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

经皮穿刺术

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

【器材与药物】

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

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

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培养或固定,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

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2)操作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注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3)副反应与并发症:除了与穿刺活检类似的一些并发症外,另有一些与药物有关的反应,如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肿瘤坏死引起的发热等。

【应用范围】

1.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内的诊断与治疗。

2.进入非血管管腔,如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与引流术、经皮肾穿刺肾盂造瘘以及经皮胃造瘘等。3.穿刺实体器官,进行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活检、肿瘤消融治疗、囊肿的抽吸硬化、脓肿穿刺引流等。

二、主要临床应用

一、胸部疾患经皮穿刺

【适应证】

1.肺部原发性肿瘤

2.肺部转移性肿瘤

3.胸壁肿瘤

4.胸膜肿瘤

5.纵隔肿瘤

6.肺部原因不明的剧烈咳嗽及严重肺气肿患者

【禁忌证】

1.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2.广泛性肺纤维化病变

3.无法控制的剧烈咳嗽及严重的肺气肿患者

4.心肺功能不全者

5.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控制影响穿刺的咳嗽等症状。

2.穿刺点选在相邻肋骨的上缘与病灶应呈水平或垂直方向,进针路线应避开叶间裂。

3.穿刺时患者应全身肌肉放松,平静呼吸,不必机械屏气,穿刺针从胸壁进入肺组织的速度应快捷,以免针尖划破脏层胸膜。

4.纵隔穿刺时为便于穿刺针尖进入病灶,可先用针体弯曲的穿刺针,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5.进针过程中,应及时透视观察穿刺针进针方向和所在位置,尤其是细针穿刺,很容易偏离,需要随时监测调整。

6.抽吸或切割标本时,应注意多位置、多方向性,肿瘤中心有坏死时,针尖应尽量靠近肿块边缘部,以提高病变穿刺的检出率,但针尖应始终在病灶内活动。

7.取完标本,穿刺针退出肺组织边缘部位时,穿刺针导入自体血凝块或明胶海绵条可预防气胸或血胸的发生。

8.穿刺结束后,患者应留在放射科观察1~2小时,尤其是门诊病人更不能轻易离开。

9.若穿刺失败,可间隔4~5d后再穿刺。

10.若病变在两侧肺时,不能同时穿刺,应间隔3~5d再行另一侧穿刺。

二、腹部脏器经皮穿刺

【适应证】

1.肝脏恶性肿瘤、囊肿和脓肿

2.胆囊和胆管的良、恶性肿瘤

3.胰腺肿瘤和囊肿以及脾脏肿瘤

4.肾脏肿瘤

5.盆腔脏器的良、恶性肿瘤

6.肾上腺肿瘤

7.原因不明的腹腔肿大淋巴结

【禁忌证】

1.疑为血管性病变或病变与大血管有密切联系者

2.胃肠道病变

3.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4.有全身性感染者

三、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癌痛的基本原理就是采用较大剂量的酒精或石碳酸注入腹腔神经丛处,使神经节及神经元变性、脱髓鞘,从而阻断神经的传入途径,解除来自上腹部脏器的疼痛。

【适应症】

胰腺癌、慢性胰腺炎、肝脏肿瘤、肾上腺转移瘤和克隆病引起的上腹部顽固性疼痛。

【禁忌证】

1.凝血机制障碍。

2.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

【并发症】

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经背穿刺可引起如下并发症:

1.瘫痪

2.单侧肢体麻痹

3.一过性血尿

4.椎间盘损伤

5.腹腔内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

【注意事项】

1.注射酒精时,由于阻滞剂可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可引起疼痛,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2.经腹穿刺后一定得行CT扫描,以寻找针尖位置,如针尖位于腹主动脉壁内或膈肌脚等组织器官内,决不能贸然注射、阻滞剂,否则将产生不良后果。

3.注射阻滞剂后部分病人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同时伴有心律增快。低血压状态一般不超过24小时,通过加快输液即可纠正低血压状态。

4.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引起肠蠕动增强,故术后病人可出现轻度腹泻,一般数日内即可恢复正常。

经皮穿刺引流术

引流术是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内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一系列技术。对于恶性肿瘤本身,其并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但通过此类技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经皮穿刺肺脓肿引流术

【适应证】

1.急性肺脓肿合并引流支气管狭窄或阻塞,使脓液引流不畅,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

2.外伤性肺脓肿和肿瘤坏死引起混合感染而引流支气管不畅,一时又不能手术治疗者。

【禁忌证】

1.引流支气管通畅,可以得用转换体位引流的肺脓肿。

2.多发性或多房性小肺脓肿。

3.尚属蜂窝组织炎而未液化的肺脓肿。

4.恶性肿瘤内液化坏死。

【注意事项】

1.对未累及胸膜腔的肺脓肿,应尽量选择环甲膜穿刺途径,防止感染扩散。如肺脓肿靠近肺表面已有胸膜增厚粘连而经胸壁穿刺引流,穿刺针应从便于脓液流出和有胸膜增厚的部位进入脓肿。一般应靠下部或背部,使低垂部位得到引流。

2.导管留置后应加强穿刺口护理,以防合并感染。

3.在引流的同时,应给予足量敏感的抗生素。

4.注射造影剂和冲洗脓腔应采取低压力、低流量的方法,以防止引起脓毒血症。

5.引流过程中,应每1~2d进行一次脓腔造影,以观察引流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脓肿间隔或分房脓肿。

6.除合并其它严重合并症外,不应过早拔除引流导管。

二、经皮肝胆道引流术

【适应证】

1.胆管癌、胰腺癌、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等所致的胆道梗阻伴肝功能损害和严重黄疸时,常于外科手术前作经皮肝穿胆道引流。

