定。针对不同地层类型,制定主要勘探原则如下:(1)厚层第四系地层桥梁墩台一般采用摩擦桩基础,勘探点布置通常采用逐墩布置机动钻探的原则。当地层层序较简单、层序规律性较强且桥梁孔跨小于32m 时,可适当增大勘探间距至隔墩勘探。对第四系细粒土地层较厚的地段适当布置静力触探,测定土的侧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完善勘察资料。弃、填土地区桥梁墩台位置填土厚度大且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横断面勘探。勘探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桩长等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桩端地层为黏性土或粉细砂、中砂及全风化层等地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510~10m15m,孔深一般不小于40m;桩端地层为粗砾砂或碎石类土时,摩擦桩应钻至桩尖以下不小于5m,孔深一般不小于30m;遇有大漂(块)石,钻至基础底以下的深度应超过当地漂(块)石或孤石的最大粒径的2 倍,且不少于10m5m。(2)沉积岩地层逐墩进行勘探,地质复杂的山前斜坡地段应进行横断面勘探。勘探深度:应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类型及桩长等综合确定。桩端地层为全~强风化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5~10m;对持力层为岩层的柱桩基础应钻至弱风化岩层时(或微风化层)应钻至桩尖以下内3~5m;扩大基础应钻至强风化承载力即可满足设计要求即可。(3)花岗岩及其他火山岩区地层逐墩台进行钻探,当存在风化不均匀或地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钻孔。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3~5m;扩大基础强风化即可满足要求。具球状风化或不均匀风化时,钻至基底或桩尖以下深度应超过当地弱风化~微风化球体直径的 2 倍(由地质测绘和钻探确定),且不小于10m。花岗岩全~强风化层中的桥孔钻探,应加强标贯(或动探)试验,每次标贯的间距不得大于3m。(4)可溶岩区地层可溶岩地段桥梁:首先各墩台中心布置1 孔,根据桥址区揭示岩溶情况及基础类型,溶洞高度1~3m 时,应采用梅花形补孔(每墩台增加2~5 孔)(补定测阶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实施)。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该墩台原则上应按逐桩进行补孔(补定测阶段实施)。1)钻孔揭示溶洞高度大于3m;2)梅花形钻孔中一半以上孔均发现洞高大于1m 的溶洞;3)既有勘探(钻探、物探)揭示,溶洞呈串珠状发育(揭示三处以上(含三处)大于0.5m 的溶洞)时。若附近墩台的岩溶发育时,相邻墩台应根据勘探揭示的岩溶发育程度,考虑逐步适当增加钻孔。钻孔深度至明挖基础应至基底以下完整基岩10~15m;桩基础至桩尖以下完整基岩10m,当遇串珠状溶洞时,与桥梁专业共同研究钻孔深度。高墩、特殊结构、大跨桥梁及岩溶强发育区,勘探深度应会同桥梁专业研究确定。适宜开展物探工作,且开展物探工作,且经试验有效果时,可适当减少钻探。(5)变质岩区地层原则上按逐墩进行钻探。岩层差异风化严重、岩性变化大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的墩台应适当加密钻孔。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内3~5m 每个工点均需布置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勘探深度较一般钻孔深5~10m,或钻入弱风化层不小于5m,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应不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且每个工点不宜少于2 个。 2.涵洞涵洞勘探点

