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文首发∣201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急性胰腺炎的初期管理

全文首发∣201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急性胰腺炎的初期管理

全文首发∣201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急性胰腺炎的初期管理
全文首发∣201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急性胰腺炎的初期管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诊断标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诊断标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诊断至少应该满足以下3项中的2项: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CT或磁共振(MR)有急性胰腺炎的变化,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和(或)胰腺脓肿等改变;③器官功能衰竭。 应用多因素评分系统预测SAP的严重度,推荐相应的评分指标和系统包括: ①APACHEⅡ评分:重复性好,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APACHEⅡ评分≥8分为SAP的指标。② Ranson评分:简便易行,但敏感性与特异性欠佳。Ranson评分≥3分为SAP的指标。③C反应蛋白(CRP):动态监测CRP水平,发病48h CRP≥150mg/L为SAP的指标。 下列几项也可被作为前瞻性评估SAP的指标,包括:年龄、体重指数、红细胞比积和有无胸腔积液。 在影像学上,动态增强CT是目前诊断胰腺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建议采用BalthazarCT分级指标,D级以上为SAP。 ----------------------------------------------------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具备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 1.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 ; 2.器官衰竭; 评分≥3 ;

Ⅱ评分≥8 ; 分级为D、E 级。 增强CT是目前诊断胰腺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静脉注射增强剂后,坏死区的增强密度不超过50Hu(正常增强为50~150Hu)。 对临床上SAP 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暴发性胰腺炎 ,或早期重症AP。其诊断标准为:SAP 患者发病后72 h 内出现下列之一者: 1.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 μmol/ L) 、 2.呼吸衰竭[ PaO2 ≤60 mmHg(1 kPa = 7.5 mm Hg) ] 、 3.休克(收缩压≤80 mm Hg ,持续15 min) 、 4.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 70 %和(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5 s ] 、 5.败血症( T > 38.5 ℃、WBC > ×109/L 、剩余碱≤4 mmol/ L ,持续48 h ,血/ 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 、 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T > 38.5 ℃、WBC > ×109/L 、剩余碱≤ mmol/ L ,持续48 h ,血/ 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 。 附: ①Ranson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包括入院时的5项临床指标和48小时的6项指标各项1分,合计11分,评分在3分以上时即为重症胰腺炎。 Ranson评分( 每项1 分) 入院时入院48小时 (1):年龄>55岁(6):HCT减少10%以上 (2):WBC>16×109/L (7):血钙<2mmol/L (3):血糖>L (8):PaO2<60 mmHg (4):LDH>350 U/L (9):BE>4mmol/L (5):AST > 250 U/L (10):BUN增加>L (11):体液丧失>6L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编者按】急性胰腺炎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而该疾病的病死率仍较高;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以进一步规范该疾病的临床诊治。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拟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下称《指南》),并分别于2002年12月20日及2003年3月16日在上海和广州召开的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及部分常委会议上就此对指南》作了认真的讨论,于2003年12月13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上通过。现予以公开发表,并希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制定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AP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AP术语和定义,旨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使用术语 1.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2.轻症AP(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B、c级。 3.重症AP(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 Ⅱ评分≥8;CT分级为D、E级。 4.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暴发性胰腺炎(fullnillate pancreafitis),或早期重症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76.8μmol/L、呼吸衰竭[PaO2≤60 mm Hg(1kPa =7.5mmHg)]、休克(收缩压≤80mmHg,持续15min)、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70%(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s]、败血症(T>38.5℃、 WBC>16.0)<109/ L、剩余碱≤4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T>38.5℃、WBC>12.0)<109/L、剩余碱≤2.5mmol/L,持续48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AP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AP(胆源性、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P(胆源性、轻型)。(4)AP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Ⅱ积分和CT 分级。 (二)其他术语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咼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 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3,或APACHE- n评分< 8,或CT 分级为A、B、C。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 3; APACHE- n评分 > 8; CT分级为D、E。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 60 mmHg)、休克(收缩压w 80 mmHg ,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 秒)、败血症(T>38.5 C、WBC > 16.0 X 109/L、BE w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 C、WBC > 12.0 X 109/L、BE w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 n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 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假性囊肿(pseudocyst)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 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