2.不能手术的胆管癌、胰腺癌、肝门转移癌等恶性病变和无法手术治疗的胆道良性狭窄。3.良性胆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前作减压准备。

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急救。

5.通过引流减压再经导管行取石。

【禁忌证】

1.多发性肝内胆管梗阻。

2.弥漫性胆管内肿瘤。

3.凝血机制差、全身衰竭、大量腹水、脓毒血症等,为相对禁忌、

【并发症及处理】

1.胆道出血PTCD成功后,有少量血性胆汁较常见,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停止。仅少量需要止血药或输血治疗。如大量出血者,应经引流管造影,如导管行径肝血管内,应立即撤出。如胆管继续出血,应行肝动脉造影,以了解出血原因,必要时行肝动脉栓塞。

2.胆汁漏胆汁可经穿刺点漏入腹腔或腹壁外,临床约3.5%~10%可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症状。根据不同的漏出的原因可采取相应的处理;引流管细于扩张通道----调换粗引流管;引流管不够深入,部分测孔位于肝实质,升至位于肝外-----将引流管深入,或换边孔少的引流管;引流管引流不畅-----可行引流管造影,明确原因并作针对性处理。

3.逆行胆道感染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造影前尽量放出较多的胆汁,再注入等量或稍少的对比剂。、

4.导管堵塞或脱位

5.穿刺导管时穿过胸膜腔可引起胆道胸膜腔瘘、气胸和血胸,因此,穿刺应在透视下进行,避开肋膈角。

【注意事项】

1.术前通过CT、B超、生化等检查,明确诊断,以便掌握适应症和选择引流方式。

2.引流管的侧孔,应完全置入胆管内,不应留于肝实质内,以免引起出血。

3..多次穿刺时,穿刺针不要退出肝脏,以免过多损伤肝包膜。

4.术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注意胆汁内血液量和有无腹膜刺激征。

5.需长期引流者,需教会患者及家属引流管的护理,预防导管阻塞和脱落。

经导管栓塞术

经导管栓塞术是在影像导向引导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主要作用机制是: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其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

一、总论

【适应症】

1.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或恢复,包括全身各处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及静脉曲张等。2.止血,包括动脉性出血和静脉性出血,前者如外伤性盆腔和内脏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严重鼻衄和颌面部出血、大咯血、手术后出血等;后者主要指保守治疗无效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3.血流重分布。对栓塞或灌注化疗过程中,难以避开的非靶血管进行保护性栓塞,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富血性肿瘤的治疗。一方面作为术前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另一方面作为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5.内科性器官切除,主要目的是消除或抑制器官亢进的功能、减少体积或使之彻底清除。主要包括脾功能亢进和某些血液病、肾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异位妊娠等。

【禁忌症】

1.血管一般禁忌症。

2.难以恢复的靶器官功能衰竭(除非为灭能目的)和恶液质患者。

3.导管未能深入靶血管,在栓塞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退出者。

4.导管部前方有重要的非靶血管不能避开,误栓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操作方法】

1.根据靶血管部位,进行经皮穿刺插管,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以证实诊断,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2.根据造影结果,确定要栓塞的靶血管。

3.将导管尖尽可能插入或靠近靶血管。

4.选择适当的栓塞物质,在透视监视下,缓慢释放栓塞物质于靶血管内,防止误栓。

5.栓塞剂导入后,再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达到栓塞目的后,拔除导管,压迫止血,包扎穿刺口。

【注意事项】

1.必须明确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及程度,切忌盲目。如胃肠道出血,必须经内镜和血管造影证实有明确的出血点或出血动脉的准确部位后,才能施放栓塞剂。

2.正确选择栓塞剂,要根据病变的性质,栓塞目的,靶血管的粗细,把血管的解剖特点和侧支循环情况,选择适宜的栓塞剂。如栓塞止血和手术前栓塞,宜选用短、中期栓塞剂;肿瘤姑息治疗,血管畸形栓塞,宜选用永久性栓塞剂;盆腔病变作栓塞治疗时,应栓塞髂内动脉近端,而不宜选用液态或细颗粒栓塞剂,以免造成脏器缺血坏死;在栓塞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不宜反流,有双重疗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不透X线的栓塞剂。

3.掌握好释放栓塞剂的压力和速度,头颈部动脉栓塞最好选用带囊导管以防栓塞剂反流。

4.准确估计栓塞范围及程度。

5.导管应尽量接近靶血管,在充分栓塞病变组织的同时,尽量保护健康组织。

【并发症】

1.过度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胃肠道或胆道穿孔、皮肤坏死等。

2.误栓非靶血管或器官。

3.感染,常发生于实质性器官栓塞时。

二、临床应用

一、消化道出血栓塞术

【适应症】

1.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出血;

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肝胆外伤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出血;

4.贲门粘膜出血(Mallory-Weiss撕裂综合征);

5.消化道肿瘤或血管畸形出血;

6.外科手术后出血。

【禁忌证】

采用栓塞术治疗消化道出血,虽然没有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应慎重对待:

1.作过胃大部切除和有血管解剖变异的病人

2.肝硬化晚期和肝细胞癌引起的门静脉栓塞并发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不仅作经门静脉穿刺危险性大,而且使导管超越阻塞段出血者,不仅作经门静脉穿刺危险性大,而且使导管超越阻塞段进人肝外门静脉系统是困难的,即使勉强通过,对门静脉侧支循环通路的栓塞会加重门静脉高压。3.凝血机制不全的患者。如凝血酶原时间超过对照组7s以上,或者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 者。