管线布置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相关标签:管线的布置 场地设计可能涉及的工程管线包括了城市公用设施的各个方面。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场地中的管线布局,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管线要与城市管网相衔接;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的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于管相关。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场地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a.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入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 b.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c.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d.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e.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f.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a)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b)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g.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h.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i.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管线综合布置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应用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涉及到建筑机电工程中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气、智能化控制等专业的管线安装。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根据工程实际将各专业管线设备在图纸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纸上的预装配,将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将返工率降低到零点的技术,被建设部列为“建筑业10项新技术”小项技术之一。 采用管线综合平衡技术施工,能更好的落实和调整工程建设方、监理方及设计方的各项要求,尽可能全面发现施工图纸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在施工准备阶段全部解决。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的推行与应用,可以缩短施工工期,避免各专业管路(线)交叉重叠、衔接不当而造成的返工浪费,提高工程质量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技术特点如下: ①能较快完善节点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 ②在保证功能情况下,解决管线设备的标高和位置问题,避免交叉时产生冲突,同时还要配合并满足结构及装修的各个位置要求。 ③在排列各种管道(线)时要考虑施工顺序对不同管线的要求及运行管理维修的需要,要考虑先施工的管道(线)不要影响后续施工的管(线),还要考虑对于需要维修和二次施工管道(线)的安排。 ④能主动进行成本控制。如采用综合支吊架可减少施工后的拆改工作量;排布好管线可减少窝工损失、降低人工费用等。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适用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近几年应用也较为广泛。该技术不仅降低施工成本(和传统的施工相比,应用此项

技术施工成本可以降低2/3),减少施工中因各种原因带来的返工损失,同时还大大减少了事故隐患,提高施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保证施工工期,使社会综合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双赢。 1、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概述 本工程机房、走道等管线密集处均应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施工管理技术,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电子版的应用,为施工过程控制以及竣工资料整理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调整工程建设方、监理及设计的各项要求,合理分布机电工程各专业管线的位置,在设计交底和综合审图阶段,采用机电管线综合平衡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衔接,为有效协调各机电专业分包方的施工提供技术支持,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2、绘制综合管线协调施工图 1.综合管线平面布置图 将机电各系统进行专业核对后,在项目深化设计组的组织下同其他各专业承包商绘制综合机电平面布置图,将各专业分不同图层、不同颜色绘制在同一图纸中,用于查找设计冲突。 2.综合管线剖面图 在综合机电平面图中管路密集的地方,当平面图无法准确表现设计意图的时候,绘制综合机电剖面图。 3、各专业间的协调要求 综合管线图绘制过程中应与装饰、消防、弱电等及其它专业承包商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风风管布置在最上方,空调水管和桥架在同一高度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桥架在上,空调水管在下进行布置。与其他专业的管线发生冲突时的避让原则是: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容易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以上为与其他各专业管线布置一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 2.各专业每个区域最终出图时,剖面图、平面图所表现的位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原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原则 1.桥梁 本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非岩溶地区当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时,宜采用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岩溶区应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 岩溶复杂地段的桥梁应勘探2次,初勘阶段按墩台位置进行控制性勘探,详勘阶段按桥梁基础布置形式结合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勘探。 勘探以钻探为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墩台位置和基础类型,结合地质调绘结果布置,一般布置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中心或周边;桥台必须有勘探点。原则上逐墩勘探;地质简单时,隔墩勘探;地层、构造复杂地段、风化层厚度不均地段、斜坡地段,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在墩台基础对角勘探;非可溶岩区高墩、大跨2~3个勘探点;可溶岩区详勘分两阶段勘探,第一阶段按1孔勘探,第二阶段根据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2~5孔或逐桩进行勘探。各工点勘探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类型确定。 针对不同地层类型,制定主要勘探原则如下: 1)厚层第四系地层 桥梁墩台一般采用摩擦桩基础,勘探点布置通常采用逐墩布置机动钻探的原则。当地层层序较简单、层序规律性较强且桥梁孔跨小于32m时,可适当增大勘探间距至隔墩勘探。对第四系细粒土地层较厚的地段适当布置静力触探,测定土的侧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完善勘察资料。弃、填土地区桥梁墩台位置填土厚度大且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桩长等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桩端地层为黏性土或粉细砂、中砂及全风化层等地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10m~15m,孔深一般不小于40m;桩端地层为粗砾砂或碎石类土时,摩擦桩应钻至桩尖以下不小于5m,孔深一般不小于30m;遇有大漂(块)石,钻至基础底以下的深度应超过当地漂(块)石或孤石的最大粒径的2倍,且不少于5m。 2)沉积岩地层 逐墩进行勘探,地质复杂的山前斜坡地段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类型及桩长等综合确定。桩端地层为全~强风化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8~10m;对持力层为岩层的柱桩基础应钻至弱风化岩层时(或微风化层),应钻至桩尖以下3~5m;扩大基础应钻至强风化承载力即可满足设计要求即可。 3)花岗岩及其他火山岩区地层 逐墩台进行钻探,当存在风化不均匀或地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钻孔。 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3~5m;扩大基础钻至强风化层即可满