急性胰腺炎补液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 DiMagno 学者检索并总结了 2013 年 ACG(美国胃肠病学会)& IAP/APA(国际胰腺协会 / 美国胰腺病学会)发布的指南和 2015 年的日本急性胰腺炎修改版指南的相关营养支持和补液疗法等内容。文章最近发表在 Pancreatology 杂志上。 死亡的时机与原因 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从总体率的 1%~9% 升高到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20%~25%。导致死亡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是多器官衰竭和感染性胰腺(胰周)坏死。 1.在最初 2 周内,急性胰腺炎导致的死亡原因主要要归咎于≥ 1 个脏器出现持续性器官衰竭,尤其是多器官衰竭。 (1)器官衰竭指的是发生在肾脏、呼吸或循环脏器系统中,并且 Mashall 得分≥ 2 分的病况。 (2)Atlanta 分级修改版界定短暂器官衰竭的时间为≤ 48 h;持续性器官衰竭为>48 h。 (3)40% 急性胰腺炎导致的死亡人数死亡时间将不会超过 7 天。 (4)死亡率从不伴发器官衰竭的 0%~2.5% 升高到伴发器官衰竭的 27%~36%,再到伴发多器官衰竭的 47%。 (5)(5)10-15% 的急性胰腺炎将会发展出现多器官衰竭,大部分通常开始于呼吸系统后紧接着肾脏衰竭。 2. 在第 2~6 周,因急性胰腺炎死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感染性胰腺(胰周)坏死。 伴发胰腺坏死、不伴发持续性器官衰竭的死亡率为 11%;伴发多脏器衰竭、不伴发胰腺坏死的死亡率为 22%;两者都伴发的死亡率为 43%。 疾病严重性的预测 1.ACG 指南指出急性胰腺炎特异性预测评分系统的价值有限,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病人特点(年龄>55 岁;BMI>30 kg/m2);意识状态改变;合并症;出现≥ 2 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血容量相关因素(BUN>20 mg/dl;BUN 渐增;血细胞比容增高;血肌酐增高)和放射学发现(胸腔积液和 / 或肺浸润,胰腺外积液)。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处理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处理:国内外主要指南的比较与解读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复杂多变,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挑战。1992 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制订的 AP 分类及诊断标准被誉为 AP 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该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 AP 的诊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治疗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发现“亚特兰大标准”在 AP 的分级、严重度、并发症定义、预后评估、治疗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国际胰腺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n-creatology,IAP)经过了 5 年的调查与讨论,于 2012 年发布了《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也于 2012 年制订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美国胃肠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IAP 与美国胰腺病学会(American Pancreatic Associa-tion,APA)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于 2013 年发布了《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以下简称 2013 ACG)和《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以下简称 2013 IAP/APA)。如何评价不同指南的异同点,对我国 AP 的诊治工作和国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 AP 临床诊疗中的热点问题对相关指南进行比较与解读。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体系的变化 1. 诊断标准 国内外指南关于 AP 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认为确诊 AP 至少须要符合以下 3 项标准中的2 项:(1)与 AP 相一致的腹痛症状;(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3 倍正常值上限;(3)符合 AP 的影像学特征。 由于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生率(约占 AP 的 40%-70%)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性,2013 ACG 及 IAP/APA 均推荐对所有 AP 患者入院时行腹部 B 超检查。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认为超声检查虽然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且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易受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 AP 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推荐 CT 扫描作为诊断AP 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2. AP 的并发症和严重度分级 (1)主要的局部并发症 既往依据胰腺周围的液体积聚情况将 AP 局部并发症分为:急性液体积聚、胰腺坏死、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 4 种情况,容易引起混淆。 《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将病程 4 周内急性液体积聚是否伴有胰腺实质或胰周组织的坏死,区分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 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APFC)和急性坏死性液体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ANC);在病程 4 周