4.对于活动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状态尚未纠正而必须作栓塞治疗者,栓塞前造影时切忌作药物血管造影,以避免血管扩张促发或加重休克。

5.对严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或已有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必须作栓塞治疗时,应尽量减少造影剂注人量,以减少肾脏功能损害和促发肝肾综合征的机会。

6.穿刺插管途径中有血管性疾患者。

二、肾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由外伤、病理活检穿刺、良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肾出血,包括持续性由外伤、病理活检穿刺、良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肾出血,包括持续性血尿和向腹腔内出血。

2.由肾内动脉的小分支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3.恶性肾肿瘤手术前栓塞或晚期的姑息性栓塞治疗。

4.肾脏内的动脉血管瘤、动静脉瘘等血管性病变。

【禁忌证】

主要有碘过敏和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

【并发症】

主要有栓塞后综合征、肾及肾周脓肿、误栓其他脏器等。

三、肝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对不能外科手术切除或对化疗、放疗无效的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前辅助性栓塞可使癌肿缺血萎缩,易于切除,减少出血。

2.肝内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及血管瘤

3.外伤引起的肝动脉出血

4.其它原因所致的胆道出血

【禁忌证】

1.严重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肿瘤或广泛性转移瘤;

2.门静脉完全阻塞;

3.肝肾功能严重不全;

4.肝脓肿。

【并发症】

主要包括肝功能一过性损伤、肝脓肿、胃十二指肠穿孔、胆囊穿孔等。

【注意事项】

1.肝动脉解剖变异较多,若癌肿有边缘性显影不全,应考虑到副肝动脉供血,应注意寻找。2.导管尖应尽量接近或直接进入肿瘤供血动脉。

3.肝动脉的侧支循环容易建立,故栓塞治疗肝癌时,应先注入微球或液态栓塞剂,以破坏更多的癌肿毛细血管床,再注入粗颗粒栓塞剂以提高栓塞效果。肝外伤出血时宜选择粗颗粒栓塞剂。4.栓塞剂用一定量的化疗药物混合,以利栓塞后局部仍有药物释放。

5.为防止栓塞动脉再通,可导人微型不锈钢圈栓塞中心供血动脉。

6.栓塞术后,可根据情况给予消炎和保肝治疗。

四、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大咯血,尤其对反复咯血而原因不明或心肺功能差、内科治疗无效或外科无条件手术的患者更为适用;

2.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

【禁忌证】

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2.碘过敏者;

3.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4.非咯血引起的全身情况衰竭者;

5.肺瘀血、肺动脉先天性缺如或严重狭窄者;

6.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共干者,特别应引起警惕;

7.肺外伤后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混合出血者。

【并发症】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是脊髓损伤,引起横断性截瘫及感觉障碍和尿潴留。其它还有小肠坏死、肋间皮肤坏死等。

【注意事项】

1.导管不能完全阻塞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以防阻断脊髓动脉血流。

2.有支气管动脉变异时,要对各支气管动脉逐一造影,甚至对锁骨下动脉、腹腔动脉进行造影,以便发现变异供血动脉,凡参与病变供血者,都应一一进行栓塞。

3.释放栓塞剂时,导管尖应深入支气管动脉开口1cm以上,推注栓塞剂的压力要低,速度要慢,以防栓子反流。

4.与脊髓动脉共干时,可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栓塞,否则应视为禁忌证。

五、肺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少数来源于肺动脉供血的大咯血

2.肺动脉瘤

3.肺动静脉畸形

4.肺转移性肿瘤证实由肺动脉供血者

【禁忌证】

1.两肺弥漫性小动静脉瘘。

2.较严重肺瘀血。

3.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凝血机制不全

4.碘过敏及全身衰竭等

【并发症】

主要是局限性肺梗死,继发感染可形成肺脓肿。

【注意事项】

1.行肺动脉栓塞时,导管要经过右心房和右心室,有时可出现心律紊乱,甚至发生心跳骤停。故应事先准备好心电监护、心脏除颤和心肺复苏设备和急救药品。操作过程中要有专人监护、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心律异常,首先要使导管尖离开心壁,并采取其它对症处理措施。

2.肺动脉造影拍摄侧位片时,应两侧分别注射造影剂摄片,避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

3.用不锈钢圈栓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时,其直径要等于或略大于血管径。一般应释放2枚以上,甚至充满整个瘤腔。

4.动静脉瘘有多个瘘口时,应逐一将其栓塞。若多个病灶分散在两侧肺叶,一次栓塞有困难时,可分期栓塞。

5.用造影剂或液态硅酮橡胶充盈球囊腔时,要注意压力和容量,以防球囊破裂。

六、脾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外伤性脾破裂出血;

2.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3.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液系统改变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4.脾脏肿瘤、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抑制

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证】

1.肝硬化伴有严重黄疸和大量顽固性腹水者;

2.凝血机制不全者;

3.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4.碘过敏者;

5.全身衰竭或血浆白蛋白过低者。

【并发症】

1.脾梗死造成的左上腹疼痛和发热;

2.脾脓肿;

3.反应性胸膜渗出和肺部感染;

4.其它脏器误栓;

5.脾一门静脉血栓形成。

七、髂内动脉栓塞术

【适应证】

1.盆腔肿瘤外科手术前辅助性栓塞和姑息性治疗栓塞

2.盆腔脏器外伤性出血和手术后出血;

3.分娩后大出血;

4.骨盆骨折大出血;