建筑、排水、机电管线交叉、排布避让原则

建筑、排水、机电管线交叉、排布避让原则管线交叉布置原则: 一、管道交叉处理的原则 1、排水管道施工时若与其他管道交叉,采用的处理方法须征得权属 单位和其他单位同意。 2.管道交叉处理中应当尽量保证满足其最小净距,且有压管道让无压管、支管避让干线管、小口径管避让大口径管。 管道交叉处理的方法 在施工排水管道时,为了保证下面的管道安全又便于检修、上面的管道不致下沉破坏,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排水圆管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上面管 道已建,进行下面排水圆管施工时,采用在槽底砌砖墩的处理方法。 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且当钢管或铸铁管道的内径不大于400mm时,宜在混凝土管道两侧砌筑砖墩支承。 2.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排水圆管(直径<600mm)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高程有冲突,必须压低下面排水圆管断面时,将下面 排水圆管改为双排铸铁管、加固管或方沟。 3.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矩形管渠与其上方钢管道或铸铁管道交叉,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在70mm及以上时,可在侧 墙上砌筑砖墩支承管道。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小于70mm

时,可在顶板与管道之间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实,其荷载不应超过顶板的允许承载力,且其支承角不应小于900。 4.圆形或矩形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在铸铁管、钢管外加套管或管廊。 5.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埋深较大挖到槽底有困难,进行上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上面排水管道基础在跨越下面管道的原开槽断面处加强。 6.当排水管道与其上方电缆管块交叉时,宜在电缆管块基础以下的沟槽中回填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石灰土或砌砖。排水管道与电缆管块同时施工时,可在回填材料上铺一层中砂或粗砂。电缆管块已建时,回填至电缆管块基础底部的材料为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回填材料与电缆管块基础间不得有空隙。 7.一条排水管道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管沟在上,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或上面已建,进行下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下面排水管道强度加大,满槽砌砖或回填C8混凝土、填砂。 8.排水方沟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方沟在上,高程冲突,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增强上面管道基础,位于下面排水方沟的顶板或根据情况,压扁排水方沟断面,但不应减小过水断面。 9.预应力混凝土管与已建热力管沟高程冲突,必须从其下面穿过施工时,先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套管过热力沟,再穿钢管代替预应力混凝土管。

初堪主要技术要求

初堪主要技术要求 3.1.1初堪阶段一般规定 (1)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的基础上,对针对沉思轨道交通线路敷设形式、各类工程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等开展工作。为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应对控制线路平面、埋深及施工方法的关键工程或区段进行重点勘察,并结合工程周报环境图层岩土工程房子风险控制初步建议。 (3)初步勘察工作应更具沿线区域地质调查与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 3.1.2 初堪阶段勘察目的及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初堪阶段勘察目的: 初步查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出入场线和停车场基地相关配套设施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地基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的适宜性,预测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供初步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提供复杂或特殊地段岩土治理的初步建议。 初堪阶段勘测工作主要技术问题是: (1)手机带底薪图拟建线路平面图、线路纵断面图、施工方法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线路地下设计分布图。 (2)初步查明沿线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3)初步查明特殊岩土的类型、成因、分布、规模、工程性质,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软土需查明分布范围、厚度、固结状态、腹水性和震陷特征;查明砂层(包括软土中对固结排水和轻度改善有作用的砂土层)的分布与厚度,透水性、液化特征等。 (4)查明沿线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员帆布、规模、工程性质,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 (5)初步查明沿线地表水的水位、流量、水质、呵护淤积物的分布,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给排水关系。 (6)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历史最高水位,地下水动态和变化(7)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工作适宜性。 (8)初步评价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