最新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 ~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为5% ~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或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 l 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 l 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 l Ranson评分 < 3, l 或APACHE-Ⅱ评分 < 8, l 或CT分级为A、B、C。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 l 局部并发症 (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 l 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3; l APACHE-Ⅱ评分≥ 8; l CT分级为D、E。 建议: (1) 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 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 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 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 呼吸衰竭(PaO2 ≤60 mmHg)、 休克(收缩压≤80 mmHg,持续15 min)、 凝血功能障碍 (PT < 70%、和/或APTT>45秒)、 败血症(T>38.5℃、WBC > 16.0×109/L、BE ≤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WBC > 12.0×109/L、BE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 (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 (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AP 的总体病死率约为5%,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为规范AP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3年颁布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AP的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AP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SAP的救治经验不断积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逐步得到认可。因此,有必要在原《指南》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从而指导我国AP的临床诊治,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指南采用“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GRADE)”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同时采用推荐等级(强、中、弱)来表示指南制定专家的建议。指南框架采用标准的疾病阐述流程(分类、病因、诊断、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采用陈述条目方式表达,并由消化内科、胰腺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放射诊断科及中医科等领域专家投票达成共识,共包含30条陈述。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2012年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美国亚特兰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范AP的分类。AP按照临床表现和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轻症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不需反复的胰腺影像学检查,病死率极低。 2.中度重症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伴有一过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 h内可以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对于有重症倾向的AP 患者,要定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持续评估。 3.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必须伴有持续(>48 h)的器官功能衰竭,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 危重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是由SAP的定义衍生而来,伴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或全身感染,病死率极高,因此值得临床关注。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类(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DBC)方法与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revision of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标准同年提出,后续相关研究也提示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可能是决定AP预后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AP应采用三分类还是四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最新的证据表明仅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病死率直接相关的危险因素,但该研究的CAP例数过少,因此四分类原则在AP严重程度判断上尚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本病中医称之为“胰瘅”,属“胃脘痛”、“脾心痛”等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发病前暴饮、暴食或高脂餐史,部分病人有胆石病史。突发性上腹疼痛,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 (2)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 (3)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水肿和胰周液体的积聚,还可了解胆囊、胆管情况。 (4)CT检查:CT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了解胰腺外形、大小、密度、被膜和周围的关系,判断是否发生坏死、是否合并胆道病变。 (5)鉴别诊断:许多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必须与心绞痛区别。 冠心病:以胸部、下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的不适感为特征,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不发作时,无特殊表现;发作时,常呈焦虑状态,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有时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出现病理性第三或第四心音,甚至奔马律;出现第二心音分裂,呼气时更明显,此称第二心音逆分裂。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可有相应的临床体征表现。血清标志物检查。 急性阑尾炎:典型的上腹腹痛,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体征:右下腹压痛、腹膜刺激症、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二)症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和王永炎张伯礼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第二版),拟定中医诊断依据如下: 1)肝郁气滞证(清形水肿性胰腺炎):腹中阵痛或窜痛,恶心呕吐,无腹胀,上腹仅有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白,脉细或紧。 2)脾胃实热证(较重的水肿型或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上腹满痛拒按,痞寒腹坚、呕吐频繁,吐后腹痛无减,大便干结,小便不通、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或滑数,重者厥脱。 3)脾胃湿热证(胆倒疾患并发胰腺炎): 脘胁疼痛,胸脘痞满拒按,气痛阵作,口苦咽干, 泛恶不止,或有身目具黄,便干溲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4)蛔虫上扰证(胆道蛔虫引起的急性胰腺炎): 持续性上腹疼痛,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痛,或伴吐蛔;苔白或微黄而腻,脉弦紧或弦细。 二、治疗 (一)中西结合治疗思路

2019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全文)