5.盆腔脏器的血管性疾病。

【并发症】

主要是过度栓塞引起的脏器组织坏死、臀部剧烈疼痛等,选择适当的栓塞剂多可避免。

【注意事项】’

1.导管应尽可能超选择性地插入损伤出血动脉或病变脏器的供血动脉分支,万一超选择性插管有困难,也应尽可能使导管尖端超过髂内动脉后干开口处,以免引起臀部剧痛。

2.髂内动脉栓塞一般不采用无水乙醇、丁氰脂等液态栓塞剂,因其有引起脏器缺血坏死的危险。但对毛细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能够作超选择性插管时,亦可选用。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是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建立由体表到达靶动脉的通道(导管),再由该通道注入药物以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方法。与静脉全身给药相比,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一、总论

【器材】

1.常规器材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所用相同,主要有穿刺针、导丝、扩张器和导管等。

2.特殊器材包括同轴导管系统、球囊阻塞导管、灌注导丝、灌注导管、全植入式导管药盒、药物注射泵等。

【方法】

1.常规行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病变的性质、大小、血供、侧支循环等情况。

2.一次冲击性动脉药物灌注,适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溶栓治疗等。

3.长期药物灌注分为普通导管留置法和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前者适用于消化道出血和溶栓治疗,后者主要用于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适应证】

1.肺、肝、胃、盆腔原发性恶性肿瘤及骨肉瘤的姑息性治疗或外科手术前辅助治疗以及与放疗协同治疗。

2.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3.治疗肝、脾、肾、消化道及盆腔脏器的出血。

4.溶解血栓。

二、临床应用

一、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

【适应证】

全身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手术前辅助化疗或晚期姑息性治疗。

【禁忌证】

1.一般介入治疗禁忌证。

2.全身严重衰竭,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者。

【并发症】

1.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脊髓损伤,常见于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灌注时;

3.抗癌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心肾毒性等;

4.其它一般介入治疗并发症。

【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下,导管尖应尽量接近肿瘤,尤其是四肢骨肿瘤灌注治疗。多分支供血者,应先将一些小分支栓塞,再将导管选择性插进主要供血动脉,尽可能减少抗癌药进入远侧正常动脉,引起动脉内膜增生,造成肢体远端供血不足。我们曾遇到2例抗癌药引起动脉内膜严重增生,造成趾端坏死者。胃及十二指肠的癌肿因侧枝供血丰富,可不必作超选择性插管。

2.应用抗癌药一次性灌注治疗时,宜选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或较大剂量间断脉冲治疗(间隔2~4d)。留置导管联合用药连续灌注时,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宜较大剂量脉冲治疗,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等宜用动脉输液泵持续滴注。

3.留置导管时,穿刺口外的导管应缝合固定牢靠,防止引起导管尖移位,每隔1~2d应造影观察导管尖位置,如有移动,应及时调整。

4.导管留置期间,注入药物或肝素生理盐水,之后应将导管尾端的三通开关关严固定包好,防止漏血,使导管内凝血阻塞或引起感染。

5.导管留置灌注一般为5~7d,最长者可达12d。

6.在导管留置期间应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如发现有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现象,应及时停止灌注。7.灌注期间应积极处理恶心呕吐等药物副反应。

8.及时观察相邻脏器或远侧肢体有无缺血等的反应。

二、脏器出血的药物灌注治疗

【适应证】

1.胃肠道出血,包括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胃粘膜出血、溃疡出血、吻合口出血、血管性疾病破裂出血、肿瘤出血、外伤出血等。

2.脾脏外伤引起的渗血或弥漫性小动脉出血。

【禁忌证】

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出血,并没有绝对禁忌证,但下列情况应慎重:

1.胰腺动脉出血时,因胰动脉对加压素等血管收缩剂不敏感,除非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出血的胰动脉分支内,否则会因相邻脏器动脉收缩而加剧出血。

2.较大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时,因血管收缩剂不能立即奏效,应配合栓塞或手术治疗措施,以免延误。

3.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周围的炎性血管无正常的肌层组织,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出血时加压素灌注治疗常无效。

4.肝、肾及盆腔脏器的血管床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应以栓塞为首选。

【并发症】

1.抗利尿反应,如尿潴留、脑积水、电解质失调等;

2.心血管系统反应,如腹痛、腹泻等,常见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时。

【注意事项】

1.导管位置必须准确,除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动脉不必作超选择性插管,在其主干灌注药物即可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外,其他部位的出血,超选择程度较高,控制出血的效果越好。尤其是血管有变异时,仔细寻找出血点的直接供血动脉支使非常必要的。

2.出血点成连供血结构时,应低压推注造影剂显示出血点使导管尖尽量接近或插入直接供血动脉支,或连供的两支动脉均灌注加压素,但灌注的剂量和速度应减少1/3~1/2。、

3.灌注加压素后,一般在15~20min可收到止血效果,若30min后仍继续出血,或止血后再次出血,应造影仔细检查导管尖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果导管尖准确无误,应增加一倍的加压素量灌注20~30min,在造影观察,若仍有造影剂外渗,则应该考虑到局部血管床对加压素不敏感,应及时更换血管收缩剂或改用其他止血方法。

4.结肠脾区时由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的交界的部位,灌注一条动脉多不能控制出血,常需要在

两支动脉内同时灌注。

5.行肠系膜动脉主干内加压素灌注时,常有肠壁收缩引起的腹痛,一般程度较快。多在30min 内缓解。若腹痛长时间持续,且有程度加重之势。应考虑到加压素过量或导管尖端进入细小分支,使局部血管高度收缩而缺血。应及时减少或后退导管尖,必要时可先经导管推入少量血管扩张剂,在后退导管至肠系膜动脉主干继续灌注。

三、动脉血栓的溶栓药物灌注治疗

【适应证】

1.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粘连或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或周围动脉栓塞。

2.由于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引起的血管栓塞。

3.由于外伤、手术或导管技术中出现的意外凝血引起的血管栓塞。

4.血管修补、移植或人工透析引起的血管栓塞。

5.周围静脉栓子脱落引起的肺动脉栓塞。

【禁忌证】

1.有凝血机能障碍者

2.有近期脑血管或其它内脏出血者

3.有近期消化性溃疡出血者

4.心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5.妊娠期。产后10天和女性月经期

【并发症】

主要为出血,多发生于穿刺部位、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注意事项】

1.血栓的部位及范围应造影诊断明确。

2.导管尖应尽可能接近血栓,并随血栓溶解速度及时前移。

3.及时检验观察溶栓药物反应,造影观察溶栓效果。

4.如血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等器质性改变时,应在溶栓之后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或外科手术等措施,以消除形成栓的潜在因素,巩固溶栓效果,防止栓塞复发。

5.灌注时严密观察病情,如有病情恶化或药物反应严重时应及时停止灌注。

6.如灌注24h不见血栓溶解,应及时低压造影检查导管尖位置,若导管尖位置无误,继续灌注24h,血栓仍不溶解时,应考虑更换其他血管再通措施,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四、缺血性病变的灌注治疗

【适应证】

1.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经静脉内其它途径给药治疗效果不佳者;

2.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3.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雷诺氏病等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病变;

4.由药物、损伤和冻伤等引起的周围血管痉挛;

5.血管介入操作中引起的各器官供血动脉的痉挛。

【禁忌证】

同一般血管造影。

【注意事项】

1.尽可能用细小的导管,操作应熟练、轻柔,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2.灌注期间需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和液体出入量;

3.脑血管痉挛治疗后补液中加用脱水剂、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钙离子抗剂等;

4.肠缺血灌注治疗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者,说明肠壁已发生坏死穿孔,应及时剖腹探查,切除坏死肠管;

5.四肢缺血灌注治疗后口服烟酸、阿司匹林或潘生丁4周左右。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主要分为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两大类,两者常在一起配合应用。

一、总论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适应证】

球囊血管成形术已用于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主要适应证是治疗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动脉炎,纤维肌肉增生,先天性大动脉膜性狭窄,时间较久的血栓形成,血管吻合术等因素引起的大,中血管的局限性短段狭窄或闭塞。

【禁忌证】

病变已形成溃疡,狭窄段血管壁严重钙化,血管腔呈偏心性狭窄,狭窄段过长超过10cm者为相对禁忌证,对小血管病变效果也较差。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诊断性血管造影,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包括血管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2.根据血管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球囊直径应等于或稍大于(不超过1mm)狭窄血管邻近的正常段血管直径,球囊长度一般应长于病变段长度,但若病变段较长,可用较短球囊分段扩张。

3.术前24小时开始适量口服抗凝药物。

4.术中在造影的基础上,先测量狭窄段远近侧血压,再经导丝引导将球囊导管置于狭窄段。肝素化后,对狭窄段进行反复扩张2~4次。扩张结束,再次测量跨狭窄段压差,并行非选择性造影,评价即刻治疗效果。

5.术后一周内,每日静脉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和潘生丁3~6个月抗凝,并定期复查。

二、血管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支架以及广泛用于动脉,静脉以及非血管性管腔。凡是能行球囊成形术的部位均可置入支架治疗。从疾病性质看,主要用于治疗狭窄-闭塞性疾病,近年来已成功用于胸,腹主动脉瘤以及假性动脉瘤等扩张性动脉疾病的治疗。其适应证主要包括:

1.PTA不易成功者或技术成功后易发生再狭窄的部位和病变;

2.PTA后出现并发症者,如内膜剥落,严重血管痉挛等导致的急性血管闭塞;

3.PTA再狭窄的额再次治疗;

4.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溃疡形成或严重钙化;

5.长段血管狭窄或闭塞;

6.腔静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治疗。

【禁忌证】

1.心肾功能严重不全以及其他不适宜于作插管造影者。

2.广泛的末梢血管狭窄。

3.血管完全性阻塞或狭窄近段血管严重迂曲。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基本同球囊血管成形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1.根据造影结果,选择直径,长度与血管狭窄相适应的支架种类规格。

2.支架放置术前后要给予有效的抗凝药物,这是防止术后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3.对需要一次放置多个支架者,一般应先放置远侧支架,再放置近侧支架。在近侧血管狭窄严重时,远侧支架不能通过时,也可先放置近侧支架。

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第二节临床应用

一、肾动脉成形术

【适应证】

球囊血管成形术(PTRA)适应证:

1.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造影发现单侧肾动脉短段,单发,无钙化的次全狭窄,狭窄度>70%;2.患肾功能不全,但估计有可能恢复者,健侧肾内小动脉未出现弥漫性硬化表现;

3.肾动脉狭窄段两侧的收缩压力差大于5.3Pa(40mmHg),患侧肾静脉内肾素含量明显高于健侧。【支架适应证】

1.PTRA失败或发生血管痉挛,内膜剥离等并发症;

2.PTRA术后再狭窄;

3.肾动脉闭塞再通后。

【禁忌证】

球囊血管成形术禁忌证

1.肾动脉狭窄度<70%,未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未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2.肾脏严重萎缩,肾功能已丧失的肾动脉闭塞;