2019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全文)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AP的总体病死率约为5%,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为规范AP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3年颁布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1],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AP的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AP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SAP的救治经验不断积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救治模式逐步得到认可。因此,有必要在原指南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从而指导我国AP的临床诊治,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指南采用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同时采用推荐等级(强、中、弱)表示指南制定专家的建议。指南框架采用标准的疾病阐述流程(分类、病因、诊断、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采用陈述条目方式表达,并由消化内科、胰腺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放射诊断科和中医科等领域专家投票达成共识,共包含30条陈述。 一、AP的分类 推荐意见1:AP临床上分为3类: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SAP)、SAP。

急性胰腺炎补液指南

急性胰腺炎补液和营养支持指南更新要点解析 (综述) 治疗反应治疗的关键问题是肠内营养或静脉补液疗法是否能够逆转或者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和死亡。 根据2013 年IAP/APA 工作组指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够降低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补液疗法能够降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降低胰腺坏死。 静脉补液疗法补液可改善胰腺微血管灌注,故而被认为是一项缓和低血容量休克(常伴随着急性胰腺炎发生)的疗法。因此,补液可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1. 基于一项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乳酸林格氏液是最初的首选。 (1)ACG指南推荐,对于所有的病人(不包括肾或心血管功能不全) 使用「积极水合」法补液,其初始速度是250~500 ml/h (6~12L/24 h);以降低血浆BUN 水平为目的,对于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病人使用「快速饱和(推注)」法补液。 ( 2)日本相关指南修正版推荐使用「短时快速」补液方法,即开始滴注速度在150~600 ml/h 以纠正休克和脱水,后在过渡到维持速度130~150 ml/h 。 ( 3) IAP/APA 指南推荐使用目标导向性补液,即起初速度在5~10 ml/kg/h (8~17L/24 h),通常范围在2.5~4.0L/24 h。直到完成1 个或多个目标包括非侵入性检查(心率v 120bpm平均动脉压65~85 mmH g血细

胞比容35%~44%或者尿输出量>0.5~1 ml/kg/h )或者侵入性检查(每搏量或胸内血容量测定)。 2. 在2001 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随机试验表示,脓毒症病人在早期治疗窗 6 个小时内使用早期目标导向性补液能够带来生存益处,但是这一说法不被一个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RCTs(发表在NEMJ上)和一项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的研究支持。 3. 尽管早期目标导向性补液疗法常出现在急性胰腺炎的文献中,但是数据无价值或质量较差,推荐率和补液类型也不明确。 4. 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补液疗法通常在起初24 h 内要输注>5L 的液体,但是起到临床益处的时间可能局限于最初的12 h 。补液量并不总是越多越好。即使补液总量适当(》4L/24 h),但是早期更 积极的补液将提高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5. 为了模拟积极补液导致的弊端,一位研究人员回顾性研究了风险因素与发生液体潴留预后的关系(在入院后的第一个48 h 内)。 (1)结果表示 5 项独立因素可以预测液体潴留:年龄较小、酒精性病因、血细胞压积、血糖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液体潴留中位量是 3.2L,随着量的增加,普通住院时间和急性积液、胰腺坏死和持续性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会随之增高。 (2)液体潴留不与死亡率显著相关,但是有其他研究表示,液体潴 留可引起腹内高压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而后两种情况可以增加死亡 率和普通/ICU 住院的时间。 (3) 2 个急性胰腺炎指南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国际协会基于腹内压力

急性胰腺炎最新指南解读

急性胰腺炎最新指南解读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指南;解读 [摘要]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指南是临床医师救治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度急性胰腺炎(SAP)的重要依据,但是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环节在认识和实施上不统一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效果和成功率。本文从急性胰腺炎的新分类标准提出的背景、必要性,以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回顾,希望能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新指南的理解。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hina guideline on acute pancreatitis. Yiqi D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Changhai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treat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However, the current discrepancy on the opinion leads to different cure rate of such disease. The current review focu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necessity of the new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This ma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on the new guideline.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guideline; interpretation

2020年急性胰腺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急性胰腺炎基层诊疗指南 、概述 (一)定义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胆石症、高甘油三酷血症(HTG)和饮酒等多种病因引发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胰腺及胰周围组织自我消化,出现胰腺局部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部分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 R S),严重患者可并发器官功能衰竭[1, 2]。 (二)分类与分期 1.严重程度分类: H前分为3类:轻症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中度重症AP(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 S AP)和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 AP) [3,4J。 2.影像学分类: 分为两种类型[3]:间质水肿性胰腺炎(interstitial oedematous pancreatitis, I OP)和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sing pancreatitis, NP)。

3.病程分期: 以AP发病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分为早期和后期[3]。 二、病因学 我国AP的常见病因依次为胆源性、HTG和泗精性[4]。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外伤性、药物性、感染性、高钙血症、自身免疫、肿瘤、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PEP)等,无法找到病因者可称为特发性。 1.胆源性: 胆总管结石、胆襄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是引起AP的最常见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60%。所有AP患者应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评估胆石症[5]。磁共振胆胰管显影(MRCP)有助千判断胆总管或胆囊结石,超声内镜(EUS)对千胆源性胰腺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千发现胆总管泥沙样结石[4]。 2.HTG: 患者发病时血清TG水平?=11. 3 mmol/L,强力支持HTG是AP的病因。血清TG水平?=5. 65 mmol/L但<11.3川mol/L时,应高度怀疑HTG是AP的病因。如果没有寻找到其他明显病因,或者发病24h以后检测TG?=5. 65 mmol/L,也应将HTG视作AP的病因[5]。 3.酒精性: 酗酒者中有5%可发生A P,偶尔少量饮酒并不能作为A P的病因,只有饮酒?50 g/d,且>5年时方可诊断为酒精性胰腺炎。 诱因主要有暴饮暴食、油腻(高脂肪)饮食、酗洒等其他因素,它们会诱发胆襄结石排入胆道,引起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痉挛,增加血液中TG水平,促进胰液大量分泌等。妊娠、肥胖、吸烟、合并糖尿病是AP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胰腺炎补液指南

急性胰腺炎补液指南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急性胰腺炎补液和营养支持指南更新要点解析(综述) 治疗反应 治疗的关键问题是肠内营养或静脉补液疗法是否能够逆转或者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和死亡。 根据 2013 年 IAP/APA 工作组指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够降低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补液疗法能够降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降低胰腺坏死。 静脉补液疗法 补液可改善胰腺微血管灌注,故而被认为是一项缓和低血容量休克(常伴随着急性胰腺炎发生)的疗法。因此,补液可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1. 基于一项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乳酸林格氏液是最初的首选。 (1)ACG 指南推荐,对于所有的病人(不包括肾或心血管功能不全)使用「积极水合」法补液,其初始速度是 250~500 ml/h(6~12L/24 h);以降低血浆BUN 水平为目的,对于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病人使用「快速饱和(推注)」法补液。 (2)日本相关指南修正版推荐使用「短时快速」补液方法,即开始滴注速度在150~600 ml/h 以纠正休克和脱水,后在过渡到维持速度 130~150 ml/h。 (3)IAP/APA 指南推荐使用目标导向性补液,即起初速度在 5~10 ml/kg/h (8~17L/24 h),通常范围在 ~24 h。直到完成 1 个或多个目标包括非侵入性检查(心率<120bpm;平均动脉压 65~85 mmHg;血细胞比容 35%~44%;或者尿输出量>~1 ml/kg/h)或者侵入性检查(每搏量或胸内血容量测定)。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张肇达),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常有饮酒和进油腻食物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厚、或黄腻、或燥,脉细或紧或弦数或弦滑数。 (5)、现代影响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的特征,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 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技术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007);②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7)》。