3.大动脉炎活动期。

【支架禁忌证】

除上述球囊血管成形术的禁忌证外,肾动脉支架一般不用于年龄较小的少儿患者。

二、主动脉狭窄成形术

【适应证和禁忌证】

1.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

单纯性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压差>30mmHg);主动脉局限,短段狭窄;主动脉手术后再狭窄。2.球囊血管成形术的禁忌证

复杂性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长段或弥漫性狭窄;主动脉完全闭塞;大动脉炎活动期;动脉瘤形成;严重糖尿病患者;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

3.支架的适应证

单纯性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压差>30mmHg);主动脉手术后再狭窄;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完全闭塞后再通病例。

4.支架的禁忌证

大动脉炎活动期;复杂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动脉瘤形成;严重糖尿病患者。

【并发症】

除一般所见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内膜损伤等外,主要有血管穿通,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远端血管栓塞等。

三、肢体动脉成形术

【适应证和禁忌证】

1.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

短段狭窄或闭塞,跨狭窄压差大于2.67kPa(20mmHg);髂股动脉狭窄伴远端血管闭塞,行髂股动脉成形术后有利于远端肢体的侧支血供形成;血管搭桥术后吻合口狭窄或搭桥血管狭窄。2.球囊血管成形术的禁忌证

狭窄闭塞段病变较长,>15cm;狭窄闭塞段严重钙化;严重糖尿病;血管完全闭塞,导丝不能通过;胫腓动脉以下的小动脉病变。

3.支架的适应证

PTA失败或发生急性闭塞的病例;短段或长段狭窄;闭塞再通后;有钙化的病变。

4.支架的禁忌证

不能控制的严重糖尿病;胫腓动脉以下的小动脉病变;血管造影检查禁忌者。

【并发症】

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的出血,血肿,血管损伤,远侧动脉栓塞等;支架的主要并发症有支架急性闭塞,支架位置不当,移位,机械变形等。

四、布-加综合征

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引起门,腔静脉高压,临床上出现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腹水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一系列表现,称为布-加综合征。主要病因是原发性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狭窄,闭塞,也可由肿瘤压迫,静脉炎,血栓或瘤栓等引起。目前介入治疗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外科手术治疗。

【适应证】

1.肝段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狭窄,闭塞,伴或不伴血栓形成;

2.伴肝静脉阻塞的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

3.PTA疗效不佳或再狭窄病例;

4.下腔静脉癌性狭窄或闭塞。

【禁忌证】

1.下腔静脉长段完全性闭塞;

2.患者极度虚弱,恶液质者。

【操作方法】

1.诊断性血管造影:行下腔静脉单向或对端双向诊断性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类型和程度,并测定跨狭窄阻塞段压差;

2.单纯狭窄球囊成形术:对于单纯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的狭窄,可行球囊扩张术;

3.闭塞再通:对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闭塞,用穿刺针在双向X线透视监视下,缓慢穿刺闭塞段,再用扩张器扩大穿刺道,后换用球囊导管扩张;

4.置入支架:将支架中心准确定位于病变段中心,缓慢释放支架。

【注意事项】

1.支架直径应大于下腔静脉直径的10%~20%;

2.下腔静脉支架的近端不要突入右心房内;

3.多节Z型支架,其连接部不能置于病变中心部;

4.有血栓形成时,先行充分有效的溶栓后,再行穿刺,扩张;

5.再通闭塞段的操作为本症治疗的关键步骤,一定要在双向透视下或超声引导下仔细的操作;6.术后采取强有力的抗凝治疗一年或更长时间。

【并发症】

术后近期并发症有:肺血栓栓塞、心包填塞、穿破下腔静脉、支架位置不当或脱失、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等;术后中远期并发症主要有之间内膜增生性狭窄、支架脱落或断裂。

非血管管腔扩张术

非血管管腔是指体内的消化道、气道、胆管、尿路以及输尿管等软组织的中空管腔,这些管腔发生狭窄、阻塞后,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总论

【操作方法】

1.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2.建立进入管腔的途径:开放性管腔,如气道、消化道、泌尿道和输卵管,可经体外管口放入介入操作器械;对于胆管等封闭性管腔,需经肝穿刺胆管或经术后T管或经内镜进入。

3.术前麻醉与用药:气道与消化道插管操作需进行咽喉部局部喷雾麻醉,对儿童及神经过敏者,可用全麻,其它部位操作,也需要采取必要的麻醉措施。为减少分泌物,术前应给予阿托品或654-2。4.操作步骤:透视下经通道插入导管、导丝,并注入造影剂,确认导管位于管腔内,明确狭窄段,进一步用导管导丝交换法将适当大小的球囊导管置于狭窄中心部位,对狭窄段进行扩张,可反复扩张2~3次,扩张结束后,换人造影导管复查造影。

如效果不满意,可在此基础上置入支架。

5.术后处理:术后全面监护患者情况,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消化道扩张后头2~3日应进流食、半流食,后进软食和普通饮食。胆管、泌尿道扩张后需置管引流。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介入操作前,必须进行造影证实器械在管腔内。

3.非血管性管腔扩张术,必须注意治疗时机,如食道化学性灼伤或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必须待急性水肿期过后才可进行。

二、临床应用

一、食道狭窄

(一)食道狭窄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1.各种良性病变引起的食道狭窄,如化学灼伤后、反流性食管炎所致的瘢痕狭窄、放疗后、手术后、外伤或异物损伤后及先天性病变等。

2.恶性肿瘤放支架前。

3.功能性狭窄、贲门失弛缓症。

4.食道外压性狭窄。

【禁忌证】

1.食管灼伤后急性炎症期。

2.术后瘢痕狭窄在术后3周内不宜扩张。

3.食管癌伴食管气管瘘。

【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随时清除口咽部液体,防止误入气道。

2.扩张球囊时,球囊可能滑至狭窄的近侧或远侧,术者必须控制。

3.操作要轻巧,避免粗暴,在没有证实导管在消化道前不

能换人球囊导管扩张。

4.扩张的宽径一般以20mm为好,对于放射损伤后的瘢痕不宜直接一次扩至20mm,可以分次扩张。

5.首次扩张时用5~8ram直径的球囊,反复2~3次,如很顺利,可立即改用大球囊,成人为20mm,儿童为12ram直径球囊,如扩张阻力很大或病人不能耐受则暂停。

6.对于严重狭窄,不能一次完成扩张或扩张后再狭窄者,可在首次扩张后2周行再次扩张。【并发症】

1.疼痛。

2.食道粘膜损伤出血。

3.食道穿孔或破裂:当穿孔很小、没有胸腔感染、症状轻微及没有毒血症状时宜保守治疗,如有气胸、纵隔气肿、胸腔渗液、毒血症、呼吸功能不全和休克者必须立即手术。

(二)食道狭窄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1.食管良、恶性肿瘤引起的食管狭窄或食管气管瘘,已不可能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2.纵隔肿瘤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者。

【禁忌证】

1.颈部肿瘤所致吞咽障碍则不宜放支架。

2.良性食道狭窄,首选球囊扩张治疗。如球囊扩张效果不好,可考虑放置可回收支架。

3.严重出血倾向者。

【注意事项】

1.一般食管支架最高不能靠近环状软骨3cm处。

2.输送器较粗硬,必须顺导丝小心插入。

3.支架如通过贲门括约肌,宜放置防反流支架。

4.食管癌放支架后作放化疗时,由于肿瘤缩小,支架可能移位。

【并发症】

1.支架移位;

2.出血;

3.支架再狭窄;

4.疼痛;

5.食管破裂;

6.反流;

7.肺部感染。

二、胃十二指肠支架治疗术

【适应证】

恶性肿瘤浸润压迫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管腔狭窄或闭塞和胃肠吻合口肿瘤浸润复发的患者【禁忌证】

1.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出血期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

痛点注射治疗 痛点注射治疗(trigger point injection,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 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其病理特征: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1.触诊定位方法: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平滑式触诊: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2)钳捏式触诊: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3)深部触诊法: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2.注射器材: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3.注意事项: (1)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2)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3)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4)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5)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6)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注药后可行局部按摩。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穿刺术 (2)人工呼吸术 (3)腹腔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心包穿刺术 (6)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小针头肝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 (8)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9)腰椎穿刺术 (10)后囟门穿刺术 (11)后穹隆穿刺术 (12)羊膜囊穿刺术 三、外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减压术 (3)气管导管吸引术 (4)心脏按摩术 (5)脑室穿刺术 (6)脑室造影术 (7)颈总动脉造影术

(8)椎管造影术 (9)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0)膀胱镜检查术 (11)泌尿系外科X线检查术 (12)排泄性尿路造影术(IVP) (13)逆行性肾盂造影术(RGP) (14)肾盂穿刺造影术 (15)膀胱及尿道造影术 (16)输精管及精囊造影术 (17)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18)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 <2>经腹小切口开放性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OTC) (19)血管造影术 <1>动脉造影 <2>静脉造影 <3>下腔静脉造影 四、五官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法 (2)前置镜检查 (3)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5)鼻窦交替疗法 (6)下鼻甲电烙及药物烧灼 (7)下鼻甲注射法 (8)咽鼓管吹张法 (9)鼓膜穿刺术

(10)口腔修复检查与设计 (11)口腔准备 (12)活动部分义齿 (13)全口托牙 (14)固定修复 五、医技科室技术操作规程 (1)放射科技术操作常规暗室技术管理 (2)普通X线投照常规 (3)ST4000透视数字化激光成像系统操作常规 (4)岛津800mAX线机操作常规 (5)ELSCINT SELE 螺旋CT (6)ELSCINT 0.5TMR 操作规程 (7)ECT操作规程 (8)DSA机操作规程(移动式) (9)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10)制片染色技术 (11)冰冻切片技术(恒冷箱式) (12)细胞学检查 (13)功能检查科操作常规特检室一般要求 (14)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常规 (15)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常规 (16)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17)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 (18)超声诊断检查常规 (19)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治常规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 1 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 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 3 4 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 5(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 6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 操作要求 1 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 2(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 3 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 4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 5

6 1 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 2 3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120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口腔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一、基本要求 (一)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二)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空腔诊疗器械,包括口径、探针、牙科镊子等空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清洁、消毒。

6、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五)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医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一)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包括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或者灭菌、贮存等工作程序。 (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1、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

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完整版)新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 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 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 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 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 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

最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肿瘤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对心脏停搏的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 【禁忌症】 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的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 2.凡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 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最新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7 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 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 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心血管内科。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 40

工作,床位不少于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 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专业技术标准。 (五)心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IABP 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 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 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 平方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 规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5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呼吸等,有不良反应时应停止操作,并予以相应处理。 6操作后常规敷裹:操作后于穿刺点或切口缝合处用无菌棉球或碘酊棉球压迫片刻,然后以无菌纱布敷盖,用胶布固定。 操作后处理 1操作后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体位及特殊处理,可根据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后宜免枕平卧或俯卧等。 2清理器械用品,整理患者病床或治疗室。 3操作后应做好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胸腔穿刺术 1目的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 2适应症 (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手册