(1)、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轻且局限腹膜炎体征; (2)、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 (3)、入院24小时内的APACHEⅡ评分<8分,入院48h内的Ranson 评分<3分,入院72h内的Balthazar CT分级Ⅱ级以下。 以上1,3必备,参照2、4即可诊断。 (二)症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中阵痛或窜痛,恶心、呕吐,无腹胀,上腹仅有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白,脉细或紧。 2、肝胆湿热证:持续的腹部及两胁疼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3、腑实热结证:上腹疼痛。拒按,痛如刀割,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烦躁,大便短黄。舌质红或红暗,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红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兼以清热燥湿通便。 方药:清胰汤Ⅰ号加减。柴胡、黄芩、黄连、胡连、白芍、木香、元胡、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甘草。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 医 诊 疗 方 案 急性胰腺炎 外一科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学:参照①《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发,1993年;第四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颁发。2002);②《急性胰腺炎》(张肇达,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主要症状:起病突然,长有饮酒或食油腻等诱因,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2)次要症状: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黄疸、发热、便闭等表现。 (3)体征:上腹部压痛,伴或不伴肌紧张或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4)舌脉: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厚、或黄腻。或燥,脉细或滑数。 (5)现代影像技术(超声、CT、MRI、):表现出胰腺炎特征,可见胰腺非特异性增厚或肿大,胰周边缘不规则或有一个间隙的少量积液。 具备主症,结合查体及现代影像技术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 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标注(2007); ②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胰腺疾病血组制定《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7)》。 ⑴以急性上腹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伴有轻且局限腹膜炎体征。 ⑵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 ⑶腹部B腹部超或CT或MRI查及胰腺肿大或伴有胰周炎性渗出。 ⑷入院24小时内的APACHEⅡ评分<8分,入院48小时内的Ranson评分<3分,入院72小时内的Balthazar CT分级Ⅱ级以下。 以上1,3必备,参照2、4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郁化火证:突发的中上腹疼痛,走串两胁、腰背,伴低热、咽干、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2.肝胆湿热证:持续的腹部及两胁疼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目黄、身黄。舌红、苔黄腻或滑数。 3.腑实热结证:上腹疼痛,拒按,痛如刀割,腹胀难忍,时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为5% ~10%。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3,或APACHE-Ⅱ评分< 8,或CT分级为A、B、C。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60 mmHg)、休克(收缩压≤80 mmHg,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秒)、败血症(T>38.5℃、WBC > 16.0×109/L、BE ≤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WBC > 12.0×109/L、BE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 APACHE-Ⅱ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 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 假性囊肿(pseudocyst) 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 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 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

急性胰腺炎补液指南

急性胰腺炎补液和营养支持指南更新要点解析(综述) 治疗反应 治疗的关键问题是肠内营养或静脉补液疗法是否能够逆转或者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和死亡。 根据2013 年IAP/APA 工作组指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够降低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死亡率;补液疗法能够降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不能降低胰腺坏死。 静脉补液疗法 补液可改善胰腺微血管灌注,故而被认为是一项缓和低血容量休克(常伴随着急性胰腺炎发生)的疗法。因此,补液可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1. 基于一项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乳酸林格氏液是最初的首选。 (1)ACG 指南推荐,对于所有的病人(不包括肾或心血管功能不全)使用「积极水合」法补液,其初始速度是250~500 ml/h(6~12L/24 h);以降低血浆BUN 水平为目的,对于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病人使用「快速饱和(推注)」法补液。(2)日本相关指南修正版推荐使用「短时快速」补液方法,即开始滴注速度在150~600 ml/h 以纠正休克和脱水,后在过渡到维持速度130~150 ml/h。 (3)IAP/APA 指南推荐使用目标导向性补液,即起初速度在5~10 ml/kg/h (8~17L/24 h),通常范围在2.5~4.0L/24 h。直到完成1 个或多个目标包括非侵入性检查(心率<120bpm;平均动脉压65~85 mmHg;血细胞比容35%~44%;或者尿输出量>0.5~1 ml/kg/h)或者侵入性检查(每搏量或胸内血容量测定)。 2. 在2001 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随机试验表示,脓毒症病人在早期治疗窗6 个小时内使用早期目标导向性补液能够带来生存益处,但是这一说法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