介入诊疗工作手册 科室:___________ 年度:___________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监制

目录 1.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3) 2.介入诊疗医师资质授权及再授权管理制度与流程 (6) 3.介入诊疗质量与安全指标 (8) 4.本科室介入诊疗工作领导小组 (9) 5.介入工作人员档案 (10) 6.介入手术登记表 (12) 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介入诊疗工作质量与安全统计表 (32) 8.“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统计表 (36) 9.介入诊疗医师工作量统计表 (37) 10.导管室质量与安全考核标准自查表 (41) 11.介入诊疗技术年度总结 (45) 12.附录: 附录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46) 附录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52 附录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57 附录四: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63 附录五:介入手术分级目录 (69)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介入诊疗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二、从事介入诊疗技术人员基本要求 (一)介入诊疗医师资质要求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及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专业医师。 2、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或其他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3、拟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需经过本院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医院对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实行授权制,未取得医院授权的人员不得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相关工作。 三、设备及设施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四、介入诊疗技术管理 我院介入诊疗技术按照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具体可参照我院《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等相关制度。 (一)严格遵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在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必须经2名(其中至少1名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使用高值耗材、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科室必须制定并发症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应急预案和流程,主管医师应全程参与介入诊疗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介入诊疗技术实施医师充分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切实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五)建立健全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定期进行随访、记录。 (六)医院和科室应定期进行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必要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精编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 规范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一.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 (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 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 9.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 [适应证] 1.长骨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如股骨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如颈椎骨折脱位。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股动脉穿刺术 二、股静脉穿刺术 三、股静脉穿刺术(儿科)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五、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 六、肺癌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七、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规范 八、支气管动脉栓塞 九、子宫动脉栓塞术 十、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十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 十二、髂内动脉栓塞术

一、股动脉穿刺术 适应症: 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 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 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 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方法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通过股三角,其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在腹股沟韧带处位臵最表浅,搏动最强,且操作简单,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是理想的穿刺点。经股动脉穿刺根据需要可选择逆行性及顺行性穿刺。 1.逆行性穿刺 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左手中、示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穿刺成功后,可见鲜红色动脉血自针尾喷出,即刻送入导丝。若送入导丝有阻力时,不可强行送入,应在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况是导丝在穿刺针前方盘曲或进入小的分支,此时应后退并旋转导丝进入。

口腔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017最新版)

口腔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节诊疗工作卫生操作流程规范 (1) 第二节口腔科体检操作规范 (6) 第三节口腔科门诊病人的护理操作规范 (7) 第四节口腔科四手操作范 (17) 第五节口腔修复操作规程--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20)

第一节诊疗工作卫生操作流程规范 第一步:手机/器械收集、分检、毁形与传送 1.1收集 1.1.1 核对:由供应室人员统一到各科诊疗室内收集污染的手机/器械。在收取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检查手机、碧兰麻注射器等器械零件是否完备,数量及科别。 1.1.2 标记:在收取过程中对于特殊器械(除手机外)如碧兰麻注射器、外科手术钳、正畸去戴环钳等需在登记表上做特殊标记,以免造成发送错误。 1.1.3 登记:为了做到收发正确无误,对于手机等特殊器械,必须建立手机器械收取、发放登记表。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根据登记表做到收发数目一致无误。 1.2 分检、毁形 1.2.1 初步分检:将回收的污染物品首先进行初步分检,将各科的特殊专业器械分开浸泡,做到分科明确,器械物品不混淆。 1.2.2 一次性医疗器械毁形:对于门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先采用1:200的84消毒液初步浸泡,再用毁形机毁形后由厂家统一焚烧处理。如遇传染病(肝炎、结核)等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特殊处理,用1:50的84消毒液隔离浸泡30分钟后再毁形,医疗器械隔离浸泡后再清洗灭菌。 1.2.3 传送 a、明确划区:在工作中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即: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指污物回收分类的区域;清洁区也称消毒区,指消毒、清洗、干燥、检验、维修包装的区域;无菌区也称洁净区,指灭菌储存发放的区域。)由清洁区进入无菌区需摘取、更换手套并换鞋,以确保预防交叉感染。 b、传送要求: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净,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第二步:清洗消毒 凡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不易洗涤的器械(如玻璃板、带残留水门汀的器具和调和刀、托盘等)在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前,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再用手小心翼翼的去除剩污材料,同时进行预清洗一遍,再统一进入加热清洗/消毒机,选择操作程序彻底清洗。 2.1去污:污物除不净不仅影响去除热原效果,对于仪器也有损坏作用,因此须高度重视。 2.1.1玻璃板、调刀洗涤:玻璃板上的粘固剂很难去除,清洗要求高,清洗时用竖刀将玻璃板及调刀上残留的水门汀粘固剂去除,并用竖刷蘸适量的洗涤剂(去污粉、消毒液等)初步处理。 2.1.2拔牙钳洗涤:首先将带血器械上的血污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10分钟,再用竖刷将血迹冲洗刷掉。 2.1.3牙科车针的洗涤:牙科车针(特别是外科手术车针)由于操作中软组织卷覆表面,刷洗时用小牙刷或钢丝刷清洗车针工作端,必要时用镊子去除覆盖软组织,使工作端没有任何异物。 2.2摆放:按要求将污染手机/器械分别码放入清洗/消毒机内的手机插座、插入架、网盒及下层蓝筐内。 2.2.1摆放要求: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装载框码放器械。例如:玻璃板摆放需要成排、直立、有空档,并充分固定;车针放在密闭小盒内,牙钳、挺子、口腔器械直立码放,戴关节的器械要打开。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